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四部分现代文读写专题一 记叙性文章读写高频考点突破_第1页
2023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四部分现代文读写专题一 记叙性文章读写高频考点突破_第2页
2023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四部分现代文读写专题一 记叙性文章读写高频考点突破_第3页
2023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四部分现代文读写专题一 记叙性文章读写高频考点突破_第4页
2023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四部分现代文读写专题一 记叙性文章读写高频考点突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部分现代文读写专题一记叙性文章读写

高频考点突破

典例精讲

方法引路掌握考情⇒考点二

记叙顺序考点三

叙述视角考点四

理解标题考点五

句段作用考点六

补写与续写考点七

品析重点词句考点八

探究情感变化考点九

探究人物作用考点十

表现手法及作用考点一

梳理情节(记叙线索)123掌握考情题号年份素材考查点分值

15(1)2022小说《七十一个字》梳理情节(变换人称叙述)

5分2021小说《家乡》双线结构2020小说《进城》(表现手法)照应2019散文《月光汤》补写人物语言2018散文《灵感忽至》(记叙顺序)倒叙2017散文《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补写心理活动透视中考:

纵观近6年山西中考第15(1)题的命题与设问形式,我们可以用“有规律”与“更灵活”两个词来总结。“有规律”指的是,其命题都是建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重点考查学生对记叙性文章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如考查学生对双线结构和照应的理解等。“更灵活”是说设问形式越来越活泼,情境性更强,作答时需要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换位思考。如2022年“以甲秀的口吻向弟弟甲成简要讲述那天晚上他走后家里发生的事”,视角发生变化,那么看到的、想到的也会有所改变,语言表达也必然有所变化。掌握考情续表2023年中考命题预测:

预计2023年第15(1)题将延续2022年“文体知识的基本运用+文章内容的鉴赏评价”的考查模式,设问形式更加开放灵活。建议考生在复习时“双管齐下”,既要熟练掌握赏析文章的思路,仔细打磨赏析文章的语言,也要重视对记叙性文章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尤其要关注对考点的综合考查,如2022年中考第15(1)题就是对梳理情节和变换人称叙述的综合考查。掌握考情续表方法引路考点一

梳理情节(记叙线索)方法引路考点一

梳理情节(记叙线索)真题同频

[2022山西中考15(1)]选文以第三人称叙事。请变换人称,以甲秀的口吻向弟弟甲成简要讲述那天晚上他走后家里发生的事。(50字以内)【梳理情节(变换人称叙述)】

[2021山西中考15(1)]小说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们围绕“双线结构的好处”展开讨论。请参与讨论并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不少于50字)(双线结构)方法引路考点一

梳理情节(记叙线索)教材溯源

1.(七下《老王》)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物线)

2.(九上《故乡》)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并用一张示意图表示出来。(梳理情节)

3.(九上《智取生辰纲》)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双线结构)方法引路考点二

记叙顺序(相关知识见本书P178)真题同频

[2018山西中考15(1)]请你在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前写一段话,将本文的记叙顺序改为倒叙。(不少于60字)教材溯源

(八上《藤野先生》)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插叙)方法引路考点三叙述视角(相关知识见本书P179)

叙述视角是叙述者的立足点或观察点,是叙述者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其实就是文章中“谁在看”的“谁”。叙述视角与记叙人称有密切关系。记叙人称侧重于“谁说”,叙述视角关系到“谁看”。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以“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文章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方法引路考点三叙述视角(相关知识见本书P179)第三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通常是身份不确定的旁观者,没有视角限制。叙述者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此外,较为罕见的叙述视角是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者某个角色是以“你”的称谓出现的。方法引路考点三叙述视角(相关知识见本书P179)教材溯源1.(七下《阿长与〈山海经〉》)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2.(九上《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是以若瑟夫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妨试着变换一下叙事视角,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方法引路考点四理解标题方法引路考点四理解标题真题同频

[2022百校公益卷15(1)]小组同学就小说题目的妙处展开了讨论。请阅读文本,简要说说以“独轮老车”为题的好处。

[2020百校二15(1)]优秀的题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假如让你从以下三个短语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的题目,你会选择哪一个?请阐明理由。(不少于50字)方法引路考点四理解标题教材溯源

1.(七上《散步》)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2.(七下《伟大的悲剧》)作者说斯科特的南极探险是“伟大的悲剧”。请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悲”在何处?“伟大”又指什么?方法引路考点五句段作用方法引路考点五

句段作用真题同频

[2020百校一15(1)]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请你说说放到哪一自然段后面合适,并阐明理由。(不少于50字)教材溯源

1.(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方法引路考点五

句段作用教材溯源

2.(七上《猫》)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八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方法引路考点六

补写与续写方法引路考点六

补写与续写真题同频

[2019山西中考15(1)]请想象父亲当时说的话,为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内容。(不少于50字)(补写人物语言)

[2017山西中考15(1)]文中画线句“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朴实的话语表现了父亲此时复杂的心情。请用第一人称,以父亲的口吻描写他当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心理活动)

[2020中考适应性15(1)]请想象宋嫂“贪看”人家一老一少的情形,将她当时的情态用一段话描写出来。不少于50字。(补写人物情态)

方法引路考点六

补写与续写教材溯源

1.(九上《故乡》)文中说:“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2.(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方法引路考点七

品析重点词句方法引路考点七品析重点词句真题同频

[2022百校二15(1)]阅读选文,请你说说对“只有屋檐下的燕子窝,能让人添少许欣慰”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50字)

[2021百校一15(1)]作者认为福州乡下那样的月色“如果能得再看几回,自然是愉悦的事”,同时又说“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两种说法矛盾吗?为什么?(不少于50字)

方法引路考点七

品析重点词句教材溯源

1.(七下《邓稼先》)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七下《老山界》)文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赏析下列语句,再找出一两处精彩的描写,做一些批注。

3.(八下《社戏》)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方法引路考点八

探究情感变化方法引路考点八

探究情感变化教材溯源

1.(七下《阿长与〈山海经〉》)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2.(九下《变色龙》)小说中,随着“狗的主人是谁”的猜测不断改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和裁断也左右摇摆。阅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简要复述课文。

方法引路考点九

探究人物作用方法引路考点九

探究人物作用真题同频

[2022中考适应性15(1)]读小说不仅要关注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也不容忽视。小说中几次写到同行的老乡,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不少于50字)

方法引路考点九

探究人物作用教材溯源

1.(七下《驿路梨花》)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2.(九下《孔乙己》)看客是鲁迅笔下常见的形象。课外阅读鲁迅的《示众》《药》等小说,看看其中描写了怎样的看客形象,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并进一步思考,鲁迅写形形色色的看客,主要想表达什么。方法引路考点十

表现手法及作用真题同频

[2020山西中考15(1)]“照应”是文章的结构技巧,常见的种类有伏笔照应、首尾照应、文题照应等。这篇小说有两个不同的结尾,通读全文后,你认为哪个结尾更能体现照应这一结构技巧?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不少于50字)(照应)

[2021中考适应性15(1)]文学作品中的“闲笔”指“与正事无关的话”。虽然看似无关,但往往必不可少。请品读小说《织补人》,说说第一段为什么“闲笔不闲”。(不少于50字)(闲笔不闲)

方法引路考点十

表现手法及作用教材溯源1.(七下《驿路梨花》)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设置悬念)2.(七下《紫藤萝瀑布》)作者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紫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在上个单元学习的课文中,是不是也有使用这种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和同学讨论交流。(托物言志)典例精讲例1(2021·山西改编)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题目。

家乡京格格

①“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②只闻其声,不见其人。③穿过柳树林,歌声越来越近,透过斑驳的树影,一位白发老妇人的背影伫立蒲河岸边。身旁轮椅上坐着一位头戴钢盔的老汉,在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什么。④这是军转干部李子树去马家村当村书记第一天。他小时候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这里也算是他的家乡。

典例精讲

⑤第二天一大早,歌声又流进李子树的耳朵,许是沾了晨露,稍有些清灵。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⑦李子树为一探究竟,就循着歌声走向蒲河岸,躲在一棵柳树后观察着。老妇人穿着一身褪色的旧军装,专注地唱着。坐在轮椅上的老汉,头上戴着钢盔,身上也披着一件褪色的旧军装,似乎在伴奏。他们的背影与风中摇曳着的柳枝、蒲草相映衬,宛如一幅苍凉的油画。

⑧老妇人的歌声一停,老汉就像是被按了关闭键,顿时打了蔫儿,脑袋一歪睡着了。

⑨老妇人打起精神,看着面无表情打着瞌睡的老汉,轻轻起身,挺挺有些伸不直的腰板,啊啊地清清嗓子。老汉如听到冲锋号一样,顿时在轮椅上也挺了挺腰,正了正头上的钢盔,右手拿一个小木棍,叮叮当当地敲起胸前摆着的物件,她的歌声再次响起。⑩“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⑪几句重复的歌词下来,老汉一直面带微笑,老妇人似乎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喜悦地拍拍轮椅上的他,大声地说:“报告马连长,我们打退了敌人的又一次进攻,上甘岭属于我们的。”老汉两只胳膊高高举起挥动着,一只袖管空着半截。

典例精讲典例精讲

⑫李子树微笑着走了过去,刚想打个招呼,老汉像被电击了一样,叽里呱啦地狂叫,老妇人像安慰孩子一样,拍拍他的肩,理都没理李子树,推着轮椅叮叮当当地走了。

⑬李子树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地在村里忙碌着,但每天都会去蒲河边探望两位老人。一周后,李子树渐渐地与两位老人熟络起来。⑭老妇人知道了李子树是村干部,曾在部队当过连长,为建设新农村放弃大城市,自愿回家乡工作,就热情地邀请他到家来坐坐。

⑮几天后,李子树来到老妇人家,他推开东屋的门,一下子怔住了。

⑯一台老式电视机正播放着电影《上甘岭》,一面墙上挂着武装带,五星红旗上镶嵌着数枚军功章,炕上的老柜子、行军被……觉得走进了陈列馆,又像是一个防空洞。

⑰老妇人正唱着:一条大河……老汉头戴钢盔,右手拿着木棍,随着歌曲欢快地敲着面前的锅碗瓢盆,边敲边唱,直到电视机中的五星红旗飘扬在阵地上。老妇人的歌声停了,老汉的笑容也凝固了。⑱老妇人这才发现李子树,赶紧让进屋里坐,倒了一碗水递给他,她坐在李子树对面聊了起来。“她和他是在抗美援朝中认识的,在一次美军飞机轰炸时,他为了救正在巷道里演唱的她,丢了一只胳膊。”

典例精讲

⑲老妇人接着说:“他是在八十岁那年忽然失忆的,他明白时嚷着要回老家,这不就从城里搬回来了。”她说这些时,脸上一直挂着笑。

⑳老妇人喝了口水继续说:“我是朝鲜人,志愿军回国时,我就和他一起回到中国。他一直就喜欢看电影《上甘岭》,喜欢听里面的歌曲,就让儿孙们给录下来了,可以反复地播放。”他似乎听懂了老妇人对李子树说的话,指着电视哇哇叫。老妇人抹了抹脸,又拍了拍老汉的肩。

㉑原来,这老人家是一级战斗英雄,马家村人,名叫马天亮。

㉒李子树留下电话号码,反复嘱咐老妇人,有事去找他,才告辞。一路上,老妇人的歌声仍在耳边缭绕。㉓岁月染白了老妇人的秀发,她看见电视里的家乡,鸭绿江对岸那熟悉又陌生的样子,泪水也模糊了视线。

典例精讲典例精讲读懂文章

看标题:文章的标题是“家乡”,提示了小说的主题。理思路:

梳理文章思路时,可根据线索概括、情节概括、场面概括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分层概括段意。就本文而言,可运用情节概括法来梳理文章思路,具体如下:开端:①—⑥段李子树听到老妇人的歌声。发展:⑦—⑫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潮:⑬—㉒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局:㉓段老妇人看到电视里的家乡,泪水模糊了视线。李子树想一探究竟,老人不予理睬李子树弄清老妇人唱歌的原因典例精讲读懂文章明主题:小说描述了李子树当村书记的第一天听到歌声,进而探寻歌声背后的原因,由此揭开了战斗英雄马天亮的故事。展现了革命军人对国家、家乡的热爱,同时表现了李子树对村民的热情、对家乡的热爱,使家国情怀这一主题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在班级组织的“小说故事会”上,主持人向大家推荐了小说《家乡》。1.【双线结构】小说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们围绕“双线结构的好处”展开讨论。请参与讨论并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不少于50字)(5分)

方法引路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梳理小说的双线结构。首先要明确明线、暗线分别指什么,其次要从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谈谈双线结构的好处。具体到本文来说,文章是从李子树的视角叙述故事,因此明线是李子树对老两口的观察和探究。从第⑮段开始,我们得知了老两口从抗美援朝战争结识到相伴回国再到一起回乡的故事,而文章开头的歌声就是他们回乡后对青春岁月的缅怀。因此文章的暗线是老两口回国、回乡的经历。双线结构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即可。

答案示例:这篇小说的明线是李子树探究老妇人总是唱“一条大河……”的原因。暗线是老两口回国、回乡的经历。明暗双线的交织点在老两口家,两条线索交织展开,使故事情节曲折丰富,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更好地表达了家国情怀这一主题。(答出明线、暗线2分,分析“双线结构的好处”2分,语言流畅1分,共5分。字数不足酌情减分)2.【理解标题】小语同学被小说的题目“家乡”深深吸引,不禁赞叹:“这个题目简洁明了,但意蕴深刻,真好!”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题目意蕴深刻之处。

(5分)

方法引路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标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文意和主题理解标题的含义。“家乡”在文中既指老两口魂牵梦萦的家乡,也指李子树一心建设的家乡。向深层主题方面挖掘可知,家乡不仅是一个具体可感的地方,更是一种保家卫国的情怀。不同的时代,无数像老两口、李子树一样热爱家乡的人以不同的方式传承着家国情怀。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示例:“家乡”这个题目意蕴深刻。老兵血染沙场,失忆归来,魂牵梦萦的是家乡;老妇身处异国他乡,与老汉相依为命,念念不忘的是故土;李子树放弃优厚待遇,回归故里,为的是建设家乡。家乡的多重内涵,深刻地展现了作品的“家国情怀”。(结合文章内容答出“家乡”所指3分,结合主题答出深层含义2分,共5分)3.【句段作用】小文同学在阅读时产生了疑问:“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一条大河……波浪宽……’这段歌词?”请你结合文本帮他解决疑惑。

(5分)

方法引路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句段作用一般从内容作用和结构作用两方面来作答。内容上,歌词“一条大河……波浪宽……”与中朝两国地理环境相吻合,饱含了老妇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歌声的背后同时暗含着老汉抗美援朝的经历。结构上,这段歌词多次出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示例:①从内容来看,这段歌词唱出了身处异国他乡的老妇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歌声的背后也暗含着老汉抗美援朝的经历,老汉之所以一听到歌声就精神振奋,正是因为他想到了那段英雄的经历。②从结构来看,这段歌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多次出现,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紧凑;同时正是老妇人的歌声吸引李子树不断探寻老两口背后的故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内容作用2分,结构作用2分,语言流畅1分,共5分)4.【探究人物作用】“小说故事会”行将结束,请你结合文本谈谈李子树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5分)

方法引路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小说中人物的作用。人物一般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等作用。作答时,可回归到文中,找到提及李子树的段落语句,然后分析其作用。

答案示例:①李子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人物,小说以李子树的所闻所见为线索,揭开了歌声背后老两口的故事,由此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李子树本身是一个热爱家乡的人,他转业回村建设家乡,丰富了“家国情怀”这一主题的内涵。(每点2分,语言流畅1分,共5分)典例精讲例2(2021·山西改编)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题目。

进城侯发山

①山伯这辈子,去过一次县城,唯一的一次。

②那天早上,跟往常一样,鸡叫第四遍的时候,山伯就起床了。一般情况下,他都是张牙舞爪洗下脸,咕咕咚咚灌一碗水,一边啃着馍一边就下地了。可那天山伯一边往外走一边说:“今儿个到县城一趟。”

③在灶台前忙碌的山娘愣了一下,撵出门外,瞅着山伯朦胧的轮廓,嘟囔道:“麦还没割完呢。”“丢不了。”山伯头也不回,闷声闷气地丢过来一句。“麦都焦了。”山娘还不死心。庄稼人,土地就是他们的命。

典例精讲“值个啥?!”山伯走得执着,匆忙。山娘又叫道:“你没进过城,认识路?”“鼻子下边就是路!”山伯的话硬硬的,不容置疑。

④望着山伯的身影消失在弯弯的山道上,山娘轻轻叹息一声。昨夜里他就烙饼似的翻来覆去没睡踏实,有啥关紧事?咋不吱声呢?去城里干啥?城里跟他们唯一有牵连的就是他们的儿子山子。

⑤两年前,县里建铝厂,在全县范围内物色工人,山子有幸被选中。上班第一天,山子要赶镇里的班车,天不亮就上路了。山伯提出送他一程,山子说啥也不让,到最后山伯也没有送成。⑥按照惯例,昨天是山子休班回家的日子,结果,山子没有回来。难道是因为这个?听山子说,铝厂在县城边上的一个乡,他要转好几趟公共汽车才能到单位。农闲时节,老头子曾想带着她到山子工作的地方看看,一想到复杂的路线,就打了退堂鼓。他今天是咋了?真的是去找山子?他会不会迷路?

⑦后半晌的时候,山子回来了,一个人。山娘诧异地问:“没见到你爹?”山子一愣,不高兴地说:“他去干啥?我没见。”看到山子的反应,山娘哼哼唧唧的,不敢多说。山子说:“他啥时间去的?”山娘说:“一大早就去了。”山子黑着脸说:“我一大早就从厂里回来了。真是的,不嫌丢人!”山娘想数叨儿子两句,张了张嘴还是把话咽了回去。她明白,老伴弯腰驼背,走路不利索,形象不雅观,山子是嫌弃山伯到单位给他丢脸了。

典例精讲典例精讲

⑧等到了天黑,山伯才一身疲惫地回来。看到山子,他不自然一笑,低眉顺眼地说:“我摸到你们厂,他们说你回家来了。”看到山伯蓬头垢面的样子,穿的衣服也分辨不出颜色,山子的火气一下子上来了,气呼呼地说:“你去干啥?没事就不能在家歇着?”山娘不满地瞅了山子一眼。山伯嗫嚅着说:“昨个儿我听说公路上发生了车祸,一辆货车撞到了一辆公共汽车上,死伤了好几个人……我怕你回家搭乘那辆公共汽车……吓得我一夜没睡。阿弥陀佛,没事就好。”

⑨山娘这才知道老头子去找山子的真正原委。事后,山伯对她说:“给你说了有啥用?让你也跟着担心?”典例精讲

结尾一:多年后,等到山子理解到父母那满满的爱、暖暖的爱时,这时候,别说孝顺他们,连对他们说声对不起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他们已经藏在了坟里边,似乎依然害怕年少不懂事的山子。

结尾二:多年后,山伯已经去世,山子将山娘接到城里。山娘总会在夜晚看着山伯的照片出神,而山子总是埋怨自己当初没有早点接山伯进城,现在连弥补的机会都没有了。每到此时,山娘都会说同样的一句话:“我进城,就是你爸也进城了。”(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典例精讲读懂文章看标题:

“进城”二字不仅直接点明故事发生的主要事件是______________,而且设置了悬念——“为什么进城,进城的结果是什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山伯进城寻子”典例精讲理思路:

梳理文章思路时,可根据线索概括、情节概括、场面概括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分层概括段意。就本文而言,可运用情节概括法来梳理文章思路,具体如下:

开端:①—④段山伯执意进城,山娘阻拦无果,___________________。插叙:⑤段两年前山伯想要送山子进城,山子不许。

经过:⑥—⑦段山娘担忧山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⑧—⑨段

山伯疲惫地归来,解释进城的原委。猜测是否和山子有关山子回家却抱怨山伯丢人典例精讲读懂文章明主题:小说描述了山伯因担心儿子安危独自进城的过程,同时以儿子对待山伯进城的嫌弃态度,反映了父母对子女与子女对父母情感的差异,凸显了父母无私的爱,同时告诉我们“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要感恩父母,及时行孝。

学校《文苑》杂志推出了“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本期赏读的是小说《进城》。1.【品析重点词句】阅读课结束后,张老师为第①句进行了批注,请你批注第②句。

(5分)

原句批注①“鼻子下边就是路!”山伯的话硬硬的,不容置疑。“硬硬的”“不容置疑”写出了山伯回答山娘问话时的斩钉截铁,山伯的焦急、不安跃然纸上,表现出山伯的爱子情切。②山伯嗫嚅着说:“昨个儿我听说公路上发生了车祸,一辆货车撞到了一辆公共汽车上,死伤了好几个人……我怕你回家搭乘那辆公共汽车……吓得我一夜没睡。阿弥陀佛,没事就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引路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品析重点词句。①明确切入点,可从修辞、用词、句式甚至标点符号等角度分析。②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避免空洞作答。

答案示例:①“嗫嚅”本为想说话却吞吞吐吐不敢说的样子,形象地写出了山伯面对儿子时的紧张内敛,表现出一个父亲卑微的爱。②“一夜没睡”照应了前文山伯一夜“烙饼似的翻来覆去没睡踏实”,表达了山伯对儿子含蓄的爱。(每点2分,语言流畅1分,共5分)2.【表现手法及作用】“照应”是文章的结构技巧,常见的种类有伏笔照应、首尾照应、文题照应等。这篇小说有两个不同的结尾,通读全文后,你认为哪个结尾更能体现照应这一结构技巧?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不少于50字)

(5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照应手法。①明确照应的类型。②结合文本找到结尾与文中的照应点。具体到本文来说,若选结尾一,则要从“似乎依然害怕”入手,从文中找到山伯、山娘害怕山子的一些动作、神态等多处照应点;若选结尾二,则要从“我进城,就是你爸也进城了”入手,从文中找到有关“进城”的多处照应点,如本文的标题、开头。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结尾一更能体现照应这一结构技巧。“似乎依然害怕”与前文多处照应,如山伯面对儿子“低眉顺眼”“嗫嚅”,山娘面对儿子“不敢多说”“把话咽了回去”等,细微处巧妙照应,使结构严谨。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结尾二更能体现照应这一结构技巧。“我进城,就是你爸也进城了”照应了题目“进城”,同时也照应了开头“山伯这辈子,去过一次县城,唯一的一次”,可谓独具匠心。(表明选择哪一个结尾1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所选结尾的照应技巧3分,表达条理1分,共5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减分)3.【补写】寻子之路,满怀担忧,“望着山伯的身影消失在弯弯的山道上”,不仅山娘叹息,每一位读者也为之叹息!踏上寻子之路的山伯此时会想些什么?请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结合上下文补写一段山伯的心理活动。(不少于50字)

(5分)

方法引路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补写心理活动。①审清题目,明确补写类型,即补写山伯的心理活动。同时关注其他要求,以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