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历史 45分钟规范化集训专题系列 专题十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第1页
2013届高三历史 45分钟规范化集训专题系列 专题十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第2页
2013届高三历史 45分钟规范化集训专题系列 专题十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第3页
2013届高三历史 45分钟规范化集训专题系列 专题十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第4页
2013届高三历史 45分钟规范化集训专题系列 专题十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2013届高三历史45分钟规范化集训专题系列:专题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考试时间:45分钟;第I卷(选择题)(30分)1.读“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1958、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

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

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2.2009年9月19日,“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开幕。下列事物的出现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全国各省市的粮票、油票、布票②浙江某人民公社缝纫厂③“籼型杂交水稻”④凤阳县农民分田到户的契约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③①④②3.宣传画形象而又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面是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宣传画,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②④③①D.④②①③4.有位学生想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右边这幅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他看到的这个图,最有可能属于() A.过渡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5.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这从侧面反映了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B.经济体制的巨人转变C.城乡差别的消失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6.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从左图票证的取消到右图票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C.经济形态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D.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7.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②“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④“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③④①②D.②①④③8.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A.主要矛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B.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C.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基层民主D.经济建设初级阶段计划经济科学发展9.根据人民币发行简表(见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下列相关解读正确的是A.经济繁荣、商品经济活跃使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较大B.第二、三套反映了五六十年代中国国民经济困难C.3种分币退出市场说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D.几套人民币的发行演变见证了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10.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A.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B.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C.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D.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11.贯穿“工农武装割据”、“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条红线是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党的领导,反对右倾和“左倾”机会主义C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D维护农民利益,大力发展生产力1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它指的是: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③发展乡镇企业④外出打工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3.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A.①②③B.③①②C.①③②D.②①③14.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A.已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问题C.完成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5.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气息。以下是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②“深挖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挖三尺三,麦秸做扁担”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①②③D.②①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30分)16.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报月刊》(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年)(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下面是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人物访谈”素材访谈时间:2011年1月28日访谈地点:粤北某县某乡某村访谈对象:李根生,男,80岁。一生在家务农,勤恳本分,对土地感情至深。访谈主题:农家春联折射出的历史变化春联序号李根生年龄春联内容125岁互助合作力量大,左邻右舍情谊长。230岁无奈一年辛劳苦,得尝两日饭菜香。347岁地主农民无所谓,改革开放新社会。450岁当年曾分田当家做主,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579岁国强民富城市乡村已小康,时代进步衣食住行变了样。(1)材料中前四副春联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8分)(2)找出春联中所反映的李根生当年不同的劳动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劳动态度的时代背景(原因)。(12分)(3)根据第5副春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4分)

试卷答案1.C2.A3.C4.D5.B6.D7.D8.A9.D10.B11.C12.D13.B14.A15.B16.(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