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_第1页
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_第2页
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_第3页
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_第4页
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初中常用11个虚词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①构造助词,译为"的〞。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构造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例如:公将鼓之。久之,日似瞑,意暇甚。怅恨久之。④构造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构造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

、"按照〞

、"依靠〞等。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依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

、"拿〞

、"用〞等。例如:屠惧,投以骨。〔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拿〕〔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属予作文以记之。令辱之,以激怒其众。杀之以应陈涉。以光先帝遗德。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

、"因而〞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表修饰。例如:俯身倾耳以请。高祖因之以成帝业。3、于"于〞为介词,主要用法有: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在〕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从〕②表示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给〞

、"对〞

、"同〞

、"到〞等。例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向〕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给〕万钟于我何加焉?〔对〕③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或不译。例如: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贤于材人远矣。④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例如:受制于人。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⑤表原因,可译为"由于〞

、"因为〞

。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而"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①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和〞

、"又〞

。例如:中峨冠而多鬓者为东坡。起坐而喧哗者。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②承接关系,可译作"就〞

、"接着〞

、"然后〞

,或不译。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表示承接关系〕日出而林霏开③转折关系,译作"但是〞

、"可是〞

、"却〞

。例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代表转折关系〕足肤皲裂而不知。④递进关系,译作"而且〞

、"并且〞

或不译。例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⑤修饰关系,可译为"地〞

、"着〞

,或不译。例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5、焉"焉〞可作代词,相当于"之〞

、"哪里〞

,如"忽啼求之,父异焉〞

、"且焉置土石〞

。这里只讲其作助词、兼词时的用法和意义。〔1〕语气助词①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了〞

,也可不译。例如:可远观不可亵玩焉。②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例如:万钟于我何加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兼词。相当于"于之〞

,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那〕里〞

、"从这〔那〕里〞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在那里〕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从这里〕6、为"为〞可作动词,表判断,相等于"是〞

。如"中轩敞者为舱〞

;或可译为"做〞

、"成为〞"认为〞

,如"孰为汝多知乎〞

。下面讲"为〞作介词、连词、助词的用法。〔1〕介词①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

、"对〞

、"替〞等。例如:为天下唱。〔向〕缺乏为外人道也。〔对〕为人谋而不忠乎〔替〕②表示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等。例如:愿为市鞍马。为报倾城随太守。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③表示被动,译为"被〞

,有时与"所〞组成"为所〞或"为……所〞构造。例如:士卒多为用者。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2〕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例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语尾助词,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例如:夫子何命焉为?7、其"其〞可作代词,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

、"他〔她、它〕们的〞等,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也表示特指假设干中的一个,有"其中〞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这里着重讲"其〞作副词时的用法。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想、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与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

、"或许〞

、"恐怕〞

、"可要〞

、"怎么〞

、"难道〞等,或不译。例如:其恕乎〔大概〕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不译〕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

,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安陵君其许寡人!〔可译为"可要〞

〕8、乃"乃〞作代词时,相当于"你〞

、"你的〞

,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乃〞作虚词时主要作副词和连词。〔1〕副词①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例如:乃悟前狼假寐。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例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③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

、"竟然〞

。例如: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

、"就是〞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例如:乃重修岳阳楼。蒙乃始就学。9、者"者〞一般作助词,有以下几种用法:〔1〕附在动词、形容词、数词、时间词后面组成名词性构造,相当于"……的〞

、"……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

、"……的原因〞等,或不译出。例如:卜者知其指意。〔……的人〕假设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的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的东西〕中轩敞者为舱。〔……的地方〕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指人,不译出〕〔2〕用在主语之后表达停顿,一般不译出,其作用或引出判断〔谓语局部一般用"也〞字结尾〕,或引出原因〔有时可译为"的原因〞

〕,或引出说明。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引出判断〕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引出判断〕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引出原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引出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引出原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引出说明〕〔3〕用在句末,与"假设〞组成"假设者〞

、"假设……者〞构造,表示比较,相当于"像……的样子〞

、"……似的〞

。例如:中有楼假设者,堂假设者,坊假设者,历历在目。〔4〕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的话〞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0、虽"虽〞作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纵然〞

。例如: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欲言,无可进者。故虽有名马,祈辱于奴隶人之手。〔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例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罂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11、然"然〞作实词时,可以作形容词,相当于"对的〞

,如"吴广以为然〞

。它还可以作指示代词,这在文言文中很常用,因此这里着重提出来加以说明。"然〞作指示代词时,译作"这样〞

、"如此〞

。例如:"父利其然也。〞

"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之信然。〞

"子墨子自曰:‘然,胡不已乎?’〞。"然〞作虚词有下面两种用法:〔1〕连词,表转折关系,评作"然而〞"但是〞等。例如:然足下卜之鬼乎?然志犹未已。〔2〕助词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或"……的样子〞

。例如:杂然相许。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用于句尾,常与"如〞

、"假设〞连用,构成"如……然〞

、"假设……然〞

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似……似的〞。例如:其人视端容寂,假设听茶声然。补充:由指示代词"然〞组成的固定构造主要有:①虽然:两个词,连词"虽〞意为"虽然〞

、"即使〞

,代词"然〞意为"这样〞

,合起来意为"虽然如此〞"即使如此〞

。例如: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虽然,受地于先王。②然后:即"这之后〞

、"这样以后〞

,表示承接,也可大致译为现代汉语"然后〞

、"然后才〞

。例如: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③然则: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然〞总结上文,"则〞引起下文的推论,意为"既然如此,则〔就〕〞

。例如: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乐耶?④然而:"然〞是"这样〞

,总结上文的内容,"而〞引起下文的转折,组合起来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但是〞

。例如:夫环而攻之者,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初中常考50个实词〔1〕故故虽有名马。——"马说"〔所以〕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学过的知识〕公问其故——"扁鹊见蔡桓公"〔原因、缘故〕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特意〕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因此〕广故数言于亡。——"陈涉世家"〔成心〕〔2〕间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隔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夹杂〕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一会儿〕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中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暗中〕〔3〕绝以为妙绝。——"口技"〔极点〕群响毕绝。——"口技"〔停顿、消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4〕观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欣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景象、景观〕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看〕〔5〕病君之病在肌肤。——"扁鹊见蔡桓公"〔疾病、大病〕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困苦不堪〕〔6〕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石壕吏"〔信〕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写〕〔7〕上上使外见兵。——"陈涉世家"〔皇上〕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身体上的〕〔8〕见昨日见军帖。——"木兰诗"〔看见〕曹刿请见。——"曹刿论战"〔拜见〕才没不外见。——"马说"〔通"现〞,显露〕〔9〕比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核舟记"〔靠近〕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等到〕〔10〕少宾客意少舒。——"口技"〔稍微〕少时,一狼径去。——"狼"〔一会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年轻的〕〔11〕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随从,跟随〕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顺从,听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顺从〕〔12〕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分给,分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这里指八分挂零,说明很小〕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隆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分内,名分〕〔13〕文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文章〕文过饰非。〔掩饰〕〔14〕世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父子相继为一世〕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时代,朝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世上〕〔15〕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事业,功业〕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职业〕〔16〕犯作奸犯科。——"出师表"〔触犯〕〔17〕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到达〕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做官,显贵〕〔18〕当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抵充,相抵〕木兰当户织。——"木兰诗"〔对着,面对〕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应当〕〔19〕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在……之后〕〔20〕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翁"〔砍伐〕齐师伐我。——"曹刿论战"〔攻打,讨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讨伐〕〔21〕阴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水的南面,南岸〕朝晖夕阴。——"岳阳楼记"〔阴暗〕〔22〕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用言语奉劝〕以塞忠谏之路。——"出师表"〔同上〕〔23〕极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极点,极端〕此乐何极。——"岳阳楼记"〔尽,穷尽〕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到〕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极其,非常。这是副词用法〕〔24〕国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国家〕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国都,京城〕〔25〕备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完备〕众妙毕备。——"口技"〔具备,齐备〕〔26〕径少时,一狼径去。——"狼"〔径直,一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直径〕〔27〕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扶,持〕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率领,统率〕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将帅,将领〕〔28〕顾顾野有麦场。——"狼"〔看见〕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看望、访问〕〔29〕胜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陈涉世家"〔尽,全部〕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30〕复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又〕〔31〕称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称赞,赞许〕袒右,称大楚。——"陈涉世家"〔号称〕不以千里称也。——"马说"〔称呼〕不能称前时之能。——"伤仲永"〔符合〕〔32〕乘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量词,辆〕公与之乘。——"曹刿论战"〔同坐〔一辆〕战车〕〔33〕章又用篆章一。——"核舟记"〔印章〕〔34〕惊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口技"〔受惊〕波澜不惊。——"岳阳楼记"〔振起〕〔35〕属忠之属也。——"曹刿论战"〔一类〕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隶属,管辖〕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类似〕〔36〕策执策而临之。——"马说"〔鞭子〕策勋十二转。——"木兰诗"〔记载〕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驱使〕〔37〕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口技"〔奇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零数〕〔38〕许高可二黍许。——"核舟记"〔上下、光景〕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赞同、容许〕〔39〕舍便舍船。——"桃花源记"〔丢下〕屋舍俨然。——"桃花源记"〔房屋〕〔40〕志处处志之。——"桃花源记"〔记〕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志〕〔41〕寻寻向所志。——"桃花源记"〔找〕寻病终。——"桃花源记"〔不久〕〔42〕道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道路〕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正道〕〔43〕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稳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固执〕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本来〕〔44〕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心古"〔衰亡〕今亡亦死。——"陈涉世家"〔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45〕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发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推荐〕死则举大名矣。——"陈涉世家"〔成〕〔46〕坐众宾团坐。——"口技"〔坐着〕但坐观罗敷。——"陌上桑"〔因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同'座'〕〔47〕食谨食之。——"捕蛇者说"〔喂食〕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吃〕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通"饲〞,喂〕〔48〕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知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49〕于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到〕"苛政猛于虎。〞

——"捕蛇者说"〕〔比〕"舜发于畎亩之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50〕为"为天下唱。〞——"陈涉世家"〔替、给〕"缺乏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认,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表达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哪里〔2〕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时不我待〔3〕"之〞"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唯利是图何厌之有〔4〕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余是以记之夜以继日3.定语后置定语后置:a."中心词+之+定语+者〞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石之锵然有声者b."中心词+定语+者〞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求可使报秦者c"中心词+之+定语〞居庙堂之高蚓无爪牙之利d"中心词+而+定语+者〞注意: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性关系的句子,表领属性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七年级课内文言文实词及特殊句式"孙权劝学"博士: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即更刮目相看:重新但当涉猎:只是粗略的阅读见往事尔:了解及吕肃过寻阳:经过非复:不再是当涂:当权者辞:推辞状语后置:蒙辞以军中多务"卖油翁"释担而立:放下忿然:……的样子睨:斜着眼睛看尔安敢轻吾射:怎么但微颔之:只是徐:慢慢地但手熟尔:通"耳〞,罢了以我酌油知之:凭借"陋室铭"素琴:不加装饰的琴有仙则名:知名〔活用〕惟吾德馨:只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取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爱莲说"得意者甚蕃:多濯清莲而不妖:洗涤同予者何人:我宜乎众矣:应当不蔓不枝:长枝蔓,长枝节"河中石兽"河干:岸竟不可得:最终,终了圮:倒塌阅十余岁:经过了固颠:本来遂:于是"咏雪"俄而:不久,一会儿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即公大兄无奕女:就是因风起:趁,乘"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下车引之:牵,拉相委而去:相表动作偏指一方;舍弃顾:回头看"相"互相动作偏指一方宰相,样子"狼"止:通"只〞少时:一会儿缀行甚远:连接,紧跟径去:径直顾:看,环顾犬坐于前:像狗一样暴起:突然隧入:名词作状语从通道乃:才;于是,就状语后置:投以骨"桃花源记"重点实词俨然:整齐的样子遂迷:终于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欣然规往:规划,方案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未果:没有实现无论魏晋:更不必说寻病终:不久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问津:渡口便扶向路:沿着,顺着;从前的,旧的及郡下:到了诣太守:拜见处处志之:作标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要"属"shu隶属,归属;类;zhu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连接〔属引凄异〕"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寻找,探求顺着:寻向所志〔标记〕不久:寻病终"及"到,到达;等到;比得上;连累,关联趁着;连词"和";重点虚词其:欲穷其林〔代词,这〕;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自己的)关于"其"代词人称代词他它她〔的〕;自己的;其中的〔其一犬坐于前〕指示代词那些,这些反问的语气其奈我何?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之:渔人甚异之;闻之;处处志之;忘路之远近关于"之"代词构造助词"的"音节助词动词:到君将何之取独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三.特殊句式;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注意:"是〞的翻译省略句:林尽〔于〕水源〔省略介词〕介宾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的人〕具言所闻〔省略宾语〕见渔人,乃大惊〔省略主语〕注意:翻译要注意翻译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林尽于水源标志词:"于〞"以""乎〞战于长勺;策之不以其道不以千里称也咨臣以当世之事"小石谭记"重点实词水尤清冽;尤其格外,清凉俶尔:突然卷石底以出:连词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可百许头:大约,大概;表约数,来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参差披拂:飘动犬牙差互:参差不齐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隶而从之:跟随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谭西南而望空游斗折蛇行犬牙差互注意:状语是句子中重要的修饰成分,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副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神寒骨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八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