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模块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_第1页
2022高考语文模块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_第2页
2022高考语文模块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_第3页
2022高考语文模块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_第4页
2022高考语文模块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考纲要求——考点阐释明晰要求考纲解读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难度指数★★★★☆历览浙江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呈现以下趋势:—'从考纲'考情来看.命题紧扣考纲,始终围绕“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等方向进行考查,这属于浙江特色。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独立命题,反映了浙江在“立德树人”的大旗帜下,注重引导青年一代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接受经典的精神哺育,提高文化素养的初衷。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尤其重视古代文化经典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功能,以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总体而言,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需要的理解、概括、评价等能力,都被纳入两道主观题中去考查。近几年浙江卷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阅读题的命题方式相对稳定,然而选材的变化较大。二、从命题特点来看.题量趋于稳定,从2012年到2018年,每年都是考查两道题。除了2012年和2018年两道题都是简答题,其他年份都以一道填空题和一道简答题的方式命题。因此,浙江卷对《论语》的考查题型基本上涉及填空题和简答题两种,且这两种题型具有固定化的趋势。.从分值上看,近两年的分值设定有所变化,总分增加了1分。.题型沿袭传统方式,主要从“综合填空、理解概括、分析评价、古为今用、选择判断”等几个角度设题。从近六年的命题看,对理解概括能力的考查是每年都不可或缺的。三、2021年高考专家预测.从选材范围看,浙江卷的选材趋于稳定,一般取材于《论语》,材料内容也比较浅显,但稳中有变。2015年,浙江卷材料选取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2016年,浙江卷材料选取了墨子的《节用》;2017年之后,浙江卷材料又回归到《论语》的选读范围。2019年在回归论语的基础上,又向外拓展选取了《孟子•滕文公上》,但无论变化如何,《论语》的学习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以此辐射,迁移到诸子百家等思想内容。同时,要关注一些名家对《论语》解读注解的选段、诸子百家的选段。注意将这些材料进行对比阅读,相互印证,对比异同,并学会结合现今社会思潮,古为今用,做到适当演绎与延伸。.从分值看,2012年到2016年,分值都是5分。2017年和2018年,分值上增加了1分,变为6分。分值的变化,体现了浙江卷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视。.从命题形式看,从2009年开始,浙江卷就把《论语》列为高考必考内容。2015年,浙江省高考做出重大调整,对《论语》的考查暂时退出必考范围,进入自选模块的考试范围。从考点题型上看,除了综合填空题,简答题命题的方向重在概括、理解、分析和评价,古为今用、选择判断的方式鲜有涉及,因此,理解、概括、评价等题型还是备考的重点。因此,2021年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基本上还是保持以往的出题态势。高考现场“怎么考”真题启示——真题速递感知体验一、(2019•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分)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日:“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2分)【答案】先生在说自己自谦【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经典文本含义、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对文本进行逐字翻译,然后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观点。“夫子自道”中,“道”意为“说”,“自”做“道”的宾语,属于宾语前置,这句话应翻译为“夫子在说自己”。孔子说自己做不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子贡却认为“仁、知、勇”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达出了孔子在自己学生心目中谦虚的形象,所以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自谦的说法。.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答案】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查对人物观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读懂选文,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语言来概括即可。孔子之言的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所说的“君子道”指的是君子所具有的品格,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忧、不惑、不惧”三个方面,这是君子的终极追求,因而孔子说君子应该做到“不忧”。而孟子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他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所以尧、舜是为天下而“忧”。据此组织答案即可。二、(2018•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分)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意是什么?(2分)答:【答案】 “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解析】这道题目检测了考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答案直接来自课文注解。《论语》选读“克己复礼”章对“梦见周公”做了注释:”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周朝初年,因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认为古代圣贤之一。”掌握了课本内容即可轻松得出答案。.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答:【答案】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原有意思。这句话是说,即使一个人(君主)拥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如果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很显然,孔子把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作为评判一个人的首要标准,一个人如果缺少了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那么其他就无从谈起。由此,即可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来。【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孔子说:“(一个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但如果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三、(2017•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分)子谓子贡日:“女与回也孰愈?”对日:“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子谓颜渊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o(2分)【答案】德行言语【解析】这道题可以在《〈论语〉选读》第十一课《诲人不倦》中找到依据。原文写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所以颜渊属于德行科,子贡属于言语科。.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答:【答案】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原有意思,“与”在这里一般理解为动词,即“赘同、同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同意你的看法,你是不如他”。而将“与”理解为连词之后,句意变为“我和你,都不如他”,即两个人都不如颜回。这样,孔子把自己和学生子贡相并举,显示了他的谦逊,体现了他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孔子对子贡说的一番话,明显是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继续努力,再加深造。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自己与颜回都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是在勉励他更加精进。这两则材料充分体现了孔子善于勉励学生的教育品质。【参考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跟颜回,谁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跟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能够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不如他啊;我同意你的看法,不如他啊。”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没有任用就藏身民间,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吧!”四、(2016•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5分)《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注】 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意是。(不超过6个字)(1分)【答案】去无用之费【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能力。认真阅读原文,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概括。针对“节用”,可以找到关键句“去其无用之费”。.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答:【答案】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②合理地节约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意思,然后找出重点语句加以分析。如由“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可以看出,墨子是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的,由''去其无用之费”“用财不费”可以概括出要合理地节约用度,由“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可以看出,墨子主张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参考译文】

《墨子・节用》:“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省去不必要的浪费,这样就能够加倍了。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更有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阅卷现场——样卷评分培养规范1.(2019・高考浙江卷)“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o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2分)(原题材料见前面“真题启示”第一题)题目剖析本题考查理解经典文本含意、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对文本进行逐字翻译,然后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观点。“夫子自道”中,“道”意为“说”,“自”做“道”的宾语,属于宾语前置,这句话应翻译为“夫子在说自己”。孔子说自己做不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子贡却认为“仁、知、勇”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达出了孔子在自己学生心目中谦虚的形象,所以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自谦的说法。文本释义子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日:“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意思是说,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考卷分准高阅评标【参考答案】先生在说自己(1分)自谦(1分)(第一空提到“说自己”,第二空提到与“谦虚”类似的意思均可得分)高考现场学生答案1先生有自己坚持的道义谦虚阅卷组打分L分得分理由此筌案第二空对一二道二的理解出现偏差I…第二空抓住

工关键词.二谦二上..故给」.分.学生答案2先生援的会益已番虚阅卷组打分2.分得分理由此筌案提及二说自.己”…与.二谦虚。的关键词,…因此工…给满分.9…2.(2019•高考浙江卷)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原题材料见前面“真题启示”第一题)题目剖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查对人物观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读懂选文,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语言来概括即可。文本解读孔子之言的意思是:作为君子,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忧、不惑、不惧”三个方面,这是君子的终极追求。孟子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他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所以尧、舜是为天下而“忧”。考卷分准高阅评标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2分)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2分)高考现场学生答案1尧、舜是实行仁政的明主,是孔子、孟子口中的仁者,他们不用担心人民和国家,但他们需要担心国家的继承,若是传给不仁之人,国家会走向灭亡。阅卷组打分L分得分理由未仔细审题,题干要求分述原因.,…该答案糅合工孔孟的,忧」与.二丕忧.”…?…但.二担心

国家的继承二与盂壬的.二忧二有二定的契合度=故给』一分£…学生答案23G孑演“不优”a0为孔孑以为有仁德老,乐天知命,超然物外,不金拘•龙孑外自多扬。a孑怎“优"a®为老孑给自全、禹的保度,以为他的团均没有得到理包的施承者而为天下苞跳、为⑥家理优。阅卷组打分4一分得分理由分点阐述了孔孟“不忧”与“忧”的原因,且理解准确。故给4分。文化经典阅读答题失误总结.整体分析薄弱很多考生缺乏材料综合立意的意识,作答时容易断章取义,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没有去仔细把握各材料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可能是文言解读能力不足,不能完全读懂材料的意思。.迁移能力缺乏无论是熟悉的材料,还是陌生的材料,都是以“本”为“本”的,抓住《论语》选读这一“根本”来拓展延伸。但部分考生在答题时,容易另起炉灶,把所给材料之间的联系切断,特别是作答思考“当今社会现实意义”的题目,无法自圆其说,甚至离题很远。[知识导图]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克已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及孔子思想卜-[修身:仁存爱人、甘于之风、周而不比……]教学之道:海人不倦、启发诱存m.教无类:师生关系 [《论语》及孔子思想卜r[熟知诸子百家思想}—[凡他诸子百家思想]—哲学思想:中庸.和而不同一T儒家: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法家:韩非子]-[愚家:巧子]分析评价)古为今川]r[熟知诸子百家思想}—[凡他诸子百家思想]—哲学思想:中庸.和而不同一T儒家: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法家:韩非子]-[愚家:巧子]分析评价)古为今川]选择判斯J—[概括理解]读懂文意,寻找关雄信息]提炼成讲,记忆古诗或俗酒](主观简答题]~•(掌握阅读答题方法)—■(名题思路卜~p©©@© 学会整体阅读夯实基础—(L判断立场]T?•概括观心:)T3.结合材料、诸于百家思想方同」4.联系现实,从个人、社会.国家等方面进行评价掌握技巧模块入门(一)熟读《论语》识孔子思想观点心中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涵盖极广,但从浙江高考要求和实践看,主要考查儒、道、法、墨四家的基本思想,并以儒家为主。从2017年开始,《〈论语〉选读》成为考查重点,《浙江省普通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依旧延续这一考点考向,因此梳理《〈论语〉选读》及孔子的相关思想便成为重中之重。一'《〈论语〉选读》思想纲要1.政治主张及实践为政以德:德政主张、为政以德思想、“均”的含意。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2.修身仁者爱人:人生价值观、仁爱的基本含意。

君子之风: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义利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3.学习与教育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4.哲学思想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二、《〈论语〉选读》课内知识要点梳理(一)为政以德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1.“德”与“礼”“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录IJ削,这在客观上对百姓有利。“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北,北辰,北极星。足食足兵:粮食富足,军备齐全。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能。就列,归入行列。开神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2.民生与教化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崇尚自然的。他不会高唱仁爱的赞歌而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他先强调“足食”,然后才“教之”。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不容忽视,但是他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正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续表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他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并没有矛盾。这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要保证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

百姓基本生活,满足其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做人的基本准则,如a彳士”az-”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4.正己以德治国,首先治理者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以德服人,百姓才会信服。因此为政者应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君子要带头向善,百姓才会跟着向善。5.“均”的含意孔子提出“均无贫”的主张,其实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方法,也就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与后来的“均贫富”的含意是不同的,”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亦即劫富济贫。

(二)克己复礼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1.“礼”的内涵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之礼,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礼”。西周面对当时社会纷争(主要是国君、诸侯的权力争夺),建立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周礼,来巩固社会秩序。二是个人之礼,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这种制度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成了压迫百姓的手段。2.礼与仁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

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贝h离开了仁,也就无所谓礼了。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的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到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以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4.孝悌之情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根本,本立则人道以生。一个人在家中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就不会克己复礼: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表示绝不容忍。名正言顺:原指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通。后指做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也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犯上作乱,就可以使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得到保证。孔子认为,要想在父母面前时时表现出和颜悦色是很难的,也就是所说的“色难”。在现实生活中,对父母的孝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孝,深层次的精神上的孝是物质所不能代替的;真正的孝心须是发自内心的,像宰我,即使强迫他守孝三年,也是徒有虚名而非真正的孝。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手足无措: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措,安放。犯上作乱:指触犯上级,闹乱子。也指叛逆活动,还指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三)知其不可而为之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精神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贝人认定目标不放弃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和脱离劳动的人。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无人问津:没有人寻问渡口。比喻无人过问,受到冷落。也比喻无人探索、尝试。深厉浅揭:遇到深水就连衣涉水,遇到浅水就撩起衣2.儒道之辩 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伏然,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

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服过河。比喻做事要因时因地制宜。(四)仁者爱人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1.仁的内涵仁,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与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礼”,是《论语》的基本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对每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搞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保证。孔子对“仁”的论述贯穿在《论语》中,“仁”的内涵,其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等。孔子的“仁爱”建立在“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一■以贯之: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博施济众:广泛地救济困苦的人。形容人广施恩惠,使人们免于患难。立人达人:帮助人建立功业地位。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指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也指能用就近的事物来作譬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安老怀少: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归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一匡天下:纠正混乱局面,使天下纳入正轨。引申为统一天下。被发左衽:指像少数民族那样处于落后状态。也指沦为夷狄。

整个社会,实现“仁爱”。而墨子“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来衰落的原因。至于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一方面是说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本区别(一强调等级,一强调平等);二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派之间互相争论,批评对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儒家讽刺墨家的“兼爱”因强调平等而“无父无君”。不过,孔子对“仁”的理解并不片面,他也肯定管仲统一、匡正天下的大仁。2.忠恕——推己及人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贝h忠,就是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他人。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与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3.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如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另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所做的贡献,肯定其为

“仁者”。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站”“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这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五)君子之风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1.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和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2.“浮云”的比喻义浮云游离无根,来去匆匆,表现孔子轻视不义之财的高

贵精神;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如过眼烟云;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浮云”的比喻,形象地表明了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非法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3.义利观 见利思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倡导“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无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以诚信为本。到现代,如日本的商人、企业家都奉《论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见利而不忘

义,这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4.仁者和智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一样不停流淌。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成仁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去。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太重。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坏事都做绝了。不改其乐:不改变自己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箪食瓢饮:一箪食,一瓢水。形容生活清贫。乐以忘忧:快乐得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高兴。乐在其中:快乐就在这里。饮水曲肱: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用。比喻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浮云富贵:把富贵看成飘浮的云彩。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乐山乐水:原指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后比喻各人所好不同,性情动静各异。死而后已:到死才停止。

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出来。常与“鞠躬尽瘁”连用。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驷不及舌:驷马虽快,也追不上说出的话。指话一出口就难以收回。或说话应当慎重。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比喻事实既成或话已出口,不可挽回。(六)周而不比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1.周而不比“周而不比”主要就是指“群而不党”,表示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要做到周而不比,一要胸襟宽广,不要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要唯私利是图,互相勾结利用,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周而不比主要表现为“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周而不比:关系亲密但不相互勾结。群而不党:与众合群,不结私党。观过知仁:通过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能知道他的为人。言不及义:所说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或事情。指不说正经话,尽说些无聊的话。好行小惠:喜欢卖弄小聪明。后也指爱施小恩惠。惠,同“慧”,聪明。直谅多闻:为人正直,守信用,而且见识广博。以德报怨:用恩惠报答怨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他好处。以直报怨:用公正报答怨恨。

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人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交友也应有度,规过劝善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感情疏远甚至反目成仇。朋友之间的交往应遵循适度原贝1),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使彼此的关系更加和睦。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2.交友三原则①友好交往;②诚信交往;③适中交往。续表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3.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与人斤斤计较。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以德报德:拿恩惠来报答恩惠。指把恩惠施予对己有恩的人。以人废言: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善与人交:善于跟别人结交朋友。

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以文会友:通过诗文、学术活动来聚会或结交朋友。4.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当面直陈其怨,不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直言相告自己的愤怨。相对而言,道家的“以德相报”显得太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则显得太褊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才是合理的境界。(七)诲人不倦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而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论语》中有许多例子,集中体现在“闻斯行诸”中孔子对待子路、冉有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中,可谓抑扬得当,不失时机,效果理想。诲人不倦: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安贫乐道: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同类事情。即“一隅三反”。2.启发式教育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体现在“不愤不启,不俳不发"。“愤”就

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通晓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俳”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对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的学说,自己并不创新,指没有新的见解。信而好古:信奉并爱好古代文化。爱素好古:爱好朴质,不趋时尚。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了合适的安置。各自得到所需的东西。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切磋琢磨:古代把加工兽骨、象牙、璞玉、金石分别称为切、磋、琢、磨。后比喻道德学问上的互相研讨、砥砺。绘事后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进行彩绘。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或比喻做事先从简单做起,然后逐步深入。今也比喻有良好的质地,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3.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指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没有区别对待,而不是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两者是有所区别的。

所谓“述而不作”,

是指综合、阐述和宣

传古代先贤的理论、

学说、主张,而不创

新立异、自立新说。4.述而不作4.述而不作“述而不作”,一方

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

治立场,以古代礼乐

作为最高的标准;但

另一方面,孔子在综

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

己的体系,有创新,

并非“传声筒”,更

非当今的一些学者东

拼西凑、剪剪贴贴可

比。(八)高山仰止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1.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玄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iWj山仰止:比喻对iWj尚的品德的仰慕。斐然成章:比喻富有文采,多形容文章的文辞生动。也形容成绩或声名显著,含褒义。用行舍藏:被任用时就出来干一番事业,不被任用时就退隐。暴虎冯河:空手打老虎,

“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宋代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徒步过大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也比喻果敢勇猛。临事而惧:遇到事情而有所惧怕。指遇到事谨慎处理。登堂入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屋。比喻学问和技能由浅入深,达到更高的水平。莞尔而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割鸡焉用牛刀: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不必动用大的力量去做。喟然长叹:因感慨而叹气。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多形容教育得法。欲罢不能:想停下来也停不住。门墙桃李:尊称他人培养出的学生。卓尔不群:形容才智和道德优秀卓越,超出常人。博闻约礼:见闻广博,用礼约束自己行为。2用行舍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其中所蕴含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3.割鸡焉用牛刀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我们现在已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

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总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听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鸡刀还是用牛刀有什么关系呢?孔子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布自己的错误,足见孔子知错就改,从善如流。4.墙4.墙高,如果你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叔孙武叔

之所以说子贡比孔子贤明,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子贡这个“矮围墙”里的东西,孔子的“围墙”里有什么,他连门都没有找到。所谓深见者深,浅见者浅,对于我们而言,尚未进入一个门时,切勿妄加评论,以免贻笑大方。(九)沂水春风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1.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之志及性格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子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的努力而达到大治。他的回答,充分体现了他的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有大政治家的气魄。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为国以礼”的道理,因此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有待君子来解决。可见他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春风沂水、沂水春风:原意是指大人与儿童在沂水洗洗澡,在舞雪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高。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日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曾皙:温文尔雅,谦恭安详。他的理想是礼乐治天下,即实行仁政,实现太平社会。他的志向最为高远,且性格放达洒脱。续表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2.吾与点也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学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和救世为民之志向全抛之脑后。这对久在政治、官场、交际生活中浪迹的孔子来说,是一种自然回归,对政治生厌、理想破灭的孔子来说是一种放松和解脱,但是孔子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沂水舞雪、沂水弦歌:比喻知时处世,逍遥游乐。

坚持理想的人,难以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其实曾点所向往的正是孔子所希望的在礼乐治理下的盛世景象,人民自乐,安享生活,看似简单平常,却是尧舜也难以达到的。真正的政治家不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也不追求个人的丰功伟绩,而是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孔子独赞曾点,表现了孔子性情中率真、诚恳的一面,因为这也是自己穷其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当然里面也还有一份自己的理想实现不了的喟叹。3.《沂水春风》中的孔子形象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能结合自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表现平等,消除学生顾虑,引导学生言志。对于学生的回答,他善于区别评价,即使对令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而用神情来表达,肯定赞扬也用“喟然叹曰"表达,体

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十)中庸之道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1.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只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强调采取中庸、温和的处事原则。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强调“权”(通权达变)的重要性。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可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分,就如同做得不够一样,都不合适。和而不同:虽然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从附和。无适无莫:对人没有亲疏厚薄三分。也指无可无不可。

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2.和而不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作“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3.“中庸”“和”的精神实质“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全面考虑问题,不走极端,对人宽容

大度,这样可以使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

稳定,有利于社会安

定。在今天建设和谐

社会进程中,应借鉴

孔子的这一理论。“中庸"不是“折中

主义”。全面看《论

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

知,孔子还提倡和而

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

许不同意见),反对同

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

一),反对无是非原则

的“乡原”等。孔子

中庸思想包含做事、

考虑问题要“执中”

而不偏(考虑全面,不

走极端),“和而不

同”指对人宽容包容,但又坚持道德原则,做事、考虑问题要稳健、合情合理等内容,不应片面理解。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称之为“乡原”,贬之曰

“乡原,德之贼也”。模块入门(二)诸子百家皆知晓《论语》阅读方法明

一、儒家及其他诸子百家思想关于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从2017年开始,高考浙江卷从诸子百家的大范围集中到对《〈论语〉选读》的考查,题目设问中所涉及的思想也是以儒家经典为主,但是除了横向对于论语及相关儒家思想的考查外,还可能纵向联系到其他诸子的思想,甚至会以对比的形式对几家思想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因此,出于全面备考的考虑,2020年“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应该对“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也有所涉猎。二、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方法指导答题指导第阶段审题准备1.梳理孔子及其他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精神内核的阐释。从浙江卷近些年的考查情况来看,考查重点还是在孔子及其他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从选材上看,要么直接选用《〈论语〉选读》中的经典语料,要么将它与其他儒家经典的文本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或者将它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文本材料做对比阅读。然而,万变不离其宗,重点还在于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的理解。从篇目上看,备考要重点复习《〈论语〉选读》中的《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等篇目。2.梳理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从横向上看,要积累梳理各家“百花齐放”的思想,如孟子的性善论、义利观、民本与仁政思想;荀子的性恶论、礼制说、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老庄的无为而治、天人合一、安时处顺、朴素辩证法思想;韩非子的性本利、法治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尚同尚贤、节用节葬思想等。从纵向上看,也要把握儒家思想发展的源流和走向,这样对儒道及其他诸子百家代表人物思想的考查,进行对比分析,指向更明确。第解“文”出于大部分传统文化经上注,先守中加阅读经典文本的两个⑴关注选文出处通道:一是熟悉诸子

阶段解典是语录体、故事性弱的特点,以及时空的阻隔,文本意义的解读需要很强的语境意识,所以《论语》语言凝练而意义深邃,理解起来比较晦涩难懂。这也需要较强的文言解读功底。百家的思想,二是读懂文言选段的意思。当我们遇到解读困难时,关注选文出处,也是打开读懂文段意义的一把钥匙。例如,“霸王者,人主之大利也。人主挟大利以听治,故其任官者当能,其赏罚无私。……富贵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此谓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这段文字字面意思不容易理解,但注释点明选段出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从法家的“义利观”来看,很容易概括出:韩非子认为,每个人都追求各自的“大利”,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2)浅译语段,读懂其“字面意”充分调动文言知识积累,大胆而灵活地迁移到文意的疏通上。语段后如有注释,一定要借助它们来读懂文意。(3)提取体现核心思想的关键词任何语段,都有能体现其思想的核心关键词,如“义”“孝”“德”“信”等,一定要注

意圈画提取。有的题目,在题干中已给出核心关键词,如“请简要概括孔子对‘忠恕’的看法”。题干中的“忠恕”就是语段的核心思想。(4)分析材料的对比角度从浙江卷近年的考查重点看,针对选材观点异同的比较型题目比较多,尤其是不同观点的对比。例如,棘子成日:“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日:“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鞫犹犬羊之鞫。”(《论语》)棘子成和子贡的君子观不同,请分别概括两人的观点。从两人话语的不同地方,归纳出观点的不同。棘子成认为君子只要有好的“质”就行了,“文”是无足轻重的。子贡则认为“文"和''质"同等重要,失去“文”的君子就跟小人没有区别了。续表答题指导第三分类指引填空题(侧重考查对所给语段思想内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常考查的是根据选文材料提炼相关成

阶段涵的提取与概括,答题要求要言不烦,一语中的)语或者名句。因此,平时要多进行阅读和积累,学会举一反例如,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鞫犹犬羊之鞫。”(《论语》)题目要求写出源于该段文字的一个成语。从“驷不及舌”,我们可以得出成语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主观题(侧重考查对所给语段思想内涵的深入理解和评价)(1)深入挖掘,提取要素题目所给语段大都言简意赅,为此要深入文意内部,细致地挖掘思想的要点及表达的层次。(2)有评有析,评析结合评,就是要发表自己对语段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的看法,或赞成,或肯定,或做辩证评价。析,就是要结合所给语段的词语、句子,说明观点的由来、根据,必要时也可联系现实,沟通古今,挖掘出其对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指导、借鉴意义。答题时要评析结合,不可只评不析,或者只析不评。(3)联系现实,对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不仅在

转化于把握和传承其思想内涵,更在于发现、借鉴其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这也正是高考考查的目的。因此,考生要特别关注现实问题,找到传统文化经典与现实生活的“对接点”,实现转化对接。例如,仓廉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史记•货殖列传》)o从材料中概括出的治国理念,同样适用于当今。它告诉我们,先搞物质文明,再搞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只有这样,考生才能形成对经典的认识和评价。突破核考点一千磨万击 提炼技术r©@@©r©@@© 核心考点一传统文化经典综合填空题【审题点拨】设问方式1.第一则材料体现了孔子的“XXX”主张。2.从这段文字看,“XX”的含意是XXXo

.材料一中,XX的交友原则是XXX。.第一则材料体现了XX的基本原则是XXXo.①②两则材料中提到的“XX”分别是指XXX和XXX。.写出源于该段文字的一个成语。审题提示题干中有明确的“X”成语、“X”主张、“X”原则、“X”含意等表作答方向的词语。【答题指导】思维点拨“筛选”作者(文本)的主要看法是文化经典考查中最基础的要求,对应到命题上,“筛选”既可以单独命题,常见的题型是“用原文词语填空”;也可以综合在概括分析题中,作为隐性的考点进行间接考查,因为概括分析的前提是筛选原文关键词句。一般重点考查“用原文词语填空”这一题型。答题角度.注意填空处前后语境命题人为了确保填空题答案的唯一性,一般都会在填空处前后增设一些语言提示,这些语句不但是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依据,也是推断填空内容的重要凭借。考生要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语法和语义分析,帮助自己确定所填写的词语的词性和含意,然后再根据要求回原文寻找对应词语。.注意填空题的形式限制多数填空题为了保证答案的不可争议,都会用引号明确地标示给考生,所填词语应来自原文;有的题目还会通过给出答题空格数的形式,进一步暗示考生所填写的词语只能是哪一个。对于这些形式上的要求,考生要严格遵守,并以此作为自己筛选词语的重要标准。【运用示范】典型例题读懂材料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1分)①子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②南宫适问于孔子日:“羿善射,鼻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日:“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 的社会。①孔子说:“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②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鼻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崇道德呀!”思路演示第一步:通读材料,理解大意。第一则材料告诉我们,孔子主张修文德,回归人心,以礼教来治理国家。第二则材料,也是说明德治的重要。第二步:提取核心,表述答案。两者材料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字“德”,文本中也同时出现这一关键字。因此,答案可以确定为“有德、为政以德”等。规范答题有道/有德/为政以德【对点学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2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孔子对的重视。【答案】学《诗》或《诗》教【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第一步:通读材料,理解大意。第一则材料告诉我们,孔子赞扬子贡读《诗》;第二则材料,主要阐述读《诗》的意义。第二步:提取核心,表述答案。两则材料都不约而同地指向《诗》。因此,答案可以确定为孔子对学《诗》的重视。【参考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论语・学而》)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论语・阳货》)核心考点二传统文化经典简答题题型一概括理解型【审题点拨】

设问方式.从画线句中概括“XX”和“XX”的功能。.概括材料中“XX”句的主要观点。.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XX的观点。.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观点的引文中孔子对XX、XX的态度。.根据材料一、二,概括XX和XX观点的不同之处。审题提示题干中有明确的“观点”“态度”''概括”“简析”等表作答方向的词语。【答题指导】答题步骤步叁一—嫡选原文是做好做括愿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为了保证器案的简明性,题「常会对概括的鹿点进行必要的提示或限制。根据an:要求,准选原文网句①琮合,即把文本中分散的词句篇选出来,然后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盯类分点.这一方法常见于羸括出多个选段共同观点的18型。②抽象,即将原文具体的人、步、物条件IB去,从中提取出具有忤越性的特点,并用适当的词语替代原文”③转化.即用现代汉语替代原文的文盲词谙,当然.转化不是国译.表达时要注意谢肯的准确性和筋明性.般而言.应尽量用成语(热语)表达。步事二.结合文本内容.用好“绿合、抽象、转化”三科方法现三扣题作答【运用示范】典型例题读懂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2分)□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子墨子日:“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墨子・公孟》)荀子、墨子二人都很重视言行一嘴里能够谈论礼义,自身能够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珍宝。嘴里不能谈论礼义,自身能够奉行礼义,这种人是国家的器具。嘴里能够谈论礼义,自身不能奉行礼义,这种人只能是国家的工具。嘴里说得好,自身干坏事,这种人简直就是国家的妖孽。治理国家的人敬重国家的珍宝,爱护国家的器具,使用国家的工具,铲除国家的妖孽。(《荀子・大略》)墨子说:“从政之人,嘴巴上说的,行动一定要做到O现在你口能称道而自身却不能实行,这是你自身的

致,但又有所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矛盾。你连自己都管不好,哪里能治理国家呢?你姑且先防备你自身的矛盾吧!”(《墨子・公孟》)思路演示第一步:根据题干要求,准确筛选原文词句。比如题目表述“荀子、墨子二人都很重视言行一致,但又有所侧重”,可见这道题答题的方向是“言行”方面的异同。第二步:结合文本内容,用好“综合、转化”等方法。①综合,即把文本中分散的词句筛选出来,然后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点。这两则材料,都凸显了两个关键词“言”“行”,都在探讨“言”与“行”之间的关系,而且都侧重表明“行动”的重要性。但第一则材料重在强调“言行”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第二则材料注重言行对于“修身”的重要性。②转化,即用现代汉语替代原文的文言词语表达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明性,一般而言,应尽量用成语(熟语)表达。第三步:扣题作答。规范答题荀子对治国者的建议:一定要摒弃言善行恶的伪善者。(或“荀子是从用人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墨子对治国者的要求:一个人言而不行,是不能治身的,而不能治身也就不能治国。(或“墨子是从修身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对点学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5分)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孟子)曰:“子以为有王哲作①,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②至义之尽也。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③,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孟子•万章下》)【注】①作:出现。②充类:类推。③猎较:打猎时争夺猎物。(1)请概括孔子和孟子主张的共同点。(2分)答:(2)孔子和孟子主张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答:【答案】(1)从“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和“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中可以看出,两人都否定“盗”的行为。(2)“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孔子主张“义”比“勇”更重要,小人有勇无义就会成为强盗。“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孟子认为拿了不该拿的东西就是“盗”;“猎较犹可”孟子认为依礼争夺猎物也是可以的。【参考译文】子路问道:“君子尊崇勇敢不?”孔子说:“对于君子来说,义才是最可贵的。君子只有勇气而没有道义,就会作乱;小人只有勇气而没有道义,就会走入歧途。”(《论语・阳货》)(孟子)说:“你认为如果有圣王出现,他将会把现在的诸侯统统杀掉呢,还是把经过教育仍不悔改的诸侯杀掉呢?认为不是他该有的东西他拿了,这就是抢劫,这是把‘抢劫’的含义范围扩大到最尽头了。孔子在鲁国做官时,鲁国人有打猎时争夺猎物的习俗,孔子也去争夺了。争夺猎物尚且可以,何况接受别人赠给的礼物呢?”(《孟子・万章下》)题型二分析评价型【审题点拨】设问方式.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XX”这句话的看法。.材料一中,孔子对XX的评价,体现了怎样的仁爱观?.XX和XX的君子观不同,请概括两人的观点并简要评析。

.你如何评价孔子的“XX”?.对以上三种XX观进行简要评析。.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XX观”?试简要评述。审题提示题干有明确的对“XX”评价、“XX”评析、“XX”评述、“XX”看法等表作答方向的词语。【答题指导】答题步骤X第二步审清82F亶求.标出其美雄词.叨确答题方向的材料先分层.后圈画关破词.再深人思号殖台,的“思想观点”—第至用假括(假括出“思想观点”的R体内容)+评点接说出或将相关字眼做人微招句子中)的形式总结作答评点时不能脱离文本观点分析.不能泛泛而谈.更不能过度延伸【运用示范】典型例题读懂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4

分)材料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

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

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

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件,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

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

之知也!”(《论语》)材料二:子曰:“可与共学,未可

与适①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②;

可与立,未可与权③。”(《论语》)材料三: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

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注】 ①适:往,追求。②立:坚持道而不变。③权:秤锤,这里

引申为权衡轻重。材料三中,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

时者也”,请结合材料一、二进行

简要分析。材料一: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去死,却又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使天下步入了正轨,民众到如今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论语》)材料二: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论语》)材料三:伯夷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他为人清廉上;伊尹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他胜任工作上;柳下惠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他思想和谐上;孔子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他顺应时势上。(《孟子》)思路演示第一步:审题干,标关键词。题干明确要求评价孟子的某一语句,以及挖掘语句背后的意义和观念。第一则材料的关键词是“仁”,第二则材料的关键词是“道”“立”“权”,第三则材料的关键词是“圣”。第二步:读材料,析观点。通过对三则材料的解读,挖掘共同点,第一则材料是孔子对仁义的具体情况下的认识变化,第二则材料是认为坚守“道”要随机应变,第三则材料是肯定孔子的与时俱进的态度,谓“圣之时者也”。第三步:先概括,后评点。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对材料三的分述解说,以此进行概括评价,孟子对孔子的顺应时势的方式进行肯定。然后,进行分点评价。材料一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遵循了舍小节取大义的原则,表现了孔子的知权达变。材料二中学、道、立、权四个境界中,其中以推行大道而能通权达变为最高层次与境界。规范答题“圣之时者也”,孟子认为孔子能够顺应时势的发展,审时度势。(2分)材料一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遵循了舍小节取大义的原则,表现了孔子的知权达变。(1分)材料二中学、道、立、权四个境界中,其中以推行大道而能通权达变为最高层次与境界。(1分)【对点学练】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4分)子日:“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原则?请指出并加以评析。答:【答案】①启发诱导原则。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当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克服的时候,再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原则1分,评析3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回答这一问题可重点揣摩“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一句话充分说明了启发诱导的重要意义。【参考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去教他。”(《论语•述而》)题型三古为今用型【审题点拨】设问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画线句“XX”的理解。.孟子所讲的“XX”有何现实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从孔子评价XX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结合现实,谈谈上面三段文字给你的启示。.概括本段的主旨,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XXXX”这句话的看法。审题提示题干有明确的“理解”“生活实际”“现实意义”“启示”等表作答方向的词语。【答题指导】答题步骤-tw-古之借整—“古为今用型”照目解答的前提就是“右之借装”.而这一步骤的方法技巧可以叁号上面“核心考点二概括理解型”的第二步“综合、抽象、转化”三法等。传烧文化经典题的考查意图,是要求考生概括殖含的经典文化思想.并探究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因此,在准确把握其思想内就的前提F.立足文本,特别是把握所给材料的命题修向,M发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石理仃据,不能随意发挥。当然,如果所给材料本身具而思辨的性质.可以适当地进行辩证理解,并挖掘文本理据F以佐证。灰秦二今之演绎—【运用示范】典型例题读懂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子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日:“唯。”子出,门人问日:“何谓也?”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子贡日:“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日:“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在现代社会中,“忠恕”有何积极意义?子贡问说:“有什么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着。”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先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