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第五章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1酸碱理论的发展水溶液中简单酸碱理论以水溶液系统中的H+和OH-为理论基础,适用于水溶液系统。布朗斯特酸碱理论扩展到所有质子溶剂系统,凡是能释放H+就是酸,能接受的就是碱。由此形成共轭酸碱对的概念。路易斯酸碱理论随着成键理论的深入,关注点从质子深化为电子,Lewis认为凡是能给出电子对的为碱,接受电子对的为酸。酸碱理论的继续深入认识酸碱理论的发展水溶液中简单酸碱理论2
Arrhenius酸碱理论:1884年在水中能电离出质子的物种称为酸;能电离出氢氧根负离子的物种称为碱。Arrhenius酸碱理论局限性Arrhenius酸碱理论:1884年在水中能电离出质子3Bronsted酸碱理论:酸碱质子理论要点: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是酸(acid),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base)。酸给出质子后,剩余的部分必有接受质子的能力。例:共轭酸碱对(conjugativepairofacid&base):因一个质子的得失而相互转变的每一对酸碱;相应的反应称为酸碱半反应。Bronsted酸碱理论:共轭酸碱对(conjugati4酸的强度用Ka或pKa表示,pKa越小,酸性越大;碱的强度用Kb或pKb表示,常见无机、有机酸的pKa值见P31表1-9。若酸为强酸,则其共轭碱为弱碱;反之,若碱为强碱,则其共轭酸为弱酸。(pKa+pKb=14)酸的强度用Ka或pKa表示,pKa越小,酸性越大;碱的强度用5一种物质呈现酸性或碱性,与它所在环境有关。同理,酸性或碱性的强弱也与它所处的环境有关。如:水的酸碱性:一种物质呈现酸性或碱性,与它所在环境有关。同理,酸性或碱性的6酸碱反应:酸碱强弱判断依据:化合物的酸性主要取决于其解离出H+或留下的负离子(共轭碱)的稳定性。负离子(A-)越稳定,意味着A-与H+结合的倾向越小,共轭酸的酸性越大。负离子的稳定性受中心原子(与酸性氢直接相连的原子)的电负性、原子半径的大小、与其相连的原子团的结构以及溶剂等因素的影响。酸碱反应:酸碱强弱判断依据:化合物的酸性主要取决于其解离出H7酸碱强度的测定传统上,多数研究和实用的体系是水溶液系统,可以查到很多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pKa,通过比较其大小可以判定其酸碱性,也可以判断反应的方向。Hammett酸度函数影响化合物酸碱强度的因素很多,不同系统状态下,同一化合物的酸碱表现差别很大。下面分情况考察一些常见影响因素。酸碱强度的测定传统上,多数研究和实用的体系是水溶液系统,可以8影响酸碱强度的主要因素溶剂化作用诱导效应的影响共轭效应的影响场效应的影响立体效应的影响氢键的影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轨道杂化不同产生的影响酸碱影响的因素非常多,并且常常多种因素同时发挥作用,最直观的判断就是通过水溶液系统中的pKa来近似判断,对医学生来说主要关心的就是水溶液系统,如药物在水溶液中不同pH值下的溶解行为。影响酸碱强度的主要因素溶剂化作用酸碱影响的因素非常多,并且常9溶剂化作用溶剂化作用在于对于电离之后的离子对有强烈的静电作用,从而大大降低溶液系统的能量。因此其对溶液系统的电离平衡影响非常明显。例如:苯酚和乙酸在气相条件下和水溶液中酸性的巨大区别甲胺类化合物在水溶剂和非质子溶剂中的碱性顺序的变化溶剂化作用溶剂化作用在于对于电离之后的离子对有强烈的静电作用10诱导效应的影响pKa4.763.182.902.861.300.64pKa3.754.764.874.835.08总结:吸电子基团增强酸性,离酸性中心越近影响越强。斥电子基团减小酸性,越近减小的越厉害。离酸性中心比较远的时候基本可以忽略。注意,我们考察的主要是诱导效应。诱导效应的影响pKa4.7611
共轭效应的影响
取代基邻位间位对位-H9.949.949.94-F8.819.289.81-Cl8.489.029.38-Br8.418.879.26-CH310.2910.0910.26-OCH39.989.6510.21-NO27.228.397.152,4-二硝基苯酚4.092,4,6-三硝基苯酚0.25
共轭效应的影响取代基邻位间位对位-H9.949.949.12
共轭效应的影响共轭效应本质上是通过共轭分散电子云,从而起到稳定系统的作用。一般来说吸电子共轭效应增强酸性,斥电子共轭效应削弱酸性。但是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是吸电子还是斥电子基团的作用以及这些基团整合在一起的相互影响。研究一下同是对位的甲基,硝基,氯原子的取代的苯酚的酸性规律。
共轭效应的影响共轭效应本质上是通过共轭分散电子云,从而起到13场效应的影响6.046.25场效应的影响6.046.2514立体效应的影响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周围基团对酸性中心结构的影响。如课本上面邻-叔丁基苯甲酸和对=叔丁基苯甲酸的酸性差别。立体效应的影响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周围基团对酸性中心结构的影响15氢键的影响顺反丁烯二酸的酸性不同邻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的酸性氢键的影响顺反丁烯二酸的酸性不同16轨道杂化不同产生的影响此处要特别注意有机化学研究中心的碳原子的不同杂化形式对酸性的影响。一般来说三种常见杂化形式中碳原子的吸电子能力依次为SP>SP2>SP3H-CH3H-CH=CH2H-C≡CHpKa4036.525轨道杂化不同产生的影响此处要特别注意有机化学研究中心的碳原子17酸碱电子理论(1923,路易斯(LewisG.N):(广义酸碱论)定义:凡能给出电子对用来形成化学键的物种(分子、原子团或离子)皆称为碱,凡能接受外来电子对的物种皆称为酸。酸是电子对的接受体,碱是电子对的给予体。酸碱通过电子对授受关系形成配位键,生成酸碱配合物。如:酸碱电子理论(1923,路易斯(LewisG.N):(广18把酸碱电子论的概念进一步延伸,把一些分子中没有孤电子对,但存在电子云密度较高的部位,也划为碱,如:大多数有机反应是电子对的配给与接受。因此,大多数有机反应和Lewis酸碱反应是一致的。把酸碱电子论的概念进一步延伸,把一些分子中没有孤电子对,但存19介绍两个概念:亲电试剂(electropohile)亲核试剂(nucleophile)Lewis酸为缺电子物质,它在反应过程中有接近另一分子负电荷中心的倾向,称之有亲电性,此物质称为亲电试剂。如:
H+,BF3,AlCl3。Lewis碱为有孤电子对或电子云密度较高的物种,在反应过程中有亲近另一分子正电荷(即“核”)的倾向,称之有亲核性。此物种称亲核试剂。如:介绍两个概念:亲电试剂(electropohile)Lewi20有机反应常把反应发生的原因,归结于两个分子或离子的电性部分相互影响的结果。如:有机反应常把反应发生的原因,归结于两个分子或离子的电性部分相21Lewis酸碱理论特点:以化学键理论为基础,接受电子对的就是酸,给出电子对的就是碱。酸碱反应就是共享电子对的过程。此酸碱理论大大扩展了酸碱的概念。缺陷在于不容易定量。对医学生来说,主要关注传统酸碱理论以及布朗斯特酸碱理论。Lewis酸碱理论特点:以化学键理论为基础,接受电子对的就是22第五章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第五章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23酸碱理论的发展水溶液中简单酸碱理论以水溶液系统中的H+和OH-为理论基础,适用于水溶液系统。布朗斯特酸碱理论扩展到所有质子溶剂系统,凡是能释放H+就是酸,能接受的就是碱。由此形成共轭酸碱对的概念。路易斯酸碱理论随着成键理论的深入,关注点从质子深化为电子,Lewis认为凡是能给出电子对的为碱,接受电子对的为酸。酸碱理论的继续深入认识酸碱理论的发展水溶液中简单酸碱理论24
Arrhenius酸碱理论:1884年在水中能电离出质子的物种称为酸;能电离出氢氧根负离子的物种称为碱。Arrhenius酸碱理论局限性Arrhenius酸碱理论:1884年在水中能电离出质子25Bronsted酸碱理论:酸碱质子理论要点: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是酸(acid),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base)。酸给出质子后,剩余的部分必有接受质子的能力。例:共轭酸碱对(conjugativepairofacid&base):因一个质子的得失而相互转变的每一对酸碱;相应的反应称为酸碱半反应。Bronsted酸碱理论:共轭酸碱对(conjugati26酸的强度用Ka或pKa表示,pKa越小,酸性越大;碱的强度用Kb或pKb表示,常见无机、有机酸的pKa值见P31表1-9。若酸为强酸,则其共轭碱为弱碱;反之,若碱为强碱,则其共轭酸为弱酸。(pKa+pKb=14)酸的强度用Ka或pKa表示,pKa越小,酸性越大;碱的强度用27一种物质呈现酸性或碱性,与它所在环境有关。同理,酸性或碱性的强弱也与它所处的环境有关。如:水的酸碱性:一种物质呈现酸性或碱性,与它所在环境有关。同理,酸性或碱性的28酸碱反应:酸碱强弱判断依据:化合物的酸性主要取决于其解离出H+或留下的负离子(共轭碱)的稳定性。负离子(A-)越稳定,意味着A-与H+结合的倾向越小,共轭酸的酸性越大。负离子的稳定性受中心原子(与酸性氢直接相连的原子)的电负性、原子半径的大小、与其相连的原子团的结构以及溶剂等因素的影响。酸碱反应:酸碱强弱判断依据:化合物的酸性主要取决于其解离出H29酸碱强度的测定传统上,多数研究和实用的体系是水溶液系统,可以查到很多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pKa,通过比较其大小可以判定其酸碱性,也可以判断反应的方向。Hammett酸度函数影响化合物酸碱强度的因素很多,不同系统状态下,同一化合物的酸碱表现差别很大。下面分情况考察一些常见影响因素。酸碱强度的测定传统上,多数研究和实用的体系是水溶液系统,可以30影响酸碱强度的主要因素溶剂化作用诱导效应的影响共轭效应的影响场效应的影响立体效应的影响氢键的影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轨道杂化不同产生的影响酸碱影响的因素非常多,并且常常多种因素同时发挥作用,最直观的判断就是通过水溶液系统中的pKa来近似判断,对医学生来说主要关心的就是水溶液系统,如药物在水溶液中不同pH值下的溶解行为。影响酸碱强度的主要因素溶剂化作用酸碱影响的因素非常多,并且常31溶剂化作用溶剂化作用在于对于电离之后的离子对有强烈的静电作用,从而大大降低溶液系统的能量。因此其对溶液系统的电离平衡影响非常明显。例如:苯酚和乙酸在气相条件下和水溶液中酸性的巨大区别甲胺类化合物在水溶剂和非质子溶剂中的碱性顺序的变化溶剂化作用溶剂化作用在于对于电离之后的离子对有强烈的静电作用32诱导效应的影响pKa4.763.182.902.861.300.64pKa3.754.764.874.835.08总结:吸电子基团增强酸性,离酸性中心越近影响越强。斥电子基团减小酸性,越近减小的越厉害。离酸性中心比较远的时候基本可以忽略。注意,我们考察的主要是诱导效应。诱导效应的影响pKa4.7633
共轭效应的影响
取代基邻位间位对位-H9.949.949.94-F8.819.289.81-Cl8.489.029.38-Br8.418.879.26-CH310.2910.0910.26-OCH39.989.6510.21-NO27.228.397.152,4-二硝基苯酚4.092,4,6-三硝基苯酚0.25
共轭效应的影响取代基邻位间位对位-H9.949.949.34
共轭效应的影响共轭效应本质上是通过共轭分散电子云,从而起到稳定系统的作用。一般来说吸电子共轭效应增强酸性,斥电子共轭效应削弱酸性。但是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是吸电子还是斥电子基团的作用以及这些基团整合在一起的相互影响。研究一下同是对位的甲基,硝基,氯原子的取代的苯酚的酸性规律。
共轭效应的影响共轭效应本质上是通过共轭分散电子云,从而起到35场效应的影响6.046.25场效应的影响6.046.2536立体效应的影响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周围基团对酸性中心结构的影响。如课本上面邻-叔丁基苯甲酸和对=叔丁基苯甲酸的酸性差别。立体效应的影响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周围基团对酸性中心结构的影响37氢键的影响顺反丁烯二酸的酸性不同邻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的酸性氢键的影响顺反丁烯二酸的酸性不同38轨道杂化不同产生的影响此处要特别注意有机化学研究中心的碳原子的不同杂化形式对酸性的影响。一般来说三种常见杂化形式中碳原子的吸电子能力依次为SP>SP2>SP3H-CH3H-CH=CH2H-C≡CHpKa4036.525轨道杂化不同产生的影响此处要特别注意有机化学研究中心的碳原子39酸碱电子理论(1923,路易斯(LewisG.N):(广义酸碱论)定义:凡能给出电子对用来形成化学键的物种(分子、原子团或离子)皆称为碱,凡能接受外来电子对的物种皆称为酸。酸是电子对的接受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粉笔板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人工授精用动物精液产品供应链分析
- 真空吸尘器用滤尘器商业机会挖掘与战略布局策略研究报告
- 俯卧撑支架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书籍封面的平面设计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卡祖笛产品供应链分析
- 自行车车闸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装饰用木条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医用箭毒产品供应链分析
- 生产加工用香精油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GB/T 41318-2022通风消声器
- GA 137-2007消防梯
- 值班人员的福利补贴方案
- 七年级数学活动课(找规律)课件
-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解读课件
- 2023年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 外贸开发信PPT课件讲义
- 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认定表填写模板
-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全套精美课件
- 人性化设计产品案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