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2课件_第1页
大学语文2课件_第2页
大学语文2课件_第3页
大学语文2课件_第4页
大学语文2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时间梁实秋,现代作家、文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与闻一多等成立过清华文学社。曾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主任,讲授“文艺批评”。发表的小品评论,后集为《骂人的艺术》。此书和《雅舍小品》《秋室杂文》,都以文笔幽默风趣形成独特的风格。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37卷,于1967年出版。梁实秋的著作大多为理论批评,有《文学的纪律》《浪漫的与古典的》《文艺批评论》《偏见集》《文学因缘》等。1.概括说明本文的主旨。2.理解本文旁证博引的写作手法和典雅平和的语言风格。1.时间是珍贵的,可是人们往往不珍惜它。人生是短暂的,我们要珍惜这短暂的人生。2.此文思路宽广,旁征博引,收纵自如,给人以充分的知识享受。以故事引出话题,算了一笔时间帐,突出人生的短暂。引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明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分昼夜的流逝。人生便像每天撕掉的日历,能看到几次冬春呢?人生短暂,时间珍贵,可世人追求的却是“名利”。作者借乾隆皇帝下江南,引出了本文最关键的问题,人生如果是为名为利,结果只能是虚度此生。1.掌握本文所揭示的“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人生哲理,理解作者阐发这一哲理所选择的角度。2.理解本篇随笔见解深湛、征引繁富、联想丰赡、妙趣横生、词采精妙的写作特点。3.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比喻和警策语。1.论说中西方对快乐的理解,快乐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和希望。快乐不能分为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提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精神的”及“快乐是由精神来决定”的论点。论证快乐是外在的物质刺激所致,是人主观因素——精神灵魂轻松所致的。作者发现“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人们找到了精神战胜痛苦的法宝。阐明发现“快乐由精神来决定”后人生无所畏惧的人生哲理。2.本篇随笔见解深湛、征引繁富、联想丰赡、妙趣横生、词采精妙。论证“快乐由精神来决定”这一论点,引用古今中外典籍来阐明自己的见解。如穆勒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作比较来说明快乐分肉体和精神两面。驳斥穆勒观点的荒谬性,提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此外,作者用“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阐述“人生并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的思想。3.善用比喻和警策语。描述快乐和悲伤时的不同心情和感受。高兴时,活得太快,困苦无聊,日子走得特别慢。“快乐的猪”指肉体上的快乐。作者指出“一切快乐都是精神上的”。作者举例说明:“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文中这些比喻和警策语的使用使文章说理显得生动、有说服力。①在这个语段中作者的论点是什么?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这一观点的?③在这个语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说理论事,其作用如何?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①在这个语段中作者论说的中心问题是什么?②这一语段中排比句的运用对中心问题的论说有何作用?选择与安排朱光潜,安徽桐城人,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1925年赴欧洲留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法国博士学位。他的学术成就主要在美学领域。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译有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等。这些论著和译作对奠定我国美学研究的基础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朱光潜还写有《谈文学》等讨论文学写作和翻译技巧的论文集,以内容丰富、深入、切实,文笔流畅、易懂,深受读者喜爱。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什么积极的思想意义?2.概括本文关于写文章应该如何选择与安排的主要观点。1.本文主要论述了写作时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有了材料之后如何进行选择和安排。选择要力求经济致用,有益于突出文章主旨;选择应防止面面俱到,前后重复或自相矛盾。安排要善于谋篇布局,使文章成为完整严密的有机体,要善于安排层次,做到有条不紊、轻重分明;安排要避免脱节断气、轻重倒置的毛病。2.本文主要论说文章的写作方法和写好文章所应注意的问题。作者认为,作文章最重要的不是搜寻材料,而是有了材料之后,如何进行选择与安排。本文关于写文章应如何选择与安排的主要观点有三点:⑴不要面面俱到,有选择必须排弃。选择材料时要抓住要害,要突出文章的主旨,把着重点放在主旨上,鞭辟入里。为此,要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做到有所取舍,突出重点。⑵要善于布局谋篇,是文章成为一个完整的、严密的有机体。为此,要在写作时,多费苦心衡量斟酌,要研究戏剧和史籍《左传》等作品的布局,去细心体会。⑶文章在结构上和叙述上要层次清楚,轻重分明,要做到条理清晰、缜密,纲能领目,目能附丽于纲,主次分明。用兵致胜的要诀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要塞既下,主力既破,其余一切就望风披靡,不攻自下。古人所以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说法。如果虚耗兵力于无战略性的地点,等到自己的实力消耗尽了,敌人的要塞和主力还屹然未动,那还能希望打什么胜仗?做文章不能切中要害,错误正与此相同。①这段话的论点是什么?②这段议论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③那还能希望打什么胜仗?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所以我们只略谈原理,不像一般文法修辞书籍,在义法上多加剖析。“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知道文章作法,不一定就做出好文章。艺术的基本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整齐易说,变化则全靠心灵的妙运,这是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①这一语段论说的中心问题是什么?②怎样理解“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所蕴涵的意思。①这一语段论说的中心论点是: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②文章写法虽有一定的原理,有章可循,但文章之道是千变万化的,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这是写作的辩证法。人们应该自己不断去摸索,用心去揣摩写作中的真谛,根据不同的情况去灵活掌握。3.下列《选择与安排》中的例证,用来证明“变迁了形式,就变迁了内容”的有A.我们在谈劫生辰纲的梁山泊好汉,生辰纲所要送到的那个豪贵场面也许值得描写,而我却不能去管B.刘姥姥吃过的茶杯妙玉叫人掷去,却将自己用的绿玉斗斟茶给宝玉C.“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大体上和“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表现同样的情致,而各有各的佳妙处D.莎士比亚写过《夏洛克》以后,许多作家接着写过同样典型的守财奴,也还是一样入情入理E.宝玉做寿,众姊妹闹得欢天喜地,妙玉一人枯坐参禅,却暗地递一张粉红笺的贺贴(CD)

4.《选择与安排》中,作者用来论证写文章要“突出主旨”的比喻有A.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B.用兵致胜的要诀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C.常山蛇阵的主要特点是: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D.杜甫诗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E.《论语》名句: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BDE)论学问弗兰西斯·培根,英国16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散文家。出身贵族,曾因受贿被弹劾,判处罚金及终身监禁。后被释放并退还罚金。1626年春,为试验冷藏是否可保存肉类持久不腐,在风雪中受冻,患重感冒逝世。

马克思称弗·培根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仆人和解释者”,提出“为了控制自然必须服从自然”的原则。培根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提出经验——理论——经验的公式。强调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重视知识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他的学说也有不足之处,存在“神学的不彻底性”。培根还是一位散文作家,他的《论说文集》是世界性的名著。1.培根的《论学问》一文主要阐述了哪两个问题?在客观上有什么积极的思想意义?2.本文的选词用语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1.主要阐述两大问题:治学的目的和治学的方法。阐明了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治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做表面文章、辩驳、议论和言谈,而是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是指培养判断力和学会运用学问来处理和布置事务的综合应用能力,这也是培根所主张的“知识就是力量”思想的具体体现。另外强调治学方法的重要性。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人们在读书为学时应注重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作者主张针对不同的书采取选读、全读、勤读和精读不同的读法,并与会谈、写作和笔记结合,这样才能增慧明智。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地球”有益于结石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诸如此类。①这段议论的论点是什么?②这一语段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③这一语段中采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①这段议论的论点是:精神缺陷可由相应的学问来补救。②两种论证方法:类比法和例证法。③两种修辞方法:比喻和排比。

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在数学底证理之中,如果他底精神稍有不专,他就非从头再做不可。如果他底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末他最好研究经院学派底著作,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顶好研究律师们底案卷。①这段议论的论点是什么?②从全文角度来看,这一语段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③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①这段议论的论点是:精神缺陷可由相应的学问来补救。②整体论证方法(归纳法和例证法)。③修辞方法:排比。多项选择题1.培根认为,读书治学的目的是A.娱乐休闲B.审察事理C.增长见识D.权衡轻重E.丰富语言(BD)

2.“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采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排比C.层递D.对偶E.夸张(ABC)

3.下列《论学问》的例句中,运用类比法证明观点的有A.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B.人的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的修剪。C.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的各种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D.请人代读节要,只适于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E.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顶好研究律师们的案卷。(ABCD)

4.下列例句,通过例证法来论证“精神上的缺陷可由相应的学问来补救”的有A.愚鲁的人羡慕学问B.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去研究数学C.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D.不善于辨别异同,他最好去研究经院派著作E.学问变化气质(BD)

5.在《论学问》中,用比喻来证明“学问变化气候”A.史鉴使人明智B.射箭有益于胸肺C.诗歌使人巧慧D.缓步有益于胃E.一定的运动有益于一定的病患(BDE)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记叙了春秋时期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悼公四年(前464)二百五十多年各诸侯国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着重记叙当时诸侯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内容丰富,线索分明,详略得当,擅长描写战争,作者将许多重大战役的起因、过程、双方的谋划、战场内外的斗争和战役的结果叙写得异常清楚,笔法多变。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人物的言行及内心活动,有比较生动的描述。对后来《史记》等书的写作有很大影响。1.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2.简要分析共叔段、庄公、姜氏、颍考叔的性格特征。3.举例说明细节描写在本文中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1.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2.郑庄公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伪孝伪悌,善于应变;共叔段贪婪狂妄,得寸进尺,愚昧无知;姜氏偏狭昏愦;颍考叔聪明机智。3.作者选择了一些细节描写,例如庄公寤生,颍考叔“食舍肉”,庄公和姜氏隧而相见等,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而且对深化主题也起了重要作用。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①这段话里揭示了共叔段怎样的性格特征?②这里体现了庄公怎样的性格特征?③这段话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政治情况?④这段话中的中心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什么作用?①共叔段“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表现了他贪得无厌、狂妄愚蠢的性格和他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图谋与郑庄公分庭抗礼乃至某取王位的野心。②这里体现了庄公老谋深算、工于心计的性格特征。③揭示了统治阶级内部权利之争的残酷无情和仁义道德的虚伪性。④这段话中的中心人物是郑庄公。其他人物的作用是为了反衬,突出主要的人物形象。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①庄公囚禁母亲说明了什么?②庄公母子“隧而相见”又说明了什么?③分析颍考叔“食舍肉”这一细节有何具体作用。④作者强调颍考叔的“纯孝”有什么作用。①庄公囚禁母亲,并发誓至死不见,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残酷无情。②庄公的“悔之”,实质上是出于对自己的名声和维护统治权的需要,“遂而相见”充分暴露出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③颍考叔“食舍肉”,一方面表现出颍考叔的纯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制造“有献于公”的契机,充分表现出他的聪敏机制。④作者强调颍考叔的“纯孝”,就是对郑庄公囚母的对照和讽刺;同时也是为了给郑庄公一个下台的梯子。多项选择题1.本文的细节描写有A.庄公寤生B.食舍肉C.收贰为己邑D.隧而相见E.阙地及泉(ABD)2.本文情节发展的主要环节有A.姜氏请立共叔段B.共叔段不断扩张领地C.共叔段发动宫廷政变D.郑伯克段于鄢E.庄公幽禁姜氏及母子关系恢复如初(ABDE)3.《郑伯克段于鄢》的主要写作特点有A.人物性格鲜明B.剪裁详略得当C.矛盾冲突尖锐D.心理刻划细腻E.细节生动典型(ABCE)

4.在《郑伯克段于鄢》中,与郑庄公的性格构成比照映衬关系的有A.姜氏的偏狭昏愦B.共叔段的愚顽无知C.祭仲的老成持重D.公子吕的直率急躁E.颍考叔的纯孝(ABCDE)5.共叔段的贪婪狂妄主要表现在A.“都城过百雉”B.“命西鄙、北鄙贰于己”C.“收贰为己邑”D.“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E.“出奔共”(ABCD)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在汉成帝以前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修书》《长书》诸名,是一部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属国别体杂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全书分十二国策,共三十三篇。现在流传的本子,是汉代文献学者刘向在各国史籍基础上整理编订而成的,并由刘向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记事从周贞定王十四年(公元前455年)至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所记颇多信史,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但其中也有夸大虚构之处。《战国策》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文笔恣肆激越,语言犀利流畅,论事透辟周详,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描绘人物生动传神,富有浓厚的文学情趣,对后代史传文和政论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本文记叙了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的几件事,表现了冯谖怎样的性格特征?2.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中蕴含着“民本”思想,简要分析“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的积极意义。3.举例说明细节描写在本文中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1.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深谋远虑,具有民本思想的政治家;有胆有识,聪明果敢,竭尽忠诚的策士形象。2.本文通过冯谖为盂尝君出谋划策、焚券市义、经营三窟、巩固政权的故事,赞扬了冯谖的深谋远虑、有胆有识、聪明果敢的政治才能,显示了多谋善断的策士在战国时期纵横捭闽的斗争中的重大政治作用,同时也暴露了战国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与庸俗腐朽的人情世态。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中蕴含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3.通过“弹铗而歌”、“焚券市义”、“营造三窟”等典型情节刻画冯谖性格。使其更加形象鲜明。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①这个语段表现了冯谖性格的怎样特征?②这个语段刻画冯谖性格时用了哪些手法?①深谋远虑,深谙民本思想;机智果敢,胆识超人。②通过“焚券市义”的典型情节,通过冯谖的言行,用孟尝君衬托等方法刻画冯谖性格。李将军列传(节选)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叙了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同时也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他继承父志,于太初元年(前104)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因为李陵辩解被处宫刑。后被赦出狱,任中书令。为完成《史记》,他含垢忍辱,发愤著书,终在征和初年(前92)左右基本写成,不久即去世。《李将军列传》被评论界公认为司马迁用情最丰沛的人物传记。本篇记事写人俱佳,形象鲜明,见解深刻,富有情感,语言生动,值得仔细玩味。

1.本文主要是通过哪几场战役来刻画李广这个人物的?2.本文通过哪些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原义和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作者通过李广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1.通过四场战役来刻画人物:即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以四千对四万敌之战与最后随卫青出击一战。2.通过射虎穿石,“中石没镞”的细节描写来突出李广的善射,并使这个人物富有传奇色彩。通过“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李广伺机脱险时的机智勇敢。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原义是: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讲话,但是它们的下面自然而然会走出一条小路来。在本文中的含义是:用来比喻李广人格的伟大。李广虽然口不能道辞,白首不得封侯,但他一生转战疆场,智勇双全,战功卓著,体恤部下,效忠国家,以实际行动获得了大家的称赞与敬佩。4.本文通过对李广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一代名将的衷心倾慕,揭露和批判了汉统治者妒贤嫉能、任人惟亲、以及不合理的军功制度,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自己身世的慨叹。5.本文中,司马迁成功地塑造了飞将军李广的英雄形象,从三个方面刻画了李广的形象特征:其一,智勇双全,勇敢机智、胆识过人、精于骑射、武艺超群。例如“上郡遭遇战”充分表明了李广临危不惧、善察敌情、射技超人的大将之才;“右北平以四千对四万敌之战”表现了李广智勇双全、机智果敢、胆识过人的特点。其二,身先士卒、体恤下属、治军简易、宽缓不苛。例如李广与程不识对比一段,突出了他的治军简易、号令不烦。又如李广行军至缺粮断水的地方,“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突出了他的爱兵如子的大将风度。其三,终生不遇,白首未封,却依然转战疆场为国尽忠,例如最后随卫青出击一战。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土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①这个语段记叙的是哪一次战役?②先写中贵人走广,对于突出李广的性格特征有何作用?③作者两次写到李广部下的惊恐,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④这个语段主要表现李广怎样的性格特点?①上郡之战。②先写中贵人大败走广,这是先铺垫,在铺垫的基础上对比,在对比中用反面衬托来突出李广的机制勇敢,善于骑射的个性特点。③作者两次写到李广部下的惊恐,运用的是侧面描写表现手法。④主要表现李广善骑射、临危不惧、沉着镇定、胆略过人、指挥若定的性格特征。多项选择题1.李广终生未封侯的原因是A.不遇时B.数奇C.杀已降D.朝廷赏罚不公E.杀霸陵尉(CD)2.下列句子中“且”作“将要”解释的是A.汉矢且尽,……B.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C.岂吾相不当侯邪?D.……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E.……得过且过……(AB)3.《李将军列传》中,作者重点写的几场战役是A.上郡遭遇战B.马色城之战C.雁门出击战D.右北平之战E.随卫青出击战(ACDE)4.《李将军列传》中,与李广形象构成对比关系的人物形象有A.程不识B.李蔡C.中贵人D.匈奴射雕者E.大将军卫青(ABC)5.《李将军列传》中,刻画李广形象的有A.上郡遭遇战B.射石没镞C.专以射为戏D.治军简易E.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BCE6.在《李将军列传》中,用以赞颂李广英雄本色的引用语有A.李广才气,天下无双B.惜乎,子不遇时C.桃李不言,下自成蹊D.彼其忠实诚信于士大夫也E.其身正,不令而行

(ACDE)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使。后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为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其散文气势雄健,说理缜密,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1.简要分析本文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点。2.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试作具体分析。3.简要概括许远、南霁云、张巡的性格特征。

1.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议论与叙事并重。这篇文章虽然是纪实之作,但又是有感而发,所以在记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事迹的同时,又对他们的行为作出评价,并间击当时社会上对张、许的种种诬蔑之辞。所以文章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前半部分,有针对性回击小人对许远、张巡的诬蔑,以议论带动对史实的回顾,对史实作出评价。文章的后半部分,补记南霁云和张巡的事迹,则基本上是记叙。2.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一是细节描写,二是让正面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三是用反面人物来反衬正面人物。3.许远的性格是宁死不屈,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忠贞刚烈,嫉恶如仇,忠心为国;张巡视死如归,博闻强记,镇定从容。这些正面人物相互衬托,互相辉映,人物形象由此显得光彩照人。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白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①这段文字所驳斥的谬论是什么?②这里用的是什么驳论方法和论证方法?③概括文中的论据,说明其属于是什么论据。①这段文字所驳斥的谬论是:由于城破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所以就认为许远是投降了敌人。②这里用的驳论方法也是驳斥论据。所用的论证方法是:比较法中的类比法,即比喻论证方法。③这里运用了两个比喻论据:一是引绳而绝必有处,二是人之死必有某脏腑先受病。这两个论据都是日常事理论据。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出;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①这里表现出南霁云怎样的性格特征?②除慷慨陈辞外,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来刻画南霁云的形象?请概要说明。③除正面刻画南霁云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这具体体现在哪几个地方?①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嫉恶如仇,忠贞刚烈。②除慷慨陈辞外,作者主要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来刻画南霁云的形象。主要细节有二:一是抽刀断指,二是射矢明志。③除正面描写外,作者还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刻画南霁云的形象。这具体体现在三个地方:一是用节度使贺兰进明的嫉贤害能、狭隘自私来对比衬托;二是南霁云抽刀断指后“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来烘染;三是用汴、徐二府的人长期流传南霁云的英雄事迹来渲染。多项选择题1.下面句子中,属侧面烘托的有A.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B.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C.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D.慷慨陈辞,拔刀断指E.船上人犹指以相语(AE)2.本文在为许远辩诬时采用的比喻有A.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B.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C.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D.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E.城之陷,自远所分始(BD)3.在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的谬论时,韩愈所用的比喻有A.“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B.“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C.“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D.“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E.“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CD4.韩愈用以刻画南霁云形象的典型细节有A.突围,乞救兵于贺兰B.义不忍食,且慷慨陈辞C.抽刀断指D.射矢明志E.就戮时,颜色不乱

(CD)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进士,曾参加了主张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调任柳州刺史,病逝于任所,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故并称“韩柳”。他的作品对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和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现象能无情地加以揭露和批判,说理透辟,笔锋犀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往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一些讽刺寓言,篇幅虽小,寓意深刻,也为后人广泛传诵。他的诗歌风格幽峭洁净,自成一空。有《柳河东集》。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什么积极的思想意义?2.说明文章的类比方法。3.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层次内容和对比手法。1.文章针对中庸时期政乱令烦,民不聊生的情况,借郭橐驼种树的成功经验,指出为政与种树一样,一定要顺其天性,不要人为破坏百姓的正常的生活秩序。对于那些“好烦其令”的昏庸官吏及其扰民政治,提出警戒。2.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即以种树之道,“移之官理”。郭橐驼种树贵在得树之天性,为政也贵在使民得其天性。而那些不善补树的人的做法,与“好烦其令”的为官者是一样的。作者层层类比,将复杂深奥的道理简单化,变抽象为具体,使文章生动感人。3.第三段通过郭橐驼自述其种树的成功经验和他人种树的不成功做法,强调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本文突出的特点是对比的方法的运用。郭橐驼善于种树和不善于种例者形成了对比;郭橐驼种树贵得树之天性和“长人者好烦其令”形成了对比;其他种树者中义以过于疏懒者与过于勤快者对比,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从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①郭橐驼种树的基本原理是什么?②郭橐驼所说的“植木之性“是什么?③“他植者”种树违害天理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①“顺木之天,以致其性”。②郭橐驼所说的“植木之性指种树的方法,说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要用熟土,土要砸密实。③“他植者”种树违害天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马虎虎,草率了事;二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多项选择题1.本文的主旨是A.借种树之理类比治民之道B.揭露当时政乱令烦的社会弊端C.向人们介绍郭橐驼的先进的植树经验D.阐发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E.为勤劳能干的郭橐驼立传(ABD)2.本文主要的表现方法和特点有A.对比B.类比C.虚构D.对话E.说理(ABCDE)3.《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主要类比关系有A.郭橐驼与“长人者”B.种树与治民C.“他植者”种树与“长人者好烦其令”D.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与“长人者好烦其令”E.“木之性日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