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经络剖析课件_第1页
中医入门-经络剖析课件_第2页
中医入门-经络剖析课件_第3页
中医入门-经络剖析课件_第4页
中医入门-经络剖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科学的奥秘

经络学说

中西医结合研究室钱瑞琴11/13/20221人类科学的奥秘

经络学说中西医前言中西文化及科学交流史西学东渐东学西渐:中医针灸学最具规模走向世界11/13/20222前言中西文化及科学交流史11/9/20222一经络经络: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针、灸、按摩学的理论核心。贯穿中医学的各个方面(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广泛应用于辨证与针灸等治疗。11/13/20223一经络经络: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11/9/20223渊源《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治疗、保健、养生的重要方法。11/13/20224渊源《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属脏腑,外络肢节,遍布全身。【经】路径,主干,直行,循行于深部。【络】网络,分支,横行分布,循行较浅如网络一样联系周身,无处不至。(一)基本概念11/13/20225【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一)基本概念11/9/202生理: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病理:反映病位;治疗:用药归经、六经辨证。预防:预防疾病、强壮身体。(二)经络的基本作用

11/13/20226生理: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二)经络的基本作用(三)经络的命名与组成1.阴阳命名:三阴三阳阴气最盛为太阴少阴,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太阳少阳11/13/20227(三)经络的命名与组成1.阴阳命名:11/9/202271经络的组成11/13/202281经络的组成11/9/202282.经络循行简图

11/13/202292.经络循行简图11/9/202293.走向及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手;手三阳经:从手头;足三阳经:从头足;足三阴经:从足胸腹,交于手三阴经。11/13/2022103.走向及交接规律手三阴经:11/9/202210

4.经络的流注顺序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11/13/202211

4.经络的流注顺序11/9/202二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针、灸、按摩施术的部位,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转输;【穴】孔隙;【作用】输注气血,反映症候,预防、治疗疾病。

11/13/202212二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针、灸、按摩施术的部位,脏腑经络(一)腧穴的分类1.经穴:分布于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的穴位。2.奇穴:尚未列入十四经的腧穴,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治疗作用。3.阿是穴:以痛点或反应点为腧穴11/13/202213(一)腧穴的分类1.经穴:分布于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的穴位

(二)腧穴的作用近治作用:可治疗局部的疾病远治作用: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特殊作用:大椎泻热,至阴矫正胎位反应症候:压痛:胆囊炎→阳陵泉,肺结核→肺俞,胃病→胃俞11/13/202214(二)腧穴的作用近治作用:可治疗局部的疾病11/9/三经络学说与针灸按摩以经络腧穴为理论基础。运用针刺或艾灸人体的腧穴,通过经络的传导,调整脏腑气血,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疗法。11/13/202215三经络学说与针灸按摩以经络腧穴为理论基础。11/9/202(一)针灸的起源、发展和著作1.史学的证据最早期记载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公元前168年)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叙述了十一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治疗。11/13/202216(一)针灸的起源、发展和著作1.史学的证据最早期记载112.代表人物与著作2.1【内经】成书春秋战国~西汉末年《素问》《灵枢》针灸理论更加丰富和系统,又称“针经”,为后世针灸学术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医家针灸必读。11/13/2022172.代表人物与著作2.1【内经】成书春秋战国~西汉末年11/2.2晋代·皇莆谧(公元282)《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理论之大成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和操作,针灸手法、宜忌。对针灸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1/13/2022182.2晋代·皇莆谧(公元282)《针灸甲乙经》:11/9/2.3北宋·王惟一(公元1026)《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重新考证、增补穴位。铸造了铜质人体经穴模型,针灸史的奇迹。刻画12经脉354穴位。世界最早的针灸教具。

11/13/2022192.3北宋·王惟一(公元1026)《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2.4荷兰DRRhijne1673阅读了王惟一所著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日本)撰写《DeAcupuncture》(1677)论文针刺的由来:acupuncture通过他的文章在西方语言中固定下来。拉丁文的“针”的词根“acu”+“刺”puncture组成。11/13/2022202.4荷兰DRRhijne1673阅读了王惟一所著的3.针灸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

针灸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十三世纪传入亚洲其它国家十七世纪传入欧洲十九世纪传入美洲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随专家团观看了针刺的疗效,回国后进行了介绍,为中国针灸走入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形成有利契机

11/13/2022213.针灸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针灸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13.针灸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针灸医生。亚洲:日本、韩国、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欧州:法国、德国、奥地利、英国、荷兰、芬兰、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澳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美洲: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非洲:埃及、尼日利亚等。11/13/2022223.针灸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针灸医生3.1针灸走向世界

美国:本世纪七十年代初,率先在世界上掀起针灸热潮,在其后的二十年里,跻身于世界针灸大国,现有48个州和1个特区均以不同形式允许从事针灸活动。11/13/2022233.1针灸走向世界美国:本世纪七十年代初,率先在世界上掀3.1针灸走向世界

日本针灸复兴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对针灸的引进,在国际上已成为仅次于中国的针灸医学大国。1986年针灸师已达11万人,并成立了正规的针灸大学。11/13/2022243.1针灸走向世界日本针灸复兴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对针灸(二)针刺的工具最早的针具-----砭石石器时代---锥形或楔形小石器。扣击皮肤、放血、排放浓汁。1972河南新郑县出土:长6.3厘米一端卵圆形,另一端棱形。11/13/202225(二)针刺的工具最早的针具-----砭石11/9/20222古代九针11/13/202226古代九针11/9/202226针刺的效应得气?得气:针刺入穴位后所产生的特殊感觉和反应,酸麻胀痛等感觉,得气与疗效,较不得气效果好,得气快,效果快;得气慢,效果慢。11/13/202227针刺的效应得气?得气:针刺入穴位后所产生的特殊感(三)针刺的延伸1.穴位注射:将药物注射入穴位原理药物作用及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相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慢性腰腿痛、冠心病等病症。常用药物:丹参、当归等具有活血化淤和祛风湿通经络作用的中药制剂,11/13/202228(三)针刺的延伸1.穴位注射:将药物注射入穴位11/2.拔罐原理:用燃火或抽气等方法使罐内空气压力低于大气压,并使罐吸附于体表部位,特点:局部组织充血或皮下淤血而留下紫色的印,并以此达到治病目的。适应症:祛风散寒、疏通经络、调畅气血,治疗感受风寒湿引起的腰背痛、关节炎、哮喘、神经官能症等。11/13/2022292.拔罐原理:用燃火或抽气等方法使罐内空气压力低于大气压4.耳针通过刺激耳穴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原理:耳为宗脉之所聚,手足三阴、三阳经皆入于耳,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耳朵来诊治疾病11/13/2022304.耳针通过刺激耳穴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11/9/20耳针的临床应用耳穴诊病当人体某部发生病变、不适时,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就会出现压痛增强、皮肤电阻降低、甚至出现局部结构改变,如白色片状脱屑隆起、红色充血等。11/13/202231耳针的临床应用耳穴诊病11/9/202231耳穴分布图11/13/202232耳穴分布图11/9/202232耳针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耳廓上分布丰富的血管、神经。耳穴分部呈倒置的胎儿的规律。头部在下,臀部在上。11/13/202233耳针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11/9/202233耳针的适应症1.各种疼痛、炎症性疾病2.失眠心慌等功能紊乱性疾病3.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5.肥胖等内分泌代谢疾病6.美容11/13/202234耳针的适应症1.各种疼痛、炎症性疾病11/9/2022345.灸法是以艾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烧灼、温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灸法的特点古人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灸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11/13/2022355.灸法是以艾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烧灼灸法的作用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活血止痛、防病益寿适用症风寒湿痹、胃痛、腹痛、痛经、久泄、遗尿、遗精、虚脱、11/13/202236灸法的作用温经通络、祛风散寒、11/9/202236(四)按摩“终不染瘴,面色红腻,腰足轻快”“面易多擦…令人面上有光泽,皱斑不生”。11/13/202237(四)按摩“终不染瘴,面色红腻,腰足轻快”11/9/按摩元代《寿亲养老新书》按擦涌泉穴:足掌心中央,足少阴肾经的起点,浊气下降的地方,引导肾中虚火,上身浊气下降。舒肝明目。11/13/202238按摩元代《寿亲养老新书》11/9/202238按摩浴面功双手摩擦掌心﹙温热﹚调动手三阴、手三阳经以达阴阳平衡。促进面部血运,增进营养,面部光洁,邹、雀斑不生,同时眼、耳、鼻、口的血运增加。

11/13/202239按摩浴面功双手摩擦掌心﹙温热﹚调动手三阴、手三阳经以四针灸的研究经络的研究(通过经络)针刺镇痛的研究揭示经络本质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11/13/202240四针灸的研究经络的研究(一)针灸机理初探1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增强机免疫功能。健康人、急性菌痢各100,针刺指标:白细胞、吞噬指数均上升针灸:促进家兔抗体产生。11/13/202241(一)针灸机理初探1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增强机免疫功能。(一)针灸机理初探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体液和细胞)抗体生成。巨嗜细胞的吞噬功能细胞因子的生成调整神经内分泌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11/13/202242(一)针灸机理初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体液和细胞(一)针灸机理初探2改善血液循环、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使按摩部位毛细血管扩张,促进炎症渗出物的的吸收,消除局部浮肿和血瘀。3调整神经功能。改善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降低大脑皮层对疼痛的感受性。11/13/202243(一)针灸机理初探2改善血液循环、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使按1.武术小周天法:让经络之气畅通于任督二脉的功法“小周天,百病俱消”大周天法:让经络之气畅通于十二经脉的功法“大周天,长命百岁”11/13/2022441.武术小周天法:让经络之气畅通于任督二脉的功法11/9/22.气功练功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表的腧穴上。上丹田“印堂穴”中丹田“膻中穴”下丹田“足三里”印堂穴,百会穴血压上升大敦穴、涌泉穴血压下降11/13/2022452.气功练功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表的腧穴上。11/9/2023.太极拳来自明代戚继光近代按流派分五类: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和孙氏简化太极拳和八十八氏太极拳:杨氏改编特点动作柔软、放松,适合体弱者11/13/2022463.太极拳来自明代戚继光11/9/202246太极拳:沉、匀、连、缓动作连贯,手、脚、头、眼神配合一气,轻柔自然不能有停顿和断续。呼吸配合,意念集中,以意导动:排除杂念,意动行随保持体位,以身帶臂,自如舒展:以腰为轴,帶动四肢动作协调,刚柔相济,柔中寓刚11/13/202247太极拳:沉、匀、连、缓动作连贯,手、脚、头、眼神配合一气,轻六经络的现代研究进展医学检索Medline40年Acupuncture7000余篇ScienceNature14511/13/202248六经络的现代研究进展医学检索11/9/202248(一)经络的史学研究--形成1.由点到线点:揉按解除疼痛,火烧伤乱、荆棘刺伤---疾患减轻石器工具(原始针具:砭石)刺破皮肤、放血;穴位的发现线:金属针针感向特定部位感传得气穴位的有规律排列:穴位针刺效应;通过感传穴位之间的联系点---线11/13/202249(一)经络的史学研究--形成1.由点到线11/9/202从简单复杂完善的观点古人首先发现了穴位,当穴位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将人体上下治疗作用相同或相近的穴相连接就形成早期的经脉循行线11/13/202250从简单复杂完善的观2.由线到点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叙述了十一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治疗。有脉无穴、十一经脉,彼此孤立,无内脏由经脉相连的记载提出现有感传,后有穴位的由线到点的论点11/13/2022512.由线到点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3.综合因素3.1针灸、推拿、气功实践中发现的感觉的扩散与气的运行来自古代延年益寿的气功,气功的感传现象“小周天”通过意念的灌注,使真气运转于任、督脉,练功时真气有规律的在任、督二脉相互贯注,如环无端运行,3.2战国初期文物《行气玉佩铭》“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

11/13/2022523.综合因素3.1针灸、推拿、气功实践中发现的感觉的扩散与气

3.综合因素

3.3内部病痛:反映于体表一定的部位,在各个部位之间又有关联,这些症侯的联系3.4四肢经穴能治疗远隔部位的疾病,体表经穴能治疗内部脏腑的疾病,这些远、近、内外的腧穴主治的联系11/13/2022533.综合因素3.3内部病痛:反映于体表一定的部位,在展望对经络研究发展的认识加强对古文献研究全面系统理解掌握古人对经络的认识以古典经络为中心经络的生理病理联络功能11/13/202254展望对经络研究发展的认识加强对古文献研究11/9/2022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没有穷尽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强调,就人类对神经系统的认识而言,乐观的估计充其量只了解10%,悲观地说是1%,对经络实质的原理探讨,可能是研究神经系统功能更深层次问题一个有效突破口。11/13/202255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没有穷尽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强调,就人类对神人类科学的奥秘

经络学说

中西医结合研究室钱瑞琴11/13/202256人类科学的奥秘

经络学说中西医前言中西文化及科学交流史西学东渐东学西渐:中医针灸学最具规模走向世界11/13/202257前言中西文化及科学交流史11/9/20222一经络经络: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针、灸、按摩学的理论核心。贯穿中医学的各个方面(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广泛应用于辨证与针灸等治疗。11/13/202258一经络经络: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11/9/20223渊源《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治疗、保健、养生的重要方法。11/13/202259渊源《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属脏腑,外络肢节,遍布全身。【经】路径,主干,直行,循行于深部。【络】网络,分支,横行分布,循行较浅如网络一样联系周身,无处不至。(一)基本概念11/13/202260【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一)基本概念11/9/202生理: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病理:反映病位;治疗:用药归经、六经辨证。预防:预防疾病、强壮身体。(二)经络的基本作用

11/13/202261生理: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二)经络的基本作用(三)经络的命名与组成1.阴阳命名:三阴三阳阴气最盛为太阴少阴,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太阳少阳11/13/202262(三)经络的命名与组成1.阴阳命名:11/9/202271经络的组成11/13/2022631经络的组成11/9/202282.经络循行简图

11/13/2022642.经络循行简图11/9/202293.走向及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手;手三阳经:从手头;足三阳经:从头足;足三阴经:从足胸腹,交于手三阴经。11/13/2022653.走向及交接规律手三阴经:11/9/202210

4.经络的流注顺序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11/13/202266

4.经络的流注顺序11/9/202二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针、灸、按摩施术的部位,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转输;【穴】孔隙;【作用】输注气血,反映症候,预防、治疗疾病。

11/13/202267二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针、灸、按摩施术的部位,脏腑经络(一)腧穴的分类1.经穴:分布于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的穴位。2.奇穴:尚未列入十四经的腧穴,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治疗作用。3.阿是穴:以痛点或反应点为腧穴11/13/202268(一)腧穴的分类1.经穴:分布于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的穴位

(二)腧穴的作用近治作用:可治疗局部的疾病远治作用: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特殊作用:大椎泻热,至阴矫正胎位反应症候:压痛:胆囊炎→阳陵泉,肺结核→肺俞,胃病→胃俞11/13/202269(二)腧穴的作用近治作用:可治疗局部的疾病11/9/三经络学说与针灸按摩以经络腧穴为理论基础。运用针刺或艾灸人体的腧穴,通过经络的传导,调整脏腑气血,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疗法。11/13/202270三经络学说与针灸按摩以经络腧穴为理论基础。11/9/202(一)针灸的起源、发展和著作1.史学的证据最早期记载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公元前168年)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叙述了十一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治疗。11/13/202271(一)针灸的起源、发展和著作1.史学的证据最早期记载112.代表人物与著作2.1【内经】成书春秋战国~西汉末年《素问》《灵枢》针灸理论更加丰富和系统,又称“针经”,为后世针灸学术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医家针灸必读。11/13/2022722.代表人物与著作2.1【内经】成书春秋战国~西汉末年11/2.2晋代·皇莆谧(公元282)《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理论之大成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和操作,针灸手法、宜忌。对针灸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1/13/2022732.2晋代·皇莆谧(公元282)《针灸甲乙经》:11/9/2.3北宋·王惟一(公元1026)《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重新考证、增补穴位。铸造了铜质人体经穴模型,针灸史的奇迹。刻画12经脉354穴位。世界最早的针灸教具。

11/13/2022742.3北宋·王惟一(公元1026)《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2.4荷兰DRRhijne1673阅读了王惟一所著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日本)撰写《DeAcupuncture》(1677)论文针刺的由来:acupuncture通过他的文章在西方语言中固定下来。拉丁文的“针”的词根“acu”+“刺”puncture组成。11/13/2022752.4荷兰DRRhijne1673阅读了王惟一所著的3.针灸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

针灸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十三世纪传入亚洲其它国家十七世纪传入欧洲十九世纪传入美洲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随专家团观看了针刺的疗效,回国后进行了介绍,为中国针灸走入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形成有利契机

11/13/2022763.针灸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针灸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13.针灸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针灸医生。亚洲:日本、韩国、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欧州:法国、德国、奥地利、英国、荷兰、芬兰、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澳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美洲: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非洲:埃及、尼日利亚等。11/13/2022773.针灸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针灸医生3.1针灸走向世界

美国:本世纪七十年代初,率先在世界上掀起针灸热潮,在其后的二十年里,跻身于世界针灸大国,现有48个州和1个特区均以不同形式允许从事针灸活动。11/13/2022783.1针灸走向世界美国:本世纪七十年代初,率先在世界上掀3.1针灸走向世界

日本针灸复兴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对针灸的引进,在国际上已成为仅次于中国的针灸医学大国。1986年针灸师已达11万人,并成立了正规的针灸大学。11/13/2022793.1针灸走向世界日本针灸复兴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对针灸(二)针刺的工具最早的针具-----砭石石器时代---锥形或楔形小石器。扣击皮肤、放血、排放浓汁。1972河南新郑县出土:长6.3厘米一端卵圆形,另一端棱形。11/13/202280(二)针刺的工具最早的针具-----砭石11/9/20222古代九针11/13/202281古代九针11/9/202226针刺的效应得气?得气:针刺入穴位后所产生的特殊感觉和反应,酸麻胀痛等感觉,得气与疗效,较不得气效果好,得气快,效果快;得气慢,效果慢。11/13/202282针刺的效应得气?得气:针刺入穴位后所产生的特殊感(三)针刺的延伸1.穴位注射:将药物注射入穴位原理药物作用及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相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慢性腰腿痛、冠心病等病症。常用药物:丹参、当归等具有活血化淤和祛风湿通经络作用的中药制剂,11/13/202283(三)针刺的延伸1.穴位注射:将药物注射入穴位11/2.拔罐原理:用燃火或抽气等方法使罐内空气压力低于大气压,并使罐吸附于体表部位,特点:局部组织充血或皮下淤血而留下紫色的印,并以此达到治病目的。适应症:祛风散寒、疏通经络、调畅气血,治疗感受风寒湿引起的腰背痛、关节炎、哮喘、神经官能症等。11/13/2022842.拔罐原理:用燃火或抽气等方法使罐内空气压力低于大气压4.耳针通过刺激耳穴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原理:耳为宗脉之所聚,手足三阴、三阳经皆入于耳,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耳朵来诊治疾病11/13/2022854.耳针通过刺激耳穴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11/9/20耳针的临床应用耳穴诊病当人体某部发生病变、不适时,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就会出现压痛增强、皮肤电阻降低、甚至出现局部结构改变,如白色片状脱屑隆起、红色充血等。11/13/202286耳针的临床应用耳穴诊病11/9/202231耳穴分布图11/13/202287耳穴分布图11/9/202232耳针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耳廓上分布丰富的血管、神经。耳穴分部呈倒置的胎儿的规律。头部在下,臀部在上。11/13/202288耳针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11/9/202233耳针的适应症1.各种疼痛、炎症性疾病2.失眠心慌等功能紊乱性疾病3.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5.肥胖等内分泌代谢疾病6.美容11/13/202289耳针的适应症1.各种疼痛、炎症性疾病11/9/2022345.灸法是以艾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烧灼、温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灸法的特点古人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灸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11/13/2022905.灸法是以艾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烧灼灸法的作用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活血止痛、防病益寿适用症风寒湿痹、胃痛、腹痛、痛经、久泄、遗尿、遗精、虚脱、11/13/202291灸法的作用温经通络、祛风散寒、11/9/202236(四)按摩“终不染瘴,面色红腻,腰足轻快”“面易多擦…令人面上有光泽,皱斑不生”。11/13/202292(四)按摩“终不染瘴,面色红腻,腰足轻快”11/9/按摩元代《寿亲养老新书》按擦涌泉穴:足掌心中央,足少阴肾经的起点,浊气下降的地方,引导肾中虚火,上身浊气下降。舒肝明目。11/13/202293按摩元代《寿亲养老新书》11/9/202238按摩浴面功双手摩擦掌心﹙温热﹚调动手三阴、手三阳经以达阴阳平衡。促进面部血运,增进营养,面部光洁,邹、雀斑不生,同时眼、耳、鼻、口的血运增加。

11/13/202294按摩浴面功双手摩擦掌心﹙温热﹚调动手三阴、手三阳经以四针灸的研究经络的研究(通过经络)针刺镇痛的研究揭示经络本质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11/13/202295四针灸的研究经络的研究(一)针灸机理初探1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增强机免疫功能。健康人、急性菌痢各100,针刺指标:白细胞、吞噬指数均上升针灸:促进家兔抗体产生。11/13/202296(一)针灸机理初探1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增强机免疫功能。(一)针灸机理初探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体液和细胞)抗体生成。巨嗜细胞的吞噬功能细胞因子的生成调整神经内分泌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11/13/202297(一)针灸机理初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体液和细胞(一)针灸机理初探2改善血液循环、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使按摩部位毛细血管扩张,促进炎症渗出物的的吸收,消除局部浮肿和血瘀。3调整神经功能。改善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降低大脑皮层对疼痛的感受性。11/13/202298(一)针灸机理初探2改善血液循环、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使按1.武术小周天法:让经络之气畅通于任督二脉的功法“小周天,百病俱消”大周天法:让经络之气畅通于十二经脉的功法“大周天,长命百岁”11/13/2022991.武术小周天法:让经络之气畅通于任督二脉的功法11/9/22.气功练功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表的腧穴上。上丹田“印堂穴”中丹田“膻中穴”下丹田“足三里”印堂穴,百会穴血压上升大敦穴、涌泉穴血压下降11/13/20221002.气功练功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表的腧穴上。11/9/2023.太极拳来自明代戚继光近代按流派分五类: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和孙氏简化太极拳和八十八氏太极拳:杨氏改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