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南采茶戏戏班的调查与研究-以博白大坝龙旺采茶剧为个案论文_第1页
桂南采茶戏戏班的调查与研究-以博白大坝龙旺采茶剧为个案论文_第2页
桂南采茶戏戏班的调查与研究-以博白大坝龙旺采茶剧为个案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

一、桂南采茶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

1

(一)桂南采茶戏的萌芽时期(明清时期)

1

(二)桂南采茶戏的发展与成熟时期(民国新中国成立前)

2

(三)桂南采茶戏的转型与挫折时期(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2

(四)桂南采茶戏的恢复时期(三中全会后至今)

3

二、桂南采茶戏班的文化解读

3

(一)大坝龙旺采茶剧团的建立及构成情况

3

(二)营运与管理

5

(三)演出特色

6

三、桂南采茶戏的价值、面临的挑战及其保护开发

8

(一)桂南采茶戏的价值

8

(二)桂南采茶戏面临的挑战

8

(三)桂南采茶戏的保护开发措施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桂南采茶戏戏班的调查与研究

——以博白大坝龙旺采茶剧为个案

【内容摘要】广西桂南采茶戏指流行于广西东南部玉林、钦州及梧州地区,以茶文化为内容而发展形成的民间戏曲类型。本文以博白大坝龙旺采茶剧为个案研究对象。笔者经过详细的考察得知,想要办一个戏班的话,是需要自己筹集资金的,或者是集资,而盈利一般都是靠在外表演来获取,仅仅能够保障日常开销。而戏班子在外演出的观众主要是老一辈的人,而且他们喜欢一些比较传统的采茶戏,而且形式比较单一。此论文根据详细的考察材料总结出,想要桂南采茶戏重新焕发活力,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措施:继续整理和发掘,加强研究和传播、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从保护找发展,以发展促保护。

【关键词】广西;桂南采茶戏;博白大坝龙旺采茶剧

绪论

采茶戏,民间叫法例如“灯子戏”、“茶篮灯”,还有的人将其称作为“三脚班”,它最早出现在赣南信丰、安远等地区,在我国的南方,例如湖北、江西、两广等地区非常的火热。桂南采茶戏就是基于“采茶歌”而逐渐演变出来的一种表演,主要采用的乐曲就是“采茶歌”等,而且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现在情节乃至整体的音乐在一般人看来都比较复杂,且有完整乐队伴奏兼具歌舞与戏剧特性的采茶戏。2006年,桂南采茶戏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桂南采茶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

桂南采茶戏自明末形成以来,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生存状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发展至今共经历了萌芽、发展与成熟、转型、挫折和恢复时期。

(一)桂南采茶戏的萌芽时期(明清时期)

桂南采茶戏于明朝末年(约公元1628年前后)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清中叶时,采茶艺术还是穿插在舞狮舞龙等表演中的,没有形成独立的剧种。到了清末,表演者们不断地借鉴其他的戏曲的优点,将桂南采茶戏发展为了一种有着自己特点的戏曲,有着自己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民间出现了很多采茶班社,而且总是在各地表演,而表演者们也经常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不过因为有很多条件的约束,当年的采茶表演者地位都不是很高,并且生活也是很贫苦。

(二)桂南采茶戏的发展与成熟时期(民国新中国成立前)

经过前一阶段的发展,桂南采茶戏在民国时期已经融合了当地的一些剧种形成了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在1915年,采茶表演者黄彩庭与宾祖仁一同召集了几十名的表演者共同演绎了《五马巡城》,可以说,这乃是博白最早的关于采茶歌舞的表演。从此之后,在当地采茶戏班就逐渐多了起来。当地致命的采茶戏班有很多,例如庞秀清、黄彩庭、刘文川等。不过,当时国民政府对于这种戏班一直都是比较反感的,总是限制他们出来表演。在民国33年,博白当地的政府更是对采茶戏进行大规模的打压,不但不让演出,而且还关押了很多采茶表演者。三年后,表演者们才被准许再次登台演出。就是因为不被政府所支持,受到了白班的打压,因此很多采茶表演者都没有一个安定的住所,就连这种艺术也是走向衰落,更别提能够发展了。

(三)桂南采茶戏的转型与挫折时期(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在1949年之后,我国彻底翻身当家做主,不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不过,部分比较传统的采茶戏还是依旧不能登台,而且这种采茶戏有一些不好的因素在里面,大部分的表演者甚至都不敢登台表演。为促进民间戏曲的健康发展,我国国务院1951年正式作出指示:“中国戏曲类型有很多,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朝着健康的方向迈进,而且支持各类戏曲之间相互比拼、相互扶持、共同发展,让我国的曲艺艺术能够‘百花绽放’。特别是一些地方戏,其形式很多遍,而且表现形式很简单,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大众还很容易接受。

必须要关注“五·五指示”,并且以其作为方向,博白县的有关机构对于采茶戏进行了一些列的改善,除掉里面一些不好的内容,并且支持表演者能够上台表演

:莫乔雅.浅谈桂南采茶戏的现状与发展——以博白客家采茶戏为个案.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第6期

。自1953年开始,在随后的四年里,当地的采茶戏还是很火的。但从1958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和各种政治运动狂风暴雨似的打击,采茶戏的演出活动基本停止。

(四)桂南采茶戏的恢复时期(三中全会后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宣传部以1号文件的形式转发了文化部《关于逐步恢复上演优秀传统剧目的请示报告》,采采茶戏也逐渐的被解禁。博白县的相关人员共同编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总共表演次数高达56场,而且每一场都座无虚席。在这个时段之内,一些国营的剧团逐渐的开始重视了现代曲目之上,例如《两亲家》、《重上茶山》、《斗鸡》等,都获得了很多的奖项。与之相比,民间编演的曲目在一些村庄、小县城一直都很火热,而且采茶班的数量可以说达到了顶峰。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采茶表演者大多数都改行上任,而且很多国营的采茶剧团都因此而走向没落,濒临崩溃,一些大型采茶戏无法演出,无法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民间戏班也受到冲击,部分的戏班很无奈的停班,不再进行任何表演。采茶戏又一次的走向了衰落。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可以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且我国的生产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让乡村文化重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似乎人们再一次的把目光转移到了采茶艺术之上,

加之经济的发展,使采茶艺人演出的报酬得到改善,这也促使一些人重操旧业,加入到唱采茶的行列。尤其是桂南采茶戏被列入到了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政府部门还建造了很多相关的排练房,提升了表演者的工薪待遇,同时还设立了很多培训班,让采茶艺术能够有不错的发展,可以说目前桂南采茶戏曲艺术正处于恢复时期,一个采茶艺术繁荣发展的春天即将到来。

二、桂南采茶戏班的文化解读

(一)大坝龙旺采茶剧团的建立及构成情况

在1986年,龙旺采茶剧团成立了,而领军人物就是庞声吉。该团的团员人数达到了15人,当中女演员共有6人,男演员有4人,其余的都是乐队的相关人员。对整个戏班的组织结构、成员分布、乃至其平时的活动和各个人员的分工进行解析,这对于分析采茶戏班的目前情况十分的关键。接下来,就来看一下大坝龙旺采茶班的团员组成表:孙宝.桂南采茶戏戏班的调查与研究——以博白大坝龙旺采茶剧团为个案.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表1博白县大坝龙旺采茶剧团成员构成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出生职业

文化程度

从艺年份

角色

1

庞声吉

60

博白大坝

演员

初中

1975

班主

2

龙世强

53

博白龙潭

医生

小学

2003

唢呐

3

陈新科

39

博白龙潭

初中

1987

后台

4

庞林

50

博白龙潭

1977

扬琴

5

庞龙

63

博白龙潭

演员

1959

打板

6

戴剑锋

45

博白东平

司机

高中

1980

主角

7

吴世梅

64

博白龙潭

农民

小学

1959

二胡后台

8

庞媛芳

21

博白大坝

初中

2004

小姐

9

占永珍

40

博白大垌

演员

2006

丑恶的婆婆

10

庞华

40

博白龙潭

司机

2005

皇上、大爷

11

陈林

35

博白东平

演员

1990

小生

12

林国凤

29

博白三滩

演员

1996

小姐

13

赵丽丽

17

博白龙潭

初中

2007

小兵

14

胡东

45

博白三滩

屠户

初中

1987

小生

15

庞丽华

20

博白大坝

商人

1993

小姐

经过了解,我们能够知晓龙旺采茶剧团整体团员的结构有一定的特征:

1.团员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有一定的多样性

该剧团的团员年龄再17至64岁之间,大部分的团员岁数都在30-45岁。在年龄方面,结构还是很科学的,不过还是年龄都普遍偏大。而演员的学历一般都是小学或者是初中,而且有的演员根本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学历。该剧团的相关人员在没有进入到剧团之前各行各业的都有,还有的人之前就是不错的表演者,从小时候起就开始学习有关的技艺,而且也受过不错的培训,所以在职业素养方面,是无可调的。尽管大部分的演员没有接受过相关的采茶培训,不过他们的表演技术真的可以说很不错,不但能吹拉弹唱还可以唱歌跳舞。他们不断地在进行学习,在实际的表演中让自己的技艺慢慢的精湛起来,进而可以从事采茶艺术工作。

2.演员来源相对集中,流动性大

龙旺剧团大部分的演员都是来自龙潭、大坝、东平这三个地区的,就这点来看,在博白地区,采茶戏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演员都来自周边的乡镇,来源集中。

民间采茶戏班的人员流动是非常频繁的,有时是因为演员认为班主对自己不好,而转投它班;有时是因为戏班有空余的档期或者其他的缘故。

(二)营运与管理

1.营运方式

因为大坝的地理位置很特别,靠近广东湛江等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要比其他的地区或者是北方的地区先进很多,所以民间采茶戏班大多数都出自于这个地区,而龙王采茶剧团总是在广东地区表演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戏班的表演地域一般会受到经济、能力等条件影响。假如戏班经济条件很不错,能力也很出众,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则可以到比较远的地区去表演,而且能有可观的利润;相反,就要被限制在一个地区进行表演了。

2.日常管理

本人依据个人的真实调查结论,总结出了对于民间的采茶戏班进行管理的相关特征:

(1)就是要对表演者的个人素质有规范的要求。坚决要杜绝他们临场请假、迟到、故意不表演等不良行径,这些都和戏班的正常运转、利润直接挂钩。最为关键的是,凡是民间的戏班都对信誉两个字特别的看重,假如再一场演出之中本来要表演的演员迟到,则会收不到应有的戏金,或者是其他的惩罚。此外,因为民间戏班演员的个人素养乃至受教育程度不够,再者因为表演的场所一般都是农村,戏班的演员或者是工作人员很容易做出聚众赌博、盗窃乃至打架种种恶劣的行为,这严重的损害了戏班的形象。假如有如上行为出现,情节较轻的就要罚款,如果太严重就要直接开除:黄桂凤.论保护和发展博白桂南采茶戏的策略分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2)要有规范的表演流程。众所周知,戏剧表演可以说是全团所有人互相配合的一种集体活动。每一个细节都有着明确的分工,有专业的人员来把控,这样才能够让表演成功。在上台表演之前,表演者都要提前对所要表演的曲目进行细致的分析,各司其职。而且,相关的道具也要摆放整齐,什么样的道具就要放到什么样的箱子中,而且剧团要拟定一个相关的细则规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

(3)要规范供奉戏神或者是祭拜等行为。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在后台一定要供奉上华光大帝,不论是表演正在进行的时候还是停止表演的时候,在华光大帝面前必须要安静;外人则要禁止进入到后台当中,除了是对戏神进行供奉之外,而且戏班成员的亲属一律不准进入。

(三)演出特色

1.布景道具简单,便于流传

由于采茶戏的内容能够切实反映出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它所涉及的人物可以说是非常少的,不仅如此,而且布景设置得十分的简单,与其它戏曲程式进行比较的话,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非常方便在山区流行的。这与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习惯存在密切的关系。客家以漂泊迁徙他乡为其重要生涯,即便现在客家已经不再漂泊,但是在很多戏剧里还依然还留存这个历史痕迹。采茶戏的道具则相对简单,只有彩带、钱鞭、花扇和手绢等,体现了民间艺术的朴素和原始意识。由于道具十分的简单,就很容易搬动,不论到哪里都可以进行布景,可以进行客家人喜欢、深受广大群众喜欢的表演。因此,自从采茶戏在赣南老家诞生之后,再很短的时间内就在与之相邻的闽、粤、湘等地得到广泛性地流传,特别是客家人聚居地区相继流传开来,深受客属乡亲的喜爱,已经蔚然成风,成为最受客家人喜爱的戏曲形式之一。

2.地方特色浓厚

桂南采茶戏属于民间戏曲,土生土长,用本地语言(客家话)演唱,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或唱腔语言以客家话为主,地老话为辅,念白多为韵白,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可以说是桂南博白客家采茶戏最具特色的地方,也肯定有其独特的生命力所在。客家方言不论是在唱腔还是在唱法上,和别的方言的剧种进行比较的话都有其所不具有的特色。比如唱腔中的押韵,用别的方言可能不押韵,而用客家方言却是押韵的,不仅别有风味且耐人寻味。例如“爱你的正是我,就如花草同那个泥”这个唱词,用普通话唱的话,“我”念“wo”,“你”念“ni”,并不押韵,不悦耳,也不优美,但如果客家话唱,“我”念“I”,“你”念“NI”,都有“I”音,是押韵的,而且这个比喻很通俗,很符合以耕种为主的客家人的生活习惯,也容易理解,语言也优美。在表演时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其演唱曲牌,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调;二是茶插,即以“南昌小曲”、“四季莲花”为基础,吸取各地民间小曲而成。唱腔语言以客家话为主,地老话为辅,念白多为韵白。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这些乐器携带也比较方便,这个与桂南客家人原来漂泊的生涯大概也有关系。

3.具有浓郁的客家人的生活气息

桂南采茶戏,可以说属于采茶戏的一种,广泛流行于玉林、钦州、以及梧州地区等地区。客家人独特的性格特征与精神需求决定着桂南采茶戏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桂南采茶戏的题材以客家人的生活为主,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绝大多数以底层群众、特别是手工业工人、艺匠实际中的生活为所要表现的对象,在这其中,男欢女爱的戏情占了很大的比重。在题材的选择上是以喜剧和闹剧为重要题材,内容通俗易懂,对白生动活泼,具有十分生动的故事情节,有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地方色彩强烈,剧本结构完整且统一,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在博白客家地区,每当遇到有庙会、观音旦、做社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民间采茶戏剧团进行走村串户的表演,主要是给广大观众看的,其中包括许多农村妇女、老人、小孩等等,当表演到高潮的时候,常有台上台下一唱一和的行为以逗弄起观众的兴致,和唱时观众会异常投入,戏剧散场回家还余味无穷,给观众欲罢不能的感觉,紧抓住观众的心弦:陈孝余.博白客家采茶戏现状调查.艺术百家.2008(06)

解放之前,博白采茶戏班创作演出的主要节目有《煮朝放马》、《倒乱鸳鸯》、《傻子拜寿》、《四戒》、《贤妻教夫》、《盲佬闹房》、《一枝花》、《公爹送女》、《傻子卖布》、《何亚兰卖猪》、《张三卖布》等,移植、改编的节目有《烈妇寻夫》、《剃头二借妻》、《车龙卖灯》、《杨婆训儿》、《朱买臣》、《反骨仔》、《亲生与螟蛉》等,其重要特征就是以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为主,里面蕴藏着警告和劝诫,但是思想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与客家人追求勤谨、努力、实在、奋斗等精神品质是相符合的。也有一些有情节、有现实人物的节目,如《撑船》、《卖杂货》、《公爹送女》、《插田割禾》等,往往会联系实际,善于就地取材,情节虽然十分地简单,但是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可以达到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桂南采茶戏的价值、面临的挑战及其保护开发

(一)桂南采茶戏的价值

1.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

传统桂南采茶戏是以“载歌载舞”形式表演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民间艺术养料丰富自己,从而形成自身特殊的表演模式与艺术风格以及独有的审美观,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又能坚持以本地区方言土语为其舞台用语,使之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这也是桂南采茶戏最具有艺术魅力的地方:陈孝余.博白客家采茶戏音乐研究.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1)

2.教育和娱乐价值

桂南采茶戏的教化作用是多方面的,戏中的世理人情与处世方法,成为人们最爱吸取也最易吸取的经验。在解决各种家庭、爱情问题时,民间小戏的启迪常常是最有效的。人们不仅从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心灵在其中得到升华,也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如今,人们的娱乐方式数不胜数,不过在桂南,人们还是比较喜欢戏班子,就这点看来,大众对于采茶戏十分的追捧,观看桂南采茶戏显然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娱乐活动。

3.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而我国地方戏剧里,桂南采茶戏有着比较丰富的内容以及明显的特点,而且其还有这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在地方戏剧里面表面的尤为突出。要想让桂南采茶戏继续发展,还原传统而优秀的桂南采茶戏,让其得以流传下去,这对于我国的戏曲的未来甚至是世界戏曲的未来,都机器的重要,而且还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桂南采茶戏面临的挑战

1.经济浪潮对桂南采茶戏的冲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将面临一个更大规模的建设高潮,可以说当地居民与外界之间的接触可以说是十分频繁的,比如外地游客、商人的大量涌入和当地居民外出经商、打工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之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人们沟通的范围越来越小,在外来文化的入侵和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有所变化,其中有不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及其他民俗事项,无论是有形的文化遗产还是无形的文化遗产,都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自然淘汰。比如唱采茶戏的演员,需要从小培养,学动作、练声音、背唱词等等,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就的,而唱戏的收入又不高,对于急功近利的年轻人来说,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学习的。据说某些剧团的演员,平时有空还练习一下,等农忙时就回去干活,因为剧团的收入也不够支付演员最基本的生活费,又不能饿着肚子等着。没有田地的就去外地打工谋生了,干脆就连平时的练习也都放弃了。久而久之,这些技巧熟练的演员就成为采茶戏的陌生者了:陈伟东,刘雨.桂南有佳戏采茶悦清香.传承.2008年第21期

2.方言的变异导致桂南客家采茶戏变异,因此其生存也面临危机

为了生存,大多居住于农村的桂东南客家人,在人口增长迅速,人多而地少,仅仅靠耕种已经无法生存或是生存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不得不外出谋生。而为了适应外出谋生的生存环境,他们不得不改变语言,学着用普通话或外地话。方言的优势丧失后,采茶戏的演唱就失去了特色,而失去特色的采茶戏就面临着灭亡。

(三)桂南采茶戏的保护开发措施

1.继续整理和发掘,加强研究和传播

桂南采茶戏资源不仅在县采茶戏剧团,而是更广泛地分布于民间,要想对采茶戏进行保护,那么就要坚持民间资源普查工作。尤其是针对部分因为以前没有很好地意识而没有进行良好整治的地区,要进行细致的考察。并且,要整合相关的资料,对其进行分类,利用一些合理的方式让这些珍贵的文字资料或者是图像资料能够被安全的储存,把对桂南采茶戏的相关整治、研究、传播等等进行结合。通过“文化遗产日”、“传承月”等平台来良好的进行宣传,要制定出良好的计划,组织各类的宣传活动,例如遗产资源解析、遗产实物展览、保护成果展览、艺术表演展示和对论坛的保护等等。各类媒体单位包括电台、电视台与互联网等等要对其进行细致的报道,还要出版相应的书籍,让其能够被更好的传播。利用下基层演出的机会,让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社区生活都能够更加的丰富,增强桂南采茶戏的影响力。借助桂南采茶戏开办一些比较大的节日庆祝活动,或者是把这种剧目归入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一些民族性的文化活动里面。

2.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

加大对现有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提高传承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在保护传承机制中融入促进保护的价值导向和激励机制,激励各级艺人特别是民间老艺人招收传承人,吸引更多的人传习。同时,加大基础培训力度,加大对乡镇及农村两级的基础培训工作,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桂南采茶戏保护工作人才培训体系,使桂南采茶戏的传承得到基本保障,最终实现活态传承。

3.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对于采茶戏进行改革是很艰巨的任务,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极为浩大,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广泛,并且这可是需要很多时间的,各个方面都要参与其中,不论是哪一级的部门都要进行合作。有关部门一定把桂南采茶戏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保证财政支持力度,同时也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号召人们进行投资,多对其进行保护,进而打造一种良好的气氛。对于这种缺少相应资金的情况,希望各地的政府乃至一些公益组织能够给予支持,拟定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4.从保护找发展,以发展促保护

对采茶戏深入的了解其文化,而且将其纳入旅游领域之中,特别是在一些假期或者是盛大的节日的时候,广泛开展关于采茶戏的相关活动,来共同感受采茶戏这些年来的快速发展,并且凭借“桂南”这个比较传统、经济发达、旅游行业也十分兴盛为基础,找到能够保障桂南采茶戏良好发展的时机——既保持其传统,又能与时俱进,真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从而保证桂南采茶戏的延续和代代相传。花开有情,去留有意。只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我们可以期待桂南采茶戏社会价值、经济价值齐相辉映的春天即将来临:黄静芳.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初探——以桂南客家采茶戏为例.成功(教育版).2013年第2期

结论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归”,人们对比较原始的采茶技艺又开始关注起来,外部环境的不断演变,采茶表演者的工资有了保障,让很多已经经商的表演者又重新回到该行业中。有关部门对采茶技艺开始支持,因此而让采茶技艺得到了应有的改善。对于桂南采茶戏的各种保护措施,让其能够让大众在生活中更加快乐,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对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孝余.博白客家采茶戏音乐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1)

[2]黄桂凤.桂东南采茶戏的变迁、特点与生存状态分析——以博白采茶戏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3]李婷婷,李璐.桂林永福彩调民间戏班现状调查报告——以永福县天凤彩调剧团为个案[J].贺州学院学报.2007(03)

[4]董灵.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启示——桂南博白客家采茶戏母题音乐[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04)

[5]陈孝余.博白客家采茶戏现状调查[J].艺术百家.2008(06)

[6]莫乔雅,孙宝.浅谈桂南采茶戏的现状与发展——以博白客家采茶戏为个案[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6)

[7]谢登斌,唐德海.广西博白客家文化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8]郭起华,钟俊昆.30年来赣南采茶戏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5)

[9]邱春美.台湾客家采茶戏之剧本类型探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5)

[1]黄桂凤.桂东南采茶戏的变迁、特点与生存状态分析——以博白采茶戏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2]郭起华,钟俊昆.30年来赣南采茶戏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