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肋间神经痛病案分析专题报告_第1页
中医针灸治疗肋间神经痛病案分析专题报告_第2页
中医针灸治疗肋间神经痛病案分析专题报告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针灸治疗肋间神经痛病案分析专题报告仇*,女,74岁,初诊日期:202*年1月11日。主诉:左胁肋部疼痛3月余。病史:3月前因劳累后感寒出现左侧胁肋部疼痛,性质刺痛,无放射痛,逐渐加重,尤以夜间为甚,痛不能寐,自行口服布洛芬,疼痛稍缓解,停药后反复,曾行胸椎关节封闭注射治疗(曲安奈德、利多卡因、氨酚双氢可待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4次、左胁肋部局部肌肉注射治疗(注射用腺苷钴胺),疼痛症状反复,现为解除病痛,故前来我院寻求针灸治疗。刻下症见:神志清,精神差,情绪低落,面色萎黄,焦虑,左侧胁肋部疼痛,呈持续性,午后入夜尤甚,辗转难眠,纳可,寐差,二便调,舌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左侧胁肋部(第7-8肋间)疼痛剧烈,触之痛觉过敏,局部未见皮损。西医诊断:肋间神经痛中医诊断:胁痛证候诊断:寒滞肝脉、瘀血阻络证治疗原则:调督安神,散寒通络。针灸取穴:T1-7华陀夹脊穴、大杼(左侧)、风门(左侧)、肺俞(左侧)、厥阴俞(左侧)、心俞(左侧)、督俞(左侧)、膈俞(左侧)、神门(双侧)、内关(双侧)、间使(双侧)、合谷(双侧)、百会、四神聪、率谷(左侧)、耳神门(左侧)、三阴交(双侧)、太冲(双侧)、丘墟(双侧)。治疗过程:患者取右侧卧位,穴位常规消毒,选用0.3*40mm华佗牌毫针,沿T1-7夹脊穴由上至下左右交错针刺,针尖略偏向脊柱中线,直刺达到预定深度时,患者有沉困、走窜、触电样等感觉,术者手下有沉紧感,此时勿再深入,捻转行针施以平补平泻,膀胱经穴位予以向下斜刺,捻转泻法,深度以0.5~0.8寸为宜,避免伤及内部脏器,其余穴位常规针刺后行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每周治疗6次,2周为一疗程,治疗结果:治疗一周后,疼痛症状减轻,可耐受,睡眠有所改善,精神状况明显好转,一个疗程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巩固一个疗程,基本痊愈,未见复发。按语:肋间神经痛属中医“胁痛”范畴,《内经》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责之于肝胆病变。肝胆二经病变包括肝失疏泄、气血不畅、气阻络痹是诱发胁痛的主要原因,此患者因劳累后机体阳气虚衰,复感受寒邪,寒滞肝脉,气阻络痹,不通则痛。故治以调督安神、散寒通络为主,从经脉循行上看,华佗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因此可以调节五脏六腑气血,改善气血阴阳失调,同时又具有调节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乃至全身阳气的作用,从解剖位置上来看,夹脊穴恰好是脊神经所在之处,附近均有相应的脊神经后支相伴行,故针刺夹脊穴可刺激脊神经后支和邻近的椎旁交感神经干,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可影响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化学介质,使其神经血管周围组织产生良性反应。膀胱经斜刺可以通阳散寒,活血通络。《灵枢·本神》明确指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强调针刺必须以神为根本,患者由于长期受病痛折磨,夜间难以入睡,甚至睡时痛醒,逐渐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故重用神门、内关、间使宽胸解郁,宁心安神,合谷与太冲相配,为“开四关”,以行气活血、镇心安神、解郁止痛,耳神门、率谷、百会、四神聪,解郁安神,“调其神,令气易行”,能收“以意通经”而镇痛之效。太冲、丘墟分别为肝胆经原穴,针刺以疏肝利胆、疏经活络,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既可调和肝肾、疏通经络,配合内关、神门也可治疗失眠。本案例,通过针刺华陀夹脊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