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1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第一课时2
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是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这篇文章是他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文章里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作者资料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是南朝齐、梁时期思3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学过的古代文体:___。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4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
,沉鳞(lín)竞(jìng)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朗读感知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朗读感知5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翻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6高峰入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高峰入云,巍/7清流见底。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清流见底。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8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在阳光下交相辉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在阳光下交相辉映。9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10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1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12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1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谢灵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他还兼通史学,擅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明人辑有《谢康乐集》。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14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2、将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描绘山川之美议山川之美总写山川之美问题探究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描绘山川之15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4、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之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高峰入云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16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山水相映之美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色彩配合之美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晨昏变化之美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动静相衬之美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1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总写二、分写四季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三、总写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晨昏之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结构内容小结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一、总写二、分写四季18主题总结
本文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主题总结本文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19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传奇,“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同学们知道是谁吗?
对,是苏家三父子。其中苏东坡最负盛名。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苏轼,去体会一代大文豪的喜怒哀乐。导言第二课时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传奇,“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20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21解题----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承天寺解题----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22走近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走近苏轼苏轼(1037-1101):23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24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写作背景写作背景25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朗读感知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朗读感知26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翻译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8解释加点字词寻张怀民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寻找高兴地想……的人于是共同,一起、散步睡觉交错纵横原来是只是、罢了解释加点字词寻张怀民寻找高兴地想……的人于是共同29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与苏轼对话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无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问题探究2、作者夜游为何去“承天寺”?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与苏轼对话一方面作者30资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原因: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闲人”相应。资料链接:原因: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31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表达效果如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月色清澈透明藻荇交横—————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比喻鉴赏: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喻“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又以“藻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静动结合,层层设喻,别出心裁,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将清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表达效果如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32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寻”“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闲人”欣喜之情有点遗憾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心有灵犀的喜悦悠闲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欣然起行”欣喜之335、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文中的“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自称闲人:(1)指自己当时“有职无权”的境况,是对自己的一种自嘲——清闲之人。(2)指能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是一种欣喜——具有闲情雅致、旷达乐观的人。(3)被贬、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悲凉失落的人。双关:自嘲无奈悲凉5、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文中的“闲人”指谁?为何自346、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1)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天下不乏良辰美景,我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人生郁郁不得志的悲凉。(3)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而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潇洒人生6、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蕴涵35第一层:交代了地点和夜游的原因。第二层: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结构内容小结叙事写景抒情积水空明——月色清澈
透明藻荇交横——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比喻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第一层:交代了地点和夜游的原因。第二层: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36总结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旷达乐观、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总结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复37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38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第一课时39
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是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这篇文章是他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文章里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作者资料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是南朝齐、梁时期思40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学过的古代文体:___。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41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
,沉鳞(lín)竞(jìng)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朗读感知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朗读感知42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翻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43高峰入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高峰入云,巍/44清流见底。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清流见底。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4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在阳光下交相辉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在阳光下交相辉映。46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4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48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49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50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谢灵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他还兼通史学,擅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明人辑有《谢康乐集》。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51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2、将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描绘山川之美议山川之美总写山川之美问题探究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描绘山川之52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4、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之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高峰入云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53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山水相映之美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色彩配合之美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晨昏变化之美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动静相衬之美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5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总写二、分写四季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三、总写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晨昏之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结构内容小结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一、总写二、分写四季55主题总结
本文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主题总结本文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56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传奇,“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同学们知道是谁吗?
对,是苏家三父子。其中苏东坡最负盛名。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苏轼,去体会一代大文豪的喜怒哀乐。导言第二课时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传奇,“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57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58解题----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承天寺解题----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59走近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走近苏轼苏轼(1037-1101):60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61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写作背景写作背景62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朗读感知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朗读感知6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翻译6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65解释加点字词寻张怀民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寻找高兴地想……的人于是共同,一起、散步睡觉交错纵横原来是只是、罢了解释加点字词寻张怀民寻找高兴地想……的人于是共同66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与苏轼对话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无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问题探究2、作者夜游为何去“承天寺”?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与苏轼对话一方面作者67资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原因: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闲人”相应。资料链接:原因: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68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表达效果如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月色清澈透明藻荇交横—————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比喻鉴赏: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喻“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又以“藻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书法艺术教育推广计划
- 电子商务教研室社会服务计划
- 二零二五个人无息短期借款合同
- 个人正规借款合同标准模板
- 房屋建设质量保修合同
- 2025年厂级职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答案B卷
- 25年公司安全管理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A卷】
- 工厂消防设备保养合同示例
- 2025年网络安全防护培训计划
- 九年级物理课外拓展计划
- 2025年四板挂牌专项法律服务协议
- 拒绝间歇性努力不做45度青年-“拒绝躺平”主题班会-2024-2025学年初中主题班会课件
- 红色体育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西安体育学院
- Excel财务会计应用(沈国兴第3版) 第1-36次课 认识EXCEL-期末考试
- 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 【化学试卷+答案】龙岩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二教学质量检查
- 第9版内科冠心病
- 公交行车安全指导书
- 《小儿急性白血病》课件
- 移动装维人员培训
- 2025山东能源集团中级人才库选拔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