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生活-饮食篇课件_第1页
中国古代生活-饮食篇课件_第2页
中国古代生活-饮食篇课件_第3页
中国古代生活-饮食篇课件_第4页
中国古代生活-饮食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饮食篇饮食文化引子

“吃”对我们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深刻影响,存在于潜意识之中。这点从我们的日常语言和词汇构成都可以看出。如见面打招呼是:“你吃过饭没有?”骂人是“你这个饭桶!”赞扬什么东西则说:“脍炙人口”,得意满足是“吃香的喝辣的”,生活艰辛是“酸甜苦辣”。(补充)一、原始社会饮食大约起自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1、有巢氏(最早,旧石器时代)

《礼记·礼运》中记载:“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生吞活剥的食祖一、原始社会饮食3、伏羲氏(新石器早期)

一是织网捕鱼,创立了渔业——“结网罟以教佃渔”二是驯养牲畜,创立了畜业。——“养牺牲以充庖厨”开创肉食的食祖一、原始社会饮食4、神农氏(新石器中期)1.首先,他采集各种植物的茎、叶、果实,一一亲尝,扩展了中国食材的范围,确立了中国食物中的植物种类,形成一部中国最早的至今仍有影响的食材志——《神农本草》。2.神农在观察时发现,吃完扔在地上的瓜子、果核,第二年能发出新芽,长出新的瓜蔓和植株,并且发现天气、土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于是,他又开创了人工种植。发掘草蔬的食祖

3.接着发明耒耜,解决耕地工具,实现了水稻大面积的栽种,从此人们不再靠采集和狩猎为主,开始了农耕和定居生活。4.中国治陶业的开创者。神农的治陶,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保存、加热、制作发酵食品提供了可能。有了一定的植物食材,有了相应的盛食陶具,于是酿酒、制酱、制醋也就开始了。一、原始社会饮食5、黄帝

《淮南子》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他发明了最早的蒸锅,教人作灶,这样可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三国谯周的《古史考》载,“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这是食品烹饪史上的一大变化。

最早的蒸锅——陶甑灶坑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艺五种,抚万民”,“艺五种”就是广种黍、稷、菽、麦、稻五种谷物;他躬行的“抚万民”,倡导关心民食;这方面,他以及继承他的尧、舜、禹,都是民本治国的典范。兴灶作炊的食祖6、尧舜禹时期1.在烹饪时完全摒弃了以往的烧石烤法,而普遍采用了蒸煮方式。饮食方面主要特点:一、原始社会饮食《墨子·尚贤下》“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以雷泽”,还说“耕于历山可正农者之侵畔,渔以雷泽可息渔者之纷争,陶于河滨可使陶者器牢。”6、尧舜禹时期3.出现了素食。

所谓“素食”,原名“草素食”,素食是供奴隶食用的粗劣食品。基于当时粮食紧缺,狩猎所获没有保障,所养禽畜也供不应求,就只好让奴隶去吃那些随处可得的草素食品。5.出现了酒6、尧舜禹时期

人类并未发明酒,而只是发现了酒—即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在大禹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期间,酒作为饮料问世了。据说,大禹饮后,百感交集,四忖良久。他认为,酒是饮料中的奇品,能令人百饮不厌,但物极必反,饮多了会乱人性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开始萌生对精神层面的追求,食品已经初步具有文化的意味。这一阶段称之为食品文化的萌芽阶段。二、夏商周饮食

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即夏商周时期,在此期间,统治者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占有更多的生活资料。他们衣食丰足,便开始追求食品带给的口腹的享受。这虽然极不公道,也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但在一定意义上说,倒增加了食品的花色品种,促进了食品结构的变化,引发了食品制作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产生了不断丰富的饮食文化。二、夏商周饮食1、食品原料大大增加

新培植出来的粮食作物非常多,如在过去的基础上新增了”梁“、”菰米“等;肉类则更多,仅从殷墟挖掘出土的六千多件动物骨骼中,就含哺乳动物二十九种;蔬菜除了韭、葱、白菜和萝卜,还有芥、瓜、蔓青、芹菜等二十多种;水果除了桃、李之类,也新增栗、桑、杏、枣、柚等近三十种。

三代的烹调原料显著增加,并习惯于以“五”为系列,如五谷(稷、黍、麦、菽、稻)、五菜(葵、藿香、蒜头、葱、韭)、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

(米醋、米酒、饴糖、姜、盐)。2、食物初加工的精进

二、夏商周饮食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人们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烹饪方法也非常少。周代石硙(wèi石磨:“造治碾硙。”)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谷物加工周代肉类加工

更为考究,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二、夏商周饮食3、出现了菜园和果园

到商代时,已出现了”圃”,即菜园子,到后来水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所以到周代时,又有了果园。

4、人们开始食用冰《诗经》中写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5、饮食器具和烹饪技术的进步

三代时期对烹饪起最大促进的是发明了铜器,饮食逐步进入“铜烹时期”。盛黍稷稻粱的簋(北京簋街)、敦、豆簋敦豆爵角尊觥(gong)提梁壶二、夏商周饮食5、饮食器具和烹饪技术的进步

据史料记载,天子还专门设立了“庖正”、“膳夫”之类的官,具体负责其食、饮、膳、馐事宜;吃饭时,使用九鼎,配以八簋,另有陪鼎三具;其中九鼎分别盛放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和鲜腊等九种肉食,八簋盛放各种黍稷食粮,而那三具陪鼎则盛放酒、水和果蔬之类。二、夏商周饮食7、早期的陕派菜系基本形成

其中以周代王室的“周八珍”为代表,约有四五百种以上佳肴菜品,还有王侯贵族之家的家常美味佳肴,总计在千种以上,周代“八珍”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烹饪形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显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艺和食饮的科学性。

“周八珍”是专为天子而烹的宴饮美食,由二饭六菜组成。二饭为淳熬(肉酱油烧大米饭)、淳母(肉酱油烧黍米饭);六菜为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牂(zang)(煨烤炸炖母羊羔)、捣珍(合烧牛、羊、鹿里脊)、渍(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肝(烧拷肉油包狗肝)。

炮鳖脍鲤红烧大雁二、夏商周饮食8、吃与政治相联系

时至周朝,饮食与为政的关系更为明显。如“鼎”,本是一种炊具和餐具合一的用品,后来渐渐变成了礼器。相传,黄帝曾铸三只鼎,象征天、地、人;夏禹搜罗全国的金属,铸成九个大鼎,作为传国之宝。周灭商后,移九鼎于镐(hao)京,同时举行了隆重的定鼎仪式。从此,鼎成了权利的象征,列鼎制度也随之出现。周朝规定:天子可以九鼎,诸侯有七个,大夫五个,士三个,普通老百姓一个也不能有。谁违反了规定谁就是犯上作乱。二、夏商周饮食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商朝:公元前1600——前104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0年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三字经》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三、春秋战国饮食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一个烽烟四起、战火连天的时代,也是群情迸放、文化灿烂的时代。春秋时期五个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战国时期七个强国:秦、齐、楚、燕、赵、魏、韩。三、春秋战国饮食1.肉食品相对紧缺

这一阶段粮食、蔬菜是老百姓的主要食物,畜产品远离了千家万户。但是,在上层社会仍保留着食肉的传统。因此,统治者被时人称为“肉食者”。周天子有明确规定:即“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不过,基于当时盛行的敬老之风,孟子却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有条件的老年人可以破例,“七十可以食肉矣”。三、春秋战国饮食2.水产品备受青睐

在南方,当地水产品十分丰富,也深受人们喜爱;在北方,食用水产品虽然不如南方人有条件,但由于缺肉,只能自行创造条件。范蠡晚年就地养鱼,并著《养鱼经》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养鱼的著作。

三、春秋战国饮食3、出现了南北食系

由于战争给人员往来、货物流通、信息传播以及各种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广带来的诸多问题,再加上自然地理的差异,各地物产的不同,风俗习惯又不一样,逐步形成了南北两大食系,即中原食系和荆楚(含吴、越)食系,中原食系以粟、麦为主食,肉食主要靠羊、猪、鹿之类,而荆楚食系则是以稻米为主食,以鱼类为副食。至于菜蔬和水果,南北食系也不一样。三、春秋战国饮食4、注重饮食礼仪

在春秋战国,人们分外注重饮食礼仪。涉及上层社会的姑且不说,仅居家过日子,也颇有讲究,据史书记载,日常进食应体现出孝亲敬师。孝教中国的文化是孝的文化中国的教育是孝的教育三、春秋战国饮食5.讲究饮食卫生

孔子在饮食方面的规矩很多,明确提出“十不吃”原则,还强调“不多食”、“食不语”、以及“不为酒困”等至理名言。三、春秋战国饮食6.饮食学论著问世

战国末年,首次出现了饮食学论著,那就是吕不韦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又名《吕览》,书中的第十四卷中有一篇《本味》,首次总结了先秦烹调经验,介绍当时的美味饮食及制作,对火候及调味作了专门的论述,第一次将厨师的丰富经验上升到理论,是中国烹饪史上最早的理论性文字。三、春秋战国饮食关于食疗的《黄帝内经》,它从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人们设计了”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助、五果为益”的营养方案,提倡”以素食、五谷为主,以荤食为辅,不偏食,不过饱”的饮食禁忌.6.饮食学论著问世三、春秋战国饮食7.进入铁烹时期

该时期烹饪的一大进步就是铁的发明:铁烹时期。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为烹饪提供了廉价、方便、实用的工具。炊具方面,锅的改进比较大。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铁质锅釜崭露头角。铁质锅釜的问世催生了油烹法的盛行,使此时的饮食烹调技艺更加丰富、成熟。三、春秋战国饮食8.厨神之一:易牙易牙又名狄牙

易牙,也有写成狄牙的。他是齐桓公宠幸的近臣,用为雍人。雍,古文作饔yōng,是早餐、晚餐的意思。易牙作为雍人,就是专管料理齐桓公饮食的厨师。他擅长于调味,加上善于逢迎,所以很得齐桓公的欢心。做为一个厨师,易牙对于味道有惊人的鉴别力。传说当时某公问孔子:把不同的水加到一起,味道如何?孔子道:即使将淄水、渑水两条河中的水混合起来,易牙也能够分辨出来。可见当时易牙味觉特别敏感,厨技之高超,连孔子都倍加推崇。

传世食料食品油

据古书《事物绀gàn珠》载,油是炎帝最先创制的。《齐民要术》记有古人炼油的方法。中说“猪肪炒取脂”。初有文字时,并无“油”字,油的称谓只是“脂”或“膏”。

《礼记·内则》记载“肥凝者为脂,释者为膏”,《释名》“戴角曰脂,无角曰膏”。

到周代,人们还针对不同的原料和季节,使用不同的动物油进行烹饪。如春天用牛油煎小羊、乳猪;夏天用狗油煎野鸡和鱼干;秋天用猪油煎小牛和小鹿;冬天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汉代以后,开始出现植物油,但不能食用,只用来制绢布,直到宋代,才开始有食用植物油的记录,有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

传世食料食品盐

煮海水为盐是黄帝时的一位叫宿沙的诸侯创制的。内地无海盐,人们为了得到盐,渐渐发现了池盐、岩盐和井盐。历代统治者都对盐分外重视。在周朝,还专门设有掌盐政之官,当时称为“盐人”。酱

酱始于何时?说法不一。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它为周公旦所创制。据史载,最初的酱是用肉加工制成的:先将鲜肉剁碎,装进容器,撒上一些盐,倒入适量酒,然后搅拌均匀。再用泥巴将容器口密封,放在太阳下晒两个七天。这是,当容器中散发出来的酒曲味已变成酱味时,所作的酱便成功了。传世食料食品醋醋是何人首创?美食家普遍认为:是杜康的儿子黑塔。醋本来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几乎人人都喜欢食用它,但自唐以来,谁也不原让人说自己爱“吃醋”。说来,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传世食料食品茶

陆羽的《茶经》里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本草经》上所说“神农尝白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糖

据传说,糖为后稷的曾孙、周王朝的先祖公刘所创制。当时周土地肥沃,五谷丰登,老百姓安居乐业。在此情况下,公刘为进一步改善民众的饮食结构,最先创制了糖。这种糖,就是原始的麦芽糖。传世食料食品粥“黄帝始烹谷为粥”。用以敬老用以赈灾用以守孝用以救急用以养生疗疾传世食料食品馓子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又名寒具。

介子推曾伴随公子重耳一起过着流亡生活达19年之久,在重耳饿肚无食时,曾割股献君,可谓忠心耿耿。但重耳重新执政为晋文公后,在论功行赏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为此介子推带了母亲去了绵山隐居。晋文公一日忽然想起介子推,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不见,命令放火烧山,想赶出介子推母子。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不肯会见晋文公,母子双双抱木而被烧死。为此晋文公十分悲痛,迁怒于火,下令介子推死前三日全国禁烟火,于是就有了寒食节。三日不动烟火,吃什么呢?那就是寒具,它过油炸制,能够储存不变质,保持酥脆不皮,当然时最理想的食品了。传世食料食品粽子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公元前221年,延续了两百五十年的战国宣告结束。长期诸侯割据的局面总算过去了,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在位仅46天)向刘邦投降,秦王朝就此灭亡。“楚汉之争”历时4年,到公元前202年项羽乌江自刎,刘邦最终夺得天下,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公元220年,汉献帝被迫让位,东汉王朝走到了尽头。刘邦四、秦汉饮食秦汉之前1.面食替代粒食烤:“释米加烧石之上”蒸:将粮食放进一种叫作“甑zèng

”的容器里,用火加热,成熟为饭。粒食在漫长的“粒食”岁月,大米被公认为上等细粮,而不易下咽也不易消化的麦饭被视为粗粝之食。不过,这种粗砺之食常常成为士兵们的重要干粮。这是因为麦饭易于炊制,便于携带,还能提高人的体质,从而增强战斗力。四、秦汉饮食1.面食替代粒食秦汉石磨已遍布各地,而用小麦磨出的面粉又白又细,最好吃。小麦开始身价倍增,一跃成为各阶层人士刮目相看的粮食。人们改“粒食”为“面食”。四、秦汉饮食2、两餐变为三餐从汉代起,传统的一日两餐制开始向一日三餐制转变,时称“三食”。第一顿饭为早餐,一般安排在天色微明之后,时称“寒具”。第二顿饭是午饭,时称“中饭”或“过中”,一般在正午时刻。第三顿饭则为晚餐,又叫“晡bū食”,大约在下午三点至五点之间。四、秦汉饮食1.两餐变为三餐三餐制虽然出现,但两餐制也并为消失。在不少地方,一些穷苦人家仍采用两餐制。与此同时,皇家和另外一些特殊任务则采用四餐制。《白虎通义·礼乐》中写道:天子“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晡食,少阴之始也;暮食,太阴之始也。”可见,餐次的多少也是与其贫富贵贱密切相关的。四、秦汉饮食1.两餐变为三餐无论哪个阶层,也无论是两餐还是三餐,人们吃饭时依旧采用传统的“分餐制”。鸿门宴如项羽所设的鸿门宴,就是主人、客人统统席地而坐,每人面前各摆着一个食案,食案上放着各自的酒、菜和其他食品,食案最先出现于战国时期,到汉代,已被普遍使用。四、秦汉饮食1.两餐变为三餐

在东汉,就流传着一个“举案齐眉”的故事:梁鸿和孟光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二人多年来一直相敬如宾。尤其是妻子孟光,每到吃饭时都恭恭敬敬地走到丈夫跟前,低着头将食案高举齐眉,请丈夫用餐。可以想象,如果那时候不是分餐制而是合餐制,孟光是不可能天天这么做的。孟光被后世视为贤妻的典型。四、秦汉饮食3、三大菜系趋形成

一个菜肴的形成是和它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秦汉时期,鲁、川、粤三大菜系已经形成。四、秦汉饮食四、秦汉饮食4、注重食养食疗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药食同源”之说。历代医家认为:药物多用于攻病,食物多用于调补。时到秦汉,食养食疗的重要性已为更多的人所认知,并普遍认为“药补不如食补”。基于这一观点,当时的人们一旦生了病,也往往以食为药,实行饮食疗法。东汉的名医张仲景在为人治病时也经常使用食物,旨在使患者“存津液,保胃气”。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里便有《五十二病方》,其中收载的食疗食物约占全部药物的三分之一。四、秦汉饮食5、筷子已经普及

筷子起源於中国,古代叫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因为箸和住是谐音字,有停住的意思,对驾车、骑马和行船者来说不吉利,后来就用停住的反义字“快”加个竹字头,就成了现在筷子名称的由来。到汉代时,人们才普遍使用筷子吃饭。饭桌上不放筷子,被视为不正常的现象。汉代之前,在上层社会曾一度时兴铜筷子。但是,自汉代起铜筷子渐渐消失了。原因是铜在氧化后有毒,对人体有害。四、秦汉饮食6、羊肉倍受青睐

数百年来,在北方许多地方一直流传着这么两句话:“百菜没有白菜好,诸肉没有猪肉香。”在市场上猪肉的价格也长期高于羊肉。但在秦汉时期,羊肉却位居诸肉之首,倍受时人青睐。其实,羊肉被视为“上品”由来已久。早在人类造字之时,羊便被列为重要牲畜。到秦汉时期,羊肉的“身价”更高。皇帝赏赐功臣,往往以羊肉作为赐品。

四、秦汉饮食7、饮食差异巨大在秦汉,社会个阶层人士的饮食水平有天壤之别。当时皇帝”饮食之肴必有八珍八味”,皇帝和后宫的膳食开支每年达两亿钱,相当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两万户的家产。以诸侯王、大臣为主的贵族,饮食生活也分外奢侈。中级以上的官员,由于拥有固定可观的薪俸收入,加上公开和隐蔽的受贿和索贿,也能享受较高水平的饮食生活。下级官员的生活由于“禄不足以供养”就显得相当拮据。至于普通百姓,往往连菜食也填不饱肚子。四、秦汉饮食8.外来食品的出现汉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自张骞通西域后,不但将中国的茶叶等国粹传到国外,也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新食品,

石榴:原产伊朗和阿富汗等国家,是张骞从西域安石国带回来的,故名“石榴”。

葡萄和葡萄酒: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的文明古国巴比伦,后来逐渐传到大宛、乌孙、唐居等西域诸国。张骞从西域带回葡萄和葡萄酒酿酒的技术。从此,葡萄酒开始出现在神州大地上。胡瓜(青瓜)四、秦汉饮食9.新生食品增多

豆腐据资料,豆腐诞生与西汉时期,是当时的淮南王刘安创制。刘安,汉高祖刘邦之孙,袭父封为淮南王。他一生好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曾聚集数千才子共同编写《淮南子》,宣扬自然天道观。有一天,他与八位方士精研炼丹之术,闲暇是榨豆腐取浆,入锅点卤,无意中创制成豆腐。因刘安当年炼丹地在安徽淮南八公山,所以后人称豆腐为“八公山豆腐”;又因为刘安活着时一直攻击儒家为“俗世之学”,所以孔庙祭品历来不用豆腐。9.新生食品增多

烧饼在古代,饼是各种面食制成的食品的统称。它分为蒸饼、白饼、烧饼、汤饼、髓饼、鸡鸭子饼、截饼和豚皮饼八大品种。其中,蒸饼指馒头,白饼指汉饼,而烧饼则是饼面上粘有芝麻的那种饼。据资料,烧饼为汉武帝的托孤大臣金日磾(di)创制。四、秦汉饮食五、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魏(220-265)蜀(221-263)吴(222-280)西晋(265-316)东晋(317-420)南北朝(420-581)五、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共历三百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曾一度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但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导致的中原移民大量南迁,却给江南增添了大批劳动力,带去了中原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其农业、手工业乃至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长期居住在西、北边境上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少数民族也在大规模地迁往内地,史称“五胡内迁”。他们不但吸收汉族的农业文明,而且以自己的草原文明影响汉人。这种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大融合,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大融合,都给饮食领域带来了许多富有生气的新东西。凡此种种,都直接影响了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五、三国两晋南北朝1、食品原料增多

乳传入中原,是当时饮食领域的一件大事。乳原来是匈奴的主要食品之一。乳传中原之初,曾被人们视为珍品。乳传中原后,中原食品不但新增了酪、而且从酪生出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乳制品也一度成了人们比喻美好事物的象征,如唐朝刺史穆宁,家教有方,其四个儿子亲密无间,又都事业有成,人称其长子穆赞为“酪”,次子穆质为“酥”,三子穆员为“醍醐”,四子穆赏为“乳腐”。五、三国两晋南北朝2、李子誉冠群果《诗经》“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李子誉冠群果。究其原因归功于李子的三大特点:1.适应性强,对土质、气候等都不“挑剔”。2.品种多。3.李子分春李、秋李和冬李,几乎一年四季都有成熟。

后来人们又发现吃过多的李子会闹病,吃杏多了也不好;相反,吃桃倒是有益于身体健康。于是,又出现了“桃养人,杏伤人,李树底下抬死人”之谚。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3、苏菜开始形成

苏菜是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系为代表构成的。在此时期,苏菜之所以可以形成气候,与当时的政治局面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此前,江南地区缺乏劳动人手,生产方式也比较落后,但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混乱,北方民众纷纷南迁,不但给苏浙带来大批劳动力,广泛开辟了湖田,兴修了水利设施,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由于江南地区本来就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有着远比黄河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所以发展非常迅速,很快便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而地处经济中心的江苏,随着富商大贾奢侈的消费,饮食行业日益繁荣,其菜肴也自然日益丰盛、完善,很快便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五、三国两晋南北朝4、饮酒之风盛行

无论达观显贵,还是普通百姓,都喜欢饮酒,而且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东吴末帝孙皓就是一个大酒鬼。据史载,他整日沉溺酒宴,长醉不醒。他还逼令参加酒宴的大臣必须喝得尽醉。西晋初年的“竹林七贤”,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5、僧尼开始戒荤食素五、三国两晋南北朝

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时,其戒律中并没有不许吃肉之说;僧尼们托钵化缘,也一直是遇荤吃荤,遇素吃素。只要是“三净肉”,即不自己杀、不叫他人杀生、未亲眼看见杀生的肉,都可以吃。只是到了南北朝时期,才渐渐形成了僧尼食素的风气。据说这一风气是由梁武帝的提倡而普遍起来的。据史载,梁武帝笃信佛教,曾四次舍身佛门,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受戒皇帝”。五、三国两晋南北朝6、饮食专著众多

曹操:《四时食制》,从书名看,该书记载的应是一年四季的食制,极有研究价值。可惜,它早已散失。南朝齐人虞淙《食珍录》,记录了六朝帝王名门家中最珍贵的烹饪名物,也介绍了一些名食的烹饪方法。

北魏人崔浩《食经》,记载着他的家族从日常饮食到宴会、祭祀的菜肴和食品的制作和烹饪技巧。西晋人《南方草木状》、南朝梁人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时人的饮食情况。6.饮食专著众多五、三国两晋南北朝

特别是伟大科学家贾思勰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的巨著《齐民要术》,本书记述了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和畜禽类的养殖,以及各种食物的加工、烹饪。因此,它不但是一部重要的农书,而且是一部重要的饮食学著作;不但反映北魏时期饮食文化的成就,而且对公元6世纪以前的饮食情况作了全面而精辟的概括,堪称古代饮食学的集大成者。五、三国两晋南北朝7.大量食品传世

馒头,面条、饺子、馄饨、江浙名食甘露酥普洱茶等。六、隋唐饮食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外交全都达到了一个辉煌的发展阶段。直到现在,不少外国人还称中国人为“唐人”,称中国人在外国集中居住的地段为“唐人街”。在隋唐时期,饮食领域也百花盛开,异彩纷呈。

隋(581-618)唐(618-907)1、食物品种空前丰富六、隋唐饮食

唐代禁食牛肉、马肉。唐代曾多次颁发命令,说“牛为耕稼之本,马即致远供军”,严禁宰杀牛、马。

和其他朝代的饮食风气明显不同的还有:此间吃螃蟹和吃鹿肉的人大大增多。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麋鹿数量在唐代之后便明显减少,后来竟成了“稀有动物”。

值得强调的是,温室蔬菜和人造冷饮也源于隋唐时期。

公元645年12月9日(唐贞观十九庚辰日),唐太宗从辽东返回长安,途经易州。易州司马命百姓于地下室蓄火种植蔬菜,进献御前。唐太宗非但没有褒奖易州司马,反而说他一心钻营媚上,浪费了民力财力,一怒之下将其罢官。这个倒霉的司马因丢了乌纱帽而“留名青史”,可他却拥有了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一项农业技术——温室栽培。

孙思邈就一再建议:“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肌体润泽”(《千金要方·食疗)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了。味兼金房之蜜,势尽美人之情。素手淋沥而象起,玄冬涸冱而体成。足同夫霜结露凝,不异乎水积冰生。盘根趾于一器,拟崖萼于四明。六、隋唐饮食2、上层人士饮食怪诞

在隋唐,一些上层人士由于奢侈、愚蠢和残酷,在饮食方面也表现得十分荒唐。如《清异录》记载,“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每进御,则旋洁拭壳面,以金镂龙凤花云贴其上”。有些达官贵人特别喜食朝邑县的“无脂肥羊”(无脂肥羊肉,要用五十口肥羊,一个一个地在羊面前杀死,羊都很害怕,脂便破了,入到肉中,取最后一只羊,这羊肉很肥但无脂)

3、出现工作餐

今天所谓的“工作餐”,最先出现与唐代官场上。文献记载“常参官每日朝退赐食,谓之廊餐”,看来,这廊餐就是皇帝为重臣而设的“工作餐”。在政事堂诸宰臣与群僚议事时,也设有此类“工作餐”,名曰“堂飨”。在中央六部,也仿照“廊餐”、”堂飨”,提供“工作餐”。这些“工作餐”的费用,都用公款支付。

为吃得方便、舒适、各级政府机关还都设有自己的食堂。在当时,官员们是不是在一起吃饭,还是彼此关系是否和睦的标志。4、食疗专著问世

我国第一部重要的食疗专著当属孙思邈的《千金食治》

,在该书中,孙思邈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药、食之间的关系,食疗应注意的事项,并将中医五行理论用在了食疗上,从而将药学和饮食学两个不同的学科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门新的学科——食疗学。

关于饮食与医疗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先人早已洞悉,并有药食同源之说,但是,以前的食疗论述只是散见于一些文章中,并没有形成专门的书籍。时至唐代,食疗专著开始诞生。

5、茶学专著诞生

中唐之前,茶叶作为一种饮料,虽然由来已久,但饮者并不普遍。饮茶的方法也比较原始,只有药饮和解渴的粗放饮法,即把鲜茶叶放在锅里“作羹饮”,说白了就是“熬汤喝”。但自中唐起,茶学作为饮食学的又一分支而宣告诞生。其标志,则是陆羽撰写的《茶经》。它记述了茶叶的由来、现状、生产技术、饮食技艺和茶道原理。6、严禁捕食鲤鱼在唐代,饮食禁忌极多。首先,忌食父母或自己本命所属的动物。其次,忌食音同父讳的食物。第三忌“卧吃食”和饭后倒卧。“国讳”也很多。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严禁捕食鲤鱼。在唐代,鲤鱼的“社会地位”非常高。7、厨神詹王

厨神詹王据说是隋文帝的一位姓詹的御厨。有一次,隋文帝问他什么东西最好吃。他回答是盐。隋文帝就以戏君之罪把他杀了。之后,御厨吓得都不敢放盐,隋文帝吃菜没有滋味,这才醒悟过来,就封这位姓詹的厨师为詹王。8、瓷器餐具风行

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后期,一种具有瓷质光润、透光性较好,烧成温度在1310℃左右,敲之声音清脆的瓷器烧成了,并在浙江省大量出现,这是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唐代,瓷器大量生产,瓷器餐具逐渐普遍,其质量及制作工艺也日趋精美,尤其“唐三彩”材质的食器更是当时各类高级筵席上的名贵用具。

七、宋代饮食自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到1276年恭帝降元,是我国历史上的宋朝时期。此间,我国北方曾存在过辽、西夏、金和蒙古四个比较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宋朝与秦、汉、隋、唐相比,国土面积小,人口少,但在重视教育、发展商业、关注社会保障等方面,远远超过了以往。在饮食业,也进入了一个高峰期。1.上层人物带头吃喝

在宋代,尤其是宋朝建国之初,上层人物在追求吃喝方面起了带头作用。其原因在于:

首先源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其次是宋代官吏的待遇比以往任何朝代都优厚。各级官吏鉴于皇上都劝高级将领“厚自娱乐”和“天天饮酒作乐”,而那些将领又都起到了带头吃喝的作用,自然也都不会亏待自己的一张嘴。上行下效。在民间,也渐渐刮起了“重吃”风。2.酒馆饭店星罗棋布

宋代以前,我国城市实行宵禁,暮鼓一响,居民不能夜行。而在宋代,却解除了宵禁,出现了夜市。夜市分为商业夜市和文化夜市两种。在商业夜市里,货物充盈,品种繁多;在文化夜市里,有酒楼茶坊的音乐演唱,有瓦肆勾栏的杂剧表演等。为满足顾客的需要,大大小小的饭馆几乎到处都是。

3.野味非常丰富

在宋代,以飞禽走兽制成的各种野味最为丰富,如鹌鹑、黄雀、黄羊、獐、鹿、兔、瓦、蛇等等,都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其中野兔肉被时人视为上等的名贵食品,在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食蛇肉相当普遍。

4.素食流行

在唐代及唐代以前,人们均以肉食为美。然而,自宋代起人们逐渐开始了喜嗜素食,尤其是那些名士们更为重视食蔬。像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范仲淹等人都曾作诗赞美素食。宋人吃素的方式有长斋、花斋两种。

长斋:终年食素,不沾一点腥荤;

花斋:只需在特定的“十斋”日里素食。(即每月之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5.食肴讲究美观

在宋代,人们已经相当讲究食肴的美观。他们认为,食品菜肴若能使人爽心悦目,不但可以增进食欲,还可以产生一些美的联想和美的享受,基于此,厨师们无论在食品造型方面,还是在色彩搭配方面,都分外下工夫。当时,食品造型主要分三类:一是以食物的自然形状构成,二是将食物原料切割构成,三是对食物原料雕刻而成。

6.浙徽菜系出名

在宋代,尤其是在南宋时期,浙菜已名扬天下,徽菜也脱颖而出。

浙菜: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

特点:浙江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菜式小巧玲珑,清俊逸秀,鲜美滑嫩,脆软清爽。西湖醋鱼生爆蟮片东坡肉龙井虾仁“干炸响铃”、“叫化童鸡”、“清汤鱼圆”、“干菜焖肉”、“大汤黄鱼”、“爆墨鱼卷”、“锦绣鱼丝”

徽菜: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的。特点: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徽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闻名,早在南宋时,“沙地马蹄鳖,雪中牛尾狐”,就是那时的著名菜肴了。符离集烧鸡火腿炖甲鱼腌鲜桂鱼“火腿炖鞭笋”、“雪冬烧山鸡”、“红烧果子狸”、“奶汁肥王鱼”、“毛峰熏鲥鱼”7.饮酒已成为时尚

在宋代,为人祝寿要喝“寿酒”,参加婚礼要喝“喜酒”,送亲朋出远门要喝“饯行酒”,接待贵宾要喝“接风酒”,新婚男女入洞房要先喝“交杯酒”,而且“交杯酒”一词就最先出现在宋代。8.文人喜欢自炊的烹饪方法,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常常亲自动手酿酒做菜,并创造出不少名品。苏东坡在黄州担任团练副使时,见当地猪肉价格便宜,却很少有人买。当时,羊肉是公认的贵重佳肴,流风所在,富贵人家瞧不上便宜的猪肉,所以不受欢迎。苏东坡买了许多猪肉,亲自烹调,创制出名誉千古的“东坡肉”。

在宋代,不少文人不但好吃,还都喜欢自己亲手做着吃。如苏东坡为吃得方便,他总是处处留心观察各种名厨

苏东坡一向敬佩的王安石喜欢自己烹茶喝,且总结出一整套经验。陆游也和苏东坡有共同的嗜好,所不同的是,陆游喜爱素食。此外,杨万里也十分注重吃,也许由于“名人效应”,当时的一些文人学士都分外在“吃”上下工夫。9.宋代厨娘好风光

历史上以烹饪为职业者,大体都以男性为主。《周礼》所述周王室配备的庖厨人员近二千人,直接从事烹调的女性一个也没有。以男子为主从业厨事,不仅中国古今均如此,而且也是世界性通例。不过在唐宋时代,曾出现过较多的女厨,不论在酒肆茶楼,还是在皇宫御厨,都有从事烹调的职业妇女的身影。

唐宋之时较为重视女厨,以至于岭南之地,教女都不以针线为基本功,专意培养其厨艺。做一手好菜,便被称为“大好女子”,不愁嫁不出去。而当时的厨娘也确实不同于一般庸碌女子,红裙翠裳,举止文雅。挥刀切肉,惯熟条理,有运斤成风之势。所做菜品馨香脆美,清新细腻。但酬劳也高得离谱,每办宴会,要支赐给绢帛或至百匹,钱或至三二百千。以至于官宦人家都要慨叹,如此的宴席不可经常举行,如此的厨娘不可经常聘用。10.经典小吃

爆米花爆米花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深受年轻人喜欢的膨化食品,常被作为日常零食。爆米花有一段有趣的历史。爆米花起源于中国的宋朝,然而最早的爆米花并不是一种食品,而是一种占卜的工具。在每年的新春之际,宋人们都会自己尝试着爆一包米花,用来占卜一年的吉凶;而姑娘们则通过爆米花来卜问自己的终身大事。爆米花成为膨化食品的祖先。说明古代的食品加工不止仅仅是食品简单的加热作熟,而是通过物理的高温高压作用原理来改变食物的状态口感,这种加工方式使普通的稻米变为可口有特色的食品小吃。

火腿火腿发明于宋朝,而浙江金华火腿名闻天下则始于北宋。据传,一次北宋抗金名将宗泽从家乡回京,带回了几块老家浙江义乌的咸猪腿肉给宋高宗赵构品尝。赵构切开咸肉,只见肉色鲜红如火,尝后味道鲜美,赞不绝口,便给他取名为“火腿”。“火腿”的名声越来越大,传遍天下。浙江盛产火腿的有金华、东阳、义乌、浦江、永康等县,因这些县旧时都属于旧金华府,因此通称“金华火腿”。

豆芽菜西方人认为豆芽是中国食品的四大发明之一(豆芽、豆腐、酱、豆浆)。豆芽作为蔬菜的用法始于宋朝,据宋代典籍记载,宋代有五种豆芽,即黄豆芽、绿豆芽、豌豆芽、蚕豆芽,赤豆牙。豆芽菜物美价廉、雅俗共爱,既可登大雅之堂奢华的宴席,也可是平民的家常之菜。

油条:油条是人们十分熟悉和喜爱的早点之一。据传说,油条源于南宋,也是人们用以表达对秦桧之流刻骨仇恨的,又称油炸桧或油炸鬼。打油诗

劝君切莫做佞人

奸恶谁逃地狱门

民间遍食油炸桧

未死已遭油火焚

八、元朝饮食元朝忽必烈于1271年在“大蒙古”国基础上宣布成立的。元朝帝国幅员广大、民族众多,风俗各异,决定了饮食习俗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但随着国内各民族乃至与外部民族来往的日益密切,各民族饮食习俗相互影响,又呈现出元代饮食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1.四方饮食相互交融

蒙古人一向生活在草原上,主要从事畜牧生产,不种粮食,也不以粮食为食品,而到了元代,蒙古人的饮食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粮食、蔬菜、果品所占比重明显增大,而乳类食品相对减少。蒙古人原来没有粮食酒,也没有茶。而在元代,朝廷却专门设有负责饮食的宣徽院生产的酒均以粮食酒为主。至于蒙古人饮茶,则始于蒙古灭金之后。元灭南宋后,又明确规定湖山顾渚茶、建宁北苑武夷山茶等江南几处名茶为贡品。对蒙古族的马奶酒之类,汉族人也有不少爱好者。2.宴会成为国家大事

元代王恽《吕公神道碑》上说“国朝大事,曰征战,曰搜狩,曰宴飨,三者而已。”可见,元朝统治者将其举行的宴会视同战争、狩猎,是属于国家的头等大事。原因是,按照蒙古族的习惯,国家大事都要在宴会上讨论决定。元朝建立后,这一传统形式被保留下来,称为“质孙宴”或“诈马宴”。除了统治者举行的宴会,还有其他大小不等的宴会,都是蒙古人相互交往的重要场合,用以讨论各种事物。蒙古人生性豪放,饮酒时也喜欢一醉方休。3.葡萄酒风靡全国

早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在征服西亚时就开始饮用葡萄酒。自那时起,葡萄酒便成了蒙古人最为喜欢的饮料之一。

元朝建立后,葡萄酒成了宫廷宴会中的必备品。据史载,南宋史臣到草原时,蒙古大汗两次向他赠送葡萄酒.元灭南宋,南宋小皇帝一行被押解到大都,忽必烈设宴款待用的也是葡萄酒。随着朝廷的饮食导向和各地葡萄园的日益增多,葡萄酒也渐渐誉满天下4.传世名食涮羊肉

涮羊肉据说起源于元世祖忽必烈。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征途中,想吃草原美味“清炖羊肉”。随军厨师马上宰羊剔肉,不料敌情突发,做“炖羊肉”来不及了,厨师忙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一搅和就捞出来,放点调料送了上去。忽必烈饥不择食,吃罢迎敌并获全胜,还朝后命厨师如法炮制,并建议放了许多佐料,群臣吃后赞口不绝。忽必烈赐名“涮羊肉”。马奶酒

马奶酒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饮料,相传早在元朝初期,漠北处于大动乱、大变革时期,当时的蒙古各部落七零八落,部落之间较量实力,各选君主。刚满17岁的铁木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骑上战马,挥旗重建家园。铁木真的妻子在家里,一面思念远征的丈夫,一面制作奶食品。有一天,她在烧酸奶时,锅盖上水珠流到了旁边碗里,她嗅到特殊的奶香味。一尝味美、香甜,还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她渐渐地在生产生活中掌握了制酒的工艺,并简单地制作了酒具,亲手酿造。在铁木真做大汗的庆典仪式上,她把自己酿造的酒献给丈夫成吉思汗和将士们,大汗和众将士喝了以后,连声叫好。

从此,成吉思汗把它封为御膳酒,起名叫赛林艾日哈。每当蒙古族向您敬献哈达和奶酒时,是对贵客的最高礼仪。奶酒便成为蒙古族接待上宾的必备佳酿。醍醐和酥酪

醍醐:将牛奶、羊奶放入锅内煮上二三成开,随后盛入盆内冷却,取其表面凝结的奶皮,再煎熬,滤去渣子,使之成为酥油,接着在进行提炼而成。因此,醍醐色泽橘黄,油质细腻,入口后清爽宜人,甘香味美,为奶制品中的佼佼者。

酥酪:则是一种可以同醍醐相媲美的乳制品。

时至今日,醍醐和酥酪还都是蒙古人爱吃的一种传统食品。九、明朝(1368-1644)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共经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1、饮食结构有所变化

明代之前,南方人的主食基本上都是大米,而北方人主要吃小米、小麦。自嘉靖年间(1522-1566)起,北方也开垦了不少水田,栽种水稻,从而使大米成为主食之一。与此同时,小麦在南方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一直推广到珠江流域,于是,一些面食也渐渐出现在南方的餐桌上。

玉米原产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传至欧洲、非洲和中亚。明朝嘉靖年间,由去麦加朝圣的回教徒带入中国。最初,由于物以稀为贵,它只是皇帝的专利品,所以叫做“御麦”,又由于它来自麦加圣地,也被称为“西天麦”,后来才在华北一带种植。鉴于当时旱涝灾害频繁,稻、麦产量低下,而玉米却适应性强,对土质要求不高,又抗旱,不论山地平川都可以种植,所以名臣严如煜说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建议在全国推广,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到明朝末年,至少有十二个省份都普遍种植了玉米,使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食之一。

番薯又叫地瓜、红薯,原产南美洲,是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传入我国。据广东《电白县志》载,当时有位名叫林怀芝的吴川名医到越南一带行医,以高超的医术治好了许多病人,国王为示谢意,赐他番薯吃。他为了将生熟皆可食的番薯引入祖国,便要求吃生的。国王给了他一块,他当众咬了两口,随后趁人不备藏了起来。当时,越南严禁番薯外传,而他离开越南时,携带的番薯又偏偏被一位关将发现。不料那关将竟装作没看见的样子将他放行。原来,那关将也曾得过重病,是被林怀之治好的;为酬谢恩人,才许他携薯出境。后来,林怀之将带回来的半块番薯在家乡的土地上试种成功,并使之生殖繁衍,后来又被人们迅速推广,从南方传到北方,并被大面积种植,从而也成了国人的一种主食。

除此之外,人们还在此期间从菲律宾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花生和烟草。花生的引进大大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而烟草因它含有大量的烟碱即尼古丁等二十多种有毒的物质,严重损害吸烟者的身体健康;再就是吸烟时散发出的烟雾,含有更多的刺激性及细胞毒性物质,种类在七百种以上,对不吸烟者也造成严重危害。从目前看,中国的烟民人数最多。这也是当初引进烟草的人们所料未及的。2.八大菜系基本形成

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在明朝时期已渐趋形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鲁菜已经发端于齐鲁大地,到秦汉已经基本形成。在两汉时期,川菜和粤菜初具规模。

南北朝时期,苏菜崭斩露头角。

两宋时期,浙菜和徽菜脱颖而出,并名臊一时。时至明代,湘菜和闽菜又渐渐受到时人的青睐。3.官场始现“四菜一汤”

官场上待客的“四菜一汤”,是明太祖朱元璋最先提倡的。朱元璋出身贫寒,早年曾给人家放过牛,种过田,当过和尚,要过饭,所以深知民间疾苦,又由于他亲眼目睹了元末社会黑暗、官逼民反的情景,所以登极后一直克勤克俭,尽量减轻百姓负担。史书上说,在他每日的膳桌上,只有一般蔬菜。他不饮酒,还多次发布限制酿酒的命令。朱元璋的“大脚皇后”马秀英堪称他的“贤内助”。为营造一个廉洁的社会氛围,使举国上下所有官吏都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朱元璋和马皇后多次商议,终于想出了一套办法,其中就包括了官场上招待客人的“四菜一汤”。

一天,适逢皇后的生日庆典,朱元璋趁众位大臣前来贺寿之机,有意摆出粗菜淡饭宴客,以此警醒文武百官。当十多桌席位的人坐齐以后,太祖便令宫女上菜,第一道菜是炒萝卜,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道是炒芹菜,第四道是炒青菜,最后上的是葱花豆腐汤。宴后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筵既是榜样,谁若违规,严惩不怠”。从此“四菜一汤”的规矩便从宫内传到民间。4.政府严禁走私盐茶

明自建国之初,朝廷便将盐、茶和马皮定为国家的三大专卖物质。尤其是茶,直接关系到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原因是:生活在西北的少数民族一向以肉和乳酪为食,自唐代起,养成了喝茶的习惯。他们认为“不得茶,则困以病”,常常为茶而侵扰中原。因此,自唐朝以来,历代统治者都实行“以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的治边政策。朱元璋借鉴前人的经验,在陕、甘、川等地专门设立了茶马司,具体负责收购内地茶叶与番人换马。为保证茶马交易顺利进行,明政府还实行了一项“茶引”制度:即商人贩茶,必须先花钱买引票。否则,均属贩卖私茶。5.饮食风尚“重鹅”

鹅在明代属于珍贵之物。人们不但将它当作盛宴中的大菜,而且视为礼物中的重品。由于鹅馔体现着高贵奢华,朝廷竟用它来衡量官吏的贪廉。据史料记载,明代曾规定巡按到地方办案时,必须“食不鹅”,即不得吃鹅菜。退休御史王杼在接待来访的巡按时,为示尊敬,又不破坏朝廷规矩,竟将鸡头鸡尾装在了一只肥鹅身上。那位巡按当然尝出了鹅的味道,但心照不宣,照吃不误。5.“救荒”食书出现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灾荒最频繁的时期之一,据史料记载,明朝276年间共发生水灾241次,旱灾216次,7级以上的地震12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2次。此外还有蝗灾、疫灾、风灾、雹灾、潮灾、冻害和山崩等多种自然灾害,受灾人数多达627万多人。在此情况下,“救灾”也便成了当时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一些志士仁人乃至清官廉吏,在多方救助灾民的同时,也开始探索新的食物资源,从而出现了“救荒”食书。6首次明令“戒烟”

烟草传入我国时,人们还不识其“庐山真面目”,只觉得抽之能使人有兴奋感,因此受到了一些人的喜爱。随着烟民队伍的日趋庞大,烟叶的价格也在暴涨。据资料,当时一斤烟叶能换一匹马,种一亩烟草比种一亩庄稼可以多获利十多倍。但是,抽烟毕竟是损害健康的。刑部尚书徐石麟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之妖在酒,今之祸在烟。”其他一些有识之士也呼吁:“愚民竞相学抽烟,如灯蛾扑火,自取灭亡,应严加禁止!”

崇祯帝收到一份份请求禁烟的奏折,本想准许,怎奈闯王大军反明于内,皇太极大军犯明于外,各地又连年发生各种天灾,实在无法再分散精力。正犹豫间,有人向他进谏说:北京简称“燕”,“烟”和“燕”音同,百姓喊“吃烟”,不是好兆头。崇祯一听,顿时一惊,思忖良久,这才下定了戒烟的决心,于是朝廷就向全国下达了第一道戒烟令,严禁任何人抽烟;第二年又下了一道命令,明确指出:凡买卖烟叶者,不论多寡,均斩首示众;第四年,再次通令天下:民间若有私自种植烟草者,一旦查出,一律处以重刑。

无独有偶。在此间的关外,皇太极也在下令禁烟。原因是,有些人穷得揭不开锅,却要花很多钱买烟抽,想戒也戒不了,天长日久,恐生祸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