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培训讲课稿概要课件_第1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培训讲课稿概要课件_第2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培训讲课稿概要课件_第3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培训讲课稿概要课件_第4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培训讲课稿概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解

读刘瑾2012年10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培训讲课稿概要课件

目录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由来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意义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作用四、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内容五、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解读六、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及填写说明七、地形地貌有关知识结语目录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措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灾害对建设工程或项目造成的经济损失日趋严重。比如三峡工程库区的巴东县城搬迁新址,1984年开始建设,1995年新县城开始连续发生滑坡,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经地矿部门勘查,县城新址区为一古滑坡群。此事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这也是国土资源部做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由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由来

1999年3月国土资源部颁布并实施了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其中第25条明确规定“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结果由省级以上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不符合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年11月下发了《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2号文),进一步明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技术要求、审查程序。根据规定,国土资源部负责一级评估结果的审查认定,省国土资源厅负责二、三级评估结果的审查认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由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由来

2001年5月1日20时30分左右,武隆县县城江北西段发生了滑坡,滑坡体垂直高度46.8m,前缘宽55.2m,后缘宽25~30m,滑坡体约16×104m3,致使1幢建筑面积为4061m2

的9层楼房被滑坡体摧毁掩埋,造成79人死亡、7人受伤。造成垮塌的地质原因是:发生地质灾害地点的地质条件复杂,受平行斜坡及与之直交的多组裂隙切割,砂岩体碎裂。这起地质灾害的发生,除有地质原因外,也有高切坡处理不当、灾害预兆发生后采取措施不力、规划选址错误等诸多的人为因素。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由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由来

二○○一年五月十二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1]35号)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工作意见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编制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必备的组成部分;目前尚不够完备的,要限期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进行补充。对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城市,要结合地质灾害调查和评价工作,对城市规划的有关内容进行一次检查。对城市规划区内地质情况尚不清晰的,必须加强和补充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条件;凡没有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或者未考虑建设用地条件而批准使用土地和建设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由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由来

工作意见还指出“加强监督,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执法力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等部门要适时对经常或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跟踪管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在有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危险的斜坡上进行修路、建房、开矿、取土等工程活动,必须事先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勘察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进行勘察设计、施工,杜绝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情况的发生;在平原地区从事上述活动的,也应事先了解是否存在岩溶塌陷、土洞等隐患,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已经修建的工程,要坚决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发生地质灾害。因违反规定,发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追究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的责任。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并进一步研究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和规章,从根本上解决或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由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由来

之后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于2004年3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了国土资源部令第4号《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条例》第二十一条、二十二条、二十三条、二十四条等明确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阶段、范围、资质管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落实等内容。

《条例》第二十一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由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由来

《条例》第二十二条国家对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资质审查合格,取得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一)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二)有一定数量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岩土工程等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三)有相应的技术装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进行评估时,应当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并对评估结果负责。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由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由来

《条例》第二十三条禁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以其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禁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伪造、变造、买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证书。

《条例》第二十四条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由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由来

为认真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简化有关审批环节,2004年3月25日以国土资发〔2004〕69号下发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并下发了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同时废止了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2号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由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转变为建设工程或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由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由来

地质体是地质环境的主体,地球上所有生命均依附于这一载体,因此地质灾害危害范围是极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意义在于:第一,评估工作不仅服务于工程建设,同时也为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依据;第二,评估工作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是其主要内容之一,改变了以往轻预防、重治理的被动局面,可起到源头上防治地质灾害的作用;第三,评估工作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角度,多部门、多学科统筹规划,充分发挥综合管理国土资源的职能;第四,评估工作发挥了地质灾害防治专业的技术优势,提出的防治措施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预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将成为国土资源科学管理的有力手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意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意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的一项工作,其作用不仅仅是征地预审、报批的一个例行手续,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地质灾害是地质作用对受灾对象造成严重影响的结果,没有受灾对象构不成灾害。对重大工程选址政府必须做出决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对土地适宜性做出评估结论就是用地审批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府决策的一个方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作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作用

二是为建设单位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依据。大部分建设工程受各种因素制约,是无法完全避开地质灾害的.因此,必须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为建设单位提出防灾建议和合理的治理措施,并作为建设单位治理地质灾害的依据.三是为金融机构投资风险估算提供依据。地质灾害损失的特点之一是不可预见性.金融机构在对一个项目进行投资时,都希望得到稳定的投资回报,因此要求建设单位提供详细的建设方案,以确定投资风险.而地质灾害损失的不确定性则增加了这种投资风险.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金融部门风险分析的很重要的技术文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作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作用

四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必要程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政府行政审批的要件之一.政府行政工作要逐步实行公开化,评估报告及认定结果也要在互连网上向社会公开.其目的一方面使公民知晓本区域将要建设的工程有可能诱发何种地质灾害,应采取什么措施,体现公民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使建设单位和政府管理部门自然的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除上述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还是区域地质环境研究评价的重要资料;也是界定人为诱发地质灾害责任的法律依据文件.随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也必将在防灾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作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作用

一、《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加大监督力度,切实做好此项规定的落实工作,在用地审批和规划审查中应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监督管理。国土资发〔2004〕69号主要内容国土资发〔2004〕69号主要内容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评估工作级别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具体分级标准和评估技术要求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附件1)。三、对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严禁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正式颁布之前,一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二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三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乙、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国土资发〔2004〕69号主要内容国土资发〔2004〕69号主要内容

四、评估单位应自行组织具有资格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对拟提交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并由专家组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审查专家应具有水文、工程、环境地质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从事相关工作10年以上,同时主持过中型以上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编制工作或参与过大型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审查。一级评估报告一般聘请5—7名专家、二级评估报告3—5名专家、三级评估报告2—3名专家。评估报告的质量,作为评估单位资质升降级的重要依据。国土资发〔2004〕69号主要内容国土资发〔2004〕69号主要内容

五、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实行备案制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通过专家组审查后,评估单位应在一个月内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备案材料包括《XX……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XX……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专家组审查意见》和《XX……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附件2)的文字报告(报表)和电子文档各一式两份。一级评估报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应在收到备案材料后5个工作日内将备案登记表一式一份转报国土资源部备查。国土资发〔2004〕69号主要内容国土资发〔2004〕69号主要内容

二级评估报告报市(地)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备案登记表抄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备查。三级评估报告报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备案登记表抄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查。备案情况,作为评估单位资质考核的重要内容。六、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城镇规划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管理,可以根据当地实际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七、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施行。《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2号文)同时废止。国土资发〔2004〕69号主要内容国土资发〔2004〕69号主要内容

1.范围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解读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解读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2.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注:定义与《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一致。实际评估中应分清地质灾害与地质现象或不良地质作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解读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解读

2.定义

2.2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注:地质灾害易发区分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不易发四个等级。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受地质环境条件、自然气候、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根据《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我省分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3个大区。其中,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包括7个亚区、26个小区,面积约为6.57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2.0%;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包括2个亚区、17个小区,面积约为7.32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6.9%;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包括2个亚区、8个小区,面积约为1.74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1.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解读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解读

2.定义省内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至黄河岸边之间的黄土丘陵区、大同煤田、宁武煤田、西山煤田、霍西煤田、沁水煤田等煤矿区及中条山铜矿区、五台山铁矿区,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盆地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面沉降、地裂缝及少量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介于高、低易发区之间的吕梁山、太岳山、中条山、太行山、恒山、五台山、晋北黄土高原等人口密度较小的山区及黄土丘陵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评估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确定依据为县(市、区)级、市级和省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最低级别行政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为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解读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解读

2.定义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将地质灾害灾情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解读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解读

2.定义

国土资源部文件将地质灾害险情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特大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含)以上或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含)以上的。大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含)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0万元(含)以上、l亿元以下的。中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含)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解读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解读

2.定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将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定为:灾害程度分级死亡人数(人)受威胁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一般级(轻)<3<10<100较大级(中)3~1010~100100~500重大级(重)10~30100~1000500~1000特大级(特重)>30>1000>1000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注:①灾情分级,即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灾度分级,采用“死亡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②危害程度分级,即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预测分级,采用“受威胁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解读

3.1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3.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注:评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易发程度等级、易发等级判定的依据、工程建设阶段等应在评估报告“前言”中叙述清楚。3.总则3.总则

国土资源部令第42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第七条已批准项目建议书的审批类建设项目与需备案的建设项目申请用地预审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表;(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报告;(三)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或者项目备案批准文件;(四)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拟选址位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确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五)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具是否压覆重要矿产资源的证明材料。3.总则3.总则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十)严格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要严格按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防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强化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与监管,开展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时,要加强对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布局,切实避开危险区域。

3.总则3.总则

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注:其它地质灾害灾种不作为评估对象,可在地质环境条件中叙述。3.总则3.总则

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注:资料收集要充分全面,分析研究资料要综合彻底,野外实地调查要有针对性,其它工作手段该上即上、不能受资金等制约。3.总则3.总则

3.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

3.8本技术要求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注:此条应在评估报告“前言”中注明。3.总则3.总则4.工作程序4.工作程序

注:评估工作程序为接受评估委托-建设和规划项目初步分析及现场踏勘-划分评估级别、确定评估范围、编制评估工作大纲-进行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和建设和规划项目工程分析-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确定地质灾害类型及选取评价要素-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提出防治措施-提交报告或说明书。如果评估报告中要附工作程序框图,可直接引用《技术要求》中的框图(图2)。4.工作程序4.工作程序

5.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

5.2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

5.3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注:实际评估中可视具体情况把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作为调查范围,以可能遭受泥石流危害的范围作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注: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评估范围应以用地范围为基准根据有关规程规范在考虑维护带宽度的前提进行计算确定)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5.评估范围与级别5.评估范围与级别

5.4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地裂缝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上下平滑处等)包括其中。

5.5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1000m为限。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5.6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5.评估范围与级别5.评估范围与级别

5.评估范围与级别5.7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类型确定。5.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划分为三级。见表5—1。

复杂程度评估分级项目重要性复杂中等简单重要建设项目一级一级一级较重要建设项目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建设项目二级三级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表5—15.评估范围与级别5.7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

5.评估范围与级别5.8.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见表5—2。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表5—2

复杂中等简单1、地质灾害发育强烈1、地质灾害发育中等1、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2、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2、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2、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3、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良3、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不稳定,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3、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不良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差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良好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一条符合复杂条件者即划为复杂类型。5.评估范围与级别5.8.1地

5.评估范围与级别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可依据现状地质灾害的规模(大型、中型、小型)、种类(1、2、多类)、密度(个/km2)、危害程度(大、中等、小)等确定。滑坡等级巨型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体积(104m3)>1000010000—10001000—100100—10<10

崩塌规模等级划分表崩塌等级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体积(104m3)>100100—1010—1<1

泥石流暴发规模分类表分类指标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泥石流一次堆积总量/(104m3)>100100—1010—1<1泥石流洪峰量/(m3/s)>200200—100100—50<50滑坡规模等级划分表5.评估范围与级别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可依据现状地质灾害的5.评估范围与级别等级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条件中等地质条件简单地形地貌极高山、高山,相对高度>500m,坡面坡度一般>25度的山地中山、低山,相对高度200—500m,坡面坡度一般>15~25度的山地高丘陵、低丘陵,坡面坡度一般<15度地质构造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发,最大震级Ms>6级或地震加速度A>0.1g。褶皱、断裂构造较发育,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地震较频发,最大震级4.5<Ms≤6级或地震加速度0.05g<A≤0.1g地质构造简单,新构造运动微弱,活动断裂不发育,地震少,最大震级Ms≤3级或地震加速度A≤0.05g。岩(土)体结构层状碎屑岩体,层状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体,片状变质岩体,碎裂状构造岩体,碎裂状风化岩体;淤泥类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冻土等特殊类土层状碳酸盐岩体,层状变质岩体;粉土,粘性土块状岩浆岩体;碎砾土,砂土人类工程活动边坡开挖量大,矿山开采活动强烈,城镇化建设速度快,城镇化率>30%边坡开挖量较大,矿山开采活动较强烈,城镇化建设速度较快,城镇化率20%~30%边坡开挖量小,矿山开采活动微弱,城镇化建设速度缓慢,城镇化率<20%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5.评估范围与级别等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条件5.评估范围与级别项目类型项目类别重要建设项目开发区建设、城镇新区建设、放射性设施、军事设施、核电、二级(含)以上公路、铁路、机场、大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较重要建设项目新建村庄、三级(含)以下公路、中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一般建设项目小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注: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分类可参照建设部建市[2007]86号文发布的《工程设计资质标准》进行确定。5.8.2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见表5—3。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表5—3

5.评估范围与级别项目类型项目类别重要建设项目开发区

5.9在充分收集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明确任务,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设计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及重点,工作部署与工作量,提出质量监控措施和成果等。

注:《工作大纲》是指导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行动指南,应认真编制。《工作大纲》中目的要明确,任务要具体,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具体工作量要详细,工作部署要合理,质量监控措施要可行,成果要求要与《技术要求》一致。《工作大纲》要在评估工作承担单位技术委员会审查后实施。5.评估范围与级别5.评估范围与级别6.技术要求

6.1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一、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现状评估;二、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预测评估;三、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险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注:上述内容为一级评估报告的任务要求。6.技术要求6.技术要求6.2二级评估应有足够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一、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初步现状评估;二、对建设场地范围和规划区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初步预测评估;三、在上述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可行的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

注:上述内容为二级评估报告的任务要求。6.技术要求6.2二级评估应有足够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6.技术要求

6.3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参照一级评估要求的内容,作出概略评估。

注:一、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进行概略现状评估;二、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概略预测评估;三、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险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评估报告叙述工作任务时要分级进行叙述。6.技术要求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1地质灾害调查的重点应是评估区内不同类型灾种的易发区段。7.1.1在相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存在适宜的斜坡坡度、坡高、坡型,岩体破碎、土体松散、构造发育,工程设计挖方切坡路堑工段,将是崩塌、滑坡的易发区段,应为调查的重点。7.1.2经初步分析判断,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础条件的冲沟,应为调查的重点。7.1.3依据区域岩溶发育程度、松散盖层厚度、地下水动力条件及动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判断、圈定可能诱发岩溶塌陷的范围,应做为调查的重点。7.1.4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圈出各类特殊性岩土分布范围,可做为调查重点。7.1.5对线状及区域性的工程项目,必须将地质灾害的易发区段和危险区段及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作为调查的重点。

注:调查范围应大于评估区范围。评估区调查比例尺不应小于成图比例尺,评估区以外范围调查比例尺可适当降低。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1地质灾害调查的重点应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2.1崩塌调查一、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及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二、崩塌区岩体的岩性特征、风化程度和水的活动情况。三、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力学属性、延展及贯穿情况及编绘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图。四、气象(重点是大气降水)、水文和地震情况。五、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地貌、岩性、构造、地震、采矿、爆破、温差变化、水的活动等。六、当地防治崩塌的经验。

注:建议使用《滑坡崩塌泥石流详细调查规范》附录A.2崩塌野外调查表进行野外调查。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2.1崩塌调查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2.2滑坡调查一、搜集当地滑坡史、易滑地层分布、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图和地质构造图等资料,并调查分析山体地质构造。二、调查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圈定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缝、滑坡鼓丘等要素;并查明滑动带部位、滑痕指向、倾角,滑带的组成和岩土状态,裂缝的位置、方向、深度、宽度、产生时间、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分析滑坡的主滑方向、滑坡的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分析滑动面的层数、深度和埋藏条件及其向上、下发展的可能性。三、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的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四、调查滑坡带内外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和过程。五、对滑坡的重点部位宜摄影或录象。六、调查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注:建议使用《滑坡崩塌泥石流详细调查规范》附录A.1滑坡野外调查表进行野外调查。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2.2滑坡调查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并应调查下列内容:一、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三、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并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及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四、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查明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五、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弯等特征。查明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六、堆积区的堆积扇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查明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及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七、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暴发前的降雨情况和暴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并区分正常沟谷或低频率泥石流沟谷。八、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九、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经验注:建议使用《滑坡崩塌泥石流详细调查规范》附录A.3泥石流野外调查表进行野外调查。7.2.3泥石流调查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2.4地面塌陷调查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宜以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为主,分别查明下列内容:岩溶塌陷:一、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条件。二、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三、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四、划分出变形类型及土洞发育程度区段。五、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2.4地面塌陷调查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2.4地面塌陷调查采空塌陷:

一、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二、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实程度、空隙和积水等。三、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塌坑、台阶、裂缝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四、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五、采空区附近的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六、搜集建筑物变形及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2.4地面塌陷调查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主要调查以下内容:一、单缝发育规模和特征以及群缝分布特征和分布范围。二、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三、地裂缝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地下水开采等)。四、发展趋势预测。五、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7.2.5地裂缝调查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2.5地裂缝调查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山西盆地地裂缝发育现状

山西大同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天镇—阳高盆地、忻州盆地、垣曲及峨嵋台地共发现有地裂缝297条(带),地裂缝总长约326.324km,造成经济损失初步统计约15亿元。最长的地裂缝带为太原盆地西部边界处交城大断裂上的地裂缝带,从清徐至文水断续岀露,岀露长度总计达40余km。其次为太原盆地祁县白圭地裂缝带,总长度达22.4km。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山西盆地地裂缝发育现状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地貌单元名称小计县(市、区)地裂缝(条或带)长度(km大同盆地13大同市区1133.73应县1朔城区1太原盆地94清徐13122.584交城1文水11汾阳2榆次4太谷42祁县8平遥13临汾盆地81尧都区1586.14襄汾6曲沃2侯马—曲沃2新绛34绛县5稷山17山西盆地地裂缝发育情况说明表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地貌单元名称小计县(市、区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地貌单元名称小计县(市、区)地裂缝(条或带)长度(km)运城盆地100万荣779.79闻喜6夏县16盐湖区52临猗12永济7天镇—阳高盆地2天镇21.1忻州盆地1繁峙10.17垣曲盆地6垣曲12.81平陆5峨眉台地7万荣76.75合计29729297326.324山西盆地地裂缝发育情况说明续表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地貌单元名称小计县(市、区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由于其它原因所造成的地面下降。主要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来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着重查明下列问题:一、综合分析已有资料查明第四纪沉积类型、地貌单元特征,特别要注意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类。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压缩层的分布。二、查明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搜集历年地下水动态、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等资料。三、根据已有地面测量资料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和判定累计沉降量,并对地面沉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损坏情况进行调查。7.2.6地面沉降调查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山西盆地地面沉降发育现状

山西是我国水资源最为贫乏的省份之一,水资源的先天不足和需求量的不断加大,使山西成为我国超采地下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造成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较大,地面沉降发育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大同、太原、临汾及运城等盆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其中又以太原市最为严重。地面沉降对我省重大工程设施和经济建设已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比如大同至西安高铁经过的太原盆地晋中祁县、太谷等地,地面沉降速率令人吃惊,据中铁三院水准观测结果2010年3月至10月仅半年时间内,线路DK323处(清徐县与太谷县交界带李青村至北郭附近)沉降量就达13.4cm。山西盆地地面沉降发育现状山西盆地地面沉降发育现状太原市地面沉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现,至八十年代沉降加剧。地面沉降范围,北起上兰村、南至清徐县、西起风声河、东到西温庄村;南北长约39km,东西宽约19km,地面沉降涉及范围约600km2。目前太原市由北至南已形成了北固碾、万柏林、闫家沟、吴家堡、小店五个沉降漏斗中心,最大沉降中心为吴家堡—武家庄一带,截至2011年观测数据吴家堡水准点累计地面沉降量3210mm,年均沉降速率55.4mm/a。太原市地面沉降可划分为四个阶段:①1956─1981年为初步形成阶段;②1981─1989年为快速发展阶段;③1989─2000年为持续急剧扩展阶段;④2000─2011年为平稳不均衡发展阶段,此阶段太原市开始施行关井压采。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由于引黄入晋、关井压产、太原城市南移发展,太原市胜利街以北,以北固碾为中心的沉降区已停止沉降,并持续反弹;南部以小店为中心、西部以闫家沟为中心的沉降区持续沉降,但2007-2011年间沉降速率也有所减缓。山西盆地地面沉降发育现状太原市地面沉降山西盆地地面沉降发育现状

大同市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由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与大同市水资办于1987年建设,1988-1993年连续进行了监测,发现大同市有3个沉降中心,分别对应着城西、城南、城北三个水源地。五年间沉降速率逐年加大,年均沉降量达到了25mm,沉降范围也持续扩展,至1993年,沉降中心最大沉降幅度130mm。根据2010-2011年最新的水准观测成果。南部沉降速率大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最大沉降速率为西南部以十里河灌溉管理处为中心的沉降区,达36.8mm/a。其它区域沉降速率基本均在20mm/a以下,而东北部以陈庄为沉降中心的沉降区,沉降速率小于7mm/a。

大同市地面沉降山西盆地地面沉降发育现状大同市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由山西省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2.7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主要调查建设场地范围内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潜在隐患的陡坡地段。调查的内容包括:一、地层岩性、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软弱夹层岩性、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二、斜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三、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四、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2.7潜在不稳定斜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2.7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可能失稳的斜坡:一、各种类型的崩滑体;二、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三、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四、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五、斜坡向卸荷裂缝发育的高陡斜坡;六、岸边裂缝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七、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八、位于库岸边或河岸边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九、其他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断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注:建议使用《滑坡崩塌泥石流详细调查规范》附录A.4不稳定斜坡野外调查表进行野外调查。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2.7潜在不稳定斜坡调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7.2.8其他灾种

根据现场实际,可增加调查灾种,并参照国家有关技术要求进行。

注:实地调查应做好记录,包括记录本、调查表、调查手图等,调查的资料应与评估成果一同存档。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2.8其他灾种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3.1一切致灾地质作用都受地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

7.3.1.1分析地质环境因素的特征与变化规律。地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一、岩土体特性:岩土体类型、组份、结构、工程地质特征;二、地质构造:构造形态、分布、特征、组合形式和地壳稳定性;三、地形地貌:地貌形态、分布及地形特征;四、地下水特征:类型、含水岩组分布、补径排条件、动态变化规律和水质水量;五、地表水活动:径流规律、河床沟谷形态、纵坡、径流速与流量等;六、地表植被:种类、复盖率、退化状况等;七、气象:气温变化特征、降水时空分布规律与特征、蒸发与风暴等;八、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形式、规模。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3.1一切致灾地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7.3.1.2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对评估区主要致灾地质作用形成、发育所起的作用和性质,从而划分出主导地质环境因素、从属地质环境因素和激发因素,为预测评估提供依据。

7.3.1.3分析地质环境因素各自的和相互作用的特点及主导因素的作用,以各种致灾地质作用分布实际资料为依据,划出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易发区段,为确定重点区段提供依据。

7.3.2综合地质环境条件各因素的复杂程度,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作出总体的分区段划分。

7.3.3各种致灾地质作用受控于所有地质环境因素不等量的作用。主导地质环境因素是致灾地质作用形成的关键;从属地质环境因素总是以主导地质环境因素的作用为前提或是通过主导地质环境因素发挥作用;激发因素是在致灾地质作用孕育成熟的条件下,因其作用而导致灾害发生。因此,在预测评估过程中,应首先分析某些地质环境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而出现不稳定状态,评估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7.3.4有关区域地壳稳定性、高坝和高层建筑地基稳定性、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地下开挖过程中各种灾害(岩爆、突水、瓦斯突出等)问题,不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可在地质环境条件中进行论述。

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7.3.1.2分析各地质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注:全面进行资料收集是掌握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野外实地调查是查明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关键。评估区地表植被、水文特征、地形地貌特别是微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岩土体类型、水文地质特征等应通过实地详细调查而获取数据。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确定要素危险性分级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危险性大强发育危害大危险性中等中等发育危害中等危险性小弱发育危害小

8.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承灾对象的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客观评估。8.2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见表面8—1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表8—1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8.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8.3.1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基本查明评估区已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布、类型、规模、变形活动特征,主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其危险性和对工程危害的范围与程度做出评估。

注: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是针对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隐患可进行叙述,但不进行危害程度、危险性评估。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8.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地质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8.3.2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是对工程建设场地及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全的邻近地区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各种地质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不等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预测评估必须在对地质环境因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判断降水或人类活动因素等激发下,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可调节的地质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致灾体处于不稳定状态,预测评估地质灾害的范围、危险性和危害程度。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8.3.2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是对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内容包括:一、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不稳定的高陡边坡变形等的可能性、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做出预测评估。二、对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隐患和潜在不稳定斜坡变形的可能性、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做出预测评估。三、对各种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可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成因历史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学统计法等定性、半定量的评估方法进行。

注: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害程度、危险性的预测评估,二是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害程度、危险性的预测评估。如果存在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与建设工程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是同一内容可不重复叙述。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8.3.3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害程度,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进行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段)。并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难度和防治效益,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注: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区是针对整个评估区,土地适宜性评估是针对建设场地或征地区。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危险性划分为大、中等、小三级;二、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基本不设计防治工程的,土地适宜性为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防治工程简单的,土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大,防治工程复杂的,土地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见表8—2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

别分

明适宜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简单,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易于处理。基本适宜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变化较大,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中等,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但可采取措施予以处理。适宜性差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软弱结构层发育区,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防治难度大。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表表8—2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分级说明适宜地质环境复杂程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应根据各区(段)存在的和可能引发的灾种多少、规模、稳定性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等,综合判定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等级区(段)。

四、分区(段)评估结果,应列表说明各区(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存在和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种类、规模、稳定状态、对建设项目危害情况并提出防治要求。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注:防治要求是必须执行的,要慎重提出、依据充分。

《技术要求》3.3条要求“……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技术要求》6.1之三(一级评估)“……并提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6.2之三(二级评估)“……并提出可行的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技术要求》8.3.3(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体现最优化原则,即体现科学性、可操作性、最小风险、最大效益的统一。科学性是指防治工程类型选择要有充分依据,符合地质灾害的减灾特点或受灾体防护要求,防治工程设计要有针对性,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程规范要求。可操作性是指防治工程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可顺利实施,即人力、财力、物力条件有充足保障,环境条件无严重障碍。最小风险是指防治工程在地质灾害评估基础上提出实施,由于对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与成因机理认识可能存在偏差,因此防治工程往往具有一定风险,要力求在防治工程设计、施工时将风险降到最低。最大效益是指防治工程投入尽可能少的人力、财力、物力及时间,取得最大、最长效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9.成果提交

9.1地质灾害危险性一、二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三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

9.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或说明书,并附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和有关的照片、地质地貌剖面图等。

9.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是评估工作最终成果,应在综合分析全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报告书要力求简明扼要、相互联贯、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附图规范、时空信息量大、实用易懂、图面布置合理、美观清晰、便于使用单位阅读。9.成果提交9.成果提交

前言说明评估任务由来,评估工作的依据,主要任务和要求。

注:评估工作依据包括法规政策、技术规程规范和其它依据(土地勘测定界、规划或可研文本等)叙述建设工程或项目区所处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依据、等级和地质灾害类型;建设工程或项目的建设阶段;列出《技术要求》3.8条内容。9.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参考提纲9.成果提交9.成果提交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一、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

注:工程和规划布置内容要尽量详细;挖填方、切坡、弃土、基坑开挖等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相关的内容不能缺;文图内容要吻合,交通位置图、工程布置图等插图要清晰等。

“评估区交通位置图”编制注意的问题:评估区一般要在图的中心位置,要进行数字化(矢量化)编辑,边框要有坐标或经纬度,采用线性比例尺,文字叙述的内容图中要标识等。标准构图:图幅的正下方为比例尺,再下为编号及图名(编号与图名之间空一格),再下为图例。9.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参考提纲9.成果提交9.成果提交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二、以往工作程度

注:小比例尺成果尽量少列;要进行以往成果与本次评估工作的相关性分析评价。

三、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注:资料收集要全;实地调查要细、要有针对性;完成工作量要统计全面,包括收集资料、调查资料(调查比例尺、调查表数、卡片数、调查面积等)和成果资料(文本、图件等)等。

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见前述内容9.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参考提纲9.成果提交9.成果提交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一、气象、水文

气象首先要明确各项气象特征值资料的来源(资料要有代表性)、统计时限(即xxxx-xxxxx年,长序列一般30年左右)。内容包括:(1)简述区域基本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气温、最冷和最热月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和最高气温(出现时间)。(2)多年平均降水量(统计年份)、最大年平均降水量(出现年份)、降水量年内分布(附多年平均月降水量分布曲线);日最大降水强度(出现时间)、24小时、1小时、10分钟最大降水量(出现时间)、最大连续降水时间(出现时间);降水量空间分布(附降水量分区图)。(3)多年平均蒸发量、无霜期、主导风向、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最大冻土深度等。9.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参考提纲9.成果提交9.成果提交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一、气象、水文

水文内容包括:(1)简述区域水系分布情况,评估区所属流域和水系。(2)评估区(或附近)主要河流特征:包括河流所处评估区的位置(位于评估区内或外,距评估区的距离);河流发源地、位于评估区的河流长度、汇水面积;河床形态、宽度、坡降、下垫面性质;是否常年流水、多年平均径流量(时间段)、最大年径流量(时间)、洪峰流量;多年平均水位、最高洪峰水位标高;河流的冲刷和淤积等。(3)评估区主要沟谷特征:其内容类同于河流,必要时需估算沟谷的洪水流量,估计其洪水位标高。附评估区水系图。9.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参考提纲9.成果提交9.成果提交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二、地形地貌

内容包括:(1)简述区域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分布、发育特征。(2)评估区所处的地貌单元;评估区地势总体特征、最高点位置和海拔标高、最低点位置和海拔标高、相对地面高差;评估区微地貌总体发育特征、山脊和沟谷的主体展布方向和分布规律;山脊的一般形态特征、坡度、出露地层、植被情况;沟谷发育程度、一般发育长度、宽度、断面形态、出露地层等。可附评估区地形地貌图和相片。(3)对于评估区主要的沟谷要单独介绍,包括沟谷的断面形态、发育长度、宽度、纵坡降、汇水面积;沟谷两侧边坡的坡度、出露地层、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情况等。9.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参考提纲9.成果提交9.成果提交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三、地层岩性

内容包括:(1)区域地层分布、岩性特征等,一般以表的形式描述。可附区域地质图。(2)评估区地层的分布、岩性、厚度、与下伏地层的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