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3短诗五首 课件_第1页
人教部编版3短诗五首 课件_第2页
人教部编版3短诗五首 课件_第3页
人教部编版3短诗五首 课件_第4页
人教部编版3短诗五首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

语文下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人教版12短诗五首2短诗五首2情景导入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从《诗经》以来,诗歌的发展历史从未断绝。尤其是因“新文化运动”而兴起的“新诗”,为宣传新思想,推广新文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课所学习的五首短诗,都是“新诗”中的经典之作,尽管它们都很简短,但都是那个时代中最耀眼的文字,品读这些诗歌,不仅让我们得到艺术的享受,也能得到生活的启示。情景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从《诗经》以来,诗歌的发3课时目标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重点)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在把握诗歌意象的基础上,深入体味诗歌的意蕴,感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3.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律美,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课时目标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4生难字词墓畔(pàn)

吟唱(yín)

舵手(duò)房舍(shè)埋没(mái)

芦荻(dí)卞之琳(biàn)

聂鲁达(niè)生难字词墓畔(pàn)吟唱(yín)舵手(duò5月夜月夜6作者档案沈尹默(1883-1971),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吴兴区),1883年生在陕西汉阴,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作者档案沈尹默(1883-1971),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7文题解说《月夜》:题目表明了诗歌所写的内容是诗人在月夜下的所见和所感。文题解说《月夜》:题目表明了诗歌所写的内容是诗人在月夜下的所8写作背景

《月夜》:这首诗写于1917年,1918年在《新青年》第一期刊登,成为现代第一首散文诗。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社会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月夜”一样。《新青年》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觉醒了一代人,为新文化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写作背景《月夜》:这首诗写于1917年,1918年在9结构图示月夜霜风月光顶高的树我环境凄冷并排立着没有靠着独立人格结构图示月夜霜风月光顶高的树我环境凄冷并排立着独立人格10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诗的前两句描写霜风、月光有什么作用?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个凄冷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突出了诗人对独立人格和个性解放的精神追求。

诗的前两句描写霜风、月光有什么作用?11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怎样理解诗人的情感?

深秋夜晚,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在这种萧索的环境中,诗人面对一株“顶高的树”,也就是更强势的人或势力,也“并排立着”,决不“靠着”,反映了诗人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怎样理解诗人的情感?12主题概括《月夜》通过霜风、月光、树的衬托,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主题概括《月夜》通过霜风、月光、树的衬托,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13萧红墓畔口占萧红墓畔口占14作者档案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字朝安。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作者档案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字朝安。浙15文题解说《萧红墓畔口占》:“口占”指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题目指出了这首诗是诗人在凭吊亡友萧红时,在墓前出口吟成的。文题解说《萧红墓畔口占》:“口占”指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16写作背景

《萧红墓畔口占》:1942年1月,著名女作家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2岁。1944年,诗人戴望舒前来凭吊萧红墓,写下了这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写作背景《萧红墓畔口占》:1942年1月,著17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诗中的“红山茶”有什么含义?

诗人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了对萧红的深情的悼念,同时,“红山茶”也象征萧红像山茶花般热烈、灿烂的生命,非常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

诗中的“红山茶”有什么含义?18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怎样理解诗人在最后一句中所表达的情感?

活着的诗人在长夜漫漫的痛苦寂寞中等待着胜利,而逝去的友人不再漂泊流浪,“卧听着海涛闲话”。对比之下,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有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有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创造更多更出色的作品,也有对萧红的羡慕之情,羡慕萧红终得解脱,无须如同自己一样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言少意丰,韵味深长。怎样理解诗人在最后一句中所表达的情感?19主题概括

《萧红墓畔口占》通过诗人在亡友墓前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平淡的文字、平静的描述背后潜藏着长久的辛酸与刻骨的悲痛。主题概括《萧红墓畔口占》通过诗人在亡友墓前的所见所感20结构图示萧红墓畔口占六小时长途一束红山茶寂寞等待卧听海涛闲话悼念哀思痛苦寂寞结构图示萧红墓畔口占六小时长途一束红山茶寂寞等待卧听海涛21断章断章22作者档案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作者档案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23文题解说《断章》:本诗是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诗人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文题解说《断章》:本诗是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诗人抽出来独立24写作背景《断章》: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它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写作背景《断章》: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25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诗人把四个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26主题概括

《断章》通过对生活中几个平常画面的描写,寄寓了深刻的哲理,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主题概括《断章》通过对生活中几个平常画面的描写,寄寓27风雨吟风雨吟28作者档案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现代诗人。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帆》。作者档案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29文题解说《风雨吟》诗歌所吟诵的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社会的风雨、诗人心中的风雨,以表达诗人的勇气和决心。文题解说《风雨吟》诗歌所吟诵的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社会的30写作背景《风雨吟》这首诗写于1941年12月,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国家处于动乱,社会经历着风雨,诗人写下这首诗,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抒发了战士般的情怀。写作背景《风雨吟》这首诗写于1941年12月,那是一个风雨飘31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赏析《风雨吟》中“郊原如海,房舍如舟”两句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运用两个比喻,写出了极富画面感的风雨之景,描述诗人的真切体验:在狂风和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变成了一片波涛起伏的海面。而“房舍”则像大海中的孤舟一样渺小,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这种对比,更突出了风雨的气势,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及精神冲击。赏析《风雨吟》中“郊原如海,房舍如舟”两句对自32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怎样理解“年轻舵手”的含义?

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代,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诗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舵手”表达了诗人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坚定信念,要像大海中的舵手一样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怎样理解“年轻舵手”的含义?33主题概括

《风雨吟》描写了风雨来临时的自然之景象,表达了诗人面对风雨如晦的社会局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题概括《风雨吟》描写了风雨来临时的自然之景34结构图示风雨吟风——卷雨——奔风雨飘摇勇往直前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我——年轻舵手的心结构图示风雨吟风——卷雨——奔风雨飘摇勇往直前郊原——如海房35统一统一36作者档案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作者档案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37文题解说《统一》表明了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诗人借“统一”一词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文题解说《统一》表明了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诗人借“统一”一词表38写作背景《统一》: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陈实译。这首诗写于1969年,诗人被智利共产党提名他为智利总统候选人,后为了智利左翼的团结而退出竞选。写作背景《统一》: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39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在诗人看来,所有的叶、花朵都是一样,所有的果实、树木也都没有差别,在诗人眼里,世界是单纯的,美好的,并不存在多种多样的差异,所以说“繁多是个谎言”。表明了诗人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期待。

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40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人们常说:“世界是多样化的,是丰富多彩的。”而聂鲁达却认为“繁多是个谎言”“整片大地是一朵花”。你更赞同哪个说法?为什么?

示例:我更赞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观点。固然“整片大地是一朵花”是一种美好的大同世界,但是,鲜花也有各种各样颜色,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正是因为这种不同的美,才使这个世界更有魅力。人们常说:“世界是多样化的,是丰富多彩的。”41主题概括《统一》:诗人通过“叶”“花朵”“果实”“树木”等意象,表达了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期待。主题概括《统一》:诗人通过“叶”“花朵”“果实”“树木”等意42结构图示统一叶—一片花—一朵果实—无差异树木—一棵整片大地结构图示统一叶—一片整片大地43课文解析拓展延伸1、林语堂:“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你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显示人生的无奈的悲哀。2、世界上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其实都有内在的联系,都在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事物如此,人与人之间更是这样。3、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里,同一个事物或人,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事物有相对性。《断章》主题探究1、林语堂:“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你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44课文解析拓展延伸4、一个“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爱情故事。5、一个“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爱情故事。6、你热爱大自然,大自然也会“热爱”你,给予你回报。4、一个“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爱情故事。45课堂小结

《短诗五首》是五位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人的代表作,他们在诗中或表达对理想的渴望,或抒发对信念的坚守,或流露对朋友的怀念,或阐述对生活的理解,都具有凝练的语言,优美的节奏,诗歌虽短,意味深长。课堂小结《短诗五首》是五位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46随堂测试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2)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随堂测试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47随堂测试2.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郊原如海,房舍如舟。B.整片大地是一朵花。C.雾天的树林仿佛披上了半透明的轻纱。D.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随堂测试2.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48随堂测试参考答案:1.(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2)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2.C随堂测试参考答案:1.(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49[问题导引]

质疑“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炒作“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叫嚣“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近段时间,网上出现不少恶搞、抹黑革命先烈、抗战英雄的谣言,混淆视听之余,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极其恶劣的不良影响。针对材料中的现象,我国政府应该如何去应对?[提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弘扬文化主旋律;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规律总结]国家或政府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1)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2)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3)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4)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应用—对点强化训练]命题点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和措施提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但不能将这一作用过分夸大,如它不起决定作用、不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不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等。[纠正训练]近年来,我国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道德楷模,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它[问题导引]50九年级

语文下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人教版512短诗五首2短诗五首52情景导入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从《诗经》以来,诗歌的发展历史从未断绝。尤其是因“新文化运动”而兴起的“新诗”,为宣传新思想,推广新文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课所学习的五首短诗,都是“新诗”中的经典之作,尽管它们都很简短,但都是那个时代中最耀眼的文字,品读这些诗歌,不仅让我们得到艺术的享受,也能得到生活的启示。情景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从《诗经》以来,诗歌的发53课时目标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重点)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在把握诗歌意象的基础上,深入体味诗歌的意蕴,感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3.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律美,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课时目标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54生难字词墓畔(pàn)

吟唱(yín)

舵手(duò)房舍(shè)埋没(mái)

芦荻(dí)卞之琳(biàn)

聂鲁达(niè)生难字词墓畔(pàn)吟唱(yín)舵手(duò55月夜月夜56作者档案沈尹默(1883-1971),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吴兴区),1883年生在陕西汉阴,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作者档案沈尹默(1883-1971),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57文题解说《月夜》:题目表明了诗歌所写的内容是诗人在月夜下的所见和所感。文题解说《月夜》:题目表明了诗歌所写的内容是诗人在月夜下的所58写作背景

《月夜》:这首诗写于1917年,1918年在《新青年》第一期刊登,成为现代第一首散文诗。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社会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月夜”一样。《新青年》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觉醒了一代人,为新文化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写作背景《月夜》:这首诗写于1917年,1918年在59结构图示月夜霜风月光顶高的树我环境凄冷并排立着没有靠着独立人格结构图示月夜霜风月光顶高的树我环境凄冷并排立着独立人格60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诗的前两句描写霜风、月光有什么作用?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个凄冷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突出了诗人对独立人格和个性解放的精神追求。

诗的前两句描写霜风、月光有什么作用?61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怎样理解诗人的情感?

深秋夜晚,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在这种萧索的环境中,诗人面对一株“顶高的树”,也就是更强势的人或势力,也“并排立着”,决不“靠着”,反映了诗人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怎样理解诗人的情感?62主题概括《月夜》通过霜风、月光、树的衬托,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主题概括《月夜》通过霜风、月光、树的衬托,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63萧红墓畔口占萧红墓畔口占64作者档案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字朝安。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作者档案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字朝安。浙65文题解说《萧红墓畔口占》:“口占”指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题目指出了这首诗是诗人在凭吊亡友萧红时,在墓前出口吟成的。文题解说《萧红墓畔口占》:“口占”指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66写作背景

《萧红墓畔口占》:1942年1月,著名女作家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2岁。1944年,诗人戴望舒前来凭吊萧红墓,写下了这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写作背景《萧红墓畔口占》:1942年1月,著67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诗中的“红山茶”有什么含义?

诗人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了对萧红的深情的悼念,同时,“红山茶”也象征萧红像山茶花般热烈、灿烂的生命,非常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

诗中的“红山茶”有什么含义?68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怎样理解诗人在最后一句中所表达的情感?

活着的诗人在长夜漫漫的痛苦寂寞中等待着胜利,而逝去的友人不再漂泊流浪,“卧听着海涛闲话”。对比之下,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有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有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创造更多更出色的作品,也有对萧红的羡慕之情,羡慕萧红终得解脱,无须如同自己一样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言少意丰,韵味深长。怎样理解诗人在最后一句中所表达的情感?69主题概括

《萧红墓畔口占》通过诗人在亡友墓前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平淡的文字、平静的描述背后潜藏着长久的辛酸与刻骨的悲痛。主题概括《萧红墓畔口占》通过诗人在亡友墓前的所见所感70结构图示萧红墓畔口占六小时长途一束红山茶寂寞等待卧听海涛闲话悼念哀思痛苦寂寞结构图示萧红墓畔口占六小时长途一束红山茶寂寞等待卧听海涛71断章断章72作者档案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作者档案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73文题解说《断章》:本诗是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诗人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文题解说《断章》:本诗是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诗人抽出来独立74写作背景《断章》: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它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写作背景《断章》: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75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诗人把四个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76主题概括

《断章》通过对生活中几个平常画面的描写,寄寓了深刻的哲理,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主题概括《断章》通过对生活中几个平常画面的描写,寄寓77风雨吟风雨吟78作者档案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现代诗人。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帆》。作者档案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79文题解说《风雨吟》诗歌所吟诵的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社会的风雨、诗人心中的风雨,以表达诗人的勇气和决心。文题解说《风雨吟》诗歌所吟诵的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社会的80写作背景《风雨吟》这首诗写于1941年12月,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国家处于动乱,社会经历着风雨,诗人写下这首诗,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抒发了战士般的情怀。写作背景《风雨吟》这首诗写于1941年12月,那是一个风雨飘81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赏析《风雨吟》中“郊原如海,房舍如舟”两句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运用两个比喻,写出了极富画面感的风雨之景,描述诗人的真切体验:在狂风和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变成了一片波涛起伏的海面。而“房舍”则像大海中的孤舟一样渺小,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这种对比,更突出了风雨的气势,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及精神冲击。赏析《风雨吟》中“郊原如海,房舍如舟”两句对自82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怎样理解“年轻舵手”的含义?

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代,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诗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舵手”表达了诗人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坚定信念,要像大海中的舵手一样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怎样理解“年轻舵手”的含义?83主题概括

《风雨吟》描写了风雨来临时的自然之景象,表达了诗人面对风雨如晦的社会局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题概括《风雨吟》描写了风雨来临时的自然之景84结构图示风雨吟风——卷雨——奔风雨飘摇勇往直前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我——年轻舵手的心结构图示风雨吟风——卷雨——奔风雨飘摇勇往直前郊原——如海房85统一统一86作者档案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作者档案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87文题解说《统一》表明了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诗人借“统一”一词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文题解说《统一》表明了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诗人借“统一”一词表88写作背景《统一》: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陈实译。这首诗写于1969年,诗人被智利共产党提名他为智利总统候选人,后为了智利左翼的团结而退出竞选。写作背景《统一》: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89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在诗人看来,所有的叶、花朵都是一样,所有的果实、树木也都没有差别,在诗人眼里,世界是单纯的,美好的,并不存在多种多样的差异,所以说“繁多是个谎言”。表明了诗人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期待。

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90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人们常说:“世界是多样化的,是丰富多彩的。”而聂鲁达却认为“繁多是个谎言”“整片大地是一朵花”。你更赞同哪个说法?为什么?

示例:我更赞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观点。固然“整片大地是一朵花”是一种美好的大同世界,但是,鲜花也有各种各样颜色,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正是因为这种不同的美,才使这个世界更有魅力。人们常说:“世界是多样化的,是丰富多彩的。”91主题概括《统一》:诗人通过“叶”“花朵”“果实”“树木”等意象,表达了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期待。主题概括《统一》:诗人通过“叶”“花朵”“果实”“树木”等意92结构图示统一叶—一片花—一朵果实—无差异树木—一棵整片大地结构图示统一叶—一片整片大地93课文解析拓展延伸1、林语堂:“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你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显示人生的无奈的悲哀。2、世界上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其实都有内在的联系,都在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事物如此,人与人之间更是这样。3、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里,同一个事物或人,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事物有相对性。《断章》主题探究1、林语堂:“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你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94课文解析拓展延伸4、一个“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爱情故事。5、一个“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爱情故事。6、你热爱大自然,大自然也会“热爱”你,给予你回报。4、一个“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爱情故事。9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