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湖北曲艺志书的比较研究_第1页
两本湖北曲艺志书的比较研究_第2页
两本湖北曲艺志书的比较研究_第3页
两本湖北曲艺志书的比较研究_第4页
两本湖北曲艺志书的比较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本湖北曲艺志书的比拟研究两本湖北曲艺志书的比拟研究一、两本有关我国曲艺的文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曲艺事业得到了国家极大的重视。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曲艺传统艺术,在国家主导下编纂了?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和?中国曲艺志?〔以下简称?志?〕。湖北作为古域的荆楚①,其文化滥觞于楚文化至秦汉时期,成型于唐代,在明代中期得到完善又在之后得以嬗变②,这些在湖北曲艺文化中表达得淋漓尽致。为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至于流失,湖北省做出了宏大的努力,在对曲艺音乐的挖掘、整理和保存工作上为?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以下简称?集成湖北?〕和?中国曲艺志湖北?〔以下简称?志湖北?〕的出版奠定了基矗在曲艺的搜集、整理方面,湖北省走在了前列。请参见下表:本文由论文联盟.Ll.搜集整理从上表可看出湖北省的?集成?在出版时间上处于全国曲艺集成编纂中的领先和带头地位,作为出版的第一局部卷,其内容布局为其他卷甚至志书的成书提供了参考和根据,方便之后出版的?集成?其他卷做出相应改良,如在目录中增加了艺人的姓名或者把曲种按照地区进展了划分等;从各地的艺人人数以及曲种数目的统计中我们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工作量的庞大,这也是后文对将来工作提出建议的前提。然而,现存对?集成?和?志?的研究文献并不多,其主要有:孙慎为?集成?撰写了总序,内容包括曲艺音乐的开展,曲艺的根本特征和其编撰过程;章辉的?为开展社会主义新曲艺奉献力量?①是对?集成?第一次编辑工作的记录;冯光钰的?搜集整理中国民族音乐遗产50年?②和?中国曲艺音乐研究百年回眸与瞻望?③都是对?集成?的相关编纂工作进展了概述;罗扬的?盛世创举曲艺大典?是针对?志?编纂工作的略述;冯光钰和王民基的?音乐的地方志地方的音乐志?④讨论了民族音乐的编辑方法,里面涉及了?志?的局部内容;余欣欣的?〈中国曲艺志广东卷〉及〈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广东卷〉出版?⑤是对两本地方卷进展了粗略的概述;黄俊兰的?文化长城空前壮举?①,对?集成?各卷的编辑出版进展了肯定。综上所述,?集成?和?志?相关的文献大局部都是对编纂工作进展的评述,鲜有对这两本书的相关内容进展比拟研究的成果。二、?集成?和?志?湖北卷的编辑特征因此,下面从?集成湖北?和?志湖北?两本书的内容方面进展比拟研究,从而找到推进湖北曲艺建立的方法。〔一〕目录构造?集成湖北?和?志湖北?有着截然不同的目录构造,前者主要以曲艺曲种为线索,依次介绍湖北不同的民间曲艺音乐;后者那么没有按照不同曲种的分类方式,而是以曲艺音乐的组成元素为线索,依次介绍这些组成元素在不同曲种中的呈现方式。?集成湖北?全书将湖北民间曲艺分为四大类型:丝弦小曲类渔鼓道情类鼓书鼓词类踏歌耍唱类,共包含四十四种曲种,在这四种分类的根底上,逐一对每一种民间曲艺曲种进展介绍,其中概述人物介绍为文字表达局部,根本唱腔器乐曲牌选段那么是谱例局部。概述详细介绍了该曲种的曲种特色、曲目、音乐、表演特点,人物介绍局部记录了该曲种代表艺人的简史。?志湖北?全书分为四大部类,分别为综述图表志略传记,其中志略局部以曲种、曲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机构、演出场所、演出风俗、文物古迹、报刊专著、轶闻传说、谚语口诀进展分类阐述,是全书的主要组成局部。综述局部以明朝时期、清朝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四个时间段为划分,为读者概略性地介绍了各个时期湖北地区的曲艺开展情况,为读者建立起根本的时间框架。图表局部包括大事年表及曲种表,大事年表以民间曲艺开展为线索,为读者整理出1635年至1985年以来的民间曲艺开展情况,曲种表按照曲种名称别名形成期根本唱腔流布地域的分类方式将湖北地区的诸多民间曲藝整理成简表。传记局部是为湖北地区曲艺活动中有成就、有影响的演员、音乐设计和伴奏人员、作家、教育家、理论家、活动家等人物所立的传记。同时,?志湖北?作为后于?集成湖北?编纂的志书,不再以不同曲种作为根本的章节划分构造,而是以曲艺艺术组成元素作为表达重点,重视曲艺艺术组成元素的细化分析,将?集成湖北?中的概述局部提炼出来,以曲种、曲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机构、演出场所、演出风俗、文物古迹、报刊专著、轶闻传说、谚语口诀的小章节划分进展分类阐述,从而使人们能更全面客观地把握曲艺艺术的整体相貌,防止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视野局限。〔二〕编撰行文两本著作都采取了淡化纵写内容的手段,在记述曲艺文化的开展时,淡化时间概念,没有按照时间线索进展著述,只在概述、章节小序等大纲性质的文字中有纵写内容。这客观上是因为很多资料来源于历代口耳相传的口碑资料,没有准确的时间点可供参考研究,但编纂者还是精心构思,将整部志书有层次、有条理的串联起来。?集成湖北?和?志湖北?的编纂有着显著的区别。前者将湖北地区曲艺音乐按表演方式分为四大类型,在此根底上对每一曲种按照概述人物介绍唱腔曲牌器乐曲牌选段等小章节划分形式,进展阐述,其中主要文字局部是概述局部,对该曲种的根本特点、开展沿革、表演形式、表演技巧、曲牌音乐特点等一一进展阐述。其后的唱腔曲牌器乐曲牌选段章节都是谱例局部,详细记录了每一曲种的唱腔曲牌、器乐曲牌以及著名选段的完好谱例,每一种唱腔曲牌都精心挑选了数段具有代表性的唱段以谱例形式展现出来,例如仅南曲平板曲牌就挑选了?梅龙镇??密建游抚琴??林英游花园?等六个曲目中著名唱段的谱例,记录和保存了大量实用的资料,是一部辑录性质的、注重为后人保存民间曲艺艺术资料的工具书。而后者那么与形式较为简明的?集成湖北?不同,在编纂中采取的是著述性编纂方法,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全书按照综述、图标、志略、传记四大分类,不似前者那样收录大量谱例,而是在略微涉及谱例陈列的根底上,主要对曲艺音乐的曲种、曲目、音乐、表演等构成元素进展阐述和分析,此外还整理了曲艺艺术大事年表、曲种表、湖北评书流派师承表、曲艺艺人传记、湖北省1981-1985年三届百花书会获奖名单、湖北省政府对于曲艺艺术开展工作的各项规定、报告、意见、方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全书不仅对曲艺艺术本身的资料进展搜集整理,还着眼于与曲艺艺术息息相关的各类衍生艺术,其编纂工作是以创作出一部曲艺艺术百科全书的创作思路来进展的,不仅极具历史价值,而且颇具兴趣,非常具有可读性。在详细内容的表达方式上,?集成湖北?专注于各种曲艺艺术的逐一分析,例如,在湖北小曲这一曲种中,编者按照章节的形式,分别展示了湖北小曲的起源原因和形式表现及历史开展情况、演唱形式、曲牌种类和特点、演唱方法,全部概述完毕后,在其后附以数量丰富的唱腔曲牌、器乐曲牌、曲种著名选段的谱例,至此,湖北小曲这一曲种的整理和分析完毕。而?志湖北?在表达方式上,不是对各个曲种进展逐一阐述,而是以曲艺艺术的各项根本构成元素为章节,逐一对曲种、曲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演出场所、演出风俗、文物古迹、报刊专著等方面进展阐述。例如在表演形式这一章节中,将湖北曲艺艺术分为评讲韵诵类丝弦小曲类渔鼓道情类鼓书鼓词类踏歌耍唱类五大分类,分别表达这五大类曲艺艺术的表演形式特点。〔三〕正文收录?志湖北?的编纂工作于1986年立项,1992年在?集成湖北?出版后,?集成?编辑组正式转入?志湖北?的编纂工作中,并在1998年6月完成定稿,于2000年出版。从两书的立项时间上来看,二者在时间的纵向差距上相差不大,并且在编纂工作上,大致是由同一批民间音乐研究学者先后完成这两本著作的编纂工作。两本著作有着严密的联络,在创作思路和创作目的上存在着承前启后的关系,可以说两本书是姊妹篇的关系,只是侧重点不同。与专注于对曲艺艺术进展逐一分析、逐一整理的?集成湖北?相比,?志湖北?的创作视野更为宏观,在记录曲艺艺术方面不仅要求整理、总结各种曲牌、曲种的根本特点,还追求覆盖与曲艺艺术相关联的演员表演技巧、舞台美术设计、地方曲艺传承门派等与曲艺艺术相关的信息,追求对文化背景和文化传承的记录和描写,以及对曲艺艺术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流传情况的介绍。三、?集成?和?志?湖北卷的比拟以两书湖北卷的综述和曲种介绍为例,在?集成湖北?的综述中,并没有像?志湖北?一样按照时间段划分湖北地区的曲艺音乐开展,而是以少量地域特点、文化风俗的介绍为主,曲谱唱段为辅,对湖北音乐特色进展阐述。而在曲种介绍中,以湖北小曲为例子,?志湖北?并没有像?集成湖北?一样用大量文字描绘南曲类文词类,或是其中曲牌的特点,而是从?集成湖北?的相关描绘中选取了一小段,并将描绘重点放在?集成湖北?所没有介绍的湖北小曲的开展史上。这可以归咎到其创作时的时代和历史背景,?集成湖北?的编纂时间正处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快速流失的当口,且在此之前并没有其他总结民族音乐特点的作品,所以当务之急是把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并不遗余力进展其他方面的深化探究。而在这方面,?志湖北?在?集成湖北?出版之后开场的编纂工作,并没有急于完成的历史任务,所以其创作不受过多的局限。因此,经过时间的积累,比起?集成湖北?的广撒网,?志湖北?在普查的准确性和多层面都要更为甚之:其一,?集成湖北?在内容上较?志湖北?更详细。?集成湖北?在内容上更加深化细致。以恩施扬琴为例,?集成湖北?在对其进展整理分析时,着重介绍了恩施扬琴中的正宫二六和皮黄这三类曲牌,详细分析了这三种曲牌的演唱形式、唱法、行腔规律、情感表达特点等等,分析较为深化。在介绍湖北小曲的表演技巧时,详细分析了子母腔打轮子嗝声等不同的润腔手法,以及它们的详细作用。此外还对湖北小曲的伴奏手法和伴奏规律加以阐述,将它们归纳为三风三靠四法。而在此方面?志湖北?那么有所欠缺,在介绍恩施扬琴的相关曲牌时,对三类曲牌仅是稍加概述,没有进展深化的分析。在介绍湖北小曲的表演技巧时,仅仅提到了子母腔打轮子嗝声三种润腔技法,对于湖北小曲的伴奏手法那么没有进展讨论。其二,?志湖北?在内容上较?集成湖北?涵盖面更广。?志湖北?在内容的涉及广度上,远甚于?集成湖北?,在湖北曲艺艺术的分类上,?志湖北?将其分为评讲韵诵类丝弦小曲类渔鼓道情类鼓书鼓词类踏歌耍唱类五大类,比?集成湖北?多出了评讲韵诵类这一分类。其次,在详细曲艺曲种上,?志湖北?的释文更加完好,相关内容更加全面,如在介绍恩施扬琴增加了?集成湖北?中没有提到的由越调演变而来的曲牌体唱腔,如越调头越调垛子半边月越调尾。最后,在湖北民间曲艺的曲种数量上,?志湖北?做出了进一步完善,增加了?集成湖北?中所没有涉及的大调曲子宜都邦敲兴山围敲湖北评书湖北铜板书天门说唱等十七种曲艺形式。对于曲艺艺术中的演员表演特技、演员服装设计、表演道具使用、舞台照明等均有着全面的描绘。此外还详细介绍了湖北地区的曲艺演出班社、演出场所、演出风俗、曲艺相关报刊专著等,充分表达了其百科全书式的创作思路。通过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集成湖北?和?志湖北?在编纂上既有着一定的联络,也有着显著的区别:其一,?志湖北?更加富有创造性,民间音乐不只是一种纯音乐,它更是包含了历代人民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语言、宗教等的集合体,以各种方式浸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因此,想要全面地分析民间曲艺艺术,就需要我们创造性地采用多方面、多角度的方法,分析曲艺艺术的特点,挖掘其从产生到开展的演变规律,这一点上来说,?志湖北?相对于?集成湖北?贯彻得更为详细,?志湖北?将曲艺艺术作为多层次、多构造的对象进展分析,按照曲艺艺术的组成元素进展章节划分,既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又展现出了深沉的历史文化背景,如舞台美术设置、民间演出场所、演出风俗、各地文物古迹等等,力求展现出完好的曲艺艺术信息。其二,?志湖北?在?集成湖北?的根底上,所涉及的曲种数量更加庞大、涉及范围更加宽广,相关信息、数据更加齐全。例如增加了大事年表、曲种表、地方曲艺曲种分布图、地方方言方音分布图等图表,专门设置了传记章节,介绍了相关曲艺作曲家、理论家、演员、老师等人员的根本情况和成就奉献。虽然?志湖北?在编纂中表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曲艺艺术史研究领域的极大成果,但书中的某些局部也暴露出了曲艺艺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例如志略中的表演和舞台美术局部,虽然较?集成湖北?的完全忽略已经大有改观,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状况,但仍然缺乏深化的研究和讨论,没有深化研究湖北地区曲艺艺术舞台美术的变化开展过程,其在整部著作中只占据寥寥数页的篇幅。又如,书中对于曲种之间、古今之间的研究表达经常出现不够平衡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资料残缺不全导致研究工作无法深化,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普查记录工作不够彻底,这都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进展开展完善。四、?集成?和?志?湖北卷的可改良之处因此,通过以?集成湖北?与?志湖北?的比拟研究为例,现拟提出对湖北曲艺相关工作推进的一些建议:其一,对两本书重新考证和订正。?集成?和?志?的编纂工作在普查中因为语言不通等客观因素,难免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川卷〔汉族局部〕?为例,在有些学者的研究①中,发现了以下有所欠妥〔暂称错误〕的局部共142条:图中释文的错误〔6条〕;曲种名称及名词术语的错误〔10条〕;引用史料的错误〔6条〕;音乐及曲谱的错误〔15条〕;编辑撰稿中的知识性、技术性错误〔16条〕;情况失实的错误;遗漏的错误〔5条〕;错、别、漏、倒字错误〔76条〕。作为同类书籍中的权威性工具书,如假设出现不准确的局部,将会带来深远而严重的影响,如上述四川?集成?的错误,就已经表达在后面?中国曲艺志四川卷?的编纂中了。因此我们应多质疑、多考虑、多调查、多研究,对?集成湖北?和?志湖北?这两本书,应做切实在实的考证和订正,以免后人在研究中以误传误。其二,制作与曲艺相关资料的电子刊物,并再度进展相关田野作业。十大集成志书在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因为彼时研究条件的不充分而有所欠缺:首先,虽然在普查过程中根本对于当时我国〔除台湾省及海南省未立卷〕所存的曲艺音乐进展了收录,但是经过精选后未被收入书中的其他曲谱乐谱难以被查阅①;其次,十大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始于1979年,虽然已经以当时最好的录音摄像设备尽可能地保存下了音像资料,但是随着现代科技开展,如今已经拥有了更好的保存方式和保存条件,以当时的条件所记录下的资料就显得略有缺乏。其三,为防止曲艺音乐后继无人的为难境地,继续开展抢活口工作,我们应深化非遗,以各民族内部为切入点,奖励各民族艺人,重点培育各民族的相关人才,鼓励他们回本民族进展研究与教学,繁荣本民族文化,做到保存与开展于一体,方能真正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