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3单元-劝学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3单元-劝学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3单元-劝学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3单元-劝学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3单元-劝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3单元-劝学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2.分析并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3.理解荀子有关学习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连线作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子》一书现存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连线作者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探寻背景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体现了荀子的这种思想,强调学习对后天的教育作用。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探寻背景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1.识字注音

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1.识字注音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2.通假字(1)木直中绳,譸以为轮“譸”通“煣”,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表示重复或继续。(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2.通假字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3.一词多义

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3.一词多义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4.古今异义

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4.古今异义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5.词类活用

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5.词类活用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6.特殊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譸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5)用心一也“……也”表判断(6)用心躁也“……也”表判断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6.特殊句式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思维激活: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第一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有利于用它统摄全文。提示:文章开门见山地点出中心论点,对后文起到统摄的作用,避免了不必要的绕弯和啰唆。同时也使论点突出鲜明,对整篇文章的论证气势也起到了很好的加强作用。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心论点的?思维激活:中心论点是第一句,要在理清全文结构的基础上加以概括阐述。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第2段论述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第3段论述学习可以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第4段论述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剖析

这是《劝学》一文的首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能够停止”。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谈论的问题是学习,对于学习的态度是“不可以已”,简洁明了。那么“君子曰”三个字是不是多余呢?这三个字不多余。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君子”,不是士大夫之类的人,而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作者是借助在学问品行上的成功人士的话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比自己直接说更有力量,更令人信服。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剖析

这是文中气势贯通、语脉联系紧密的一个语段。这段文字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述,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彻,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是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剖析

此句谈论积累的意义。作者用两个比喻来说理,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成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荀子十分强调“积善”的作用,因而,这里连设两喻,从正面论证了积累的作用。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剖析

这里谈论的是如何坚持的问题。先用“骐骥”“驽马”对比:骐骥本身条件虽然好,如果止于一跃,还达不到十步;驽马本身条件虽然差,如果能前进“不舍”,也可以跑得很远。这便告诉人们,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接着,荀子又用“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相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对于人们的学习而言,如果一曝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是再深奥的知识也可以学会。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第2段是如何论述学习的意义的?提示:第2段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了五个比喻。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直木“譅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从而说明人只有经过“博学”(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第2段是如何论述学习的意义的?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2.课文的第3段论证了什么问题?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其论述层次是怎样的?提示: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2.课文的第3段论证了什么问题?运用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分几个层次?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思维激活:最后一段分三个层次论述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是一种由浅入深的论述。提示:共有三个层次。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作者先正面设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善”,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的第一个层次,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证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作者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对照,进一步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的第二个层次,是正反设喻论述的。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分几个层次?它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和坚持不懈后还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从整体看,积累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而恒心与专一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关系。但是这两者之间又可以互相补充,所以作者把二者放在了一个段落之中,因为这两者都能很好地论证“学不可以已”。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作者用“蚓”和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4.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提示:课文第2段末句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文看,这是前文几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从荀子“性恶论”主张来看,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也就是品德。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4.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总分结构,条理清晰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设三个分论点,使每个分论点又成为论证中心论点的依据。2.比喻对比,论证具体在本文中,说理是通过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进行的。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具体生动,明白易懂,从而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3.语言整齐,韵律畅达本文的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用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1.总分结构,条理清晰自主练笔以“团结就是力量”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片段。自主练笔本文阐述道理,以常见的事情或现象设喻。设喻方式富于变化,有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正反设喻,如“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蚓”和“蟹”等。论证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使用比喻论证应注意的问题:(1)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如若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而他们自己却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就会“引喻失义”。本文阐述道理,以常见的事情或现象设喻。设喻方式富于变化,有正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欲滴的玫瑰,也应明白,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即使自己是一棵傲然挺立的松柏,也应明白,一株挺拔不算英雄,聚居成林才能构筑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一艘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彰显大海的壮阔!我们好比是一滴滴雨水,无私奉献着我们的甘甜。骄阳似火,大地一片干渴,这时候的我们就要团结起来,一同奔向需要我们的地方,雷鸣,闪电,顿时响彻天际!我们好比是片片雪花,为寒冷的冬天送去一丝温暖的情怀。寒风凛冽,大地一片萧条,这时候的我们就会拥抱在一起,轻轻覆盖在庄稼上,层层叠叠,编织成一条雪白的棉被,沉睡的庄稼呢喃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热闹了整个大地!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欲滴的玫瑰,也应明白,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我们好比是一棵棵小草,碧绿的体肤显示着我们顽强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诗句不正好彰显出我们的生命力吗?在春意盎然的公园,我们手拉着手,雀跃着,迎风起舞,为情侣营造出浪漫,为同学们营造出宁静,为天空营造出和谐……我们好比是一棵棵小草,碧绿的体肤显示着我们顽强的生命力。“野素材挖掘他山之石(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需要不断积累,人的道德情操也需要不断培养与提高。学习是积累的过程,需要有恒心。“锲而不舍”是进学修德的态度。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会利用前人已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这则素材可应用于

等话题中。

提示:“积累”“坚持”“蓄积与勃发”“恒心与毅力”“水滴石穿”(2)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因此,理想的“大儒”不只是博学多能,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这则素材可应用于

等话题中。

提示:“学与思”“思考”“成功的境界”“行动的重要性”素材挖掘他山之石(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素材挖掘他山之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小溪在兼收并蓄中汇成了汹涌的江水;春天在蓄积了一冬的力量后,以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不消几日,草长莺飞,春暖花开……用心记录,留意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切,学会积累,才会有惊人的奇迹出现。积累是一种成功的过程,厚积才能薄发。提起《聊斋志异》,也许大家都不陌生。其中离奇的故事情节、逼真的人物形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故事可谓险象环生,曲折离奇,而又富含深刻的寓意,发人深省,充满人性主义的光辉。如此精妙的大作是蒲老自己想象出来的吗?不,是通过积累才达到的。蒲老天天在路边草棚下施茶讨故事,谁讲一个鬼怪故事谁就能喝茶。这样时间久了,蒲老就积累了很多的故事,然后编写整理,才有了这显耀的大作。不懈的积累注定了他的成功。素材挖掘他山之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素材挖掘他山之石积累是一种难忘的经历、不断挑战的勇气。李时珍,其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这也是他积累的结果。他不畏艰难,跋山涉水,到处寻找草药,并试用它们,不断积累经验,历经二十七年终于编成收有一千八百多种药物并有详细图片说明的药物学巨著。积累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非凡的勇气与毅力,而后的收获则是令人欣慰惊喜的。素材挖掘他山之石积累是一种难忘的经历、不断挑战的勇气。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3单元-劝学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2.学习运用对比论证突出文章中心论点的方法。3.分析文章以史为论、运用铺排语言、逐层推进的行文方式。4.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了解“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连线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初期杰出的政论家、

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因建议制定新的典

章制度,遭到守旧派周勃、灌婴等人谗害,被贬为

长沙王太傅,写出著名的《吊屈原赋》和《戁鸟

赋》。召回长安后任梁怀王太傅。后梁怀王坠马死,贾谊忧伤哭泣年余,亦死,年仅33岁。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做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过秦论》、《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名文都显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见解。今人辑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连线作者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探寻背景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这时,由于秦末衰退的社会经济形势有所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迫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以至“易子而咬其骨”。残酷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探寻背景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1.识字注音

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1.识字注音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2.通假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2)锄

棘矜“

”同“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2.通假字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3.一词多义

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3.一词多义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4.古今异义

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4.古今异义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5.词类活用

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5.词类活用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6.特殊句式(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判断句(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判断句(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判断句(5)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介词结构后置,“于”表比较(6)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为”表被动(7)身死人手省略句,应为“身死(于)人手”(8)威振四海省略句,应为“威振(于)四海”(9)铸以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10)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6.特殊句式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文章叙述了秦兴亡的哪些事实?请概括并分条列出。思维激活:面向全文,按照作者提到的几个统治者依次概括作结。提示:(1)秦王朝势力的崛起。孝公凭借地理优势,有吞并天下的雄心;商鞅变法,并取得了重大成果。(2)秦王朝势力进一步扩张。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的日益扩张;诸侯约从离衡,秦轻易取胜。(3)秦始皇统一全国,采取弱民、愚民和防民的措施,秦由攻势转入守势。(4)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灭亡。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文章叙述了秦兴亡的哪些事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面对强秦,“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是采用什么办法“弱秦”的?作者竭力描写反秦统一战线之强大有何作用?提示:(1)诸侯各国面对强秦的威胁被迫联合抗秦:①招纳天下人才,订立合纵盟约。②有贤明和具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聚合各国的力量,一致对秦。③六国阵营,一时人才济济,有众多的谋臣出谋划策;有各方来的策士,为各国诸侯沟通意见;有各国的良将统率军队。(2)作者竭力描写反秦统一战线的强大是为了衬托当时秦国的不可战胜。这样,一可为下文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伏笔;二可为后文所谓“攻守之势异也”张本,这里说的势如破竹的“攻”势,与后文陈涉起义后秦朝兵败如山倒的“守”势相映成趣,彰显主题。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面对强秦,“诸侯恐惧,会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剖析

文章开头,舍简就繁,采用铺陈夸张的方式,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气势,更突出了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王朝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这句话中“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作者把秦国君主的雄心反复铺陈,为下文写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与后文写秦统一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了对比。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2.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剖析

这句话用简约的文字,概述了秦孝公以后三代君主,继承秦孝公遗志,在四面八方开拓疆土的情况。“蒙故业,因遗策”,对仗工稳,言简意丰,表明秦孝公之后的三位君主一直在继续执行着秦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都在企图早日一统天下。汉中、巴、蜀,当属边远之地;膏腴之地、要害之郡,当属难得之地。作者分别从南西东北四个方位一气列出那“边远之地”和“难得之地”,突出了秦国日益扩张、不断兼并的形势,表明了秦国的势力在不断地壮大,秦国不断地走向强盛。同时,这里也给出了这样的暗示:秦之强盛,非一日之功;秦之霸业,亦非一日之功。然而,二世却一日而亡,实在令人深思。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2.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剖析

这句话极写秦之强大。面对“十倍之地,百万之众”的“叩关”,秦人竟然“开关延敌”,可见秦人根本没有把“九国之师”放在眼里,因为他们有克敌制胜的把握。“无亡矢遗镞之费”与拥有天下众多人才、备战多日的“九国之师”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么多的有才之士,那么多的兵力,那么大的威势,可秦人却不费吹灰之力便使“天下诸侯已困”,足见当时秦之强盛,足见秦当初强国策略的正确,从这里也不难看出,秦对一统天下,已有了十足的把握。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4.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剖析

这句话写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对国内百姓严酷统治的情况。全句由三个分句构成,陈述秦之暴虐。第一个分句中的两句对偶后以“以愚黔首”作结;第二个分句中三字结构构成对偶;第三个分句中,句式松散,却用“以弱天下之民”作结,并与第一个分句的结句遥相对应,全句整齐而有变化。在这句话中,作者一连用了“废”“焚”“愚”“隳”“杀”“收”“聚”“销”“铸”“弱”等词,写秦巧取豪夺、愚弱天下的气势和以暴政来治理天下的措施,忘却了他该遵守的“仁义”二字,显示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下文进一步议论作铺垫。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4.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5.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

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剖析

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且对比情况有二:一是以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相比。作者认为陈涉的个人素质,军队装备、数量与质量以及用兵之道都不及九国之师,但结局偏偏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是什么缘故?作者有意先不作答,让读者存一悬念于胸。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5.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二是秦立国前后自身的对比。立国前是区区之地,现在是“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而且,“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客观上的有利条件也没变,为什么在弱小的时候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而现在却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呢?这让读者心中再添一个悬念。设下悬念的目的,也是在于引发读者思考,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寻求答案。经过前面几大段的例证铺叙,作者最终道出了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于论证基础雄厚,结论的得出便水到渠成。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二是秦立国前后自身的对比。立国前是区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提示:(1)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义。(2)文章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叙史实,一部分发议论。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攻转守,就其国内来说,他的守策分几步?提示:大致分三步:(1)愚民政策:“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残暴地焚书坑儒,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2)弱民政策:他用尽一切办法来削弱人民的反抗力量,“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3)防民政策:他“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然后派“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以防止人民造反,使得人民“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纵观始皇的愚民、弱民、防民三部曲,实际是在处处设怨,步步种恨,为以后人民的暴乱、反抗做了铺垫。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全文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文中哪几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思维激活:先确认形成对比的几个方面(自身、六国、陈涉),再写出对比的内容。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文中哪几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提示: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提示: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以史为据,用点统材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做出高度概括,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十之七八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及主要现象,并把议论寓于说理之中,反复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点明中心。文章的前四段叙述了一部秦王朝的兴亡史,这样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避免了空泛的议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纵横对比凸显文章的中心作者用了多个方面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纵向对比及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横向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令人信服。1.以史为据,用点统材3.显著的辞赋色彩这篇文章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色。一是铺排渲染的色彩明显,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等四字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没有雷同之嫌,显得很有气势。二是行文多用骈偶且非常灵活,读来朗朗上口。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骈语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3.显著的辞赋色彩自主练笔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评语一语中的!一篇《过秦论》留给人们太多的思考和借鉴。请以“历史的启迪”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面对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不能只是观看,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什么样的启迪呢?国家兴衰、个人命运,国防、外交、教育、科技等各方面都有启迪。写作时可根据自己对历史的感知、对现实的体味来抒写历史对自己、对他人的启迪。自主练笔自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人为了利益蜂拥而至,为了利益东奔西走……何况在这物欲横流、纷纷扰扰、纸醉金迷的今天。我该何去何从,随波逐流抑或浪遏飞舟?因了敬畏,因了远忧,我们须为人生留有余地。长风破空,残阳如血,一声凄厉的马啸划破一望无垠的寂寞苍穹。“虞兮虞兮奈若何”,剑锋一转,结束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生命。项羽没有给自己留下余地,于是演绎了“霸王别姬”的悲剧。留有余地,才能成功创造驰骋的空间。中国人似乎很看重“余地”。大泽乡遇雨,众人不能按期到达指定地点。严刑苛法不容有违,法令当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星火燎原,秦朝统治风雨飘摇。这是因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没有为人民留下生存的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