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村庄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技术规程村庄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技术规程村庄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技术规程xxx公司村庄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技术规程文件编号:文件日期:修订次数:第1.0次更改批准审核制定方案设计,管理制度ICS FORMTEXTFORMTEXT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FORMTEXTDBFORMTEXT11DBFORMTEXTXX/FORMTEXTXXXXX—FORMTEXTXXXXFORMTEXTFORMTEXT村庄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技术规程FORMTEXTSpecificationforDomesticSewageCollectionandTreatmentinVillagesFORMTEXT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FORMDROPDOWNFORMTEXTFORMTEXT -FORMTEXTXX-FORMTEXTXX发布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实施FORMTEXT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目 次TOC\h\z\t"前言、引言标题,1,参考文献、索引标题,1,章标题,1,参考文献,1,附录标识,1"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1前 言为提高村庄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工程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使村庄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工程做到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编制本标准。本标准按照GB/T—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XXXX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水务、规划、建设、市政等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X。村庄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技术规程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计、建设、施工、运行和维护的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行政村、自然村以及分散农户新建、扩建和改建生活污水的收集与处理。不适用于业养殖户、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及乡镇企业等生产污水的处理。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284中国农业污泥中污染控制标准GB7959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11730农村生活饮用水量卫生标准GB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9379农村户厕卫生标准GB5001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141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89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范GB50334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445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T9647热塑性塑料管材环刚度的测定GBJ16建筑防火设计规范CECS82农村给水设计规范CJ343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J124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CJJ/T54污水稳定塘设计规范HJ/T9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574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576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577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DB11/307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术语和定义村庄village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的聚居点。生活污水domesticwastewaterinvillage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污水。排水体制drainagesystem收集和输送雨水、污水的方式,分为雨污合流制和雨污分流制两种基本方式。集中处理centralizedtreatment通过管道收集、输送至指定地点进行集中处理的方式。分散处理decentralizedtreatment以就地处理方式,对农户、街区或独立构筑物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batchreactoractivatedsludgeprocess,SBR同一个反应器中,按时间顺序进行进水、反应、沉淀和排水等处理工序的一种活性污泥法生物处理。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anoxic/oxicprocess,A/O污水经过缺氧、好氧交替状态处理,提高总氮去除率的生物处理。生物膜法biofilmprocess通过污水与载体的不断接触,在载体上繁殖生物膜,利用生物膜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的生物处理。生物接触氧化法biologicalcontactoxidationprocess由浸没在污水中的填料和人工曝气系统构成的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在有氧条件下,水通过与填料表面的生物膜接触得以净化。水解酸化hydrolysisandacidification指将厌氧反应控制在水解和酸化阶段,利用厌氧或兼性菌,将难降解有机大分子物质水解成溶解性有机小分子物质,再在酸性菌作用下转化成挥发性脂肪酸的处理方法。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bioreactorprocess膜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的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生态处理ecologicaltreatment由填料和植物构成的具有一定净化功能的处理设施。包括人工湿地、稳定塘和土地处理等。人工湿地constructedwetland人工构筑模拟自然湿地净化污水的处理方法。稳定塘stabilizationpond以池塘的形式通过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理和生物作用对污水进行自然处理。土地处理landtreatment人工调控下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去除污水中污染物的处理方法。包括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和地下渗滤等类型。总则村庄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工程建设应符合市政府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当地村庄规划、水污染治理规划,并与当地排水、道路、林带、供电等系统的布置相协调。污水处理工艺选择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处理单位水量、削减单位污染物投资;处理单位水量、削减单位污染物电耗和成本;占地面积;运行可靠性,管理维护难易程度;总体环境效益。村庄污水处理站出水应优先考虑资源化利用,排放的应结合受纳水体的水功能区划和国家、北京市有关规定,执行相应的出水水质标准。污水处理设施应采用适合农村特征并与当地经济状况相适应的污水处理技术,条件合适的优先采用生态处理技术。污水处理程度和工艺的选择应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排放标准、污染物的来源及性质、排入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确定,还应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操作管理水平,做到因地制宜。村庄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工艺设计与设施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模式的选择,应根据村镇的整体规划,结合当地地形地貌、人口密度、水文条件、原有排水设施等情况分析确定。人口密度较大且自然条件适宜建设大型收集系统的村镇宜采用区域集中式处理。人口密度较小且自然条件不适宜建设大型收集系统的自然村、社区宜采用分散式处理,人口密度非常小且不适宜建设污水收集系统的独立住宅宜采用原位处理。污水处理设施的主体结构须满足30年以上的防渗漏、防腐蚀要求,安放电控柜的设备间须满足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要求。地埋式主体结构须满足抗土压、抗水压、抗浮等要求。污水处理设施应优先考虑远程监控和区域集中管理,定期巡视和维护。污水处理设施所产生臭气和噪声不应对周边居住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污水处理设施不得设置在取水构筑物上游,与取水构筑物的距离不小于100m。污水处理设施的主体结构材质一般根据设计规模确定,设计规模大于200m3/d的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设计规模小于200m3/d的宜采用碳钢,设计规模小于50m3/d的宜采用玻璃钢、预制钢筋混凝土或强化塑料,其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标准。污水收集一般规定村庄污水排入下水道标准应符合《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的相关规定。餐饮和食品加工等企业污水进入污水管网前应设置除油设施。建筑和洗车等企业污水进入污水管网前应设置沉沙池。畜牧养殖等企业生产废水应经过污水处理单元降低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进入污水管网前应达到CJ343的相关规定。其它有毒有害的生产废水严禁直接排入污水管网,排入污水管网前须进行相关预处理,去除有毒有害物质。非水冲生态厕所宜为粪尿分集式,应符合HJ574的相关规定。非水冲粪尿分集式生态厕所的粪便宜单独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上清液或滤液应收集至污水处理设施。水冲厕所应设三格式化粪池,并符合GB19379的相关规定。预制成品化粪池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宜参照《给水排水标准图集》选取。水冲厕所的化粪池上清液应收集至污水处理设施。排水量设计污水量应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分析确定,不具备实测条件时,可对当地人口、用水量、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地区规划等调查,参考表1和表2确定。生活用水量村庄类型用水量(L/人·日)户内有完善的给水设备、水冲厕所和淋浴设备100~150户内有给水设备、淋浴设备,无水冲厕所80~100户内有给水设备、水冲厕所,无淋浴设备60~80户内有给水设备,无水冲厕所和淋浴设备40~60排水系数区域污水收集和卫生设施状况污水排放系数城乡结合部卫生和洗盥器具完善,全部生活污水混合收集进入污水管网~卫生和洗盥器具不完善,只收集灰水进入污水管网~平原/山区农村卫生和洗盥器具完善,全部生活污水混合收集进入污水管网~卫生和洗盥器具不完善,只收集部分灰水进入污水管网~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应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分析确定,没有实测数据时,可参考表3确定,合流制排水应考虑截留倍数。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污水平均日流量(l/s)1515总变化系数当污水平均日流量为中间数值时,总变化系数用内插法求得。当污水平均日流量>15l/s时,总变化系数按GB50014采用。有实际生活污水量变化资料时,可按实际数据采用。排水管道排水管道宜采用分流制,应根据村庄规划、地形地貌、水文地质、道路及地下设施等综合考虑,规划设计应符合GB50014和GB50289规定。已建合流制管网宜采用截流方式将污水收集至污水处理设施。村庄排水管道最小管径和最小设计坡度和最大设计充满度可参考4取值。排水管道采用压力流时,设计流速宜为~s。村庄排水管道最小管径和最小设计坡度和最大设计充满度管别管材最小管径(mm)最小设计坡度最大设计充满度接户管埋地塑料管160混凝土管150污水支管埋地塑料管160混凝土管200污水干管埋地塑料管200混凝土管300埋地排水管道材质,管径小于150mm的宜为硬聚氯乙烯塑料管(PVC-U),管径为200~500mm的宜为高强度聚乙烯双壁波纹管(HDPE),管径大于500mm的宜为钢筋混凝土管。埋地塑料排水管壁厚应符合GB/T1079的相关规定,环刚度测定应符合GB/T9647的相关规定。检查井排水管道应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变化处和跌水处等设检查井,直线管段检查井间距应按表5.确定。检查井最大间距管径,mm检查井间距,m≤20020250~30030350~50040检查井结构与井盖应符合GB50014的相关规定,避免发生渗漏,位于道路上的检查井结构还应具备足够承载力、稳定性和安全性。污水泵站泵站前应设置格栅,合流制系统的泵站前宜设置沉泥槽,停留时间不宜小于。泵站供电一般应按三级负荷设计,重要地区的泵站应按二级负荷设计。污水泵站外墙与居住区外墙间距小于20米,且泵站结构不具备封闭条件时,应设臭气收集和处理设施。泵站有地下操作空间的,应设机械通风系统,换风次数不宜小于5次/h。重要泵站应设值班室,值班室应设监控系统,且不宜与泵站主体结构合建。污水处理一般规定污水处理站位置的选择和总体布置应符合GB50014的有关规定,综合考虑下列因素:在村庄水体的下游,在村庄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便于处理后出水回用和安全排放;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有足够的卫生防护距离;厂区地形不应受洪涝灾害影响;有方便的交通、运输和水电条件。污水处理站的高程布置应在尽可能自流前提下,充分考虑土方平衡。污水处理站的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镇防洪标准,且有良好的排水条件。污水处理站建筑物防火设计应符合GBJ16和GB50222的相关规定。污水处理站堆放污泥和药品贮存场应符合GB18599的相关规定。污水处理站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及其它污染物的治理与排放,应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的有关规定,防止二次污染。污水处理站外墙与居住区外墙距离小于50m时,须设减少臭气和噪声对人居环境影响的措施。污水处理站的工艺流程一般应包括预处理、生物处理和消毒等单元,环境条件适宜的可包含自然处理单元。规划不确定的地区宜采用可移动的污水处理装置或分期建设。分期建设时,各阶段宜采用同一种工艺。污水处理站宜采用地埋或厂房建设方式,露天安装的处理装置须有保温、防冻措施。污水设计水质应根据实测数据资料确定,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应符合HJ/T91。不具备实测条件的宜参考表6确定。生活污水水质水质指标pH悬浮物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单位/mg/Lmg/Lmg/Lmg/Lmg/L参考范围~150~300200~400100~20015~45~污水提升泵站、管道、预处理设施等应按最高日最高时污水流量设计,生物处理构筑物宜按照平均日污水流量和工艺运行规律设计。污水处理设施的供电等级一般按三级负荷等级设计,重要地区可按二级负荷等级设计,设计规模50m3/d以下的供电电压宜采用AC220V。污水处理设施周围根据现场条件应设置围墙或围栏,其高度不宜小于。大门尺寸应满足设备或部件出入的要求,其宽度不宜小于1m。各种管道、电缆应设置色标。污水处理设施应设置防跌落、防滑倒、防触电等安全措施和标示,露天安装的设施应设置避雷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的设备间、控制间应避免淹水,设置于地下空间时必须有防潮、防涝的可靠措施。污水生物处理效率宜参考表7确定。污水生物处理效率处理方法主要工艺处理效率(%)SSBOD5水解酸化法预处理→水解酸化50~8020~40生物膜法预处理→生物膜法→二次沉淀60~9065~95活性污泥法预处理→活性污泥法→二次沉淀70~9065~95膜生物反应器预处理→活性污泥法→膜过滤95~9990~97生物处理预处理生物处理前须设置预处理系统,可为集水井、隔渣、格栅、沉淀和调节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采用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的宜设预处理沉淀工艺,碳源缺乏、污染物浓度高、降解难度大或有毒有害的原水还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其它预处理工艺。未经化粪池处理的污水,宜在污水处理设施前增设沉淀、除渣单元。集水井须设事故溢流管,溢流水位高程应低于出水管和进水管底高程。污水处理设施前须设中格栅或细格栅,生物滤池、悬浮载体、膜生物反应器等工艺单元前应设超细格栅,栅间距宜为1~3mm。调节池应设防止沉淀的措施,所需有效容积V可按下式计算:式中:Q—设计污水量(m³/d);T—排水时间(h/d);K—流量调节比(调节池出水流量与日平均流量之比)。水解酸化法污水难降解有机物较多或碳氮比不利于生物脱氮除磷的污水宜设水解酸化工艺,水解酸化池一般设置于生物处理前,典型工艺流程见图1。预处理预处理水解酸化生物处理进水出水水解酸化典型工艺流程水解酸化池的设计应符合HJ2047的相关规定。复合式水解酸化池的填料宜为表面粗糙、机械强度高的固定管状、悬挂纤维状软性或半软性填料,不宜采用颗粒堆积滤床式填料。水解酸化池宜为布水器水力搅拌,曝气搅拌宜为间歇式,不宜采用机械搅拌。进水布水方式宜采用一管一孔式布水、挡流板布水,采用一管多孔式布水时预处理宜设精细格栅和初沉池。填料填装高度宜为~3m,填料距水面高度不宜小于,超高不宜小于。污泥龄不宜小于15d。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接触氧化池宜为鼓风曝气或机械搅拌曝气,促进生物膜的新陈代谢,典型工艺流程见图2,可根据进出水水质采用一级或多级接触氧化池的组合。预处理预处理生物接触氧化池进水出水二沉池生物接触氧化典型工艺流程有脱氮要求时,可在接触氧化池的前段设接触氧化缺氧池。接触氧化池的设计应符合HJ2009的相关规定。填料的选择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生物接触氧化池有效容积宜按BOD5容积负荷率(Nw)和处理功能,参考表8确定。生物接触氧化池BOD5容积负荷率(kgBOD5/(m3·d))处理规模(m3/d)~1010~40>40好氧(除碳)NW,OC好氧(脱氮)NW,ON缺氧(脱氮)NW,ANNW,OC为去除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功能的处理方法;有脱氮需求时将NW,ON与NW,AN联合使用,并设置混合液回流。填料填充率,悬挂式填料不宜大于80%,悬浮式填料不宜大于60%。接触氧化池的长宽比宜为1:1~2:1,有效水深不宜小于2m,其中:填料底部曝气区高度不宜小于,填料区高度不宜小于,稳水层高度不宜小于,超高不宜小于。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典型工艺流程见图3。预处理预处理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池进水出水序批式活性污泥典型工艺流程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设计应符合HJ577的相关规定。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有脱氮要求时宜为间歇曝气,周期不宜小于6h,充水比不宜大于30%,BOD5容积负荷率宜为~(m3·d),污泥浓度宜为2500~4500mg/L,总水力停留时间宜为12~30h。规模大于200m3/d的序批式反应器的设计数量不宜少于2个。封闭式序批式反应池出水方式不宜采用机电式滗水器,可采用固定式、虹吸式或浮堰式无动力滗水器。滗水器堰口负荷不宜大于20L/(m·s),滗水时间不宜小于40min。滗水器宜设挡渣板。恒水位序批式反应池充氧方式宜为鼓风曝气、机械表面曝气或潜水曝气机,鼓风曝气宜为鼓风机与反应池一对一供气。序批式反应池缺氧搅拌宜为水力搅拌、机械搅拌或曝气搅拌,曝气搅拌宜为中大孔曝气穿孔管间歇曝气。机械搅拌功率宜为8~20W/m3。序批式反应池应为自动控制,根据进水、反应、沉淀、出水等各时段设定时间自动运行。膜生物法出水水质要求较为严格,且占地紧张的情况宜采用膜生物法,典型工艺流程见图4。预处理预处理膜生物反应器系统进水出水膜生物反应器典型工艺流程膜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应符合HJ577的相关规定。采用一体式设计应符合CECS152的相关规定。膜生物反应器有脱氮除磷要求时应采用缺氧/好氧、厌氧/缺氧/好氧、多段缺氧/好氧等方式。工艺参数宜根据处理效果合理选择:污泥浓度宜为6000~9000mg/L,BOD5容积负荷率宜为~(m3·d),总水力停留时间不宜小于8h,污泥龄不宜小于30d,总气水比不宜小于20。膜组器应设在线清洗系统,根据跨膜压差或运行周期自动执行,执行完毕后自动恢复产水。帘式膜的膜通量宜为10~20L/(m2·h),板式膜的膜通量宜为12~30L/(m2·h),安全系数宜为~,产水周期宜为5~10min,间歇时间宜为1~2min。膜产水泵宜为自吸泵,吸程不宜小于6m,应合理设置备用,宜变频控制。膜系统的离线化学清洗应聘请专业人员操作,清洗周期宜为6~12月。缺氧/好氧(AN/O)法有脱氮要求时,宜采用缺氧/好氧法,典型工艺流程见图5。回流污泥回流污泥混合液回流污水预处理单元缺氧生物处理单元好氧生物处理单元沉淀池剩余污泥出水缺氧/好氧典型工艺流程缺氧/好氧法(AN/O)的设计宜符合HJ576的相关规定。缺氧/好氧法(AN/O)的工艺参数宜根据处理效果合理选择:污泥浓度宜为3000~5000mg/L,BOD5容积负荷率宜为~(m3·d),总水力停留时间不宜小于12h,污泥龄不宜小于12d,回流比宜为200~400%。缺氧搅拌宜为水力折板搅拌,上升流速不宜小于s。其它搅拌形式参见本规程的规定。曝气器宜根据处理规模和维护条件确定,设计规模40m3/d以下且维护条件较差的宜采用曝气穿孔管曝气,管材宜为PVC-U,开孔直径宜为3~5mm,孔口空气流速不宜小于10m/s。自然处理一般规定污水自然处理必须考虑对周围环境以及水体的影响,应根据区域特点选择适宜的自然处理方式,应与村庄整治、美化环境相结合,不得降低周围环境质量。自然处理可采用人工湿地技术、稳定塘处理技术或土地处理技术,应符合GB50014和CJJ124的相关规定。污水中污染物浓度较高时,在进入自然处理系统前,必须经过预处理或生物处理以降低自然处理系统的负荷。有除磷要求的土地处理、人工湿地处理等自然处理技术宜采用当地吸附介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宜种植经济作物。采用自然处理技术必须制定具体维护管理措施,定期清淤和收割水生植物。自然处理技术应采取防止地下水污染的有效措施。人工湿地人工湿地的设计应符合HJ2005的相关规定。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应根据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选用合理的湿地类型。设计规模大于100m3/d的人工湿地宜为两组或两组以上并联运行。人工湿地面积应根据BOD5表面负荷率确定,同时应满足水力负荷的要求,设计参数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参考表9确定。人工湿地BOD5负荷和水力负荷和水力停留时间人工湿地类型BOD5负荷
(kg/hm2·d)水力负荷
(m3/m2·d)水力停留时间(d)表面流人工湿地15~50﹤4~8水平潜流人工湿地80~120﹤1~3垂直流人工湿地80~120﹤1~3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单元的面积不宜大于800m2,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单元的面积不宜大于1500m2。潜流人工湿地单元的长宽比不宜大于3:1;单元的长度宜为20m~50m;水深宜为~;水力坡度宜为%~1%。表面流人工湿地单元的长宽比宜控制在3:1~5:1,水深宜为~,水力坡度宜小于%。基质选择应本着就近取材的原则,根据基质的机械强度、比表面积、稳定性、孔隙率及表面粗糙度等因素选定。人工湿地应在底部和侧面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渗层的渗透系数应不大于10~8m/s。人工湿地系统应设置雨水溢流口、排洪沟渠等排洪设施。人工湿地系统应设置超越管、溢流井等分流设施。土地处理污水土地处理可采用慢速渗滤(SR)、快速渗滤(RI)、地表漫流(OF)和地下渗滤系统(SI)四种类型。地下渗滤系统废水投配方式应为地下布水,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和地表漫流污水投配方式可采用面灌、沟灌、畦灌、淹灌、滴灌等地面投配方式。在集中式给水水源卫生防护带,含水层露头地区,裂隙性岩层和溶岩地区,以及地下水埋深小于m的地区不得使用污水土地处理。快速渗滤系统设计土壤渗透系数应为m/d~m/d,地面坡度宜小于15%,土层厚宜大于;地下水埋深以上时,地面坡度宜小于10%。出水方式宜采用地下暗管或竖井方式。地表漫流宜用于土质渗透性差或场地~处有弱透水层的土地,设计坡度宜为2%~8%。地下渗滤系统地下布水管最大埋深不应超过,污水投配距地面深度宜为。地下渗滤系统应对原土进行再改良提高渗透系数至h~h。土层厚应大于,地面坡度应小于15%,地下水埋深应大于。土地处理系统设计参数可参考表10确定。土地处理系统设计参数项目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地下渗滤水力负荷(m/a)~~3~20~3周负荷率(典型值)(cm/week)~~~最低预处理要求沉淀预处理沉淀预处理沉砂、拦杂物和粉碎化粪池一级处理灌水面积(100m2/m3·d)~~~投配污水的去向蒸发、下渗下渗地面径流,蒸发,少量下渗下渗、蒸发种植植物谷物、牧草、林木有无均可牧草草皮、花卉等BOD5负荷率(kgBOD5/104m2·a)2×103~2×104×104~×104×104×104(kgBOD5/104m2·d)50~500150~100040~12018~140地面坡度条件种作物不超过20%,不种作物不超过40%不受限制2%~8%——气候寒冷季节需蓄水一般不受限制冬季需蓄水——稳定塘有可利用的池塘、沟谷等有利条件时,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和技术经济比较后,可采用稳定塘技术。在年平均温度低于8℃的地区宜审慎采用稳定塘处理技术。稳定塘应根据有机污染负荷、塘深和水力停留时间等参数进行设计。进水污染物浓度较低时,宜设计为好氧塘或生态塘;当进水污染物浓度较高时,宜设计为厌氧塘或曝气塘;介于两者之间时,通常设计为兼性塘。好氧塘和生态塘中水生植物宜采用当地野生品种或经济作物。稳定塘进水应经过化粪池、格栅、生物接触氧化等预处理单元,具体设计可参考CJJ/T54和GB50014。稳定塘宜为单塘或串联多级塘,多级塘的级数一般不宜少于三级,第一级塘有效深度不宜小于3m。单塘应分格并联运行,以方便轮换清除污泥。单塘宜为矩形,长宽比宜为3:1~4:1。推流式稳定塘的进水宜采用多点进水。曝气塘宜采用机械装置曝气净化较高污染物浓度的污水,生态塘(深度处理塘)宜用于低浓度污染物深度处理,塘中可种植芦苇、茭白等水生植物。稳定塘应位于居住区常年风向下游,须设防渗措施,塘址与居民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带。稳定塘的设计数据应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资料时可根据污水水质、处理程度,当地气候,日照等条件,参考表11确定。稳定塘典型设计参数类型BOD5表面负荷率(kgBOD5/())单元塘水力停留时(d)有效水深(m)五日生化需氧量去除率(%)Ⅰ区Ⅱ区Ⅲ区Ⅰ区Ⅱ区Ⅲ区厌氧塘2003004003~72~51~3以上,3~530~70兼性塘30~5050~7070~10020~3015~205~15~60~80好氧塘常规处理塘10~2015~2520~3020~3010~203~10~60~80深度处理塘<10<10<102~5~40~60曝气塘部分曝气塘50~100100~200200~3001~3以上,3~560~80完全曝气塘100~200200~300200~4001~1570~90Ⅰ、Ⅱ、Ⅲ区分别适用于年平均气温在8℃以下地区,8~16℃地区和16℃以上地区。利用旧河道池塘洼地等修建稳定塘当水力条件不利时,应在塘内设置导流墙(堤)。消毒污水处理站的出水应根据回用或排放水质标准,消毒剂来源,消毒副产物的影响,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消毒剂和消毒方法。消毒方法可采用次氯酸钠、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紫外线、臭氧消毒等。消毒剂投加点一般设置于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末段。消毒设施和有关建筑物的设计,应符合GB50013的有关规定。各种消毒剂的剂量宜根据实验资料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应根据处理规模、水质标准、处理工艺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氯消毒有效剂量宜为5mg/L~l0mg/L;——紫外线消毒有效剂量宜为15~30mWs/cm2;——臭氧消毒有效剂量宜为5mg/L~30mg/L。消毒混合接触池的混合接触时间,次氯酸钠消毒不宜小于30min,三氯异氰尿酸消毒不宜小于10min,二氧化氯消毒不宜小于30min;臭氧消毒不宜小于30min;紫外线消毒照射时间不宜小于1min。消毒系统的安全措施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污泥处理污泥处理和处置方式应参考地方政策、经济条件、污水处理站分布、运输方式和运输成本等因素合理选择。规模较小且距离相近的村庄污水处理站宜采用区域集中污泥处理和处置。污泥处理和处置应兼顾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和资源化的要求。污泥处理和处置方法可采用清掏外运、机械脱水、干化、堆肥、石灰稳定、土地利用、填埋等。污泥宜就近排入化粪池,条件不具备的宜设浓缩功能的储泥池,化粪池底泥或浓缩污泥应定期转运,储泥池的有效容积应根据转运周期确定。村庄污水站的污泥转运周期,距集中污泥处理设施50km以内的不宜小于4d,距集中污泥处理设施50km以上的不宜小于7d。污泥宜优先考虑通过转运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合并处理和处置,需污泥脱水后转运或污泥就近资源化利用的,宜采用移动式脱水装备巡回脱水。集中污泥处理和处置设施的场址选择、场地设计应符合GB18599的相关要求。污泥转运或临时贮存场地应采取措施防止因污泥、渗滤液、臭气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必要时设渗滤液、臭气收集和处理设施。处理后污泥可采用综合利用的方式处置,污泥农用时应符合GB4284的规定。施工和验收一般规定村庄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宜采用区域整体打包形式建设,根据项目性质、国家和地方政策,应通过招投标确定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的宜委托专业招标代理机构组织招投标。施工前应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或编制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应严格按设计文件及施工组织设计施工。项目经理、质量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应取得职业资格持证上岗,并报建设单位审批。施工过程中应作好材料、设备、隐蔽工程和分项工程等中间环节的质量验收;隐蔽工程的防水、防渗及防腐应经过中间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工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施工和验收应符合GB50204的规定;砌体结构工程的施工和验收应符合GB50203的规定;构筑物的施工和验收应符合GB50141的规定。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应将有关设计、施工和验收的文件立卷归档。调试和试运行前,设计单位应向运营管理单位提供运行维护手册。管道施工污水管、合流排水管工程施工和验收,除应按本规程执行外,尚应符合GB50268的规定。非过河沉管,沟槽开挖、管道敷设和回填一般均应保证基坑不积水和相对干燥。沟槽开挖应保证基坑和边坡的稳定,并留有足够的施工空间。管渠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