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艺术欣赏古诗艺术欣赏一、寓情于景诗词里面的景和情,一般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景,是客观存在,是外显的;情,是人的主观感受,是内蕴的。当诗人不直接抒情而寄寓景物时,就要求所选择的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相契相通。如果景是“形”,情是“神”的话,那么这“景中之情”最好“形神兼备”。如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开头两句凭高远眺,所见之林自然是平的。而且显示出山林的广远,弥漫在一片冥蒙的烟景中。山是青绿色的,在“暝色入高楼”的时候,这山的颜色应是暗淡的,说“碧”已够奇妙,可是又说这碧山在伤心。山是自然界的景物,它本无知,是把人的感情移到了山上,这山便有生命、有感知而人格化了。寓情于景,比径直抒情,其情岂不更深。一、寓情于景诗词里面的景和情,一般说,景指景物,景和情出现在诗词里面,往往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最常见的是先景后情,情因景生,即所谓触景生情。不少的词上阕写景,下阕写情,似乎已成为常规。但也有一些诗人,当他们感情奔涌时,忽然掉转笔锋写景去了。可是仔细一看原来景中含情,比照直把感情倾吐出来,更真切深厚。李白两首送行诗结尾,一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说:“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前者说,船行已远,到了水天相接的地方,看不见了。这时只望见长江奔流到天际。后者说,挥手告别,马鸣萧萧。依依惜别之情,寓于帆影、碧空、长江流水和萧萧马鸣的景物中了。景和情出现在诗词里面,往往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最常见的是先有的诗,诗人虽在景物中寄寓着深情,但从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自抒身世的小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词概括了作者的一生。少年时的生活情景是:歌楼听雨,罗帐烛昏。中年时的生活情景是:客舟听雨,江阔云低,雁叫西风。老年时的生活情景是:僧庐听雨,两鬓星霜。年月不同,生活异趣。少年时的欢乐,壮年时的漂泊,老年时的凄凉,全是通过景来表现的。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寓于景中的情,却更深沉,更凝重。词的最后两句,与前面的写法不同,却是直抒心怀了。
有的诗,诗人虽在景物中寄寓着深情,但从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西楼》(宋•曾巩):“海浪如云却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1、从写景这一层面看,以上两首诗是同中有异的,请作具体说明。2、作者这两首诗的抒情风格迥异,试具体回答它们在描写景物时,寄寓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1答:两首诗同写雨景,前者主要写雨前景,后者主要写雨中景和雨后景。
2答:前者通过描写雷雨之前的自然特征,有力地烘托了作者的雍容气度和开阔的胸襟。后者通过描绘两幅雨后小景,婉曲地表达了诗人对像桃李那样惧怕风雨的弱者的鄙视,对像青草一样具有坚韧品质的强者的赞美。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从写景这一层面看,以上两二、渲染烘托通常有一句话叫触景生情,看来是先有了景,而后才生发出人之喜怒哀乐的情来。我国古典诗歌常常利用美感的差异性,利用心情不好同美景的矛盾,来渲染和烘托内心不快的情绪。这种写法可使诗歌更含蓄,更深邃。
我们来看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少妇春日上楼,见到野外的春色,寂寞的愁思油然而生,好象这愁思是由春色勾引起来的。这是用和谐的景物,反衬不和谐的心情,更突出了思妇孤寂忧愁的内心情绪。春满眼前,本来正好赏玩,景生情时而情异于景,两相径庭,更见出诗中主人公忧伤之深。
二、渲染烘托通常有一句话叫触景生情,看来是先有了景,同样的手法,在杜甫的诗中也可以看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以花鸟这样美好的景物,写“国破山河在”的悲痛,就更见出诗人悲痛之深。
红花是是艳丽的,当元稹慨叹行宫的昔盛今衰时,他却写了“宫花寂寞红”(《行宫》)这样的句子。
再读读“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春宫怨》),春光如此美好,而这位“早被婵娟误,欲妆临境慵”的宫女却发出了深深的哀怨!
以上不难看出,作者笔下的景物不仅有人的感情,而且寓有人的气质,人的心声和灵魂。
所以,同样的枫叶,在游目骋怀的杜牧看来,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长亭送别的崔莺莺看来,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同样的手法,在杜甫的诗中也可以看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同样是菊花,在坚贞不屈的郑所南笔下,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西北风”,在利禄薰心的陈淑达笔下,却是“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
同样的蝉鸣,身任皇帝秘书监、志得意满的虞世南说:“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咏蝉》)失去人生自由的骆宾王则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在狱咏蝉》)。
同一夕阳,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他表达的是无奈、痛惜之情;朱自清反其意而用之“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表达的是旷达、自安之情;而叶剑英在《八十书怀》中说“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他抒发的是乐观、豪迈的胸臆。
总而言之,景物虽同,却因人之情不同而异,情始终是主导的。
同样是菊花,在坚贞不屈的郑所南笔下,是“宁可枝头抱香死,阅读以下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杨柳枝》(刘禹锡):“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以上两首诗的作者在寻找抒情媒介时有什么共同之处?同时又产生了怎样的差异?
2、类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在凭吊、怀古类的古诗词中不胜枚举,请再举一例。
1答:都是以杨柳作为抒写感慨的依托。刘禹锡的这首是送别诗,由于诗中有“春风、酒旗、挥袂”等场景气氛作为烘托,诗人眼中的“垂杨”就寄寓了脉脉的温爱与友情。韦庄在诗中写柳时,用了“无情、依旧”,意思是说眼前的台城柳不解人世沧桑,此处深寓着历史兴亡的无限伤痛。
阅读以下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以上两首诗的作者在寻找抒2答:“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还有杜甫的《蜀相》、姜夔《扬州慢》等等。
2答:“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三、巧比妙喻
比喻是形象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篇中说:“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里只是简略地说明“取类不常”。实际上比的方式千变万化,各式各样,人们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可以取类为比。
1、联通比,就是以多种比喻综合运用,借以表现本体的形象性,它也称作“博喻”。
三、巧比妙喻比喻是形象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文学创作的上阕先写美人既远,词人木立如痴,惆怅极矣,又对深闺密居作了无计奈何的拟想。下阕再写痴情至暮霭渐生,而精彩莫过于词人对自己“闲愁”几许的一问三叠:它如一川烟草,密密层层,笼天盖地;如满城风絮,漫天飘扬;如黄梅时节的雨,连绵不断。这三者既是博喻,又是写景,而且因景见情,烘托气氛,见出愁情。
可见联通式的比喻,既为加重情感内容的分量,又显示了艺术氛围的深度。如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上阕先写美人既远,词人木立如痴,惆怅极矣,又对深闺密居作2、双关比,即在相似点上增加一层双关的意思,比中有比,喻外有喻,而使比喻不同寻常。
唐代诗人雍陶《题君山》诗说:“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诗人以明镜比洞庭湖,形容湖水一平如镜,以螺髻比君山,形容君山的形象像螺髻,明镜又双关于神话里水仙梳妆用的镜台,螺黛又双关于水仙对镜挽发髻。雍陶采用比中有比的手法,使君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双关比,即在相似点上增加一层双关的意思,比中有比,喻外有3、衬托比,这种比喻不是单纯地指明相似点,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衬托气氛或说明道理。后一层的意思是由读者体会出来的,并不言明。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诗云: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诗人写自己沉沦荒居,老于贫困。诗中“雨中”“灯下”两句极力渲染气氛:秋天的夜晚,雨点打在已发黄的树叶上淅沥沥地响着;屋里那盏孤灯下,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耳听着雨声,眼望着孤灯,同表弟卢纶闲话凄凉。用树逢秋天落叶来比喻人的衰老,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又起了渲染和衬托的作用,使整首诗充满了辛酸和悲凉。
3、衬托比,这种比喻不是单纯地指明相似点,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汉》(唐•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A、有人说,这首诗既见明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你赞同吗?请具体说明原因。
B、杜甫写这首诗时已56岁,又是在漂泊流徙的途中,然文字间流溢出的心态和精神十分感人。试以其中某一联文字为例,说明此诗感动你的理由。
A答:不矛盾。诗人对这两个景象不是纯客观的描写,写“思归”人眼中长夜孤悬的明月,实际上也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这便是情景相融。“落日”就更不是写实景,而以它比喻暮年。诗句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
B答:颈联,诗人通过形象化的比喻,表明自己年虽老而壮心不已,再写面对飒飒秋风病体欲康复,这种身处逆境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十分令人感佩。尾联:这里的老马是诗人自比,意思说,我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言外的怨愤之意,便从诗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江汉》(唐•杜甫):四、即小见大诗是富于联想的,诗歌能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经验,达到言近旨远,以小见大。王湾,盛唐时洛阳人,一生中多来往于吴楚间,有一回泊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次北固山下》这样一首千古名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先看颔联的上句,诗人说,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单“风顺”,若风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这里的“正”字兼有了“顺”与“和”的内容,这就是所谓大景之情。四、即小见大诗是富于联想的,诗歌能通过典型和象征颈联也历来脍炙人口,“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但会让人想到“海日”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里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以上手法正所谓抓住典型的小景物,唤起读者心中的大景与大境界。元稹有一首《行宫》,表现了昔盛今衰之感。试看:“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二十个字,描绘出一幅物是人非、无限感慨的场景,画面平静、安谧、幽寂、超脱。从今天已经没有事情好做、闲极无聊的白头宫女的话中,昔日仙乐风飘,缓歌漫舞,“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奴宿”的恣情纵乐的图景,不禁涌现眼前!二十个字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就是凭借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颈联也历来脍炙人口,“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有些抽象的思想,隐讳的谋虑必须用具体的景物来表现,古人就以小景物来托寓,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咏物诗,绝大多数是象征性的,其中有的包含了重大的思想主题。例如黄巢的《题菊花》诗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菊花开时正是寒秋季节,蜂蝶不来采冷香,黄巢以此发泄自己生不逢时节的怨气;又以司春之神的青帝自拟,要使菊花和盛极一时的桃花同在春天里一起开放,寄托了矢志改变现实的造反精神。题的是菊花,表现的却是非常大胆的敢于触犯当朝的“叛逆”思想。因而,以具体的景物象征抽象的大主题便是即小见大的又一种形式。我们可以这么说,诗歌中的即小见大,不是视觉的简单体验,而是生活的积淀与感受,不是物质的图画,而是联想的意象。有些抽象的思想,隐讳的谋虑必须用具体的景物来表现,古人就阅读下面这首绝句以及一段诗话,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代《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云……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此话意在批评杜牧放弃重大问题,写诗不懂立意的高低优劣,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答:这首诗写“二乔”不曾被捉去,这是小事,但这小事同东吴霸业却很有关系,霸业存亡同“二乔”的命运一样,也是系此一战,所以诗歌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出三国之争的大事,正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阅读下面这首绝句以及一段诗话,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赤壁五、反面衬托
在诗歌中,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有的从正面烘托,有的从反面衬托。前者有以喜的气氛烘托喜的心情,也有以悲的气氛烘托悲的心情。后者通过描写同诗中人物的心境不协调的景物与气氛,来突出人物的心理,此所谓诗的反衬手法。
反衬的特点是一主一宾,以宾反衬主。它跟正反对比就不同了,正反对比的双方往往是各自独立的即使有侧重,但没有从属关系。
反衬手法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五、反面衬托在诗歌中,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有的从正1、眼前好景为凄凉之情作反衬(亦即所谓“以乐景写哀情”)
这种写法的特点是,抓住寂寥忧思的心情与良辰美景的气氛之间的矛盾,让景物气氛从对立的角度反衬心理。
辛弃疾的《青玉案》,是这类妙用反衬的好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者用全词的大半笔墨极力渲染的元宵热闹景象,其目的并不在写景,也不在抒情,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那个人。而这个人,正是受到朝廷冷落,不肯趋炎附势,不愿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诗人自己。反衬,在这里收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
1、眼前好景为凄凉之情作反衬(亦即所谓“以乐景写哀情”)2、昔日繁盛为当前萧索作反衬
在吊古伤今的作品中,这类手法用得最多。李白游越州,有感于其地在历史上发生过的著名事件,写下了一首《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前三句极力铺排、渲染,正是为了反衬最后一句“只今唯有鹧鸪飞”的凄凉景象。往事历历,前尘如梦,封建帝王的富贵荣华,难于久驻。吊古之情,伤今之感,虽不着一字,却表现得十分深刻。
2、昔日繁盛为当前萧索作反衬在吊古伤今的作品中,这类手3、典故为自身境遇作反衬
反衬,也有联系到诗人自己的,这多半出现在使用典事方面。
例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表现君主的恩遇,后两句提示出这位皇帝关心的是个人生死,并非求贤若渴,以寻救国治民的大计。诗用先扬后抑手法,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
如果联系李商隐个人境遇看,这首诗怜贾生更是自悯。一典能有二反衬,实为难得。
3、典故为自身境遇作反衬反衬,也有联系到诗人自己的,这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前人对这首诗的后两句持两种不同的理解:一说作“悲伤语读”,另说作“谐谑语读”。你赞成哪一种?也可再作别解,请阐述具体理由。
1答:按“一说”答,诗的三四两句是对当前戍卒生活的一个完整反映,他们酣饮时的豪爽是思归不能,借酒强欢,以慰苦心的反常心理,低沉感伤才是潜隐其后的真实的征人心态。按“另说”答,诗的三四句是席间的劝酒之辞,意思说莫要笑话我们会醉卧沙场,我们不是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这里表现出的是豪放开朗的感情,是连死亡都无所谓的勇气。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前人对这首诗的后两句持两2、若按你的理解,诗的前二句的气氛描写对整首诗思想情调的表达,产生怎样的作用呢?
答:按第一种理解,诗的前二句通过描写戍卒酣饮时激昂畅快的气氛,有力地反衬了征人郁闷感伤的哀痛之情。
按第二种理解,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戍卒酣饮时激昂畅快的气氛,烘托了将士们豪放开朗的豪情性格。
2、若按你的理解,诗的前二句的气氛描写对整首诗思想情调的表达六、曲折尽情
平铺直叙的作品,一般说来不会引人入胜。反之,顿挫抑扬,往往金声而玉振;曲径通幽,每引人寻踪而探胜;欲擒故纵,才能见到诗意文情和山重水复的丘壑之美来。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一首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开头两句说船行迅速,从白帝城到江陵,朝发暮至,只需一日。回过头来,补叙路途所见所闻。沿江两岸,猿啼不住,此落彼起。这山猿声未离耳,那山猿声又入耳,故有“啼不住”之感。其所以如此,因船行快也。其实这句仍是说船行之速,但不直说,而借助于“猿声”。这造成了诗的曲折回旋,它像一个闸门,把直泻水流拦住,是为了激起更高的水柱。因此“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出,那种水流湍急,舟行迅速,与诗人遇赦放还的轻快心情,便异常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这正是因物兴感,曲折而尽情。
六、曲折尽情平铺直叙的作品,一般说来不会引人入胜。反之王之涣的《凉州词》写到第三句就运用了“欲擒故纵”的手法:“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前两句写出了古凉州一带荒寒空旷的景象,征夫戍卒的凄苦幽怨,隐约可见。但第三句故作宽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早已是意料中的事情了。第三句故意用宕开的一“纵”,蓄势,牢笼住更多的感情,待第四句一出,征夫戍卒的怨苦,便倾涌如注了。
黄庭坚的《登快阁》则是一首擒纵手法贯穿始终的诗:“痴儿了却公务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开头两句说,公事办完了,登上快阁,纵目晚眺。三四句说,千山落叶,碧天寥廓,澄江如练,月色生辉。对此美景,很应留恋吧?不,“朱弦已为佳人绝”,知音既去,便一切情味索然了。这一顿挫,几乎使开头四句的美景当前心旷神怡的愉悦气氛,一丝儿不存了。
王之涣的《凉州词》写到第三句就运用了“欲擒故纵”的手法:接着情绪又骤然一变,“青眼聊因美酒横”,知音虽去,美酒尚存,那就还是开怀畅饮吧!“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这儿景色虽好,它却不及故乡山水,我的心已与故乡的白鸥约好,真想吹着笛子坐船回去呀!
纵观全诗,感情抑扬,起伏不定:初登而喜(前四句),忽而转忧(“朱弦”句),继而又转喜(“青眼”句),喜而复忧(“万里”两句)。
通过这一而再、再而三的纵笔,作者对于宦途的厌倦,对于乡园的向往,便愈见其深,愈感其切。由于它用的是顿挫、跌宕的手法,因此,也愈见出感情的深沉。
当然,曲折也不是随意使用,其目的是为了尽情,为了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种手法,很有点像常说的“盘马弯弓”。诗人写诗,若要其巧,也要恰当运用抑扬顿挫,欲擒故纵的手法,以求显示丘壑之美,如果看去如直视平川,一览无余,读者便会觉单调、乏味。
接着情绪又骤然一变,“青眼聊因美酒横”,知音虽去,美酒尚阅读柳永《八声甘州》的下半阕,回答后面的问题: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下恁凝愁。
1、柳永的这首词,是写游子思归的名篇,上片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等句,连苏东坡读了都击节称赏。而词的下片更富于用笔曲折的情致,试作具体的分析。
2、类似上文所举用笔曲折的技巧,在古典诗歌里还可以找到若干作品。请另举两个例子,要求写出作者、题目及相关诗句。
1答:这段文字的好处,在于它不单从“我”的角度去写如何思念故乡,而且能换一个角度,去想象那远方“佳人”盼望自己归去的心情,中间还似乎夹有一丝难言的苦衷。
2答: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阅读柳永《八声甘州》的下半阕,回答后面的问题:不忍登高临七、动静互寓诗词中静动的出现,无论是明显或是隐寓,总是为着造成特定的艺术氛围,产生强烈而深刻的艺术效果。它们有时看似相反,而实则相成。创造“静”的世界,并不是容易的事。王维在他的田园诗中不仅注意色彩的浓淡,而且也注意音响的显隐,他能从不同的画面中传出各种不同的音响,就像电影中的配乐,或有、或无、或隐、或显。《鸟鸣涧》这首诗就是这样:“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歌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写静手法,花落、月出是以动态写静,鸟鸣是以声音写静。两种手法的结合,既使诗显得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双通过动凸现了春涧的幽静。七、动静互寓诗词中静动的出现,无论是明显或是隐寓,总是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诗中静与动的出现,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自然界的事物,无论山水草木,阴睛雨雪,总是时动时静,不可能总是一个样子的。再看这样一首诗《田家》(华岳):“鸡唱三声天明,安排饭碗与茶瓶。良人犹恐催耕早,自扯蓬窗看晓星。”诗中说,天还未亮,妻子已为丈夫安排好了食具,但转而一想,现在催他下田耕种可能时间还早吧,于是扯开茅屋的窗子,望一望天色,看究竟什么时候了。这是动中有静,以静写动的一例了。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的双方总是互苏舜钦有一首《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诗写从在船中所见淮河情景。前两句写白天行舟所见,后两句写“晚泊犊头”所见。春阴天低,望似垂垂欲下,两岸草色青青;因为是行船淮中,船在动所以“时有”“幽花一树明”,画面在变动,但给人以静的感觉。又是动中见静,以静写动。后两句说“晚泊孤舟古祠下”,看见的是“满川风雨”——风声、雨声;“看潮生”——潮涨潮落,一片喧嚣。画面虽没有移动,却给人以动的感觉,是静中见动。可以这么说,一首诗,静动结合得和谐完美,就会产生艺术感染力;进而言之,一件事物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往往是既靠视觉也靠听觉的。苏舜钦有一首《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归园田居》(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辋川闲居赠斐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凌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以上两首诗都写到了“墟里烟”,但产生的实际效果是不同的,试具体分析。答:在陶诗里,作者拟人化地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的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况味,因而“墟里烟”给人的感觉基本上是静止的。王维这首诗便不同了,虽同样十个字,由于他用了一个“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凸现了气势,而且是显示已经上升到相当的高度。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以上两首诗都写到了“墟里八、正反对比对比,来自人类思维中的对比联想,是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或情理互相对照,使其中某一方面的特征更加明显,更加突出。我国古典诗歌所运用的对比手法是灵活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几种对比方式。1、描述对比把两种完全相反的景象或心情描写出来,形成鲜明的对照,我们姑且称之为描述对比。欧阳修的《生查子》详词云:“去年月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词的上阕写欢愉,下阕写愁苦,对比鲜明:去年元夜与今年元夜的景物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今年少了一个人。元宵花市的热闹情景,作者一个字也没有写,但从对比中,把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哀伤表现得十分鲜明。八、正反对比对比,来自人类思维中的对比联想,是将两种对2、比喻对比两种事物在某一方面作为类似点的对比,用以比喻两种对立的人、两种对立的思想、两种对立的品质,我们姑且称之为比喻对比。李白《古风》(其四十七):“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偶蒙东风荣,生此艳阳质。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诗中桃花和松树的对比,这里只取逢时与失时的姿态对比,桃花逢时则荣,失时则衰,而松树却可以四季长青,巍然独立。这种对比,意在比喻小人得志于一时,而君子则独立于一世。2、比喻对比两种事物在某一方面作为类似点的对比,用以比3、旁衬对比用事物的某一特性来和人的某种境况和观念相对比,物性所起的作用在于衬托人生。晋代陆机《悲哉行》说:“女萝亦有托,蔓葛亦有寻。伤哉客游士,忧思一何深。”女萝依附于乔木才能生长的,它毕竟有可依托的东西,而客游的士人却到处漂泊,无所依靠;蔓葛是纠缠不清乱成一团的,但它毕竟还可能理出头绪,而客游的士人,满腹忧思却是如此之深,如此之乱,无法梳理。这里以女萝有托和游客无托对比,以女萝衬托游客的漂泊;又以蔓葛之可理,和客愁之难理对比,以蔓葛衬托游客的忧思。3、旁衬对比用事物的某一特性来和人的某种境况和观念相对4、推理对比情理本应如此,而实际却正相反,情理和实际形成对比。这情理并非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只写出条件,由读者去推理。宋朝张俞的《蚕妇》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潢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诗人以蚕妇理应穿罗绮,却只能穿苎麻,不是养蚕者,理不应穿罗绮,而实际上却穿着罗绮的反差作对比,抨击了那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现象,激发我们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厌憎。推理对比不同于一般的对比,没有将对比双方的情况都列出来,对比双方都有因果,往往只列出一半,“因”后之“果”,“果”前之“因”都是推理推出来的。4、推理对比情理本应如此,而实际却正相反,情理和实际形阅读以下两首诗,回答后面问题。《对花》:“花开蝶满枝,花谢蝶还稀。唯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你从《对花》一诗“旧巢燕”的“旧”字上能品出多少内涵及表达作用,试作分别说明。2、《乌衣巷》一诗有“野草花”“夕阳斜”的意象,请景与情相互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诗人所表达的特定意境。
1答:一个“旧”字,正反映出燕子跟随主人时间之久,对主人忠心不渝,在诗中,“旧巢”之“燕”同“蝶”所象征的爱富嫌贫之举,能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进一步突出了此诗的思想主旨。2答:“草花”之前加一“野”字,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说它滋蔓在曾经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它所包含的深意是,昔日豪门的风光不再。“夕阳”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当前日薄西山的惨淡景象。诗人借助以上意象,要表达的正是今非昔比、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阅读以下两首诗,回答后面问题。《对花》:“花开蝶满枝,花九、虚实相生为了加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诗人们常常运用化虚为实、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营构意象,创造意境。所谓“虚”,是指不可直观的心灵活动;“实”就是可见可闻的景物形象。1、时空虚写是指营构意象对于时空的假定。诗歌中不论是物象抑或是事象,皆以时空为经纬,时空也往往与象同质,从属于主观。九、虚实相生为了加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诗人们常常运用化李贺有首《将发》,20字的小诗虽显示不出诗人的风格,却是既不太实,也非不实的:“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月满门前路。”
前两句是说,收拾停当,即将登程,前路寥廓,略感惆怅。开篇破题,平平淡淡,只不过讲出了远行人的一般心情。接下来两句说,眼前的秋色空旷辽远,弥漫天地;月光如水,洒满途程。特别是那月光照着“将发”的门前之路,一直往前伸展,似乎没有尽头,使人有天地之大,无处可倚,茫茫前途,莫之所适的感觉。这层意思,诗人没有写出来,而寓于秋色秋月所造成的艺术氛围中。诗人托之于虚笔,就觉得空灵超脱了。
李贺有首《将发》,20字的小诗虽显示不出诗人的风格,却是2、景物虚写
诗中景物意象不能只作纯客观的描写,巧为形似,须带主观的表现,经过心灵营构,才能做到立象以尽志,产生艺术感染力。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诗。第一句,诗人既用朴实、简洁、凝练的文字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明亮。后一句,诗人因轻轻袭来的寒意,对广寒宫联翩浮想: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了吧。这便是虚写诗人的望月。三四两句,诗人神驰意远了,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徊赏月。最后更发奇问,仿佛秋思如银月清辉,可以随风飘洒人间。诗人把望月怀远的概念虚化为新颖的意象。在炼字上,一个“落”字,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形象化的动感。
2、景物虚写诗中景物意象不能只作纯客观的描写,巧为形似3、实典虚用
是指诗中援引典故,将史事化为意象,用以抒情言志。左思《咏史》云:“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世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面这首诗的后四句紧扣“咏史”的题目,引出西汉金日磾和张汤两家的子孙凭借祖先的功业,世代都做了大官,而汉文帝时的冯唐,尽管才能出众,但直到老年仍屈居低微的郎署。诗人以对比的方法引出史事,实际上也是虚写自己的遭遇,借史抒发自己的怀抱,对当时日益严重的门阀制度表达出极度的愤懑与抗争之情。
由此易见,古代诗歌中的用典多为写“我”情,诗中的文字非以史为主,而以“我”为主,“我”情真切,事典反成虚象。
3、实典虚用是指诗中援引典故,将史事化为意象,用以抒情4、实数虚用
诗文所称之数,有实数,有约数,有虚数,不可一概而论。如“十二门”的数量即指实数,是指都城东西南北一面三门,共十二门,故以“十二门”指都城。“诗三百”之数量为约数,是《诗经》三百零五篇的约数,并非实际数目。诗中之数,实者少而虚数多,若虚而以实较之,诗也会因误解而不成诗了。
数量的虚拟,有诗中已成为一种意象的构成,数字的意义已褪去,而转化为时间、空间、物状和心态的形容词,它比起一般的程度定语和状语,更能收到拔动心弦的艺术效果。
4、实数虚用诗文所称之数,有实数,有约数,有虚数,不可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有实有虚,化虚为实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答:诗的前两句塑造了白发湘君的形象,这是虚幻的,但这跟客观世界中诗人自己的迟暮、衰颓的实际情形是相应的。诗的后两句写湖边客船上诗人醺醺然醉了,睡了,这是实境。梦无形,却说“满船清梦”,梦无重量,却用“压”字来表现,把幻觉写得很真切,使虚的梦境与实境在迷离之中相切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答:诗的前两句塑造了白发十、引典注蕴典故,或称用典,即用过去的事及前人的名言来说明当前的问题。它是古代诗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诗人们引用典故,或为添注作品的意蕴,或因思想感情难以直白而迂回婉言。由于多少有些时代的隔膜,典故会给今人的阅读理解造成一定影响。如果我们能多积累些文史常识,就会对准确把握一部分诗词的思想内涵十分有益。1、化用语典抄袭,是创作上绝不允许的;模仿,至多也只许发生在“学步”者身上。但如果将前人的名言赋予新的内涵,表现出新的境界,这便是化用语典的创作手法。十、引典注蕴典故,或称用典,即用过去的事及前人的名言来唐代诗人独孤及写过一首《将还越留别豫章诸公》:“客鸟倦飞思旧林,徘徊犹恋众花阴。他时相忆双航苇,莫问吴江深不深。”
前两句由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点化而来,诗人自比为鸟,表示永远思念旧友故土。把“羁鸟”改为“客鸟”,便注入了客旅之情。用“徘徊”状鸟依恋难舍之态,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化为具体的动态形象,就比原诗更加生动可感。
后两句设想相忆之时,申明“莫问吴江深不深”,使人想到李白的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言下之意是说相忆之情远胜过吴江水。如此反说之,足见一往情深,贯穿今朝和未来。
唐代诗人独孤及写过一首《将还越留别豫章诸公》:“客鸟倦飞思旧2、直用典事
诗人在写景、咏物、叙事、抒情时,直接引用历史中的人物、事件来代替自己说话,从而表达自己与典事相应的态度与感情。
唐代诗人祖咏写过一首《望蓟门》:“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首先化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事,以“虽非”两字托出,意思说,我虽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那样有勋绩,但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再借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之典,以“还欲”收住,反跌出壮年不服少年勇,甘愿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2、直用典事诗人在写景、咏物、叙事、抒情时,直接引用历3、反用典意
用典,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后一类情况,多数在作者充满自信或非常感伤的情形下出现。
请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句,就是“反其意而用之者”。陆贾《新语·慎微篇》有“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用浮云蔽日比喻奸臣小人在皇帝面前说贤臣的坏话。
王安石反用此典,说: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是因为我站在了最高的地方。
3、反用典意用典,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后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赤壁》(赵翼):“依然形胜扼荆襄,千秋人物三分国。赤壁山前故垒长,一片山河百战场。乌鹊南飞无魏地,今日经过已陈迹。大江东去有周郎,月明渔父唱沧浪。”
1、这是一首怀古诗,首联从山河形胜落笔,但也不是单单写地理,其中又含作者欲诉于人的感受,请联系作品具体说明。
答:首联虽为写怀古的地理,但“依然”、“故垒”等词已引出一种深沉而肃敬的历史感
2、这首诗的前四句,对古代哪些诗人的哪些作品作了暗引?
答: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曹操的《短歌行》。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这是一首怀古诗,首联3、尾联的“唱沧浪”引用了《孟子》一书中哪句语典?此句,从表现思想内容的角度看,有哪些具体的作用?
答:“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与前六句宏大远阔的气象形成鲜明的对照,反映出历史与现实的差异;使人间世事沧桑更值得回味;从侧面反映了诗人淡于名利的心境。
3、尾联的“唱沧浪”引用了《孟子》一书中哪句语典?此句,从表十一、烘云托月
烘托,或谓烘云托月。原指作画时,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它是从侧面着意描写,使主体或主题思想鲜明突出的一种手法。诗人们也往往为此而不惜呕心沥血。
杜甫离蜀东下,舟次忠州途中,一天夜晚,细草微风,船泊江干,写下了《旅夜抒怀》,其中有两句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平野阔”、“大江流”,一写陆地一写江水,两相辉映,伟岸雄奇,气象万千。以星光遥挂如垂来烘托,便愈见出平野的茫无际涯;用月光似奔涌倾泄来烘托,就愈见出大江的浩瀚渺茫。看似涉笔成趣,但却是妙夺天工的。
十一、烘云托月烘托,或谓烘云托月。原指作画时,渲染云彩上两句诗虽隐有诗人的感情和性格,但并不明显,它是以景衬景,用景物来烘托景物的。而更常见的是以景映情,通过景物的烘托,来深化人的感情。
南唐后主李煜在他成了亡国之君时写有一首《清平乐》,开头说“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词的首二句是全篇之目,诗人要写的是“触目愁肠”,但怎样表现这“愁肠”呢?又为什么这样触目生愁呢?
用的完全是烘托手法。梅花飘落,纷飞如雪,竟落满了一身。由此可见,这人伫立阶前已经很久了。
上两句诗虽隐有诗人的感情和性格,但并不明显,它是以景衬景如果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是一副公子哥儿伤情念远的春思图;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韦庄)是一幅少女热情大胆的痴情图;
而这满身落梅的李煜,就是一幅亡国之君的伤心图了。
这三幅图的共同处是:用景物来烘托人,显示出人的感情。
如果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是一副公子哥儿诗人们在一篇作品中,或运用不同艺术手法,或以某一种为主兼及其他,但也有通首是用烘托手法的。
如李贺《伤心行》:“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
长时吟诗,咽咽幽怨,心忧神伤,一身病骨,幽冷孤寂,白发早落,哪里还禁得起窗外落叶飘坠和如啼的风雨声呢!
诗的开头,与“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咏怀二首》其二)情境相仿,哀怨似又过之。接着说,灯焰发青,灯油将尽,飞蛾围着将尽的灯光飞舞。那么诗的真意究竟何在呢?
直到末联才微微透出消息:墙壁上布满灰尘(着一“凝”字,见出灰尘之厚,壁之古),羁旅之人在梦中喃喃地说着话。题目“伤心”,但诗人的伤怀并没有径直说出,就是最后也只轻轻一点,说不过是“梦中语”罢了。
诗人们在一篇作品中,或运用不同艺术手法,或以某一种为主兼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作者要表达的感慨是什么?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的?
2、具体说说诗中最能唤起读者想象力的一个形象。
1答:作者抒发了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诗的前两句运用了烘托手法,即以“野草花、夕阳斜”的环境气氛,烘托往昔的六朝旧都如今已荒凉冷落。后两句用了含蓄的对比,即以诗中所暗示的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跟今天的冷落、惨淡相对比。
2答:诗歌中飞燕的形象最能唤起读者的想象力,由于有“旧时”二字,这就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二字,说明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往昔。诗人借燕子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表达了对王朝兴替、人世变迁的深层感慨。
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作者要表达的感慨是什么?是十二、诗情画意
人们常驻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诗中的画毕竟不同于画中的画。道理很简单,画中画是物质的,诗中画则是意象的。
我国古代诗词中一些描绘自然景物和抒情的小诗,除语言流利,音韵和谐外,往往也很注重画面的布设、色彩的调配,来营造“诗情画意”的境界。
最典型的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先看看他写春天的早晨,雨霁云开,桃柳争妍,表现闲适生活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此诗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着色和细节描写,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在勾勒景物基础上,进而又着色,通过“红、绿”两个字的运用,使读者眼前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
十二、诗情画意人们常驻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诗中之后还进一层渲染:绿柳红桃,含烟带雨,娇艳欲滴。而花落未扫,莺啼犹眠的情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一个闲适安逸的隐士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通常说这首小令之所以写得好,在于“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这当然不算错,但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
这幅图是随着抒情主人公的脚步、视线和思绪展开的。前三句分别写了不同的三种事物。我们看到,西风萧瑟的深秋季节,地上没有红花,也没有芳草,树上不见绿叶,有的只是干枯的藤,苍老的树和归巢的晚鸦,以及一曲溪水,溪上有小桥,桥畔有人家。从第三句看,与前两句不同:既有“瘦马”,自然有人骑在这疲惫无力的马上(隐约地写出人)。
之后还进一层渲染:绿柳红桃,含烟带雨,娇艳欲滴。而花落未扫,这时候,“夕阳西下”,点出时间。“断肠人在天涯”——直到此时才明显地写到旅人,写到旅人的心情。这是一幅凄清、萧瑟、充满离愁的画面。元代另一位戏剧家白朴,也有一首写秋景的《天净沙》:“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从这两首小令描写的景物看,几乎完全相同,意境都萧瑟凄清,而白朴的色彩明朗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白朴没有用一根感情的彩绳把各个景物串起来,所以,这些景物(孤村、落日、残霞、白草、红叶、黄花等),就成了“散金碎玉”、“断线之珠”,芜杂零乱。如果只从画面看,白作也可说“诗中有画”,但无奈其缺乏“情”,好象只是一堆堆任意涂抹的颜色了,因而就不可能像马致远的《天净沙》那样动人心魄。从这里可以看出:诗,总是以情为主的。通常说“诗情画意”,很有道理,没有“情”,纵然有“画意”,也不会感人。这时候,“夕阳西下”,点出时间。“断肠人在天涯”——直到“诗中有画”,有时是单从一联或一句中绘景绘情地描摹出来,试比较阅读以下两首诗,仅就“黄河”这一意象在诗歌中对绘景传情起到的作用,阐说你的具体感悟。《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答:有王维诗中,黄河被视为“长河”,是因一马平川的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塞外的风光奇特壮丽,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在王之涣的诗中,首句写汹涌澎湃波浪滔天的黄河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这是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此句突出了黄河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又展现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诗中有画”,有时是单从一联或一句中绘景绘情地描摹出来,
1、再长的路一步一步得走也能走到终点,再近的距离不迈开第一步永远也不会到达。
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3、现在决定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4、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
5、龙吟八洲行壮志,凤舞九天挥鸿图。
6、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7、当你把高尔夫球打不进时,球洞只是陷阱;打进时,它就是成功。
8、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9、永远不要逃避问题,因为时间不会给弱者任何回报。
10、评价一个人对你的好坏,有钱的看他愿不愿对你花时间,没钱的愿不愿意为你花钱。
11、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
12、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校园设施维修与保养服务合同
- 2024年股权激励计划出资协议3篇
- 《归园田居》课件
- 2025年度建筑材料市场调研与数据分析合同3篇
- 造纸行业安全生产方法
- 鞋店服务员工作总结
- 2024年装修粉刷工程标准协议范本一
- 电子行业话务员工作经验分享
- 2024年豪华私人住宅买卖定金及交付协议2篇
- 文化行业安全工作总结
- 微波技术与天线刘学观课后习题答案
- 水稻害虫精选课件
- 危险化学品购买管理台账
- 最新VTE指南解读(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护理指南解读)
-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生活中的化学》
- 污水处理站运行维护管理方案
- 农村公路养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个人如何开办婚介公司,婚介公司经营和管理
- 天津市历年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比例
- 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 汽车座椅面套缝纫工时定额的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