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_第1页
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_第2页
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_第3页
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_第4页
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图书馆

素养目标思维目标:把握两文的思想观点,理解文章重点句子的含意。素养目标思维目标:把握两文的思想观点,理解文章重点句子的含意导入关于读书,古人有很多我们熟悉的说法,比如“开卷有益”,比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那么,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去读书?而读书又会有怎样的乐趣?学习这两篇课文,也许我们就能找到答案。导入关于读书,古人有很多我们熟悉的说法,比如“开卷有益”,比1.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学习资源1.走近作者学习资源开头部分的引用是间接引用(由“她”字可以看出),结尾部分的引用是直接引用,所以,结尾的引用有引号,开头的引用没有引号。各地风土人情,民俗特色,逐一品味这一道道文化大餐。各地风土人情,民俗特色,逐一品味这一道道文化大餐。我问他怎么还住这种房子,他笑答,北外那边宿舍很紧,他老伴又在清华工作,老房子住惯了就凑合着住吧。他答应当编委,但有个要求,希望刊物也刊登一些外国诗歌。开头部分还指出了引用部分引自何人,结尾部分没有交代。可是王佐良常常是自己去热水炉打开水,而且还替我多带一瓶。(2)作用:开头部分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是为了引出“我”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他发现后相当严肃地要我更正,他说,卞先生是在大会讲,他只是在分组会上讲;不同点:《读书:目的和前提》描写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比较详细具体,《上图书馆》一文在记述中则还写到了各个图书馆的建筑特点。事后那位司机要我带着他去向两位先生“赔罪”。本文记叙了王先生学术之外的几件小事,让人认识到了王先生难能可贵的真诚,正所谓“一滴水也能折射阳光”。XUEXIRENWUYIYUEDUYUJIANSHANG在人们的心目中,王先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教育家、散文家和诗歌翻译家,他的这些成就无疑值得尊敬,不过,从我与王佐良交往的切身感受中,觉得他更令人怀念和尊敬的,乃是他待人处世那份难能可贵的真诚。《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都与读书有关,它们论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开头部分的引用是间接引用(由“她”字可以看出),结尾部分的引5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6内容索引XUEXIRENWUYIYUEDUYUJIANSHANG学习任务一阅读与鉴赏贰壹XUEXIRENWUERZHENGHEYUTUOZHAN学习任务二整合与拓展内容索引XUEXIRENWUYI壹XUEXIRENWUYIYUEDUYUJIANSHANG学习任务一阅读与鉴赏上图书馆读书:目的和前提壹XUEXIRENWUYIYUE任务活动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读完课文后,将①~④处的内容填写完整。上图书馆中英文藏书丰富比“公书林”更神气包德林图书馆上图书馆之乐任务活动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上图书馆中英文藏书丰富比“公书任务活动二研读与思辨(一)把握观点及说理方法1.文中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处引用,二者在引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这两次引用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文章开头引用了西蒙·德波伏娃的话,结尾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的台词。开头部分的引用是间接引用(由“她”字可以看出),结尾部分的引用是直接引用,所以,结尾的引用有引号,开头的引用没有引号。开头部分还指出了引用部分引自何人,结尾部分没有交代。(2)作用:开头部分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是为了引出“我”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结尾部分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是用来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任务活动二研读与思辨答案(1)文章开头引用了西蒙·德波伏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述自己去过的这几座图书馆的?答案

是从建筑特点、书籍特色、自身感受、自身收获这几个角度进行描述的。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述自己去过的这几座图书馆的?答案是从(二)质疑思辨3.作者在记述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时,多次写到自己因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的不同心情。有人认为,读书就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也有人认为读书就应该心无旁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答案(示例)其实“读圣贤书”与“闻窗外事”并不矛盾。读圣贤书时就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闲暇之时就了解社会:浏览新闻,把握时代脉搏;天文地理,军事政治;各地风土人情,民俗特色,逐一品味这一道道文化大餐。把“读圣贤书”与“闻窗外事”结合起来,让圣贤书的理论开启我们的智慧,引领我们去深刻认识社会,练就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能力,然后以我们的能力再去丰富圣贤的理论,让圣贤之书发扬光大,代代传承。(二)质疑思辨答案(示例)其实“读圣贤书”与“闻窗外事”并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13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14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15(2)作者延读王佐良凭真诚赢得尊敬李景端在人们的心目中,王先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教育家、散文家和诗歌翻译家,他的这些成就无疑值得尊敬,不过,从我与王佐良交往的切身感受中,觉得他更令人怀念和尊敬的,乃是他待人处世那份难能可贵的真诚。正统教育,不守成规。1980年春《译林》创刊后不久,我慕名找到王佐良想请他出任编委。起初以为,他出身牛津大学,又长期从事英国古典文学研究,对于《译林》以介绍外国健康的通俗文学为主未必会支持,他坦言,不能以自己的爱好要求别人。“文革”害得许多人都不看书了,多登一些好看的通俗文学,能把人们吸引过来看书,这就了不起。他答应当编委,但有个要求,希望刊物也刊登一些外国诗歌。在后来的(2)作者延读办刊实践中,我努力照他的话去做。1986年秋,我突然收到他的一封信,说他虽然不大看足球比赛,但读了《译林》上介绍法国球星普拉蒂尼的人物传记,增加了许多足球知识,文章也有趣,希望多登类似作品。这充分表明他的思想一点也不守旧。治学严谨,不容浮夸。1987年,我和卞之琳、王佐良等好几位译界学者赴香港出席“当代翻译研讨会”。会上,由于王佐良的英文报告要比卞之琳的中文报告受到更热烈的欢迎,我在会议通讯中写了“王佐良教授所做的主旨报告,获得与会人热烈的欢迎”。他发现后相当严肃地要我更正,他说,卞先生是在大会讲,他只是在分组会上讲;卞先生讲了“五四”以来中国的诗歌翻译,他只是讲了近些年部分英诗中译情况,所以作主旨报告的,只能写卞之琳而不能写他。还有一次他告诉我,他著《英国诗史》书稿,压在一家出版社快两年了。我笑说:“您跟他们社长那么熟,打个电话催一下,还怕他不出?”他说:“越是熟人,我越不想靠关系来出书。我的书,全凭它的学术价值。”看他这么自信,我就进言:“把书稿给我看看,好吗?”他爽快回答:“行。但你绝不要碍于我的人情。”后来书稿很快由译林社出版了,还荣获了“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的一等奖。办刊实践中,我努力照他的话去做。1986年秋,我突然收到他的不摆架子,自视平凡。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约了梅绍武、屠珍夫妇去清华园王家探望。王佐良住的还是老清华的旧式平房,冬天还靠烧煤炉取暖。我问他怎么还住这种房子,他笑答,北外那边宿舍很紧,他老伴又在清华工作,老房子住惯了就凑合着住吧。在生活上满足于低标准的“凑合”,这正是王佐良身居高位却自视平凡的一种境界。我又回想起,1987年在南京召开全国外国文学学会年会,有一天傍晚,我请王佐良、李赋宁去夫子庙吃小吃。本与司机约好时间来接,哪知因出了交通事故车子被扣。那时南京出租车还很少,我只好带着两位老先生倒了两次车回到饭店。事后那位司机要我带着他去向两位先生“赔罪”。王佐良听后大笑:“这么多人都乘公共汽车,为什么我们乘了你就有罪?我们也是普通人啊!”还有一次在香港,正巧我与王佐良同住一个房间。香港宾馆客房里一般不供应开水,需要的话,要打电话叫人送。可是王佐良常常是自己去热水炉打开水,而且还替我多带一瓶。每到用餐,王佐良找个干净、方便的吃处就行。在那不起眼的小饭馆里,人们想象不到,他就是周游过许多国家、中英文都精通的大学者。不摆架子,自视平凡。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约了梅绍武、屠珍夫妇去【点评】

人们熟悉、尊重王佐良先生,往往是因为他取得的非凡成就。而与这些学术成就相比,人格的魅力可能是更让人折服的。本文记叙了王先生学术之外的几件小事,让人认识到了王先生难能可贵的真诚,正所谓“一滴水也能折射阳光”。【点评】人们熟悉、尊重王佐良先生,往往是因为他取得的非凡成贰XUEXIRENWUERZHENGHEYUTUOZHAN学习任务二整合与拓展贰XUEXIRENWUERZHE一、深入整合1.《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都与读书有关,它们论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答案《读书:目的和前提》主要论述的是阅读经典是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并点明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意义,提出正确的读书观。《上图书馆》记叙了作者在不同图书馆读书的几段经历,从而表明了读书之乐。一、深入整合答案《读书:目的和前提》主要论述的是阅读经典是2.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在记叙侧重点上,二者有什么异同?答案相同点:二者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述的,都写到了自己在不同时期读到的书籍及自己的感受与收获。不同点:《读书:目的和前提》描写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比较详细具体,《上图书馆》一文在记述中则还写到了各个图书馆的建筑特点。2.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在记叙侧重点上,二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23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24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25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26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27那时南京出租车还很少,我只好带着两位老先生倒了两次车回到饭店。各地风土人情,民俗特色,逐一品味这一道道文化大餐。他答应当编委,但有个要求,希望刊物也刊登一些外国诗歌。任务活动二研读与思辨答案(示例)其实“读圣贤书”与“闻窗外事”并不矛盾。XUEXIRENWUERZHENGHEYUTUOZHAN我又回想起,1987年在南京召开全国外国文学学会年会,有一天傍晚,我请王佐良、李赋宁去夫子庙吃小吃。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86年秋,我突然收到他的一封信,说他虽然不大看足球比赛,但读了《译林》上介绍法国球星普拉蒂尼的人物传记,增加了许多足球知识,文章也有趣,希望多登类似作品。1986年秋,我突然收到他的一封信,说他虽然不大看足球比赛,但读了《译林》上介绍法国球星普拉蒂尼的人物传记,增加了许多足球知识,文章也有趣,希望多登类似作品。”后来书稿很快由译林社出版了,还荣获了“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的一等奖。答案相同点:二者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述的,都写到了自己在不同时期读到的书籍及自己的感受与收获。起初以为,他出身牛津大学,又长期从事英国古典文学研究,对于《译林》以介绍外国健康的通俗文学为主未必会支持,他坦言,不能以自己的爱好要求别人。开头部分的引用是间接引用(由“她”字可以看出),结尾部分的引用是直接引用,所以,结尾的引用有引号,开头的引用没有引号。开头部分的引用是间接引用(由“她”字可以看出),结尾部分的引用是直接引用,所以,结尾的引用有引号,开头的引用没有引号。那时南京出租车还很少,我只好带着两位老先生倒了两次车回到饭店28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29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30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31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32推荐作品《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读书是快乐的》(国洪琨)《读书的艺术》(林语堂)《读书诗人优美》(毕淑敏)《读书与生活》(李霁野)推荐作品《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33

上图书馆

素养目标思维目标:把握两文的思想观点,理解文章重点句子的含意。素养目标思维目标:把握两文的思想观点,理解文章重点句子的含意导入关于读书,古人有很多我们熟悉的说法,比如“开卷有益”,比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那么,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去读书?而读书又会有怎样的乐趣?学习这两篇课文,也许我们就能找到答案。导入关于读书,古人有很多我们熟悉的说法,比如“开卷有益”,比1.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学习资源1.走近作者学习资源开头部分的引用是间接引用(由“她”字可以看出),结尾部分的引用是直接引用,所以,结尾的引用有引号,开头的引用没有引号。各地风土人情,民俗特色,逐一品味这一道道文化大餐。各地风土人情,民俗特色,逐一品味这一道道文化大餐。我问他怎么还住这种房子,他笑答,北外那边宿舍很紧,他老伴又在清华工作,老房子住惯了就凑合着住吧。他答应当编委,但有个要求,希望刊物也刊登一些外国诗歌。开头部分还指出了引用部分引自何人,结尾部分没有交代。可是王佐良常常是自己去热水炉打开水,而且还替我多带一瓶。(2)作用:开头部分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是为了引出“我”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他发现后相当严肃地要我更正,他说,卞先生是在大会讲,他只是在分组会上讲;不同点:《读书:目的和前提》描写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比较详细具体,《上图书馆》一文在记述中则还写到了各个图书馆的建筑特点。事后那位司机要我带着他去向两位先生“赔罪”。本文记叙了王先生学术之外的几件小事,让人认识到了王先生难能可贵的真诚,正所谓“一滴水也能折射阳光”。XUEXIRENWUYIYUEDUYUJIANSHANG在人们的心目中,王先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教育家、散文家和诗歌翻译家,他的这些成就无疑值得尊敬,不过,从我与王佐良交往的切身感受中,觉得他更令人怀念和尊敬的,乃是他待人处世那份难能可贵的真诚。《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都与读书有关,它们论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开头部分的引用是间接引用(由“她”字可以看出),结尾部分的引38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39内容索引XUEXIRENWUYIYUEDUYUJIANSHANG学习任务一阅读与鉴赏贰壹XUEXIRENWUERZHENGHEYUTUOZHAN学习任务二整合与拓展内容索引XUEXIRENWUYI壹XUEXIRENWUYIYUEDUYUJIANSHANG学习任务一阅读与鉴赏上图书馆读书:目的和前提壹XUEXIRENWUYIYUE任务活动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读完课文后,将①~④处的内容填写完整。上图书馆中英文藏书丰富比“公书林”更神气包德林图书馆上图书馆之乐任务活动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上图书馆中英文藏书丰富比“公书任务活动二研读与思辨(一)把握观点及说理方法1.文中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处引用,二者在引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这两次引用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文章开头引用了西蒙·德波伏娃的话,结尾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的台词。开头部分的引用是间接引用(由“她”字可以看出),结尾部分的引用是直接引用,所以,结尾的引用有引号,开头的引用没有引号。开头部分还指出了引用部分引自何人,结尾部分没有交代。(2)作用:开头部分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是为了引出“我”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结尾部分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是用来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任务活动二研读与思辨答案(1)文章开头引用了西蒙·德波伏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述自己去过的这几座图书馆的?答案

是从建筑特点、书籍特色、自身感受、自身收获这几个角度进行描述的。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述自己去过的这几座图书馆的?答案是从(二)质疑思辨3.作者在记述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时,多次写到自己因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的不同心情。有人认为,读书就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也有人认为读书就应该心无旁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答案(示例)其实“读圣贤书”与“闻窗外事”并不矛盾。读圣贤书时就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闲暇之时就了解社会:浏览新闻,把握时代脉搏;天文地理,军事政治;各地风土人情,民俗特色,逐一品味这一道道文化大餐。把“读圣贤书”与“闻窗外事”结合起来,让圣贤书的理论开启我们的智慧,引领我们去深刻认识社会,练就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能力,然后以我们的能力再去丰富圣贤的理论,让圣贤之书发扬光大,代代传承。(二)质疑思辨答案(示例)其实“读圣贤书”与“闻窗外事”并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46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47统编版《上图书馆》优秀课件148(2)作者延读王佐良凭真诚赢得尊敬李景端在人们的心目中,王先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教育家、散文家和诗歌翻译家,他的这些成就无疑值得尊敬,不过,从我与王佐良交往的切身感受中,觉得他更令人怀念和尊敬的,乃是他待人处世那份难能可贵的真诚。正统教育,不守成规。1980年春《译林》创刊后不久,我慕名找到王佐良想请他出任编委。起初以为,他出身牛津大学,又长期从事英国古典文学研究,对于《译林》以介绍外国健康的通俗文学为主未必会支持,他坦言,不能以自己的爱好要求别人。“文革”害得许多人都不看书了,多登一些好看的通俗文学,能把人们吸引过来看书,这就了不起。他答应当编委,但有个要求,希望刊物也刊登一些外国诗歌。在后来的(2)作者延读办刊实践中,我努力照他的话去做。1986年秋,我突然收到他的一封信,说他虽然不大看足球比赛,但读了《译林》上介绍法国球星普拉蒂尼的人物传记,增加了许多足球知识,文章也有趣,希望多登类似作品。这充分表明他的思想一点也不守旧。治学严谨,不容浮夸。1987年,我和卞之琳、王佐良等好几位译界学者赴香港出席“当代翻译研讨会”。会上,由于王佐良的英文报告要比卞之琳的中文报告受到更热烈的欢迎,我在会议通讯中写了“王佐良教授所做的主旨报告,获得与会人热烈的欢迎”。他发现后相当严肃地要我更正,他说,卞先生是在大会讲,他只是在分组会上讲;卞先生讲了“五四”以来中国的诗歌翻译,他只是讲了近些年部分英诗中译情况,所以作主旨报告的,只能写卞之琳而不能写他。还有一次他告诉我,他著《英国诗史》书稿,压在一家出版社快两年了。我笑说:“您跟他们社长那么熟,打个电话催一下,还怕他不出?”他说:“越是熟人,我越不想靠关系来出书。我的书,全凭它的学术价值。”看他这么自信,我就进言:“把书稿给我看看,好吗?”他爽快回答:“行。但你绝不要碍于我的人情。”后来书稿很快由译林社出版了,还荣获了“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的一等奖。办刊实践中,我努力照他的话去做。1986年秋,我突然收到他的不摆架子,自视平凡。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约了梅绍武、屠珍夫妇去清华园王家探望。王佐良住的还是老清华的旧式平房,冬天还靠烧煤炉取暖。我问他怎么还住这种房子,他笑答,北外那边宿舍很紧,他老伴又在清华工作,老房子住惯了就凑合着住吧。在生活上满足于低标准的“凑合”,这正是王佐良身居高位却自视平凡的一种境界。我又回想起,1987年在南京召开全国外国文学学会年会,有一天傍晚,我请王佐良、李赋宁去夫子庙吃小吃。本与司机约好时间来接,哪知因出了交通事故车子被扣。那时南京出租车还很少,我只好带着两位老先生倒了两次车回到饭店。事后那位司机要我带着他去向两位先生“赔罪”。王佐良听后大笑:“这么多人都乘公共汽车,为什么我们乘了你就有罪?我们也是普通人啊!”还有一次在香港,正巧我与王佐良同住一个房间。香港宾馆客房里一般不供应开水,需要的话,要打电话叫人送。可是王佐良常常是自己去热水炉打开水,而且还替我多带一瓶。每到用餐,王佐良找个干净、方便的吃处就行。在那不起眼的小饭馆里,人们想象不到,他就是周游过许多国家、中英文都精通的大学者。不摆架子,自视平凡。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约了梅绍武、屠珍夫妇去【点评】

人们熟悉、尊重王佐良先生,往往是因为他取得的非凡成就。而与这些学术成就相比,人格的魅力可能是更让人折服的。本文记叙了王先生学术之外的几件小事,让人认识到了王先生难能可贵的真诚,正所谓“一滴水也能折射阳光”。【点评】人们熟悉、尊重王佐良先生,往往是因为他取得的非凡成贰XUEXIRENWUERZHENGHEYUTUOZHAN学习任务二整合与拓展贰XUEXIRENWUERZHE一、深入整合1.《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都与读书有关,它们论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答案《读书:目的和前提》主要论述的是阅读经典是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并点明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意义,提出正确的读书观。《上图书馆》记叙了作者在不同图书馆读书的几段经历,从而表明了读书之乐。一、深入整合答案《读书:目的和前提》主要论述的是阅读经典是2.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在记叙侧重点上,二者有什么异同?答案相同点:二者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述的,都写到了自己在不同时期读到的书籍及自己的感受与收获。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