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课件)_第1页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课件)_第2页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课件)_第3页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课件)_第4页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14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4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课件)

我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经常会提到“意境”一词,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意境吗?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新课导入我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经常会提到“意境”一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作家作品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

1954年起,李可染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开始了他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克服重重困难,于1959年5月份在《美术》杂志发表了《漫谈山水画》一文,标志着他的尝试有了初步的成果。6月2日的《人民日报》以《山水画的意境》为题,转载了这篇文章。写作背景1954年起,李可染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山水画是国画的一种,以描绘山川景色为主。资料链接山水画是国画的一种,以描绘山川景色为主。资料链接惆怅(chóuchànɡ)沁园春(qìn)暮霭(ǎi)朝朝暮暮(zhāo)浮光掠影(lüè)夔门(kuí)真挚(zhì)渲染(xuàn)颐和园(yí)柏树(bǎi)字音字形惆怅(chóuchànɡ)沁园春(qìn)字音字形惆怅:伤感,失意。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临,到;境,境界,地方。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朝朝暮暮:意思是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木然:形容一动不动或面无表情、反应迟缓的样子。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至死也不肯罢休。就是说出来的话没有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意思。词语释义惆怅:伤感,失意。词语释义1、通读课文,全文可分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明确: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5~8):第三部分(9、10):说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全文可分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说明什么是山水画2、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3、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

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2、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4、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4、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5、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5、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长期观察。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李可染作品欣赏李可染作品欣赏(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4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课件)(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4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课件)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精读探究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3、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李白和毛主席的诗,目的是什么?

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

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3、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李白和毛主席的诗,目的是什4、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

一问一答,引出下文对“意境”产生原因的论述。5、第6自然段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4、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6、简述第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8自然段主要是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6、简述第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7、通读课文,作者认为获得“意境”主要渠道有哪些?

深刻认识客观对象,这需要创作者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强烈愿望。7、通读课文,作者认为获得“意境”主要渠道有哪些?1.你怎样理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千里”“万里”都不是目力所及的,是词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的扩展,这种开阔宏大的扩展只有胸怀博大、气魄雄伟之人才能做到。品读赏析1.你怎样理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2、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2、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3、作者引用杜甫诗句“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为了说明什么?

引述杜甫的话说明了意境和意匠是相互补充的。4、依据课文的论述,说说“意境”和“意匠”是怎样的关系。

“意境”是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由此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3、作者引用杜甫诗句“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赏析山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1.层层推进,逐层深入。

这篇文章论述山水画的意境,先从什么是意境开始论述,然后进一步论述意境产生的条件,最后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让读者逐步了解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以及意境与意匠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写作特色1.层层推进,逐层深入。写作特色2.旁征博引,论证有力。

文章大量列举了诗词和绘画中的实例,目的是通过这些实例证明意境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并阐释了获得意境的途径。大量的实例有力地证明了意境产生的基本条件。2.旁征博引,论证有力。

这篇课文探讨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作者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念:山水画家要注重长期观察,深刻认识对象,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抓住其精神实质,从而创造出意境,并且要注重意境和意匠相结合。课堂小结这篇课文探讨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作者阐述了自己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文中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拓展延伸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各种艺术门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拓展延伸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

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进行赏析。课后练习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谢谢!谢谢!14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14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4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课件)

我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经常会提到“意境”一词,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意境吗?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新课导入我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经常会提到“意境”一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作家作品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

1954年起,李可染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开始了他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克服重重困难,于1959年5月份在《美术》杂志发表了《漫谈山水画》一文,标志着他的尝试有了初步的成果。6月2日的《人民日报》以《山水画的意境》为题,转载了这篇文章。写作背景1954年起,李可染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山水画是国画的一种,以描绘山川景色为主。资料链接山水画是国画的一种,以描绘山川景色为主。资料链接惆怅(chóuchànɡ)沁园春(qìn)暮霭(ǎi)朝朝暮暮(zhāo)浮光掠影(lüè)夔门(kuí)真挚(zhì)渲染(xuàn)颐和园(yí)柏树(bǎi)字音字形惆怅(chóuchànɡ)沁园春(qìn)字音字形惆怅:伤感,失意。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临,到;境,境界,地方。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朝朝暮暮:意思是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木然:形容一动不动或面无表情、反应迟缓的样子。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至死也不肯罢休。就是说出来的话没有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意思。词语释义惆怅:伤感,失意。词语释义1、通读课文,全文可分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明确: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5~8):第三部分(9、10):说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全文可分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说明什么是山水画2、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3、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

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2、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4、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4、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5、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5、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长期观察。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李可染作品欣赏李可染作品欣赏(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4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课件)(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4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课件)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精读探究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3、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李白和毛主席的诗,目的是什么?

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

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3、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李白和毛主席的诗,目的是什4、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

一问一答,引出下文对“意境”产生原因的论述。5、第6自然段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4、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6、简述第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8自然段主要是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6、简述第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7、通读课文,作者认为获得“意境”主要渠道有哪些?

深刻认识客观对象,这需要创作者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强烈愿望。7、通读课文,作者认为获得“意境”主要渠道有哪些?1.你怎样理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千里”“万里”都不是目力所及的,是词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的扩展,这种开阔宏大的扩展只有胸怀博大、气魄雄伟之人才能做到。品读赏析1.你怎样理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2、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2、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3、作者引用杜甫诗句“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为了说明什么?

引述杜甫的话说明了意境和意匠是相互补充的。4、依据课文的论述,说说“意境”和“意匠”是怎样的关系。

“意境”是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由此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3、作者引用杜甫诗句“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赏析山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