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同济湾新城概念设计说明_第1页
106同济湾新城概念设计说明_第2页
106同济湾新城概念设计说明_第3页
106同济湾新城概念设计说明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岛鳌山湾新城概念性规划设计说明书1.目标定位

1.1策划目标东方水城5E+水城1E:EAST东方

2E:ECOLOGY生态

3E:ENERGY活力

4E:EXPERIENCE体验

5E:EFFICIENCY高效1.2功能定位

享誉全世界的东方水城

打造世界级的中国水印;

面向东北亚的会展中心

形成“南有博鳌,北有鳌山”的格局;

辐射北中国的宜居新城

塑造河、湖、湾,岛、林、滩兼备的生态宜居新城。1.3功能构成

主导功能:度假休闲、会议展览、居住生活

特色功能:康疗养生、酒店接待、运动健身

辅助功能:特色商业、文化娱乐、教育医疗2.规划理念有机论+整体论——“道”完善的生态网格——对现有自然生态网络进行补辍与优化,修复自然生态因子,整合生态要素,以斑块、廊道和基底形成生态骨架,建立生态脊,通过不同规模的生态廊道层次化、网格化,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体系。

多样的密度组团——通过更密集化的土地利用方式,将紧缩的建设用地与有机生态网格相结合,建设用地以密度组团的形式团簇状布局形成空间的有机聚合。

文化的时空拼贴——以塑造多元文化为目标,将文化内容进行拼贴组合,融入休闲度假的功能需求,以文化为脉串联多时空,使区域保持持续活力和文化魅力。规划之“道”道法自然

河海汇融

群组相生

东方水印3.总体规划结构一体两翼、双岛拥湾;

河海交融、群组相生;

八字南开、有机聚合。

1.一体两翼、双岛拥湾

规划从有机生命体的构成方式提炼出树枝状的空间构成模型,形成以河道及海湾为开放空间主轴,东西展开两条空间生长轴,分别串联居住、会展、度假等多元开发单元,形成一体两翼的主体空间结构;沿海湾两翼规划龙隐岛——海景度假休闲岛,和海贝岛——会议酒店论坛岛,形成与主体空间互补的两大功能延展带。

2.河海交融、群组相生

规划发挥滨海景观优势,以水为脉,建立空间主轴,形成河海交融的景观特色。同时,以山、海、河为生态格局基础,延展出多条生态廊道,形成蓝绿交织的景观框架。以高密度、多样性的建筑组群的集中模式实现用地集约性与环境生态性的平衡。

3.八字南开、有机聚合

秉承“有机聚合”规划理念,构筑完善的路网框架,将基地天然分隔为多个尺度均衡的开发组团,两条区内南北向主干道呈八字形向南展开,延伸入海,串联起双岛,形成面海拥湾的形态。4.功能布局图

规划强调功能的多元与复合,通过国际性会展论坛、体验式的休闲购物,特色化温泉疗养、多元化的文化体验以及全方位的健康运动主题,使本项目具备全季节性的持续活力,多元功能穿插互动,构建七大功能板块,即龙隐岛休闲度假区、钓鱼台会议酒店及企业培训区,会展中心及商业区,南海海景度假区、北海水景度假区、高尔夫度假区和温泉运动康体度假区。5.规划特征整体之“道”——山海环抱、河海汇融山、海、河、湖、湾、滩、岛,整体有序阴阳相生

项目基地介于山海之间,被凤山和红庙山两山所夹,中部被河流所穿越,南面大海,有着良好的景观基础。规划以与周边环境协同的角度出发,因势利导,以阴阳空间解读山海关系:山为阳,群山起伏,环抱水城,穿插入海,形成半山半城的城市风貌;水为阴,大海澎湃,河水蜿蜒,内海入城,形成海景连绵的滨海景观。

有机之“道”——蓝绿交织、有机聚合强化水绿生态网络,密度组团廊道渗透

秉承“有机聚合”的发展理念,在对原有生态体系的分析基础上,构建网络化的生态格局,完善河流水系,与道路绿化和景观大道结合,形成纵横交错的蓝绿生态网络。在生态网络基础上,集聚复合建设密度组团,形成功能群组融于自然的生态城市景观。

规划以南北向两条主要区内干道为绿化主轴,中部河流为蓝色生态主轴,通过多条廊道相互渗透联系,构成一个循环流动的生态网络系统。通过生态环境的营造,大力提升提取形象,吸引休闲度假和生态居住的高端客户群。风水之“道”——路景相合、八字南开八字主干沟通南北,均衡网络脉状渗透

规划以两条南北向主干道作为发展主轴线,形成八字向海展开的态势。总体路网的布局以对组团的均衡分割,易于开发为原则,形成网状车行交通主干道与外围道路联系。秉承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构筑滨水步行道路串联各区,创造安静安全的步行环境,并且以脉状步行廊道的的形式向组团内部延伸,引导居住者和旅行者走向户外,便利到达滨水区域并逐渐散步至滨海。

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提倡慢行交通,设立自行车专用道和区内巴士环线等,并着重突出水上交通方式,以游艇、帆船、手摇船等为居民日常交通出行工具,形成独特的水城风貌特征。多样化的交通网络旨在减少交通压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且更加快速有效的通达各个功能区域。天人之“道”——地缘设计、景观均好360度全景设计,发挥山海河泉优势,创造多元景观组团

规划充分研究基地各项景观资源要素,形成山-河-高尔夫-海多元景观带,在景观带之间是各具特色的密度组团,可依山望海、可临河亲水、可离岸滨海或可享受高尔夫之趣,多元化的景观介质实现了景观的均好性,形成360度全景设计,平衡了各区块的地价差异,提升了总体价值。融合之“道”——多元复合、组合引爆ECR三元特色功能强化,多元功能复合互动

规划以系统性、多圈层的功能组织模式,针对以生态居住(ECOLOGY)、商务会展(CONFERENCE)、旅游度假(RECREATION)为核心的三元功能特色进行组合。依托基地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充实公共服务功能,打造青岛近郊山海兼备、生态环境优良的宜居住区;依托青岛发展商务会展功能的城市目标以及良好的企业基础,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并配套一系列高端服务设施,并以会展促旅游;围绕旅游度假休闲功能,发挥基地海景、温泉、高尔夫等资源优势,创造中国乃至东北亚地区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满足四季活动功能需求,平衡淡旺季节特性

在旅游功能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四季不同的活动内容,打破青岛旅游淡旺季局限,使冬夏具有同等吸引力,避免旅游设施的闲置,创造一个四季都有人气的旅游地。

文化之“道”——多元文化、海纳百川汇集本土与世界文化,以“道”为核海纳百川

本次规划强调对多元文化要素的汲取和融汇,对海洋文化、宗教文化等本土文化,以及以建筑文化为表征的国际文化加以充分诠释。

规划将道家思想充分融入规划理念之中,以佛文化为拓展项目市场的重要主题,增加此外也对传统本土文化加以充分尊重,并对核心内容加以符号化展示,形成世界级的文化地标;同时安排大型文化活动,如佛文化节、红酒节等主题节庆活动,进一步增加项目的文化感召力,创造一个体验世界多元文化的崭新窗口。6.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6.1道路系统规划

三横两纵、八字南开、路景相合

交通组织原则:

创造和谐的生态型都市空间发展模式

构筑有效和便捷的复合交通网络体系

与山水地形环境融为一体的道路设计

完善内部道路交通体系,形成网状主干路网,与外部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主干系统上结合组团式布局,提高路网密度,建立次干道和支路系统。

倡导步行交通方式,结合优美的滨水空间,构筑滨水景观步道,形成人车分行的交通网络。

停车场的设置综合考虑公共设施需求和组团布局,通过地上地下两种停车方式解决。6.2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建立水陆双系统绿色公交

规划区在公共交通系统的选择上针对基地滨海特色和内部丰富的河道资源,采用陆地和1水上双公交系统:

绿色巴士环线

新城内部公交环线,满足区内日常生活出行需求和旅游者在区内不同景点间通行的需求。在公交车辆的选择上,鼓励采用燃料电池巴士等绿色清洁能源车辆,倡导绿色生态交通。

水上巴士

在滨海区域和中部主河道区域设立水上巴士游线。此外,以“水城”为特色,结合交错的水道,以小型游艇或手摇船等作为核心交通出行方式。

公交转乘

在会展中心入口附近设立内外公交转乘点。6.3慢行系统规划

构筑人性化的慢行交通网络

利用规划区内丰富的滨水资源、林荫大道及次一级的道路系统构建慢行交通网络,建设滨水景观步道、人行通廊及广场系统以及自行车专用道等,给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高品质的通行活动空间。

我们提倡以步行空间优先的新型城市模式,为居住者和旅游者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同时也可以加强各功能区之间的渗透与联系,从各个组团内部都可以方便到达滨水区域进而通向海边,创造优美的滨海生活景象。7.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7.1绿地系统规划

基地的生态规划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加强天鹿湖周边自然山体保护利用,整合自然生态资源,重视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规划以“建构安全格局,促进有机生长”为目标,将自然生态格局融入到整个项目建设之中。

规划以河道与高尔夫为生态主轴,利用山、水、绿有机渗透,将规划区内的河流水系、公园等生态斑块通过不同规模的生态廊道以及道路绿化廊道相互串联、贯通,构成一个可以流动循环的生态网络系统。绿地系统规划注重对于人性空间的塑造,强化公园节点的设置。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多场所的室外活动空间。7.2开放空间系统规划

规划开放空间综合考虑外围环境条件,以背山面海为区域整体开放空间系统,内部空间的塑造以望海景观山景为核心,同时以中部的河道生态走廊为基础,通过多条步行廊道和绿化走廊进行空间联系。重点的开放空间分别位于南海内海景观核心、北海河湾景观核心、北部温泉湖景观核心、东部高尔夫景观核心以及海上双岛的龙吟湾和海贝岛核心。规划区内开放空间形成从点到线再到块面的网络系统。8.水系规划8.1水体控制

鳌山湾海域为规则半日潮流,根据潮汐特征值,极端高潮位为+1.83米,设计低潮位为-1.81米。(85黄海基准面)

分段控制逐级跌落

本次水体控制根据现状高程,潮差影响,景观需求,结合规划布局方案形成四段水体控制。区域:外海、内海、内湾、内湖。(各段水体水面控制标高与水底高程见图)

闸坝调控咸淡分离

规划于内湖、内湾结合处、内湾与与内海结合处分别设置景观橡胶坝与水闸,内海则与外海水域相连通。通过水闸(坝)的设置确保河道、内湖景观不受潮差起落影响,淡水与海水相对分离。水闸(坝)的选型应考虑可人工控制开启的翻板钢闸或橡胶坝。本方案在水位控制、滨水空间的塑造、水体交换与管理维护等方面皆需根据水体水质的情况,人工开启闸(坝)进行水体交换,内湖、河道水体水质情况将取决于闸(坝)的开启频率。同时由于闸坝的设置,每年均需进行定期的泥沙清淤,其他诸如水质治理、更换坝袋等维护管理也需要后续的定期投入。

在本方案的后续深化中,应综合上游河道的泄洪需求对河底高程,河床宽度,堤岸形式,水位高度等进行详细的计算。8.2围填海工程量测算

本次规划区除两翼为陆地山体坡地外,中部地区基本为海域与海产养殖用地,因此需进行一定的填海造地。

根据基本的海底等深线以及浅滩区的基本情况,除政府提供弃土来源以外,确定将挖浅滩区的泥土作为主要的填方来源,以“退潮不露泥”的基本原则,本阶段确定最终的挖方深度为-3.3米,并确定大致的挖方范围线(如图示蓝色区域),总量能够满足约90%的填土需求。

在项目下个阶段的推进过程中,需要通过计算机和相关专业软件对海底洋流和标高变化进行精确测量用来了解未来区域的实际情况,以便于采取不同策略。如泥沙淤积较多,则可采取防浪堤的形式;如淤积较少,则可采取定期清理的形式;如基本没有淤积,则可忽略其影响。

规划总填海面积约为760万平方米

需要进行围垦的土方量约为2269.4万立方米。

离岸岛围堰长度为12000米。

根据初步测算,围填海工程将约耗资4.0亿元人民币8.3岸线利用

1水位标准

对本次规划水位处理作出以下两点建议:静水位基准(包括对潮位、风浪和预备未来海面上升)1.67米(相对于黄海平均海平面),加上海浪涌水、爬升高度(比如暴风时浪击海岸)5米(相对于黄海平均还平面)

沿海一侧的防护堤一定要在5.5米以上。

规划时,如遇波浪技术有关问题,应该考虑到:在湾外海岸处最大浪高4.2米,浪复周期5至16秒,浪向与海床等高线垂直。

2利用原则

本次项目填海造地遵循保护自然岸线、延长人工岸线和提升景观效果三个原则,通过人工岛式和多突堤式填海和人工沙滩等方式,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减少填海对生态环境和海域功能的影响。

3岸线形式

1)突堤式填海岸线

突堤式岸线处理要考虑到海浪的直接影响.风浪以及潮汐的作用。相比用平行向海延伸、海湾截弯取直的方式,突堤式填海更有利于在风暴情况下缓和分解波浪的冲击。同时突堤可结合功能和景观需要,形成一系列的人行广场,为人们提供观海亲水的空间。

2)人工岛式填海岸线

有助于由大面积整体式围填海逐步转变为多区块组团式围填海,通过局部增设人工岛,增加岸线的变化和趣味,由人工岛形成的海湾同时也有利于减缓海浪对海堤的冲击。

3)人工沙滩岸线

对地址条件相对良好的岸线,结合使用功能尤其是居住岸线,可通过人工沙滩营造全开放的滨海岸线,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填海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人工沙滩岸线同时也应注重风暴和海浪冲击的威胁,通过种植防浪林来起到护堤的作用。

内河岸线的利用

通过对内河水域的梳理,通过控制内河联系海洋的水道尺度,控制水流量,把潮汐、风浪自然因素温和地引入城市,成为城市景观。通过海河联动,更好的减少潮汐和海浪对城市的威胁。9.生态环保措施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目标是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系统进入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通量强度,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物质解耦或减量化。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9.1总体目标

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协调

本项目所处的鳌山湾地区具备优良的山海河生态环境,同时基于地区旅游发展的客观要求,开发建设将给地区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和负担。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同时,发挥青岛市高科技企业优势,将科技优势转换为生态优势,注重生态环保、科技节能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同时在空间布局、交通、建筑等方面也综合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节能,使其成为青岛市在环保节能方面的创新典范。

此外,基于区域生态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结合生态体验、生态认知和生态教育等活动,以“快乐生态”为理念,普及生态意识、知识,动员社会的力量支持生态环境保护。9.2采能——绿色能源、高科技能源

1太阳能利用

作为地球上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利用技术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利用太阳能这种最丰富、最便捷、无污染的能源代替部分常规能源为建筑物提供采暖、热水、空调、照明、通风、动力等一系列功能,以满足(或部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同时达到减少和不用矿物燃料的目的。据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调查统计,建设太阳能建筑,可节约能源70%以上。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涵:太阳能通风结构、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采暖系统和太阳能空调系统。

2风能利用

我国风能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储量居世界首位,而山东的风能储量居全国前三。青岛属于季风气候,有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每年的春季、秋季和冬季,风力一般都在3级以上,十分适合风力发电。尤其是沿海一线的山岭上,兼顾了海上发电和陆地发电的优势,是难得的优良地理位置。现状基地周边凤山已有16MW华威风力发电场一座,两年多的时间内已经为岛城输送了6000多万度电能。目前该公司正着手建设三期风场,其装机容量为1.4万千瓦,建成后,华威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万千瓦,一年可发电6000万度。目前在即墨还有两个在建大型风电项目:王村风电场和金口风电场。据悉,这两个风电项目投产后,即墨市的风力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48万千瓦,青岛风力发电产业迅速崛起,吸引来了德国SSB公司、贝克曼公司、蒂森克虏伯公司等世界知名风力发电配套企业,为青岛风力发电产业链的快速拓延提供了巨大的助推力。3地源热泵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也称地能,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夏季通过热泵将建筑内的热量转移到地下,对建筑进行降温;冬季通过热泵将大地中的低位热能提高品位对建筑供暖。同时还可提供卫生热水。

地源热泵优点:

(1)节能:可使能量输入和输出比达到1∶4以上,热源温度全年较为稳定,与传统的空气源热泵相比,要高出40%左右,其运行费用为普通中央空调的50~60%。

(2)环保:利用土壤和地下水的热量进行制冷和制热,不消耗水资源,无燃烧;

(3)不影响建筑立面:主机体积小,可设在底层狭小的封闭空间内,检修方便;无室外机,对建筑外立面无任何影响,是目前倡导的绿色建筑空调系统的典型代表。

地源热泵分为地下水热泵、河湖水源热泵和土壤热泵三种。其中地下水热泵通过建造抽水井群将地下水抽出,与地源热泵机组的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然后由回水井回到地表土壤层或按当地规章排放,该系统要求有丰富和稳定的地下水资源作为先决条件。

鳌山湾地区地下水和河湖水资源丰富,有发展地源热泵的良好条件。同时,气候凉爽的度假场所将会成为盛夏时节的上佳选择。对于鳌山湾地区而言,采用这种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将会更好的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9.3节水——循环利用、零排放

中水回用

中水是相对于上水(自来水)和下水(污水)而言的,是对污水处理厂的二级排放水进行深度处理,经过了沉淀、加氯消毒、混凝、澄清、过滤等多道工艺,水质符合国标(GB/T18920-2002)《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能够用于城市绿化、园林景观、道路喷洒、市政施工、工业冷却、家庭冲厕、洗车用水等。中水回用,一方面为城镇供水开辟了第二水源,可大幅度降低“上水”(自来水)的消耗量;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下水”(污水)对水源的污染问题,从而起到保护水源、水量的作用。

雨水利用

雨水利用是在区域范围内,有目的的采用各种措施对雨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主要包括收集、调蓄和净化后的直接利用;利用各种人工或自然水体、池塘、湿地或低洼地对雨水径流适时调蓄、净化和利用,改善区域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通过各种人工或自然渗透设施使用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1)雨水集蓄利用系统

收集下来的雨水,经处理与储存的过程后,用水泵将雨水提升至顶楼的水塔,供厕所的冲洗使用。雨水除了可以作为街厕沖洗用水外,也可作为其它用水如空调冷却水、消防用水、洗车用水、花草浇灌、景观用水、道路清洗等均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