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时作业版【含答案】_第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时作业版【含答案】_第2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时作业版【含答案】_第3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时作业版【含答案】_第4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第3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时作业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2一、选择题1.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魏源著成《圣武记》一书,该书的第二部分对练兵之法、整军之策、筹饷之法、应敌之略等内容有较为系统完整的论述。这反映出魏源()A.摆脱现实困境的经世致用之道B.希冀清朝贵族统治者改进吏治C.努力寻找清朝统治衰落的病根D.从沉迷于训诂考据中率先苏醒解析:根据魏源在《圣武记》中论述的“练兵之法、整军之策、筹饷之法”等内容,结合清朝面临的外部危机可知,魏源的著述反映了摆脱现实困境的经世致用思想,故选A项;题干主要反映了魏源对军事的改进,不是吏治,排除B项;清政府统治衰落的根源是封建制度走向腐朽,不是军事落后,排除C项;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顾炎武等就已经从训诂考据中率先苏醒,主张经世致用,排除D项。答案:A2.(湖北武昌调研)张之洞在刊行于1898年的《劝学篇》中说:“近日朝野皆知练兵为第一大事,然不教之于学堂,技艺不能精也;不学之于外洋,艺虽精,习不化也。”基于上述认识与实践,张之洞()A.反思了甲午战败的原因B.提出了中体西用的倡议C.推进了晚清军事近代化D.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解析:张之洞认为向外洋学习有利于练兵事业的发展,能推进晚清的军事近代化,故选C项;张之洞论述的是教育和向西方学习与军事的关系,并没有反思中日甲午战争,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的指导思想,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但材料不涉及,并且“提出”说法不对,排除B项;张之洞是清政府官员,练兵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发生在1911年的事情,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答案:C3.(湘赣皖一模)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就已经产生了议院制度的雏形,《孟子》一书的诸大夫,就相当于西方的上议院,而所谓的国人,类似于西方下议院。他旨在()A.宣传传统文化维护君主制度B.托古改制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寻找立宪历史依据推进变法D.鼓吹西学中源减少变法阻力解析: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就已经产生了议院制度的雏形,有利于营造变法氛围,为变法寻找历史依据以推进变法,故选C项;梁启超旨在为君主立宪制寻找历史依据,而非维护君主制度,排除A项;梁启超宣传的是君主立宪思想,而非民主共和,排除B项;梁启超是维新派,而西学中源是洋务派主张,排除D项。答案:C4.(河北石家庄模拟)下表为某学者对谭嗣同“冲决网罗”口号的解读。可见,该学者认为谭嗣同()口号解读冲决俗学之网罗反旧学、倡西学的文化思想冲决君主之网罗反专制、倡民权的政治思想冲决伦常之网罗反封建纲常、倡人性解放的伦理思想冲决群学、群教之网罗哲学启蒙A.打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B.继承了“托古改制”的主张C.着眼于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解决D.开启了近代思想进步的闸门解析:根据材料“反旧学、倡西学”“反专制、倡民权”“反封建纲常、倡人性解放”“哲学启蒙”的解读内容可知该学者认为谭嗣同着眼于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解决,故选C项;新文化运动打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排除A项;“托古改制”是康有为的思想主张,谭嗣同并未继承,排除B项;谭嗣同的思想有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在个人层面作出冲决的尝试,真正开启近代思想闸门的是辛亥革命,排除D项。答案:C5.(山东青岛一模)胡适称严复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晚年严复(辛亥革命前后至临终)的思想由“力主西学”“非西洋莫与师”转归先王教化之责,从传统观文化中找寻丢失的民族凝聚力。这种变化说明了他()A.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学B.发现西方思想源于中国C.思想深受西方思想影响D.不断探索救亡图存道路解析:据材料严复一生的思想从由“力主西学”“非西洋莫与师”转到先王教化之责,目的是从传统观文化中找寻丢失的民族凝聚力,说明他不断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故选D项;严复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排除A项;严复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找寻丢失的民族凝聚力,排除B项;晚年严复思想回归传统,排除C项。答案:D6.(山东模拟卷)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曾多次实现思想认识上的“华丽转身”。1894年创立兴中会时,他力倡“驱除鞑虏,恢复中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他以五色旗(寓意五族共和)为国旗。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了当时中国()A.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B.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C.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D.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解析:根据材料“驱除鞑虏,恢复中国”“五色旗(寓意五族共和)为国旗”等关键信息可知此时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并未发生显著变化,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排除B项;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当时中国并未统一,排除C项;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国家,并非“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排除D项。答案:A7.(湖北宜昌一模)孙中山在1919年指出:“民族主义之范围,有以血统、信仰为归者,有以历史习尚为归者,语言文字为归者,复乎远矣。然而最文明高尚之民族主义范围,则以意志为归者也。如瑞士之民族,则合日耳曼、意大利、法兰西三国之人民而成者……又美利坚之民族,乃合欧洲之各种族而熔冶为一炉者也。”这说明孙中山()A.主张建立民族国家B.承认了民族平等C.明确提出反帝主张D.发展了民权主义解析:据材料“如瑞士之民族,则合日耳曼、意大利、法兰西三国之人民而成者……又美利坚之民族,乃合欧洲之各种族而熔冶为一炉者也”可知,孙中山将民族主义上升到国家的层面,说明其主张建立民族国家,故选A项;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并未承认民族平等,排除B项;旧三民主义并未明确提出反帝主张,且材料信息与反帝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孙中山论述的是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无关,排除D项。答案:A8.(湖北荆门高三元月调研)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其学术,反而推进了“五四”后传统儒学的现代化。这表明新文化运动()A.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B.继承和创新了传统文化C.背离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轨道D.推行全盘西化路线解析:“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其学术,反而推进了‘五四’后传统儒学的现代化”这里体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选B项;“推进了‘五四’后传统儒学的现代化”体现了传承而非“断裂”,排除A项;“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其学术,反而推进了‘五四’后传统儒学的现代化”无法判断与救亡图存的关系,排除C项;“推进了‘五四’后传统儒学的现代化”不能解释“全盘西化”,排除D项。答案:B9.(福建厦门一模)1918年,傅斯年在《文学革新申义》中说:“今等差已泯,群政艾兴。既有文言通用于士流,复有俗语传行于市民……何若取而齐之,以归于一乎?”这表明他()A.推动新文化运动性质的转变B.推崇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C.主张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D.倡导文学的通俗性和国民性解析:据材料“既有文言通用于士流,复有俗语传行于市民……何若取而齐之,以归于一乎”可知傅斯年将文言与文字联系起来论述,倡导文学的通俗性和国民性,故选D项;五四运动推动新文化运动性质的转变,与材料所述时间“1918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涉及文言文与文字关系,即文学革命,并非推崇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排除B项;据材料“何若取而齐之,以归于一乎”可知傅斯年主张白话文,并非“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排除C项。答案:D10.(广东韶关一模)五四时期,西方各种新思想、新学说加速在中国传播。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还曾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进行过激烈的论战,划清了与其他学派的界限。这些论战()A.是对新文化运动中不足的积极反思B.导致思想领域出现严重混乱局面C.促使更多知识分子认同马克思主义D.阻碍了新三民主义的传播与实践解析:马克思主义者与其他学派的论战,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学派的界限,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多知识分子的认同,故选C项;与其他学派的论战主要是为了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流派的不同,和新文化运动的不足没有关系,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在知识分子群体中间传播,“严重混乱”说法欠妥,排除B项;这些论战主要发生在马克思主义者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之间,并不会影响新三民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答案:C11.(山东淄博二模)1903年,陈独秀认为人民群众是“草野愚民”“每喜从同,恶德浊流,惰力甚大”。1920年,他则认为“今日的世界,不是资本家创造出来的,乃是数千年来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这一变化反映了()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知识界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C.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解析:陈独秀由鄙视人民群众到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这是因为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故选A项;陈独秀个人的认识不能代表知识界,排除B项;材料强调陈独秀民众观的变化,不涉及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答案:A12.(湖北七市联考)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据此,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尽头B.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陈独秀等对国情分析准确D.适应了中国革命的客观需要解析:据材料“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并结合所学得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由于中国需要无产阶级领导革命胜利,故选D项;据所学,新、旧民主革命只是领导阶级的不同,革命任务相同,不是旧民主主义走到尽头,排除A项;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排除B项;材料“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说明国家需要的客观原因不是主观分析,排除C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13.伴随着中国的沉沦,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不停的探索,陈旧的思想受到冲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咸丰年间,古文经学得以复兴再起,并成为学术的主潮。魏源指出,烦琐考据是“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六经皆圣人忧患之书,治经当探求圣人的微言大义,以求通经致用,以经术为治术。——李军《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创立复兴及其思想特点》材料二1901年清廷颁布“书院改制诏”:“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则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也让一些徘徊观望的书院失去了挣扎的勇气,纷纷开始向新式学堂转变,各省书院基本上完成了改制工作。在清末改制中,由于培养专尚训诂词章的传统儒学之士的办学目的,已不适应时势发展的要求,且晚清书院实际承担起发展学术、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很多书院添加了时务、算学、格致等各种实学课程,开始系统地借鉴西方近代学校课程体系。在教学管理方面开展了一些新的尝试,呈现出近代学校教育中班级授课制以及分科教学法的特征,课试时各生只考个人所习专业课题。——摘编自张传燧、李卯《晚清书院改制与近代学制建立的本土基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思想特点,说明其影响。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以求通经致用”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可以从学术界和社会两个角度进行作答。答案:(1)特点:调和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强调经世致用。影响:发扬了今文经学关注现实的传统;促进了传统儒学的更新;引领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启发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面向世界,向西方学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书院改制的背景和意义。解析:第(2)题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也让一些徘徊观望的书院失去了挣扎的勇气”“培养专尚训诂词章的传统儒学之士的办学目的,已不适应时势发展的要求”和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教育改革的意义在于增加新式学校的力量;培养新型人才,加速近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答案:(2)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西方文化教育的冲击和借鉴作用;科举制的废除;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目的的落后。意义:壮大了新式学校力量;培养了大批新型人才;加速了近代教育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进程。14.(四川南充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普遍视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它意味着思想的自由、人性的解放和理性的复归,但同时很多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裂。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非但没有造成文化断层,还发展了传统文化,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就必须改造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一定的内发性,可看作是中国文化传统所内蕴生命力的现代表征;在基本的精神方向上,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摘编自《五四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的一点思考》等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五四新文化与传统文化”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解析:据材料“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非但没有造成文化断层,还发展了传统文化,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就必须改造传统文化”,可知材料强调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与发展,结合设问“五四新文化与传统文化”,可以拟定论题:五四新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相关史实入手展开论述,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