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兰州市皋兰山Ⅰ2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设计方案_第1页
毕业论文-兰州市皋兰山Ⅰ2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设计方案_第2页
毕业论文-兰州市皋兰山Ⅰ2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设计方案_第3页
毕业论文-兰州市皋兰山Ⅰ2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设计方案_第4页
毕业论文-兰州市皋兰山Ⅰ2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设计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论2009年5月16日石峡口滑坡发生后,兰州市编制完成了《兰州城市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拟对市区内危害严重、可能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16处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地带开展工程治理。皋兰山滑坡就是这16项重大地质灾害之一。为此,兰州市国土资源局下达了兰国土资环【2013】8号文,根据文件精神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城关分局委托甘肃省招标中心对该项目的勘查设计进行招标,甘肃省有色勘察设计院于2013年4月3日中标,承担了“兰州市皋兰山Ⅰ2滑坡综合治理工程勘查及施工图设计”工作。本人有幸在署假期间参与了本次任务,在参与本工作中,认真向有关专家及工程师学习,并取得了一定指导和认识,在此表示感谢。1皋兰山滑坡现状1.1滑坡的地理位置及范围皋兰山滑坡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著名风景区皋兰山北测斜坡中部,滑坡范围为“东起老狼沟,西至五泉山公园,南以皋兰山分水岭为界,北与繁华的兰州市区毗邻”。东西最大宽度1425m,南北最大长度1350m,面积1.73km2,该区同时也是南北两山绿化的重点地带。1.2灾害现状皋兰山滑坡事实上是由3个滑坡区组成的滑坡群(图1-1),本次的研究对象Ⅰ2滑坡则位于Ⅰ滑坡区内,为了便于了解Ⅰ2滑坡与其I范围滑坡的相互影响关系,首先对Ⅰ滑坡区各滑坡进行简要介绍。皋兰山Ⅰ滑坡区是由8个个体滑坡组成,过去对其分别进行了命名和编号。由于近些年来老滑坡的局部活动和变化,目前又发现了多处新滑坡。为明确、明了地反映I滑坡的新旧关系,在归纳总结过去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了本次研究成果,对Ⅰ滑坡区的各单体滑坡重新进行了编号命名(表1-1)。图1-1皋兰山滑坡群滑坡区分布图表1-1皋兰山Ⅰ滑坡区滑坡编号对照表新编号老编号备注ⅠA、ⅠB无有提及,但未编号Ⅰ1Ⅰ1新老编号相同Ⅰ2Ⅰ2新老编号相同(本次研究对象)Ⅰ1-1Ⅰ3为更好反映单体滑坡的先后顺序和级次,改变老编号Ⅰ1-1-1无新形成滑坡Ⅰ1-1-2无新形成滑坡Ⅰ1-1-3Ⅰ4为更好反映单体滑坡的先后顺序和级次,改变老编号

2Ⅰ2滑坡特征2.1滑坡形态特征及规模皋兰山滑坡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皋兰山的北坡,是有三个相对单独的滑坡区域组成的滑坡群,其中Ⅰ滑坡区具备多层次和数次活动的历史,共产生了8个个体滑坡,皋兰山Ⅰ区滑坡按滑坡发生的年代可进行划分为老滑坡(ⅠA、ⅠB、Ⅰ1和Ⅰ2)和新滑坡(Ⅰ1-1、Ⅰ1-1-1、Ⅰ1-1-2、Ⅰ1-1-3);按物质结构可划分为黄土-泥岩滑坡(ⅠA、ⅠB、和Ⅰ2)和滑坡堆积体滑坡(Ⅰ1、Ⅰ1-1、Ⅰ1-1-1、Ⅰ1-1-2、Ⅰ1-1-3),8处滑坡中ⅠA和ⅠB为相近的两处黄土-泥岩老滑坡;Ⅰ1为ⅠA和ⅠB老滑坡的累积物形成的滑坡堆积体滑坡;Ⅰ2为发展于ⅠA和ⅠB老滑坡后壁一带的泥岩切层滑坡,并将切割Ⅰ1滑坡切割为后缘的滑坡堆积物;Ⅰ1-1为Ⅰ1老滑坡前端西北部滑体发育形成;Ⅰ1-1-1、Ⅰ1-1-2、Ⅰ1-1-3为Ⅰ1-1滑坡滑体的局部发育形成(图2-1)。图2-1皋兰山Ⅰ滑坡区工程地质平面略图1—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粉质粘土、卵石土;2—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含碎石粉土与破碎泥岩;3—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黄土;4—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黄土;5—第四系下更新统午城黄土、五泉砾岩;6—新近系中新统泥岩夹砂岩;7—老滑坡周界;8—新滑坡周界;9—滑坡编号由上图可看出,Ⅰ2滑坡分布于Ⅰ滑坡区靠近后缘的略偏东部位,滑坡前缘高程1750m,后缘高程1885m,高差135m。平面形态呈“苹果”状,滑体南北长160m,东西宽275m,滑体面积3.87×104m2,钻孔揭露的滑体厚度1.9~31.1m,平均厚度20m,总体积96.7×104m3,主滑方向NE21°,属中型滑坡。2.2滑坡要素及物质组成滑坡体轮廓清晰,其后端为滑坡陡壁,后端高程1885m;滑坡前端剪出口高程1761~1751m;东西两侧则以发生变形的土体为界。(1)滑坡后壁:滑坡后壁呈“圈椅”状,壁面倾向39°左右,倾角50°~65°,坎高20~35m,局部隐约可见擦痕。后壁土体暴露,基本没有植被覆盖,露出地层为老黄土。滑坡侧壁附近植被茂盛,由于长期遭受降水与绿化灌溉水的侵蚀与冲刷,加上后期绿化时对坡面的影响,使得侧壁原始坎高、倾角等都已发生变化,仅模糊可见曾发生过变形破坏的痕迹。(2)滑体:据收集钻孔资料,滑体岩性可分为双层。上层为浅黄色粉土,厚度3.7~17.8m,滑体中部及后端厚度大,前端厚度小的分布特点。滑体下层以桔红色泥岩碎块、岩屑累积为主,局部夹杂砂岩块体,揭露厚度13.6~16.3m。滑坡前端滑体见有黄土和泥岩碎块、碎屑互层和混杂累积现象,局部可见有灰白色砾岩碎块和角砾(来源于泥岩上层的五泉砾岩),这表明在Ⅰ2滑坡滑动时切穿了黄土层及其下部的五泉砾岩层和全风化-中风化的泥岩层,滑体前部还切割Ⅰ1老滑坡体的后缘,并覆盖在下层Ⅰ1滑坡后缘滑坡堆积体上。(3)滑床:滑坡滑床在滑坡中、后部为新近系泥岩,呈中-未风化,其倾向逆坡,产状220°∠20°;在前部则为为Ⅰ1滑坡的滑坡累积物,岩性为泥岩,钻孔岩芯呈柱状,长度一般0.3~0.6m,RQD值多在70%~85%。滑床后部较陡,倾角50~60°,中部倾角趋缓10~25°,前端靠近剪出口的部位则近水平。据物探声波测试资料显示,滑床纵波速度Vp=1851~2086m/s,波速常见值为1920m/s,岩体完整性系数波速比Kv值为0.92;岩体风化程度波速比Kp值0.96,可见滑床岩体完整性好,风化程度比较弱。(4)滑带:滑坡滑带埋深19.0~29.4,厚度0.8~1.5m,成分主要为泥岩碎屑,颗粒较细,多处呈粘土状,软塑-可塑,挤压破碎明显,遇水容易软化,透水性差,滑带中基本可见光滑镜面,局部可见滑动摩擦痕迹。滑坡体中部一钻孔纵波速度在26.4~29.4m处为1282.06~1369.87m/s,明显低于其上层岩土体纵波速值1428.58m/s,下层岩土体纵波速值1562.51m/s。可见该段岩土体密度及强度明显低于其上层及下层岩土体,这与该钻孔揭露的滑带土的深度基本相同。2.3滑坡水文地质特征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水力特征,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两种类型。2.3.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可细分为黄土孔隙裂隙水、滑坡堆积层孔隙裂隙水和河谷潜水三类。(1)黄土孔隙裂隙水该类水分布在勘查区南部黄土覆盖区,含水层岩性以第四系马兰黄土和老黄土上部为主,其结构松散,垂直节理发育,且多大孔隙和大量的落水洞,利于地下水的补给。该类含水层一般不储水,仅在连续降雨或过渡灌溉期间,存在暂时性的汇集,但很快会以地下渗流或蒸发的形式排泄掉。该类地下水与斜坡的稳定程度密切相关,由于斜坡上部马兰黄土孔隙、节理发育,其上有落水洞分布,入渗条件较好,大气降水及灌溉水入渗到下部隔水层后,不断浸泡、泥化、软化斜坡土体,使马兰黄土层局部地段形成饱水的可塑-软塑层,使土体软化,强度降低,并增大坡体自重,引发斜坡失稳。(2)滑坡堆积层孔隙裂隙水赋存于滑坡堆积体中,以孔隙裂隙含水为主,滑坡体往往构成独立的含水单元。滑坡体中的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绿化灌溉水的补给,以潜流或蒸发的方式排泄。滑体内无稳定的含水层,富水性变化大,仅在连续降雨或过渡灌溉期间,可在滑坡堆积层的孔隙裂隙中存在暂时性的汇集,但很快会以地下渗流或蒸发的形式排泄掉。勘查期间未下雨,滑坡体内未见地下水。滑坡体中少量地下水的活动对于软化滑带具有显著的作用,对于滑坡的稳定不利。(3)河谷潜水分布于勘查区黄河Ⅱ二级阶地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含水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砂砾卵石。含水层富水性中等,单井涌水量为500~1000m3/d。该类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地下水以潜流方式向下游河谷排泄。该类地下水对滑坡稳定性无影响。该类地下水水质较差,矿化度一般为3~5g/l,局部地段高达7.35g/l,水化学类型为SO42-—Cl-—Na+型水或SO42-—Cl-—Na+—Ca2+型水。2.3.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赋存于新近系中新统咸水河组泥岩及砂质泥岩的风化裂隙以及五泉砾岩中,其泥岩及砂质泥岩富水性较差,往往构成隔水层,砾岩富水性较好,在泥岩及砂质泥岩相对隔水条件下沿接触面溢出形成泉。该类地下水水量贫乏,为断续含水,分布不均,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绿化灌溉水的补给,以潜流或泉的形式排放。2.4滑坡变形特征Ⅰ2滑坡滑床比当地侵蚀基准面要高,有益于滑体中的地下水排放,不益富集。滑坡滑体上层以浅黄色粉土为主,下层由泥岩碎块、碎屑及少量粉土构成,孔隙、裂隙较多,益于水体的渗入。在雨季和绿化灌溉期间,滑体局部积水,形成一定厚度的临时性含水层,浸泡泥化、软化土体,使岩土的性状发生改变,极大的减弱了岩土体抗剪强度,不益于滑坡的稳定。勘查深度范围内未发现地下水,但发现滑面附近的岩土体含水量比其上层的高。3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3.1I2滑坡体稳定性验算3.1.1定性评价滑坡稳定性的定性评价主要是从滑坡的形态特征、变形迹象、岩土体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判断(表3-1)。表3-1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滑坡要素不稳定较稳定稳定滑坡前缘滑坡前缘临空,坡度较陡且常处于地表迳流的冲刷之下,有发展趋势并有季节性泉水出露,岩土潮湿、饱水。前缘临空,有间断季节性地表迳流流经,岩土体较湿,斜坡坡度在30~45°之间。前缘斜坡较缓,临空高差小,无地表迳流流经和继续变形的迹象,岩土体干燥。滑体滑体平均坡度>40°,坡面上有多条新发展的滑坡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变形迹象。滑体平均坡度在25~40°间,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滑体平均坡度<25°,坡面上无裂缝发展,其上建筑物、植被未有新的变形迹象。滑坡后缘后缘壁上可见擦痕或有明显位移迹象,后缘有裂缝发育。后缘有断续的小裂缝发育,后缘壁上有不明显变形迹象。后缘壁上无擦痕和明显位移迹象,原有的裂缝已被充填。Ⅰ2滑坡前缘存在临空面,斜坡坡度30~40°,见有降水和绿化灌溉水汇聚形成的地表水流动迹象;滑体平均坡度30°,坡面处落水洞十分发育,较大的落水洞达40多处,落水洞直径及深度差异很大,直径一般3~6m,最大达10.5m,深度一般3~5m,最深达5.5m,落水洞平面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Ⅰ2滑坡范围内发育了多条断续小裂缝,延伸长度大于5m的达17条,其长度一般5~15m,最长达21m,缝宽2~5cm,目前仍有扩张、变形趋势;后壁黄土节理裂隙发育,存在溜土和小规模崩塌现象。综上所述,认为该滑坡目前处于较稳定的状态。但是该滑坡未采取任何治理措施,且存在地表水入渗坡体的通道。在地震、降雨、坡体加载、坡体振动和地表水入渗等引发因素作用下,其失去稳定性再次发生整体滑动或局部复活发生新滑坡的的可能性大,发展趋势为不稳定。3.1.2定量计算(1)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式中:K—稳定系数—第i条块的重量(kN/m);—第i条块内聚力(kPa);—第i条块内摩擦角(°);—第i条块滑面长度(m);—地震加速度;rv——孔隙水压力比,由于滑体为局部含水,未形成统一水位,此次不计。式中—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i+1段时的传递系数(j=1),即(2)计算工况工况1:自重工况2:自重+地震工况3:自重+暴雨暴雨标准: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暴雨强度重现期按50年。地震荷载标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兰州市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按50~100年超越概率为10%计算,取0.2g。(3)计算参数的确定影响土体强度指标c和值的因素较多,而且其细小变化都会导致计算结果的较大偏差。因此计算参数的取用主要是在统计土工试验数据基础上,根据滑体、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结合邻近滑坡的经验数据,并通过反算结果的综合确定。参数反演计算公式:式中:—滑带土的内摩擦角(°);c—滑带土的粘聚力(kPa);F—根据计算工况给定的稳定系数,据定性评价结果,F取值1.05-1.15;L—滑带的总长度(m);其余符号同前。表3-2皋兰山I2滑坡滑带土综合取值表项目滑带土内聚力C(KPa)内摩擦角φ(°)天然重度饱和重度室内试验值天然15~1718~3018kN/m319.7kN/m3饱和\\反算值天然16.527饱和1525采用值天然15~1623~26饱和13~1522~25表3-3皋兰山I2滑坡滑体与滑床参数取值表项目滑体滑床单位粉土泥岩碎屑泥岩重度天然重度16.518.520KN/m3饱水重度1820.021抗剪强度天然状态C1715~1638KPa2323~2641()饱水状态C1513~1535KPa2022~2538()(4)计算结果经计算,各剖面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计算结果如下表3-4。表3-4Ⅰ2滑坡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结果汇总表计算剖面计算工况稳定系数稳定状态安全系数剩余下滑力(kN/m)备注1-1’工况1:自重1.087基本稳定1.31078.394工况2:自重+地震0.975不稳定1.15992.675工况3:自重+暴雨1.020欠稳定1.15594.4983-3’工况1:自重1.117基本稳定1.3942.486工况2:自重+地震0.997不稳定1.15766.496工况3:自重+暴雨1.051基本稳定1.15482.7984-4’工况1:自重1.109基本稳定1.3578.431工况2:自重+地震0.986不稳定1.15762.196工况3:自重+暴雨1.044欠稳定1.15386.393滑坡在天然状态下稳定系数为1.087~1.117,是基本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下稳定系数0.975~0.997,是不稳定状态,易失稳下滑;在暴雨工况下稳定系数1.020~1.051,是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3.2Ⅰ2滑坡后壁稳定性验算Ⅰ2滑坡后壁斜坡近东西向展布,坡宽262m,坡度50~65°,坡高变化较大,西段高10~30m,中段高30~43m,东段高30~35m。滑坡后壁斜坡主要有老黄土组成,节理裂隙发育,斜坡中上部发育数个潜在黄土崩塌,体积80~200m3,规模属小型。3.2.1定性评价滑坡后壁斜坡稳定性主要从斜坡的高度、坡度、组成斜坡的岩性、地下水的发育程度、斜坡的变形破坏特征等进行分析(表3-5)。从滑坡后壁斜坡体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人类工程活动等多方面综合分析考虑,定性认为该滑坡后壁斜坡稳定性差,在地震、降雨、水体入渗、坡体加载、坡脚震动等的情况下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表3-5不稳定斜坡稳定性野外判别表斜坡要素稳定性差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好坡脚临空,坡度较陡且常处于地表径流的冲刷之下,有发展趋势,并有季节性泉水出露,岩土潮湿、饱水。临空,有间断季节性地表径流流经,岩土体潮湿,斜坡坡度在30°-62°之间。斜坡较缓,临空高差小,无地表径流和继续变形的迹象,岩土体干燥。坡体平均坡度>40º,坡面上有多条新发展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变形迹象,裂隙发育或存在易滑软弱结构面。平均坡度30°-40°,坡面上局部小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无变形迹象,裂隙较发育或存在软弱结构面。平均坡度<30°,坡面上无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没有新的变形迹象,裂隙不发育,不存在软弱结构面。坡肩可见裂缝或明显位移迹象,有积水或存在积水地形。有小裂缝,无明显位移迹象,存在积水地形。无位移迹象,无积水,也不存在积水地形。3.2.2定量计算(1)计算方法滑坡后壁斜坡由黄土组成,可看做类均质体,其潜在滑动面为圆弧形。自然条件和饱水条件下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式中:Ks—滑坡稳定系数;R—滑弧半径;—各滑块沿圆弧滑面的抗滑力(kN/m)—各滑块沿圆弧滑面的滑动力(kN/m);其中:式中:Ni—第i计算条块滑体在滑动面法线上的反力(kN/m);Ci—第i块段滑带土的粘聚力(kPa);i—第i块段滑带土的内摩擦角(o);—第i计算条块地下水流线平均倾角,一般情况下取浸润线倾角与滑面倾角平均值(o),反倾时取负值;Wi—第i块段滑体所受的重力(kN);—第i计算条块底面倾角(o),反倾时取负值;PWi—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的渗透压力,作用方向倾角为(kN/m);i—地下水渗透坡降;—水的容重(kN/m3);Viu—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岩土体的浸润线以上体积(m3/m);Vid—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岩土体的浸润线以下体积(m3/m);—岩土体的天然容重();—岩土体的浮容重();—岩土体的饱和容重();Fi—第i计算条块所受地面荷载(kN)。考虑地震作用时,地震力作用的大小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式中:Esi—作用于第i个土条的水平地震力(kN);Ci—重要性修正系数,取1.0;Cz—综合影响系数,一般取0.35;Kh—水平地震系数,取0.30;Gsi—第i个土条的重力(kN),有地下水时,包括地下水的重力。(2)计算工况工况1:自重工况2:自重+地震工况3:自重+暴雨暴雨标准: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暴雨强度重现期按50年。地震荷载标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兰州市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按50~100年超越概率为10%计算,取0.2g。(2)计算参数的确定滑坡后壁斜坡稳定性定量计算所采用的参数主要为室内试验数据经数理统计后的结果,具体取值如表3-6表3-6滑坡后壁稳定性计算参数选取一览表项目容重(kN/m3)粘聚力(kPa)内摩擦角(°)天然状态饱和状态天然状态饱和状态天然状态饱和状态老黄土16.51726~2825~2729~3528~34(3)计算结果经计算,各剖面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计算结果如表3-7。表3-7滑坡后壁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计算成果汇总表计算剖面计算工况稳定系数稳定状态安全系数剩余下滑力(kN/m)备注2-2’工况1:自重1.044欠稳定1.3569.272工况2:自重+地震0.967不稳定1.15436.119工况3:自重+暴雨1.003欠稳定1.15321.8744-4’工况1:自重1.047欠稳定1.3478.810工况2:自重+地震0.940不稳定1.15334.468工况3:自重+暴雨1.007欠稳定1.15217.4375-5’工况1:自重1.039欠稳定1.3642.177工况2:自重+地震0.926不稳定1.15467.935工况3:自重+暴雨1.001欠稳定1.15372.224滑坡后壁斜坡天然状态稳定系数1.039~1.047,为欠稳定状态;地震工况稳定系数0.926~0.967,为不稳定状态,易产生失稳下滑;在暴雨工况稳定系数1.001~1.007,为欠稳定状态。

4.Ⅰ2滑坡治理设计方案考虑到治理区位于兰州市皋兰山风景区,区内人员及建筑物较多,治理工程设计在保证坡体安全稳定的同时,也要考虑美化环境的效果,以使治理工程达到安全稳固、美化环境的综合效果。根据I2滑坡的特征、稳定性计算结果、威胁对象并考虑到施工难度,拟采用抗滑桩、锚杆格构等工程实现滑坡的综合治理方案。治理工程总体设计方案如下:4.1抗滑桩设计方案抗滑桩布置于滑坡体前缘,桩身穿过潜在滑移面进入下部稳定地层中,利用下部地层的锚固力向滑坡提供抗力,以阻止坡体滑动。布置抗滑桩后,滑坡整体抗滑移安全系数自然工况下达到1.3,暴雨和地震工况下达到1.15。布置抗滑桩37根,桩截面为矩形,尺寸2.2×3.4m,桩心距6.5m,其中1~4#、34~37#共8根桩长25m,5~9#、14~33#共25根桩长30m,10~13#共4根桩长35m。抗滑桩配筋均采用HRB335级钢筋,混凝土为C30。依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7.2条要求进行抗滑桩设计计算。滑坡推力的应力分布应根据滑体的性质和厚度等因素确定。根据滑体的液限指数、刚度大小和密实程度,滑坡推力在桩后的应力分布可分为矩形、三角形和梯形三种形式,在本设计中,按梯形分布考虑。桩身内力及配筋计算选取滑坡推力最大的两条剖面,借助“理正岩土计算软件5.11版”抗滑桩设计模块辅助设计,内力计算结果见下表。表4-1抗滑桩内力计算结果一览表剖面桩长(m)计算项目挡土侧最大弯矩(KN·m)挡土侧最大剪力(KN)桩顶位移(mm)1-1’35滑坡推力情况73588.8758408.40177库伦土压力情况71702.7898192.894753-3’30滑坡推力情况75791.72715494.287110库伦土压力情况73849.18815097.1701074.2锚杆格构在格构梁的节点上设置锚杆,锚杆采用HRB335级Φ32钢筋制作,滑坡后壁斜坡治理区坡面自上而下共布设3~15排锚杆,锚杆安装倾角20°。锚杆采用全粘结注浆,锚杆注浆采用M30水泥砂浆,锚孔孔径为Φ130mm,锚杆穿过潜在滑裂面的长度不小于6.5m。锚杆计算采用《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8.2条。并结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确定有关参数。锚杆防治部位滑坡最大的剩余下滑力569.3kN计,下滑角度45°,水平分力402.6kN。剖面所在坡段共布置10排锚杆,锚杆水平间距为3.0m,则单根锚杆需提供的水平拉力为120.79kN,轴向拉力为128.54kN。锚杆钢筋截面面积:式中:As—锚杆钢筋截面面积;K—安全系数,参照《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取1.6;—锚筋抗拉强度,取300N/mm2锚杆与锚固体锚固长度:锚固体与孔壁锚固长度:式中:4.3裂缝落水洞夯填治理区内的裂缝和落水洞需进行夯填处理,依据勘查报告,回填裂缝和落水洞需土方2250m3。落水洞及裂缝表层铺设0.5m的种植土。种植土下预设0.3m厚三七灰土夯填,防治地表水流入渗,需三七灰土141m3。三七灰土之下利用弃土进行夯填。5.结语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