环评上岗证考试重点复习材料_第1页
环评上岗证考试重点复习材料_第2页
环评上岗证考试重点复习材料_第3页
环评上岗证考试重点复习材料_第4页
环评上岗证考试重点复习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环境影响评价(EIA):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到目前为止,我国只作前两项评价。⑴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别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预测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估⑵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对所有可能的显著影响作出识别和评估对各种替代方案、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及时为决策提供有效信息⑶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四大功能判断功能:已有客体的价值判断预测功能:将形成客体的价值判断选择功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导向功能⑷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指导环境保护设计,强化环境管理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环评制度瑞典(1970年)、新西兰(1973年)、加拿大(1973年)、澳大利亚(1974年)、马来西亚(1974年、德国(1976年)、菲律宾(1979年)、印度(1978年)、泰国(1979年)、中国(1979第(10位)至今,已在100多个国家建立了环评制度.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甲级证书乙级证书环评人员持证上岗:环境影响评价岗位培训证书二、环境影响评价目的、原则及程序.评价目的: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评价原则:针对性、政策性、科学性、公正性.工作程序: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环评等级、编制评价大纲•正式工作阶段:工程分析、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报告书编制阶段.管理程序(1)环境影响分类筛选重大影响:敏感的、不可逆的、综合的、以往尚未有过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有限影响:环境影响报告表极小影响:环境影响登记表(2)评价大纲的审查(3)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管理(4)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批.环境影响评价大纲总则:项目由来、编制依据、环保目标、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建设项目概况拟建项目地区环境简况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评价工作成果清单,拟提出的结论和建议的内容评价工作的组织、计划安排•经费概算.环境影响报告表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工程内容及规模、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社会环境简况环境质量状况:土要环境问题、主要环保目标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标准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工艺流程、主要污染工序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水、土、气、生物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营运期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结论与建议.环境影响报告书总则:编制目的、依据、采用标准、环保目标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项目性质、规模,职工人数,主要原料,物料平衡,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工艺流程,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保措施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三、中国环评制度的法规体系.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行政法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部门行政规章.地方法规第二章污染源调查与工程分析一、污染源调查.调查内容(1)工业污染源调查内容企业和项目概况工艺调查能源、水源、原辅材料情况生产布局调查管理调查污染物治理调查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污染危害调查发展规划调查(2)生活污染源调查内容生活污染源:指住宅、学校、医院、商业及其他公共设施主要污染物:污水、粪便、垃圾、污泥、废气等城市居民人口调查城市居民用水和排水调查民用燃料调查城市垃圾及处置方法调查(3)农业污染源调查农药使用情况的调查化肥使用情况的调查农业废弃物调查农业机械使用情况调查2.调查程序与方法⑴程序A.准备阶段明确调查目的制定调查计划做好调查准备:组织准备、资料收集、分析准备、工具准备搞好调查试点:普查试点、详查试点B.调查阶段生产管理调查污染物治理调查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种类、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规律污染物危害调查生产发展调查C.总结阶段数据处理建立档案评价文字报告污染源分布图⑵方法点面结合•详查:重点污染源调查•普查:对区域内所有的污染源进行调查(3)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A.物料衡算法如果物料的流失量全部由烟囱排放或由排水排放,则污染物排放量(或称源强)就等于物料流失量。B.经验计算法根据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的排污系数进行计算求得排污量。Q=KW式中,K——单位产品经验排放系数(kg/t);W一一单位产品的单位时间产量(t/h)o注:对于拟建工程的污染源进行排放量预测时,若上述两种方法均无法进行时,可采用类比法进行预测。C.实测法(仅适用于已投产的污染源)Q=CL式中,C——实测的污染物算术平均浓度;L 烟气或废水的流量。二、工程分析1.概述工程分析指分析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因素,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全部组成、一般特征和污染特征的全面分析,从项目总体上纵观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全局的关系,同时从微观上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工程分析的作用: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弥补“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设项目产污环节和源强估算的不足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为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数据.工程分析应遵循的技术原则体现政策性具有针对性应为各专题评价提供定量而准确的基础资料应从环保角度为项目选址、工程设计提出优化建议.工程分析的方法(1)类比法指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应充分注意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如: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环境特征的相似性(2)物料衡算法基本原理一一质量守恒定律:生产过程中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必须等于产出的产品量和物料流失量之和。ZG投入=2G产品+EG流失或 EG找:放=£G投入—EG回收—EG处理—EG转化―LG产品(3)资料复用法指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4.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1)工程概况工程一般特征简介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工艺路线与生产方法及产污环节用形象流程图的方法说明生产过程,同时在工艺流程图中表明污染物的产生位置和污染物的类型,必要时列出主要的化学反应式。(3)污染源源分析与核算污染物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新建项目污染物源强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污染物源通过物料平衡计算污染源强水平衡无组织排放源的统计风险排污的源强统计及分析(4)清洁生产水平分析重点比较建设项目与国内外同类型项目按单位产品或万元产值的排放水平,并论述其差距。(5)环保措施方案分析分析建设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所选工艺设备的先进水平和可靠程度分析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6)总图布置方案分析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分析村镇居民拆迁的必要性(7)补充措施与建议关于合理的产品结构与生产规模的建议优化总图布置的建议节约用地的建议可燃气体平衡和回收利用措施建议用水平衡和节水措施建议废渣综合利用建议污染物排放方式改进建议环保设备选型和实用参数建议其他建议(8)工程分析小结建设项目在拟选厂址的合理生产规模与产品结构最佳总图布置方案筛选确定的主要污染源与污染因子主要污染因子的削减与治理措施可能产生的事故特征与防范措施建议必须确保的环保措施项目和投资•其他重要建议第三章清洁生产评价一、 概述《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工业建设项目应当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念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最初定义,1996年又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完善:清洁生产指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国际清洁生产的发展历史清洁生产思想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废物最小化”:在可行的范围内减少最初产生的或随后经过处理、分类或处置的有害废物。1989年美国环保局提出了“污染预防”的概念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污染预防法”•1991年美国环保局发布了“污染预防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设立污染预防办公室;组建美国污染预防研究所;建立污染预防信息交换中心;开创33/50项目等。・英国人称:清洁生产是自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次新的生产方式革命。波兰人称:这是一种时代思潮•欧洲最初开展清洁生产工作的国家是瑞典(1987年),随后,荷兰、丹麦、奥地利等国也相继开展清洁生产工作。•1994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发起了“全球范围创建发展中国家国家清洁生产中心计划二目前,已在8个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国家清洁生产中心:中国、巴西、捷克、印度、墨西哥、斯洛伐克、坦桑尼亚、津巴布韦。1992年6月,世界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强调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1992年10月,联合国环境署举行了清洁生产部长级会议和高级研讨会一一巴黎清洁生产会议1994年10月,召开了第三次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一一华沙清洁生产会议3,中国清洁生产的发展1993年开始执行清洁生产审计:削减废水10%〜20%;削减污染物8%〜15%;审核重点污染物削减20〜40%。1994年底成立国家清洁生产中心,现全国已成立17家行业和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全国已举办大小清洁生产培训和讲座约140个,受训人员近1万。中国环境技术援助项目B—4子项目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展的我国第一个清洁生产国际合作项目,为清洁生产概念的引入、企业试点、政策制定和全面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美清洁生产合作项目“在石化、电镀、医药三个行业推动清洁生产”;上海与英国海外开发署合作开展的上海环境支持项目等。二、环境影响评价与清洁生产的关系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小规模工业污染源的失控和末端控制的失控。环境影响评价和清洁生产的区别: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的重点是污染产生以后对环境的影响,而不是预防污染的产生。2,清洁生产概念引入环评中的好处减轻建设项目的末端处理负担提高建设项目的环境可靠性提高建设项目的市场竞争力降低建设项目的环境责任风险3.环评和清洁生产存在着很好的结合界面均追求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最终目标一致环评中的工程分析可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进行清洁生产分析环评中对环保措施的分析可按清洁生产要求进一步延伸,实际上清洁生产措施也是一种环保措施。三、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原则分析产品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如,棉制衬衫和化纤衬衫对环境的最大影响是熨烫过程中的能耗,因此使用化纤衬衫对环境影响较小。体现污染预防思想容易量化•数据易得.清洁生产评价指标(1)原材料指标毒性生态影响可再生性能源强度可回收利用性⑵产品指标销售使用寿命优化报废(3)资源指标单位产品新鲜水耗量单位产品的能耗单位产品的物耗(4)污染物产生指标废水产生指标废气产生指标•固体废物产生指标四、清洁生产评价方法.评价等级(1)定性评价等级高 影响小 0.7〜1.0中影响中等 0.3〜0.7低 影响大 0.0〜0.3(2)定量评价等级清洁 国际先进水平 0.8〜1.0较清洁国内先进水平 0.6〜0.8一般 国内平均水平 0.4〜0.6较差 国内中下水平 0.2〜0.4很差 国内较差水平 0.0〜0.2注:原材料指标和产品指标一一定性评价资源指标和污染物产生指标一一定量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的等级分值范围均定为。〜1.评价方法采用百分制。各项指标的权重值采用专家调查打分法确定,专家范围包括:清洁生产方法学专家,清洁生产行业专家,环评专家,清洁生产和环评政府管理官员。总体评价分值:•清洁生产 >80

•一般55〜70・落后40〜55•淘汰<4070-80・传统生产清洁生产指标权重值专家调查结果评价指标权重值原材料指标25毒性7生态影响6可再生性4能源强度4可回收利用性4产品指标17销售3使用4寿命优化5报废5资源指标29能耗11

水耗10物耗8污染物产生指标29总权重值100第四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述.基本任务搞清建设项目排放的主要气载污染物对大气环境带来的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特点•空间范围大,具有较大的自然净化能力•流动性,具有复杂的运动规律,评价难度大。.技术工作程序(三三制)(1)准备阶段: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2)正式工作阶段:调查(污染源、气象条件和环境质量)、预测、评价(3)报告书编制阶段:给出结论评价等级、标准、因子、范围.评价等级:三个等级:判别参数:Pi=(Qi/Coz)x109式中,P,—评价等级判别参数,亦即等标排放量,m3/h;Q,—第i类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t/h;Q,—第i类污染物空气质量标准,mg/m3o注:Qi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1小时平均值计算。表47评价工作级别(一、二、三级)Pi(m3/h)尸22.5义2.5X109>P,>2.5X108P,<2.5X108复杂地形-'二三平原二二二*复杂地形:丘陵、山区、沿海以及大、中城市的城区。*当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多于一种,则应按P,值中最大者计算。.评价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其中规定了10类污染物:SO2,TSP(总悬浮颗粒物),PM】。(可吸入颗粒物),NOX,NO2,CO,O3,Pb,B[a]P(苯并[a]四,F。标准分三级,核心是对人的影响程度:一级:不影响二级:不伤害三级:不中毒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三类:•一类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为特定工业区,执行三级标准。3.评价因子•P,较大的污染物•评价区内严重的污染物。4.评价范围决定于建设项目的级别。通常可将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源作为评价区的中心,以主导风向为主轴,按正方形或矩形划定评价区的范围。如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西向或南北向为主轴。一级:边长16〜20km二级:边长10〜14km三级:边长4〜6km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对于少数等标排放量较大的一、二级项目,可适当扩大评价范围。三、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1)收集地理地形图(2)自然环境调查重点调查当地的长期气候特点:气压、气温、降水、湿度、日照、蒸发量、风速、风向等。(3)社会环境调查城镇、村落分布,工业、农、牧、林业结构,风景区及名胜古迹分布,城市发展规划,环境规划等。.大气污染源调查(1)污染因子的筛选原则:P,较大的污染物评价区内严重的污染物例如,火力发电厂:烟尘,SO2,NOx,CO,B[a]P(苯并[a]花)(2)调查对象拟建项目污染源(对改、扩建项目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区内工业及民用污染源(3)调查方法类比法现场实测物料衡算法经验估计法(4)调查内容污染流程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统计点源和面源分布情况:一般将源高<30m、洞虽<0.04t/h的污染源均列为面源点源调查面源调查3.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调查(1)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2)大气质量现状监测A.监测范围:评价范围B.监测项目:主要评价因子C.监测布点a.点数一级,N10个二级,之6个三级,1〜3个b.布点原则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反映大气污染水平和规律。监测点周围开阔,没有局地污染源,离建筑物高度2.5倍距离。c.布点方法网格布点法同心圆多方位布点法扇形布点法配对布点法功能分区布点法敏感点布点法D.监测时间和频率•一级:每年N两期(夏季、冬季),每期27天,每天次次(02,07,10,14,16,19)•二级:每年N一期不利气象季节,每期N5天,每天为次(02,07,14,19)三级:每年S一期,每期25天,每天N4次(02,07,14,19)E.采样及分析方法:按照《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1990年执行)F.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GB4885-85)lh平均浓度日均浓度年日平均浓度数据表达:算术平均值±95%置信区监测数据的有效性检验:剔除异常值,未检出值按检出限的一半代之。监测数据的统计:计算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指标,包括浓度范围、日均浓度、一次及日均值的超标率、最大污染时日等。平均值:算术平均、几何平均监测数据的分析: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周期性变化:污染物浓度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G.大气质量现状的初步评价单因素指数法:/三G/Coi综合指数法四、污染气象条件分析.污染气象要素指与大气污染或大气自然净化有关的那部分气象要素。大气是通过三种机制达到自然净化的,即平流输送、湍流扩散和清除机制。清除机制是指因沉积和转化等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作用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所需的污染气象资料风向,风速,风向和风速的垂直分布,风向和风速的脉动,气流轨迹,气温,温度梯度,云,太阳照射,日照,降水,湿度,稳定性,湍流扩散参数。.地面气象资料的收集和观测(1)气象台站现有常规资料:一级,三年;二、三级,一年。(2)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和大气湍流扩散资料(3)大气边界层平均场参数的观测:设置一个临时性的气象中心站和若干气象观测点,观测周期为一年。(4)湍流扩散试验平原地区的扩散参数已比较成熟,一般不需要再做扩散试验。因此,湍流扩散试验主要用于少数复杂地形条件下的一、二级评价项目。测量周期:一般只做一期,有效天数约20天。测量方法:示踪剂法(如SF6)平移球法(等容球和平衡球)放烟照相法(平面或立体照相)固定点测量法(脉动风速仪或风温仪)遥感方法(如激光测烟雷达)室内模拟试验(环境风洞)(5)特殊气象场观测特殊气象场:指复杂地形条件下引起的局地环流和某些其他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场。如: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背风涡和下洗、熏烟、海岸线熏烟、海陆风环流等。五、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1)预测目的:为评价提供可靠和定量的基础数据了解建设项目建成后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比较各种建设方案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给出各类或各个污染源对任一点污染物浓度的贡献(污染分担率)优化城市或区域的污染源布局以及对其实行总量控制(2)预测程序选择恰当的扩散模式确定预测因子确定预测范围确定源参数和模式参数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最大地面浓度及位置、地面轴线浓度、熏烟浓度、小风和静风浓度模式验证•预测结果整理(3)预测方法经验法数学法:统计理论,梯度理论,相似理论等。最常见的是正态模式(Gauss模式),即。=。00-4.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评价指数li=Ci/Coi式中,G—某种污染因子不同取样时间的浓度预测值;C()i—环境质量标准。/(>1,超标。(2)污染分担率(点状数据指标)Ku=Ci〃Cix10。%式中,G—i类污染因子在某接收点上所产生的地面浓度;CD—i类污染因子的第j类(或个)源在同一接收点上所产生的地面浓度。(3)评价内容建设项目的厂址和总图布置的评价污染源评价分析超标时的气象条件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环境保护对策(4)评价要点•建设项目对区域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和污染削减方案提出清洁生产工艺备选方案论证排气烟囱设计高度的合理性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提出污染防治措施六、大气扩散模式大气扩散模式:对大气污染物散布过程的模式。按污染源几何特征:点源、线源、面源按污染源排放特征:正常排放模式、非正常排放模式按假设条件:烟流扩散模式、烟团扩散模式.瞬时单烟团正态扩散模式C(x,y,z,t)=.与产/)-exp{-0,5[(x-x0-x')2/ax2(27)+(y-No-y')2/o;+(z-z0-z')2/o-?]}式中,x,y,z,t 预测点的空间坐标和预测时的时间;尤0,No,Zo,»o 烟团初始空间坐标和初始时间:x',y',z 烟团中心在,-2期间的迁移距离,x'=\udt,y'=\vdt,z'=\wdt;U,V,W 烟团中心在%,y,Z方向的速度分量;C—预测点的烟团瞬时浓度;Q—烟团的瞬时排放量;(rx,(yy,az X,y,Z方向标准差(扩散参数)。

.点源烟羽扩散模式(1)基本模式TOC\o"1-5"\h\zQ V2 z2C(x,y,z)= exp(一—一)•exp( r)2b. 2a.)4 y z应用条件:Q=常值,u=常值,v=w=O,烟羽轴线与x轴一直保持重合,wl0>1.5m/s(2)高架点源扩散模式假定:烟羽中污染物浓度分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遵循高斯分布。取烟囱脚为坐标原点,下风向为x轴,z轴垂直向上,并考虑地面全反射,在气象条件恒定(指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不随时间变化)时,则下风向任一点的污染物浓度C(x,y,z)由下式确定:C(x,y,z)= exp(--^-y)-{exp[-与孚-]+exp[-空军-]}2万•〃cr,cr: 2crv 2cr/ 2az式中,u——平均风速,u=ul0-(^y,p为风速高度指数,%。为10m高度的年均风速;He—烟囱有效高度,He=Hs+\H,乩和AH分别为烟囱的几何高度和抬升高度。简化常用公式:A.下风向地面处(z=0)浓度C(x,y,0)= C(x,y,0)= -y2H2-exp(--2(7,, 2(7.B.下风向地面轴线浓度2C(x,O,O)=—2——exp(-k)7i-u(y<j, 2a,C.最大地面浓度公式式中,片=。—稀释系数下风向距离:V注:扩散参数可由下述回归式表示:= ,叭=y2x02式中,回归系数为,匕及回归指数/,%的取值可查表。3.小风和静风扩散模式小风:1.5m/s>M10>0.5m/s静风:Mlo<O.5m/s假设:crv=y0lT,=y02T,Q=常数,说=常数,v=w=O,T=t-ta,则污染物地面浓度g(x,y,O)为:CL(x,CL(x,y,0)=2。(21严.荷■G式中,T]2=x2+y2+y^H;,G=小入2瑞.[]+京.se#2.①(S)]1 /一//2<D(S)=-^=[edty27r".熏烟模式.海岸线熏烟模式.丘陵、山区扩散模式.干沉积(颗粒物)模式.湿沉积及化学迁移的修正.线源、面源、体源模式.长期浓度和日均浓度计算公式.烟气抬升公式(1)有风时,中性和不稳定条件A.^->2100kJ/s,”>35K,—强热源Qh=0.35^evAr/7;式中,〃。烟气热状况及地表状况系数;烟气热释放率指数;烟囱高度指数;Qh烟气热释放率,kJ/s;H 烟囱几何高度,m,若>240m,取H=240m;Pa—大气压力;,实际排烟率,m3/s;△T—烟气出口温度与环境温度差,N=T「T”Ts烟气出口温度,K;Ta—环境大气温度,K;u 烟囱出口处平均风速,m/so1700kJ/s<^-<2100kJ/s,—中等强度热源AH=AH,+(AH2-A/7,)(2„-1700)/400AW,=2(1.5vsD+O.O10A)1u-0.048(04-1700)/u式中,匕一^烟囱出口处烟气排出速度,m/s;D一一烟囱出口直径,mo^<1700kJ/s,或AT<35K,一弱热源H=2(1.5匕0+0.00)/〃(2)有风时,稳定条件H=Q^\dTaIdz+0.0098)-,/3m-1/3式中,dTJdz—烟囱几何高度以上的大气温度梯度,K/mo(3)静风和小风(为o<L5m/s)H=5.50QF(肛/dz+0.0098)-”12.大气边界层(或混合层)高度大气边界层:指对流层内贴近地面约1〜1.5km厚的一层。混合层:中性和不稳定时,由于动力或热力湍流的作用,边界层内上下层之间产生强烈的动量或热量交换,就称为混合层。混合层顶上下两侧的污染物浓度可相差5〜10倍,混合层厚度越小,这一差值就越大。(1)不稳定或中性时h=asuw/f(2)稳定时h=bs(ui0/f)1'2f-2CSi〃0式中,力大气边界层iWj度,m;Uw 10m高度处年均风速;as,bs边界层系数;f—地转参数;。一地转角速度,Q=7.29x10-5rad/s;(P 地理纬度,dego七、大气稳定度分类及扩散参数.大气稳定度分类方法帕斯奎尔(PasquiH)分类法:根据地面风速(为。)、日照量、云量将大气稳定度分为6类,即强不稳定A、不稳定B、弱不稳定C、中性D、较稳定E、稳定F。.扩散参数经验公式%=Y\Xa'=3%P—G法,查表可得。八、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总量控制1.颗粒污染物防治措施机械法除尘:重力除尘器、惯性除尘器、离心除尘器湿法除尘:旋风水膜洗涤器、自激喷雾洗涤器、泡沫除尘器等过滤法除尘:袋式除尘器、颗粒式除尘器等静电法除尘:干式电除尘器、湿式电除尘器2.气态污染物防治措施主要是物理化学方法:吸收法:物理吸收、化学吸收(根据溶解度的不同)吸附法:多孔性固体吸附剂,如活性炭、焦炭、沸石、硅胶、分子筛等冷凝法:根据饱和蒸汽压的不同催化转化法:催化氧化法、催化还原法生物净化法:生物吸收法、生物过滤法燃烧法:直接燃烧法、焚烧法、催化燃烧法膜分离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改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气、液化气、电、风能、太阳能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行集中供热清洁生产加强绿化行政监督、依法监管.大气污染总量控制大气环境容量:对于一定地区,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大气污染物最大排放量。总量控制:控制和调整一个地区的大气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总量,使其不超过该地区的环境容量,这一约束该地区总排放量的办法,称之为总量控制法。技术工作流程:准备工作一模式校验和预测-初步削减一模式计算一削减一给出最佳方案-制定常规监控制度第五章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一、概论.地面水环境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明确项目的工程概况和性质划分评价等级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水文调查、水质调查、污染源调查、现状水质评价建设项目工程污染分析:污染指标、污染量、生产工艺、确定污染负荷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选择预测模式、预测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提出控制方案和环保措施.地面水水质模型使用原则问题的合理概化选择适当的模型维数:零维、一维、二维、三维;稳态、非稳态确定模型的有效性合理的参数匹配模型的验证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划分为三级。1.划分依据(1)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分为五个档次>20000m3/d10000-20000m3/d5000-10000m3/d1000-5000m3/d200-1000m3/d(2)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复杂:污染物类型数23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3)地面水域规模A.河流或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50m%,大河多年平均流量15〜150m3/s,中河多年平均流量<15n?/s,小河B.湖泊和水库平均水深<10m时:大湖,>50km2;中湖,5~50km2;小湖,<52km-平均水深10>m时:大湖,>25km2;中湖,2.5〜25km?;小湖,<25km2(4)地面水质要求:以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2.划分方法:列表法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99)《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农业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6).水域功能分类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m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w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评价指标⑴水温(2)pH(3)硫酸盐(以SCV一计)(4)氯化物(以C「计)(5)溶解性铁(6)总镒(7)总铜(8)总锌(9)硝酸盐(以N计)(10)亚硝酸盐(以N计)(11)非离子氨(12)凯氏氮(13)总磷(以P计)(14)高镒酸盐指数(15)溶解氧(16)化学需氧量(CODq) (17)生化需氧量(BODs)(18)氟化物(以F一计)(19)硒(四价)(20)总碑(21)总汞(22)总镉(23)铭(六价)(24)总铅(25)总氟化物(26)挥发酚(27)石油类(石油酸萃取)(28)阴离子表面活性剂(29)总大肠菌群(30)苯并[a]花四、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总原则:以资料收集为主,现场调查为辅。1.调查范围和时间水环境调查范围应包括受建设项目影响较显著的地面水区域。调查时间:⑴河流一级:丰、枯、平水期(水文年)二级:枯、平水期三级:枯水期(2)河口一级:丰、枯、平水期(潮汐年)二级:枯、平水期三级:枯水期⑶湖泊一级:丰、枯、平水期(水文年)二级:枯、平水期三级:枯水期.调查内容(1)水文调查和水文测量:河流、河口、湖泊、水库、降雨(2)现有污染源调查•点源:排放特点、排放数据、用排水状况、废水处理状况•非点源:以资料收集为主,一般不进行实测.水质调查与监测(1)选择水质调查参数•常规水质参数:pH、DO、CODMn、CODcr、BOD5、NH3-N、酚、氟化物、As、Hg、Cr、总磷、水温等•特殊水质参数•其它方面参数(2)水质取样原则与方式:与环境监测中所列一样(3)水质调查取样的次数(4)水样的采集、保存和分析(5)现有水质资料的收集、整理4.地面水环境现状评价•单项参数评价:评价因子选择与建设项目有关的重要污染物•多项参数综合评价可采用内梅罗平均值(Nemerow)来突出高值的影响:式中,C—内梅罗平均值,mg/LCmax一水质参数的最大监测值,mg/LC一水质参数的平均监测值,mg/L五、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预测的基本原理水体的自净作用物理自净: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化学自净:氧化还原反应生物自净:微生物降解作用、水生生物吸收.预测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3.预测条件的确定筛选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划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预测阶段确定预测范围和预测点位确定预测时段:自净能力最小、一般、最大三个时段六、水质模型的应用.零维水质模型河流稀释模型湖泊、水库的盒模型(1)模型应用条件:河水流量与污水流量之比大于10〜20不需考虑污水进入水体的混合距离(2)定常设计条件下河流稀释混合模型A.点源,河水和污水稀释混合方程C_CpQp+嘎。£Qp+Qe式中,C——完全混合的水质浓度,mg/L;QP——上游来水设计水量,m3/s;CP 设计水质浓度,mg/L;Qe 污水设计流量,m3/s;CE 污水设计排放浓度,mg/Lo对于可概化为完全均匀混合类的排污情况,排污口与控制断面之间水域的允许纳污量计算公式为:(i)单点源排放=s(Qp+Qe)~QpCp式中,%——水域允许纳污量,g/L;S 控制端面水质标准,mg/Lo(ii)多点源排放wc=s(qp+XQJ~Qpcp1=1式中,——第i个排污口污水设计排放流量,m3/s;n——排污口个数。B.非点源方程CCpQp+C&E[ %Q86.40Q=Qp+0e+等・XX5式中,联——沿程河段内式=0到*=乂5)非点源汇入的污染物总负荷量,kg/d;Q 下游X距离处河段流量,m3/s;Qs沿程河段内(X=0到X=Xs)非点源汇入的污染物总负荷量,m3/s;Xs——控制河段总长度,km;X 沿程距离,km。点源排污口与控制断面之间水域的容许纳污量:Wc=S(QP+QE+QS)-QpCpc.考虑吸附态和溶解态污染指标耦合模型c= J +KPSSxlQ-6式中,C 溶解态浓度,mg/L;Ct 总浓度,mg/L;SS 1悬浮固体浓度,mg/L;KP- 分配系数,L/mg。(3)概率分布设计条件下的河流稀释混合模型概率稀释模型把定常稀释模型中的输入变量Qp、Cp、Qe、Ce等设定为独立的随机变量,并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估算污水、河水混合浓度的概率分布,其基本表达式为:

Pr{CQ>S}= >S]Up+Ue(4)湖泊、水库的盒模型以年为时间尺度来研究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过程时,湖泊看作一个完全混合的反应器。基本方程:VdC--=QCE-QC+Sc+r(C)Vat式中,V——湖泊中水的体积,m3;Q——平衡时流入与流出湖泊的流量,m3/a;CE——流入湖泊的水量中水质组分浓度,g/m3;C——湖泊中水质组分浓度,g/m3;SC——如非点源一类的外部源和汇,n?;一水质组分在湖泊中的反应速率。若Sc=O,贝IJ:VdC级反应动力学若y(C)=-KC,贝IJ:VdC——=QCe-qc+kcvdt当处于稳定状态时,dC/dt=O,则:式中,t——停留时间,t=V/Q。.点源一维水质模型(1)模型的应用条件往往可以把纵向离散和如果污染物进入水域后,在一定范围内经过平流输移、

往往可以把纵向离散和横向混合后达到完全充分混合,或者根据水质管理的精度要求允许不考虑混合过程而假定在排污口断面瞬时完成均匀混合,即假定水体内在某一断面处或某一区域外实现均匀混合,则不论水体属于江、河、湖、库的任一类,均可按一维问题概化计算条件。A.若河段长度大于下式计算的结果时,可以采用一维模型进行模拟:(0.48-0.6。)(0.058〃+0.00655)“*(0.48-0.6。)(0.058〃+0.00655)“*(其中,u,=y[gHJ)式中,L——混合过程段长度;B——河流宽度;a——排放口距岸边的距离;u.——河流断面平均流速;H——平均水深;g——重力加速度;J——河流坡度。B.强烈分层湖也符合一维模型(2)模型的基本形式和求解S-P(StreeterandPhelps模型):河流溶解氧与BOD关系耦合模型。基本假设:氧化和复氧都是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是定常的,氧亏的净变化仅是水中有机物耗氧和通过液-气界面的大气复氧的函数。在忽略离散作用时,河流的一维稳态混合衰减的微分方程为:u—=-K}Cdx式中,u——河流断面平均流速,m/s;x——沿程距离,m;Ki——耗氧系数,1/d;C 沿程浓度,mg/Lo将〃=dx/力代入上式,则:dC=_KC出, ——耗氧过程积分解得:C=ge*式中,Co——初始时刻浓度;t 两个断面之间的流动时间。可见,非持久性污染物中需氧有机物生化降解的速率与此污染物的浓度成正比例,与水中的溶解氧浓度无关(Phelps定律)。复氧过程:大气中氧向水体中溶解的速度与水体的亏氧量成正比。因而可以获得下列耦合方程:=一”+K,DOf-DO)式中,DO——溶解氧浓度,mg/L;DOf——饱和溶解氧浓度,mg/L;Ki——耗氧系数,1/d;K2——复氧系数,1/d。积分得:=Coexp(-K1 ° 186400m="Co[exp(一&——-——)-exp(-K2——-——)]+D(>exp(-K,——-——

K2-K, ,86400m 286400m 0 286400m其中,Co=(CpQp+CeQe)/(Qp+Qe)>Do=(DpQp+DEQE)/(QP+QE),式中,D 亏氧量即(。。「。。),mg/L;Do——计算初始断面亏氧量,mg/L;DP 上游来水中溶解氧亏值,mg/L;De 污水中溶解氧亏值,mg/Lo设:a=exp& )86400md=exp(-K,——-——)86400mb=————[exp{-&——-——)-exp(-&——-——)]K2-K} 186400mj286400m贝I:C=aC。D=bCo+dDo 氧垂线方程(BOD-DO输入响应模型(3)河流一维输入响应模型A.单项污染物控制指标的一般污染物输入响应模型(i)不考虑离散作用dCdCdtdx积分得:C=Coexp[Kr(f)/u]式中,C——排污口下游污染物浓度;Co——x=0时的污染物浓度;x(t) 输移距离;U——河流平均流速;K 综合衰减系数。(ii)考虑离散作用d2cudCK「八dx~DxdxDx积分得:C=C0exp[苏(1-yl\+4KDJu2)x]CBOD、NBOD、DO耦合输入响应模型ru -TK“+Ks)LCOX,u*=_K】ndxM-=~Kd^c~KnLn+Ka9s-0)ox式中,Lc、Ln——分别为CBOD和NBOD的浓度;心、凡、冷、Kn——分别为CBOD耗氧系数,大气复氧系数,沉淀系数以及NBOD综合衰减系数;Os、O 分别为饱和溶解氧和溶解氧浓度。(4)河口一维混合衰减模型四+9」(皿丝).K乒dtdxdxdx式中,F 河口过水断面面积,m2;M) 断面纵向混合系数,m-/So3.点源二维水质模型污水进入水体后,不能在短距离内达到全断面浓度混合均匀的河流均应采用二维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水面宽度>200m的河流均应采用二维模型。七、 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确定总量控制因子计算建设项目不同排污方案的允许排污量分配建设项目总量控制目标2.水污染控制管理措施削减污染负荷进行污水处理选择替代方案八、编制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第六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一、概述地下水:重要供水源——全国2/3城市和部分农田以此为水源。1.地下水评价特点水质、水量均需评价影响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因素复杂众多地下水所处的环境和介质多样地下水运动及其污染是一个缓慢过程2.地下水环评的基本任务分析、确定污染物排放特征估算污染物浓度增量的时空分布评估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影响时段及影响程度判断水质的优劣和水量的多少,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措施及建议.地下水环评的原则根据排污和水文地质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并突出重点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坚持评价与防治并重、短期与长期影响兼顾充分利用现有有效资料.地下水环评的主要内容(1)环境状况调查:•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质和构造、地层分布及岩性、土壤特征、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情况、气象特征•社会环境:人口分布、经济结构、工农业生产、交通以及区域发展规划(2)工程分析(3)污染源调查与评价(4)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5)水资源调查(6)环境影响评价(7)防治对策及建议.地下水环评的程序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三个工作等级。划分依据:.工程特点.环境特征.法规、标准.所处地理位置三、现状调查1.调查目的收集与评价有关的某些数据查明污染途径查明污染水化学条件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条件查明地下水及有关环境要素的环境容量.调查原则以收集现有有效资料为主围绕评价大纲规定内容突出重点实施质量保证措施,以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调查内容环境状况调查污染源调查污染现状调查水资源量调查.调查范围和时间•范围:拟建项目所处的地质单元,上百年可能影响到的区域•时间:一般一次3〜5天.调查方法收集现有有效资料:近3年资料水文地质勘察:水文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勘探、地下水动态观测、遥感技术判读等。试验测量:水文地质试验、弥散试验、实验室模拟试验、参数测量试验类比调查(1)水文地质试验抽水试验:测定渗透系数(地下水埋深较浅)注水试验:测定渗透系数(地下水埋深较大)渗水试验:测定渗透系数(非饱和带松散岩层)土壤水特征曲线测量:渗透系数随含水量的变化地下水流速流向测量:等水位线法、仪器法、跟踪法(2)地下水动态观测:水位、水质、水温(3)弥散系数测量•现场测量:示踪剂、水槽模拟试验、土柱试验•分配系数测量四、地下水水量估算模式1.水均衡法研究某一地区(均衡区)在一定时间内(均衡期)地下水的补给量、储存量与消耗量之间的平衡关系,来评价该区内水源地允许开采量的一种方法。式中,Qi——地下水补给量q2——地下水消耗量N——平均给水度F——含水系统面积△t——均衡期△H——At时段水位平均变幅允许开采量Q采为:Q采★△Qi-Z^Qz式中,——供水期地下水补给的总增量△Q2——供水期内地下水排泄的总减量。2.解析法(1)裘布依稳定井流公式:预测矿坑总涌水量或水源地总开采量。承压井 q=2/叫匈0因

ro无压井。=In—%式中,k——含水层渗透系数;Q——抽井水流量;M——承压含水层的厚度;H——含水层抽水前的原始水位;h0——抽水井的水位;R——井轴至补给边界的距离,称补给半径;I 抽水井的半径(2)泰斯非稳定井流公式

承压井。=也4无压井q2产式中,S式中,S——水位降深;Rn——非稳定井流阻力系数。3.数值法五、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浓3.数值法五、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浓度增量的计算1.地下水污染途径分析间歇入渗型:大气降水或灌溉水连续入渗型:污水越流型:天窗、钻孔径流型:地下径流2.污染物迁移机制2.污染物迁移机制对流和弥散•对流通量:Jc=qC•弥散通量:JD=dl机械过滤--=2C或。©)=。心心dZ(3)吸附和解吸(3)Henry线性吸附模式:S=KdC,Kd=ky/k2Frenndlich指数型吸附模式:S=FCm,F=kj匕Langmuir渐近线型吸附模式:S= F=kjk2,E=FS(4)化学反应(5)溶解与沉淀(6)降解与转化(7)放射性衰变3.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浓度增量的估算模式(1)基本方程污染物在饱和和非饱和空隙介质中迁移的基本方程为:因"dXj因% 幺"况式中,C——污染物在液相中的浓度;0——体积含水率;qi Xi方向的达西流速;Vj—X方向的平均孔隙流速;Dy 弥散系数张量;C——源或汇的污染物浓度;W——单位体积的源或汇的体积流率;Rk N个不同反应中第k个反应的溶解污染物的产率;Xi——笛卡尔坐标。(2)参数讨论A.弥散系数DL=Dml+aiYDt=口皿丁+(XTV_J式中,Dt、Dl——横向和纵向弥散系数;Dmi、DmT—纵向和横向分子扩散系数。B.反应项无反应:hl吸附一解吸为主:t=i nedt指数衰减反应:YRk=-[C+^S]hl 〃e(3)求解方程和选择程序解析解半解析解数值解: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第七章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一、概述(1)1982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以下建设项目必须作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岸工程建设海岸石油开发河口、海湾、海域排污(2)海洋环评任务查清受纳污染物的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区内海洋生物种群的数量及分布,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海域环境功能要求。预测项目建成后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包括海岸工程引起的海域地形地貌的变化、流场和余流场等水动力条件的变化、物质浓度场和生态系统的变化等。根据环境结果提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操作安全、行之有效的防治对策。二、海洋环评工作等级的划分划分为三级,划分依据为: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20000,5000,1000,500m3/d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受纳水域规模:小型半封闭海湾,其他海域(开敞海域和大型海湾)三、海洋环境现状调查1.海域自然环境概况调查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及沉积物类型气象特征:气温、风向、风速、降水量水文特征:潮位、潮流、波浪海洋自然资源:渔业资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沿岸社会环境概况调查城市规模、性质、行政区划、人口社会经济状况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海域功能区划环境保护目标.污染源调查入海点源:入海河流、混合排放口、直排和市政下水排海口。入海面源:乡镇农村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化肥、农药、生长剂等。养殖污染源:滩涂养殖、浅海养殖、网箱养鱼。海上污染源:海上船舶、石油平台、海洋倾废。.海洋环境调查(1)现状调查评价范围・现状评价范围:海洋0m等深线〜1—2km等深线——向海;大于一个潮周期内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顺岸。•影响评价范围:根据潮流场范围确定,如一般将整个海湾作为评价范围。(2)调查断面和钻孔设置断面方向与海岸垂直,在主要排污口设主断面,在主断面两侧设3〜5个辅助断面,每个断面3〜5个测站。(3)调查时期•一、二级:枯、平、丰水期•三级:枯期.海洋生物调查《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微生物:总异养菌、大肠杆菌、弧菌、煌类异样化菌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初级生产力浮游动物:种类、生物量底栖生物游泳生物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测定生物浓缩系数(CF)值的测定:CF式中,C——生物体内某一污染物的含量;cwi——环境水中的污染物浓度。.水质及底质调查.潮间带调查.评价区保护目标的认定四、海洋环境现状评价.评价参数的选择.评价标准:《海水水质标准(GB3097-82)》.评价方法:单因子指数法C。,五、海洋环境影响预测1.预测方法:(1)模拟实验法•数值模拟:流体动力学数值模式、平流——扩散输送模式、拉格朗日余流模式。•环境模型实验(2)近似估算法.海洋环境影响预测常用的水质数值模型(1)流体动力型数值模型指潮波的数值模拟,即对给定的海区或海湾用数值方法求解潮波动力学基本方程,从而掌握计算域内各点的潮位及潮流的分布及变化规律。(2)近岸海域余流模型(3)平流一扩散输送模型(4)悬沙输入物预测模型(5)温排水预测模型(6)溢油预报数值模型.电厂煤码头落海煤屑、煤尘预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单因子评价法六、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污染防治措施和建议.减少排污量.充分利用海域自净能力,划定混合排放区.提出最佳排污方式和时段.提出合适的选址意见.环保建议第八章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一、概述.固体废弃物指人们在开发建设、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活动中向环境排出的固体和泥状废弃物。.固体废弃物的危害损害环境美观(不适当堆置造成)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扬尘——污染大气淋滤水 污染水环境二、固体废弃物分类及源项调查1.分类工业废弃物:矿山开采、选冶、电力工业、化学、石化城市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农用塑料薄膜、塑料制品或危险废物(有毒有害废物)一般废物2.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种类及排放数量(1)矿山开采废石:2000〜3000kg/每吨矿石尾矿:3000kg/每吨铁矿煤肝石:200kg/每吨煤(2)冶金工业高炉渣:400〜1000kg/每吨铁钢渣:150~250kg/每吨钢铁合金渣:1000〜4000kg/每吨合金含铁尘泥:25〜35kg/每吨铁(3)有色金属工业赤泥:800~20(X)kg/每吨氧化铝炼铜渣:600〜800kg/每吨铜(4)电力工业粉煤灰及炉渣:100~300kg/每吨煤(5)化学及石化工业硫铁矿渣:500kg/每吨产品磷石膏:4000~5000kg/每吨产品电石渣:2500~3000kg/每吨乙快(6)机械工业:废型砂(7)建材工业:水泥窑灰,10%水泥产量三、固体废弃物有毒有害特性鉴别急性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放射性浸出毒性四、 固体废弃物中有毒有害物的释放和环境污染.有毒有害物的浸出和对水体的污染淋滤液产生量一般可用下式估算:L=Wsr+Wp+Wgw+ -AS-£式中,WSR——地面水径流量;WP 降雨量;Wgw1一地下水径流量;wD——固体废弃物原有含水量;AS——固体废弃物堆置过程中的失水量;E——蒸发量。淋滤液和浸出液的成分和浓度可以通过现场实测,也可以采用动态淋滤或静态浸出模拟试验来求得。.有毒有害气体的释放煤肝石中夹带的黄铁矿会缓慢氧化自燃发火,产生S02:4FeS2+11。2-*8S02T+2Fe2()3+热肝石中夹带的磷在黄铁矿自燃产生的热量诱发下,也会缓慢氧化自燃产生co:2C+O2-2COT+热另外,红热的炭遇水会发生如下反应:C+H2O—>CO+H23C+2SO2+2H2O->2H2S+3CO2S+H2->H2s C+H2->CH4T1978年、1984年7月云岗矿肝石山雨后自爆引起人员伤亡即是这一原因。(1)肝石山释放源强估算:目前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2)恶臭气体的挥发速率估算式中,C——化学气体的蒸气压;W——堆场或填埋物的宽度,cm;D 扩散率,cm%;L——堆场或填埋物的长度,cm;V 风速,cm/s;F 蒸汽压校正系数;m——土壤中挥发性化合物的重量,kg;M——di壤与化合物的总重量,kg;Er 散发速率,cm%。注:最好以实测数据为准。(3)煤尘污染的起尘量计算:一般采用经验公式。3.固体废弃物其他污染恶臭与致病源景观影响放射性危害有毒有害物的扩散和迁移五、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和防治措施.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资源化.分类处置一般堆存围隔堆存填埋焚化生物降解固化3.固体废弃物处置应遵循的原则•有毒有害废弃物应尽量通过焚烧或化学处理方法转化为无害后再处置•无法无害化的有毒有害废物必须放在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容器和设施内放射性废物应放置在具有一定工程屏障的设施中一般废物的填埋处置必须保持周围环境的一致性有毒有害和发射性废物的处置场必须经过预选和评价六、固体废弃物管理新概念.设立专门的废物管理机构.全过程管理.固体废弃物最小量化.实行废物交换.废物审计.建立废物信息和转移跟踪系统.对废弃物贮存、运输、加工处理、处置实行许可证制度第九章环境噪声影响评价一、概述.噪声: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声音三要素:声源、介质、接受器.声源:点声源、线声源、面声源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或•稳态噪声•非稳态噪声:瞬态的、周期性起伏、脉冲、无规则.环境噪声工厂生产噪声交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我国环境噪声评价标准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T14623-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12348-12349-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及测量方法GB12525-90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GB12523~12524-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GB9660-9661-88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及测量方法GBJ112-88工业企业噪声测量规范二、环境噪声评价基础.噪声的物理量(1)声压•瞬时声压:某瞬时媒质中内部压强受到声波作用后的改变量,即单位面积的压力变化,N/m20•有效声压:瞬时声压的均方根值,即通常所说声压,用P表示。(2)声强:与声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声能量,用I表示,W/m20(3)声功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出的总声能,Wo(4)声压级:声压的比值(声压与基准声压之比)。p2 p%=10电声=20分五式中,P()——基准声压,为2xl(y5pa。(5)声强级:声源声强与基准声强的对数比。乙=10怆;式中,Io——基准声强,为1012W/m2(6)声功率级:声源声功率与基准声功率的对数比。式中,Lw——声功率级(dB);W 声功率(W);Wo——基准声功率,为1012Wo⑺A谶:“A计数网络”测得的噪声值。(8)等效连续A声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等效声级)dB(A)o-1R^<*)/10-Lfg=101g-J10dt式中,T——取样时间;La(0=声音的瞬时A声级(9)统计噪声级:峰值,L10;中值,L50;背景值,L90o2.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1)噪声随传播距离的衰减点声源衰减值:AL,=101g-^-r 点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m。线声源衰减值:A£,=101g— 1 线声源长度,m02加/面声源衰减值(2)噪声被空气吸收的衰减L—q/式中,Q0——空气吸声系数;r 声波传播距离,m。当r<200m时,△心近似为零。(3)墙壁屏障效应TL=LP1-LP2+101g(1+^-) 总隔声量噪声衰减值:乂=兀-101g(;+1)式中,Lpi——室内混响噪声级;Lp2——室外1cm处的噪声级;S——墙壁的阻挡面积;A——受声室内吸声量。(4)户外建筑物的声屏障效应(5)植物的吸收屏障效应(6)阻挡物的反射效应.机械设备的噪声估算(1)电机噪声=K/gW+K.lgN式中,Lw——电机的声功率级,dB;W——电机的额定功率,kW;N——电机的额定转速,R/min;KP——噪声功率系数;Kn——噪声转速系数。(2)风机噪声=Kw+101gQ+201gp式中,Q——风量;P——静风压;Kw 比声功率级。(3)压缩机噪声乙=9.8lgW+77.4式中,La——A声级,dB;W 压缩机输入功率。(4)泵类噪声FL.v=97+101gW(l-y)式中,W——动力功率;E——泵的效率。(5)发动机噪声汽油发动机:L=50lgN+K式中,N——发动机转速;K一•常数。(6)机床噪声(7)排放空气噪声三、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1.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噪声源种类、源强、声学环境功能一级:环境噪声<45〜55dBA二级:环境噪声<55〜60dBA三级:无敏感目标2.评价工作深度四、典型工程项目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工矿企业环境噪声影响评价(1)评价区范围:以本界区为标准,外延至100〜300m。(2)基础资料的收集:工程概况、噪声源学数据、自然环境条件(3)噪声现状水平调查现有车间的噪声现状调查:85dBA以上的噪声源分析「一区噪声水平调查:点阵法 10〜50m划正方网格,网格交点即为测点,测量时间8〜12时、14〜18时、22〜6时。厂界噪声水平调查:点阵法 测距50〜110m(中小项目)或100〜300m(大型项目)生活居住区噪声水平调查:网格法——250X250m,测点位于网格中心(4)环境噪声影响预测预测模式:LPn=-TL+101g(-%)4/ 1()()式中,Lpn——第n个受声点的声级,dBA;Lwi——第i个噪声源的声功率级,dBA;TL——厂房围护结构的隔声量,dBA;rni——第i个噪声源到第n个受声点的距离,m;Q——声源指向性因数;M——声波在大气中的衰减值,dBA/100mo(5)环境噪声影响评价.铁路、公路噪声环境影响评价(1)评价区范围:线路两侧200m(2)环境现状调查(3)评价参数:等效连续A声级(4)铁路噪声影响预测方法•比例预测法•模式预测法(5)公路噪声影响预测方法(6)预测报告内容3.飞机场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技术原则与方法(1)基础资料收集:工程概况、噪声源资料、自然环境条件、社会背景(2)现状调查与监测:网格布点1000〜500m(3)评价模式及评价参数选择一日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WECPNL)评价范围:跑道两端10〜15km,两侧2〜3km预测模型:WECPNL=EPNL+10lg(A^,+ +1O7V3)-39.4第十章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一、概述.概念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又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对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的非污染性影响进行评价。.任务认识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与功能明确开发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确定应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评价等级划分为三级。k见导则).评价范围以主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散距离:一级:>8~30km二级:>2〜8km三级:>1〜2km成.直接作用区间接作用区•对照区原则:宜大不宜小5.评价期限•生态影响评价■现状评价■预测评价:施工期影响;运营期影响•生态影响后评价.评价标准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行业标准地方环境规划背景或本底标准类比对象生态影响阈值.工程调查分析•工程资料收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设计资料、工程平面图、区域规划资料和图件。•工程分析:主、辅工艺分析、同类工程类比分析、施工期生态影响途径分析、运行期生态影响途径分析。.生态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影响因素识别:内容全面;全过程识别;识别全部作用方式影响对象识别:区域敏感环境保护目标;生态系统及其主导因子;主要自然资源影响效应识别:影响的性质:正或负、可逆或不可逆、长期或短期、累积性质或非累积性影响的程度:发生的范围、持续时间、剧烈程度等影响的可能性•重要生境识别:采用列表法筛选主要的评价因子二、生态环境调查与现状评价.生态环境状况调查(1)自然环境基本特征气候与气象:降水、蒸发、光照、气温、风、灾害气候地理与地质:地形地貌、土壤、土地资源、耕地、地表水、地下水、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动植物分布:植物覆盖、动植物种群、利用状况、生物多样性等(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沙尘暴地面沉降泥石流环境污染(3)生态环境特别保护目标与敏感区现状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区(4)图件收集和编制地形图基础图片: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土壤侵蚀图卫片2.生态现状评价(1)评价内容生态系统因子层次上的状况评价、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的评价生态系统整体结构与环境功能的评价自然资源的评价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评价(2)评价方法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推荐如下九种方法:图形叠置法生态机理分析法类比法列表清单法质量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方法系统分析法生产力评价法数学评价法三、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评价内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发展趋势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或好转自然资源的变化态势污染的生态效应.评价因子一级:所有重要因子和区域综合评价二级:所有重要因子的单项预测三级:关键因子(如绿地、珍稀濒危物种、荒漠等)3.生态影响有利或不利可逆或不可逆近期或长期累积和非累积明显或潜在局部或区域•年内•年际:准备期、施工期、运行期•宏观:开发区域及其周边地区•微观:影响因子分布四、常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1.生态机理分析法调查环境背景现状调查动植物分布状况对动植物进行群落和种属结构划分识别出珍稀濒危物种观测项目建成后动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与对照区对比来预测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生物模拟试验,如环境条件一生物习性模拟试验、生物毒理学试验、实地种植或放养试验等;或进行数学模拟,如种群增长模型等。2.类比法•整体类比:根据已建成项目的生态影响来预测•单项类比(更为实用)3.景观生态学方法(1)空间结构分析:优势度值的计算密度4=(拼块,的数目/拼块总数)x100%频率号=(拼块j出现的样方数/总样方数)x100%景观比例。=(拼块i的面积/样地总面积)x100%优势度值=0,5x[0.5x(&+勺)+%]x100%(2)功能与稳定性分析生物恢复力分析介质性分析种群源的持久性和可达性分析景观的开放性分析景观生态学方法是目前国内外生态影响评估中较先进的方法。.系统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综合排序法系统动力学灰色关联法.生产力评价法(1)生物生产力指生物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所产生的有机物质的总量(t/hm2.a)。一般以绿色植物的生长量来代表生物的生产力:Pq=P„+RPn=Bq+L+G式中,Pq 总生长量;Pn 净生长量;R——呼吸作用消耗量;Bq 生长量;L 枯枝落叶损失量;G——被动物吃掉的损失量。标定生长系数:尸0=4/B,ko式中,Bmo——标定生物量。(2)生物量指一定地段面积内某个时期生存着的活有机体的重量,以t/hn?表示。标定相对生物量:pb=B1nlB1no式中,Bm——生物量。(3)物种量群落单位面积内的物种数。标定相对物种量:Ps=BJBs0式中,Bs——物种量;Bso——标定物种量。(4)生产力评价综合指数P=ZP‘=P,,+Pb+P*+Pm+PH=生物生产力+生物量+物种量+ 6.数学评价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多元非线性回归趋势面分析多项式函数傅里叶级数五、各类开发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点1.水利工程建设项目A.水坝和水库建设(1)评价范围:1级:库区和集水区域2、3级:以库区为主(2)评价期限:施工期和运行期,1级评价还要做后评价(3)评价重点•施工期: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的迁移或灭绝绿地数量和空间分布土地生产能力自然和人文遗产♦人群健康•运行期: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移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水文改变而引发的上下游生物种群河道断流湿地变化钉螺转移(4)保护与恢复措施(5)成果:生态影响评价报告地理位置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工程平面布置图、关键评价因子成果图(1、2、3级)植被类型分布图、资源分布图、主要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1、2级)珍稀动植物分布图、荒漠化或土壤侵蚀分布图、景观生态质量评价图、区域生境变化评价成果图和生境动态变化监测系统的建设工作(1级)B.跨流域调水:1级评价(1)评价范围:调出区、调入区、连结区(2)评价期限:施工期、运行期、生态影响后评价(3)评价重点:与水库和水坝相同,同时还有:类比调查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影响受益区和调出区长期的生态影响(4)保护与恢复措施(5)成果:3S技术一体化2.矿产开采工程建设项目(1)评价范围2、3级:矿区及周边5km范围1级:从生态完整性角度出发,直接和间接影响区域(2)评价重点油田开采:钻进阶段:景观生态环境、动植物迁移、噪声影响、环境污染、人体健康;井下作业阶段:区域环境地质问题开采、原油传输和储运阶段:物种、地表径流、土地生产能力事故•固体矿产开采:剥土对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露采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坑采引发地面沉降、塌陷坑采引发地震废石(含肝石)堆放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移民问题⑶成果3.交通运输建设项目•线路类(路线、航线、管线)•场站类(车站、码头、飞机场)(1)评价范围•线路:陆上线路:中轴线两侧300〜500m水上线路:河流及沿岸陆地海上线路:主舰线两侧500m•场站:机场周际外延5km,码头周际外延3〜5km(2)评价重点•陆上线路类:■土地利用格局■生物多样性•水上线路类:水生生物沿江陆地野生动物生境水土流失•场站类:土地利用格局绿地生物种群⑶成果.土地开发利用建设项目滩涂、草地、湿地、荒漠、农用耕地等。(1)评价范围:被开发利用的土地区域(2)评价重点:农田土地:生态经济价值滩涂与湿地: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草地与荒漠:土地承载力⑶成果.森林开采•森林采伐•森林营造(1)评价范围:开发区域(2)评价重点:森林数量变化区域空间结构或森林内部异质性变化生物多样性⑶成果6.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自然风景资源•人文风景资源(1)评价范围:•资源所在区域及涉及区域(2)评价重点:自然资源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⑶成果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替代方案.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要求(1)体现法规的严肃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2)要有明确目的性:从流域或区域生态功能的保护来考虑。(3)具有一定超前性(4)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5)提高针对性和注重实效.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1)生态影响的防护与恢复珍稀濒危物种敏感区再生周期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区域绿化规划(2)生态影响的补偿与建设就地补偿异地补偿其中植被补偿最重要。(3)替代方案场址或线路走向的替代施工方式的替代工艺技术替代生态保护措施的替代(4)生产技术选择与工程措施尽量选用清洁和高效的生产技术。生态工程措施一般性工程措施第十一章环境风险评价一、概述.基本概念20世纪80年代的两大环境污染事件:印度博帕尔市农药厂异氟酸酯毒气泄漏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1)环境风险评价(又称事故风险评价)概率风险评价(PRA,ProbabilityRiskAssessment):在事故发生前预测某设施(或项目)可能发生什么事故及其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实时后果评价(Real-Time):在事故发生期间给出实时的有毒物质迁移轨迹及实时浓度分布,以便作出正确的防护措施决策,减少事故的危害。(我国于1989年〜1992年开发了我国第一套核电厂事故应急实时剂量评价系统。)事故后后果(Over-eventorPast-Accident)评价:事故停止后对环境的影响。我国在90年代以后对一些重大的项目普遍开展了环境风险评价。⑵风险(R)指事故发生概率(P)与事故造成的环境(或健康)后果(C)的乘积。R[危害/单位时间]=P[事故/单位时间]xC[危害/事故]⑶风险的两个特征危害事件不确定性(4)环境风险的类别化学性风险:有毒、易燃、易爆材料引起的风险物理性风险:交通事故、大型机械设备故障、建筑物倒塌等自然灾害性风险:地震、台风、龙卷风、洪水、火灾等(5)在经济开发项目中关心的危害对人、动物、植物有毒的化学物质易燃易爆物质危害生命财产的机械设备故障构造物(例水坝)故障生态危害(例富营养化、土壤侵蚀)(6)风险形成过程有毒化学物质危害:贮量一释放一浓度一照射一剂量一效应易燃易爆物危害:贮量一着火-压力、热量、有毒产物一照射一效应物理条件危害:活动一事故(初始条件)一事件(可能的事件链)一效应(7)评价等级微观风险评价系统风险评价全国风险评价(宏观风险评价).应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的主要建设项目(1)杀虫剂、石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