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百家争鸣课件_第1页
高中历史教学百家争鸣课件_第2页
高中历史教学百家争鸣课件_第3页
高中历史教学百家争鸣课件_第4页
高中历史教学百家争鸣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1课第2课第3、4课基本要求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发展要求

知道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说明

“李悝变法”、“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贡献”等知识点为课外阅读内容。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政治方面稷下学宫意想图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社会方面平原君门客四千孟尝君门客三千信陵君门客三千春申君门客三千文化方面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孔子和弟子画像砖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孔子的地位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材料二: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曰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苛政猛于虎也。阅读材料,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仁。礼。德政——以德、礼治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材料四: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材料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敬鬼神而远之。重义(道德)轻利(对物质利益的谋求)、见利思义和而不同。“仁”的思想(1)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反映了孔子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思想,是一种以民为本的观点。“仁”的思想含义(核心)“礼”的思想(2)狭义:周礼(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恢复周礼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性为政以德(3)提倡德治(民本思想)孔子的仁、礼学说分别体现了什么精神?仁:人道精神。礼:礼制(秩序、制度)精神。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社会背景怎样?他希望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其思想以什么为本?孔子提出的“仁”和“礼”有什么关系?“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为道德规范。“仁”是“礼”的内容,“礼”是“仁”的形式。背景:春秋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大动荡。怎样:有道德、礼乐文明。以人为本。孔子周游列国孔子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所致,所以应“有教无类”。此主张及其相应活动有什么重大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材料指出孔子重视哪一方面的教育?道德(德育)。孔子讲学图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孔子聚徒讲学之地——杏坛儒学基本文献——“四书五经”六经→五经(孔子编订)《诗》——《诗经》《书》——《尚书》《礼》——《周礼》《礼记》《乐》——《周乐》)《易》——《周易》《易经》《春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小不忍则乱大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经典语录孔子经典语录朝闻道,夕死可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对孔子这段言论,你有什么感想?讲析:孔子这段言论,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自己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下决心学习;三十岁时建立起自我;四十岁时成为智者,不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认同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却不违反礼制规矩。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领域主要内容思想学说政治思想教育思想

文化贡献“仁”(核心)和“礼”“为政以德”(德治)“敬鬼神而远之”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言论被编纂为《论语》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知识梳理2、孟子通过阅读史料,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张。史料:有关孟子的思想: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曰:“人无有不善。”孟子的思想“仁政”思想民贵君轻(民本)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3、荀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反映了荀子的什么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君舟民水”.(积极)体现了人道主义、秩序精神,利于和谐人际关系、规范道德行为、抑制暴政、缓和矛盾、安定秩序,有许多现实意义。(消极)后来成为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正统、主流思想和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影响了亚洲许多国家、欧洲启蒙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中国:对世界: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仁、德治、民本思想等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理论:个人修养:维护社会稳定:伦理道德:三、其它各家:道、法、墨墨子老子庄子

韓非阅读教材,结合下面出示的《老子》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1、老子⑴“道”的哲学概念(世界的本原)⑵相素辩证法思想(方法论)⑶小国寡民的政治追求(治国论)

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认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请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顺其自然“无为而治”2、庄子庄子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齐物论》

周庄梦蝶图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的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领域主要内容思想学说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思想评价庄子:道家学派1."道"是万物的本源2.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道”是最高准则;提出“齐物论”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问题探究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请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韩非的治国主张是什么?3、韩非子韩非子理论来源观点主张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①法、术、势三派②道家思想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发展趋势作用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知识梳理课堂探究: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兼爱非攻

非乐

非命尚贤

尚同

节用

节葬主张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治国思想:4、墨子兼爱非攻刻苦俭朴自我牺牲讲求功利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

提倡节约人财物力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政令.思想.言行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爱是相互的精神孙子说:我谋;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无为;庄子说:我逍遥;公孙龙说:我辩;韩非子说:把这些人统统给我抓起来!Q版诸子俄国著名文豪托尔斯泰说:“我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像,以示崇敬。伏尔泰甚至自喻是“孔门弟子”。在新加坡儒家思想影响很大,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表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在美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所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被排在第一位。他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在汉城孔子在柏林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海外孔子学院分布图当今世界各地的孔子热和国内的读经热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⒉儒家思想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四、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讨论思考: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主张对现代中国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严于律己等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墨家:加强节约宣传,身体力行案例·展示现在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该校提出解决水电浪费问题的办法。儒家:万世师表,仁政礼治。道家:无为之道,逍遥自然。法家:与时俱进,治国以法。墨家:身体力行,兼爱非攻。以下当今的思想观点与古代百家争鸣哪一家学说相同?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儒家,礼治)团结友爱(墨家,兼爱)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墨家,非攻)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儒家,有教无类)廉政、廉洁、自律(儒家孟子,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依法治国(法家韩非子,法治)以不变应万变(道家老子,无为而治)了解市场行情,确定投资方向(兵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2008上海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巩固练习D2.(2008上海)“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D3.(07广东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4(08江苏无锡)在山东曲阜的游玩中,导游在一处‘‘杏坛”的景点旁讲解道:‘‘春秋年间,此人在此大办教育.”游客立刻想到此人的主张是A‘‘水则载舟,水亦覆舟”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为下以德,节作爱人”D‘‘是非之心,人皆有之”AD5.(08.5广东汕头)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已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除数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是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B6.(08山东)<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①孟子②荀子③告子④苏格拉底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D7.(08年四川)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C8.(09年山东临沂质检)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到:“是可忍,熟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C.克已复礼 D.中庸之道C9.(2008广东三校联考)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A.“仁” B.“礼” C.“德” D.“孝”B10.(北京市东城区质检)1988年,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下列主张反映“孔子的智慧”的是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③“三人行必有我师”④“兼爱”“非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A(2009山东高考)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009海南高考)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BD(2010年山东卷)“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