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语言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鉴赏诗歌的语言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鉴赏诗歌的语言第1页

诗歌是语言艺术。诗歌语言与其它文学样式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和感染力。一首诗里面词语并不多,但蕴涵意象和思想感情却非常丰富。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各种方法,深入领悟诗歌精妙之处。分析诗歌语言妙处,除了了解诗歌语言字面意义之外,还要注意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把握诗人真实情感。分析诗歌语言,除了分析语言使用方法,还要分析语言表示效果,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语言特色。从多年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鉴赏包含三个方面:炼字、诗眼和语言格调。第2页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顿世俗活动。请简明分析首句中“绿”字妙处。第3页全国卷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古人评诗时惯用“诗眼”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何?请结合全诗简明赏析。

第4页上海卷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宋]叶梦得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简析作品语言特色第5页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考究炼字,力争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新”。在单篇作品中,作者重复锤炼某一个字,往往是最能表示作者思想感情,表示作者独具匠心字。所以,一首诗词也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普通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兼有副词和数量词。依据词语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动态,强调过程及改变;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静态;虚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程度范围。第6页

从艺术效果角度了解炼字艺术,需要关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炼字艺术重视动静转换结合,追求画面动态美。如苏轼《蝶恋花》中“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中“绕”字,切实详细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场景,生动形象,含有动态美。

第二,炼字艺术也重视利用想象、联想,追求化无形为有形可感性。如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绿”字最为精警,把看不见春风转换成鲜明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写出了春风精神。第7页

第三,炼字艺术还重视语意双关,追求表示含蓄与丰富之美。如苏轼《西江月》中“人生几度新凉”中“凉”字,指出了自然节候改变,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意境;同时借写气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指出了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表示了作者对人生深沉思索。第8页第四,炼字艺术也经常重视表示诗人独特个体感受,经常收到妙趣横生之效。如王驾《雨晴》中“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中“疑”字,可谓“神来之笔”,不但把蜂蝶追逐春色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一“疑”字让小园、蜂蝶、春色焕发异彩,新鲜生动。再如江苏卷对“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中“又”字妙处考查,“又”为副词,暗示作者在时间上不止一次浪迹天涯,字里行间饱含天涯流浪愁苦与无奈,言简而意丰。第9页

1.思维定向

(1)关注诗眼、注释等。

(2)注意诗歌中对仗比较工整句子,尤其是里面动词、形容词。

(3)把握诗歌类型,如山水诗、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羁旅思乡诗等,这些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诗眼含义。

(4)古人作诗考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字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回归原诗,并结合全诗意境、情感来分析。解题方略第10页常见命题方式有:(1)请分析(赏析)某字妙处。(2)某字从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诗中某个字作用是什么?(4)诗中为何要用某个字?(5)你认为该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说明原因。(6)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版本作某字,你以为这两个哪个更加好,为何?(7)诗句中某个字换成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加好?试作分析。

第11页

2.答题步骤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等;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步骤三:(结合表示技巧),点出该字衬托了怎样意境,表示了怎样感情,有什么艺术效果。第12页⑴炼动词

诗歌是意象组合而成,而名词性意象是一个被陈说对象,而能给作主语名词以生动形态,通常就是常充当谓语动词,而锤炼动词,往往能起到化静为动,形象生动效果。第13页

江上青山,即诗人驻足粤秀峰;山外江,指南国第一大川珠江。青翠苍郁越秀山,耸立在珠江之上;烟波浩渺珠江,横流在越秀山之外,山水相得,如诗如画,极富情趣。“远帆”句深入写在山上向江面眺望所见:远处江面上点缀着扬帆归航渔船。老鹤自北向南腾起飞去,它把山上钟声带往海幢寺去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注:①艭:shuāng小船。②海幢:zhuàng即海幢寺。

第14页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注:①艭:shuāng小船。②海幢:zhuàng即海幢寺。

这首诗中“带”字,可谓妙趣横生。诗人在此利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含有动感。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联络,一个“带”字,把无形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但写活了老鹤,而且也写活了钟声,从而使整首诗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第15页[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移家①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欲别频啼③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考究炼字,诗中“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给予简明分析。(6分)注释:①移家:迁居。

②浑:全。

③频啼:连续鸣叫第16页

[解析]这首诗作于迁居之时,诗人采取拟人化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童话般意境,抒写了对旧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深厚感情。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要告别往日最喜欢湖上亭了。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好像是伸出无数多情手臂牵扯我衣服,不让我离去,这情景叫人留恋。住久了,连枝头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分别之际,别情依依,鸣声悠悠,透出离别伤感。要回答此题,首先要搞清题干含意。所谓“准确”,就是符合“柳条藤蔓”“黄莺”等事物特点;所谓“传神”,就是用了拟人手法,寄寓了人情感。第17页

[参考答案]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眼泪。第18页⑵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为了生动形象展现社会生活图景,让人们对声音、色彩、气氛、情境等有深刻印象,自然少不了对形容词进行锤炼。以到达化抽象为详细,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目标。第19页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

作品译文: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洁净,月亮光芒也变得清澈。城里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么拄着拐杖铿然声音。第20页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

“铿然”,是铿锵有力样子,这一形容词一语双关,首先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响亮有力声音,与月下东坡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也写出了自己虽被贬却依然不服输精神,联络前文对道路坎坷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情怀。第21页⑶炼副词副词惯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地使用副词,常能使诗歌内容变得深刻,对情感表示起着强化作用,取得疏通文意,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效果。第22页

译文:去年妻子生日时候自己还在家里,现在却在天涯与之相望,因为“一春”都在想“心事”,没有一刻空闲,所以“两鬓”已经有些花白,像是点点“秋霜”。山与水相连接,水倒影着晚霞,看到归巢乌鸦,想到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回来,白天拾掇田园,晚上阖家围炉欢聚,一起品茶。(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luán,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2)第二句中“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第23页(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luán,圆)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2)第二句中“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案】这个“又”字是要重读,别看它只是个极普通虚字,却已把“去岁”之前若干年里“今辰”“天涯”“相望”都隐涵在内了。这叫做“加倍法”。原来,“去岁今辰到家”与“今年相望天涯”对举,哀乐参半,不过是一对一打平;但次句加了这个“又”字,就变成了“去岁今辰到家”和“历年相望天涯”比较,会少离多。“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与妻儿分离,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第24页⑷炼数词数词不只能够写出事物数量,它在诗歌中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表示效果。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中“一”字使用即为传神之笔。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讨教于郑谷,诗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将“数枝”改为“一枝”,齐己便称郑谷为“一字师”。“一”是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得此梅不一样寻常,紧紧地扣住了题目“早梅”。第25页⑸炼特殊词

在诗文中,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类词:①叠词:作家借助语言本身音韵、节奏抑扬顿挫来传达生活中音响,表示复杂思想感情。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A、增强语言韵律感

B、起强调作用加强抒情性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②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1: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例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第26页③表颜色词:

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不过作用只有一个,颜色普通表现心情,增强描写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观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画意与鲜明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浓度:“流光轻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急忙,春光易逝这份儿“着色思绪”。第27页

所谓“诗(词)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含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词句。第28页第29页总结:诗眼主旨情感凝聚点整首诗某一句传神动词富有情韵形容词巧用辞格其它词语结构统领点内容概括点“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首诗内容凝聚点,表现诗主旨,这是全诗诗眼。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一个字,或增强诗歌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想像;或使诗意更准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这是局部诗眼。第30页常见命题方式:(1)本首诗歌诗眼是某一字,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2)你认为这首诗某一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何?(3)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是什么字?为何?(4)某词是全诗关键,为何?(4)

某字或某词是本诗关键,它是怎样统摄全篇?结合全诗简明赏析。第31页1.思维定向

(1)指出诗眼。普通为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关键性词或句子。篇中诗眼是作者感情喷发口,它能更加好地显示诗歌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思想感情和生动艺术形象,反应出情和景或者是景和理有机统一。第32页(2)明确诗眼作用。古诗非常考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组成了全诗线索、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思想。抓住这个词来命题往往能够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把握程度。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炼传神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作用。

(3)要联络全诗,从景、情、理等角度去细心体味。第33页2.答题步骤步骤一:指出该字(词)基本含义;步骤二: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步骤三:考虑该字(词)对主旨表示以及在诗结构上所起作用。第34页归至武阳渡作①(唐)刘克庄夹岸盲风扫楝②花,高城已近被云遮。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注释]①此诗写是诗人抵家时一个情景。②楝:音liàn,落叶乔木。本诗诗眼是什么?请简明分析。(3分)第35页“归”字是诗眼。(1分)夹岸、楝花、高城、乌云、西塔等物象,都是归人眼中所见,无不渗透着诗人思归之情,“归”字统领全诗。(2分)【诗意】乘船归来,风扫着两岸楝花。云遮高城,乌云已经遮住西塔。希望乌云别把西塔全遮住了,因为那可是游子归家认路标志。第36页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同从弟①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怎样,微风吹兰杜。古人写诗考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是夜越吟苦”中“苦”妙用。第37页注释:①从弟:堂弟。③少府:官名,为九卿之一,次于县令。唐代科第出身士子也任其职。崔少府:即崔国辅,开元十四年(七二六)进士及第,授职山阴(浙江绍兴)县尉。④帷:帘幕。⑤澹:水缓缓地流。⑥演漾:水流摇荡。⑦冉冉:渐渐。一作“荏苒”,指时间推移。⑧几盈虚:月亮圆缺重复屡次。⑨澄澄:清亮透明,指月色。⑩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人,这里指崔少府。

悠闲地躺卧南斋,拉开帷帘见明月初上。在它清辉沐浴下,树影伴随水波轻轻摇摆,水月清光映照在窗户上,不住地徘徊荡漾。岁月流逝,月亮圆缺不知经过了多少重复;世间几度苍桑巨变,它依然像原来那样清亮澄莹。日夜思念人啊,你远在清江河畔,当此月圆良宵,一定伤感地吟诵思乡之曲。两地相隔千山万水,我们却共享一个明月光芒。你远播名声,如同兰花杜若吐露清香,千里之外也会随风吹来。第38页第一步,指出该字(词)基本含义。本诗以描写为主,能表示作者感情词只有“苦”。“苦”是“凄苦”“痛苦”意思,从全诗来看,它是全诗感情所在。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荏苒几盈虚”反应是时光流逝;“澄澄变今古”暗含着朝代更替;“是夜越吟苦”,利用典故(越吟:楚国庄舄(xì)唱越歌以寄托乡思),表示了对故乡思念;“千里共怎样”,联络诗题,表示了对友人关切。这一切都在诗人心中归结为“凄苦”心绪。第三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作用考虑。“苦”实际是全诗画龙点睛词语。第39页[参考答案]

“苦”字言简意丰,吟者借此感叹时光流逝、朝代更替、异地飘零、故乡难回、友人命运等,感情凄苦,为全诗感情所在,可谓点睛之笔。第40页1、某词是全诗关键,为何?

对作品中关键词语考查【提问方式】2、某词是本诗关键,它是怎样统摄全篇?结合全诗简明赏析。第41页

紧紧围绕该词分层次叙述诗句内容:(1)每个层次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2)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作用(如线索、呼应、铺垫等)。(3)该词在对突出主旨上所起作用(表示了……情感)。赏析“关键词”步骤分析:注意:古诗考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词就组成全诗线索,定下全诗感情基调,统领全诗主旨,分析关键词必须围绕全诗进行赏析。第42页夜归(宋·周密)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①倚筇qiónɡ:扶杖。②燐:燐火,俗称鬼火。③萤:萤火。④土塍:田埂。【提问】“夜归”是本诗关键,它是怎样统摄全篇?结合全诗简明赏析。第43页夜归天黑,需撑着竹杖而行,好在田埂上聚有磷火和萤火虫,发出微光,使人顺利经过。到了村店,也因月昏无灯,泥路滑,十分难行,又好在村店竹窗射出读书、补衣灯光亮,照着人继续前行。解析:诗以“夜归”为题,又以“夜归”统摄全篇,赏析时一定要扣住“夜”“归”二字。深夜归客,倚杖而行,冷燐土塍、泥泞之路,艰难滑“行”,临到家门,看到补衣灯,诗人表现是一个百感交集难以言表复杂情感,围绕此线索不难赏析。第44页参考开篇直接点明“夜归”,刻画出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疲惫之态。随即最终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凄清,衬托归客孤身夜行凄凉,反衬归客急迫归家心境。以深夜犹见“补衣灯”感人场面结束。与先前凄凉形成反差,更衬托出游子深夜归家复杂心情,意味深长。第45页◆补充:赏析句子型答题方法提问方式:1、请从表示技巧角度对某句(某联)进行赏析。2、请自选角度赏析某一联。3、请简明赏析这首诗或词结句。答题方法:假如题干问得非常笼统,没有详细指出从什么角度进行赏析,赏析时能够从这几个角度去考虑: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思想感情等。假如题干已经限定了赏析角度,回答时只需结合赏析诗句从题干限定角度分析即可。第46页例一:(福建卷)晓至湖①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请从表示技巧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第47页译文:出城天色刚破晓微明,站立水边让我心意稍微宁静。水面泛起薄雾弥漫开来好像与天相连。水中苇草弯曲下来发出声响,遥远青山如黛好像连淡淡影子也若有似无。一会儿晨日初起,远处三三两两小舟泛行水上。怎么能够学得野鸭普通,能去追逐那远方清影呢。

请从表示技巧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参考答案:⑴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远近和景致深阔。⑵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第48页【解题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示技巧能力。该题结合赏析炼句进行考查,设题相当开放,不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能够,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关键要围绕表示技巧答题。解答时首先熟读全诗,然后重点分析“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这两句诗内容及艺术特色。这两句是写景名句,从表示技巧角度看,采取了对比手法,以有声与无影对比;采取了对偶手法,以折苇对遥山,以动有声对淡无影。经过各种意象选择和组合构建了开阔、淡雅、幽静、清新意境。第49页第50页【提问】关于此诗,有些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些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明分析。迁移训练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第51页参考译文:黄昏时分,登楼东望,海天一色,一片沧茫。山形态,水姿态开阔悠长。四面是万家灯火,一道银河倒影在水中央。风吹古树发出如晴天之雨声音。月光照在平整沙地上,如同夏夜清霜。能否在江楼之上消除暑气,比您茅舍要清凉一些。注释: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②

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普通,但天空却是晴朗,所以叫“晴天雨”。②夏夜霜:月照平沙,雪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这两句是说,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白似霜。写夏夜清凉、优美风光,逼真、传神。“晴天雨”、“夏夜霜”比喻新奇,措词独特,意境高妙。

第52页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参考答案

第53页

夜归(宋·周密)夜深归客倚筇(qiónɡ)行,冷燐依萤聚土塍(chénɡ)。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①倚筇:扶杖。②燐:燐火,俗称鬼火。

③萤:萤火。④土塍:田埂。【提问】“夜归”是本诗关键,它是怎样统摄全篇?结合全诗简明赏析。第54页赏析:这首七绝描写游子深夜归家情景。

开篇四字“夜深归客”,点明了诗题“夜归”。这位游子想是出门时日已久,所以分外思家,哪怕深夜独行也要快快赶回家,不去投宿。“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身影,能够想见深夜行路艰难,也能够推知游子劳累旅况和近乡情切心理。

第二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情景:田埂上,依稀可见闪闪烁烁磷火、星星点点流萤,在这夜深人静时分,说不清阴森可怖,然而,任它环境怎样凄冷,人是多么孤独,都挡不住游子归家脚步!因为温馨家即将在眼前闪现。

第三句真可谓“近乡情切”。在昏暗月光下,孤零零村店映入眼帘,此时,游子愈加急迫:日思夜想家啊,我就要回到你身边,你不要怪我步履蹒跚,我恨不得霎时飞到你跟前。“泥径滑”三字,十分传神地描绘了归客急不可耐心理:快快走啊,快快走,马上就到家门口了。因为激动而加紧了脚步,因而不免感到路滑难行。就在这跌跌撞撞中,倏忽已离了村店,近了,近了,那期望已久家门。末句最是感人:夜已深,四面全被黑暗包围,全村人都已沉睡,只有自家窗户还透出灯火。那就是我魂牵梦绕家吗?那就是照我回家油灯吗?灯下那人,可能是慈母,可能是爱妻,一针针,一线线,缝补该是游子衣衫,她们也时时刻刻把在外游子思念!“竹窗斜漏补衣灯”。看见窗纸上映出灯光,诗歌便戛然而止。于是,复杂感情涌上心头,多少感激,多少歉疚,多少疼爱,尽在不言中。第55页开篇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直接点明“夜归”,刻画出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疲惫之态。随即最终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凄凉,衬托归客孤身夜行凄凉,反衬归客急迫归家心境。以深夜犹见“补衣灯”感人场面结束。与先前凄凉形成反差,更衬托出游子深夜归家复杂心情,意味深长。第56页例一:(福建卷)

晓至湖①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2)请从表示技巧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第57页译文:出城天色刚破晓微明,站立水边让我心意稍微宁静。水面泛起薄雾弥漫开来好像与天相连。水中苇草弯曲下来发出声响,遥远青山如黛好像连淡淡影子也若有似无。一会儿过后晨日初起,远处三三两两小舟泛在水上。怎么能够学得野鸭普通,能去追逐那远方清影呢。

请从表示技巧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参考答案:⑴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远近和景致深阔。⑵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第58页例二:(天津卷)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①骚人当糗粮②,况③随流俗作重阳。

政④缘⑤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①未与:不给。不追求被文人赏识。

②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③况:何况,更不愿。

④政:通“正”。⑤缘:因为。(2)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第59页译文: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愿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幽香。已是黄昏时分,在绿色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慌忙也要折一枝淡黄野菊。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赏识。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参考答案:⑴修辞:对偶、借代⑵炼字:“逢”、“忙”等⑶色彩:“碧”与“黄”映衬⑷情感:喜爱之情第60页例三(江苏卷)

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3)请简明赏析这首词结句。译文:心中千千万万遗憾怨恨,似是已经到了极点,皆是因为远在天涯人久不归,不得相见思念。青山晓月无知,不解我心底情愫;清风落花无意,只顾自己零落飘洒。抬头,只见碧云斜斜空自摇曳。

参考答案:

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低沉。第61页

赏析“诗眼”或关键词时因缺乏多维意识而失分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6分)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参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③。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加以赏析。第62页

[注]

①武威:凉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②晋昌:瓜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晋昌郡,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③敝:破损。裘:用毛皮制成御寒衣服。“裘”是名贵皮大衣,是达官贵人才穿得起,在这里暗指功业。因为封建时代读书人考究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盛唐时代诗人愈加是以天下为己任,几乎个个都以为自己有宰相之才,能够辅助皇帝成就一个盛世。岑参毫无疑问也会有建功立业雄心壮志,但一个“敝裘”就明白说出了自己心中不得志。译文:片雨飘过城头之后带来漫天大雨,一只漂亮黄鹂鸟飞上了戍楼躲雨。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浓浓乡愁挂满了边塞杨柳树。看到镜子里满头白发不禁悲从中来,自己在大好青春年华里竟然没有建功立业,竟然没有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听说你已从万里之远西域出使回来,如今已经到了瓜州。第63页

[考生答案]答案(一)第64页答案(二)第65页

[阅卷者说]

1.失分缘由:答案一应多角度分析。不足点在于对“飘”情景关系没有明确,缺乏对手法分析。答案二整体把握很好,不足点也在于没能更准确地把握住情与景关系,在手法分析上稍有不足。第66页

2.满分关键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能力。炼字类题目标解题步骤基本上都是一致:先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该字所在诗句写出了什么形象,再分析该字对衬托意境、表示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因为本题题干中没有点明要炼字,所以考生还须知道古代诗歌中动词、形容词、数词等为常见妙用字。

[参考答案]“飘”“挂”用得好。“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飞舞情景描绘了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含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挂”,把游子乡愁缀满边塞垂柳情景描绘了出来,化无形情感为有形物象,生动传神地突出了乡愁浓烈。第67页

所谓“诗(词)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含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词句。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窗口,是诗灵气所在。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意境和旨趣含有主要作用。有些字,虽未冠以“诗眼”名称,但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诗眼。怎样分析“诗眼”或关键词?第68页

1.要有多要素意识

①最生动,最具活力;②最能营造意境;③最易统摄全篇;④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或关键词,是最有效。

2.要有多层级意识“诗眼”与重点字词在句子中、上下阕中、全篇中乃至诗人情感中,分别有着不一样特点、意义或作用。当然,诗人情感与句子、上下阕、全篇密不可分;不过,这不妨碍我们分析“诗眼”与重点字词在这些层级中不一样表现。第69页3.要有多角度意识鉴赏“诗眼”与重点字词,不宜笼统讲解,也不宜从一个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主要角度有二: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作者感情等方面来了解诗眼与重点字词。艺术角度又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示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比如全国卷Ⅱ要求对《春日即事》首句中“网”字进行赏析,答案为“诗人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其中有思想感情,有艺术特点,有联想想象,有修辞手法,实在是多角度分析与鉴赏结果。第70页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心绪集中表达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请简明赏析。第71页

参考译文:

在一个秋天深夜,天边缺月,暗淡无光。旅舍床边,一盏油灯,半明半暗。自己身体有病,最轻易感到风露侵人,气候转变早;在梦境中回到故乡,就不以为山高水长。一想到时势艰难,不顾那无穷乡愁和病身凄寒而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起身下床,徘徊窗下,看到天地景色,是一片沧茫凄凉。等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唯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秋蝉无知,以“叶半黄”疏桐为乐国,自鸣得意。第72页

[考生答案]

(答案一)“乱”字经过首联表现出来,从“一灯明灭”可看出诗人内心烦乱。(答案二)“乱”字从第二联中表现出来,“病”是“乱”原因,“梦”是“乱”表现。

[我来评析]

上面两个答案都是从一个角度来分析了诗眼,分析不全方面。本题应从四个角度(四联)来分析诗眼“乱”字。第73页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结合意象分析结合原因分析结合表现手法分析结合表现手法分析借残月、滴漏、昏暗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以天地凄凉色彩衬托烦乱之情借疏桐、蝉鸣衬托烦乱之情第74页

[我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部分原因,为深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色彩加以衬托,使烦乱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烦乱渲染到极致。第75页

所谓语言格调,是指诗人在长久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独特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个人气质与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凝结,是含有恒定性、区分于其它诗人艺术特色。格调是各种多样,不一样诗人、同一诗人不一样时期作品往往表现出不一样格调。在此有必要提醒大家是,我们往往给一些词人冠以“婉约派”或“豪放派”头衔,这只是说明这位词人作品整体上展现某种格调,并非说这位词人全部作品都是这一个格调。我们鉴赏诗歌语言格调,还是应该就诗论诗。第76页

语言格调和诗词格调往往有一致地方。诗词作品格调包含其意境(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豪放词语言绝不婉约,而婉约词语言绝不豪放。所以我们鉴赏诗词语言格调时,难免会用到表述诗词格调专用词汇。语言格调种类繁多,但就高考而言,我们须注意了解以下几个常见语言格调。

(1)豪迈雄奇。此种格调诗,多用气势磅礴和节奏奔放语言来塑造豪迈博大形象,营造恢弘阔远意境,表现主动向上思想感情。第77页

(2)沉郁顿挫。指诗文格调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沉郁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3)悲壮慷慨。此种格调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感叹,或雄才不得施展,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4)朴素自然。主要是指语言表示上不堆砌辞藻,不搬弄典故,不矫揉造作,不露雕琢涂饰痕迹,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显现出质朴无华特点,但于平淡中蕴涵着深意。第78页

(5)婉约细腻。这种格调往往表示出“曲、细、柔”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示感情细如抽丝。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格调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第79页

(7)清新明丽。这是一个清朗明净、令人耳目一新格调特色,主要表现于意境和语言上。普通以新奇、轻巧构思,生动、活泼语言,描摹大自然清幽秀美,抒写轻快、隽永情思。这种格调要求不蹈袭,不做作,少粉饰,有新意。

(8)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幽默或辛辣笔调和趣味。第80页

文学史上普通指杜甫格调特征。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诗人。动荡时代,个人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诗有一个深沉忧思,不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他诗,蕴含着一个厚积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仁者之心、他儒家涵养所形成中和处世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迟缓、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沉郁顿挫,是杜诗主要格调。

沉郁,是感情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示波浪起伏、重复低回。

第81页常见命题方式:(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这首诗含有怎样语言格调?(3)试分析这首诗语言特点。第82页

1.思维定向

(1)这种题型不是要求琢磨个别字词利用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语言格调。

(2)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一样作者语言格调不一样,如李白是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能够从诗中读出语言格调,有晓畅明快,有民歌风味十足等等。第83页

2.答题步骤

步骤一: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悲壮慷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刺等);步骤二:结合诗中相关语句详细分析这种特色;步骤三:阐述诗中用语表示了诗人怎样感情。第84页

[例三]

(·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普通认为顾炎武诗风靠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格调特征,并作简明分析。(4分)第85页[注]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屡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查山川形势,志存恢复。①酬:以诗文相赠答。王处士:王炜暨(jì)。处士,旧时指有才德而不出来做官人。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②秋老:指暮秋时节。③相望:相互思念。一涯:一个角落。这句说:两人各在一方,彼此殷切想念。④浊酒:新酿酒。⑤愁眼:忧愁眼光。黄花:菊花。⑥这句说:天地间还存在有肝胆相照人。⑦阅:经历。鬓华:鬓发花白。华,同"花",这句说:经历江山(指国家)兴衰改变,不觉两鬓已经花白。(在文中也可译为“见证”,让故国江山见证我斑白鬓角吧)⑧讯:问讯。⑨逐客:这里指作者已流落在外,就象被放逐一样。

译文: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觉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离别思念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菊花。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江山见证我斑白鬓角吧。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关心问询,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第86页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格调分析。考生须对杜甫诗歌语言格调有所了解。杜甫后期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中,形成了以沉郁顿挫为主诗歌艺术格调。比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中借江边萧瑟苍凉秋景,写出了诗人晚年不幸遭遇和深沉悲愤心情。掌握了这些,再参看注释,当不难作出正确回答。第87页

[参考答案]这首诗格调特征是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诗人把深沉爱国情怀与自己人生遭际、眼前详细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格调。第88页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练洗练、沉郁

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缠绵

哀怨、笔调婉约(1)答题术语惯用术语第89页

简练传神、生动形象、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入木三分、炼字精巧、庄谐俱见、深沉隽永、准确精练、简练生动、辞藻华丽、通俗易懂、节奏感强、富有韵律、准确传神、绘声绘色、词藻优美、平字见奇、色彩丰富(2)评价术语第90页例二:(天津卷)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①骚人当糗粮②,况③随流俗作重阳。

政④缘⑤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①未与:不给。不追求被文人赏识。

②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③况:何况,更不愿。

④政:通“正”。⑤缘:因为。(2)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第91页译文: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愿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幽香。已是黄昏时分,在绿色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慌忙也要折一枝淡黄野菊。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赏识。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参考答案:⑴修辞:对偶、借代⑵炼字:“逢”、“忙”等⑶色彩:“碧”与“黄”映衬⑷情感:喜爱之情第92页例三(江苏卷)

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3)请简明赏析这首词结句。译文:心中千千万万遗憾怨恨,似是已经到了极点,皆是因为远在天涯人久不归,不得相见思念。青山晓月无知,不解我心底情愫;清风落花无意,只顾自己零落飘洒。抬头,只见碧云斜斜空自摇曳。

参考答案:

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低沉。第93页题组一考点针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第94页首联中哪两个字最有表现力?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空”和“同”两字最有表现力,同时也是全诗诗眼。用“空”字写六朝繁荣荡然无存,用“同”字写大自然未改其本色。这两个诗眼意在表示作者对物是人非伤感。第95页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①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

①江海:指上次分别地,也可了解为泛指江海天涯,相隔遥远。②翻:反而。第96页

诗写乍见又别之情,不胜黯然。诗由上次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终写惜别,波澜波折,富有情致。“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乃久别重逢之绝唱,与李益“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上次别后,已历多年,山川阻隔,相会不易,其间相思,自在言外。正因为相会不易,相思心切,所以才生发出此次相见时“疑梦”和惜别感难过情来,首联和颔联,恰成因果关系。“乍见”二句是传诵名句,人到情极处,往往以假为真,以真作假。久别相逢,乍见以后,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后相思心切和此次相会不易。假如别后没有牵情,相逢以后便会平平淡淡,不会有“翻疑梦”情景出现了。“翻疑梦”,不但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神态表现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即使说久别初见时悲喜交集心情神态,尽见于三字之中,也是不为过。颈联和尾联接写深夜在馆中叙谈情景。相逢已难,又要离别,其间千言万语,不是片时所能说完,所以诗人避实就虚,只以景象渲染映衬,以景寓情了。寒夜里,一束暗淡灯火映照着蒙蒙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是多么凄凉。诗人写此景正是借以渲染伤别气氛。其中孤、寒、湿、暗、浮诸字,都是得力字眼,不但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心情,也象征着人事浮游不定。二句既是描写实景,又是虚写人心情。结处表面上是劝饮离怀,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用一“更”字,就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伤痛。“离怀惜共传”,在惨淡灯光下,两位友人举杯劝饮,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离情。惜,珍惜。诗人用在此处,自有不尽情意。综观全诗,中四句语极工整,写悲喜感伤,笼罩寒夜,几乎不可收拾。但于末二句,却能轻轻收结,略略冲淡。这说明诗人能运笔自如,含有重抹轻挽笔力。第97页诗歌颔联是被人传诵名句,其中“翻疑梦”三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明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步骤一:翻疑梦:反怀疑是梦境。(含义)

步骤二:诗人与韩绅久别重逢,突然相见,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后相思心切和此次相见不易。(还原到原句)步骤三:“翻疑梦”不但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表示作用)第98页3.(·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4分)

示秬秸[注]

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

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第99页今译月亮从城头落下去,早晨霜厚得像雪一样;更鼓从楼上响起来,声音冷涩得好像要断绝。捧着装饼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这时候,街市上从东到西,一个人还没有呢!

严寒北风吹来,像箭一样射在饼上。我担心不是自己衣服穿得少,而是我饼会冷掉!孩子们啊,人们从事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但意志都必须坚强。男子汉要自食其力,哪能做游手好闲懒汉呢!

第100页

这首诗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详细诗句作简明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01页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重点词语,如“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结合详细诗句”等;其次要看哪些诗句是写景,写了什么景,如此写景是怎样表现平实、有韵味;哪些诗句是叙事,叙了什么事,有何目标;最终,用简练语言概括出来即可。第102页答案:(关键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关键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涵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同情和关心。其它如“人未行”空寂街景、“忧饼冷”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第103页

题组二考点综合练4.(•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初见嵩山张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2)赖:依赖,凭借。

(3)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心情?这么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04页

这是一首写嵩山诗,写法很别致。诗人所见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一句,但如把这一句提前,让嵩山一开始就露面,诗意味就会变得索然。诗首二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写起,“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开豁。这么,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个亲切感,引发人们想见一见愿望。第三句“日幕北风吹雨去”,又为读者拉开一道帷幕,直到第四句,五岳之一嵩山才从云层中耸现出来。因为有前面重重笔墨给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