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曹胜高-国学基础课件东北师范大学-曹胜高-国学基础课件东北师范大学-曹胜高-国学基础课件V:1.0精细整理,仅供参考东北师范大学-曹胜高-国学基础课件日期:20xx年X月第一讲何谓国学第一节国学的形成一、“国学”本义“国学”,国立的学校。《周礼·春官宗伯·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章句: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学,国学也。《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教国子,教之以六书。”《大戴礼·保傅篇》说:“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汉书·食货志》:“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庭君臣之礼。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国学成为国立学术、教育机构。《晋书·裴頠传》:时天下暂宁,頠奏修国学,刻石写经。熹平石经拓片《后汉书·朱浮传》:七年,转太仆。浮又以国学既兴,宜广博士之选。《晋书·万弟石传》于时学校陵迟,石上疏请兴复国学,以训胄子,班下州郡,普修乡校。疏奏,孝武帝纳焉。先秦诸子: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两汉儒学:阴阳、刑法、五行魏晋玄学:三玄、儒与道隋唐佛学: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宋明理学: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清代朴学:经学、诸子学、史学和文学二、国学的演进先秦:萌芽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形成阶段唐宋以至明中叶:成熟完善阶段明中叶以后:转型阶段中华文明的四个阶段:明中叶至清中叶:自我转型清中叶以后:被动转型当前乃至以后:自主转型转型期的三个阶段:1860年,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张之洞在《两湖、经心两书院改照学堂办法折》:“两书院分习之大指,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孙家鼐《遵议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今中国创立京师大学堂,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康有为代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主张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传统中学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环境在十九世纪末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学说体系很难适应新的形势,而西学在制度、文化和技术上的优势迅速传播,许多青年转向西学。1902年秋,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提到:“近顷悲观者流,见新学小生之吐弃国学,惧国学之从此而消灭。吾不此之惧也。但使外学之输入者果昌,则其间接之影响,必使吾国学别添活气,吾敢断言也。”1903年2月,《新民丛报》的《游学生与国学》呼吁设立“国学图书馆”。1904年3月,邓实在《政艺通报》上发表《国学保存论》,提倡保存国学。1905年初上海邓实等成立国学保存会,公开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1906年9月,章太炎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成立了国学振起社。魏源在《定庵文录叙》中说龚自珍,“以六书小学为入门,以周秦诸子、吉金乐石为崖郭,以朝掌国故、世情民隐为质干”。1910年章太炎着《国故论衡》,用国故一词概括语言学(文字、音韵、训诂)、文学(文学界说、历代散文、诗赋)和诸子学。一、国故:整理保存第二节国故、国粹与国学1919年初刘师培和黄侃等支持成立“国故社”。并在创办的刊物《国故》第1期明确提出“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的口号,希望能够宣传国学。钱玄同也在《刊行〈教育今语杂志〉之缘起》也说:“欧学东渐,济济多士,悉舍国故而新是趋”,所创办的杂志“以保存国故,振兴学艺,提倡平民普及教育为宗旨。”一、国故:整理保存傅斯年则提出“必须用科学的主义和方法”来“整理国故”。不久,胡适也在《新潮》上发表文章,支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做国故的研究”,并在《新青年》发表《新思潮的意义》,系统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1923年1月,胡适又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说:“‘国故’这个名词,最为妥当;因为他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意义。‘国故’包含‘国粹’;但他又包含‘国渣’。”曹聚仁在《国故学之意义与价值》:“‘国故’之‘国’,乃专指‘中国’而言,非泛称也。‘故’之义为‘旧’;以今语释之,则与‘过去’二字相当。”汪震、王正己《国学大纲》也说:“‘国故’的意义是中国旧有的学问。”毛子水《国故和科学的精神》:“国故就是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中国民族过去的历史。”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也说:“‘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国故”一词之提出,乃与西学之新相对而言,反映了当时学者在潜意识中认为中国传统的学术为古旧之学;特别是以“保存国故”为号召,又反映了他们既试图保有中国学术不使其断绝,但又无法寻找到国学自新的途径的一种矛盾心态。国粹说的产生,是担心中国固有精神的消失,民间的很多国粹论者纷纷开展“发明国学,保存国粹”的学术救亡运动,如邓实主编的《国粹学报》等,章太炎的《新方言》、梁启超编着的《国文语原解》等。他们认为中学的渊博高深,完全包含西学,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社会政治学说中国古已有之,“诸子之旧书所含之义理,于西人心理、伦理、名学、社会历史、政法,一切声化光电之学,无所不包。”(《国粹学报》第9期)。二、国粹:敝帚自珍邓实是国粹派的组织者和理论家,曾主编《国粹学报》等,1906年撰文:“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黄节在《国粹学报·序》中称:“国固吾国也,学即吾学也。海波沸腾,宇内士夫痛时事之日亟,以为中国之变,古未有其变,中国之学诚不足以救中国,于是醉心欧化,举一事革一弊,至于风俗习惯之各不相侔者,靡不惟东西之学说是依,慨为吾国固奴隶之国,而学固奴隶之学也。不自主其国而奴隶于人之国,谓之国奴;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谓之学奴。”国粹派认为,西学淹没了中学,主张复兴中学,批判欧化主义。留学生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人组织的《学衡》也阐述了他们“昌明国粹”的思想宗旨:“本杂志于国学,
则主以切实之工夫,
为精确之研究,然后整理而条析之,
明其源流,着其旨要,
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
而后来学者,
得有研究之津梁,
探索之正轨,
不至望洋兴叹,
劳而无功,
或盲肆攻击,
专图毁弃,
而自以为得也。“国故”是一个学术概念,而“国粹”则是一个文化概念。言“国故”者,先定传统学问之“旧”;言“国粹”者,先定传统学术之“粹”。其前提为“中国之学诚不足以救中国”,其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虽有整理、保存、研究之力,于思想、方法上虽有创新,却仅为延续传统学术而努力。汪震、王正己在《国学大纲》:“国学为中国固有之学问,盖指我国欧学东来以前之学也。”胡朴安《研究国学之方法》:“国学二字,作如何解释即别于国外输入之学问而言,凡属于中国固有之学问范围以内者,皆曰国学。”郑奠《国学研究方法总论》:“愚谓国学之范至广,凡域内固有之学,无间于心与物皆隶焉。”蔡尚思《中国学术大纲》:“国是一国,学是学术,国学便是一国的学术。其在中国,就叫做中国的学术。既然叫做中国的学术,那就无所不包了。既然无所不包,那就无所偏畸了。……中国的固有文化,都不能出此国学二字范围外。”三、国学:允厥执中章太炎日本主持国学讲习会:中国语言文字制作之原;典章制度所以设施之旨趣;古来人物事迹之可为法式者。子学、文史学、制度学、内典学、宋明理学和中国历史六种上卷论小学,共十一篇,专论文字声韵之要义。中卷论文学,共七篇。讨论文学之界域及历代散文诗赋之得失。下卷论诸子学,以原学、原儒、原道、原名、明见、辨性等九篇,通论诸子哲学之流衍嬗变。《国故论衡》,分上中下三卷。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凡研究中国文学、历史、哲学之一种专门知识者属之。”清华大学研究院《研究院章程》:“先设国学一科,其内容约为中国语言、历史、文学、哲学等。”吴宓:“今宓晓以本院所谓国学,乃取广义,举凡科学之方法,西人治汉学之成绩,亦皆在国学正当之范围以内,故如方言学、人种学、梵文等,悉国学也。”除章太炎的国学讲习会、国学振兴社,其弟子马裕藻等人发起的北京、杭州国学会。谢无量、廖平、刘师培、宋育仁等人执掌的成都国学馆;罗振玉、王国维的《国学丛刊》(1911年北京、1914年日本);唐文治的无锡国学专修馆,吴仲、沈宗畸等人的《国学萃编》;陈尔锡、吕学沅等人的国学扶危社及《国学》杂志(1914年东京、北京);倪羲抱等人的国学昌明社与《国学杂志》(1915年上海);南社姚光等人的《国学丛选》。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文科研究所国学门之后,清华、厦门、燕京、齐鲁和东南大学等校相继组建国学研究所或国学院,辅仁、厦门、东北、西北、中国、齐鲁等大专院校成立或改建了国学系或国学专修科。北大国学门分设文字学、文学、哲学、史学、考古学等5个研究室,并相继创立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整理档案会、古迹古物调查会(后改名考古学会)、方言调查会。清华研究院于1925年9月成立,于1929年撤销。研究院聘请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研究教授,另有讲师李济和助教赵万里、浦江清等人。国学研究院开办四年中,毕业生共有四届总计70人,王力、刘盼遂、刘节、高亨、谢国桢、吴其昌、姚名达、朱芳圃、徐中舒、姜亮夫等。从晚清到民国,无论是维新派如梁启超,革命派如章太炎;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如胡适、钱玄同等,还是相对保守的刘师培、黄节、黄侃等,甚至留学生大家普遍意识到:无论西学如何传播,中国传统的学术、学问仍需要整理、研究。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国学研究,开始了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一是确立了现代学术分类,将传统经、史、子、集分为语言、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二为打破了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解放诸多学问。三为开辟了新研究领域如边疆史地、考古学、风俗调查、方言研究、音韵分析等;四为革新研究方法:如二重证据法、文史互证法、调查比较等。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精神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进程中形成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和学术方法的总结。一、国学的定义第三节国学的价值1、国学研究是揭示中华文明演进及其本质特征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手段。刘复《〈敦煌掇琐叙目〉叙》:“我们‘新国学’的目的,乃是要依据了事实,就中国全民族各方面加以精详的观察与推断,而找出个五千年来文明进化的总端与分绪来。”二、国学研究的必要性经历了19-20世纪的探索和吸收,中国人文界在对西方理论的吸收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西方的哲学、历史和文学理论不断浸入,中国学者在与西方的交流中,也逐渐意识到了西方学者在分析中国问题时存在的一些盲区和误区,尤其在中国古典人文传统的研究中。21世纪的学者,应当有勇气也要有责任建立适用于中国自身学术体系解析的理论架构。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真正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新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其他民族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2、国学研究是保持中国学术独立和思想体系完善的重要方式。陈寅恪认为“中国学术独立”,“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梁启超说:“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之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王国维说:“无论古今东西,其国民之文化苟达一定程度者,无不有一种之哲学。而所谓哲学家者,亦无不受到国民之尊敬,而国民亦以是为轻重。”并强调:“提倡最高之学术,国家最大之名誉也。”一代有一代之学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中国的经学,两汉之弊在拘。魏晋至唐之弊在杂,宋庆历至南宋之弊在悍,宋末至元之弊在“党”。明末之弊在肆,清朝之弊在琐。侯外庐概括汉学方法论:一是蔽于古而不知世。二是蔽于词而不知人。三是有见于实、无见于行,四是有见于阙、无见于信。当今的学术,既不能重复乾嘉之老路,也不能照搬二十世纪的模式,而是要充分借鉴既往的经验,探索出一条新路。要有文献基础,要有怀疑的精神,这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一代学者的必由之路。我们现在的学术,必然要与二十世纪不同。将来的学者也给出我们一个评价的,因为二十世纪的学术是转型期,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了很多问题,接下来就是把传统的重视起来,西方的借鉴过来,既不迷信,也不虚无,方能成就一代新学术。3、国学研究是中国学术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重在“合”,即将诸学科融通,聚拢不同学科的方法与知识,将中国传统学术的内在规律、相关思想认识剖析清楚。总结中国学术的特质,建立中华学术的理论体系,以参与世界人文学术体系的建构中,使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成果,卓立于世。而不是以中国的历史、文学、哲学、艺术来诠释西方学说,成为西方学术体系之附庸。更不是用西方的理论体系来审视自己的学术思路,使中国学术隐没于西方学术话语之中。我们衡量一个学术研究有无生命力,要看他有无丰富的研究对象有无系统的研究方法有无开阔的研究前景。学问之事,本非利禄之学,乃清心寡欲之业,本三五世外人,素心以求,方能洞悉真知,窥于天机。凡为利禄之学者,必丛添流弊,环生枝节,沿津溯源,不知归途。学问之初,多宗道而行,及其嚣嚣,人人自矜,高下难辨,长短非一,常流于繁琐无聊。一、国学研究的旨趣第四节国学的研究学术非一人之专利,必待百家争鸣方可知其深;学问非一时之喧嚣,必待千载沉淀方能辨其高。中华学术源远流长,乃我华夏人文之传统,岂为一人之专利一家之独享一时之操持故凡有志者,皆可立言,无论门户,不分类别,能持论中肯者,虽非流波所喜,必能烛照后学。时有因革,代有转移。学问因时而变,学术因人而异。故今日之学问,非可蹈袭,非可因循,非可自封,非可固守。能预流者,方能成其格局,若因感而续叶,则易成流绪。今日之研究,须先抛弃成见,深入至学术内部,窥其门径,一一理清。先以史学判断故说、以审美领悟文学、以逻辑明辨哲学、以考据审定是非,尔后方成价值判断。故今日之国学,需正方法与态度,惟深入传统文化之本根,有鞭辟入里之见解,有深沉剀切之态度,有稳重中和之结论,方得国学研究之门径。而向壁空凿,临风长谈者,以洋名词迷惑国人,以假传统取悦西方者,虽能滔滔,恐非国学研究之正途。(一)文献根底:由书名作者看性质由序跋目录知大要由提要评论明优劣由附录注释看专博二、国学研究的素养(二)小学基础:明训诂(音韵、文字、名物)辨章句通旨趣括精要(三)实证为法二重证据法与三重证据法理强证强、理强证弱、理弱证强、理弱证弱归纳、演绎、比较、分类、宗派(四)纵横兼通历史时空(时代法、空间法)坐标体系范文澜、钱穆、吕思勉、陈寅恪、钱钟书入门途径一般适宜从读原著入手。古代的学者,常常是以诵经开始,而我们现在不必从读经开始,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善思考者可读诸子,喜渊博者可读类书,喜欢制度者可读政书、会要,喜欢逸闻趣事的可读诗话、笔记等。《大学》与发展之道一、何为大学程颐:“《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大戴礼·保傅篇》:“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汉书·食货志》:“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庭君臣之礼。大学:博学、大道之学博学、大学之道:知识:合格的管理者能力:优秀的管理者修养:卓越的管理者二、大学之道,在于修身1、儒家治国《管子·五辅》: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见微知著是有心,经天纬地是才学,安危定变是能力,吞吐宇宙是气度,万物齐观是仁爱。君子之道从作用上说:君子修己在于利他、安他、乐他。从态度上说:君子务本,在于孝顺、自信、自重,讷言,敏行。从修养上说,君子重仁德:行为庄重,处事恭敬,治民恩惠,用民有度,文质彬彬,礼乐并重。从胸怀说,君子忧道不忧贫,怀德不怀土,怀刑不怀惠。求己不求人。2、道教养生老子、庄子、列子《黄帝内经》、《抱朴子》、《神农本草经》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定。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恬淡寡欲,肾水自足。心神欲静,骨力欲动,胸怀欲开,筋骸欲硬,脊梁欲直,肠胃欲净,舌端欲卷,脚跟欲定,耳目欲清,精魂欲正。少思虑以养心气。寡色欲以养肾气。常运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薄滋味以养胃气。省言语以养神气。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令以养元气。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气,静字以可益寿。3、佛教养心禅定、养德、看破、淡然、从容宽心以容物,虚心以受善,平心以论事,潜心以观理,定心以应变。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处逆境,心须开拓,处顺境,心要收敛。闹时炼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行时验心。言时省心。动时制心。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二、儒学三纲,在于知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经·小雅·绵蛮》:“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经·大雅·文玉》:“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经·周颂·烈文》:“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求学要知其根,凡事要守其本。要成就大事业、勇于大担当者,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雄豪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三、儒学八目,内圣外王外王必内圣明诚:由本知末,由里及表,由外及内。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1、格物:意在明理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2、致知:意在通理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3、诚意:意在知己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4、正心:意在明己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5、修身:意在正己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6、齐家:意在睦族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于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经·小雅·蓼萧》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经·曹风·鸤鸠》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7、治国:是为小成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经·大雅·文王》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经,大雅·文王》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未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悻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日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渭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8、平天下:是为大成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内圣求外王诚明:由内到外,由本及表,由末求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清明以养神,湛一以养虑,沈警以养识,高远以养志,果断以养才,凝重以养气,宽容以养量,刚正以养操,涵育以养深,浑厚以养天。海阔天空般的度量,冰清玉洁般的操守,朗月春光般的襟怀,温文尔雅般的修养。言能简徐,心能光明,量能阔大,志能坚毅,思能缜密,事能妥当。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中庸》与心性修炼一、什么是中庸之道1、中庸不是平庸。中:中间《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中和;《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杨倞注:“中和谓宽猛得中也。”《太平经》:“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道士步虚词》之四:“中和炼九气,甲子谢三元。”中:中道,中观《始终心要》:“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假谛者,立一切法。”《大形容词积经》卷一百一十二:“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2、中庸和谐的状态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子路问强,子曰: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和谐:天人和谐人人和谐自我和谐心术光明笃实,容貌正大老成,言语简重真切。气象高旷,心思缜密,趣味冲淡,操守严明。3、中庸是动态的平衡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4、中庸是最高的修为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故大德者必受命。”责任担得起,恩怨放得下,成败想得到,事业做得成,得失看得破,闲杂撇得开。诸葛亮《诫外甥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二、如何行中庸之道1、安命修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能忍辱者,天不能祸。能无求者,天不能贱。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能造就人材者,天不能孤。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动不如静,言不如默,显不如藏,取不如舍,记不如忘,曲不如拙。2、慎独自省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忧愁则气结。忿怒则气逆。恐惧则气陷。拘迫则气郁。急遽则气耗。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驰;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3、明心见性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利害心愈明,则亲属不睦。贤愚心愈明,则交友不长。是非心愈明,则修道心不成;好恶心愈明,则事理不契。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4、勤学笃行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面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经济出自学问,方有本源。心性见之事功,方为圆满。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容一番横逆,增一番器度。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加一分体贴,知一分人情。三、如何做到内圣外王1、知天知人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仁者寿,圣人之言也;余尝执此以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洪者寿,貌之厚重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温和、慈良、宽洪、厚重、简默,皆仁之一端;其寿之长,决非猛厉、残忍、褊狭、轻薄、浅躁者之所能及也。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2、以德守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忙而镇之以静,刚而炼之以潜,智欲深而勇欲沉,人欲和而守欲固,可当此四箴。熊廷弼动不如静,言不如默,显不如藏,取不如舍,记不如忘,曲不如拙。正以处心,廉以律己,恭以事上,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承事,此居身之要也。3、和睦贵庶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所以慎独。不愧父母,不愧兄弟,不愧妻子,所以治家。不负国家,不负百姓,不负所学,所以立业。富者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情长,朋友能忍义笃,夫妻能忍和睦。4、至诚伟业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
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
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
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方为大智。忙而镇之以静,刚而炼之以潜,智欲深而勇欲沉,人欲和而守欲固,可当此四箴。熊廷弼世路风霜,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忍性之地。世事颠倒,修行之资。接人和中有介,处事精中有果,认理正中有道。《论语》与人生态度一、什么是君子做人与作人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阶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道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格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第二》)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第四》)3、“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第六》)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颜渊第十二》)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第十三》)6、“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第十三》)7、“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第十三》)8、“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第十四》)9、“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第十四》)10、“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第十五》)1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第十五》)1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第十五》)13、“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第十七》)14、“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第十七》)从作用上说:君子修己在于利他、安他、乐他。从态度上说:君子务本,在于孝顺、自信、自重,讷言,敏行。从修养上说,君子重仁德:行为庄重,处事恭敬,治民恩惠,用民有度,文质彬彬,礼乐并重。从胸怀说,君子忧道不忧贫,怀德不怀土,怀刑不怀惠。求己不求人。二、为什么说仁者无敌如何理解“仁”仁与爱仁与义仁与礼一是宽广的襟怀、坚强的担当“泛爱众而亲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当仁不让于师二是积极的态度、不懈的完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三是稳妥的处事、严明的操守。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宪问耻。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四是健康的修养、高雅的情趣。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三、向孔子学习什么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好学: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求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为学: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用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思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守信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3、明礼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4、心和:礼之用,和为贵。5、谦虚: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6、明察: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7、坚持: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8、重德: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9、快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0、谨慎: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孟子》与人生格局一、孟子其人其书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邹国人,名轲,字子舆。约四十岁,游说齐威王、宋王偃、鲁平王、滕文公、梁惠王、齐宣王。前312,自宋归邹,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孟子》。《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二、孟子的学说1、性善论告子:生性:客观的肉体庄子:天性:理想的精神荀子:本性:自然的属性孟子:人性:社会的属性《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是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性:内在的自觉,而不是外在的人为。2、由仁到义道:法自然德:重精神仁:爱众生义:讲责任礼:明秩序法:重惩处孔子的仁:理想的品德与情感孟子的义:现实的标准与准则孔孟的礼:社会的秩序与规范“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尽心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亲亲,仁也。敬长,义也。”“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义利之辨:《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告子下》:“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告子上》:“舍生取义。”3、由内圣而外王存心:《离娄上》:“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存其心。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反身:反求诸己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养气:善养浩然之气4、由民本到民主《离娄上》:“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公孙丑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梁惠王上》:与民同乐人人平等:舜,人也;我,亦人也;尧舜与人同尔;人皆可以为尧舜。君臣对等: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民贵君轻: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5、仁政王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有恒产互为用重贤能《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三、孟子与士人精神盆成括仕於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孟子曰:“养心莫善於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权谋与战略管理第一节兵胜于朝廷《孙子兵法·始计》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尉缭子·兵谈》: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制则国治。富治者,民不发轫,甲不出暴,而威制天下。故曰:“兵胜于朝廷。”不暴甲而胜者,主胜也;阵而胜者,将胜也。一、固本1、恤民为德(《左传·襄公七年》)《论语·公冶长》: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文韬·国务》: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官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吕氏春秋·顺民篇》: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知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凡举事(指征伐)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地方百里可以王。主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可以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国语》:为人臣者,能内睦而后图外,不睦内而图外,必有内争,盍姑谋睦乎。《国语·吴语》:(勾践)在孤之侧者,觞酒、豆肉、箪食,未尝敢不分也…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问其病⋯⋯越国之中,吾宽民以子之,忠惠以善之。越国之中,富者吾安之,贫者吾与之,救其不足,裁其有余,使贫富皆利之。(申包胥答勾践):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则不知民之极,无以铨度天下之众寡;不仁,则不能与三军共饥劳之殃;不勇,则不能断疑以发大计。《国语·越语》:(越)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2、积储为富《管子》:夫为兵之数,存乎聚财、论工、制器、选士、政教、服习、偏知天下、明於机数。此八者皆须,故兵未出境而无敌;八者悉备,然後能正天下。越与吴战,败,范蠡献吴粟十万斛而蒸之。吴言粟好,尽付民种之,不生,明年大饥。越遂伐吴,灭之。《孙子兵法·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百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孙子兵法·作战》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则贵卖,贵买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马罢车,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艹,忌,上下)当吾二十石。《荀子》:不富不威,则不足以禁暴胜悍也。杜恕:治国家,理境内,施仁义,布德惠,明劝赏,黜幽昧,功臣附亲,士卒和辑,上下一心,君臣同德,指麾而响应,此上兵之体也。地广民众,主贤将能,国富,赏罚信,未至交兵而敌人亡遁,此次兵之体也。知地之形,因险厄之利,明奇正之变,审进退之宜,援孢而鼓之,黄尘四起,乃以决胜,此用兵之下,非兵之体也。《兵经百言·更》不竭一国之力以供军,不竭一军之力以供战,败可无虞,胜亦不扰。《太白阴经·国有富强》:国之所以富强者,审权以操柄,审数以御人。课农者,术之事,而富在粟;谋战者,权之事,而强在兵。故曰:“兴兵而伐叛,则武爵任;武爵任,则兵强。按兵而劝农桑,农桑劝,则国富。”国不法地,不足以成其富;兵不法谋,不足以成其强。古者,圣人法天而皇,贤君法地而帝,智主法人而伯,乘天之时,因地之利,用人之力,乃可富强。《乾坤大略》:干戈屡兴,民不安业,郡县萧条,无鸡犬声。大兵一起,立见此景。语云:「师之所处,荆棘生焉。」信非虚也。如此,而拥大众以征伐,掠无可掠,何况转输乎古所谓百万之众,无食不可一日支,正此时矣!李密以霸王之才,徒以用粟不节,卒致米尽人散之忧。昔汉之兴也,食敖仓之粟;唐之兴也,资黎阳之利。今天下俱匮,既无秦、隋之富以贻之,何所借以成汉、唐之大业乎屯田一着,所谓以人力而补天工也。其法不一,或兵屯,或民屯。大抵创业之屯与守成之屯不同。怀远图者,当于此处求之,无烦详载也。3、和众为强《左传》:师克在和,不在众。《孙子兵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生,可与之死……上下同欲望者胜。《尉缭子·原官》:守法稽断,臣下之节也。明法稽验,主上之操也。明主守,等轻重,臣主之权也。明赏赉,严诛责,止奸之术也。审开塞,守一道,为政之要也。下达上通,至聪之听也。知国有无之数,用其仂也。知彼弱者,强之体也。知彼动者,静之决也。《尉缭子·制兵》:凡兵,有以道胜,有以威胜,有以力胜。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审法制,明赏罚,便器用,使民有必战之心,此威胜也。破军杀将,乘闉发机,溃众夺地,成功乃返,此力胜也。王侯如此,所以三胜者毕矣。《吴子兵法》: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先和而造大事。《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子》: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故能全胜大胜。《孙子兵法》: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孙子兵法》: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兵经百言·辑》:辑睦者,治安之大较。睦于国,兵鲜作;睦于境,燧无烽。不得已而治军,则尤贵睦。君臣睦而后任专,将相睦而后功就,将士睦而后功赏相推,危难相援。是辑睦者治国行军不易之善道也。《草庐经略》欲军中之亲附,必尽拊循之道。饥寒困乏,如以身尝;疾病医药,亲临诊视。解衣推食,哀死问孤;殡殁吮伤,恩逾骨肉;言语频烦,谆勤教诲;财必与共,甘苦与分。卒虽最下,得以情通。三军未食,将不先炊;三军未次,将不先幕,军井未成,将不先饮。亲裹赢粮,与分劳窘。以父母之心,行将帅之事,则三军欣从,万众威悦。齐穰苴御燕、晋之师,凡士卒次舍、井炊、饮食、疾病、医药,身自亲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以享士,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痛者皆争奋出战。晋师闻之引去,燕师闻之渡水而解。吴起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乘骑,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或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敌。今又吮其予,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二》: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人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裴松之注引《魏书》曰: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蓋而食,无所简择。众皆归焉。二,武德《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振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韩非子·五蠹》: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持干戚舞,有苗乃服。《尚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虞氏威辱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国语·晋语九》: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为正卿。《周礼·大司马》: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冯弱犯寡则眚(通“省”)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通“墠”,意为空旷之野地)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尉缭子·兵教》:此之谓兵教,所以开封疆,守社稷,除患害,成武德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夫文,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无德而争诸侯,何以和众《孔子家语》:成汤以武德王天下,其配在文,殷宗以下,未始有也。《国语》鄢之战,郤至以韎韦之跗注,三逐楚平王卒,见王必下奔退战。王使工尹襄问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韦之跗注,君子也,属见不谷而下,无乃伤乎”郤至甲胄而见客,免胄而听命,曰:“君之外臣至,以寡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当拜君命之辱,为使者故,敢三肃之。”君子曰:勇以知礼。《淮南子·汜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史记·始皇本纪》: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其辞曰:…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1、止戈为武 《吴子》: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谋者,所以违害就利。要者,所以保业守成。若行不合道,举不合义,而处大居贵,患必及之。是以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故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举顺天人,故能然灾。《老子》: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左传》:举不失德,赏不失劳,老有加惠,旅有施舍,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孙膑兵法》:德行者,兵之厚积也……故德者,兵之手也。《谷梁传》:善为国者不师,善师者不阵,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死。《国语》: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2、柔武不斗《逸周书·柔武》:善战不斗,故曰柔武。《老子》:柔胜刚,弱胜强,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军谶》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军谶》曰: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第一节兵胜于朝廷范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后则用阴,先则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彼来从我,固守勿与。……尽其阳节,盈无阴节而夺之。3,兵者不详《老子》: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战胜,以丧礼处之也。《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管子》:兵事者危物。…贫民伤财莫大于兵,危国忧主莫速于兵。《吕氏春秋》:凡兵,天下之凶器也;勇,天下之凶德也。兴凶器,行凶德,不得已也。《国语》: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於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於五湖,不胜,栖於会稽。《国语》:下邑之役,董安于多。赵简子赏之,辞,固赏之,对曰:“方臣之少也,进秉笔,赞为名命,称于前世,立义于诸侯,而主弗志。及臣之壮也,耆其股肱以从司马,苛慝不产。及臣之长也,端委韠带以随宰人,民无二心。今臣一旦为狂疾,而曰“必赏女”,与余以狂疾赏也,不如亡!”趋而出,乃释之。韦昭注:“言战斗为凶事,犹人有狂易之疾相杀伤也4、好战必亡《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管子》:数战则士疲,数胜则君骄,骄君使疲民则国危。…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然而与危亡为邻也。凡国之亡者,以其长者也;人之自失也,以其所长者也,故善游者死于梁池,善射者死于中野。…勤于兵必害于民,与其厚于兵,不如厚于人。桓范《世要论》:圣人之用兵也,将以利物不以害物也,将以救亡非以危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也。以为战者危事,兵者凶器,不欲令好用之。故制法遗後,命将出师,虽胜敌而反犹以丧礼处之,明弗乐也。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杜恕:所谓善用兵者,先弱敌而後战者也。若乃征之以义,以责其过;振之以武,以威其淫;怀之以德,以誓其民;置之以仁,以救其危。此四者,用兵之体,所谓因民之欲、乘民之力也。三、义政《墨子卷七》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荀子·荣辱》: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于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而持义不挠,是士君子之勇。《荀子·王制》:存亡继绝,卫弱禁暴,而无兼并之心。《司马法·严位》: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劝,以功胜。《淮南子·兵略训》:兵之所以强者,民也;民之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能行者,威也。1、义兵《尚书·汤誓》: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夏王率揭众力,率割夏邑,夏德若兹,今朕必往。《管子·霸言》:是故先王之伐也,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易,伐过不伐及。四封之内,以正使之;诸侯之会,以权致之。近而不服者,以地患之;远而不听者,以刑危之。一而伐之,武也。服而舍之,文也。文武具,满德也。《荀子·议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吕氏春秋》曰:古之圣王有义兵,譬之若用药良药治人,毒药杀人。义兵为天下之良药也……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兵之自来者尚矣,古始有民俱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於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固用水火矣。共工固欲作难矣。五帝固相与争矣。《淮南子·兵略训》:故明王之用兵也,为天下除害,而与万民同享其利,民之为用,犹子之为父,弟之为兄。威之所加,若崩山决塘,敌孰敢当。《吕氏春秋》: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不可。《吕氏春秋·荡兵》:兵诚义,以诛暴君而振苦民…民之说也,若孝子之见慈亲也,若饥者之见美食也,民号而走之。《吕氏春秋·怀宠篇》:克其国不及其民,独诛所诛而已矣,至于国邑之邻,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奉而题归之,以彰好恶,信与民期,以夺敌资。若此,而犹有忧恨冒疾遂过不听者,虽行武焉亦可矣。《管子·参患》:然则兵者外以诛暴,内以禁止邪,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第一节兵胜于朝廷《吴子》: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然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吴子》: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五者之数各有其道: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淮南子》:古之用兵者,非利壤土之广,而贪金玉之赂,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司马法》:古者,以义理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於战,不出於仁也。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去战,虽战可恃也。故仁见亲,义见悦,智见恃,勇见方,信见信。故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尉缭子》:故兵者,诛暴乱,禁不义也。《兵经百言·法部·全》:天德务生,边事务杀。顾体天德者,知杀以安民,非害民;兵以除残,非为残。于是作不攻自拔以全城,致妄戮之戒以全民,奋不杀之武以全军。毋徼功,毋欲利,毋逞欲,毋藉到威。城陷不惊,郊市若故。无之而非全,则无之而非生矣。2.文伐《六韬·虎韬·文伐》:文王问太公曰:文伐之法奈何太公曰:凡文伐有十二节:一曰: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奸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二曰: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必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三曰: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四曰:严其忠臣,而薄其赂,稽留其使,勿听其事。亟为置代,遗以诚事,亲而信之,其君将复合之。苟能严之,国乃可谋五曰:收其内,间其外。才臣外相,敌国内侵,国鲜不亡。六曰: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卑辞委听,顺命而合,彼将不争,奸节乃定。七曰:欲锢其心,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之轻业,而蓄积敌虚。八曰: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谓重亲。重亲之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必败。九曰: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时及将至,若天丧之。十一曰:塞之以道:人臣无不重贵与富,恶危与咎;阴示大尊,而微输重宝,收其豪杰;内积甚厚,而外为乏;阴内智士,使图其计;纳勇士,使高其气;富贵甚足,而常有繁滋;徒党已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安能有国。十二曰: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遗良犬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上察而与天下图之。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徵已见,乃伐之。《管子》:善用国者,因大国之重,以其势小之;因强国之权,以其势弱之,因重国之形,以其势轻之。强国众,合强以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以攻大。《吕氏春秋》:用武则以力胜,用文则以德胜。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兵经百言·智部·言》言为剑上事,所用之法多离奇:或虚扬以济谋,或权托以备变,或诬构以疏敌,或谦逊以缓敌,至预发摘奸。诡谲造惑,故泄取信,反说餂意,款剧导情,壮烈激众,怆痛感军,高危悚听,震厉破胆。假痴,伪认,佯怒,诈喜,逆排,顺导。飞、流、绐、狂、呓、谵、附、瞪、形、指、蹑、嘿,皆言也,皆运言而制机宜者也。故善言者,胜驱精骑。第二节不战屈人《孙子兵法•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淮南子》:德均则众者胜寡,力敌则智者胜愚,势侔则有数者禽无数。《司马法·定爵》:凡战,有天,有财,有善。一、权国《兵法百言》指出:“善用兵者,审国势己力,师武财赋,较于敌以立计。”《管子·治国》:“民事农则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吴子兵法·图国》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商君书·战法第十》:凡战法必本于政胜,则其民不争;不争则无以私意,以上为意。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民习以力攻难,故轻死;见敌如溃溃而不止,则免。故兵法:“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敌众勿为客,敌尽不如,击之勿疑。故曰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先知也。《百战奇略·计战》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汉末,刘先主在新野,三往求计于诸葛亮。亮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淝,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阜国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后果如其计。二、权政《文子》:兵之胜败皆在于政。《孙子兵法用间篇》: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吴子》: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乱人疲,举事动众日逆。五者之服,各有其道,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服。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春秋时,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觞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进客。”范昭已饮,晏子彻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曰:“能为我奏成周之乐乎吾为舞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行业财务预算与咨询服务合同
- 2025年消防控制室自动化系统升级与维护合同2篇
- 2025年度房地产项目工程索赔责任认定合同4篇
- 2025年度林地流转及种植合作合同3篇
- 2025年度陆运运输合同运输成本控制范本4篇
- 2025年度大型活动场地租赁及安全保障合同4篇
- 2025年度木材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挖掘机买卖合同违约责任合同4篇
- 2025版临时工劳动合同范本修订版4篇
- 2025年度远程教育平台测试与优化服务合同模板4篇
- 再生障碍性贫血课件
- AQ/T 2061-2018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防治水安全技术规范(正式版)
- 2024年湖北三江航天江河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采购人员管理制度
- 矿卡司机安全教育考试卷(带答案)
- SYT 6963-2013 大位移井钻井设计指南
- 合同增项补充协议书范本
-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查房
- 五年级上册数学脱式计算300题及答案
- 循环系统练习试题(含答案)
- 2024年江苏护理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