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国开农村社会学形考任务1-4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2秋国开农村社会学形考任务1-4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社会学形考任务1题目:结合我国农村家庭的实际,谈一谈我国城乡家庭功能的异同。目的:这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题。让学生理清家庭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理清理论的同时,分析家庭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对家庭功能理论的理解,同时发挥家庭功能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要求:(1)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三章家庭的含义与结构,农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掌握家庭基本理论的内容;(2)完整准确地阐述家庭功能的基本理论内容;(3)联系实际时既可以逐条进行,也可以将所有理论阐述后进行;(4)字数不低于600字;(5)作一次小型的家庭情况调查(以一个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单位)。时间:学习第三章后做本作业。解题思路:(1)家庭的含义与结构;(2)农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3)简要概述我国农村家庭的发展趋势;(4)简要概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我国农村家庭建设;(5)结合农村家庭的特点,分析城乡家庭功能的多少、强弱。参考答案:(一)家庭的涵义与特点1、涵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祖孙关系等。2、特点:(1)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2)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3)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二)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1、特点:(1)乡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2)乡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功能较多,功能较强。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3)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更强,而且也有其特点。如生产的极大分散性、生产过程的极度随机性、用工的不确定性、生产成效的难预料性和不稳定性、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主动灵活的决策。2、功能:(1)经济功能。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通过生产生活资料,保证产品的分配和交换,满足了人们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需求。(2)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殖两个方面。(3)组织消费的功能。组织消费是任何形式的家庭都具有的功能,并且成为现代绝大多数城市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乡村家庭此功能也正在逐步增强。(4)抚育和赡养的功能。抚育是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5)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家庭是个人休息的场所,家庭娱乐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三)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1、乡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外延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乡村家庭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核心家庭已占绝大多数,二是乡村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从总的趋势来看家庭的规模是在变小。农民家庭结构的外延化,包括结构的离散趋势和延伸趋势两个方面。离散是指家庭成员为了家庭的利益,向外流动的现象日趋严重,家庭结构事实上处于松散状态。家庭结构的延伸趋势,是指家庭吸纳外部人口进入家庭共同生活。2、乡村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和两重化。存在一个事实上的权威人物、核心人物。家庭权威人物的确立,主要是靠自然的辈份关系和传统伦理道德关系,一般称之为“家长”。家庭关系以“家长”为轴心,家长与权威合二为一。乡村家庭关系两重化的特征有两种表现形式:(1)家庭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与暂时中断。(2)由于临时性家庭成员的介入,导致家庭关系出现血缘亲属关系和非血缘亲属关系两种关系并存的现象。两重化特征标志着乡村家庭关系较过去复杂多变。权威化与两重化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两大趋势。两重化巩固了家庭关系的权威化。权威化若对家庭产生正效应,可进一步使家庭关系两重化,它们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相辅相成的两个主侧面。3、乡村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和层次化。现实化主要是指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和家庭活动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再现和家庭素质的实在性。乡村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实生性的结果,是广大农民家庭成员的素质有了较明显的区分,具有了层次性特征。4、乡村家庭功能趋于扩大化和效率化。乡村家庭变迁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维持生存、发展的手段多种多样。我国乡村家庭功能扩大化并不仅仅是指家庭增加了经济功能,同时也包括其他功能在手段和作用上的扩大。(1)家庭拥有的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迅速增加。(2)家庭获得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资料与精神产品的时空领域大为扩展。效率化是指乡村家庭发挥功能讲究时间性和追求效益的倾向。扩大化和效率化是乡村家庭功能变化的数量特征与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扩大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的数量状态,效率化主要反映了功能变化的质量状态。(四)乡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功能的异同1、首先指出家庭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等。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集体化时期家庭生产功能的丧失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生产功能的恢复。但家庭仍较全面地承担着各种功能。但也有部分家庭由于其成员在乡镇机关或企业工作而不具有生产功能。3、城市家庭有多种功能,但基本上不是生产单位或不具有生产功能。但也有不少数家庭由于其成员从事个体劳动而具有生产功能。4、城乡家庭在各种功能的强弱程度上也有不同,如农村家庭有较强的赡养功能,而城市家庭的消费功能、娱乐功能要强一些。这与它们所基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关。5、另外,在农村,许多家庭具有宗教功能,在城市,部分家庭具有政治性的功能。

农村社会学·形考作业二(权重20%,主观题需辅导教师评阅)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2.农村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A.中国B.日本C.美国D.英国正确答案:C3.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社会学诞生标志的著作是()。A.《中国农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B.《华南乡村生活》C.《农村社会学》D.《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正确答案:C4.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与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是()。A.乡村建设运动B.新文化运动C.新生活运动D.五四运动正确答案:A5.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村社会调查,1949年以前,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最著名的著作是()。A.《兴国调查》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C.《长岗乡调查》D.《才溪乡调查》正确答案:B6.“社会”构成要素中的首要条件是()。A.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B.社会活动C.文化D.设施设备正确答案:A7.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来看,被认为是农村社会主要形式的是()。A.地级市以下B.县以下C.乡镇D.行政村和自然村正确答案:D8.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我们称之为()。A.基本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终身社会化正确答案:A9.一位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村民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我们称之为()。A.实际角色B.自致角色C.复式角色D.角色丛正确答案:D10.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A.自然性B.直接性C.互动性D.社会性正确答案:D11.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正确答案:A12.目前在我国农村干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最主要的是()。A.家庭B.家族C.宗教组织D.民间会社正确答案:B13.社会组织的灵魂是指()。A.核心成员B.目标C.规则D.物资设备正确答案:B14.认为工人来厂做工仅仅是为了挣钱,因此通过物质刺激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理论是()。A.科层制B.泰罗制C.家长制D.行为科学与参与式管理正确答案:B15.中央在全国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间是()。A.1977年B.1979年C.1981年D.1983年正确答案:D16.“农村社区”最主要的形态是()。A.县城B.乡镇C.村落D.开发区正确答案:C17.农村城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A.农村社区演变为城市社区B.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C.生活水平的提高D.基础设施的改变正确答案:B18.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A.大城市重点论B.小城市(镇)重点论C.大、中、小城市并重论D.大中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正确答案:D19.表示生活方式的质的方面的范畴,反映生活方式本质特征的是()。A.生活水平B.生活条件C.生活质量D.生活态度正确答案:C20.对生活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A.生产方式B.科学技术C.自然环境D.社会制度正确答案:A21.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达到了()。A.温饱型B.小康型C.富裕型D.豪华型正确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23.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A.农村居民的社会生活B.农村社会关系C.农村社会结构D.农村社会变迁E.农村社会发展史正确答案:ABCD24.费孝通在《小城镇大问题》一文中提出的命题包括()。A.无工不富B.无农不稳C.无商不活D.无信息不发展E.无文化不持续正确答案:ABC25.文化的功能包括()。A.行为导向B.行动整合C.文明传承D.维持秩序E.社会传续正确答案:ABDE26.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包括()。A.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B.学习谋生技能C.学习社会规范D.培养社会角色E.确定人生目标正确答案:ABCE27.近几年政府和人民团体大力推进家庭建设,倡导家庭建设的模式包括()。A.“和谐家庭”B.“平安家庭”C.“学习型家庭”D.“节约型家庭”E.“五好文明家庭”正确答案:ABCDE28.邻里的特点包括()。A.相邻而居B.守望相助C.相互信任D.相互不交往E.具有变动性正确答案:ABCE29.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包括()。A.一定数量的成员B.特定的活动目标C.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D.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E.一定的物资设备正确答案:ABCDE30.村民委员会的特征包括()。A.群众性B.自治性C.基层性D.地域性E.广泛性正确答案:ABCDE31.社区的构成要素包括()。A.人口B.地域C.社区管理者D.设施E.文化正确答案:ABDE32.影响或决定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包括()。A.生产方式B.自然环境C.科学技术D.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E.政治制度正确答案:ABCDE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34.人的社会化简答题(5.0分)参考答案: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35.社会群体简答题(5.0分)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36.家长制简答题(5.0分)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无疑不适应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要求,于是逐渐被其他管理方式所取代。37.社区发展简答题(5.0分)在党和政府和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和生活质量的过程。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39.请简述农业、农民、农村的关系。简答题(10.0分)参考答案:农民是从事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传统社会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方法。农民的涵义也是广义的。(3分)农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会。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2分)农民被看作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农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他们从事共同生活的社区。(3分)40.请列举并简述科学技术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简答题(10.0分)答:1、科学技术通过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来影响生活方式。2、科学技术通过改变人的生活观念来影响生活方式。3、科学技术通过扩展人们的生活能力来推动生活方式发展。

农村社会学形考3题目:结合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谈一谈我国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解决对策(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治安问题五方面结合当地实际任选其一)。目的:这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题。让学生理清农村社会问题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理清理论的同时,分析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认识社会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危害,加深对社会问题理论的理解,同时关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积极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并注意防止新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要求:(1)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八章社会问题的含义、特点、危害,我国农村社会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的现状、成因、解决对策;(2)完整准确地阐述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内容;(3)联系实际时既可以逐条进行,也可以将所有理论阐述后进行;(4)字数不低于600字;(5)作一次小型的社会问题调查(以乡镇为单位)。时间:学习第八章后做本作业。解题思路:(1)社会问题的含义、特点、危害;(2)农村主要社会问题的现状、成因、解决对策;(3)结合农村社会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论述。参考答案:联系农村实际谈一谈我国贫困问题的内涵、成因和解决的途径答案:问题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生存展的现象。乡村人口问题现状: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乡村人口问题:(1)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5%以上;(2)乡村人口增长率高于城市;(3)乡村人口素质低于城市;(4)尽管政府大力提倡计划生育,但乡村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仍然超过政府倡导水平。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化。预计到200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21世纪二三十年代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人口素质差。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乡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乡村人口增长迅速,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新的农业产业没有大量形成,必然导致乡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成因:政治原因。人口的增长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政策没有执行。传统人口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观念对于生育子女是极其重视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是祖先对后人最大的要求。落后的乡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乡村育龄妇女的文化素质较低,是造成乡村人口问题的重要因素。计划生育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有些乡村地区的行政管理者在招待计划生育工作中单纯强调对违反者罚款。对策:加大宣传力度。使乡村广大干部和群众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形势以及众多的人口对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以理解、支持、配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积极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以利于广大农民群众破除旧的生育观念,树立新的生育观念。大力发展乡村社区社会保障事业,使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特别是乡村妇女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减少离乡流动人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对农村人口问题的行政控制能力,提高乡村干部的行政管理水平,学、合理地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乡村教育问题现状:文盲、半文盲比例高。乡村的学校数却只占全国学校总数的10%。乡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数高达三分之一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学龄儿童失学率仍然较高。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民办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在乡村仍然普遍存在,这些教师和部分正式教师并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乡村经济条件较差,加上某些乡村干部不重视对教育事业投入,甚至挤占、挪用教育经费,造成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学校数量不足,校舍面积不足,基本教学设施不足。科技人才不足,科盲比例高。一方面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在乡村的转化率低,进一步制约乡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乡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使乡村科盲比例相当高。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不够普及,要积极宣传、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加大对乡村基础教育的投入;造条件,吸引人才,提高乡村教师素质;积极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贫困问题贫困问题是指生活水平达不到一定社会所能接受的最低标准的状况,最低标准被称为“贫困线”。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类型。贫困问题的成因:环境条件恶劣。自然资源的绝对缺乏,生态环境极度恶劣,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交通不便,都会使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造成贫困问题。人口负担过重。贫困问题与人口问题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过剩的人口必然会导致贫困问题的产生。人口素质过差。文化教育事业的落后导致人口素质差,使新的生产、科学技术手段不能得到推广、利用,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过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是造成乡村社区居民收入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政策失误的影响。家庭劳动力匮乏,劳动力质量低下。家庭中残疾人多、劳动力缺乏;文盲科盲多,掌握和科技知识少;老龄农民多,青壮年农民少等因素都会造成家庭贫困。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积极宣传、坚决贯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生优生,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造成的负效应。发展乡村交通,促进乡村对外联系,发展贫困地区的通讯、水力、电力事业。改善贫困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引进新的科学技术,调整农业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富裕地区、富裕个人和富裕企业对贫困地区和贫困者进行帮助。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水资源紧缺。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且分布不均衡。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锐减。由于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草场过度放牧、草场和林地不合理地开垦为农田、滥砍滥伐森林等加剧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家庭建房、乡镇企业建厂、矿山开采、道路修建等大量占用耕地,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环境意识差;执法不严;认识错误;急功近人口压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加强宣传;严格执法;重视有机肥料;倡生态农业;采用科学法,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乡村社会治安问题乡村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乡村各种违法犯罪案件数量增多且性质日趋严重;乡村封建迷信活动盛行;村社会治安问题呈现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团伙性、专业性违法犯罪案件增加;中青年、文盲、法盲违法犯罪率较高;违法犯罪案件类型相对集中经济转轨阶段乡村行政组织控制力减弱;少数乡村干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法律宣传力度不够,农民群众对有关法规的了解不够;经济利益驱动,一些人见利忘义;乡村文化设施落后,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薄弱。乡村社会治安问题的解决途径积极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扫除法盲;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乡村干部素质,加强廉政建设;加强乡村治安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及时解决农民之间的民事纠纷,避免矛盾激化;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社会学·形考作业四(权重20%,主观题需辅导教师评阅)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难易度:中)2.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是()。A.社会分化B.社会分层C.社会流动D.社会变迁正确答案:B3.社会分化的原因是()。A.劳动分工B.私有制的产生C.阶级的诞生D.国家的出现正确答案:A4.调查员从一个社区中抽出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给本社区成员进行分层归类的方法是()。A.客观法B.主观法C.声誉法D.分析法正确答案:C5.农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城镇化速度加快C.市场经济的确立D.城乡差别正确答案:A6.社会问题的主要成因是()。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社会结构变动D.文化差异正确答案:C7.我国农村人口问题是人口数量庞大,至2020年,农村常住人口数仍达()。A.5.09亿B.6亿C.7亿D.8亿正确答案:A8.目前我国扶贫的基本策略是()。A.救济式扶贫B.开发式扶贫C.参与式扶贫D.精准式扶贫正确答案:D9.农村环境问题中直接威胁我们的是()。A.土地安全B.粮食安全C.水资源安全D.畜牧业安全正确答案:B10.社会控制的准则是()。A.社会文化B.社会道德C.风俗习惯D.社会规范正确答案:D11.现代社会强调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社会控制的()。A.普遍性B.特殊性C.多重性D.统一性正确答案:D12.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A.法律B.道德C.习俗D.舆论正确答案:B13.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是指()。A.集体主义B.尊老爱幼C.为人民服务D.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正确答案:C14.社会保障的实质是()。A.政治保障B.经济保障C.思想保障D.制度保障正确答案:B15.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是()。A.社会保障B.社会服务C.社会保险D.社会救济正确答案:C16.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社会“稳定器”是指其()。A.民生功能B.经济功能C.社会功能D.政治功能正确答案:D17.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是()。A.55周岁B.58周岁C.60周岁D.62周岁正确答案:C18.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是()。A.社会进步B.社会革命C.社会进化D.社会倒退正确答案:B19.被称为“第一生产力”的因素是()。A.劳动手段B.劳动工具C.劳动能力D.科学技术正确答案:D20.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具体条件甚至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现代化道路经历同样的过程,这种理论观点是()。A.社会趋同论B.依附理论C.多元现代理论D.均衡发展理论正确答案:A21.2012年,联合国召开了可持续发展大会,旨在制定一套适合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国情、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大会的地点是()。A.美国B.英国C.中国D.巴西正确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难易度:中)23.社会分层的方法有()。A.主观法B.客观法C.声誉法D.分析法E.职业法正确答案:ABC24.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因包括()。A.生产力的发展B.城镇化速度加快C.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D.城乡差别、工农差别E.文化的差异正确答案:ABCD25.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A.普遍性B.变异性C.复杂性D.周期性E.客观性与主观性正确答案:ABCDE2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综合发展、一体发展的新格局。A.经济建设B.政治建设C.文化建设D.社会建设E.环境建设正确答案:ABCD27.社会治理的构成要素包括()。A.治理的主体B.治理的对象C.治理的手段D.治理的效能E.治理的环境正确答案:ABC28.法律的作用表现在()。A.教育作用B.威慑作用C.惩罚作用D.说服作用E.协调作用正确答案:ABC29.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五保”制度B.农村医疗保障制度C.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D.农村养老保障制度E.丧葬保障制度正确答案:ABCD30.“新农保”政策的基本原则有()。A.保基本B.广覆盖C.有弹性D.可持续E.能发展正确答案:ABCD31.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因包括()。A.生产方式的变化B.科学技术的进步C.人口的变动D.战争E.环境的变化正确答案:ABCE32.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A.经济现代化B.政治民主化C.组织管理现代化D.城市化E.生活方式和人的现代化正确答案:ABCDE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难易度:中)34.社会问题简答题(5.0分)(难易度:中)社会问题是-种社会失调现象,它影响了全体或部分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需要并且只能以社会力量来解决。35.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