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管施工方案_第1页
风管施工方案_第2页
风管施工方案_第3页
风管施工方案_第4页
风管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管施工方案风管施工方案风管施工方案风管施工方案编制仅供参考审核批准生效日期地址:电话:传真:邮编: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口服液及胶囊生产线技改工程水电及消防安装工程消防排烟及通风空调风管安装施工方案编制:审核:批准:湖南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2012年目录TOC1.编制依据 ……………32.工程概述 ……………43.主要工程参数………44.作业条件……………45.主要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56.安全文明施工作业………………121.编制依据《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胶囊及生产线技改工程水电及消防安装工程施工合同》施工图纸会审纪要、设计交底记录、设计变更、会议纪要中国医药集团重庆设计院设计、提供的施工图设备厂家提供的安装图及技术资料湖南安装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项目管理方案》(XA汉森-2011)《安全管理制度》(XA汉森-2011)《湖南汉森制药厂口服液及胶囊生产线技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XA汉森-2011)《通风及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2.工程概述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口服液及胶囊生产线技改工程水电及消防安装工程中的消防排烟及通风空调风管工程包括:所有消防排烟风管及部分通风风管。本风管系统的材质采用镀锌钢板。风管的连接方式采用共板法兰连接,风管采用镀锌钢板咬口成形。并采用离心玻璃棉保温。本工程的主要特点是:风管工程量大,阀门多,消防系统施工质量要求高。3.主要工程参数本工程的主要风管名称、材质以及连接方式如下表。表1:风管系统参数表名称材质长边尺寸厚度(mm)连接方式排烟风管镀锌钢板1000<b≤2000机械咬口、共板法兰连接排烟风管镀锌钢板630<b≤1000机械咬口、共板法兰连接排烟风管镀锌钢板320<b≤630机械咬口、共板法兰连接通风风管镀锌钢板1000<b≤2000机械咬口、共板法兰连接通风风管镀锌钢板630<b≤1000机械咬口、共板法兰连接通风风管镀锌钢板320<b≤630机械咬口、共板法兰连接通风风管镀锌钢板b≤320机械咬口、共板法兰连接4.作业条件现场具备施工条件;土建交安手续完成,施工器具到位,材料到场且预制完成。基本人员配备表表2:基本人员配备序号人员岗位人数序号人员岗位人数1施工员1人4安全员1人2专业负责人1人5通风工6人3焊工1人6普工85.主要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风管制作5.1.1准备工作为保证工程质量及施工的安全进度,送排风与防排烟风管均选用优质镀锌钢板,严格材料质量检验,保证原材料的厚度、表面平整度,强度、刚度高及耐腐蚀性。根据施工图纸及现场实际情况(风管标高、走向及与其它专业协调情况),按风管所服务的系统绘制出加工草图,并按系统编号。对于风管尺寸较大时,可以直接在生产线上压筋加固,排列应规则,间隙应均匀,板面不应有明显的变形。5.1.2切割时,必须进行划线的复核工作,防止因下料造成浪费。剪切后,应做到板材的切口整齐,直线平直,曲线圆滑。剪切可根据施工条件采用剪板机械或手工工具进行。5.1.3金属薄板连接及共板用金属薄板制作的通风管道及附件,可根据板材的厚度及设计的要求,分别采用咬口连接,铆钉连接及焊接等方法进行板材之间的连接。本工程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咬口连接方式。咬口连接是通风、空调工程中最常用的连接方式,适用于:厚度小于1.2mm的普通薄钢板和镀锌薄钢板。咬口的加工:板材咬口连接的加工,主要是折边和咬合压实过程。折边的质量应能保证咬口工缝的严密及牢固,折边宽度一致。平直或咬合压实时不能出现半咬口和张缝等现象。咬口的加工可用手工或机械进行,手工加工的咬口易出现咬口缝不严密,折边度度不一致等现象,所以采用机械加工,即节约了资金又提高了效率。咬口宽度和留量:咬口宽度按制作管件的板厚和咬口机械的性能而定,对于单平咬口、单立咬口、单角咬口的的咬口留量等于三倍咬口宽。联合角咬口的留量等于四倍咬口宽,咬口应根据咬口需要,分别留在两边。对于共板法兰(TFD)的制作,采用在主板上,钢板边回折90mm,作为法兰的折板材料。法兰角与法兰角间的连接,采用特制共板法兰角(采用机械压制)。5.1.4板材的折方手工折方:折方前,板材应先划好折曲线,再把板材放在作业台上,使折曲线和槽钢边对齐,一般较长的风管由两人操作,两人分别站在板材两端,一手把板材压在工作台上,不使移动;一手把板材向下压成90º直角然后用木方尺进行修整,直到打出棱角,使板材平整为止。机械折方:机械折方可用手动折边机,也可用SAF—9型折板机。其操作方法和板制角咬口立折边相同。图1单元风管示意图5.1.5风口常用类型是装有网状或条形栅格的矩形回风口,没有联动调节装置。其他类型的风口都设有联动调节装置,空调工程中最常有的135型风口,调节范围达135º,分单层、双层、三层三种形式,可根据精度要求选用。下面就各类风口的共同特点提出相应的规定:1)风口表面应平整与设计尺寸允许偏差不应大于2mm。矩形风口两对角线之差不应大于3mm,圆形风口任意正交两直径的允许偏差不应大于2)风口的转动调节部分应灵活,叶片应平直,周边框不得磨擦。3)插板式及活动篦板式风口,其插板,篦板应平整,边缘光滑,抽动灵活。活动篦板式风口组装后应能达到完全开启和封合。4)百叶式风口的叶片间距均匀,两端轴的中心应在同一直线上。手动式风口叶片与边框铆接下来应松紧适应。5)散流器的扩散环和调节环应同轴,轴向间距离分布详均匀。6)孔板式风口,孔口不得有毛刺,孔径和孔距应符合设计要求。7)旋转式风口,活动件应轻便灵活。风口加工时应注意部位的尺寸,如内部叶片与外框的尺寸应正确,相互配合时应适度,不得有叶片与外框磨擦的现象。另外,活动部分如轴,轴套的配合尺寸应松紧适度。装配好后应加注润滑油,以免生锈。喷漆最好在装置前进行。支吊架制作5.2.1支吊架准备风管支、吊架制作前,首先要对型钢进行矫正。矫正的顺序为先矫正扭曲后矫正弯曲。开孔必须采用台钻或手电钻,不得用氧乙炔焰开孔。风管支、吊架的安装要做到牢固、可靠,支吊架的间距按规范执行;支吊架位置按风管中心线确定,其标高要由风管设计的标高来确定,支吊架不得设在系统风口、风阀、栓视门和测定孔等部位。5.2.2风管支、吊架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a.风管支、吊架的间距要求:边长尺寸小于400mm的水平风管,间距不应大于4m。边长尺寸大于400mm的水平风管,间距不应大于3m。b.支、吊架的下料宜采用机械加工,采用气焊切割口应进行打磨处理。不应采用电气焊开孔或扩孔。c.吊杆应平直,螺纹应完整、光洁。吊杆加长可采用以下方法拼接:d.采用搭接双侧连续焊,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吊杆直径的6倍;e.采用螺纹连接时,拧入螺母的螺杆长度应大于吊杆直径,并有防松动措施。(7)矩形钢板水平风管在最大允许安装距离下,吊架型(矩形风管)吊架型支吊架的最小规格应符合下表3规定(不详之处按相关图集执行,与规范不合之处以规范为准):风管边长b吊杆直径横担规格不保温保温角钢槽钢b≤400φ8φ10L30×3∠63400<b≤1250φ8φ10L40×3[51250<b≤2000φ10φ12L50×3[2000<b≤2500φ10φ12L56×3[8b>2500按设计确定表3吊架参数表图2风管及支吊架安装示意图5.3.3吊杆吊杆圆钢应根据风管安装标高适当截取。套丝不宜过长,丝扣末端不宜超出托架最低点,不应妨碍装饰吊顶的施工。垫片材料风管的法兰衬垫采用石棉板(δ=3mm)制作。支吊架与风管间镶以不燃或难燃垫木。阀门安装在共板法兰风管中安装角钢法兰的阀门,可直接在共板法兰上配孔,用螺栓连接;如果阀门也为共板法兰形式,则可直接用法兰夹相连。由于共板法兰强度不如角钢法兰,因此较重的阀门需单独悬吊,如防排烟阀等;一般的手动对开多叶调节阀可选择另加一副吊架。5.5.1防火阀安装在安装防火阀前,应检查其弹簧及传动机构是否完好。防火阀,调节阀安装后应做动作实验,确保操作灵敏、可靠。安装防火阀,必须距墙面大于或等于200mm,并应应充分考虑墙的粉面厚度及装饰用的龙骨等厚度,否则就无法操作。防火阀安装必须注意方向,易熔片必须置于迎风侧。防火阀、消音器必须单独设置支吊架。5.5.2风口安装a.风口到货后,对照图纸核对风口规格尺寸,按系统分开堆放,做好标识,以免安装时弄错。b.安装风口前要仔细对风口进行检查,看风口有无损坏、表面有无划痕等缺陷。凡是有调节、旋转部分的风口要检查活动件是否灵活,叶片是否平直,与边框有无摩擦。对有过滤网的可开启式风口,要检查过滤网有无损坏,开启百叶是否能开关自如。风口安装后应对风口活动件再次进行检查。c.在安装风口时,注意风口与所在房间内的其他设施如灯具、烟感、探测器、喷头等线条一致。尤其当风管暗装时,风口要服从房间线条。吸顶安装的散流器与吊顶平齐。风口安装要确保牢固可靠。d.为增强整体装饰效果,风口及散流器的安装采用内固定法:从风口侧面用自攻螺钉将其固定在龙骨架或木框上,必要时加设角钢支框。e.成排风口安装时要用水平尺、卷尺等保证其水平度及位置,并用拉线法保证同一排风口/散流器的直线度。风管漏光和漏风量检测5.6.1风管漏光检测漏光法检测是采用光线对小孔的强穿透力,对系统风管严密程度进行检测的方法。①漏光法检测的标准采用漏光法检测系统的严密性时,低压系统风管以每10米接缝,漏光点不大于2处,且100米接缝平均不大于16处为合格;对中压风管每10米接缝,漏光点不大于1处,且100米接缝平均不大于8处为合格。②漏光法检漏的具体操作方法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安全光源,不小于100W带保护罩的低压照明灯作漏光检测的光源。系统风管漏光检测时,光源可置于风管内侧或外侧,但其相对侧应为暗黑环境。检测光源沿被检测部位与接缝作缓慢移动,在另一侧进行观察。当发现有光线射出,则说明查到明显漏风部位,并做好记录。系统风管采用分段检测、汇总分析的方法。在严格安装质量管理的基础上,系统风管的检测以总管和干管为主。漏光检测中如发现条缝形漏光,则需视不同的漏光部位分别进行处理。如是法兰处,则用拧紧螺栓、更换密封垫等方法;如是咬缝处,则用密封胶密封等方法。如咬缝漏光严重,则重新制作安装该段风管,并重新作漏光测试。漏光检测不合格时,应按规定的抽检率,作漏风量测试。5.6.2漏风量测试风管的漏风量测试采用的计量器具必须是经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同时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流量测量节流装置》规定的计量元件搭设测量风管单位面积漏风量的试验装置。风管单位面积允许漏风量的检验标准见下表:风管单位面积允许漏风量(m3/h·m2)工作压力(Pa)200300400500600800100012001500低压系统允许漏风量中压系统允许漏风量中压系统风管的漏风量检测必须在漏光检测合格的基础上进行。①、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将待测风管连接风口的支管取下,并将开口处用盲板密封。②、试验方法:利用试验风机向风管内鼓风,使风管内静压上升到所需测试压力(Pa),并稳压,此时风管内进风量即等于漏风量。该风量用在风机与风管之间设置的孔板来测量。eq\o\ac(○,3)、试验装置:试验风机:为变风量离心风机,风机最大风量为1600m3/h,最大风压2400P连接管:Ф100孔板:当漏风量≥130m3/h时,孔板常数C=,孔径=当漏风量<130m3/h时,孔板常数C=,孔径=倾斜式微压计:测孔板压差0~2000Pa测孔管压差0~2000Pa④、试验步骤a漏风声音试验:本试验在漏风量测量之前进行。试验时先将支管取下,用盲板和胶带密封开口处,将试验装置的软管连接到被测风管上。关闭进风挡板,启动风机。逐步打开进风挡板直到风管内静压值上升并保持在试验压力。注意听风管所有接缝和孔洞处的漏风声音,将每个漏风点作出记号并进行修补。b漏风量测试:本试验在有漏风声音点密封之后进行。测试时,首先启动风机,然后逐步打开进风挡板,直到风管内静压值上升并保持在试验时,读取孔板两侧的压差,按下述公式计算被测风管的漏风量:漏风量按下式进行计算Q=3600ε·α·An(2/ρ)△P式中:Q—漏风量,(m3/h)ε—空气流速膨胀系数ρ—空气密度(㎏/M3)An—孔板开口面积(m2)α—孔板流量系数△P—孔板差压(Pa)6.安全文明施工作业一、建立安全施工管理责任小组1、建立项目安全生产制度和项目安全管理小组组长:项目经理:温剑波副组长:项目现场经理:曾智符项目副经理兼总工程师:马斌专职安全员:丁德利组员:现场安全员(各班组长)施工员:刘作、唐李琪材料员:杨明昊综合员兼资料员:谭思敏2、明确划分项目部各人员的责任制,使其在施工过程中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项目部必须按照现场施工环境,配备具有经验的相应安全员人数。并定期有上属部门对其进行考核。3、制定严格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由项目部安全员和富有经验的施工管理人员对各班组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技术上的教育培训。二、安全管理目标工亡事故为零,无重伤,杜绝重大火灾和机械伤亡事故;职业发病率为零;防止环境污染,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对新进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三级教育培训工作达到100%,购买意外伤害保险100%。1、由项目的专业技术人员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技术交底,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生产。2、对一些专业性强、难度大的施工项目,单独编制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并呈报上级部门进行审批,未经审批的项目,不准施工。杜绝盲目的没有任何安全措施方案进行施工。三、施工环境因素及预防措施1)预防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严格监督进入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