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七文言翻译(含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和用法)命题探究考向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实词;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选文的在字典中的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续表)考向分析2.“常见文言虚词”,以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常见文言虚词为重点。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对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文言虚词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其意义和用法,并能加以解释。“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相对在词典中的词条义而言的。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续表)考向分析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是指能根据语境进行理解与辨别,属语法范畴。“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省略句和文言文固定句式。“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也属语法范畴。在文言文中,词语的用法非常灵活,一个词往往会有多种词性,有的词还会在特定语境下临时活用。活用形式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动词的活用。有时活用后呈现使动、意动、为动现象(续表)考向分析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对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理解”就是准确理解句子在文本中的意思,并做出判断与辨识,近几年全国卷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求做到“信”(准确)、“达”(通顺)、“雅”(体现原文意蕴、有文采)(续表)题型分布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一词多义(2)通假字(3)古今异义词(4)偏义复词(5)词类活用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1)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2)词类活用(续表)题型分布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文言实词的翻译(2)文言虚词的翻译(3)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4)文言词类活用的翻译(5)文言通假字的翻译(6)理解并翻译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高考演练(以下一题文本见P150“高考演练”第1题)1.(2021年新高考Ⅰ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解析:(1)题得分点,“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2)题得分点,“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答案:(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以下一题文本见P151“高考演练”第2题)2.(2021年新高考Ⅱ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解析:(1)题得分点,“报”,答复;“听”,听凭;“互市”,互相贸易。(2)题得分点,“遂”,成;“感激”,情绪激动。
答案:(1)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2)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考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一词多义解题指津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很常见的语言现象。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思,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思,因此应根据具体语境加以辨别。如“举世皆浊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而“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则应解释为“攻取”。一般来说,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信
“信”的本义是“诚实、不欺骗”。因为“诚实、不欺骗”的事自然具有真实性、可靠性,于是引申为“确实”“遵守诺言、履行条约、不变卦”“不怀疑”;从“确实”可推及表明一些事物真实性的物证,于是又引申为“凭据”;从“不怀疑”而言之,便又引申为“极度尊敬,甚至以其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既然对某人“不怀疑”,便可由他做主,于是又引申为“听凭、随意”。
一词多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就较常见,在以单音节词为主的文言文中则更为普遍。尽可能多地掌握词语的多种义项,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1.本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道”的本义是“路,道路”。2.引申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者相关联的关系。3.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它使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如: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用的究竟是多个义项中的哪个义项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典题示例下列加点词与“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中的“会”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剖析:A项“会”是“会见”的意思。B项“会”与例句中的“会”都是“恰逢”的意思。C项“会”是“必定”的意思。D项“会”是“会面、见面”的意思。答案:B[题型对练一]1.下列对加点词“度”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B项“度”是“常态”的意思。答案:B2.下列对加点词“道”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C项“道”是名词,“传统、风尚”的意思。答案:C3.下列对加点词“固”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C项“固”是“坚固、牢固”的意思。答案:C(二)通假字解题指津
所谓“通假”,就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当实词按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了通假现象。但是需要注意,不能胡乱代替,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要注重平时积累。类型释义示例(解释加点的词)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①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②天生我材必有用
.材:通“才”,才干通假字的分类如下:类型释义示例(解释加点的词)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项王蚤:通“早”,早一些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德也倍:通“背”,违背(续表)类型释义示例(解释加点的词)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分,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①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日落的时候②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续表)注:常见通假字分类辑录见本书配套资料《制胜锦囊》。典题示例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⑤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⑧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A.①③④⑦C.③④⑤⑧B.③⑤⑦⑧D.③④⑤⑥
剖析:①中“反”通“返”;②中“受”通“授”;③~⑥都没有通假字;⑦中“闵”通“悯”;⑧中“辩”通“辨”。答案:D[题型对练一]4.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1)云销雨霁“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2)召有司案图“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3)因击沛公于坐“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4)而倔起阡陌之中“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5)共其乏困“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销消消散(2)案按审察,察看(3)坐座座位(4)倔崛突出(5)共供供给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A项中“要”通“邀”,邀请。答案:A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B项中“厌”通“餍”,满足。答案:B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 C.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解析:A项中“涂”通“途”,道路。C项中“郤”通“隙”,隔阂,嫌怨。D项中“孰”通“熟”,仔细。故选B。
答案:B(三)古今异义词解题指津
从文言到白话,大多数词语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古今词义的演变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的外延的扩大。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好”古代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词义的缩小有以下三类:(1)词义程度的减弱。如“购”,古义是“重金购求、悬赏”,今指一般的购买。(2)词义范围的缩小。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今专指女子的配偶。
(3)词义义项的减少。如“迁”,古代常用义项有“迁移”“转变”“调任”“升职”“贬谪”“流放”,现在只剩下“迁移”“转变”这两个义项。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原来表示一种对象,现在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种现象叫词义的转移。词义转移现象有以下几种:(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表示乙事物。如“涕”,古义指“眼泪”;今义一般作“鼻涕”讲。
(2)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如“勤”,古义是“辛苦”,与“逸”相对;今义转移为“做事尽力,不偷懒”的意思。
(3)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如“慢”,古义是“怠慢”的意思;今义是指“速度缓慢”,与“快”相对。
(4)由甲义转移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转移。如“牺牲”,古义指祭祀时用的纯色全体牲畜,属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属动词。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作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一词,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是贬义词。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以下几种:
(1)褒义词变为贬义词。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2)贬义词变为褒义词。如“锻炼”,古代除有“冶炼锻造”之意外,还有“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今义的“锻炼”,一般可视为褒义词。
(3)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过失”,今义的“谤”有“恶意中伤”的意思。
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古代却大多是两个词,意义往往相差很大,如“祖父”“妻子”等。
注:常见古今异义双音节词辑录见本书配套资料《制胜锦囊》。典题示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剖析:D项,响应,回声相应,比喻用言语行动表示赞同、支持某种号召或倡议。A项,东道主,古义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B项,不行,古义指不会走路;今义义项较多,主要指“不可以”。C项,行李,古义指出使的人;今义指出门时带的包裹、箱子等。
答案:D[题型对练一]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解析:D项“自毙”古今同义,意为“自取灭亡”。A项“今人”古义是“现在有人”;今义是“现在的人”。B项“开张”古义是“扩大”;今义是“店铺开业”。C项“口语”古义是“说话”;今义是“口头语言”。故选D。答案:D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D项“奔驰”古今同义,意为“很快地跑”。A项“发”古义是“毛,指草木”;今义是“头发”。B项“其次”古义是“它的旁边”;今义是“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C项“成立”古义是“成人自立”;今义指“(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故选D。
答案:D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B项,古今同义,意为“劳累辛苦”。A项“行李”古义是“出使的人”;今义是“出门时带的包裹、箱子等”。C项“不能”古义是“没有能力的人”;今义表否定。D项“养生”古义是“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保养身体”。故选B。答案:B(四)偏义复词解题指津
在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或相反的单音节语素构成,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起陪衬作用,它所表示的意义虚化了甚至消失了,整个词的意义由另一个语素承担,这样的词就叫偏义复词。类型示例意义相近①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
.
.亭怀古》)(“巷”是街道,“陌”是田间小路。在句中,“陌”只起陪衬作用)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
.
.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家”只起陪衬作用)类型示例意义相对①便可白公姥。
.
.②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句中偏指“姥”
.
.“兄”,而“公”“父”不表示意义)(续表)类型示例意义相反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只表示
.
.“亡”的意义)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只表示
.
.
“入”的意思)(续表)
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哪个语素表示词义,哪个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才能正确地解释。典题示例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组是()A.②④⑤C.③④⑤B.①②④D.④⑤⑦
剖析:③中“作息”偏指“作”;⑤中“休祲”偏指“祲”;⑥中“异同”偏指“异”;⑦中“父兄”偏指“兄”。
答案:B[题型对练一]11.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偏义复词并作解释。(1)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①偏义复词: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②偏义复词: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复词: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偏义复词: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父母偏义在“母”,“父”是衬字②弟兄偏义在“兄”,“弟”是衬字 (2)国家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3)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1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解析:A项“开合”意在“开”,“合”是衬字。B项“去来”意在“去”,“来”是衬字。C项“去留”意在“去”,“留”是衬字。D项“否”,坏运气,“泰”,好运气,不是偏义复词。故选D。答案:D【小结】文言实词推断方法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1)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剖析:①句中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因此“应”可解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2)有些句子的实词词义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
剖析:根据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推断出“人的作为”“人为因素”的意思。2.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的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剖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中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反,“忧劳”和“逸豫”在同一位置,“忧劳”的意思是“忧思劳苦”,可推知相反的意思是“安逸享乐”。3.辨析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示例: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剖析:此句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戴”与“腰”相对,“戴”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4.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们的词性,进而推知它们的意义。
剖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5.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凭借基本实词的积累,或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1)联想课文语句
运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课本上学过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多记典型语句,对于典型语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对其意义、用法等了如指掌。这样,在遇到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就可借助所学知识进行比照推断。示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实词课文例句解释课文篇目A拔拔石城攻取《廉颇蔺相
如列传》B附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归附《赤壁之战》C乘乘彼垝垣登上《诗经·氓》D北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过秦论》剖析:以上四句中加点的实词,皆可在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和用法。答案:C(2)联想成语推断
成语不少源自文言文,其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借助这些字词在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示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剖析:此句中的“速”,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6.借助字形推断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的意思可以通过字形特征来进行推断。示例: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剖析:①句中的“组”是以“纟”为偏旁,可以知道词义和绳索有关,前面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绳索”。②句中的“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面“分”“离”这些词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7.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剖析:“南面”,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作“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误区警示误区一:不辨多义示例:(2018年北京卷)(取材于《吕氏春秋》)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误答:C
将D项中的“行”错误地理解为“行为”。
分析:“则无损于行”中的“行”根据上下文推测,若理解为“行为”意思就不通了。这个时候我们要想到一词多义,理解为“品行、德行”。正解:D“行”是名词,“品行、德行”的意思。误区二:不辨古今示例:(2016年上海卷)(取材于《晋书·羊祜传》)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A.结交C.往来B.连接D.沟通误答:D认为“交通”不能等同于“往来”。
分析:“使命交通”中“交通”的翻译,由于考生对古今异义积累不够,“以今释古”翻译成“沟通”。实意为“往来”。我们阅读古文时,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注意在同中求异,切忌望文生义、以今释古,唯有如此,才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古书中的内容。正解:C“交”字为一人双腿交叉之形,本义为交叉;“通”的本义是没有堵塞,可以通过。因而,“交通”乃相连且能通达之意。这里指“往来”。误区三:不辨通假示例:(2021年浙江卷)(文本见P173“典题示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误答:D将A项中的“唱”错误地理解为“称道,
分析:“特唱于人”中的“唱”根据上下文推测,若理解为“称道,赞扬”意思就不通了。这个时候我们要想到通假字,唱,通“倡”,倡导。
正解:A赞扬”。.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题指津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六种技巧1.语境推断法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根据文意解题。示例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剖析:文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那里兴起”。.示例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剖析:句子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指作者所写的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示例3: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剖析:“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如何、怎么”。而“圣心备焉”(《荀子·劝学》)中的“焉”用在陈述句中,是语气助词。.2.语法分析法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做的成分来推断。示例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剖析:“其”不作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示例2:相如因持璧却立。
剖析:从语法结构上分析,主语是“相如”,“持璧却立”作谓语,由此可见,句中“因”应该是连词,作“于是、就”解。.3.标志识别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若能记住教材中学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则有助于快速答题。
常见的有:表被动“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或东西)”;“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4.词语替代法
答题时先判断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示例:①过于荆,至江上。②苛政猛于虎。
剖析:②源自课本,我们比较熟悉,“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比……更……”的意思,用“比”代替②句中的“于”,句子通顺,语意不变;但将“比”代替①句中的“于”,显然讲不通,该句中的“于”是“从”的意思。如果是选相同的项,该项即可排除。..5.位置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示例1:“也”,在句末为语气词,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示例2:“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语气)。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6.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示例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剖析:“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示例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剖析:“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中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答谢景山①书典题示例(2021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宋]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某尝病
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其称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有数顷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
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选自《全宋文》)..
【注释】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xǐ):人名,与孔子同时。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项,介词,被;介词,到。B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C项,副词,表假设,如果;动词,像。D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故选D。答案:D[题型对练二]
一、而解释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1.觉今是而昨非(2.或五十步而后止(3.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字而幼孩,遂而鸡豚())6.夫列子御风而行(7.言而不信()
答案:1.连词,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2.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然后”“就”,或不译。3.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4.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5.代词,你们的。6.连词,表修饰关系,译为“着”“地”,或不译。7.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二、何解释句中“何”的意义和用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2.然则何时而乐耶(3.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答案:1.疑问代词,为什么。2.疑问代词,什么。3.疑问副词,怎么。4.副词,表程度,多么。
三、乎解释句中“乎”的意义和用法。)1.此非曹孟德之诗乎(2.儿寒乎?欲食乎()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答案:1.语气助词,表反问。2.语气词,表疑问。3.语气词,表揣测。4.语气词,表感叹。5.介词,相当于“于”。6.助词,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四、乃解释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1.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答案:1.连词,表承接,于是、就。2.连词,表转折,竟然、却。3.连词,第一个“乃”表顺承,于是、就;第二个“乃”表范围,仅仅。4.连词,表条件或前提,才。5.副词,表判断,就是、是。6.代词,你的。
五、其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3.怀其璧,从径道亡()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7.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9.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10.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11.其无知,悲不几时()1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13.则或咎其欲出者(1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答案:1.代词,表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译为“他们的”。2.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3.指示代词,那。4.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5.连词,表选择关系,两个或三个“其”连用,译为“是……是……还是……”。6.副词,表揣测语气,恐怕、大概。7.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8.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9.代词,他的。10.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11.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12.副词,何其,表感叹语气,多么。13.指示代词,那些。14.代词,其中的。
六、且解释句中“且”的意义和用法。))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示赵弱且怯也(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4.不出,火且尽(5.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6.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答案:1.连词,表递进关系,况且、而且。2.连词,表并列关系,译为“又……又”。3.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4.副词,将、将要。5.副词,姑且、暂且。6.连词,表转折关系,反而、却。
七、若解释句中“若”的意义和用法。)))))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5.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答案:1.动词,类似、相同。2.动词,比得上。3.连词,如果。4.代词,若,你;若属,你们这类人。5.副词,乃、才。6.助词,用在形容词后,“……的样子”,相当于“然”。
八、所解释句中“所”的意义和用法。))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2.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4.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答案:1.句中的“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地方”。2.句中“为……所”表被动。3.“所以”构成的复音虚词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4.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手段或条件,译为“用来……的(方法、方式等)”。
九、为解释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2.君家妇难为(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7.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0.慎勿为妇死(11.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
答案:1.动词,当作。2.动词,做、当。3.第一个“为”,介词,替;第二个“为”,动词,出。4.动词,做、雕刻。5.动词,治理。6.第一个“为”,动词,治理;第二个“为”,介词,表被动,被。7.介词,替。8.前两个“为”,是;后一个“为”,语气助词,表反诘语气。9.连词,表原因,因为。10.介词,表原因,为了。11.介词,对、向。
十、焉解释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1.焉用亡郑以陪邻(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5.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7.过而能改,善莫大焉(8.而人之所罕至焉(9.犹且从师而问焉(10.且焉置土石()
答案:1.疑问副词,为什么。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语气助词,表感叹。4.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句中助词,表示停顿。6.兼词,于之,在这里、从这里。7.兼词,于之,比这个。8.代词,那里。9.代词,相当于“之”。10.疑问代词,哪里。
十一、也解释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答案:1.助词,用在句子末尾,表判断语气。2.助词,表感叹语气。3.助词,表疑问语气。4.助词,表反问语气。5.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十二、以解释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6.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7.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8.斧斤以时入山林(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0.木欣欣以向荣()1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答案:1.介词,凭借……的身份。2.动词,认为。3.介词,用。4.动词,率领。5.介词,因为。6.连词,表原因,因为。7.介词,在。8.介词,按照。9.连词,表并列,并且。10.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相当于“而”。11.连词,来,表目的。
注:“以”,作介词的“因为”和作连词的“因为”有区别。作介词时,“以”和后面的名词性短语构成状语,修饰同一个句子里的动词;作连词时,“以”连接前后两个分句,分句间是因果关系。
十三、因解释句中“因”的意义和用法。))))1.我欲因之梦吴越(2.蒙故业,因遗策(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5.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7.于今无会因(8.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答案:1.介词,根据。2.动词,沿袭、继承。3.介词,凭借。4.介词,趁、趁着。5.介词,通过、经由。6.动词,继、接着。7.名词,机会、因缘。8.介词,顺着。
十四、于解释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1.徘徊于斗牛之间(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4.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6.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8.从径道亡,归璧于赵(9.燕王欲结于君()
答案:1.介词,引进动作的处所,在。2.介词,前一个“于”,从;后一个“于”,表比较,比。3.介词,在……方面。4.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于人”是“在别人(看来)”的意思。5.介词,第一个“于”,从;第二个“于”,表被动,被。6.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向。7.介词,表被动,被。8.介词,至。9.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和。
十五、与解释句中“与”的意义和用法。1.唯求则非邦也与()2.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3.与尔三矢())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5.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7.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答案:1.通“欤”,语气助词,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2.介词,替。3.动词,给。4.动词,结交。5.动词,赞同。6.动词,亲附。7.介词,和。
十六、则解释句中“则”的意义和用法。)))1.此则寡人之罪也(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6.欲速则不达()
答案:1.副词,表判断,就是、是。2.两个“则”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就。3.连词,表转折关系,可是、却。4.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5.连词,前后两句中出现“则”,表并列(对比)关系,可译为“就”。6.连词,表转折关系,然而、反倒。
十七、者解释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1.而记游者甚众()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此三者,吾遗恨也(5.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6.陈涉者,阳城人也()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8.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9.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答案:1.代词,……的人。2.代词,……的土地。3.助词,表疑问。4.代词,用在数词后面,译为“种情况”。5.代词,用在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6.语气助词,用在判断句中,起提示和停顿的作用,引出后面的判断,不译。7.语气助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8.用在定语后置句中的定语后,作定语后置的标志,译为“的”。9.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语气。
十八、之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4.每览昔人兴感之由(5.悟已往之不谏()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9.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答案:动词,到。2.代词,前一个指代秦国,后一个指代赂秦者。3.指示代词,这。4.结构助词,的。5.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6.衬音助词,无实义。7.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8.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9.代词,我。误区警示误区1:不明概念,答非所问示例:下列加点的“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误答:C
分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无法分开讲的,因为虚词的意义是由它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虚词的意义主要指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大部分助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对应的词语,只有极少数助词在文言文中起一些结构上的作用,现代汉语中不用,没有意义。虚词的用法主要指是什么词性、什么成分或在表情达意上起了什么作用。A项的“而”表达承接的意义;BCD三项的“而”都是表达修饰的意义。正解:A误区2:不懂句意,不辨用法示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误答:B
分析:本题考查四个虚词“则、于、而、以”,不能辨析这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不懂句子的意思。A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表承接,就。B项,第一个“于”,介词,比;第二个“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因果;第二个“而”,连词,表假设。D项,第一个“以”,介词,在;第二个“以”,连词,表目的,来。正解:A考点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特殊句式解题指津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省略句、固定句式等几种类型。(具体内容参见本书配套资料《制胜锦囊》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典题示例)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蔺相如者,赵人也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汝是大家子剖析:B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答案:B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具告以事C.请辞于军B.急于星火D.常在于险远剖析:D项是常式句,ABC三项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答案:D[题型对练三]1.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毋宁毙于虞人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解析:C项“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表被动。故选C。
答案:C2.下列句子中,补充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解析:A项省略“沛公”。C项省略“为乐”。D项省略“以”。故选B。答案:B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D.莲,花之君子者也解析:C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故选C。答案:C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良曰:“长于臣。”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因击沛公于坐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解析:D项是省略句,应为“与(之)饮”。A、B、C三项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故选D。
答案:D(二)词类活用解题指津词类活用是指文言文句子中某一个词语临时改变词性,充当了另一种词的现象。1.名词的活用(1)作状语
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的情况很普遍,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等。(2)使动用法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后,它们所表示的语义也不完全相同。①徐孺下(使……放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使……为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3)意动用法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仅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4)作动词
在文言文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被用作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名词用作动词后,原有的名词意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2.动词的活用(1)作名词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2)使动用法
这时,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①烛之武退(使……退却)秦师。(《烛之武退秦师》)②吞二周而亡(使……灭亡)诸侯。(《过秦论》)③却(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3)为动用法
所谓“为动”,简单地说就是“为宾语动”。“为动”的“为”字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当“给、替”讲,表示给(或“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这种动词的为动用法,宾语大都是人;二是当“为了”讲,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这种动词的为动用法,宾语大都是物。①祭祀必祝(为……祈祷)之。(《触龙说赵太后》)②后人哀(为……而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4)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就是“以……(宾语)为……(该活用动词)”的意思。①乐(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②且庸人尚羞(以……为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形容词的活用(1)作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等词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2)作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或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3)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4)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①而耻(以……为耻)学于师。(《师说》)②成以其小,劣(认为……低劣)之。(《促织》)..4.数词的活用(1)作动词在句子中拥有谓语的语法地位。六王毕,四海一(统一)。(《阿房宫赋》)(2)作形容词有谓语的语法作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专一)也。(《劝学》)..(3)作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有修饰或限制的作用。①而或长烟一(全、都)空。(《岳阳楼记》)②一(一旦)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4)意动用法用在名词之前,有“把……(名词)看作……”“认为(名词)……”的意思。故知一(把……看作一样)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典题示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剖析:A项是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B项是数词作动词,“统一”。C项是形容词作动词,“变秃”。D项是形容词作动词,“照明”。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剖析:A项是动词作名词,“流水”。B项是名词作动词,“南飞”。C项是名词作动词,“成为王”。D项是名词作动词,“南行”。答案:A
方法总结
在“常态”下,名词多作主语、宾语,形容词多作状语、定语、谓语,动词多作谓语。如果一个词语出现在“非常态”的位置上,就要考虑它是否被活用了。主语和宾语位置主语和宾语一般都由名词、代词充当,当动词、形容词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时,就活用了。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至”本来为动词,这里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就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到达的人”(续表)谓语位置谓语通常情况下由动词来充当,当名词、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时,就活用为动词了。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刃”为名词,出现在谓语位置上,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杀”。又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氓》)中,“黄”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变黄”(续表)状语位置动词前的名词如果不是动作的发出者(主语),那就是动作的修饰语(状语)。名词处在动词前又不作主语,那么只能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名词“兄”并不作主语,在这里是动词“事”的修饰语,即活用为状语,意思是“像对待兄长一样”[题型对练三]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深昏暗的地方”。B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可喜的事”。D项名词用作动词,“挖隧道”。故选D。答案:D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解析:A项名词用作动词,“弹琴”。B项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C项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D项是为动用法,“为……办丧事”。故选D。答案:D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解析:A项是使动用法,“使……受惊”。B项是使动用法,“使……弯曲”。C项是使动用法,“使……受辱”。D项是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故选D。答案:D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解析: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繁多”。B项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C项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粪土,认为……是粪土”。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故选C。
答案:C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解析:A项名词作动词,“安排住宿”。B项名词作动词,“穿”。C项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D项名词作动词,“杀”。故选C。答案:C考点四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题指津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诀”
1.留(保留法):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以及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直接保留。
示例:(2018年江苏卷)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重到沭阳图记》)
剖析:“峄亭”“十字桥”分别为人名、地名,需保留。
2.删(删减法):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指成分等。示例: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剖析:“之”是音节助词,无实义,不用翻译。
3.调(调序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等。
示例:(2017年江苏卷)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汪容甫先生行状》)
剖析:“相存问过于生前”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调整语序为“相存问于生前过”,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4.换(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改变,在翻译时,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类的活用现象,也应该用现代汉语的相应词语加以替换。
示例:(2019年北京卷)认之者不塞则惑。(《非国语》)
剖析:“认”“塞”“惑”都为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中习惯为双音节词“认识”“闭塞,引申为‘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糊涂”。
5.补(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如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示例:(2019年江苏卷)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剖析:“康庄”前省略介词“于”,译时补出,译为“在”。典题示例
(2021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孰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剖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每:常常。纵:纵容,纵使。剽掠:抢劫掠夺。小:稍微。辄:总是,就。引去:撤退。徜徉:徘徊游荡。(2)货财:货物钱财。故事:先例,旧例。宜:应该。许:答应。答案:(1)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徘徊游荡没有斗志。(2)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误区警示误区1:要点遗漏,字未落实示例:(2019年浙江卷)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建资质管理办法
- 松脂采集管理办法
- 2024年西藏安多县普通外科学(副高)考试题含答案
- 2024年四川省中江县普通外科学(副高)考试题含答案
- 托管资金管理办法
- 归档病历管理办法
- 抽样时间管理办法
- 开水供应管理办法
- 录入人员管理办法
- 政府储备管理办法
- 财务岗位招聘面试题及回答建议(某大型国企)2025年
- 2010版GMP附录完整版-计算机化系统
- 2023-2024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高一上学期分班测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 电动吊篮施工计算书及相关施工图纸
- 人教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专题16.1二次根式【八大题型】(原卷版+解析)
- 儿童糖尿病饮食
- 《中国边疆概论》课件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版)读写教程2(思政智慧版) 课件 Unit3 The young generation making a difference Section A
- 无人机组装调试与检修 第四章 固定翼无人机系统组装
- 中小学生牛奶配送项目投标方案
- 企业员工安全生产责任书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