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73876b6f289153ffe89daf53b0c551e/073876b6f289153ffe89daf53b0c551e1.gif)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73876b6f289153ffe89daf53b0c551e/073876b6f289153ffe89daf53b0c551e2.gif)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73876b6f289153ffe89daf53b0c551e/073876b6f289153ffe89daf53b0c551e3.gif)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73876b6f289153ffe89daf53b0c551e/073876b6f289153ffe89daf53b0c551e4.gif)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73876b6f289153ffe89daf53b0c551e/073876b6f289153ffe89daf53b0c551e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阅读专题江西省新余市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一)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唐代)岑参三十始一命①,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②。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注】①一命:最低的官职。②药栏:草药的栅栏。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始”字点题,作者三十岁开始当官,对官场的想法和兴趣变得更多了。B.第二联说可怜自己没有家业,尽管被授予的是一个小官,自己也不敢以之为耻。C.尾联反映了作者只因为一份微薄官俸,放弃隐逸山林、水滨的矛盾心理。D.作者运用典故,在对比中表现了自己愧对前人,憋屈而无可奈何的真挚情感。7.第三联“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中“醉”字用得好不好?请简要分析原因。【6~7题答案】【答案】6.A7.示例:用得好。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花东倒西歪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解析】【分析】【6题详解】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有误。首联感慨多年未得有做官的机会,到了三十多才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慨这么多年做官的心情已经多半消退了。“三十始一命”,“一命”是官秩最低等,从八品,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工作刻板琐碎。这对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来说太失望了。于是感到“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消磨殆尽。故选A。
【7题详解】考查赏析词语。第三联写景,“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句中“醉”精炼传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点睛】译文:人到三十才得个一命官,仕宦的念头快要消磨完。自怜没有什么祖传家业,总不敢嫌弃这微小的官。涧水吞没了采樵的小路,美丽的山花醉倚在药栏。只因为这五斗米的官俸,竟然要辜负这根钓鱼竿。江西省赣州市2022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蝶恋花·密州上元①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②,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③。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①上元:即元宵节,词人此时由杭州通判调至密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③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中诗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C.“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祭的击鼓吹箫,但却久久不愿离去。D.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的特点,描绘了两地上元节的不同景象。7.细读全词,思考词人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6C【解析】“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指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祭时才有鼓箫乐曲。此句写出了密州上元节的寂寞冷清,并非热闹非凡。C项表述错误。7.对比。上片写杭州上元节的热闹,下片再写密州上元节的凄清,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在密州时的孤独寂寞,抒发了词人忧国忧民之情。【解析】上片写杭州上元节的热闹,下片再写密州上元节的凄清,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表现了词人在密州时的孤独寂寞,抒发了词人的寂寞之情。此外,他在上元节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表现了词人对百姓的担忧,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江西省宜春高安市2022年模拟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一)董岭①水【唐】周朴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禹②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去衙山色远,近水月光低。中有高人在,沙中曳杖藜③。【注】①董岭:位于浙江湖州安吉县,因为山势,河水向西奔流。②禹:大禹,传说中的古代部落联盟首领,曾疏通江河,使之东流入海。③杖藜:藜杖,拐枝。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说湖州安吉县的城门高耸,与白云平齐,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B.颈联“去衙”是就“安吉县”而言,“近水”是就“董岭水”而言。C.尾联的“高人”即隐逸的高士,他拖着拐杖,在沙滩上悠然地踱步。D.这首诗营造了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美好世界,山青水秀,静谧安闲。7.南宋著名诗歌理论家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例如台湾海峡明明不浅,余光中《乡愁》却说它“浅浅的”。“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也体现了这种无理而妙,请具体说明。(内容上指出说明其“无理”之处即可,不要求分析为什么妙。)【6~7题答案】【答案】6.A7.①小河西流,本是地形使然,却把原因归结为大禹(没有到这里来治水);②本是“河水”西流,却说“河声”流向西。【解析】【分析】6题详解】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A.首联说湖州安吉县的城门高耸,与白云平齐,为“河声流向西”做铺垫,所以“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A。【7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的意思是:大禹治水没有到这里,这里的河水是向西流的。显然小河西流是安吉县地势高耸造成的,作者却把原因归结为大禹没有到这里来治水,这是其“无理”之处。作者要表达的是这里是像桃花源一样的一方净土。“河水”向西流,作者却说是“河声”流向西,这也是一处“无理”之说。其实这个“声”字运用,把溪流流动的动感马上显示出来了,好像已经听到潺潺流水的声音。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①[宋]苏轼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②,我思君处君思我。【注】①李公择:苏轼的朋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甚笃。②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6.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簌簌无风花自堕”描写花落的情景:花落不是风吹所致,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在地。B.两人在“寂寞园林”之中话别,相对无言,各怀心事,不忍打破这欢乐的气氛。C.本词上片主要写暮春之景,微露惜别之情;下片写送别,兼写对再受重用的渴望。D.“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这两句是词人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通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的情景。7.“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译文花落声簌簌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在地。寂寞的园林里,花木荣枯。似乎有情的落日照耀着客座,高耸的青山仿佛刺破了横云。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在舟中却见舵已转。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我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我思念你的时候你也在思念着我吧。6.B(解析:应为“静默、忧伤的气氛”。)(2分)7.答案:流露出作者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分)江西省瑞金市2022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一)(每小题2分,共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金城北楼①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唐郡名,原为兰州,天宝元年改名金城郡,治所在五泉县(今甘肃兰州)。6.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所望见之壮丽景色,这两句中,“满晴空”的“满”,“胜画中”的“胜”字,都是饱含感情笔墨,倾注了诗人对金城秋色的由衷赞美之泉。B.颔联写的皆是静景,描写了金城秋色的远景,壮美如画,有声有色。C.颈联由具体写景转入抒发感慨,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溢于字里行间。D.尾联写边疆生涯,“至今羌笛怨无穷”,守边士卒在羌笛声中流露出无限的哀怨情思。7.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写出了黄河急流非凡声势。C.全诗先写远望所见,呈现出一派宏大,悲壮之景。D.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6~7题答案】【答案】6.B7.D【解析】【6题详解】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B.“皆是静景”有误,诗的颔联写水流湍急,月势的静,两相映衬,动静结合,衬托出诗人欲动不能,欲静还动的心境;故选B。【7题详解】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D.有误,颈联写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福祸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然溢于字里行间;故选D。江西省2022年中考模拟语文试卷1(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秋雨叹三首(其三)①杜甫长安布衣②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霖雨六十余日,京师庐舍垣墙,颓毁殆尽。房琯上言水灾,国忠使御史按之。国忠恶言灾异,而四方匿不以闻。②长安布衣:杜甫自谓。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写了诗人在连绵秋雨中旅居的情况,抒发了由秋雨引发的对个人及国事的感慨。B.第一句运用了反问句强调自己贫困潦倒、无人关心的不幸境遇。“比数”即相提并论。C.“稚子无忧走风雨”写无惧风雨的孩子们雨中欢呼雀跃的情景,反衬出“老夫”的衰老。D.尾联写秋霖淫溢、久不见日、满地泥泞的场景,表达对君臣失道的国政的担忧与质疑。7.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C7.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雨声飕飕,天气寒冷,胡雁难飞,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氛围,烘托愁苦之深重。②托物言志(比喻,以物喻人)。环境凄寒,胡雁欲高飞而不能,诗人以胡雁来比喻自己身居困厄不能伸展抱负。③虚实结合。实写天寒雨稠、胡雁掩翅,虚写自己身处困境、郁不得志;联想巧妙,画面感强,感人至深,含蓄蕴藉。江西省2022年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夜泊水村①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②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③?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①作此诗时,作者已居家山阴奉祠9年,时年58岁。②老子:“老夫”之意,指陆游自己。一说指老子李耳。③泣新亭:东晋初年,从洛阳逃到江东的文士,常到新亭饮酒赋诗,谈到半壁河山沦亡,常相对而泣。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惆怅。“羽箭久凋零”,一个“久”字,足见其被弃置时间之长及内心的极度苦闷。B.颔联“诸君何至泣新亭”借用《世说新语》中“新亭对泣”的典故,既是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无所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责,又表达了诗人“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的爱国之情。C.“双鬓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战略
- 行为习惯与孩子未来家庭教育的长远影响
- DB6103T 80-2025猕猴桃园覆土栽培香菇技术规范
- 不可撤销物业服务合同范例
- 中保人寿幸福家园保险合同范本(A)
- 临街旺铺租赁合同样本
- 二手车买卖合同(权威版)
- 业务拓展与培训合作合同
- 上海市物流运输合同范本
- 个人信用担保贷款合同范文
- 桥梁建设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新版)中国动态血压监测基层应用指南(2024年)
- 矿物加工工程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同等学力申硕英语考试真题
- 浙江省杭州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副本
- 电力通信光缆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 安全隐患举报奖励制度
- 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指南
- T-CACM 1560.6-2023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穴位贴敷
- 2024年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新课标Ⅱ卷数学试题(真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