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_第1页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_第2页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_第3页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_第4页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编制仅供参考审核批准生效日期地址:电话:传真:邮编: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教育实践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可以说,通过培养与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让一线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对新课程教师进行培养与培训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本文就如何培养、培训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新教师问题展开了粗浅探讨。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培养教师培训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对新课改的成功与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教师的理解与支持,新课改的预定目标就很难实现。但实际上,面对新课改,在一线教师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知识结构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制约等原因,有心进行新课改的教师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难怪一些教师会调侃“新课改轰轰烈烈,小教师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有不少教师保守性强、囿于常规,对新课改持消极、甚至反对的态度,一旦新课改遭到了教师的阻抗,必然致使课改的效果不甚明显,甚至招致课改的失败。可见,教师的态度、能力如何,成为制约新课改顺利推进的瓶颈,是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既然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作用如此之大,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适应于新课改的教师如何培养与培训适应于新课改的教师这都是我们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当代教师素质的期望与要求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直接实践者,是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素质如何将决定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对新课改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期望与要求。(一)教师要具有现代的教育观念现代的教育观念是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基础,一线教师只有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崭新的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才能开展好新课改要求下的教育教学工作。1.教师观。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做好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探索知识的引导者、教学任务的探索者、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扮演好自己的新角色,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2.学生观。概括来讲,新课程倡导以下学生观: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发展性、独特性和能动性的个体,教师应帮助、引导每一位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全面发展。3.教材观。这一观念认为教材只是一种材料性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课堂上的“教条”;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和传授者,更应是教材的选择者。4.课程观。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培养和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逐步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的研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课程被动的实施者,而应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积极主体。5.教学观。教学本质上是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构建活动,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沟通,共同探求真理,交流人生体验,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和发展。6.评价观。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再是单纯地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关注于成长与进步,并指导和促进发展。(二)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新课程的目标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而教师的基本素质、道德修养水平如何都会渗透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新课程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三)教师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的确,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新教材的难度降低了,但相应的知识面加宽了,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概括来看,新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全面的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知识、教学法等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四)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一般说来,教师应具备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人际沟通的能力、课堂教学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汲取新知识的能力、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开发新课程的能力、实施综合课的能力、创新能力、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科学评价学生发展的能力等等。(五)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工作责任重大、辛苦繁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以适应繁重的转型工作要求。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来衡量一下,当今的一线教师有多少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而教师队伍中原有的一些问题也因新课改的推行凸显出来,如果在教师身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会延缓新课改的进程,甚至会导致新课改的失败。所以,必须加强对新课程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动力而非阻力。二.对新课程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已经了解到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国教育前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合格教师,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与培训符合上述期望与要求的教师,则是有待于我们研究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不可否认,这一方面在现实中成绩是有的,但问题也同时存在,下面便从职前师范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两个角度来分别探讨对新课程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一)职前师范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1.培养模式封闭,缺乏开放性这就致使教师的培养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脱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毕业生很难适应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要。2.课程设置比例失调,内容较陈旧一些师范教育中所学的内容对学生将来工作帮助不大,而教师必备的另一些知识和技能却又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未来教师,很难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甚至于缺乏基本的教师技能,也就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3.教育实践流于形式,实效性较差教育实践既是师范生了解教育、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从教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合格新课程教师的必经之路。但目前在教育实践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仅仅关注于毕业前的短期实习;教育见习走过场,流于形式;教育实习时间较短;对教育实习的指导不力;实习经费过低等等。以上种种,使教育实践的实效性难以保证,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二)职后继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了使教师能很好地胜任新课程改革,教育部规定,本次新课程改革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所有新课改教师进行不低于40学时的岗前培训,旨在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加深对课程改革的理解,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可以说,新课程教师培训在全国各地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却不难发现一些问题,给新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1.理论过深,难以接受虽然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的专家教授具有高深的理论素养,但他们往往钟情于灌输过深的理论知识,这就容易使教师觉得高不可攀、深不可测,既难以理解与接受,又可能认为学到的只是“屠龙之技”而不愿意接受,致使培训的效果不甚理想。2.强度过大,难于吸收一线教师平时课务繁忙,工作压力大,很难抽出大块的时间来接受培训。因此,培训往往以时间紧、内容多、密度大的灌输方式进行,使教师一时难于吸收,更没有时间巩固和消化,也就无法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是教师培训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3.培训模式单一长期以来,教师培训往往是专家教授几个小时在台上填鸭式讲授,缺乏教师互动参与和主动探索的机会,而一些仅有的参与性活动也往往流于形式。其结果必然使得教师的参与热情不高,能力得不到真正提升。然而实际中这种培训模式却运用得最多,效果不尽人意。4.忽视教师实际需要,培训缺乏针对性近年来,各地为了提升教师素养开展了很多培训活动,然而这些培训活动的内容往往是培训者想当然制定出来的,并没有对教师的实际需要进行考察,忽视了教师的需要和对培训的期望,培训活动缺乏针对性,定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热情,降低培训效果。5.管理不严,考核过松,培训流于形式客观地说,有的培训只是为培训而培训、为完成任务而培训,教师来了多少、多少教师在认真听课、掌握了多少,无人问津。由于新课改对教师培训一般没有什么明确的考核要求,加上管理过于松散,不少教师对培训无所用心,培训效率几乎为零。6.授课内容陈旧,脱离实践综观现今的教师培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培训是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一些培训者对教育实践了解甚少,讲授的多是那些陈旧的、纯理论性的东西,根本没有考虑到新课程的特点,没有考虑到授课内容是否适合当今教育改革的实际,内容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脱节严重。7.缺乏层次性,抹杀了学校间的差异。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与组织文化,而在我们日常的新课程培训当中,却往往对于薄弱学校和优势学校之间的差异忽略不计,不管两者的差别,一概而论进行培训,缺少对同类学校共性的分析以及对不同档次学校特殊性的分析,抹杀了学校间的差异性。8.教师培训工作本身缺乏专业化。教师培训工作本身必须是一种专业化的工作,它应该有专业性的机构和人员,有专门化的培训模式和课程计划,有专业化的评价标准等。但是,现在的教师培训在培训机构、培训模式、培训规格、培训的课程设计、培训的教师队伍、培训的管理以及教师培训的评价等方面仍是不够专业、不够规范的。如一些培训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想在培训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三)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严重脱节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教师的职前师范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严重脱节,主要体现在许多内容前后重复,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某些缺限和空白点视而不见等方面,这都直接制约了教师培养与培训工作职能作用的很好发挥。理想与现实差距之大,令我们深感探寻培养与培训新课程教师之道的迫切性与必要性。那么,究竟师范教育应该如何培养适应新课改的一线教师?如何通过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既是探索通往新课程改革成功彼岸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三.如何培养与培训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新教师之前我们也一直在强调,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和主力军,如果不及时解决教师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新课改的落实,甚至招致新课改的失败,所以必须加强对新课程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这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我国对新课程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对新课程教师进行培养与培训时应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一)职前师范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主要场所,师范教育的培养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其所培养出的教师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然而,目前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机制等,并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期望与要求。因此,师范院校在培养适应新课程的未来教师时,应注意向如下几个方向努力: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思想基础,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进而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师范院校应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要求,帮助未来教师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主动适应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和实施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为今后在教师岗位上实施新课程做好观念、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2.更新教育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不可否认,当前师范教育的某些教学内容颇为陈旧,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发展帮助不大。因此,要想培养出优秀的新课改教师,就应该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内容,体现出师范教育内容的前沿性与实用性。另外,不少师范院校中还存在公共基础课程狭窄、学科专业课程封闭等课程结构设置方面的问题,使得在这种分科教学传统下培养出来的的师范生在面对新课程尤其是综合课程教学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职前师范教育应根据新课改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期望与要求来重新构建或优化原有的课程结构,突出师范性特点,为学生提供宽广的通识课程,使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背景,完善的知识体系,以及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专业技能训练目前师范教育中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便是教学环节的实践性缺失。要知道,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育现实,使他们在大量的实践中调整教学认知结构,提升教学素养及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教学行为规范,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师范教育必须强化实践环节,保证实践时间,创新实践模式,提高实践效果,突出实践活动中专业技能的训练。特别要在教育实习的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基地建设上倾注精力,让教育实习成为学生检验知识、锻炼能力的一个重要实践平台。4.改进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中多为“填鸭”、“满堂灌”等单一的教学方式,这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掌握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根据教学内容,多采取讨论式、探究式、案例教学以及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产生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此外,尤应注意鼓励教师与师范生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进课堂。《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师范生进行信息化教学技能的培训,充分利用网络重建教学资源,体现课程的开放性,不仅有利于使学生从多角度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适应未来新课程教学的需要。5.加强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事实证明,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已成为师范生走上成师之路、成功之路的两条腿,缺一不可。然而,目前不少院校对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课时、人财物的投入不足,致使师范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科研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加强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培养新课程教师的关键因素之一。6.加强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作为承担着教师培养任务的一些师范类院校,重视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及自身发展是无可厚非的,但他们却往往因此而忽视了学校的师范性特色,忽视了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比如一些师范院校的教师并没有读过《纲要》,不了解新课改的实际情况,而仅有的一些课题成果也多是来源于现成的理论而非实践,这样的师范教育所培养出的新教师难免与新课程的要求相脱节。因此,只有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掌握新课改的发展趋向,才能使师范毕业生对新课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保证职前师范教育“有的放矢”。(二)职后继续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很多人都深切地感受到:有效的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新课改顺利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那么如何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看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1.转变观念,树立教育新理念诚然,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这一教育现实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但这不可以成为我们不愿践行新课改的借口。事实上,这只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实施新课程改革,进行新课程教师培训,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教育新理念。培训者的教育观念应首先得以转变,明确自己应具备哪些教育新理念,并在此前提下,帮助受训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他们的课改意识,使他们对新课程理念有较为透彻的理解,乐于接受《纲要》和相关的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课程改革理念,并积极尝试融入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若不如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局面。2.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关注教师需要传统的教师培训,大多只是对教师进行较深的理论知识培训,虽然能使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但很难有效地指导实践,而培训什么样的内容又往往是由培训者的主观想象和愿望来决定的,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不足与教师的实际需要,可以说这只是—种教条的培训、一种实际效果被大打折扣的培训。因此,当前必须针对课程改革的新要求,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所遇到的新问题及其新需要,有的放矢地精心设计培训内容,不断调整培训方式,多搞一些深受教师欢迎的培训项目,以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使他们既培养了学生,又发展了自己,进而提高培训的实效性。3.培训内容要加强与教学实践的联系这也是对教师培训内容的一点要求。在此想强调的问题是,要搞好教师培训就一定要克服长期以来培训过程中忽视实践的问题,必须加强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践的联系,使培训内容直面教学实践,鼓励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实践,这一方面提高了广大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如何适应新课程。4.加强培训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者素质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者的素质。在新课改条件下,培训者的角色要由单纯的“信息提供者”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协助者”与“合作者”转变,这就对培训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培训者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要有丰富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理论知识,要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要有丰富的教师培训经验等等。只有由具备上述素质的培训者所组成的培训队伍才能承担起新课程教师培训的艰巨任务,可以说,建立一支较高水平的培训者队伍,是提高教师职后继续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进而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效。5.控制好培训时间,长短得当前面也已提到,要在短时间内学完所要培训的内容,往往强度过大、贪多不烂,同时短期的影响也难以消除大多数教师的抵制情绪。所以说,推行一项课程改革,仅仅一两次的培训是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对教师持久的培训计划不可或缺;但这绝不意味培训时间越长、培训效果越好,过久的培训无疑是一种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这样看来,如何控制好培训时间、把握好培训期限的长短也是一门教育“艺术”。6.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问题,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型、封闭型和理论型培训模式,开放培养体系,实现教师培训模式的多元化。也就是说,除了一些传统的培训方法之外,我们不妨参考借鉴下列培训模式。(1)参与互动式培训。培训者应以平等的态度面对受训教师,运用多种手段来调动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培训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期在思想碰撞中形成共识、在交流与分享中产生新思想与新认识,实现自我提高。(2)案例分析式培训。培训者可选取那些生动的、有说服力的正反两方面案例,组织受训教师对其进行分析讨论,使其从案例中借鉴他人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会评价与反思、丰富实践经验,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这些鲜活的、贴近现实的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有利于使教师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体悟,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3)观摩研讨式培训。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可以通过安排多种多样的教学观摩活动来进行,如让骨干教师围绕新课程理念上示范课以展示自己在课堂组织方面的经验和技巧;请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开展说课活动以拓宽受训教师的思路;组织学科教师看名师课堂教学实况录像等等。观摩后继而组织大家进行评课、议课,就课堂教学中折射出来的问题质疑问难,结合新课程理念发表意见。这种培训模式不但有利于教师在交流与反思中深化认识、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素质,还能促进教师见贤思齐,学与练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提高。(4)菜单选择式培训。这一培训模式从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突出受训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性与自主性,针对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与切身需要来实施培训,即允许参加培训的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根据培训“菜单”进行自主选择。通俗一些可以暂且这样理解:在进行教师培训之前,依据教师培训目标把培训内容细化,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具体的模块或专题,然后把以不同模块或专题为中心所开设的讲座或所开展的其他培训活动的主要内容、培训时间及主持人等打印成培训“菜单”,提前印发到教师手中以供其选择。(5)导师引领式培训。所谓“导师引领”既可以指由高校的教育教学专家对受训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的具体指导和培训,也可以指由本校的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结对子所开展的“一帮一”活动。这种“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需要导师在教育教学等诸多方面给予受训教师以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使其在自身素质及技能技巧等方面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6)自我反思式培训。培训者应指导受训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深刻的思考与分析,并从中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经验。在这种培训模式下,受训者不但提高了自我觉察水平、自我反思能力,同时也获得了新的知识与技能,是充分体现参训教师主动性的一种培训模式。(7)远程网络式培训。目前,教师培训中存在着经费不足、时间短缺、精力有限等各种问题,而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恰恰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便利,我们应该“乘东风之便”,利用计算机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来实施教师培训,同时还可以借助于网络的优势,建立异地学习体系,通过网络互相沟通、交流思想,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自主学习。笔者认为,这是我们当前应予以高度重视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8)问题研讨式培训。这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方式,根据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对其进行筛选和归纳,然后围绕这些问题,逐一组织教师学习理论、听取讲座、开展研讨,并在实践中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培养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因其帮助教师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促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实践表明,新课程改革给一线教师带来很多不解与困惑,利用这一培训模式能有效地为教师解难答疑。(9)课题研究式培训。这是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培训方式,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便是培训学习的全过程。学校或培训者可以将已申报的教育科研课题分设为若干子课题,组织教师分工承担研究任务,进而促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学理论、听讲座、查信息、搞研讨,把教育科研与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以课题研究活动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7.对参训教师进行严格考核为使培训效果得到切实保障,必须对参训教师从出勤、纪律、收获等多方面进行严格的考核,以引导受训教师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所谓的“严格考核”并不是要求受训教师参训后背一些条条框框去参加考试,而是指在参训之前对受训教师提出严格要求、明确自身肩负的具体任务,这既能提高教师参训的目的性,又能为培训后的考核活动提供依据。8.重视学校间差异,采用分层次的培训方式在我国,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致使不同学校间发展不平衡。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学校,就不能忽视其差异“一视同仁”,而应采取分层次培训的方式,把同一类的学校纳入同一培训范畴去进行有差别、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样才有利于促使培训取得更大的成效。除上述内容外,还有两个问题我们不容忽视:首先,教师培训活动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统一组织和管理,也离不开一些必要的经费保障、政策保障以及制度保障等,这些都是教师培训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其次,要根据培训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脱产、半脱产和在岗,长期和短期,面授和函授,国内外培训相结合等。(三)注重职前师范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的有机结合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资的新要求,教师的职前师范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职前师范教育为基础,用职后继续教育来补充,二者合而不同、各有侧重,共同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当然,外部的培养与培训是一方面,内部的自我教育才是形成新课程教师队伍的根本保障。所以,在培养与培训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新教师时,尤其要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强调通过教师的自我教育实现专业发展与成长。四.小结时至今日,新课程改革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广大一线教师们为了符合新课程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在努力转变着,教师的职前师范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中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却也依然在坚持着。新课改的未来将如何发展我们无法预测,但这不代表我们面对新课改时就无能为力。我们目前所能控制的最关键的因素便是教师的培养与培训问题,只有这一工作做好了,教师们才能得心应手地从事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新课程改革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进而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取得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