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德育教育的再评价分析论文x_第1页
传统德育教育的再评价分析论文x_第2页
传统德育教育的再评价分析论文x_第3页
传统德育教育的再评价分析论文x_第4页
传统德育教育的再评价分析论文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中国历代儒家都十分重视德育的作用,形成了置德育于首位的优良传统。这一文化传统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今天看来,仍然不乏熠熠闪光之处,如揭示了道德教育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反映了各个阶级教育培养后代的一般规律。但继承和借鉴德育首位论的合理内核时,也应注意其自身所具有的无法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即道德教育决定论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在中国教育史上,历代儒家都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地评价儒家德育首位论,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把德育排在首位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传统儒家办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十分重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在儒家教学活动中占有首要位置。儒家所以重视道德教育,是与他们对道德教育的作用的认识分不开的。第一,在儒家看来,道德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得以治理的根本。因此,道德教育对巩固国家政权具有特殊的绩效。《左传》说德,国家之基也。《尚书》言德惟治,否德乱。认为以德治国,天下就会太平;否则,社会就会大乱。儒家创始人孔子明确提出德治论,主张以德治国,以德育人。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用行政命令来诱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齐百姓,老百姓只是勉强克制自己免于犯罪,而不知犯罪是可耻的事情;用道德来教育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老百姓不但知廉耻,而且人心归服。孔子还认为,统治者道德修养的高低是国家治乱的决定因素。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即统治者有道德,老百姓就会如众星一样拥戴他。思孟学派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对统治者的道德行为无疑是一种约束,影响所至十分深远。我国历史上开明的君主一般都讲求个人修德,良臣义士则视规劝国君修德行善为应尽的职责。孟子主张仁政,认为加强儒家道德观念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就是说,良好的道德教育能使人们心悦诚服,以改革其心;而良好的政治手段虽可以防乱于外,但达不到征服人心、使百姓衷心拥戴的效果,所谓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依仗实力使人服从是压服,只有道德感化说服,才能使百姓心悦诚服,如同七十多位弟子服从孔子一样。这里,孟子与孔子的认识是一致的。第二,道德是人区别于禽兽的主要标志。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孝不仅要子女在物质生活上赡养父母,同时在精神生活特别是态度上,对父母要尊敬和仰慕,恭而有礼。单纯的物质供养如同饲养狗马之属,不可谓孝。今天看来,孔子的敬养,为孝很有道理。孟子也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意即,人与禽兽的区别就是那么一点点,这点区别就在于人有不忍人之心的仁义道德。正如《礼记》所说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列宁指出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儒家以道德为标准,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这种区分虽不尽科学,但毕竟反映了人的自觉,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认识是有价值的。而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们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习染的不同,而相距甚远。这里的性,是指人的本性,指先天的素质,习就是习染,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道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环境影响,它比一般自发的环境的力量更大,是形成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对此,孔子明确指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意即,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其蔽病是易被人愚弄;爱好聪明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易放荡不羁;爱好诚实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易被人利用而使自己受害,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易闹出乱子;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易狂妄不羁。这里,孔子认为,人们如果不学习,不接受道德教育,就不能形成仁、智、信、直、勇、刚等各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即使有人具有以上各种良好的品质,但如果不学习,不接受道德教育,这些好的品质也会分别产生愚、荡、贼、绞、狂等各种不道德的后果。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的萌芽善端是先天的,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由于受不良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固有的道德观念逐渐丧失。而道德教育能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或将其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排斥环境中的污染和损害。与孟子不同,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性恶,其善者伪也。所谓伪,也就是孔子的所谓习。在荀子看来,道德教育使人博学,积善而化性,能改变人的恶性之质而迁于善。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都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但他们由此认识到了教育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种认识是有价值的。正是基于以上道德及教育的社会价值观,儒家在办学执教过程中,既重视才能的培养,又致力于封建道德的教化,主张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循循诱导弟子门徒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使道德教育在儒家教育实践中处于为先的地位,起着统帅的作用。诚如朱熹在《学校贡举私议》中所言德行之于人大矣,然其实则皆人性所固有,人道所当为,以其得之于心,故谓之德,以其行之于身,故谓之行。……士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聪明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在司马光看来,思想品德是统帅,而学问智慧和才干等等只是思想品德借以发挥作用的工具,并且学问才干等所起作用的性质,完全取决于人的思想品德的性质。这段话可谓集中表达了儒家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儒家追效的理想人才是才德全尽的圣人,鄙视那些才德兼亡的愚人,疾恶才胜德的小人,立足于现实,致力于培养德胜才的君子。孔子的教学实践很能说明问题。正是这位儒学大师开创了儒家德育首位的优良传统。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他说君子怀德,君子所经常想的就是道德。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由此可见他对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他把道德教育列在第一要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里,行、忠、信都属于道德教育范畴。由此可以证明,道德教育是孔子教学的重心。他在谈到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时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更足以表明他是把道德教育和实践放在第一位,把知识教育放在第二位的。可以说,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分肯定并系统阐述道德作用与地位的教育家。在他的思想影响下,我国古代形成了以德育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这是我国传统教育有别于西方各国教育的重要特点。后代儒家无不遵循孔子的这种办学方向,逐此形成了儒家德育首位的育人传统。唐代韩愈认为,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加明确地指出一个教育者的职责首先是传道,即传授儒道,培养人才;其次才是授业传授业务知识和解惑解决疑难问题。授业解惑的目的是传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韩愈在一千多年前提出这个思想道德教育的命题,是很有见地的。韩愈在历史上首先提出教师的三项基本任务,文字表述明确,有主有从,一经提出,就广为流传,成为人所共知的名言。在后代为数众多的儒学教规、教约、学规中也都毫无例外地把德行条目列居其首,并提出具体要求。如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封建伦理关系列为五教之目。王守仁的《教约》明确规定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