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第12次课肿瘤移植_第1页
免疫第12次课肿瘤移植_第2页
免疫第12次课肿瘤移植_第3页
免疫第12次课肿瘤移植_第4页
免疫第12次课肿瘤移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183第十九章

肿瘤免疫教学要求:1、掌握肿瘤抗原的分类和特征。2、熟悉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3、了解肿瘤的免疫 和防治。肿瘤抗原一、定义:过程中出现的新Tumor

antigen,是指细胞

抗原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一)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肿瘤特异性抗原(TSA):tumor

specific

antigen指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一类抗原。肿瘤相关抗原(TAA):tumor-associatedantigen指肿瘤细胞和正常组织细胞均可表达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

时明显增高。二、肿瘤抗原的分类和特征:化学或物理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诱发的肿瘤抗原(二)根据肿瘤诱发和发生情况分类自EB

——B淋巴细胞瘤和鼻咽癌;人 状瘤 (HPV)——宫颈癌;HBV、HCV——人 性肝癌。胚胎抗原分化抗原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3、γδ+T细胞4、NK细胞肿瘤细胞。肿瘤细胞。5、Mφ:APC;活化后

肿瘤细胞。6、活化的NKT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抗肿瘤抗肿瘤免疫最主要的效应细胞一、免疫效应细胞的抗肿瘤作用:1、CD8+CTL特异性

肿瘤细胞。2、CD4+Th

各种CK辅助CTL,激活Mφ、NK

肿瘤。二、免疫效应分子的抗肿瘤作用AgMMAb调理C’调理C1-9CDCNKADCC2、ADCC3、调理作用4、封闭相关受体,抑制肿瘤生长(一)抗体的抗肿瘤免疫作用1、CDC(二)其它免疫效应分子的抗肿瘤免疫作用1、名词:肿瘤抗原,肿瘤特异性抗原(TSA),肿瘤相关抗原(TAA)2、简述肿瘤抗原的分类及各类肿瘤抗原的主要特点3、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有哪些?4、试述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思考题P191第二十章移植免疫教学要求:1、掌握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本质,直接识别与间接识别。2、熟悉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类型。3、了解移植排斥反应防治原则。移植免疫概述一、基本概念:移植(transplantation):指应用异体(或自体)正常细胞、组织、

置换病变的或功能缺损的细胞、组织、

,以维持和重建机体生理功能。移植物(graft):被移植的细胞、组织或供者(donor):提供移植物的受者(recipient):接受移植物的二、移植的分类:不同

间的移植自体移植移植物取自受者自身同系移植遗传背景完全相同或基本近似

间移植同种移植同种内遗传异种移植不同种属间的移植同种异体

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近交系小鼠皮肤移植实验结论:T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关键作用一、引起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一)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抗原)如人的HLA抗原(二)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抗原)(三)其他参与排斥反应发生的抗原1、人类ABO血型抗原2、组织特异性抗原二、

T细胞识别同种抗原的机制(一)直接识别(direct

recognition)受者同种反应性T细胞识别供者移植物APC表面抗原肽-同种异体MHC分子

(pMHC),并产生应答pMHC:供者外来/自身抗原肽-供者MHC分子复合物意义:在早期急性排斥(二)间接识别(indirect

recognition)指供者移植物的脱落细胞或MHC分子经受者APC加工和处理后,以供者抗原肽-受者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受者T细胞,使之活化。意p义MH:C:供者MHC分子来源在的急抗性原排肽斥-反受应者中MH晚C

期和慢性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分子复合物三、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一)针对移植物的细胞免疫应答效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发挥关键作用同种异体急性排斥——CD4+Th1为主要效应细胞(二)针对移植物的体液免疫应答效应抗同种异型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参与超急性排斥反应(三)参与排斥反应的非特异性效应机制固有免疫损伤、手术机械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GVHR:即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移植术后,供者移植物中免疫细胞识别受者组织抗原并产生应答,导致受者组织损伤。一、基本概念HVGR:即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

versus

graftreaction)移植术后,受者免疫系统识别供者移植物抗原并产生应答,导致移植物受损。二、宿主抗移植物反应1、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物血液循环恢复后数分钟至24小时内发生的排斥反应,由预存抗体介导体液免疫损伤。可见于移植术前反复输血、多次妊娠、长期血液透析或再次移植的

。移植术术后数天至2周左右出现免疫学基础:受者T细胞识别供者的同种异型抗原,通过不同效应机制损伤移植物。适应性免疫(Th1,CTL),固有免疫(Mφ,NK)同种异体移植术后最常见。及早给予适量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可获缓解。2、急性排斥反应:多发生于移植术后数月或数年的移植排斥反应免疫学基础:慢性排斥反应是急性排斥反应反复发作的结果,血管慢性排斥是其主要形式。体液/细胞免疫应答机制均参与其确切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尚无理想治疗方法。3、慢性排斥反应: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最常见于骨髓移植后,也见于胸腺移植、脾脏移植或大量输血后发生条件:①供、受者间HLA型别不符②

移植物中

免疫细胞,尤其是成熟T细胞③受者免疫功能极度低下发生机制:移植物中成熟T细胞识别宿主同种异型组织相容性抗原,介导病理性免疫应答。临床特点:发生后难以逆转,致手术失败,危及生命移植排斥反应防治原则骨髓、肾移植

HLA-

DR、B、A1、严格选择供者,使供、受者组织相容性匹配2、免疫抑制治疗3、诱导移植免疫耐受4、移植后免疫检测移植存在的问题1、排斥反应2、移植物短缺3、

疾病对移植物的损坏4、免疫抑制

的副作用5、花费高昂2、试述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3、简述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4、简述移植排斥反应防治原则。recognition);recognition);1、名词:直接识别(direct间接识别(indirectHVGR;GVHR思考题P197第二十一章免疫学检测及其应用教学要求:1、掌握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与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和方法2、熟悉淋巴细胞的分离、鉴定及T细胞功能测定。3、了解B细胞功能测定;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应用。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第二节

检测抗原抗体的体外试验第三节

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BLOOD

TYPE

TEST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和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可发生于体内(invivo),也可发生于体外(in

vitro)。简

介在体内(in

vivo),抗原抗体反应是体液免疫的基础Ag与Ab在体内结合可发生中和作用、调理吞噬、溶菌效应等在体外(in

vitro),Ag与Ab在体外结合,可出现凝集、沉淀、补体参与的溶血等反应。临

一般多采用

作试验。所以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又称为学反应。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高度特异性:结构基础:由抗原表位与Ab的CDR互补结合所决定。----如抗白喉毒素只能与白喉毒素结合,不能与破伤风毒素结合。----临学反应的基础。通过检测Ag或Ab可以或辅助

疾病。一、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Ag+Ab Ag-Ab非共价结合,2.可逆性亲和力(affinity):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部位与相应抗原表逆的。Ag-Ab复位之间的互补结合的强度(温度、PH、离子强

响之外,通常主要取决于Ag-Ab的亲和力。抗原和抗体之间发生可见反应需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只有当二者的浓度比例适当时,才出现可见反应。3.适宜的抗原抗体浓度和比例前带后带等价带网格学说(lattice

theory)cross-linking4.阶段性反应阶段特点①特异结合阶段发生特异结合,但不出现可见反应;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②可见反应阶段可见的反应(凝集、沉淀、溶解细胞等),复合物受环境因素(pH、电解质、温度)的影响;反应慢,常需数分钟至数小时。在 学反应中,两阶段往往不能严格分开。1.电解质适量电解质的存在,可使抗原抗体结合后呈现明显的沉淀或凝集等反应现象。无电解质存在,不出现可见反应现象。如果电解质浓度过高,会出现盐析现象。常用含生理盐水(8.5g/L,0.9%NaCl)的溶液作为抗原和抗体的稀释剂。二、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合适的pH环境中进行,pH过高或过低,均可直接影响抗原抗体的反应性。学反应一般在pH6~8进行。补体结合反应及溶解反应最适为pH7.2~7.4。2.酸碱度(pH)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增加抗原与抗体分子碰撞的机会, 加快二者结合速度。不宜过高过低,保持适当。学反应一般以15~40℃为宜,最适为37℃。3.温度总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