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大赛获奖课件_第1页
第一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大赛获奖课件_第2页
第一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大赛获奖课件_第3页
第一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大赛获奖课件_第4页
第一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大赛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三模块是文化史,是精神文明内容。提议二:本模块由三部分组成,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等。分成三部分组成小专题模块。提议一:

“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反应”,所以我们在进行一定时期思想文化内容学习,要注意联络当初政治经济方面阶段性特征知识。还要注意文化继承性.第一部分:思想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第三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时尚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结果第六单元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与发展

第二部分科学技术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化第五单元:当代中国科技与文化第七单元:近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

第三部分:文学、艺术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社会调查1.孔子2.中国龙3.故宫长城4.春节5.书法6.中国针灸7.瓷器8.中国菜9.中国功夫10.京剧“谁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形象”?

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假如没有自己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淹没于世界之中。那么,什么是中国文化名片?你认为哪些文化符号能代表中国文化形象呢。

中央电视台《中国焦点》公布调查结果:新闻点击:国人不可不知五句《论语》经典[总体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第一课一、百家争鸣(一)时间:春秋战国请问同学们对春秋战国印象……一、百家争鸣(一)时间:春秋战国(二)背景:春秋战国出现社会大变革⒈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⒉政治: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⒊思想:私学兴盛(三)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一样学派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局面。①“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②“争鸣”:指当初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看法。(四)流派:1、道家(1)创建:老子时间:春秋战国依据材料提炼老子思想主张: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终结果)?材料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材料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主张无为“无为”意思是什么?统治者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民心。我无为而民自化:我用以民为本方法领导人民,人民就会自然而然教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人民就会自然而然守规矩。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不给人民添麻烦,人民就会自然而然富足。我无欲而民自朴。我不欲壑难填,人民会自然而然纯朴起来。(四)流派:⒈道家(1)创建:老子时间:春秋战国哲学思想:道是世界万物本原、辩证法政治主张:无为而治理想社会:小国寡民老子道含有很高抽象性,是指世界本原,它高于万事万物并凌驾于天之上。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四)流派:1、道家(1)创建:老子(2)发展:庄子哲学思想相对主义顺其自然、安于现实状况处世态度春秋战国,诸侯混战,社会重病,不一样学派依据自己判断与了解,把脉社会,开出药方。如:道家老子,号脉结果:君主扰民。他开药方:“无为而治”。

庄子在妻子死后,竟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本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改变而出现形体,形体再改变而出现生命,现在又改变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平静地睡在天地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认为这么是不明白生命道理,所以才停顿哭泣啊!”请思索:这个故事反应了庄子什么样人生态度?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庄子庄子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齐物论》

周庄梦蝶图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正确。庄子成语故事朝三暮四薪火相传成者英雄败者贼东施效颦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盗亦有道无中生有枯鱼之肆越俎代庖望洋兴叹运斤成风标新立异呆若木鸡题意讲解无用之用明镜止水寿长辱多螳臂挡车蜗角之争每况愈下以貌取人2、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阶段思想关键政治(民本)教育哲学文件春秋创建战国体系完整,有发展仁为政以德首创私学对象:有教无类标准:因材施教内容:六艺态度:学而不厌性相近整理六经民贵君轻性善论君舟民水王霸并用性恶论,人定胜天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不一样时代人们心中孔子:丧家犬(孔子自嘲)——

圣人(历代封建帝王封赐)——

中国式耶稣(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

妖人(洪秀全)——

变法先驱(康有为)——

民族罪人(陈独秀等)——

阶级敌人(四人帮)——

精神导师(西方启蒙思想家)——

乐天派(于丹)——传统文化代表者由此你得出哪些认识?你心目中孔子是怎样?认识:1、因为所处时代不一样,所代表利益不一样以及阶级属性不一样,人们对孔子评价也有所不一样。2、即使孔子活着时候是属于“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人”,但不论后人对他是褒是贬,孔子理想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印记。3、把孔子置于公正、客观天平上,我们发觉他是一位睿智思想家、成功教育家、执着大学者。孔子思想精华对我们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主要意义?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友好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涵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恪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主动进取处世精神等都表达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深刻智慧和优异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贡献,也为当代文明提供了汲取营养。春秋战国,诸侯混战,社会重病,不一样学派依据自己判断与了解,把脉社会,开出药方。如:儒家孔子,号脉结果是,一、民风不仁、国君暴政。所以他提出了“仁”学说,二、礼崩乐坏、进退失矩。所以提出了“礼”。三、不懂方法,过于偏激。所以他提出“中庸”。

史书载,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年代,他“仁”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

为何春秋时期孔子思想不被采纳呢?

周游列国议一议

史书载,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年代,他“仁”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答:①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孔子主张落后于形势发展。②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无助于统一,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统治需求,必定受到冷落。周游列国议一议3、墨家(1)时间:战国早期(2)代表人物:墨子(3)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薄葬材料:“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墨子曰:“不能够不劝爱人者,此也。”(4)影响: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利益,成为当初最有实力学派之一。

春秋战国,诸侯混战,社会重病,不一样学派依据自己判断与了解,把脉社会,开出药方。如:

墨家号脉,认为是国君好战奢侈无才病因。他开药方比较复杂,用材多: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4、法家(1)时间:战国早期(2)代表人物:韩非子(3)主张: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守株待兔请思索:韩非子《守株待免》故事反应了法家什么样政治观点?法家思想——韩非子(集大成者)◆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厉行赏罚以法治国专制集权变法革新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统一后,秦始皇继续厉行法治,结果呢?——天下大乱,便灭亡了。有何历史启示?4、法家(1)时间:战国早期(2)代表人物:韩非子(3)主张:改革观:变法革新治国观:以法治国、中央集权(4)影响: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春秋战国,诸侯混战,社会重病,不一样学派依据自己判断与了解,把脉社会,开出药方。如:法家也是号脉,诊疗结果很简单,就一个字“战”。给药方:是一剂西医猛药:奖励耕战、严刑峻法。课堂探究: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何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思想?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吞并战争需要参考答案封建社会长久外儒内法统治37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没有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观点和主张?墨家儒家道家法家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作用,实施仁政。法家——提倡“法治”,主张使用方法令来统一人们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请问:假如你是信仰儒\法\道老师,怎样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如何遏制上课讲话的行为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处罚道家:这是无意识,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仁政”——“以德治国”法家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庄子天与人“不相胜”——人与自然要友好相处41诸子百家思想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组成了多年传统思想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一个人假如同时含有孔子提倡爱心、孟子正义、墨子实践、韩非子直面人生、老子智、庄子慧、荀子自强,就一定能成为出色人。

-----易中天法家打天下(进取),儒家守天下(守成),道家养天下(休息).(五)意义: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在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军事、外交、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组成了多年传统思想哲学基础;法家思想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理论武器。它们共同结构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二、独尊儒术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社会问题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吞并,豪强势大……要处理这一系列问题,都迫切需要变汉初“无为”为“有为”,那么,汉武帝该选择怎样治国思想呢面临问题新儒学处理之道阶级矛盾土地吞并诸侯割据边境不宁缓解矛盾制订规范限制吞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三纲五常”限田、薄敛、省役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自我调整满足了时代要求。新儒学为儒学赢得正统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二、独尊儒术(一)时间:西汉武帝时期(二)目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形势。(二)内容:1、“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皇帝是天神儿子,奉天之命统治世人。人民服从皇帝就是服从天神,反对皇都就是反对天神。天人感应:天和人相通,相互感应。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活动也能感动天。当皇帝施行仁政,天会降下祥瑞勉励;当皇帝倒行逆施,天会出现灾异进行警告。皇帝无视警告,天会把皇位让给其它人。禾生双穗,地出甘泉

——加强君权需要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一样,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译文:《春秋》推重统一,这是天地永恒标准,是古今共通道理。如今老师所述道理彼此不一样,人们议论也彼此各异,诸子百家研究方向不一样,意旨也不一样,所以处于上位人君不能掌握统一标准,法令制度屡次改变,在下百姓不知道应该怎样恪守。臣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科目和孔子学术学说都一律禁止,不许它们一样发展。邪僻学说消失,然后学术系统能够统一,法令制度就能够明白,人民也知道服从对象了。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需要,提出了什么提议?你怎样评价?提议:“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评价:对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主动作用。但也扼制了其它学说发展,加强了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需要3、“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道德标准和规范。“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应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一个特殊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弟兄、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行为准则。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教材第6页)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夫仁、谊(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上述材料反应了董仲舒什么思想?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看法。意译:君主,就像天一样覆盖着大地;大臣,就像大地一样承载着万物,管理人民;丈夫就像太阳一样使万物生长,主宰家庭;妻子就像月亮一样辅助丈夫;父亲就像春天一样,让万物生长,主宰家庭,儿子就像夏天万物一样得到抚育。秋天为死亡准备棺材,冬天为痛苦而丧痛。统治天下方法就是这三纲,这是上天意志,能够向上天求得。上述材料反应了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这种封建伦理纲常是站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立场上提出来,客观上能起到调整人们之间伦理关系作用,但其不良作用是显而易见。——巩固君权、稳定统治需要(四)特点:宗教化、制度化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五)意义: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依据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巩固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何?讨论:9月28日早晨,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域2556名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盛大举行全球联合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序幕。孔子三千弟子手執竹簡漫漫歌頌四海之内皆弟兄也[诸子百家在世界]俄国著名文豪托尔斯泰说:“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影响巨大。”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像,以示崇敬。伏尔泰甚至自喻是“孔门弟子”。在新加坡儒家思想影响很大,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表现了儒家思想影响,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影响更大。[诸子百家在世界]在美国出版《名人年鉴手册》所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被排在第一位。他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四圣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世界75位诺贝尔奖取得者评价孔子:“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在汉城孔子在柏林自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经有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传输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全球品牌和平台。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相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基础上,在海外设置以教授汉语和传输中国文化为宗旨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一样”理念,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友好世界为宗旨。海外孔子学院分布图当今世界各地的孔子热和国内的读经热儒学思想中哪些含有现实意义?教育理论

伦理道德

维护社会稳定

维护国家统一

个人涵养

: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仁、德治、民本思想等

: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北京高考题)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课堂练习解析2.(山东高考题)“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3.(海南高考题)“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4.(上海高考题)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它各家不一样,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5.(上海高考题)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标准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记忆与迁移能力。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思想。C项为治国方针,D项属于个人涵养问题,故排除A、C、D三项;B项是为人处世标准,又符合儒家思想。6.(广东高考题)“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伎俩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障碍C.处理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路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能够看出孟子认为实施仁政必须从土地分界开始即首先要处理土地问题。故选择C项。7.(上海高考题)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认为自然是能够认识B.针对先秦社会现实状况提出了共同政治主张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尊崇D.认为自然界存在不以人意志为转移8.(海南高考题)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表达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解析】本题首先要了解材料中“上”和“民”关系,主要是指统治者与百姓关系,统治实施“礼”“义”“信”即“仁政”,人民就会服从统治者。A项不准确,材料强调统治者本身行为;C项不准确,材料没有包括“法”;D项不完全是礼治。故答案选B项。9.(福建高考题)《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尽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10.(重庆高考题)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利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11.(江苏高考题)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经过家国意识同构,意在实现社会友好,表达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1)据材料一,指出仁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相关仁政治主张。

孝悌根本: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实施仁政。孝弟(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朱熹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因为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2)历代许多家训表达了以仁为关键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友好。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友好材料三: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道理,件件当恪守。能恪守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恪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3)儒家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态度及其各自做法。

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恪守。(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主动作用。主动作用:①维系家庭家族和睦;②维护政治、社会稳定;③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仁:最初只有些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所以,“仁”强调人与人一个亲善关系,包含孝悌忠孝等。“仁者爱人”,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珍惜民力,普通百姓做到忠义礼智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秩序。怎样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