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概述物质观念的总成
概述物质观念的总成
在当前的人类认识和实践水平的约束下,人类想要真正认识世界,必须要理解物质这个哲学范畴。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来看,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就是客观实在本身。
客观实在是指,其并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是可以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在这个定义之中,包含了辩证法的应用,首先客观存在是指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包含了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由于客观存在的运动发展,可以将其分化为一对对立的范畴,即客观实在和主观意识,主观意识包括精神,意志现象,也包含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客观实在是物质,客观实在是基础,主观意识的出现是建立在客观实在的基础之上,客观实在决定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客观实在所产生的,对于人类,便是人脑,离开了客观实在,就不会有主观意识的存在,主观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产物,只不过其具有一些特殊的属性,比如反映客观存在。其次,主观意识反作用于客观实在,主观意识可以反映客观存在并且可以通过实践改造客观存在,比如人的视觉,是依赖于眼睛中的视网膜感受到光而产生兴奋,并且沿着神经传递给大脑,从而产出视觉,而兴奋在神经系统中的传输依赖于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流动产生电位差来传输信号,其也是依赖于客观实在的。而这一对矛盾统一体的矛盾运动,导致了当前世界的不断发展。
因此,人类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客观存在,而认识客观存在,就必须用到辩证法,辩证的分析物质与精神这一对矛盾统一体。而在这一对矛盾统一体中,人类首先要认识到的便是物质,因为物质是基础,精神在本质上也是物质,只是由物质运动发展所分化出来的与物质所对立的存在。
物质是人类对于所有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的抽象与概括。物质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桌子,椅子,人的器官,身体,原子等等;物质可以被人类所观察,比如目前人类认识到的世界部分,包含人类通过各种介质感受到的,比如肉眼看到的云,仪器分析出的引力场等等;也可以目前不被人类所观察,即人类目前不能通过任何手段认识的世界。这里着重强调目前不能认识,并不是指人类不能认识世界,而是指在当前人类认识和实践水平的约束下,人类暂时不能认识到的世界部分,比如,在10世纪,当时的人类并不可能知道什么是暗物质。因此,这里强调暂时不可知是为了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物质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物质是从一切具体的物中抽象而来的,没有具体的物就没有物质。
因此,只要具有客观实在性,其便是物质。
物质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实践证明,形而上学的物质观并不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物质并不是孤立的,一成不变的,物质也并不是属性的载体。物质是相互联系着的,在世界上,任何物质都一定与其他物质存在着联系,而且联系是无穷多的,物质与其他物质之间存在无限多种的联系(实例证明)。物质之间的联系表明,物质之间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没有不与其他物质不产生影响的物质。比如,对于人类,就人类所能观察到的物质,一定直接或者间接与人类的感觉器官之间发生着联系;在现代物理学中,已经用实践证明了物质与物质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这也是一种联系;在微观层面,微粒与微粒之间的强,弱相互作用力,微观粒子之间的量子纠缠现象,以及,在量子力学中的发现的微粒的叠加态,只有当观察者观测某一事件的时候,这个事件才会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也就是观察者会对事件产生影响,即观察者和被观测物质现象之间存在着联系。特别的,两个物质之间不存在联系,其本质也是一种联系,即两个物质之间的联系就是两者不存在联系,也就是说,物质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这个联系是指一般意义下的联系与无联系的矛盾统一体。联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比如对于风吹动树叶发出声音,导致树林中的鸟飞走这个现象,风吹动树叶便是风和树叶的直接联系,风和鸟,可以看做是通过树叶的间接联系,也可以看做直接联系。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只要物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就存在联系,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则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水平的加深,物质是相互联系的这一个结论并没有被客观实际推翻,反而更加得到证实。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即物质并不是恒定不变的,物质始终在运动,表示物质始终在变化。物质的运动与联系不可分割,物质的运动一定位于联系之中,说物质永远在运动就隐含着物质一定是相互联系的,没有脱离联系的运动。因为物质的运动表现在于物质内部组成要素或物质外部之间的相互作用,物质的变化将表现于物质之间或物质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的变化,并且人类观察物质的运动也是通过其与其他物质的联系所发生的变化来观察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物质在运动却脱离联系。物质之间的联系是运动的基础,联系本身就表明物质或其构成要素与物质或其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物质或能量的传递和交换,即物质之间一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表明物质之间或物质内部构成要素之间在变化,物质之间的变化则表明物质在运动。因此,物质的运动与联系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的联系是运动的基础,物质的运动表现于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物质的运动和联系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物质。物质是处于永恒运动中的,而物质的静止只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相对的,其本质仍然是运动,只不过是两个事物运动状态非常相似甚至相同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便是静止,但是不能忽视其仍然是在运动之中。
物质世界是发展的,物质是在不断发展的,发展,是事物不断前进的过程,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发展是一种运动,是物质向前,上升的运动,既然发展属于运动,则发展也一定蕴含着联系。发展的实质是扬弃,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扬弃是指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的一种运动,其原因是物质的矛盾。新事物能战胜旧事物的原因为,新事物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并且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合理因素的保留,对不合理因素的批判。环境是物质所形成的,并且反作用于物质,环境构成了主体活动进行的基础。物质的发展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过程,世界上的物质无时无刻不在发展。物质的发展是由物质内部的矛盾决定的,只要物质内部永远存在着矛盾运动,则物质就一定是在发展的,发展的过程就是物质矛盾运动的过程,就是矛盾解决的过程。在发展的意义下,物质是一个过程。矛盾,是指物质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属于一种联系。为什么物质内部普遍存在矛盾,这个问题只有在实践中得到答案。任何理论上解决不了的问题,都能在实践中解决。(叙述一些物质存在的矛盾)矛盾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物质普遍存在的一种关系,一种相互转化,相互对立的关系,矛盾存在于任何物质之中。可以说,认识世界的关键是认识世界的发展,也就是认识世界中存在的矛盾。
物质的联系,运动,发展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物质,即以不同的联系来分析物质,这些属性都是描述物质在某一方面的性质的,其根本是物质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世界便是这些联系着的,运动着的,发展着的物质的总和,是物质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由此可知,世界的发展是有方向的,这个方向可以定义为好,即世界是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个发展的方向是由世界内部的所有物质共同决定的,是世界内部所有物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的结果。
在世界里,人类所能观察到的一切,都是世界运动的表现,(举例子)。特别的,对于时间和空间,也是世界运动的表现,首先对于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体现,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没有脱离物质的时间。其次,对于空间,是物质的一种客观存在形式,本质上是世界上全部物质运动的表现。空间是由物质组成的,和时间一样,没有脱离物质的单纯空间存在。在实践中,人们已经证明了时间和空间是依赖于物质的,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正是人们认识时间和空间的最新实践结果。狭义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原理和狭义相对性原理表示,在光速范围内,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增加,时间流逝速度会变慢,物质的长度会变长。在狭义相对论中引入引力的作用,可以得出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中的广义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表示,随着物质质量的增加,物质之间的引力会变强,因此,会导致时空的扭曲。时空好比一张网,物质质量很大会导致网的弯曲。因此,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是世界内所有物质运动的表现。
概述物质观念的总成恩格斯说哲学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能力,所以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那么要学习哲学就要借助历史。而关于物质的概念,是经历了一个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再到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历史过程。所以我们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就从这个历史过程出发,去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阐释。
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回答,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所以这三种唯物主义相同点都在于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但是他们差别在于物质本身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他们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古代唯物主义者,他们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几种实物。泰勒斯是世界上第一个唯物主义者,他认为要寻求世界的本源,就是要去寻找人们生活所离不开的那个东西,它才能够构成世界的本源,他认为水是世界的本源,当时古希腊城邦最离不开水,离开了就无法生存,所以他认为水是世界的本源。但是很快就被赫拉克利特推翻了,他认为泰勒斯的说法有问题,他认为水太安静了,在他那个时代是战争的年代,世界是动荡不安的,安静的水不能代替变动的世界,但是他承认了是生活中离不开的物质构成的世界的本源,所以他就在想世界上有没有哪种物质能够说明变化的世界呢?有一天发现火光摇曳在墙上,就认为火是世界的本源。德谟克利特他推翻了赫拉克利特的理论前提,认为世界的本源不应该是生活中里不可或缺的东西,而应该是世界上最小的东西。他想来想去,世界上最小的东西应该是种原初的粒子,就把他叫做了原子,所有他认为原子就是世界本源,世界就是由原子在虚空的场所中运动所形成的。但是这种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的说法是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的,因为这种看不见的原子在唯心主义看来就是用主观臆想的不存在的东西来解释了客观存在,是唯心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是没有超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仍然是试图从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世界上最小的东西入手去寻找世界的本源。但是限于科学仪器的限制,他们找到最小的东西叫原子,这个原子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原子。虽然有科学依据了,但是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因为自然科学是在发展的,在发展中就发现原子不是世界上最小的东西,很快找到质子中子,夸克,现在也很难说什么是最小的,所以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是经不起自然科学检验的。并且他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因为他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去看待物质。如果整个世界都是由单原子构成的话,那世界上的一切事务就没有质的区别,只是有量的区别。它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就是在解释世界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在解释自然世界的时候是唯物主义的,解释人类社会的时候是唯心主义的,也就是历史观是唯心的。所以我们也把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称为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是唯心。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把世界上已经存在的具体的特别的个性化的具体事物形态当成了本源,但是个性化的东西怎么能够成为各种个性化事务的共性的表现呢。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二者,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认为物质不是个性,而是所有个性背后的共性。恩格斯认为所有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个性,而物质范畴是所有物质形态背后的共性,也叫做客观实在性,所以你看恩格斯怎么说的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明确指出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具体物质形态是物质实体宏观的,物质结构是微观的原子分子,物质概念就是所有背后的共性,也就是客观实在性。但是我们觉得从共性和个性的角度去界定还不够,列宁从物质的对立面,即与意识的关系角度进行了解释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我们恩格斯和列宁的进行总结得出:物质范畴是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和唯一特性。客观实在就是切切实实存在,根据这一规定,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概述物质观念的总成沿着恩格斯科学抽象的路子走下去,在列宁制定出经典物质定义的百年之后,再制定出一个新的物质定义可能吗?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物质定义相统一的时代来临了吗?
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物质定义的规定性,深刻揭示出物质的本质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概念认识的重大进步。以此而进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新领域。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只是从与精神对立统一的角度来谈客观实在,因此不能揭示出物质与物质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不能从与物质属性对立统一的角度彻底地揭示出物质实在的科学内涵。同时也没能进一步指出客观与实在的相互关系。因此,从哲学基础理论发展的需要看,必须对物质概念进行新的更为科学的概括。
本书拟定的物质定义为:物质是构成世界的根本要素,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一切属性的本原,是不依人的意志为生灭的客观实在。
所谓物质是构成世界的根本要素是说:其一,物质与物质属性是构成世界的两大要素,这两大要素对于构成世界的一切事物及整个世界都是基本的和必要的。其二,是说物质是构成世界的根本要素,而不是一般要素或从属要素。物质与物质属性在构成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相等的,而是有主有从,有重有轻的。在物质与物质属性关系上,何者为主,何者为从,何者为重,何者为轻呢?辩证唯物主义的回答是明显的,这就是,物质为主,物质属性为从;物质为重,物质属性为轻。这是因为物质是派生和决定物质属性的东西,物质属性是依附于物质而存在而发展的。因此,在构成世界的两大要素中,物质是根本要素,而物质属性是从属要素。
所谓物质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说从存在的角度讲,决定一切事物本质的不是物质属性,而是物质。这就是说,我们把事物一分为二,找出其矛盾的两个方面。这就是物质和物质属性。唯物辩证法进一步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内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鉴于前面分析的物质和物质属性在物质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即物质为主,物质属性为从,物质为重,物质属性为轻的关系,显然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物质而不在于物质属性。正是物质最终决定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因此,物质便是物质形态的本质。这一点我们从物质概念的字面上也可以看出来:物质,物质,就是物的本质。通俗的理解就是隐藏在事物内部进而又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就是物质。这一朴素的理解与科学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
所谓物质是一切属性的本原。是从物质与属性的关系角度来讲的。从根本上说,一切属性都是物质的属性。物质与属性虽然同处于一切事物之中,但从它们的关系来看物质是主,物质属性是从。物质属性是物质的表现,物质是物质属性的载体。物质属性是物质固有的性质,物质属性是物质派生的。因此,物质是物质属性的本原。
所谓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生灭的客观实在。其含义:一方面是从物质与物质的最高属性精神的相互关系角度来讲的。物质既然是物质属性的本原,当然也是物质最高属性精神的本原。精神既然就其本质来讲不过是物质的一种属性,那么物质的存在当然不能由精神来决定。因此物质的存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生灭的。这里用生灭一词代替了列宁的转移一词,从表述上更为准确。也是对恩格斯、列宁物质规定性核心内容的继承和发展。
另一方面,也是关于物质概念的核心内容,即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列宁物质定义的核心内容,是对物质本质的揭示和确定,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精髓。但是,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对于客观实在的理解,决不能误认为客观的即是实在的。如果把客观与实在等同看待,将会出现不可原谅的错误。因为客观与实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哲学概念。客观是对主观而言,就是说主观(即意识)之外的一切都是客观。客观即指主观以外的整个世界,即宇宙中一切物质形态的总和。因此客观不仅包含物质本身,也包含与物质共存的物质属性。所以,如果把客观与实在等同,也就是把物质属性与物质等同,进而把物质属性也说成实在(即物质)的了。如果是这样,就不能有效地把物质、物质属性和物质形态区别开来。因此,客观并不等于实在。客观并不是确定物质概念的充分条件,而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实在才是确定物质概念的既必要又充分的条件。严格地说,实在才是确定物质概念的核心词语,才是确定物质本质的关键所在。
总之,新的物质定义是从物质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物质与事物的关系、物质与属性的关系、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四个方面或角度来确定的。这是对物质概念全面而本质的界定,是对物质概念新的概括和抽象。
新的物质概念与列宁的物质概念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把两个概念相比较,有助于加深对物质新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新的物质概念定义与列宁的物质概念定义的关系是辩证否定、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新的物质定义继承了列宁关于客观实在的术语表述,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也就是继承了列宁物质定义的核心内容。这就是新定义与列宁物质定义的继承性。
与列宁物质定义的不同点在于:第一,该定义不仅从与意识的比较中解释物质,而是从与物质属性的关系比较中解释物质。这就把物质放在与之应该对立统一的矛盾中更科学地给予解释,把物质与物质属性进行了科学的区分,在与物质属性的比较中更科学地确定物质的内涵和外延,给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物质的客观实在的唯一特性创造了必要和充分的条件。从而进一步理顺了物质、物质属性和物质形态的逻辑关系,明确了物质与物质属性是事物内部存在的两个基本方面,强调了物质在事物中的本质地位。第二,纠正了把物质与意识作为哲学最高范畴的理论缺陷,进一步明确了客观与实在的不同内涵,更加科学地确定了物质客观实在的真实含义,为辩证唯物主义确定物质概念奠定了更加科学的基础,赋予了更加科学的内容。
物质概念的新概括,消除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物质概念长期分离的尴尬局面,为二者实现统一铺平了道路。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和哲学发展水平的历史局限,使自然科学和哲学对物质的理解和对物质概念的确定存在着说不清的分歧。自然科学主要是古典物理学对物质没有一个应有的定义,而从理解和使用上经常把一定的物质形态或物质结构称为物质。物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河北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制造入股合同协议书
- 2025年度农业科技企业员工借调与农业技术推广合同
- 2025年度个体工商户合伙协议范文与投资融资及财务规划协议
- 2025年度征收城市老旧危房房屋拆迁补偿协议
- 2025年度人事专员劳动合同(附员工培训服务内容)
- 2025年度文化产业发展劳动合同法规范与创意人才合同
- 2025年度个人租赁市场租赁合同电子签名合同
- 2025年度健康养生馆店铺承包合作协议
- 2025年度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机电安装服务协议
- 海洋钻井(平台)
- (完整版)电梯的钢结构施工方案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pt全共64页课件
-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痹病)中医临床路径
- 教学团队建设总结报告
- 研发经费填报指标说明及核算方法
- 装饰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及横道图
- 一年级思维训练(课堂PPT)
- 实木电脑桌书桌安装图
- GB_T 27025-2019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高清版)
- 俱乐部经营俱乐部经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