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高一历史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高一历史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高一历史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高一历史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高一历史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辽与西夏1.辽朝的统治(3)政治制度:①职官设置: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②政治中心:四时捺钵制度——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随季节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1)建立政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2)辽宋关系:1005年,宋辽订立和约,史称“澶渊之盟”。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2、西夏: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1)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2)经济上: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4)对外:先后向北宋、金称臣(名义上),实际保持独立。(3)文化上:还创制了西夏文字。1.辽太宗收归农耕经济发达的燕云十六州后曾下诏:“征诸道兵,敢伤禾稼者,以军法论”。应历三年,因南京水灾,穆宗下令免去此年租税,并多次举行“祈雨”活动。据此可知,当时辽朝(

)A.奉行因地制宜的原则 B.开始以神权加强自身统治C.国家资源向农业侧重 D.开启契丹民族的汉化进程【答案】A根据材料“征诸道兵,敢伤禾稼者,以军法论……南京水灾,穆宗下令免去此年租税,并多次举行‘祈雨’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统治者重视汉族地区的农业发展,这是因地制宜政策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这是凭借神权加强自身统治的开始,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国家资源的分配,排除C项;材料无法证明契丹汉化历程开始于此时,排除D项。故选A项。2.辽太宗时期在燕云十六州地区设科考试,专为汉人而设,无固定的科考时间规划;辽圣宗时期开科取士每年一次,分诗赋、经义、法律三科,不允许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参加。这些举措(

)A.体现辽朝二元化政治体制 B.促使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有利于增强汉人政治认同【答案】D依据材料“辽太宗时期在燕云十六州地区设科考试,专为汉人而设……不允许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参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燕云十六州地区汉人占据多数,辽朝通过利用科举来笼络这一地区的汉人,为自己所用,加强对辽朝的政治认同,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只是针对汉人的措施,排除A项;“完成封建化”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3.日本历史学家在其著作《塞外民族史研究》中评价:“契丹人的双轨官制,良好地回避了自身的与众不同,同时发扬了中原的长技,合国家一体于二百余年。”这表明双轨官制(

)A.继承和发展了中原官制 B.巩固了契丹人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C.强化了南北方对峙局面 D.利于缓和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矛盾【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契丹人的双轨官制,良好地回避了自身的与众不同,同时发扬了中原的长技,合国家一体于二百余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双轨官制即辽代的南北面官制度,是辽代统治者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建立的具有创造性的政治制度,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缓和契丹人和汉族人之间的矛盾,D项正确;南北面官制度是辽朝的制度创新,排除A项;B项材料内容未体现,排除B项;强化了南北方对峙局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二、金朝入主中原1、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1153年,迁都燕京,改为中都(今北京)2.统治: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的制度。每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3、“大定之治”: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金世宗被百姓称为“小尧舜”。4、与宋关系:1127年,“靖康之变”灭掉北宋。1141年,与南宋签订绍兴和议,形成对峙关系。重难点探究之一:辽夏金的政治特点阅读课本,了解辽、西夏、金建国基本历程,思考三个政权的制度中的相同之处。都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在治理过程中实行双轨制度,既有本民族的制度,也有汉族制度,因俗而治,兼容并蓄。4.《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

)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 B.开始推行三省六部制度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 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答案】A由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可看出金章宗从礼乐、刑法、官制等方面着手,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治国理政思路,A项正确;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可看出史家对金章宗不惜溢美之词进行赞赏,排除C项;根据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可看出金章宗在世宗的基础之上进行制度建设,并不是照搬,排除D项。故选A项。5.下面为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其中正确的一项是B.C.D.A.【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初期,出现了北宋、西夏、辽并立的局面,故A项符合题意;1125年金灭辽,出现北宋、西夏、金并立的局面,排除B项;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建立,出现南宋、西夏、金并立的局面,排除C项;1227年蒙古灭西夏,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西夏和元不能并立,排除D项。故选A项。6.《金史》记载,金世宗完颜雍认为女真族原有的风俗传统淳朴诚实,必须继承发扬。他对皇子及诸王说,“汝辈自幼惟习汉人风俗,不知女真纯实之风,至于文字语言,或不通晓,是忘本也”。这说明金世宗A.排斥汉文化,坚守女真本民族文化B.反对全盘汉化,传承发展本民族文化C.主张积极推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D.挖掘消失的女真文化风俗并发扬光大【答案】B材料“汝辈自幼惟习汉人风俗”,说明金世宗并非排斥汉文化,而是要求后人不能“惟习”,不要“忘本”,要发扬光大本民族优秀传统,B项正确,A项排除;金世宗积极推进民族文化交流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金世宗要发扬本民族文化,但当时民族文化风俗并未消失,排除D项。故选B项。(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对少数民族用兵失败,对辽、西夏、金以输纳“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西夏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4)民族交融是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民族间的差别逐渐缩小,南宋后许多蒙古人进入中原。(5)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重难点探究之二: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蒙古崛起(1)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2)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3)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2.元朝统一: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1227年)和金朝(1234年),招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3.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交通:

①修筑驿道,设立驿站。

②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急递铺令(2)中央——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腹里),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行政)御史台(监察)枢密院(军事)皇帝宣政院(行政)(3)地方:行省制度——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

务,逐渐形成

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全国共设10个

行省。行省制的历史意义:①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元朝以后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奠定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②打破了地形限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③在一些边远地区设立行省,如云南行省、辽阳行省等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④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重难点探究之三:行省制的特点材料1:“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七》材料2: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权大而不专,受中书省节制武夷山南岭唐朝山川形便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划分行政区域,容易成为地方割据的有利条件。元代“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避免地方依靠天险形成割据势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犬牙交错(4)边疆政策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西域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吐蕃地区宣政院印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台湾(1)民族交融:蒙古族与回族的形成蒙古族:蒙古族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回族: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2)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四等人制等级名称民族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第三等汉人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5)民族关系4.元朝灭亡:(1)原因: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2)灭亡: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1368年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重难点探究之四: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1)它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是元明清五六百年统一局面的开创者。元朝统一后的有效管辖,使元朝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朝代。西藏、台湾都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2)首创行省制度,设岭北、辽阳、云南行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这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3)民族融合出现高潮。蒙古族等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流动,元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4)经济繁荣,漕运、海运规模空前,对外贸易发达。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综上所述,元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8.元朝建立后,一方面设置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掌印者),坚持蒙古人为正官的原则,保留蓄奴制和军事长官世袭制;另一方面,改元建号,吸收汉族王朝组织形式,采用汉族典章制度,形成了南北异制的政治特点。据此可知,元代的南北异制(

)A.强调蒙汉民族间的平等 B.客观上促进了汉蒙民族交融C.重视维护中央政府权威 D.开启了蒙古族封建化的进程【答案】B根据材料中的“改元建号,吸收汉族王朝组织形式,采用汉族典章制度”可以得出“客观上促进了汉蒙民族交融”,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设置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掌印者)”、“坚持蒙古人为正官的原则”可以得出元朝统治者还是突出蒙古人的权益,在当时的大时代背景下“强调蒙汉民族间的平等”是不可能的,排除A项;材料主旨探讨的是蒙古族与汉族的相处关系,并未讲到中央政府(权威)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形成了南北异制的政治特点”根本就看不出“开启了蒙古族封建化的进程”,排除D项。故选B项。9.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该学者意在强调元朝行省制(

)A.导致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