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教学课件_第1页
黄疸教学课件_第2页
黄疸教学课件_第3页
黄疸教学课件_第4页
黄疸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内科肝胆疾病之

黄疸

中医内科肝胆疾病之

黄疸1目的与要求了解:1、证候特征。

2、历史源流。3、与现代医学疾病的关系。熟悉:1、病因病机。

2、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疾病传变。掌握:重点掌握黄疸病的概念、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目的与要求2一、黄疸的定义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临床证候。一、黄疸的定义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临床证候。3二、历史源流1、何谓“疸”?“疸”古字“瘅”,“黄瘅”即黄疸。《黄帝内经素问》:“疸者,热也”。《康熙字典》解释“瘅者,热、劳也”。二、历史源流1、何谓“疸”?42、《黄帝内经》、《灵枢》、《难经》中的“黄疸”。《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溽暑湿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跗肿”。《素问·玉机真脏论》:“湿热相交,民当病瘅。”、“病入舍于肺……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2、《黄帝内经》、《灵枢》、《难经》中的“黄疸”。5《灵枢·经脉篇》:“脾所生病者,……溏瘕泄,水闭,黄疸”;“肾所生病者,……黄疸肠癖。”《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难经·五十六难》:“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黄疸教学课件63、《伤寒论》中的发黄证,按其病因可归纳为四类:湿热发黄: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篙汤主之“。火逆发黄:第111条:“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必黄”。瘀血发黄:第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寒湿发黄:第259条:“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金匮要略》中的“五疸”: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3、《伤寒论》中的发黄证,按其病因可归纳为四类:74、《景岳全书》第一个明确阐述了黄疸与胆府密切相关。如《景岳全书·黄疸》篇指出:“胆黄证,……皆因伤胆,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5、《卫生宝鉴》将黄疸分为阳黄与阴黄两大类,为后世辨治黄疸病确定为基本纲领认为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为阴黄。6、《杂病源流犀烛·诸疽源流》认识到了黄疸的传染性及其严重性:“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4、《景岳全书》第一个明确阐述了黄疸与胆府密切相关。8三、现代疾病范畴现代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三、现代疾病范畴现代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9四、证候特征黄疸的共同特征目黄、身黄、小便黄关键性的特征四、证候特征黄疸的共同特征10黄阳黄阴黄阳黄急黄黄阳黄阴黄阳黄急黄11阳黄颜色:黄色鲜明。病势:发病急。病程:短。伴随症:身热,口干苦。舌脉:舌苔黄腻,脉象弦数。阳黄12急黄颜色:色如金。病势:阳黄之重症。病程:病情急骤。伴随症: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急黄13阴黄颜色:黄色晦暗。病势:缓。病程:较长。伴随症:纳少,乏力。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细缓。阴黄14五、病因病机黄疸湿邪内伤饮食、劳倦、病后外感湿热、疫毒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五、病因病机黄疸湿邪内伤饮食、劳倦、病后外感湿热、疫毒困遏脾151、感受湿邪疫毒

外感湿热疫毒蕴结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热内阻交蒸肝胆胆液外泄热毒炽盛,伤及营血黄疸(阳黄)急黄外感湿热疫毒162、内伤饮食劳倦饮食失宜劳倦太过病后伤脾肥甘、不洁、嗜酒酿生湿热饥饱失常、嗜食生冷脾阳受损寒湿中生壅阻肝胆熏蒸肝胆阳黄阴黄2、内伤饮食劳倦饮食失宜劳倦太过肥甘、不洁、嗜酒酿生湿热饥饱173、他病续发胁痛积聚臌胀其他疾病瘀血阻滞湿热羁留湿遏瘀阻损伤肝脾黄疸3、他病续发胁痛积聚臌胀其他疾病瘀血阻滞湿热羁留湿遏瘀阻损伤18病因病机小结病理因素: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湿邪是黄疸形成的关键。病位:脾胃肝胆。病理表现:湿热与寒湿两端阳黄和阴黄。脾胃阳气的盛衰决定了阴阳的转化:中阳偏盛—湿从热化—湿热发黄—阳黄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发黄—阴黄疾病转化:阳黄、急黄、阴黄互相转化。病因病机小结病理因素: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湿19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目黄、肤黄、小便黄。目睛黄染为必备的特征性条件。2、伴随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3、诱因与疾病史: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胁痛、积聚、臌胀等他病病史。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201、萎黄黄疸萎黄共同点皮肤发黄不同点病机脾胃湿滞,肝胆失疏泄,胆汁外溢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临床特征身黄、目黄、小便黄肌肤萎黄,目睛及小便不黄(二)病证鉴别1、萎黄黄疸萎黄共同点皮肤发黄不病机脾胃湿滞,肝胆失疏泄,胆212、黄胖病黄疸黄胖病共同点皮肤发黄不同点病机脾胃湿滞,胆汁外溢,可并有气血虚钩虫伏匿,蚕食气血,血虚不华于面临床特征身黄、目黄、小便黄面部肿胀色黄,肌肤色黄带白,目睛不黄2、黄胖病黄疸黄胖病共同点皮肤发黄不病机脾胃湿滞,胆汁外溢,22萎黄黄胖黄疸萎黄黄胖黄疸23七、辨证要点1、黄疸的辨证,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

阳黄阴黄七、辨证要点1、黄疸的辨证,以阴阳为纲。阳黄阴黄242、阳黄宜辨湿热轻重热重于湿: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赤,便秘,苔黄腻脉弦数。

湿重于热: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苔厚腻微黄,脉弦滑。2、阳黄宜辨湿热轻重253、辨急黄灼阴—口干、尿少伤气—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血—衄血、便血、尿血窍闭—神昏谵语3、辨急黄26八、治疗法则治疗原则:祛邪扶正。治疗大法:祛湿利小便热重者—清热护阴湿重者—化湿护阳八、治疗法则治疗原则:祛邪扶正。27九、分证论治(一)阳黄1、热重于湿证:

证候特点:黄疸的特点(黄疸明显,色泽鲜明)+湿热中阻证(热偏

重)。

病机概要: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代表方:茵陈蒿汤。

临证体会:本型治疗的重点在清热通腑,如果出现高热要加强清热解毒,防止向急黄转变。九、分证论治(一)阳黄282、湿重于热:

证候特点:阳黄的特点(黄色如桔)+湿热中阻证(湿偏重)

证机概要: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二方比较,前者作用在

于利湿退黄,使湿从小便中去;后者作用在于利湿

化浊,清热解毒,是湿热并冶的方剂。

临证体会:本型的用药重在化湿,调畅气机不可过于寒凉,

以免损伤脾阳。要注意防止向阴黄转化。2、湿重于热:293、胆腑郁热证:

主要证候: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及右胁胀闷疼痛,

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

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舌红苔黄,脉弦

滑数。(阳黄特征+胆腑郁热证候)

证机概要: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

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3、胆腑郁热证:304、疫毒炽盛证(急黄):

主要证候:急黄(深黄而迅速)+疫毒内营血(闭窍动血)证

证机概要: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代表方:《千金》犀角散。本方功能清热退黄,凉营解毒,

适用于湿热疫毒所致的急黄。

临证体会:本型来势凶险,发展迅速。治疗重在清热解毒,

加强中药保留灌肠,防止闭窍昏迷。辨证使用瘟

病三宝。加强使用中药的静脉制剂(清开灵、茵

栀黄),注意中西结合。4、疫毒炽盛证(急黄):31(二)阴黄1、寒湿阻遏证

主要证候:阴黄的特点(晦暗如烟薰)+寒湿中阻证。

证机概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茵陈术附汤。

临证体会:本型治疗重在温化健脾。在温中健脾同时,利湿

退黄,慎用寒凉药物。(二)阴黄1、寒湿阻遏证322、脾虚湿滞证

主要证候:阳黄(淡黄而不鲜明)+中焦脾虚证。

证机概要:黄疸日久,脾虚血亏,湿滞残留。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

临证体会:该证型大多见于各型黄疸的后期,标志着整体功

能的衰退,治疗重在扶正,辅以去邪防止向鼓胀、

昏迷、呕血等变证发展。

2、脾虚湿滞证33(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黄疸消退,有时并不代表病已痊愈。如湿邪不清,肝脾气血未复,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或黄疸反复发生,甚至转成症积、鼓胀。因此,黄疸消退后,仍须根据病情继续调治。湿热留恋,余邪未清清利湿热茵陈四苓散加减。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黄疸消退,有时并不代表病已痊愈。如湿邪34十、预防与调护1、针对不同病因予以预防。

饮食方面:要讲究卫生,注意节制(辛热肥甘、酒类、饮

料)。

对有传染性的病人,注意隔离,餐具消

毒,防止传染他人。起居有常:有传染性的黄疸病流行期间,可进行预防服药。2、本病的调护:在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急黄患者须绝对卧

床,恢复期和转为慢性久病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进

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禁食辛热、油腻,酒辣之品。十、预防与调护1、针对不同病因予以预防。35十一、转归与预后(一)转归急黄1、阳黄阴黄2、急黄→内陷心营,动血闭窍→闭证3、阴黄→积聚、鼓胀。十一、转归与预后(一)转归36(二)预后1、阳黄—预后良好。2、急黄—预后不良。3、阴黄—预后差。(二)预后37十二、结语定义: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目睛黄染为本病重要特征。病因:外感湿热疫毒和内伤饮食劳倦或它病续发。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以但以湿邪为主。主要病机: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不利,胆汁泛溢形成黄疸。黄疸的辨证:以阴阳为纲。治疗大法:化湿邪、利小便。阳黄当清化,阴黄应温化寒湿。十二、结语定义:38病例分析(一)莫xx,男,48岁,2014年8月初诊。患者于一周感前冒后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厌油腻,胸脘痞闷,心烦懊恼,皮肤骚痒,时有低热,面黄目黄,小便色黄,大便干结。查体: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色鲜明。无皮下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平软,肝于右肋缘下锁骨中线3CM处触及,质软轻压痛,莫非氏征(一),脾未触及;余无异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辅助检查:肝功十项示:总胆红素119μmol/L,直接胆红素73μmol/L,间接胆红素46μmol/L;谷丙转氨酶400u/L,谷草转氨酶200U/L。既往有乙肝“大三阳”病史5年,近年来多次检查肝功能均正常,无明显不适。

病例分析(一)莫xx,男,48岁,2014年8月初诊。39问题?1、中医的主诉?2、中医的疾病名?3、辨证分型为哪一证型?问题?40病例分析(二)吴某,男,38岁。2013年3月25日就诊。

简要病史:二年前曾患过急性黄疸性肝炎,治疗好转后,全身暗黄不退。现神疲乏力,颜面暗晦如烟熏色,全身暗黄,右胁部钝痛,形寒畏冷,腹胀纳差,便溏,尿黄。

体格检查:神清合作,精神可,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无皮下出血。心肺无异常。腹胀大而软,肝大肋下3.5cm,质中等硬度,压疼明显,脾未触及。下肢无水肿。

脉沉细无力,舌质淡红,苔白滑。

肝功示:TB83umol/L、DB44umol/L,ALT200U/L、AST120U/L。病例分析(二)吴某,男,38岁。2013年3月41辨证:治法:温阳、健脾、利湿。颜面暗晦如烟熏色,全身暗黄神疲乏力,腹胀纳差,便溏脾气虚形寒畏冷,脉沉细无力肾阳虚脾肾阳虚,寒湿内阻阴黄辨证:颜面暗晦如烟熏色,全身暗黄神疲乏力,腹胀纳差,便溏脾气42

处方:

茵陈30g,茯苓30g,苍术15g,皂矾1.5g,

制附子3g克,桂枝3g,山药30g,薏米30g,

砂仁12g,草豆蔻12g,陈皮24g,车前子30g,

山楂炭30g,太子参30g,大枣30g二诊:

4月27日:肝疼、畏冷、便溏、纳差均消失,余症好转。上方加丹参30g,蒸首乌30g,去附子、桂枝,继服。三诊:5月26日,诸症基本消失。复查肝功及黄疸指数均正常。改以丸药维持治疗。处方:43课后思考题1、常用利湿退黄的中药有哪些?2、大黄在黄疸中的应用如何?课后思考题1、常用利湿退黄的中药有哪些?44谢谢聆听!谢谢聆听!45中医内科肝胆疾病之

黄疸

中医内科肝胆疾病之

黄疸46目的与要求了解:1、证候特征。

2、历史源流。3、与现代医学疾病的关系。熟悉:1、病因病机。

2、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疾病传变。掌握:重点掌握黄疸病的概念、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目的与要求47一、黄疸的定义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临床证候。一、黄疸的定义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临床证候。48二、历史源流1、何谓“疸”?“疸”古字“瘅”,“黄瘅”即黄疸。《黄帝内经素问》:“疸者,热也”。《康熙字典》解释“瘅者,热、劳也”。二、历史源流1、何谓“疸”?492、《黄帝内经》、《灵枢》、《难经》中的“黄疸”。《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溽暑湿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跗肿”。《素问·玉机真脏论》:“湿热相交,民当病瘅。”、“病入舍于肺……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2、《黄帝内经》、《灵枢》、《难经》中的“黄疸”。50《灵枢·经脉篇》:“脾所生病者,……溏瘕泄,水闭,黄疸”;“肾所生病者,……黄疸肠癖。”《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难经·五十六难》:“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黄疸教学课件513、《伤寒论》中的发黄证,按其病因可归纳为四类:湿热发黄: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篙汤主之“。火逆发黄:第111条:“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必黄”。瘀血发黄:第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寒湿发黄:第259条:“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金匮要略》中的“五疸”: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3、《伤寒论》中的发黄证,按其病因可归纳为四类:524、《景岳全书》第一个明确阐述了黄疸与胆府密切相关。如《景岳全书·黄疸》篇指出:“胆黄证,……皆因伤胆,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5、《卫生宝鉴》将黄疸分为阳黄与阴黄两大类,为后世辨治黄疸病确定为基本纲领认为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为阴黄。6、《杂病源流犀烛·诸疽源流》认识到了黄疸的传染性及其严重性:“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4、《景岳全书》第一个明确阐述了黄疸与胆府密切相关。53三、现代疾病范畴现代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三、现代疾病范畴现代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54四、证候特征黄疸的共同特征目黄、身黄、小便黄关键性的特征四、证候特征黄疸的共同特征55黄阳黄阴黄阳黄急黄黄阳黄阴黄阳黄急黄56阳黄颜色:黄色鲜明。病势:发病急。病程:短。伴随症:身热,口干苦。舌脉:舌苔黄腻,脉象弦数。阳黄57急黄颜色:色如金。病势:阳黄之重症。病程:病情急骤。伴随症: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急黄58阴黄颜色:黄色晦暗。病势:缓。病程:较长。伴随症:纳少,乏力。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细缓。阴黄59五、病因病机黄疸湿邪内伤饮食、劳倦、病后外感湿热、疫毒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五、病因病机黄疸湿邪内伤饮食、劳倦、病后外感湿热、疫毒困遏脾601、感受湿邪疫毒

外感湿热疫毒蕴结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热内阻交蒸肝胆胆液外泄热毒炽盛,伤及营血黄疸(阳黄)急黄外感湿热疫毒612、内伤饮食劳倦饮食失宜劳倦太过病后伤脾肥甘、不洁、嗜酒酿生湿热饥饱失常、嗜食生冷脾阳受损寒湿中生壅阻肝胆熏蒸肝胆阳黄阴黄2、内伤饮食劳倦饮食失宜劳倦太过肥甘、不洁、嗜酒酿生湿热饥饱623、他病续发胁痛积聚臌胀其他疾病瘀血阻滞湿热羁留湿遏瘀阻损伤肝脾黄疸3、他病续发胁痛积聚臌胀其他疾病瘀血阻滞湿热羁留湿遏瘀阻损伤63病因病机小结病理因素: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湿邪是黄疸形成的关键。病位:脾胃肝胆。病理表现:湿热与寒湿两端阳黄和阴黄。脾胃阳气的盛衰决定了阴阳的转化:中阳偏盛—湿从热化—湿热发黄—阳黄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发黄—阴黄疾病转化:阳黄、急黄、阴黄互相转化。病因病机小结病理因素: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湿64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目黄、肤黄、小便黄。目睛黄染为必备的特征性条件。2、伴随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3、诱因与疾病史: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胁痛、积聚、臌胀等他病病史。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651、萎黄黄疸萎黄共同点皮肤发黄不同点病机脾胃湿滞,肝胆失疏泄,胆汁外溢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临床特征身黄、目黄、小便黄肌肤萎黄,目睛及小便不黄(二)病证鉴别1、萎黄黄疸萎黄共同点皮肤发黄不病机脾胃湿滞,肝胆失疏泄,胆662、黄胖病黄疸黄胖病共同点皮肤发黄不同点病机脾胃湿滞,胆汁外溢,可并有气血虚钩虫伏匿,蚕食气血,血虚不华于面临床特征身黄、目黄、小便黄面部肿胀色黄,肌肤色黄带白,目睛不黄2、黄胖病黄疸黄胖病共同点皮肤发黄不病机脾胃湿滞,胆汁外溢,67萎黄黄胖黄疸萎黄黄胖黄疸68七、辨证要点1、黄疸的辨证,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

阳黄阴黄七、辨证要点1、黄疸的辨证,以阴阳为纲。阳黄阴黄692、阳黄宜辨湿热轻重热重于湿: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赤,便秘,苔黄腻脉弦数。

湿重于热: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苔厚腻微黄,脉弦滑。2、阳黄宜辨湿热轻重703、辨急黄灼阴—口干、尿少伤气—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血—衄血、便血、尿血窍闭—神昏谵语3、辨急黄71八、治疗法则治疗原则:祛邪扶正。治疗大法:祛湿利小便热重者—清热护阴湿重者—化湿护阳八、治疗法则治疗原则:祛邪扶正。72九、分证论治(一)阳黄1、热重于湿证:

证候特点:黄疸的特点(黄疸明显,色泽鲜明)+湿热中阻证(热偏

重)。

病机概要: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代表方:茵陈蒿汤。

临证体会:本型治疗的重点在清热通腑,如果出现高热要加强清热解毒,防止向急黄转变。九、分证论治(一)阳黄732、湿重于热:

证候特点:阳黄的特点(黄色如桔)+湿热中阻证(湿偏重)

证机概要: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二方比较,前者作用在

于利湿退黄,使湿从小便中去;后者作用在于利湿

化浊,清热解毒,是湿热并冶的方剂。

临证体会:本型的用药重在化湿,调畅气机不可过于寒凉,

以免损伤脾阳。要注意防止向阴黄转化。2、湿重于热:743、胆腑郁热证:

主要证候: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及右胁胀闷疼痛,

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

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舌红苔黄,脉弦

滑数。(阳黄特征+胆腑郁热证候)

证机概要: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

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3、胆腑郁热证:754、疫毒炽盛证(急黄):

主要证候:急黄(深黄而迅速)+疫毒内营血(闭窍动血)证

证机概要: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代表方:《千金》犀角散。本方功能清热退黄,凉营解毒,

适用于湿热疫毒所致的急黄。

临证体会:本型来势凶险,发展迅速。治疗重在清热解毒,

加强中药保留灌肠,防止闭窍昏迷。辨证使用瘟

病三宝。加强使用中药的静脉制剂(清开灵、茵

栀黄),注意中西结合。4、疫毒炽盛证(急黄):76(二)阴黄1、寒湿阻遏证

主要证候:阴黄的特点(晦暗如烟薰)+寒湿中阻证。

证机概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茵陈术附汤。

临证体会:本型治疗重在温化健脾。在温中健脾同时,利湿

退黄,慎用寒凉药物。(二)阴黄1、寒湿阻遏证772、脾虚湿滞证

主要证候:阳黄(淡黄而不鲜明)+中焦脾虚证。

证机概要:黄疸日久,脾虚血亏,湿滞残留。

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

临证体会:该证型大多见于各型黄疸的后期,标志着整体功

能的衰退,治疗重在扶正,辅以去邪防止向鼓胀、

昏迷、呕血等变证发展。

2、脾虚湿滞证78(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黄疸消退,有时并不代表病已痊愈。如湿邪不清,肝脾气血未复,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或黄疸反复发生,甚至转成症积、鼓胀。因此,黄疸消退后,仍须根据病情继续调治。湿热留恋,余邪未清清利湿热茵陈四苓散加减。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黄疸消退,有时并不代表病已痊愈。如湿邪79十、预防与调护1、针对不同病因予以预防。

饮食方面:要讲究卫生,注意节制(辛热肥甘、酒类、饮

料)。

对有传染性的病人,注意隔离,餐具消

毒,防止传染他人。起居有常:有传染性的黄疸病流行期间,可进行预防服药。2、本病的调护:在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急黄患者须绝对卧

床,恢复期和转为慢性久病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进

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禁食辛热、油腻,酒辣之品。十、预防与调护1、针对不同病因予以预防。80十一、转归与预后(一)转归急黄1、阳黄阴黄2、急黄→内陷心营,动血闭窍→闭证3、阴黄→积聚、鼓胀。十一、转归与预后(一)转归81(二)预后1、阳黄—预后良好。2、急黄—预后不良。3、阴黄—预后差。(二)预后82十二、结语定义:黄疸是以目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