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瓷器瓷器是由瓷土或瓷石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瓷胎烧结后,质地致密,不吸水或吸水率很低,胎呈白色,较薄者又具有高透明度和一定的机械强度,击之有清脆的铿锵声。瓷釉透明,呈玻璃质层,不吸水。瓷器的烧成温度必须在1200℃以上,胎釉经高温烧成后,结合紧密,不易脱落。中国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东汉时期(2世纪)烧制出了真正的瓷器。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制瓷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到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进入发展兴盛时期,创烧出大量的新品种,从单色釉发展到多种彩色釉,装饰纹样复杂,江西的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业中心。中国瓷器闻名于世,从唐宋以来,通过陆路、海路大量运销国外。中国的瓷器制作技术、工艺也流传到东、西方各国。原始瓷器商代出现的原始瓷器,主要商代中期郑州商城的居住遗址和墓葬、湖北黄陂盘龙城的墓葬中,商代晚期的原始瓷器在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等地均有发现。原始瓷器选料不精,工艺简陋,釉层厚薄不匀,且易剥落,釉色青黄或黄褐与真正的瓷器尚有距离。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器发现较普遍,如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阳,陕西长安、江苏句容等地均有发现,比商代的原始瓷器有了较大发展。秦汉的陶器,除了实用的以外,还包括大量专为随葬而作的明器。铅釉陶器的盛行,是汉代陶业的特点之一。东汉后期出现的青瓷,更是陶瓷史上的重要创新。秦汉的灰陶,火候较高,陶质较坚实;西汉中期以后,绳纹基本上绝迹,一般器物大体上是素面的。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除灰陶外,还流行硬陶,烧制火候比灰陶高,器形和纹饰也与灰陶有异。专为随葬而作的明器,可分模型和偶像两大类。秦和汉初首先出现的是模型类的仓和灶。从西汉中期以降,迄于东汉后期,除仓、灶以外,井、磨盘、猪圈、楼阁、碓房、农田、陂塘等模型及猪、羊、狗、鸡、鸭等动物偶像相继出现,时代愈晚,种类和数量愈多。铅釉陶开始出现于西汉中期,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釉药中含氧化铅,呈色剂是氧化铜或氧化铁,烧成后呈棕黄色或绿色。器物的种类除容器以外,还包括各种明器。铅釉陶器的出现,可能是受西亚的影响。青瓷器用石灰釉,由于含有少量氧化铁,釉呈淡青色。器形多为广口、平底的四系罐。东汉后期开始出现于浙江省绍兴、上虞一带,以后普及到江淮各地。除浙江、江苏各地东汉后期墓以外,安徽省亳县曹氏墓中也有多量的发现。瓷窑北方烧制灰陶的窑筑在平地上,窑室较宽、较高,火道不长。南方烧制硬陶和青瓷器的窑筑在山脚坡面上,窑身细长,倾斜度较大。后者便于通风,使温度提得更高。秦汉陶器往往有“咸亭”、“河亭”、“河市”、“陕市”、“邯亭”、“安亭”和“市府”等的戳记,说明各地制陶作坊往往是由当地政府中主管工商业的“市府”管理的瓷器的出现东汉时期,由于对制瓷原料的精选,对胎釉配方、成型工具和窑炉结构进行了改进,烧造技术大大提高,出现了符合瓷器标准的青釉瓷器。东汉时期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时期也能烧造黑釉瓷,与青瓷同窑烧造,只是黑釉瓷的胎釉质量及工艺都不如青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制瓷工艺有了很大进步,主要生产青釉瓷器。以浙江越窑的青瓷质量最高,胎呈灰白色,质地致密,釉色均匀。西晋时婺州窑为了弥补胎质粗糙的缺陷,还应用化妆土。在青釉瓷器上还出现了饰褐色点彩或彩绘的新工艺。东晋时浙江德清窑的黑釉器,色泽光亮,犹如漆器。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中出土的白瓷器,釉呈乳浊淡青色,说明它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时期江浙地区的窑炉,仍采用龙窑,北方地区则用馒头窑。在成型技术上,普遍采用轮制拉坯及拍片、模印、镂雕、手捏等多种方法,出土的大型青瓷莲花尊、鸡头壶、狮形烛台、蛙形水盂、虎子及各种人物、动物俑等都反映出成型工艺的水平。一般器物的器底多较厚重,以适应叠装烧造时的承重力,避免器物变形。隋唐五代时期的瓷器瓷器质量又进一步提高。隋代仍以青瓷生产为主,白瓷的产量、质量也有提高,如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器,胎质洁白,釉色中也不见泛青或泛黄。唐代制瓷业的特点,被归纳为“南青北白”,即南方以生产青釉瓷器为主,北方以生产白釉瓷器为主。青瓷仍以越窑的质量最高;白瓷则以邢窑质量最高。在烧造工艺上已普遍使用匣钵装烧,促使瓷器的制作及造型起了很大变化,如胎壁从厚重趋向轻薄,底足从平底变成玉璧底,器物造型也从笨拙粗重变为轻巧精美。釉面可以不受烟熏污染,保持色泽纯洁。烧成了“绞胎”瓷器、寿州窑的黄釉器和鲁山窑的花釉器等新产品。长沙窑在胎上画彩然后上釉的高温釉下彩的新技术,开创了以绘画技法美化瓷器的先例。宋元时期的瓷器宋元是中国瓷器的繁荣时期,瓷器品种繁多,釉色缤纷,除官窑外,民营瓷窑兴起。根据产品工艺、釉色、造型与装饰的特点及同异,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窑系。著名的瓷窑在北方地区有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南方地区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德化窑等。定窑生产白釉瓷器,胎薄釉润,造型优美,花纹繁复,除刻划花纹外,还多用印花。为官府烧造的瓷器,器底常刻“官”或“新官”款。北宋中期定窑创造了覆烧技术,提高了产量,为宋代诸窑中最有影响的窑场。耀州窑烧造青瓷,兼烧白、黑釉瓷,其青瓷装饰花纹受定窑影响,多刻划花、印花极为富丽。北宋晚期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金元时期仍在烧造。钧窑是北宋时期北方的另一个青瓷窑场,釉色以天青、天蓝、月白色为主,并有紫红色的窑变,以斑斓的釉色代替花纹装饰,在青釉瓷器中是突起的异军,金元时期北方的许多民窑均烧钧瓷。磁州窑是北方著名的民窑,以烧造白釉黑(褐)花的瓷器为主,并有划花、剔花及釉上红绿彩、加彩等釉色品种。景德镇窑是从北宋中期发展起来的,以烧造青白釉(又称影青釉)为主,印花纹饰仿定窑,南宋以后景德镇窑采用覆烧方法,使产量大增。元代烧卵白色的“枢府”釉,同时创烧了青花瓷器和釉里红瓷器。龙泉窑是继越窑而起的南方青瓷的主流,特别在南宋时期,龙泉窑的工艺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烧制出粉青、梅子青等釉色,达到了青釉瓷器的高峰。建窑是烧造黑瓷的名窑,在南宋时曾为宫廷烧造瓷器,能在黑釉上利用铁的结晶烧出“油滴”、“兔毫”等不同的纹色,显示了高超的技术。吉州窑杂仿其他名窑,如仿建窑黑瓷,创烧出黑黄色混合的“玳瑁”釉及民间剪纸贴花的图样,形成了独特风格;仿磁州窑烧制白地黑花瓷器。德化窑是元代专烧白瓷和青白瓷的窑场,其白瓷的胎釉白度甚高,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明清时期的瓷器这时的制瓷业以景德镇窑场的产品为最精。青花瓷是各种产品中的主流。明初以铜红釉瓷器水平较高,成化时期(1465~1487)以斗彩著称,弘治时的低温黄釉,正德时的孔雀绿釉,嘉靖时的五彩及青花五彩都是突出的新品种。在烧制工艺上,明代开创了釉上、釉下彩相结合的技法及半脱胎、脱胎器的工艺。清代釉色品种更多,烧造出釉上蓝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珐琅彩及各种单色釉等。器形品种繁多,装饰题材丰富繁缛。明清瓷器在烧造工艺、造型和装饰上都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唐三彩是唐代盛行的一种美术陶瓷,以器表施绚烂夺目的彩釉为主要特征,胎质有红色陶胎和白色陶胎两类,前者以普通陶土为原料,后者用瓷土烧成,烧成温度约800~1100℃,比瓷器略低。再施彩釉,二次低温烧成。唐三彩的各种美丽釉色,是利用不同金属呈色剂的特点及控制同一金属呈色剂的不同含量而获得的。现知出土三彩器年代最早的纪年墓是上元二年(675)李凤墓。唐三彩工艺在盛唐达到了它的最盛期,安史之乱以后,两京地区迅速衰落下去。迄今所见三彩器包括专供丧葬用的各种俑类、模型器和生活用器,绝大多数出自墓葬,遗址中少见。出土数量最大、器物最精美的地区是两京长安和洛阳,其次为扬州。在河南巩县小黄冶和白河乡,密县西关窑,登封曲河窑曾发现唐三彩窑址。上虞汉晋窑址浙江省上虞县曹娥江及其支流两岸的汉晋越窑瓷窑遗址。共发现汉至宋代的越窑陶瓷窑址400余处,其中以东汉和吴晋时期的瓷窑遗址尤为重要。汉代窑址以生产高温硬陶和釉陶为主,原始瓷较少;上虞县汉代瓷窑都是龙窑形式。底和窑墙都用粘土做成,底面铺砂层。窑墙高0.32~0.42米,其上用粘土砖坯砌筑成弧形拱顶,拱顶至窑底的垂直高度在1.10米左右。在窑室的后端筑一道挡火墙,墙的底部有出烟孔,挡火墙后有横向长方形排烟坑。窑具有直筒形、束腰喇叭形托垫和三足支钉等。东汉瓷窑生产青瓷和黑瓷两种瓷器,以生产青瓷为主。经过测试,青瓷胎的铁、钛含量较低,呈灰白色,烧成温度已达1300℃左右,胎质坚硬不吸水,透光性较好。黑瓷胎质比较粗糙,系用烧结温度较低的瓷土做成,器表施绿褐色釉或黑釉。瓷器的品种有碗、盏、盘、钵、盆、壶、鍾、罍、酒樽、唾壶和五联罐等。拉坯成型,分段拉坯,然后粘接成器,大件器物用泥条盘筑法。装饰花纹有弦纹、水波纹和铺首等,东汉的瓷器从成型到装饰都是承袭原始瓷器的,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工艺技术。吴晋时期窑址东吴和西晋是上虞瓷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已发现东吴时期的制瓷作坊40处,西晋窑址有60~70处。东吴时的龙窑,窑身加长,由火膛、窑室和烟道3部分组成。火膛的平面呈半圆形,底比窑床低4厘米。火膛前有用粘土铺成的操作平台。窑室似斜长的甬道,用粘土砖坯筑成弧形拱顶。窑室与烟道之间有高仅10厘米的一道挡火墙,挡火墙后有一排粘土柱。窑具与东汉无大异。西晋时承托坯件的窑具有喇叭形和覆钵形等。东吴时的主要产品有罐、壶、盆、钵、盒、槅、樽、碗、盘饰,在东吴时仍继承汉代的传统,到东吴晚期出现斜方格网纹,同时在谷仓上增加楼阙、佛像、人物和飞鸟等堆塑。西晋时普遍应用弦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或用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西晋末到南朝初常用褐色点彩作装饰。南朝时则普遍饰以刻划的莲瓣纹。巩县唐代窑址隋、唐时期北方窑址。位于河南省巩县。始烧于隋而盛于唐。隋代生产青瓷,规模较小。唐代盛烧白瓷及三彩陶器,还生产少量绞胎器物。据记载,当时河南府巩县贡白瓷。白瓷以碗片为主,碗身多较浅,胎较厚;口外缘有的凸起圆形边饰;底有环形圈足、玉璧形底及平底3种;内底因叠烧留有3个条状支痕。三彩陶器有三彩、两彩及单色釉之分,颜色以黄、绿、蓝和白为主。三彩器物分器皿及雕塑两类。绞胎器也有少量发现,均为长方形小枕残件。枕面用褐白两色瓷土相间排列,经过巧妙加工后成为一组组镶嵌在枕面上的团花。从残片的断面可看出,绞胎只占枕面厚度的三分之一,其余为白胎,这不但可节省用料,而且说明绞胎的制作非常费工,难度较大。余姚上林湖越窑址东汉至宋代瓷窑址。在今浙江慈溪县上林湖一带。古代属越州,故名越窑。越窑开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在中国陶瓷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可分为早、中、晚3个发展时期。早期从东汉中叶至隋代的500年间,上林湖的制瓷作坊不多,处于就地销售的小规模生产阶段。从窑址的地形和废品堆积状况分析,很可能是龙窑。东汉常见的产品有碗、钵、樽、罐、壶等。瓷胎呈淡灰色,施青或青黄色釉。晋代以生产碗、盘、钵、罐、壶、鸡首壶、砚为主,施青釉,常见的纹饰有弦纹、斜方格纹和褐色点彩。南朝时以碗、盏托、罐、壶为主,碗分大中小多种,多数外壁划莲瓣纹。胎呈灰白色,施青釉,釉层均匀柔和,胎釉结合紧密。中期唐至五代,上林湖瓷窑激增,制瓷工艺显著提高,在胎、釉配方、造型装饰、窑具和烧成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进和提高。唐代晚期,创制和使用了匣钵,坯件装在匣钵内烧成,不再相互叠压和受烟火、灰砂的熏染,因而釉面光洁,色泽一致。瓷器胎质细腻,并且把各种生活用瓷做成花、叶、瓜果的形式,出现了莲花碗、海棠式碗、荷叶形碗、盘,以及瓜形注子、粉盒、瓷塑、瓷枕和各式水盂等,器形新颖活泼,轻盈可爱。釉层均匀,色泽淡雅,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纹饰除划纹、印花外,还采用釉下彩绘工艺,同时在一部分宫廷用瓷和贡瓷中镶嵌金边、银边和铜边,即“金釦”、“银釦”和“金棱”瓷器。由于制瓷工艺技术的进步,上林湖自唐代开始设立“贡窑”,专烧进贡用瓷。晚期宋初,上林湖的瓷业仍处在兴旺发达阶段。瓷器制作精细,品种丰富,碗、盘、盏托、注子、盖盒、罐、钵、香熏等等胎骨细薄,式样优美,并运用刻、划、镂、雕和堆塑等各种装饰方法来美化瓷器。到北宋中晚期,品种逐渐减少,装饰简朴,制作逐渐粗糙,上林湖瓷业趋向衰落。到南宋时终于停烧。长沙铜官窑址唐五代瓷窑址。位于长沙市望城县从铜官镇。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题材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为瓷器装饰工艺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长沙铜官窑是在岳州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烧造年代应始于中唐,盛于晚唐,衰于五代。其产品销售甚广,是中国唐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造形:窑址为龙窑,依山势建造。内所出瓷器大部分是灰白色胎,少数呈酱色。烧成温度为摄氏1270度,其产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壶(注子)、瓶、罐、碗、杯、盘、洗、盒、灯、烛台;文化用品有砚、镇纸、水盂、印盒;其他有枕、香炉、碾槽,还有大量鸟、狮、蛙、鸡、犬、猪等玩具,其塑造手法简洁,形态生动逼真。釉色与装饰以青釉为主,还有褐(包括黑、酱釉)、绿、白釉。该窑的特点之一,是用陶模压出的鱼、鸟、狮子、葡萄、花瓣和人物图案泥块粘贴在器物表面作为装饰。釉下彩绘是长沙铜官窑首创,彩色有蓝、绿、黄、褐诸色。图案有褐彩斑点、斑块、绿彩斑点,或用褐绿斑点组成鳞形、璎珞式图案。该窑的釉下彩独步一时,它最先把花鸟、草虫、鹿、羊、蝴蝶、鱼、水鸭、婴儿、宝塔、云气、山水以及诗词等题材作为瓷器装饰。邢窑址唐代白瓷窑址。分布在河北省临城、内丘二县交界。邢窑白瓷的出现,改变了当时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并对其他瓷窑产生了较大影响。唐代邢窑白瓷不仅销售全国各地,而且远销海外。邢窑产品造型规整、制作精致、胎质坚硬,釉色洁白则是其主要特点。器形有碗、盘、壶、罐、盏托等。碗最多,大多为浅式、敞口,口往往凸起一道边沿,底为玉璧形,足矮浅。壶短流。罐丰肩平底。盏托为五瓣口沿,腹较深,矮圈足。器物均施满釉,釉面光滑,色纯白或白中微微闪青。曲阳定窑址宋代瓷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曲阳宋属定州,故称定窑。其产品以白釉瓷器为主。定窑始于唐代后期,盛于北宋,为宋代名窑之一,元代以后衰落。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为晚唐五代时期。出土的瓷器中有平底碗,外部施黄褐釉,里部施白釉,胎质较粗,胎釉之间敷有一层化妆土。比平底碗稍晚的有白釉碗,碗身作45度斜出,宽圈足形如玉璧,胎釉均较白,是典型的唐代器物。五代时碗的式样比唐代多,盘有四瓣莲花式,有对鹿纹枕及高足炉。中期为北宋时期。这是定窑的最盛期,形成了自已的特点,成为宋代北方最重要的窑场。此时普遍采用覆烧的装窑方法,大大提高了瓷器的产量。窑址中出土的瓷器,以碗盘居多,都是白瓷,胎土细腻,釉色润泽,白中略闪青黄或灰黄,口沿因覆烧而不挂釉,即所谓的“芒口”。器内壁用印花、刻花和划花的技法装饰花纹,花纹图案布局繁复而严谨,层次分明,以各种花卉图案和各种动物形象为主。当时还为宫廷和官府烧造瓷器,发现有刻划“官”、“尚食局”、“尚药局”和“五王府”等款的瓷片,为宫廷烧造的瓷器上的花纹多为龙凤图案。另外,在窑址中还发现有少量的黑釉、酱釉和绿釉瓷片,即文献中所称的“黑定”、“紫定”、“绿定”。晚期为金元时期。北宋末年窑工部分南迁,定窑陷于停顿。大概在金代大定以后,定窑才恢复生产。到了元代,定窑逐渐衰落,高质量的白瓷很难见到,只发现白釉粗碗,里心用黑彩书写一个字。宋定窑以白瓷驰名于当时,器物又多饰以刻花、划花和印花,对当时各地瓷窑有较大影响。有的模仿器形,有的模仿纹饰,覆烧方法也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并形成以定窑为主的定窑系。禹县均窑址中国古代北方青瓷窑址。盛烧于宋,在宋徽宗时最兴盛,是专为宫廷烧瓷的窑场。金元时期延续烧造。位于今河南省禹县境内,窑址密集,分布范围达30余万平方米,以县城内钧台及八卦洞附近的窑址产品质量最高。主要生产色泽鲜丽的青釉和铜红釉瓷器,兼烧印花青瓷,白地黑花釉下彩瓷和黑釉瓷。钧窑器有花盆、盆奁、洗、尊、炉、钵、瓶、碗、盘等多种。宋代产品胎质细腻致密,呈浅灰色,胎体厚实端重,造型规整。釉色以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为主,并能烧出釉面错纵映掩的青、蓝、黑、紫、红、绿、黄、月白等窑变色彩,色泽光亮幽雅,绚丽多彩。钧窑的烧成温度在1250~1270℃之间。瓷坯先经素烧,稍冷后上釉正烧,釉层较厚。在烧制过程中,低温时釉层出现裂纹,高温时,粘度较低的釉液流入空隙填补裂纹,形成自然的纹饰,被称为“蚯蚓走泥纹”。钧瓷以釉色取胜,纹饰较少,只在器物造型上变化,如盆就有葵花、莲花、六角、长方、海棠等形式。在盆、尊、洗等器底刻有一至十的汉字编号,是按器物的大小顺序排列编就的。宋以后已停烧陈设用瓷,主要烧造民用的生活用具,质量亦不如前。耀州窑址中国古代北方民间青瓷窑址。始烧于唐而盛于宋,金元时期继续烧造,至明代衰落。分布于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上店村、立地坡、陈炉镇一带。耀州窑的产品主要是碗、盘、盒、罐、壶等生活用具,也生产玩具、文具。瓷器胎薄质坚,不吸水,色灰白,烧成温度达1300℃以上。胎釉间施化妆土,釉面匀净光滑,釉色淡雅,呈半透明状。宋代耀州窑青瓷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器物种类较少,胎厚釉粗,纹饰多刻划于器外壁,以简单的莲花瓣、牡丹为主。中期器物种类大增,胎薄釉匀,釉面开裂者多,纹饰满布器内外,以范印为主,刻划较前精致。晚期为哲宗至北宋末年(1086~1127),器类同中期,多矮圈足小碗,胎较前薄,纹饰刻印更为纤细,构图繁缛,主要施于器物内底。纹样主要是花卉纹、动物纹、还有回纹和纸扇纹,纹饰题材生动多样。金元时期的主要产品质量明显不如宋代。磁州窑宋代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以烧造白地釉下黑(褐)花瓷器为主。窑址分布在河北邯郸市的观台镇一带故又称之为观台窑。始于北宋中期,元代以后衰落。磁州窑的瓷器是当时最为畅销的民用瓷器,因而北方各地民间窑场多行仿制,形成了所谓磁州窑系。它主要分布在今河南、河北、山西3省。烧制品种极为丰富,其中以白地釉下黑花、白地釉下酱花瓷器为其主要特征。装饰花纹的技法,既有刻花、划花,又有剔花、印花,还有精致的珍珠地划花和釉上加红、绿彩绘的多种装饰技法。北宋时期,烧制民间日常生活用的盘、碗、壶、瓶、罐、洗与盆等器物,花纹多用花卉、鸟兽、婴戏和民间传说故事等。瓷枕也是北宋时磁州窑的著名产品,在传世的磁州窑瓷枕中,还有“张家枕”、“刘家造”、“李家造”等戳记,而以“张家造”瓷枕数量最多。龙泉窑址中国南方古代青瓷窑址。分布于今浙江地区,以龙泉县境内的窑址最为密集。龙泉窑兴起于宋,南宋至元为全盛时期,明代中叶开始衰落,清代中叶结束。窑炉为龙窑,到了明代也用阶级窑。龙窑窑身狭长,前后倾斜,窑头低窑尾高,好似一条向下俯冲的巨龙,因而通称“龙窑”。产品北宋是龙泉窑的初创期,生产白胎淡青釉瓷器。常见的器形有五管瓶、双耳瓶、执壶、碗、盘和洗等,胎骨较薄,划花线条纤细。北宋中晚期产品以碗、盘为主,瓶、罐、钵和执壶次之。其特点是灰胎、青、黄釉和盛行繁缛的刻划花。南宋时瓷器大量外销,龙泉瓷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广泛的瓷窑体系。这时的瓷器胎体厚重,圈足宽矮,青釉釉层透明匀净。南宋后期,成功地烧造薄胎厚釉青瓷,从此龙泉窑名闻中外,进入了鼎盛时期。薄胎厚釉青瓷可分为白胎青瓷和灰黑胎青瓷两大类。元代瓷器的外销数量激增,龙泉窑新的瓷窑大量出现,产量大增。品种有各式碗、盘、杯、瓶、洗、炉、执壶以及瓷塑、佛像等。釉色青黄,盛行刻、划、印、贴、堆、塑、镂、雕和褐色点彩等装饰手法,花纹题材极为丰富,同时模印“福”、“禄”、“吉”、“吉利”等字和八思巴文。明代成化、弘治以后,龙泉窑逐趋衰落,器形呆板,胎骨厚重,青釉灰暗,至清代中叶终于停烧。景德镇窑址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窑址。位于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始烧于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为著名瓷器产地。景德镇窑的产品,自宋以后,成为国内外的畅销品。产品特征五代时期的产品以仿唐代的名窑为主,如青釉瓷仿越窑、长沙窑,白釉瓷仿邢窑、定窑。由于景德镇的原料质优,所以产品胎质细密、釉色光洁,但造型尚粗糙,器形只以碗、盘为主。北宋初期的产品有碗、盘、壶等,薄沿、深腹、厚底、高圈足。胎洁白细密,釉色白中稍泛黄,装饰以素面居多,仅少量器外有刻划纹,有的内底有印花或文字。北宋中期除碗、盘外,盒、壶、罐等增多,出现覆烧芒口器,釉为青白色的影青釉,薄处泛白,厚处呈青绿色,光泽透明。碗的形制多斜腹、薄壁、厚沿、厚底、小低圈足,装饰以刻划为主,采用一边深、一边浅的“半刀泥”刻花法,刻线流利。在壶、罐类器肩部有牡丹、菊花、莲花、飞凤、水波等印花纹样。北宋晚期至南宋器形品种多样,多直口弧壁或撇口斜壁的芒口碗,碗口、腹壁胎皆薄,仍以影青釉为主,装饰多为印花,题材更丰富,有花草虫鸟、人物、动物,造型极生动。元代产品中多折腰碗、小圈足盘,高足碗及大型的盘、瓶等,釉色除影青外,创烧出印“枢府”铭记的卵白釉,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釉下青花,以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仿烧龙泉窑的青釉瓷、黑釉瓷等。元代青花瓷经测试,为使用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的进口青花料(明清时期称为“苏麻离青”或“苏泥勃青”)烧制。装饰仍以印花为主,刻划纹较简洁,刻痕深,纹饰题材丰富,喜用龙纹。明代的产品不仅数量、品种多,质量也高,器形复杂多样,大型器有龙缸、落地花瓶、坐墩等,还有胎薄如纸的脱胎器、小巧玲珑的用器及玩具,以及各种祭器、供器、拜砖等宗教用器。釉色也有突出成就,青花瓷的色泽、风格不一,明初仍用进口青花料,在鲜艳的青色中点缀着浓黑的大小斑点,是青花瓷的最高峰,明成化以后采用各种国产青花料,其中有江西乐平的陂塘青(又名平等青)、瑞州的石子青、“回青”、浙江的浙青等,烧出的青花色泽浓淡不一,有的浓中带灰,有的柔和淡雅,有的蓝中微泛红紫色。彩瓷是明代在釉色上的创新,采用低温的釉上彩和高温的釉下彩相结合的技法,使釉面呈色丰富多彩,可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青花红彩等多种。官窑产品的彩瓷以釉上红彩、青花红彩、斗彩、金彩等最为著称,单色彩瓷中又以甜白瓷、铜红釉瓷、蓝釉瓷、孔雀绿、纯黄低温铅釉等彩色最佳。民窑产品中青花色泽带灰,产量虽多,但质较差,直到明嘉靖以后,实行“官搭民烧”制,产品才能与官窑相媲美,甚至超过。彩釉瓷在明正德以后又有红色釉上彩及红绿彩瓷,还新创以黄、绿、紫为主色的“素三彩”。器物上的装饰技法有描花、堆花、暗花、锥花、玲珑等,以彩绘图案为主,题材有动物、植物、人物故事、山水及与宗教有关的八仙、八宝、八吉祥,并有“福”“寿”等吉祥文字,还流行绘写梵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构成的图案,边饰纹有缠枝、串枝、缨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顾问式销售(二)经典案例
- 全球经济形势与趋势评估研究
- 现代物流管理 第07章 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
- 大学生反诈骗安全
- 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案例
- 会计信息系统实训-供应链篇(用友U8 V10.1)(第2版) 课件 单元4 财务各子系统初始化
- 吴王夫差剑课件
- 2024-2025学年年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专题整合复习卷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1)课课练(含答案)
- 弦歌不辍-阳关三叠 课件 2024-2025学年西交大版(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
- 2024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一中高三年级三月线上月考数学试题试卷
- 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分层作业设计
- 数控生涯发展展示
- 患者术后饮食健康宣教护理课件
- 自动化生产线改造与优化培训课件
-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护理查房课件
- 员工关系主管工作计划
- 儿科QCC品管圈PDCA持续改进案例合集
- 2021版特种设备(气瓶)检验机构程序文件汇编
- 剪刀式升降车的安全管理试题及答案
- 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100道计时精编版(共计3500道)可直接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