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节选)》课件30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我与地坛(节选)》课件30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我与地坛(节选)》课件30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我与地坛(节选)》课件30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我与地坛(节选)》课件30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的生命是异常的脆弱,人生路上又不可能始终艳阳高照。所以,当病痛、甚至是残疾等不幸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之神对你极尽捉弄时,你将作出何种选择?面对不幸,何去何从?我与地坛史铁生

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大意,梳理文章脉络,明确情感基调与主旨;2、赏析哲理性语句,品味文章语言特色;3、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体悟母爱的深沉伟大与作者的悔痛之情。一、知人论世,初入文本

史铁生(1951年—2010年),北京人。1969年,18岁的他赴延安插队,1972年,生日那天,因腿疾住进医院,从此他再没站起来,双腿瘫痪后回到北京,时年21岁。1974年始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后转向写作。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病隙随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一)作者简介史铁生——“地狱之门的思考者”

史铁生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方向。”

自称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不幸下肢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一度精神几近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地坛。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力量,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自救。地坛对史铁生来说,已不是一般人的人文景观,地坛成为他精神栖居的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学。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下了《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二)创作背景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

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祉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有方泽坛、皇祉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于1925年被辟为京兆公园。1984年,地坛被评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2月,地坛公园被授为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三)文学常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荒芜(wú)剥蚀(shí)琉(liú)璃(lí)淡褪(tuì)坍圮(tānpǐ)玉砌(qì)雕栏亘(gèn)古不变撅(juē)捋(lǚ)麻绳蝉蜕(tuì)窸窣(xīsū)颓(tuí)墙嘈(cáo)杂灼(zhuó)烈倔强(juéjiàng)熨(yù)帖隽(juàn)永教诲(huì)譬(pì)如祈(qí)祷(一)读准字音(二)划分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7段):“我”与地坛第二部分(8—17段):“我”与母亲1-4:“我”与地坛的结缘5-7:“我”在地坛获得的人生感悟8:过渡段9-10:母亲为“我”承担苦难11-16:“我”的创作与对母亲的回忆17:结尾段,结束回忆(三)挖掘线索1、对母亲的怀念2、对生命的思考三、深入研读,仔细品味(一)赏地坛之景

作者在地坛里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呢?用心品读,并试着用词语概括出风景的特点,完成任务单里的表格。段落景物特点357(一)赏地坛之景

作者在地坛里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呢?用心品读,并试着用词语概括出风景的特点,完成任务单里的表格。段落景物特点357剥蚀了的琉璃、淡褪了的朱红、坍圮了的高墙、散落的雕栏玉砌、苍幽的古柏、茂盛的野草藤蔓、发出沉静光芒的夕阳古旧沧桑、破败荒芜、冷落沉寂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木竞相生长的响动生机勃勃、荒芜但并不衰败落日余晖、雨燕高歌、苍黑的古柏、孩子的脚印、青草泥土的气味、秋风里的落叶未改本色、充满激情(一)赏地坛之景

刚进入地坛时,地坛是什么样的状态?“我”是怎样的状态?二者有何相似点?分析“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

……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被人遗弃的古园被社会遗弃的人同病相怜荒芜冷落失魂落魄地坛“我”(二)品哲理之句1、根据地坛的特点,回答地坛给“我”带来什么样的生命启示?文中位置地坛特点给作者的生命启示3

5

7

古旧沧桑、破败荒芜、冷落沉寂生机勃勃、荒芜但并不衰败未改本色

充满激情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静中,“我”看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二)品哲理之句

2、“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车辙”指的是作者的心路历程,作者经过在地坛的长期思考,参透了人生的意义,从瘫痪自伤走向了坚忍顽强。但是,他的思索结果不是个人独立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陪伴,是母亲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二)品哲理之句

3、如何理解“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一句?明确:常人眼中衰败的落日、泥泞的沟坎都被作者描绘得如此壮丽,其中寄寓着这样的哲理:生命充满劫难,历经苦难的人生也能够辉煌和灿烂。(二)品哲理之句

4、作者描写了很多微小的生物,作者为何要这么写,有何用意?明确:小昆虫和草木的生生不息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使“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面对苦难要勇敢地活下去,顽强地活下去,体会人生的味道。(二)品哲理之句

5、作者在地坛中思考了几个问题?有何启发?

第一个:我该不该去死?我为什么要活着?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上帝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着?

坚强地承受苦难,坚韧地活着,活出生存的意义、价值,在逆境中要更加坚强。地坛于“我”而言逃避危难之地感悟生命之地获得重生之地(三)析作者之情

1、概括作者母亲的形象。①隐忍宽容。包容儿子,自己承受痛苦;理解儿子,委屈自己,眼看着自己的儿子在最辉煌的时候遭遇人生一大挫折,母亲想要安慰,却不愿打扰儿子那敏感又脆弱的心灵。②倔强坚忍。母亲为了儿子不懈地四处奔走;默默注视着儿子,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儿子,用她那坚忍的性格感染着自己的儿子。③思想深刻、聪慧过人。她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懂得运用恰当的方式去呵护儿子。她思想深刻,考虑长远、让儿子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路。④体贴关怀。母亲心思细腻,她知道突然残疾的儿子需要一个独自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她便不去打扰。又因担心儿子,常常悄悄寻找,只为确认儿子是否安全。(三)析作者之情

2、我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什么变化?为何会发生变化?变化:母亲去世前:来不及为母亲着想忽视母亲母亲去世后:感到痛悔怀念母亲原因:1.地坛治愈了“我”的精神,让“我”能够更加平和地面对自己的不幸,并且更加敏锐地感知生活中有情与美好。2.写作上的成就重新建立起了“我”对生活的信心,也使得“我”能够从完全自我的状态中走出来,意识到母亲的付出与痛苦,也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的深重伤害。3.母亲的离世让“我”意识到了她曾“我”给予“我”怎样的关心理解和力量,而“我”已经永远失去这样一份无私而伟大的爱。(三)析作者之情

3、地坛与母亲有何相似之处?

地坛母亲古老苍凉,沉静超然,包容一切,生机勃勃宽容,沉静,无私,坚忍(1)二者都是作者生的希望。(2)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到每个人都有他存在于世上的理由,人应该乐观、坚强、器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对生活的勇气。二者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3)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命感悟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史铁生的地坛,也是史铁生和母亲的地坛。地坛与母亲已经融为一体。(四)艺术手法1.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2.富含哲理的语言3.真挚动人的情感4.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四、总结全文,概括主旨主旨概括

这篇散文通过写作者与地坛的关系,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写母亲,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及他所体悟到的母爱。透过这些朴实、纯净的文字,我们感受到史铁生的精神魅力,以及他澄净的思想和深切的感悟。《我与地坛》蕴含着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思考:

①关于生死。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