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6c965e0d08da194e90ef6201dd73bb2/26c965e0d08da194e90ef6201dd73bb21.gif)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6c965e0d08da194e90ef6201dd73bb2/26c965e0d08da194e90ef6201dd73bb22.gif)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6c965e0d08da194e90ef6201dd73bb2/26c965e0d08da194e90ef6201dd73bb23.gif)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6c965e0d08da194e90ef6201dd73bb2/26c965e0d08da194e90ef6201dd73bb24.gif)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6c965e0d08da194e90ef6201dd73bb2/26c965e0d08da194e90ef6201dd73bb2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冲关训练(五)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葱花面第广龙①我许久都没有吃过葱花面了,但是,只要想起来,那浓郁的香味,就浮动在我的鼻尖,伴随着的,还有一丝丝惆怅,一丝丝忧伤。②想起葱花面,我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我那既明亮又黯淡的童年。③就像在西北长大的许多人一样,我也爱吃面,但在困苦的岁月里,一碗面,不是想吃就有的。有粗粮吃,能把肚子填饱,已经是难得的福分。假如哪天吃面,一家人的重视,如同一个仪式。④在农村,有的人家,不愿被小看,偶尔吃一回面,要站在自家门前的粪堆上,把面挑得高高的,让别人看:“我吃面呢!”吃面本是家常,却成了稀奇,以至于有人病倒了,不愿吃药,只是说,有这钱,美美吃一顿面,就好了。⑤在我们家,葱花面,就是病人、老人吃的。有个头疼脑热,不算病,不影响说话和走路。睡在炕上起不来,吃别的,吃不下去,就能吃上葱花面了。家里人口多,煮饭的锅是大铁锅,水烧开了,下面,下一个人吃的面。最好是挂面,是那种细细的挂面。葱花是清油炝的,先切出一撮碎碎的葱花,然后炝油,不在大铁锅里炝,那样费油,是在舀汤的铁勺里炝。拳头大的铁勺头,倒进去一点油,手端着,从灶火眼里试探进去,悬在火头上,油煎了,倒退出来,迅速把葱花丢进铁勺,哗啦一阵响,还出现一些涌动的泡沫,跟着,葱花就熟了。面捞出来,添进去专门烧好的酸汤,添进去葱花,这时候,看到的是弯曲在一起的面,是清亮的汤,汤上面,油花点点,还漂着葱花,这时候,葱花面就做好了。真香啊,就是在大门外,就是过路的人,也能闻到葱花面的香,家乡人形容这香,有一个特别的字:蹿。说葱花面香,就说,蹿香蹿香的。⑥我自然也吃过我妈做的葱花面。躺在炕上,懒懒的,一碗面端来了,只是我一个人的,感到了被重视,被关心。似乎这也是一种特殊。如今的独生子女,似乎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我们兄弟姊妹五个,在母亲眼里,都是她的心头肉,但谁病了,得到照顾,似乎也获得了额外的母爱,那种幸福的体验,大大抵消了得病带来的痛苦。吸溜吸溜吃着面,面条滑溜溜的,吃进嘴里,自己就顺着喉咙滑下去了。汤热热的,里头的葱花,有那么一片两片,还带着焦黑,这更让香气变得浓烈。喝一小口,再喝一小口,一定要让舌头感受到烫,感受到烫的刺激,似乎只有这样,葱花面的香,才能传递给身体的各个感官。这时,我妈会在一旁叮咛,慢慢吃,没人跟你争,吃了,发些汗,身子就轻省了。⑦过去的人,都是在嘴上挖抓。吃的诱惑,总是最大的。有时,即使没有病,我也盼着得一场病,好吃上我妈做的葱花面。可是,越想得病,病越是不来,这让我很失望。那时,我多傻啊,就为了一碗葱花面,竟然这样动心思。⑧现在,我想吃面就吃,各种各样的做法,甚至过去没有吃过的,也会尝试。有时在外头吃饭,面对一桌子好吃的,我也愿意吃面,先要一碗面吃,吃饱了,吃不动别的了,也不觉得遗憾。可是,这些年,我没有吃过葱花面,一次也没有。曾经那么向往的葱花面,我不再想吃了。吃的东西,也会吃伤人。有的人不吃肉,就是小时候难得吃一次,有机会放开吃了,就拼命吃,结果以后见了肉,心理上排斥,再也不吃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种吃的,记忆太深,却又容易引起难受,也不愿意再吃。我不吃葱花面,就属于后者。⑨都快七年了,给我做葱花面的母亲,过世都快七年了。(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作者只要想起来葱花面,葱花面那浓郁的香味,就浮动在他的鼻尖,这是因为葱花面的香味是他童年最幸福的记忆。B.第二段中说“想起了我那既明亮又黯淡的童年”,说“明亮”是因有母爱相伴,说“黯淡”是因生活困苦,难得吃到葱花面。C.作者家乡的人因为爱吃面,所以都很重视吃面,“如同一个仪式”,甚至有些人家偶尔吃一回面,还要炫耀一番。D.作者详细而具体地描述了葱花面的制作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葱花面的非同寻常的感情。E.现在,作者虽然还愿意吃面,但因为吃的东西丰富了,曾经那么向往的葱花面也不想吃了,这些年作者一次也没有吃过葱花面。解析:A.“葱花面的香味是他童年最幸福的记忆”不全面,也包含了作者辛酸的记忆,从结尾部分的“不再想吃”可以看出;C.原因不正确,应该是生活困苦,难得吃到;E.现在作者不吃葱花面,是因为害怕想到辛酸的往事,也因母亲的离世。答案:BD2.第②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题干提示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概括本段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与中心话题或主题的关系;二是与上下文的关系,本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答时必须阐明怎么“承上”、怎么“启下”。答案:①内容上,点明葱花面与家乡、母亲和童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想起葱花面的感受,引出下文对母亲做葱花面、自己吃葱花面等往事的回忆。3.文章多处描写了葱花面的香味,请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写葱花面的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找出描写“葱花面的香”的语句,然后再分析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答案:开头部分写回忆中的葱花面的“浓郁的香味”,引出下文。第⑤段写“在大门外,就是过路的人,也能闻到葱花面的香”,这是侧面描写(烘托)。第⑥段写“里头的葱花,有那么一片两片,还带着焦黑,这更让香气变得浓烈”,“葱花面的香,才能传递给身体的各个感官”,这是正面描写。4.作者写葱花面,写到了家乡,写到了母亲,写到了自己的童年,你认为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探究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判断并作个性化解读,其开放性很强。作答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答案:示例一:母亲。①作者吃的香味浓郁的葱花面就是母亲做的,葱花面和母亲密不可分。②葱花面里融着母亲浓浓的爱,吃上葱花面,在童年困苦的岁月里是“幸福的体验”。③文中对母亲的细节描写,如“我妈会在一旁叮咛”,尤其突出母亲的形象,以至于作者想得病,好吃上母亲做的葱花面。④文章结尾说“给我做葱花面的母亲,过世都快七年了”,表明作者回忆葱花面更主要的是在怀念母亲。示例二:童年。①葱花面正好代表着作者的“既明亮又黯淡的童年”。②全文主要回忆的是童年生活,写到童年生活的困苦,难得吃到葱花面,因而“黯淡”。③追求并吃上葱花面,是童年的“幸福的体验”,因而“明亮”。示例三:家乡。①家乡的人爱吃面。②一家人都重视吃面,“如同一个仪式”。③有些人家偶尔吃一回面,还要炫耀一番。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槐树记李汉荣我小的时候,老家门前的这棵槐树也还小,比我高不了多少。我把槐树当做我的哥哥。早上起来,我首先跑到槐树跟前,站直身子,与我的哥哥比个子,我的个子自然比不上槐哥的。槐哥呢,一点儿也没有因高我一头而得意忘形,只是静静地站在我面前。我喜欢槐哥的安静,安静里,有天宽地阔的心境;我还喜欢槐哥的单纯,就那么一身绿色,一身清爽,顶多有几声鸟叫、一弯素月相伴,却怎么看怎么好看,怎么读怎么耐读。我常常把心里的话说给槐哥,他总是耐心地听。有时,他感到必须对我说点什么的时候,总是把翠绿的叶子一片片展开,把写在“手心”的每一个字放在我的眼前,让我反复阅读。在他的语言里我看到的总是明亮、绿意、温柔和来自内心深处的芳香。后来,我偷偷爱上了一个名字散发着淡淡青草香的女孩。但这是怎样开天辟地又是怎样神秘和圣洁的事,就如一个人赤着脚向着一片纯白色的雪地走去,既害怕踩脏了那片雪地,又忍不住走向那梦境般的洁白。在一个静静的月夜,我对槐哥说了我心中的秘密,我看到槐哥也和我一样忧郁了起来。我明白了,槐哥也愿意分担我在春天的苦涩。我情不自禁地拿出小刀子,在槐哥身上刻上了那个名字。为保密起见,我特地站在凳子上,在树的高处,郑重地,一笔一画地刻上了那个美丽的名字。槐哥,成了我初恋的纪念碑。后来,槐哥就越长越高了,高出屋檐,高出屋顶,高出烟囱,高出柳树,高出榆树,高出杨树,高出那本来就很高的椿树,高出我青春的心跳能够触及的那部分天空。渐渐地,我只有仰起头才能看见槐哥那高高的树冠。我知道,槐哥不愿我老是守在他旁边画一些重复的笔画,槐哥自己也看见了比屋檐和屋顶更高的天空。于是,我走出了家门。几十年后,我回到故乡时,槐哥已长成参天大树,样子也有点苍老了。面对他,我只能仰望。但他分明还是认识我的。我站在他跟前,立即就嗅到了他内心的清香。多少年来,他一直把这纯真的香气保存在内心里,以这样美好的方式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而我们人类却远远没有这样美好,我们总是在太多的污浊里游走、捕获,成熟着和成功着,渐渐忘记了我们也曾经那么纯真和美好过,直到污浊将我们改造成另一种生物。此刻,我呼吸到了槐哥内心保存的动人的清香。我在心里叫了一声:我的好槐哥啊,为我洗心,为我招魂啊!我的槐哥不说话,憨厚地站着,站在他一直站的地方,我的槐哥,已经把这片土地站成了芳香的磁场。我仰望着我的槐哥,像仰望着我越来越值得尊敬的伟大的祖父。我忽然记起了多年前我刻在槐哥身上的名字,那个美丽的名字,那个春天的秘密。槐哥,你把那个动人的名字一直藏在身上,不停地带向高处,不停地向天空奔跑,仿佛要把它放在月亮上,放在天上最坚固的“大理石”上。我终于明白,我此时仰望的已不只是一棵树,我在仰望生命中最纯洁的部分。在似乎不懂生命的时候,我们用透明的心、真挚的忧伤,创造了最初的秘密和童话;那时候,我们站在世界的低处,战栗着,小心保存着露珠一样透明的心,它如此干净,如此珍贵,如此脆弱易碎,世上找不到任何适合的纯真器皿来保藏它,以致有多少青春的宝物都摔碎了,散落了,消失了。所幸,我的槐哥为我保存了我生命中最纯洁最无价的部分,一直把它托举在好似蓝宝石的天上。我在仰望,一个正在老去的人,如今回过头开始仰望他早年的童话。(选自《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槐树”既有实在的意义,又有虚化的意义,一方面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实体,另一方面又是被赋予了特定社会意义的某种象征。B.“槐树”既是作品的主要形象,又是全文的线索,作品的主题主要就是通过它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材料也是围绕它组织的。C.文本将“我”回到故乡后的变化与“出门”之前的情况进行对比,突出地表现了故乡情结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D.“初恋”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记忆,也是“我”仰望的“童话”的内容,对“初恋”的回忆含蓄地表达了“我”不能兑现爱情的遗憾和苦涩。E.世上没有合适的纯真器皿来保藏露珠一样透明的心,以致太多的青春宝物失落了,可见保持着透明的心是多么难能可贵。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C项,对比重点突出的是人性的变化,与“故乡情结”毫无关系。D项,“初恋”是一个虚化的意象,表现的是生命应有的质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爱情”;另外,“对‘初恋’的回忆含蓄地表达了‘我’不能兑现爱情的遗憾和苦涩”理解有误,对“初恋”的回忆只是“我”对“生命中最纯洁的部分”的呼唤,没有体现出“不能兑现爱情的遗憾和苦涩”。答案:CD2.怎样理解画线句“我的槐哥不说话,憨厚地站着,站在他一直站的地方,我的槐哥,已经把这片土地站成了芳香的磁场”在文中的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该句是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句子。上文,作者为槐树几十年坚守的清香所感染,对照自己的“成熟着和成功着”的经历表达出槐树“为我洗心,为我招魂”的心声;下文,作者把槐树视为“越来越值得尊敬的伟大的祖父”。结合这些信息,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即可对整个句子作出正确的解释。答案:槐树将几十年始终不渝坚守的姿态凝聚成为一种最可贵的精神,向人们昭示出生命的应有色彩,给人以生命的感召和灵魂的洗礼。3.作者在文章中说:“我仰望着我的槐哥,像仰望着我越来越值得尊敬的伟大的祖父。”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从“槐哥”到“越来越值得尊敬的伟大的祖父”,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作者由实到虚的思维过程。第8、9、10自然段是回答本题的关键语段,准确地把握住其中的相关信息,就能写出内容全面的答案。答案:如今的槐树已长成苍老的参天大树;槐树对生命的坚守涤荡着“我”内心的污浊,让“我”重新审视生命;从槐树身上,“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和生命应有的伟大与崇高。因此,“我”对槐树充满了敬意。4.作者在文中发出了“我们人类却远远没有这样美好”的深沉感慨,并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记忆称为“早年的童话”。你怎样看待作者的这种认识?试作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从文本看,作者的感慨建立在人与槐树的比较上,建立在“成熟着和成功着”的人与青春时代的人的本性的比较上,建立在将槐树人性化的基础上,因此,如果赞同作者的认识,考生可以从文中归纳概括出作者发出深沉感慨的原因,即人在成熟的过程中失去了最初的纯真与美好;如果反对作者的认识,同样应筛选相应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理由,如人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等。答案:示例一我赞同作者的认识。树时刻都保持着自然的本色,而我们人类,在年轻的时候尚能拥有纯洁的性灵,保持自然的品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多地接受世俗的同化,在所谓成熟和成功中,渐渐抛弃了初始的纯真和美好,成为了社会的而非自然的人。示例二我不赞同作者的认识。树本无情,所谓精神和境界都是人强加于它的。进取是生命的主旋律,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应不断抛弃幼稚和单纯,这样才能走向成熟和成功;如果永远停留在少年阶段,人将永无建树,社会将永无进步。人在垂暮时留恋年轻时的岁月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发出如作者这样的感慨,却是对成长的一种误解。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麦粒安庆凝望麦粒,我常常想起麦粒的远行。麦粒的远行有时候借助的只是一场风,一只鸟儿的喙、一个人的手指或者指缝、一个出行者的衣袋。当它藏在旅人的行囊时,它的心跳动着,隔窗遥望,一行行旅途中的树、一座座旅途中的山、一道道旅途中的河、一条条窗外的道路、一窝窝旅途中的土壤让它兴奋。旅人终于掂起行囊,它知道自己生存的地方就要到了,这将是它另一片安身立命的世界。麦粒从来都不孤立,一粒麦粒种下就有了十粒麦粒二十粒三十粒麦粒,二十粒三十粒麦粒后就是一片风风光光浩浩荡荡的小麦大地。我常常想起一粒麦粒或一穗麦粒的成长。微醺的南风中我看见麦粒走过了它的青涩,开始饱满,一根根尖利的麦芒像一把把利剑护卫着麦粒,我不忍去细看锋芒中的麦粒,不忍心去伤灌满了汁液、正酝酿营养、愈来愈丰满的麦粒,在一方大地,我选择在小麦的面前黯然无声地站着。我听见风听见鸟儿掠过小麦大地,我黯然无声地向着一粒粒麦粒行注目礼,向掠过河床又掠过麦田的白云和鸟儿行注目礼,向麦田边的杨树、桐树、榆树行注目礼,向穿过麦田的线路、流入麦田的河水行注目礼。麦田,其实它吸纳了更多的元素、更多的营养、更多的情感、更多的期望。在麦芒全黄的季节,麦粒看见了旅人又回到了小麦大地,回到了麦粒的出发地和生命地。大地永远是一粒麦粒、一万万粒麦粒、一亿亿粒麦粒。不要为了更仔细地观察去触碰一粒麦粒,一穗麦粒,这对麦粒是一种伤害。即使你多么想仔细观察麦粒,你也无法进入麦粒的内心。有一天在火车站,我忽然听见有人叫“麦粒”。我停下脚步,在人群里寻找,却原来是一个女孩的名字。她扭过头,红扑扑的脸蛋上淌着汗水,身上是一个沉重的行囊,我知道这个“麦粒”是去打工,去某座城市。那个城市会有“麦粒”的笑声,有“麦粒”的身影,也有“麦粒”对家乡的遥望。我永远记住了这一声喊,记住了某年某月某天在车站看到过一个叫“麦粒”的打工女孩儿,“麦料”或者“麦粒们”,我祝福他们在某一个城市过得愉快。有一年,我从家麦收回来,在兜里发现了几粒麦粒,我不知道这几粒麦粒怎么跟我来了我居住的城市。秋后我把它们种在了楼下的一片地里,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和它们聊天,它们在城市的缝隙里成长着;一天早晨我又去看那一片蒲扇大的麦苗,麦苗上挂着露水,在晨曦里晶晶亮亮的那么纯净、透明,我和麦苗、麦苗上的露珠对望着,我又看见了一粒粒麦粒,看见了“麦粒”们走在远行的路上,看到了故乡的影子,那一刻,我兀自在一小片麦苗前伫立,仿佛置身的是一片麦海,看到了浩荡的麦田,听见了麦田上的歌声。我忽然觉得我像流浪在城市的一颗麦粒,和这些长在城市的麦苗一样想念着家乡,想融入家乡的大地。小麦大地给我们的是丰富前行的宽广,我们一年年在小麦大地找到了宽阔、找到了释怀、找到了力量和温暖的慰藉。麦粒啊,是一千个是一万个是千万个故乡的影子。(选自2022年第一期《散文》)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第一次想到麦粒远行的时候,作者总是情不自禁地要凝望麦粒。B.麦粒之所以看到旅途中的树、山、河、道路、土壤就兴奋,是因为它知道它将要到另一个安身立命的世界里去。C.虽然为了观察去触碰麦粒是对麦粒的一种伤害,但远远的凝望,我们可以进入麦粒的内心。D.作者把麦收时无意中带回的几粒麦粒种在城里楼下的一片地里,是因为如果不种,麦粒就浪费了。E.由一片麦苗看到了浩荡的麦田,听见了麦田上的歌声,这美丽的想象里洋溢的是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解析:A项原文是麦粒,想起麦粒的远行;C项原文没有远远凝望可以进入麦粒内心的意思;D项原文没有种麦粒是因为怕浪费的意思。答案:BE2.联系全文,说说麦粒有怎样的特征,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解析:从第2段“麦粒的远行有时候借助的只是一场风”,第3段“麦粒从来都不孤立”两部分归纳。答案:麦粒的远行所要求的条件不高(借助的只是一场风等),麦粒从不孤立。表现了麦粒的质朴、平凡和心地坦然。3.你认为作者在生活中真的碰到过一个叫“麦粒”的打工女孩吗?从全文看,这个段落体现了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解析:本文是散文,其文体特点要求记录真人真事,散文的文学性又同时允许虚构,因此“碰到过”或“没碰到”都有存在的理由。写了自然中的麦粒,又写叫“麦粒”的人,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很明显。答案:可能碰到过。在火车站突然听见有人叫‘麦粒’,场景设置真实。也可能没碰到过。因为散文是文学作品,在细节上应当允许虚构。从全文看,这个段落体现了一种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将自然的‘麦粒’与叫‘麦粒’的人对比(或衬托),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4.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至少找出两例分析说明。解析: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即概括文章的主旨。它包括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两部分。具体事例即文章中描述的事件。答案:文章通过描写麦粒的远行、记叙巧遇一个叫“麦粒”的女孩等事件,抒发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第2段中写向麦粒行注目礼,向掠过麦田的白云和鸟儿等行注目礼,体现了对故乡的热爱,第5段中写自己在城里栽种一片蒲扇大的麦苗并在夜深人静时和他们聊天,寄托的是对故乡的怀念。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哲学家的小木屋毛萍一直心仪海德格尔的小木屋!1922年,在弗莱堡大学任讲师和胡塞尔助教的海德格尔在托特瑙山购得一小块地,请人同时自己也亲自动手在那里修建了一个十分简陋的小木屋。从那时起,“托特瑙山就成了他退身于世界之外时的居所,也是他哲学思考的冲锋高地。”(萨弗兰斯基语)每当有空闲时,海德格尔就到他的小木屋去思考和工作,他的许多重要著作就是在这个小木屋里写就的。不曾有机会亲眼见见这个神奇的小木屋,但看过这个小木屋的照片,诗人王家新描述:“小木屋的背后,是苍翠古老、随着山势起伏的黑森林边缘;小屋左侧的山坡,是冬季的滑雪胜地;小屋以下及对面晴朗的远方,整个狭长幽深的谷底和点缀着三五农家乡舍的开阔山坡,则在一种磅礴的精神大气中呈现。”如此高远、幽深、宁静、孤独的居所,焉能不催生哲学之“思”?哲学是孤独和宁静的学问。喧哗热闹可以讨论“在场的东西”,譬如关于经济、关于社会问题。但若要思考“不在场的东西”,譬如关于上帝、关于灵魂、关于宇宙的本源,则必须要“走你的孤独之路”,栖身于与宇宙、上帝、灵魂浑然一体的氛围里。现今要找一个高远、幽深、宁静、孤独的栖身之地谈何容易!哲学家们早已告别坐冷板凳的时代,进入一个空前喧嚣鼓噪的世界。他们满世界飞来飞去,作报告、跑课题、评奖项、发文章、出专著……一个身心不能独处、不能宁静的人“不复与本源为邻”(荷尔德林语),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思想!常言道,文如其人,其实,文也如境。境不幽、不静,其文也就难免流俗。故有人称,现在是“用最好的纸出废书”!“哲学家的小木屋”在我已然成为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种如同现象学家胡塞尔那样能够长达数十年甘于寂寞、远离名利,在一种宁静退隐状态下一再献身于哲学问题的境界和精神。胡塞尔曾有近十年的时间“几乎什么也没有发表”,他把自己独立于所有的外在的东西,积聚全部的思想能量,去冲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宏大哲学理论:现象学。这要是发生在今天,一定不可思议。在量化考评风行的今天,一个教授如果十年没有成果问世,那他就只有下岗。胡塞尔有一句话,令我读后久不能平静:“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时代的诱惑太多了!而永恒能值几个钱?当我们困惑于时代的花里胡哨而忘记了永恒时,当我们厌倦了周围的嘈杂算计而急欲抽身离去时,我们太需要一个“哲学家的小木屋”来安顿我们漂泊迷惘的灵魂!这个小木屋一定要建在乡野,最好是像海德格尔那样建在苍翠古老的森林边缘。支撑屋子的木头和板壁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屋子里简朴宁静,质朴的书桌旁陈放着一排排自己喜爱的书。小木屋的外面流淌着潺潺清泉,泉边开着不知名的野花。顺着清泉,一条小径通向森林的深处……(选自《散文》)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在作者的眼中,海德格尔的小木屋是“神奇”的,是因为它处在古老的森林边缘。B.文如其人,文也如境,意思是说作者的性格、禀赋、情趣、喜好决定了他的文章风格,而一个人的性格、情趣等又是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C.文章几次写到现今许多哲学家、教授面临的处境和他们的行为,通过对比,突出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在宁静、孤独中积聚思想能量完成宏大哲学理论的非凡成就,突出了哲学是孤独、宁静的学问这一观点。D.钱钟书先生说:“大抵学问,是著村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心事,朝市之显字,必成俗学。”钱先生的“荒村野老屋”与“哲学家的小木屋”有异曲同工之妙。E.小木屋成就了主人的非凡,也因了主人的不凡而令人心仪,名闻遐迩。解析:A小木屋“神奇”一是因为远离尘嚣,高远、幽深、宁静、孤独,便于催生哲学之“思”,二是因了主人的不凡而散发出一种令人景仰的磅礴的精神大气。B“环境”不能说“决定”因素,另外文中的“境”指的是“心境”。E“名闻遐迩”在文中无据。答案:CD2.文中提到“现在是‘用最好的纸出废书’”,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解析: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能力等级为D级。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答案:一方面是现在的世界喧嚣鼓噪,环境不幽不静,诸如量化考评一类的做法,搅得人难以独立于外在东西之外;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学者经不住时代的诱惑,坐不住冷板凳,追名逐利,身心不能独处、不能宁静,致使难以产生真正的思想,作品难免流俗。3.综观全文,分析“哲学家的小木屋”这一标题的作用与所包含的深层意蕴。解析:回答“意蕴”,要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关键内容。注意归纳的到位与全面。答案:作用:本文是围绕“哲学家的小木屋”组织材料的,“哲学家的小木屋”在文中起着贯穿线索的作用。意蕴:①暗示了哲学的重要特征——哲学是孤独、宁静的学问;②在喧嚣跳动的时代背景之上,竖立起一种境界与精神——甘守寂寞,远离名利,宁静自守;③为在花哨嘈杂的时代环境中困惑厌倦、漂泊迷惘的灵魂,提供一个理想的安顿之地(或者说,“哲学家的小木屋”是作者的精神家园。)4.有人认为当今的社会问题很多,哲学家应该深入社会,贴近时代,从实际出发而走向永恒,而文中引用的胡塞尔的话是“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你认为这两种说法矛盾吗?对此,请谈谈你的见解。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并不矛盾。胡塞尔强调的是哲学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宇宙、上帝、灵魂这些有永恒意义的命题,寻找的是事物本质而有永恒价值的终极答案,反对为名利、为考评而作的“研究”,哲学家应该不被眼前的利益诱惑,而应为追求永恒甘守寂寞、清贫。“有人认为”是从研究方法的层面说的,指学术研究不能脱离实际,不能不关注社会、生活,研究应服务于民生,有益于时代。两者所说的角度不同。哲学的门类很多,哲学家研究的问题不尽相同,像胡塞尔,海德格尔,研究的是上帝、灵魂、宇宙的来源,必然要追求“永恒”,而研究社会、研究人生的哲学,则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社会?两者前行不悖,但都需要甘守孤独、宁静淡泊的精神,反对汲汲于功名的浮躁与庸俗。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烟霞洞我儿时也曾来过的。但当这样晴爽的秋天,于这一个西下夕阳东上月的时刻,独立在山中的空亭里,来仔细赏玩景色的机会,却还不曾有过。我看见了东天的已经满过半弓的月亮,心里正在羡慕翁则生他们老家的处地的幽深,而从背后又吹来了一阵微风,里面竟含满着一种说不出的撩人的桂花香气。这样的一个人独自在心中惊异着,闻吸着,赏玩着,我不知在那空亭里立了多少时候。突然从脚下树丛深处,却幽幽的有晚钟声传过来了,东嗡、东嗡地这钟声实在真来得缓慢而凄清。我听得耐不住了,拔起脚跟,一口气就走上了山顶,走到了那个山下农夫曾经教过我的烟霞洞西面翁则生家的近旁。约莫离他家还有半箭路远时候,我一面喘着气,一面就放大了喉咙向门里面叫了起来:“喂,老翁!老翁!则生!翁则生!”听见了我的呼声,从两扇腰门里出来答应的却不是翁则生,而是我从来也没有见过的,比翁则生略高三五分的样子,身体强健,两颊微红,看起来约莫有二十四五的一位女性。她很腼腆地对我一笑。在这一脸柔和的笑容里,我立时就看到了翁则生的面相与神气,当然她是则生的妹妹无疑了,走上了一步,我就也笑着问她说:“则生不在家么?你是他的妹妹不是?”听了我这一句问话,她脸上又红了一红,柔和地笑着,半俯了头,她方才轻轻地回答我说:“是的,大哥还没有回来,你大约是上海来的客人罢?吃中饭的时候,大哥还在说哩!”这沉静清澈的声气,也和翁则生的一色而没有两样。“是的,我是从上海来的。”我接着说:“我因为想使则生惊骇一下,所以电报也不打一个来通知,接到他的信后,马上就动身来了。不过你们大哥的好日子也太逼近了,实在可也没有写一封信来通知的时间余裕。”“你请进来罢,坐坐吃碗茶,我马上去叫了他来。怕他听到了你来,真要惊喜得像疯了一样哩。”走上台阶,我还没有进门,从客堂后面的侧门里,却走出了一位头发雪白,面貌清癯,大约有六十内外的老太太来。她的柔和的笑容,也是和她的女儿的笑容一色一样的。似乎已经听见了我们在门口交换过的谈话了,她一开口就对我说:“是郁先生么?为什么不写一封快信来通知?则生中午还在说,说你若要来,他打算进城上车站去接你的。请坐,请坐,晏公祠只有十几步路,让我去叫他来罢,怕他真要高兴得像什么似的哩。”说完了,她就朝向了女儿,吩咐她上厨下去烧碗茶来。她自己却踏着很平稳的脚步,走出大门,下台阶去通知则生去了。妹妹上厨下去沏茶的中间,我一个人,在客堂里倒得了一个细细观察周围的机会。则生他们的住屋,是一间三开间而有后轩后厢房的楼房。前面阶沿外走落台阶,是一块数丈见方的大空地。走过这空地,再下两级台阶,便是村道了。立在翁则生家的空地里,前山后山的山景,是依旧历历可见的。屋前屋后,一段一段的山坡上,都长着些不大知名的杂树,三株两株夹在这些杂树中间,树叶短狭,叶与细枝之间,满撤着锯末似的黄点的,却是木樨花树。前一刻在半山空亭里闻到的香气,源头原来系出在这一块地方的。太阳似乎已下山,澄明的光里,已经看不见日轮的金箭,而山脚下的树梢头,也早有一带晚烟笼上了。山上的空气,真静得可怜,老远老远的山脚下的村里,小儿在呼唤的声音,也清晰得听得出来。我在空地里立了一会,背着手又踱回到了翁家的客厅,向四壁挂在那里的书画一看,却使我想起了翁则生信里所说的事实。挂在那里的东西,果然是件件精致。尤其使我看得有趣的,是陈豪写的一堂《归去来兮辞》的屏条,墨色的鲜艳,字迹的秀腴,有点像董香光而更觉得柔媚。翁家的世代书香,只须上这客厅里来一看就可以知道了。我立在那里看字画还没有看得周全,忽而背后门外老远的就飞来了几声叫声。(节选自郁达夫《迟桂花》)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山上的空气,真静得可怜”一句,虽然表现了山村的景色,但更重要的是表现了山村的贫穷,同时也表现了“我”对此具有的怜悯同情心。B.翁则生的家在烟霞洞西面的山顶处,虽然“我”来翁则生家不是第一次,但对这里幽深的景色还是很羡慕。C.从文中可以看出,“我”来翁则生家做客,是受了翁则生写信的邀请,而且翁则生给家人多次提到了“我”。D.头发雪白大约六十内外的老太太,走到十几步路的晏公祠去叫翁则生回家,说明翁则生的妹妹娇生惯养,对长辈没礼貌。E.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诚挚的叙述中,给我们展现了桃花源一般美丽的山村风光,在翁家热情好客中渗透着一种善良温暖的人性。解析:A项中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错误理解为今意“可怜”。B项中来“翁则生家”确实是第一次,而来烟霞洞不是第一次。D项中的老太太去晏公祠叫翁则生只是热情好客的表现,并没有说明妹妹什么。答案:CE2.小说表现了翁则生全家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答案:①热情好客。翁则生打算去车站接“我”,老太太去晏公祠叫人,妹妹招呼着让坐烧茶等。②纯真善良。妹妹对我腼腆地笑,说话前的脸红,说话的声气沉静清澈;翁则生听到“我”来了惊喜得快要疯了;老太太责问“我”为什么不写一封快信来通知她们等。③具有书香世家的文明素养。客厅的四壁上挂着精致的书画,翁则生一家三口见人都有一脸柔和的笑容。他们对客人的称谓上很文雅。3.简析小说最后一段环境描写部分的手法和作用。答案:①木樨花树,是前一刻半山亭上香气的源头。照应开头,交待了事情的原委,使情节具有吸引力,且结构完整。②日轮的金箭,运用了比喻中的借喻的写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太阳四周的光芒,描写出了山村晚霞的状美。③用小儿的呼唤的声音反衬山村夜晚的宁静与祥和。④用客厅四壁的书画烘托主人的文雅品质。《归去来兮辞》的条幅,还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想归隐的心绪。4.小说末尾写到了《归去来兮辞》的条幅。对陶渊明当年的辞官归隐,有人赞同,说他不同流合污,保持了高洁的品质;还有人羡慕,说他返朴归真;也有人反对,说他的归隐是一种消极逃避,做人应该坚毅。你的看法呢?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答案:参考答案一:赞同归隐。有些人本性不适合做官,不适合在争斗中周旋,归隐了可以使其不受伤害,心性得以调养和康复,并且还能寻找出并干成适合自己的事业来,为社会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果不归隐,社会不仅少了一位文学家诗人等,还会多出一个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参考答案二:反对归隐。归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做法,归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多只能是独善了其身,对国家民族没有起到任何实际的作用,甚至还可能助长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做人做事都需要坚毅和承受,归隐只能使人软弱。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村庄田鑫在一个清晨,我踩着露水上山了。只有在那里,我才能看到整个村庄。一路上,风一直吹着树哗哗地响。风每吹一次,树就斜一次,连续几次以后,树明显的和被吹之前大不一样了。它像我的村庄一样,被风吹出老相来。我想,应该就是这些多情的风把我的村庄吹老了吧。这个世界上,风是除人为之外,最有可能使村庄变老的因素。在我的村庄,它们没日没夜地吹着。高兴的时候,它们将村庄东边的土吹到西边,再将西边的土吹到东边,一遍又一遍地玩弄着那些土,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强大。不高兴的时候,它们会把屋子上的瓦吹下来,把旷野地里仅有的一棵树吹折,把在风里赶路的人吹得东倒西歪,还会把埋藏着种子的肥土吹得一干二净。 真的,我对风毫无办法。它们就这么在我的眼皮子底下一直吹着。它们肆无忌惮地贪婪地吹着我的村庄,吹着我的心。时间都被它们吹落了,何况我的瘦弱的村庄呢。继续往山上走,就能看清楚整个村庄了。村庄被一些树包围着。这些树,比村庄里的任何建筑都高大。它们用宽大的叶子遮住我的视线,不让我看到村庄苍老的面容。我越想看清楚村庄,树就越肆意地用它高大的身躯和宽阔的叶子遮蔽我的视野。我开始怀疑,树的这种行为似乎是一个阴谋,它们好像故意不让我看清村庄,故意不让我找到村庄变老的原因。于是,我不再上山了,开始往回走。在下山的过程中,我已经想好了对付树的方法。风之所以叫我束手无策,是因为它们诡秘、无形,而树,只要它们还长在村庄里,我就有办法对付它们。我找来斧子和锯,找来火柴,找来能对付一棵树的所有工具,开始对一棵树进行报复。我挑了村庄里最高最大的一棵树,照准它最脆弱的部位就是一顿乱砍。它在斧子的作用下,开始晃动。我砍一次,它就晃动一次,树屑就掉一次。当我在它的身上砍出一条缝子来的时候,我发现树哭了,我发现它的眼泪像泉水一样汩汩地流了出来。看到树流出泪水,我以为它疼,它已经被我征服了,于是我的心里便生出一丝的快意来,谁叫你把我的村庄弄成这样,疼死活该。砍到一半的时候,我看见树身上一圈一圈的年轮整齐地在斧子下面一点一点变成碎屑。它们在树身下越积越多,堆不下的时候,它们便向树的周围蔓延,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树。它们挤在一起,似乎想告诉我什么。但是要命的是我怎么会听懂一些树屑的话呢。我停下手里的斧子,看着它们。或许真的是我错怪了树。细细想想,树怎么能让自己生活的村庄变老呢,要是村庄老了甚至死了,树自己岂不是没有生存的空间了。再说,要是没有这些树,风不知道会把村庄吹成什么样子呢。看来,是这涝坝的水让村庄变老的。以前的涝坝,水满满的,还清,还美。现在只剩下浑浊的一滩,泊在干涸的河床里。于是,我捡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移动式UPS电源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球形关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水基铸造涂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手机喇叭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三相电子式有功(无功)电能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马海毛条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集成表贴同轴介质压控振荡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节能疏水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绵羊绒围巾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男士防臭袜子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英语试题
- 2025-2030年中国青海省旅游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 人力资源部门2023年度招聘效果分析
-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章 单元综合测试卷(北师版 2025年春)
- 商业银行的风险审计与内部控制
- 2024项目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及参考答案AB卷
- 2025年与商场合作协议样本(5篇)
- 2024年12月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理论综合试卷(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寒假实践特色作业设计模板
- 2024年福建漳州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