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解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把握课文的大意;

3.培育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学问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忱。

教学重点: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解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把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培育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学问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忱。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确实,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明了孔子的言行全都,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指名读。

4.集体读。

5.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去:距离以:认为

东:向东为:同谓说知:同智,才智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研读课文

1.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论?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兴旺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学问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领悟升华

1.这场争论结果如何?有无胜败?

明确:没有胜败,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任凭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说明,做学问、做人肯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爱哪一位?给你一个时机,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索,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准备?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教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教师盼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仔细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设计2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存文言词语;

2、背诵《夸父追日》;

3、体会古代人民探究、制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学习资料:

《山海经》,书名,18篇。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奇中的地理学问,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奇。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讨论,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解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根底过关

1、给以下划线字注音:

饮于河、渭(wèi)弃其杖(zhàng)

2、解释以下划线字:

逐走(跑)饮于河(到)(黄河)

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

弃其杖(他的)化为邓林(桃林)

3、文学常识填空

《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逐日”是追逐太阳之意。

“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方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把握。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终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异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究、制服大自然的剧烈愿望和坚韧意志。

二、探究品尝文章内容。

1、怎么对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①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气、气势(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

②自不量力(消极方面)。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奇妙、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事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英勇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究自然、制服自然的剧烈愿望和坚韧意志。

三、拓展迁移。

阅读《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思索: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一样点。

答: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制服自然的愿望和坚韧的毅力。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始终追逐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设计3

教学重点:

1、积存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熟读《两小儿辩日》;

3、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学习资料: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依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奇。

根底学问:

1、给以下划线字注音:

盘盂(yú)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沧凉(cāng)决(jué)

2、解释以下划线字:

孔子东游(向东)辩斗(争论)

问其故(缘由)去人近(距离)

探汤(热水)多知(通智,才智)

不能决(推断)

3、说出以下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①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

此独以跛之故(由于)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4、翻译以下句子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译句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②孰为汝多知乎?译句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把握。

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吵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推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学问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熟悉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索、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论,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终写孔子不能作出推断而受到嘲笑。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清楚,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绽开情节。

二、问题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依据已把握的科学学问,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两小儿宠爱探究,精神可嘉,擅长观看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事物。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笑”是嘲笑,若从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明显要笑孔子;若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由于孔子实事求是。

4、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⑵孔子不能决也。

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5、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发?(从不同角度)

①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究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②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学问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拓展迁移。

庄子欲刺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解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③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④须:等待。

1.解释加有下划线的词:

(1)庄子欲刺虎(想要)

(2)馆竖子止之曰(劝阻)

(3)两虎方且食牛(吃)

(4)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名声)

(5)两虎果斗(果真)

(6)一举果有双虎之功(成效)

2.翻译文中句子。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卞庄子认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

3.阅读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擅长观看,擅长分析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

译文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孔子问他们争辩的缘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