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外感高热版本_第1页
中医内科学-外感高热版本_第2页
中医内科学-外感高热版本_第3页
中医内科学-外感高热版本_第4页
中医内科学-外感高热版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内科学-外感高热外感高热病名:古代文献常称为发热”寒热”壮热”大热”身灼热”等。定义:凡卒感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客于肌腠,正邪交争,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达 39'C以上者即称外感高热。临床特点:临床上以发热、恶寒、面赤、烦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为主要表现。体温持续升高或稽留不退,病情严重者,可岀现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等症。范围:外感高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外感疾病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症状,在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伤寒病三阳证,以及内伤杂病中,均可岀现此症,不过以温病各阶段最为常见。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等的主要表现之一。部分非感染性疾病的高热,亦可属中医外感高热之范畴。病因病机:中医病因:系触感六淫(主要为火热、暑邪)或疫毒之邪。外邪入侵,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而发热,或因热、毒充斥体内而高热,所谓阳胜则热”西医认为,发热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外感高热,主要见于:急性感染性发热:包括有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及寄生虫感染,临床上最为常见。非感染性发热:(外感高热?部分属中医外感高热之范畴)如风湿热、药热、热射病等,由于变态反应,或物理性、化学性损害而引起。发病机制:体温的维持比较恒定。通过产热及散热之间的平衡由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进行调节。内源性致热原:细菌、真菌、病毒、内毒素、原胆烷醇酮、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作用于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产生内生性致热原。内生性致热原为一蛋白质,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其调节点上移。此时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重新调节,由此发生冲动,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此外,发岀的冲动经运动神经使平静骨骼肌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这样产热就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到新的调节点。内生性致热原如何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点提高,可能与其使下丘脑 PGEI及PGE2合成增加有关。阿斯匹林等药物所以能使体温下降,因其可抑制PG的合成。肾上腺皮质类激素所以能使体温下降,因其可抑制 PG的释放及抑制粒细胞释放内生性致热原,可抑制免疫反应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减少,内生性致热原产生减少。 一般情况下发热主要是散热功能减弱,而在甲状腺机能亢进,引起体温升高,则主要是产热增加。产热==散热内生性致热原-PGEI及PGE2合成增加(阿斯匹林可抑制PG的合成)-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点上移-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骨骼肌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产热增加-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到新的调节点-发热病史:详细询问病史对外感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提供重要线索。•发病季节及地区春温、湿温、暑温、痢疾、疟疾等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温发于春季,湿温发于雨湿季节,暑温发于夏至之后的夏季,而痢疾、疟疾以夏秋季为多见。又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等均有严格的地区性。2•伴随症状:外感高热,常伴有其他特别的症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搞清病史,有利于病因诊断。例如发热而伴有肺系证候,伴有皮疹,伴有腹泻,伴有岀血,伴有黄疸,伴有呕吐,伴有痞块,伴有关节肿大,伴有昏迷、惊厥等,均应考虑与各脏腑之间的联系。3•具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职业史等,均可引起一些外感高热病证,注意询问,全面诊查,有利于及时确立诊断。诊断要点.临床表现特点:(1)急性发热,热势可有波动,热型各不相同。( 2)初起多有恶寒,伴有口渴和口渴不欲饮,脉数等症。.发病特点:有感触疫毒、六淫、温邪之病史,并见其它外感之兼症。( 1)发病急,一般在三天以内。(2)病程短,一般在两周以内。(3)传变迅速。(4)四季可见,随季节。地域、体质的不同各不相同。( 5)有一定的传染性。.病因病机特点:(1)系外感邪毒内侵。(2)正邪交争,阴阳失衡,导致热盛急候。( 3)易于伤阴耗气。易致昏谵,痉厥闭脱(神昏)等危候。.诱发因素:素体亏虚,饮食失节(不洁),节令寒暑失常,疫毒弥漫,突遇六淫之邪,皆可诱发外感而致高热。5•热型(1)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热势多在 39C以下,如表卫诸证,均常见此热型。⑵壮热:指热势持续,高热不解,不恶寒,体温在 39-40C之间,甚至更高达数天至数用之久。一日之内,波动甚小,如气分高热、肺系邪热,热盛之暑热、湿热等。(3)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如少阳病、疟疾等。⑷潮热:指热势盛衰起伏有时,犹如潮汛一般。外感之潮热,多属实证,热势较高,热退不清,定时又复升高,多见于阳明腑实之证,湿温证以及热入营血之证等。不规则热:指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并无规律,如时行感冒、外感咳喘、风湿热等。6、实验室检查:应根据不同的疾病进行相应的理化检查,以明确疾病诊断。鉴别诊断1、与内伤发热鉴别:外感发热内伤发热共同点发热病因病机邪热疫毒内侵,正邪相搏气血阴阳失调,郁而化热发热特点多为高热热势高低不一发病情况发病急,病程短发病急,病程短临床表现多伴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多伴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倦怠纳差,舌淡,脉数而无力病理属性多为实热证多为虚热或虚实夹杂证2、发热伴随症状的鉴别:发热寒战细菌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疟疾及急性溶血性疾病出血流行性岀血热、重症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急性与亚急性心内膜炎、急性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结肿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恙虫病,丝虫病、淋巴瘤肝脾肿大病毒性肝炎、急性血吸虫病、肝脓肿、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布氏杆菌病、疟疾、黑热病、白血病关节肿痛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结核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疾病结膜充血麻疹、流行性岀血热•斑疹伤寒、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昏迷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脑型疟疾、中暑、斑疹伤寒治疗原则:本病感受外邪所致,病性多为热证、实证,故其治疗原则为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热者寒之”。为治疗原则。急救处理1•解热⑴药物:(2)针刺:(3)灌肠:⑷针剂:柴胡注射液,每次4ml肌注,每日3-4次。鱼腥草注射液,每次 2-4m1肌注,每日3-4次。穿琥宁注射液,每次400-600mg,加入NS中静滴,每日1-2次。2.止痉针刺:主穴为百会、人中、大椎;各穴为少商、委中,均用泻法。灯火灸法:用灯草蘸清油点燃,以明火对准大椎、合谷、风门、陶道、风池穴,一触即起,可闻 啪”声。⑶中成药:止痉散1.5g,口服,每日1-2次。琥珀抱龙丸,每次1丸,日服3次。至宝丹,每次1粒,每日3次。瓜霜退热灵,口服,每次4-8粒,每4小时1次。3•开闭针刺:三棱针十宣放血;或刺人中,曲泽放血数滴。针刺人中、涌泉,京廖穴。药物:安宫牛黄丸每服1丸,日服3次。万氏牛黄清心丸、紫雪丹,用法同上。鲜竹沥汁,每服 10ml,每日3次。醒脑静20m1加入5%GS250ml中静滴。清开灵注射液40m1加入5%GS500mI中静滴。4.固脱针灸:阴脱可用灸法,阳脱宜用针刺。药物:参麦注射液用于阴脱;参附注射液适于阳脱;红参10g水煎频服,脱证均可用。西药治疗(一)物理降温

最常用者为冷敷,以冰袋或冷水袋或冷水面巾置于前额、腋窝或鼠蹊部。酒精或盐水擦浴也常有较好效果。(二)病因治疗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针对各种疾病的不同病因,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关于每一种疾病的治疗原则和药物,可详见相应的内科教材。1,卫分证风热袭表主症①发热微恶寒;②咽喉赤痛;③脉浮数;④舌边尖红,苔薄黄次症①头痛鼻塞;②咳嗽;③口微渴。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热甚加黄苓、板蓝根、青篙;口渴甚加花粉;痰多加贝母、杏仁;小便黄加车前草1.卫分证风寒束表主症①恶寒发热;②脉浮紧;②舌苔薄白。次症①头痛身痛;②鼻塞流清涕;③咳嗽;④口不渴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加减寒甚加麻黄、桂枝;咳嗽加杏仁、贝母;挟湿加厚朴,陈皮、藿香等1.卫分证暑湿在表主症①发热恶寒;②身重皖闷;③舌红苔白腻;④脉濡数次症①头昏胀痛;②呕恶治法清暑除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加减热盛者加石膏;恶心呕吐者加藿香、半夏。2.卫气同病主症①高热恶寒;②口渴;③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次症①大便秘结;②小便短赤;③脉浮数或洪大治法辛凉解表,清气泄热方药银翘白虎汤(验方)加减咳嗽痰多者加麻黄、杏仁、贝母;热毒盛者加板蓝根、蒲公英;口渴甚者加花粉3.气分证(1)肺热壅盛主症①壮热;②胸痛;③脓痰或痰中带血;④舌红苔黄;⑤脉滑数。次症①烦渴;②咳喘治法清热平喘方药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加减胸痛咳吐脓痰甚者加金养麦3.气分证(2)胃热炽盛主症①壮热;②口渴引饮;③脉洪大;④舌苔黄燥次症①汗出;②口臭;③面赤心烦治法辛寒清热方药白虎汤(《伤寒论》)加减卫气同病者加银花,连翘、芦根;体弱脉虚大者加太子参、西洋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发斑者加犀角(可用水牛角代)、玄参;胃气上逆,心下痞闷者,用镇逆白虎汤。3.气分证(3)腑实热结

主症①壮热日晡甚;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③舌苔焦燥起芒刺④脉沉实有力。次症①腹胀满;②烦躁谵语治法苦寒泻下,通便导滞方药大承气汤(《伤寒论》)加减热结阴亏,燥屎下行者加生地、麦冬、玄参热邪炽盛,胸腹烦热、口舌生疮者加栀子、黄柏,连翘、薄荷、竹叶。3.气分证(4)肝胆湿热主症①寒热往来;②目肤发黄;③胸胁苦满;④舌红苔黄腻;⑤脉弦数次症①恶心呕吐;②口苦口干;③尿黄 :治法清热利胆方药—大柴胡汤(《伤寒论》)加减热重加板蓝根、银花、连翘,败酱草 ;便秘重用大黄、芒硝、厚朴;疼痛重加元胡、川楝子;呕吐者加竹茹 ;食欲不振加藿香、佩兰、山楂瘀血加桃仁、当归、赤芍、红花;发黄重用茵陈,金钱草、栀子、青蒿3.气分证(5)脾胃湿热主症①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②胸腹胀满;③纳呆;④舌苔黄腻或白厚腻;⑤脉濡数。次症①目肤小便发黄;②嘈杂似饥治法辛开苦降方药王氏连朴饮(《霍乱论》):加减热甚加黄柏;湿热重加藿香、佩兰3.气分证(6)大肠湿热主症①发热;②腹痛;③泄或痢下脓血;④舌红苔黄腻次症①里急后重;②小便短赤;③肛门灼热;④脉滑数治法清肠化湿方药葛根苓连汤(《伤寒论》)加减热甚加栀子、黄柏;气滞腹痛加广木香、槟榔、枳壳;痢下赤白加白头翁,马齿苋3.气分证(7)膀胱湿热主症①寒热起伏;②尿频数涩痛,黄浊短赤;③舌红苔黄腻次症①小腹拘急引痛;②腰酸痛;③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1八正散(《和剂局方》)加减热盛加柴胡、黄苓、银花、连翘、蒲公英、白 花蛇舌草;排尿困难加石苇、冬葵子;小腹坠胀加枳壳、乌药。3.气分证(8)邪郁少阳主症①发热(寒热往来)头痛;③口苦咽千、目眩③胁下胀满;④脉弦细次症①干呕不欲食;②心烦喜呕;③舌红苔黄治法和解少阳方药小柴胡汤(《伤寒论》)加减胸中烦热而不呕加瓜蒌;口渴加天花粉;不渴外有微热加桂枝。4.气营(血)两燔主症①壮热口渴;③舌红绛 ③斑疹隐隐。次症①烦躁、神昏谵语、②鼻衄,出血等出血见症;脉洪数或细数治法清气凉营(血)方药清瘟败毒散(《疫疹一得》)加减热毒炽盛加板蓝根、升麻;斑疹密布加白茅根;神昏谵语加万氏牛黄清心丸。5.营分证(1)热灼营阴主症①身热夜甚;③心烦甚或神昏谵语;③舌质红绛次症①斑疹隐隐;②口渴少饮;③脉细数治法清营解毒,泄热救阴方药清营汤(《温病条辨》)加减鼻衄、咯血、肌衄加丹皮、白茅根、侧柏叶5.营分证(2)热人心包主症①身热夜甚;③心烦甚或神昏谵语;③舌质红绛次症①斑疹隐隐;②口渴少饮;③脉细数治法清心开窍方药清宫汤《温病条辫》加减加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6.血分证(1)热盛动血主症①身热灼手;②斑疹密布;③鼻衄吐血等出血见症次症①舌深绛;②神昏谵语或谵妄;③脉细数治法清热凉血方药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加减热毒炽盛加黄连、栀子、大黄;出血甚加生侧柏叶、大小蓟、白茅根6.血分证(2)血热动风主症①身热灼手;②斑疹密布;③鼻衄吐血等出血见症次症①舌深绛;②神昏谵语或谵妄;③脉细数治法凉血熄风止痉方药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加服紫雪丹;腑实加大黄、芒硝;肌肤发斑加犀角、丹皮7.热极生风主症①壮热;②手足抽搐,颈项强直次症①神昏谵语;②肢厥;③两目上视,牙关紧闭治法方药加减成方⑴加味麻杏石甘汤,适用于气分证肺热壅盛高热(肺部感染高热):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桔梗、牛蒡子、虎杖。水煎服日一剂。⑵柴苓汤,适用于气分证膀胱湿热所致高热(急性肾盂肾炎、急性尿路感染性高热):柴胡、黄苓、大青叶、石苇、广木香、律草、车前草。水煎服,每日1~2剂,连服 1~2周。⑶五味消毒汤,适用于营血分热毒炽盛高热(败血症高热):黄苓、黄连、栀子、银花藤、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蒲公英、野菊花。水煎服,每日1〜2剂,分6次服下,连服1〜2周。⑷蚤休汤,适用于气分肺热炽盛高热(肺炎高热):蚤休、大青叶、黄苓、败酱草、鱼腥草、小蓟。水煎眼,每日剂,连服1〜2周。⑸抗毒方,适用于卫气同病、气分证高热(病毒性肺炎高热):板蓝根、鱼腥草、甘草、百子草、野菊花。水煎服。日12剂,连服5〜10天。⑹银翘白虎秦艽汤,适用于气分证高热(急性风湿性高热):银花,连翘、竹叶、牛蒡子、薄荷、淡豆鼓,甘草、芦根、石膏、知毋、梗米、秦艽、防己、木瓜、桑枝。水煎服•每日一剂。⑺柴胡承气汤,适用于肝胆湿热兼腑实证高热(急性水肿型胰腺炎高热):柴胡、银花藤、黄苓、蒲公英、大黄、芒硝、紫花地丁、青木香、川楝子。水煎服•每日 1〜2剂。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⑻柴黄汤,适用于气分证热郁少阳腑实证高热(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高热),柴胡、黄苓、大黄,芒硝、栀子、夏枯草、有E金、茵陈、白术、广木香。水煎眼,每日 1〜2剂。⑼清肺排脓汤,适用于气分证肺痈高热(肺脓疡高热):银花藤、蒲公英、黄苓、苇茎、甘草、冬瓜仁。水煎服每日一剂。⑽五味解毒退热方,适用于卫气同病高热(多种细菌感染高热):银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蒲公英、野菊花等加味。水煎服每日2剂。(11) 通腑泄热方,适用于气分证腑实高热(多种细菌感染高热):大黄 10〜15g、芒硝9g、玄参15g,甘草6g。水煎服,最初24小时内可服3剂,以高热退,大便通,腹胀消为度。(12) 钩端螺旋体病方,适用于卫气同病高热(钩端螺旋体病、流感伤寒型高热):银花、连翘、苇茎、滑石、竹叶、黄苓、蒲公英、板蓝根、车前草。每日2剂。(13) )通腑煎,适用于气分证腑实高热(全国热证北方协作组协定方):大黄、大青叶,水煎服。(14) 清肠饮,适用于气分证大肠湿热高热(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方):葛根、藿香、黄苓,黄连、木香、焦槟榔、白芍、甘草、车前草、炮姜。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成药(1) 栀子金花丸(《常用中成药》验方)每丸99,每次1丸,日1〜2次,用于热病发热,目赤肿痛,牙痛等。(2)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每次 6〜9g,日1〜3次,用于湿温,时疫,邪在气分。(3)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每次1丸,日 3次,用于高热烦躁,神昏谵语。(4)紫雪丹(《和剂局方》)每次1丸,日 3次,适用症同上 (5)至宝丹(《和剂局方》)每次1丸,日3次,适用症同上。(6)清开灵口服液 每次10〜20ml,日2〜3次。适用于卫气分高热。(7)银柴合剂(重庆桐君阁制药厂)每次 20〜30ml,日3〜4次。适用于卫分证外感风热所致高热。(8)荆防合剂(重庆桐君阁制药厂)每次2 20〜30ml,日3〜4次。适用于卫分证外感风热所致高热。(9)牛黄紫雪丹(广东潮州宏兴制药厂)每次1.5〜3g,每日2次;周岁小儿每次0.3g,5岁以内每增加1岁加服0.3g。适用于营血分证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风抽搐,斑疹吐衄。(10)安脑丸(大连蛇岛制药厂)每次 1〜2丸,日3次,小儿酌减。适用于营分证见高热神昏,抽搐痉厥。(五)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1)生命体征观察主要观察体温,每2〜4小时测体温一次;注意观察神,色、肌肤汗液。气息,脉象及血压的变化,每日查舌象 1〜2次,其中特别应观察热型和寒热规律,发热持续时间等。(2)物理降温具体方法详见应急处理一节”。(3)饮食调护高热持续不退,或热度虽不甚高而伴有大吐泄泻、大汗岀者,最易阴津亏耗,护理上应多让病人喝糖盐开水、鲜果汁、银花露、茅根汤等;饮食宜清淡流质或半流质;忌食辛辣油腻、鱼虾、肥甘厚味,禁烟忌酒;汤药宜微温服。眼药后酌加衣被,或进食少许热稀粥,以填补汗源,驱邪外达。(4)注意变证根据高热急症易产生痉证、闭证、厥脱等变证的特点,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随时报告医生,以防不测。[病例分析]赵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