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中考语文古诗词曲鉴赏2020中考语文第1讲从内容、形象角度鉴赏1.[2019·淮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6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第1讲从内容、形象角度鉴赏1.[2019·淮安]阅读下面诗(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3分)【考点一分析意象特点及作用】(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3分)【考[答案](1)“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又为下面二句抒情做铺垫。[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意象作用的能力。要分析首句中“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首先要结合整首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愁心”来赏析。本诗首句用的是比兴手法,“杨花”(柳絮)既是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农历二三月出现),流露了诗人的飘零之感;“子规”使人想到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常叫着“不如归去”,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恨。其次,可从结构上分析这两个意象与下句的关系。[答案](1)“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漂泊(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答案]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还有对好友恳切的思念和热诚的关怀。[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古诗写作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理解题干中“语近情遥”之意。“语近情遥”意思是所说的话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浅显易懂的,但所蕴含的情感却是深远的。根据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来分析本诗中最后两句的字面意思(语近)和所表达的诗人深厚的情感(情遥)。这两句诗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倾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予,别无他法。据此分析诗人情感即可。[答案]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2.[2019·连云港]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6分)重登云台山[清]陶澍①又踏金牛顶②上行,海风飞舄③上蓬瀛。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为访仙人④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长松迓⑤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注]①陶澍:清朝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管盐政。数次亲临海州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②金牛顶:在云台山前顶(清风顶)之后,俗称后顶。顶有金牛洞,又名二仙洞,相传有金、牛二师修道于此。③飞舄(xì):会飞的仙鞋。④仙人:指三元宫山僧。⑤迓(yà):迎接。2.[2019·连云港]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6分(1)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2分)【考点二意境特征(画面描绘)】[答案]描写了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解析]本题考查感知古诗的意境画面的能力。从颔联的两句所描写的画面看,是写云台山的景色的。上句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景的,从“晴犹挂”看出,上句写的是白天,且是晴天;“瀑”是看到的景物,根据“犹”(像)可知,“蛟龙”是用来比喻瀑布的形态的。下句重点从听觉的角度描景,“鸡犬”“有声”描写的是鸡鸣狗叫的情形,描述时,注意时间是“夜”,环境为“云中”。(1)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2分)【考点二(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①抒发了诗人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③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解析]本题考查感悟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从首联和颔联看出诗人对云台山景色的无比喜爱之情;从颈联看出诗人与朋友重逢时的欣喜之情;从尾联中的“三年”“髯雪已盈”看出诗人感叹岁月易逝的情感。(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技法精讲考点一分析意象特点及作用【答题思路】1.意象特点(内涵)抓住重点词语,把握其外在特点。这些重点词语主要指该意象前面的修饰限制语及后面的描述语,抓住这两类词语,就可以清楚其特点了。另外,要注意意象所处的地域(环境)特征、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尤其是后两者,不同季节的不同色调,传达出的情调是不同的。技法精讲考点一分析意象特点及作用如《泛舟后溪》的前两句“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写出了雨后后溪
、
的特点。要抓住“芳草”“水绿”两个重点词语,探究原因,可得出答案“清新”“优美”。2.分析意象作用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展开:
(1)营造意境。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渲染某种氛围,奠定某种感情基调。思考的着力点在于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如冷清的意象营造的是凄清的氛围,奠定的是伤感的情调。如《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清冷凄凉的氛围。如《泛舟后溪》的前两句“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2)表情达意。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3)衬托人物。一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二是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
(4)结构作用。或为前后照应,或为全诗线索。如(2019·淮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杨花”(柳絮)既是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农历二三月出现),流露了诗人的飘零之感;“子规”使人想到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恨。其次,可从结构上分析这两个意象与题目及下句的关系。(2)表情达意。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考点二意境特征(画面描绘)【答题思路】描绘画面题,一般要说出景物组成(描述画面)、画面特点(意境特点或类型)、画面名称三个要素。
首先,抓住时间、地点、人物、景物等要素及其特征。
其次,从形、色、声、味四个角度去观察,判断诗歌的意境基调(如悲凉、清新、明丽、灰暗等)。
最后,具体说明意境的构成。
考点二意境特征(画面描绘)注意:意境类型较多,常见的类型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宕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幽静朦胧等,在判定其类型特点时,要特别注意使用这些术语。如(2019·连云港)《重登云台山》一诗中颔联“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从描写的画面看,是写云台山的景色的。上句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景的,从“晴犹挂”看出,上句写的是白天,且是晴天;“瀑”是看到的景物,根据“犹”(像)可知,“蛟龙”是用来比喻瀑布的形态的。下句重点从听觉的角度描景,“鸡犬”“有声”描写的是鸡鸣狗叫的情形,时间是“夜”,环境为“云中”。注意:意境类型较多,常见的类型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第2讲从语言角度鉴赏1.[2019·南通]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6分)野渡[清]张謇野静河流阔,芦梢一向风。船趋①绳力健,水啮岸根空。村栅牛羊熟,滩菰②雁鹜丰。但无沧海警③,安乐是吾通。[注]①趋:疾行。②菰:生长在水里的一种草本植物。③沧海警:海上传来的倭寇侵扰的警报。第2讲从语言角度鉴赏1.[2019·南通]阅读下面这首诗,(1)本诗颔联中“啮”字用得很巧妙。请说说妙在何处。(3分)【考点三:炼字】[答案](1)示例:颔联中的“啮”字用得好,在这里是侵蚀之意,生动形象地写出水流湍急的状态。(意思对即可)[解析]本诗颔联中“啮”字,原意是“吞噬”“咬”的意思,这里和“水”结合在一起,意为“被水侵蚀”。生动形象地写出两岸被湍急河水冲刷而空的情景,解答时,围绕此意组织语言,意思对即可。(1)本诗颔联中“啮”字用得很巧妙。请说说妙在何处。(3分)(2)请以首联或颈联为例,谈谈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答案]示例:首联表现诗人在寂静的河面上迎风野渡时的轻松愉快之感。[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诗句或相关词语来体会,如首联中的“静”“一向风”等,体现了诗人在河面上迎风野渡时的轻松愉快。(2)请以首联或颈联为例,谈谈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2.[2019·宿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夜泊旅望①白居易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注]①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2.[2019·宿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1)联系全诗,说说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3分)[答案]离家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细读诗歌,整体把握诗的内容,并结合注释联系写作背景来分析“愁”的原因。此诗是作者自请外任,自长安赴钱塘途中所作。由“中宵起望乡”一句可知这忧愁里面有乡愁的成分;“沙明”四句是诗人中宵望见之景,给人一种清冷、空旷的感觉。结尾两句看似是在叙事,写路途遥远,实质上隐含着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不知道到杭州的仕途究竟如何(1)联系全诗,说说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3分)[答案](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3分)【考点四:赏析句子】[答案]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名句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可从诗歌的写作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如颔联运用了对偶、比喻等修辞,然后分析是如何运用这种修辞的,最后分析其表达的情感。(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3分)【考点四:赏析句(3)颔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3)颔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表现技巧和抒情方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理解颔联是如何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深挚的:月明星疏的夜晚,船上的帆白茫茫一片,整个船上都像铺满了秋霜。“沙明”“浦月”“帆白”“船霜”构建出了一个空旷清冷的秋夜。在如此寒冷的秋夜里,诗人孤身一人站在船头遥望江面,冷风袭来,秋霜已降,更加体现诗人心绪难平。接着逐一分析备选项,找到与之手法相同的一项即可。[答案]D考点三炼字【答题思路】解答这类题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炼字题的答题要点:
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字不离句”,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准确无误。考点三炼字【答题思路】
看该字是否运用某种修辞,如拟人、比喻、双关等。
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语言简练,信息全面。
分析该字烘托的意境或表达的思想感情。看该字是否运用某种修辞,如拟人、比喻、双关等。【小贴士】常考的炼字类型有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叠词,同学们要注意这些词的作用和答题要点。常考炼字类型答题要点(作用或效果)示例动词统摄全篇,突出动态、变化、气势,有时会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画面动态感,展现鲜明的意境,表现出作者的精神、气概或心情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全诗开阔的意境和雄浑的气势,表现出诗人的英雄气概【小贴士】常考炼字类型答题要点(作用或效果)示例动词统摄全(续表)常考炼字类型答题要点(作用或效果)示例形容词贯穿全篇,突出事物或人物的状态,有时会采用修辞方法,使事物具体鲜明,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奠定全篇豪迈的感情基调,展现出作者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抒发了词人一心报国的壮志豪情副词修饰限制动词,突出事物或人物的程度、状态,使事物或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具体,从而更为妥帖地传达出作者当时的心境与情感
“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修饰“见”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的恬淡形象,展现出他闲适的心境(续表)常考炼字类型答题要点(作用或效果)示例形容词贯穿全(续表)常考炼字类型答题要点(作用或效果)示例名词名词连用可以凝练地展现出动态的画面,呈现给读者蒙太奇般的剪接镜头,让人深受感染、充分体验当时的意境,体会到作者的心境
“枯藤老树昏鸦”通过一系列的名词,展现出一幅天涯秋景图,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作者的羁旅苦思和寂寞之情叠词叠词在形式上富有节奏与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可以渲染氛围,展现意境,同时传递出作者的独特的心绪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中的“悠悠”属于叠词,富有音韵之美,渲染出时间的漫长久远,表现出作者的绵长无穷的千古兴亡之感(续表)常考炼字类型答题要点(作用或效果)示例名词名词连用【答题模板】×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答题模板】考点四赏析句子【答题思路】中考对古诗词中句子的赏析,可采用下面的赏析步骤:
第一步,释含义。解释该句在诗词中的含义和对表达诗歌主旨的作用。
第二步,明手法。点明该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第三步,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句放入诗词中,再现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分析。
第四步,点作用。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等。考点四赏析句子【答题思路】如(2019·宿迁)《夜泊旅望》一诗的颔联“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从诗歌的写作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描绘了什么景象,最后点出颔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如(2019·宿迁)《夜泊旅望》一诗的颔联“沙明连浦月,第3讲从情感角度鉴赏1.[2019·扬州]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6分)赠别[唐]赵嘏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第3讲从情感角度鉴赏1.[2019·扬州]阅读下面诗歌,回(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3分)[答案]“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鉴赏能力。主要从三个角度赏析:一是“萋萋”的基本意思,二是从形式上或修辞角度理解运用“萋萋”这个词的作用,三是该词对作者的情感影响。(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3分)[答案]“萋萋”是指(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3分)【考点五概括思想内容或作者情感】[答案]即将与友人各奔东西,表现了诗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把握。“赠别”说明本诗是送别诗,自然有不舍之情;写“萋萋秋草”“残阳”等荒凉的秋色,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同醉伴”“各东西”可见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3分)【考点五概括思想2.[2017·淮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6分)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2017·淮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6分)(1)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3分)[答案]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诗歌中对景物的描写,作用一般有三:描写某种景象;渲染某种氛围;烘托某种情感。在本诗中,作者写“白日斜”就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以及当时夕阳西下的黄昏景象。在古诗词中,作者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手法来表达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因而除了“落日黄昏”的景象外,诗人还将愤然辞官结束仕途、离别亲朋好友的氛围和情绪表达了出来。回答时注意用准“描写了”“渲染了”“烘托了”等词语。(1)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3分)[答案]运用环境(2)三、四句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3分)[答案]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解析]本题考查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诗歌中的思想情感一般包含在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或者蕴含在作者的抒情、议论中。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终止了;但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同时又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自己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2)三、四句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3分)[答案]对新生命技法精讲考点五概括思想内容或作者情感【答题思路】古代诗歌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下面从古代诗歌题材划分讲解古代诗歌思想内容或情感的特点。技法精讲考点五概括思想内容或作者情感1.山水田园类教材诗歌代表:《游山西村》《饮酒(其五)》《钱塘湖春行》等。首先,把握景物(意象)特征。常见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其次,领悟诗人融于景物的情感。山水田园诗表达的常见的思想情感有: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等。另有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1.山水田园类2.军旅边塞类教材诗歌代表:《使至塞上》《渔家傲·秋思》等。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赏读这一类诗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首先,找出有代表性的意象。这些意象(景象),从物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孤城、飞雁、走马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军旅边塞类其次,推断思想感情。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或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或惊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等。其次,推断思想感情。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或抒发报3.怀古咏史类教材诗歌代表:《登幽州台歌》《泊秦淮》《赤壁》等。首先,弄清作品涉及的史实、有关历史人物,尤其是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等意象,如: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骊山、赤壁、马嵬、华清宫、汴河、乌江亭等。其次,猜想其思想感情。
(1)怀古伤今:①昔胜今衰,繁华远去,世事沧桑,感慨盛衰无常;②物是人非,风景依旧,朱颜已改,感慨时光匆匆。3.怀古咏史类(2)怀古伤己:①表达希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③古人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不能才尽其用,对比之下郁郁寡欢、消极遁世。
(3)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2)怀古伤己:①表达希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4.送别怀人类教材诗歌代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常见意象:杨柳、长亭、短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4.送别怀人类5.羁旅思乡类教材诗歌代表:《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等。意象: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以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雁——“人归落雁后”,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情感:羁旅孤凄之愁,恋家怀人之思,怀才不遇之苦,厌战思家之情。5.羁旅思乡类6.爱情闺怨类教材诗歌代表:《夜雨寄北》《关雎》《蒹葭》等。情感:①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②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③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的向往;④表达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喻指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⑤表达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6.爱情闺怨类第4讲从表达技巧角度鉴赏[2018·连云港]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5分)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第4讲从表达技巧角度鉴赏[2018·连云港]阅读下面一首唐(1)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2分)[答案]诗中用一系列动词,描写了孤雁不饮不啄,边飞边唤的情景,表现了孤雁的执着。[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分析作者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就是要理解诗的内容及诗的意象,本诗主要描写的是孤雁,为了寻找雁群,它不吃不喝,飞行万里。从诗中的动词“不饮啄”“飞鸣”可以看出。(1)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2分)[答案(2)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考点六鉴赏表达技巧】(2)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答案]衬托(反衬、对比、陪衬)。蕴含了对野鸦(像野鸦那样的俗客庸夫)的不满与厌恶,对孤雁的同情与赞美,对知己亲朋不能见面的伤感。(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归纳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题目来看,这首诗写的是孤雁,从内容上来看,写的是孤雁的执着。孤雁那样孤单,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尾联写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显然是用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蕴含情感也是由表及里,表面写对孤雁的同情与赞美,实质是写自己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又要面对着一些庸夫俗客时的厌恶而悲苦的心境。[答案]衬托(反衬、对比、陪衬)。蕴含了对野鸦(像野鸦那样的技法精讲考点六鉴赏表达技巧【答题思路】1.审题干。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2.明技巧。恰当地使用术语,指明诗歌在艺术构思方面的技巧。(步骤一)3.析运用。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这一艺术构思是怎样体现的。(步骤二)4.说效果。分析这种艺术构思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步骤三)技法精讲考点六鉴赏表达技巧修辞方法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布衾多年冷似铁”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谐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丝”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瀚海阑干百丈冰”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修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续表)修辞方法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感时花溅泪”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感受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续表)修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表达方式抒情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是诗人不借助于任何事物,而直接鲜明地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寓情于景间接抒情的一种。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其特点是:表面写景,实质写情,所表达的情感不直接写出来。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一种。借景抒情即借助于描写的某种景物来抒发感情。其特点是:景、情都明确地写出来。如《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续表)表抒情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是诗人不借助于任何事物,而直接鲜表达方式描写景物描写对景物的形态、颜色等方面进行描写。如《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细节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肖像(外貌)、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这种表达方式一般只在长篇叙事诗中,如《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白描用明快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前三句议论常见于直接揭示某种哲理的诗句中,如《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叙事这种表达方式较为少见,常见于长篇叙事诗中,如《木兰诗》《卖炭翁》等(续表)表描写景物描写对景物的形态、颜色等方面进行描写。如《钱塘湖(续表)表现手法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例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动静结合
指描写景物时既有有动态景物的描写,也有静态景物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虚实结合虚写即想象某种情境、景物,实写即写眼前真实的景物,二者互相结合,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李商隐《无题》(续表)表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续表)表现手法衬托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其他事物的艺术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正衬如《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反衬如《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烘托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简言之,烘托即描写景物,以便达到“烘云托月”“众星捧月”的效果。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续表)表衬托衬托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续表)表现手法用典
运用典故来抒情表意。例如《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燕然”即运用了典故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物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例如《行路难(其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提示:只呈现物象,而所象征的意思非常隐晦)托物言志诗人不直接表露心志,而是借用某种事物,把自己的理想、志向、人格操守寄托于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歌颂中。这种表现手法常见于咏物诗中,例如于谦《石灰吟》借写“石灰”表达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和决心。(注意:借物抒情抒发的是情感,而托物言志表达的是志向)(续表)表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表意。例如《使至塞上》中“萧关(续表)表现手法比兴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常见于先秦诗歌中,例如《蒹葭》《关雎》(续表)表现比兴“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梳理链接】本书《教材精华》详细梳理统编版教材七~九年级40首古诗词曲,详见教材精华P011-P027;《满分训练》针对每首古诗词曲进行训练,详见《满分训练》P289-P304。【梳理链接】2020中考语文古诗词曲鉴赏2020中考语文第1讲从内容、形象角度鉴赏1.[2019·淮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6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第1讲从内容、形象角度鉴赏1.[2019·淮安]阅读下面诗(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3分)【考点一分析意象特点及作用】(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3分)【考[答案](1)“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又为下面二句抒情做铺垫。[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意象作用的能力。要分析首句中“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首先要结合整首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愁心”来赏析。本诗首句用的是比兴手法,“杨花”(柳絮)既是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农历二三月出现),流露了诗人的飘零之感;“子规”使人想到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常叫着“不如归去”,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恨。其次,可从结构上分析这两个意象与下句的关系。[答案](1)“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漂泊(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答案]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还有对好友恳切的思念和热诚的关怀。[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古诗写作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理解题干中“语近情遥”之意。“语近情遥”意思是所说的话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浅显易懂的,但所蕴含的情感却是深远的。根据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来分析本诗中最后两句的字面意思(语近)和所表达的诗人深厚的情感(情遥)。这两句诗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倾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予,别无他法。据此分析诗人情感即可。[答案]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2.[2019·连云港]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6分)重登云台山[清]陶澍①又踏金牛顶②上行,海风飞舄③上蓬瀛。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为访仙人④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长松迓⑤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注]①陶澍:清朝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管盐政。数次亲临海州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②金牛顶:在云台山前顶(清风顶)之后,俗称后顶。顶有金牛洞,又名二仙洞,相传有金、牛二师修道于此。③飞舄(xì):会飞的仙鞋。④仙人:指三元宫山僧。⑤迓(yà):迎接。2.[2019·连云港]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6分(1)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2分)【考点二意境特征(画面描绘)】[答案]描写了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解析]本题考查感知古诗的意境画面的能力。从颔联的两句所描写的画面看,是写云台山的景色的。上句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景的,从“晴犹挂”看出,上句写的是白天,且是晴天;“瀑”是看到的景物,根据“犹”(像)可知,“蛟龙”是用来比喻瀑布的形态的。下句重点从听觉的角度描景,“鸡犬”“有声”描写的是鸡鸣狗叫的情形,描述时,注意时间是“夜”,环境为“云中”。(1)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2分)【考点二(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①抒发了诗人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逢)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③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解析]本题考查感悟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从首联和颔联看出诗人对云台山景色的无比喜爱之情;从颈联看出诗人与朋友重逢时的欣喜之情;从尾联中的“三年”“髯雪已盈”看出诗人感叹岁月易逝的情感。(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技法精讲考点一分析意象特点及作用【答题思路】1.意象特点(内涵)抓住重点词语,把握其外在特点。这些重点词语主要指该意象前面的修饰限制语及后面的描述语,抓住这两类词语,就可以清楚其特点了。另外,要注意意象所处的地域(环境)特征、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尤其是后两者,不同季节的不同色调,传达出的情调是不同的。技法精讲考点一分析意象特点及作用如《泛舟后溪》的前两句“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写出了雨后后溪
、
的特点。要抓住“芳草”“水绿”两个重点词语,探究原因,可得出答案“清新”“优美”。2.分析意象作用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展开:
(1)营造意境。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渲染某种氛围,奠定某种感情基调。思考的着力点在于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如冷清的意象营造的是凄清的氛围,奠定的是伤感的情调。如《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清冷凄凉的氛围。如《泛舟后溪》的前两句“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2)表情达意。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3)衬托人物。一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二是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
(4)结构作用。或为前后照应,或为全诗线索。如(2019·淮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杨花”(柳絮)既是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农历二三月出现),流露了诗人的飘零之感;“子规”使人想到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恨。其次,可从结构上分析这两个意象与题目及下句的关系。(2)表情达意。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考点二意境特征(画面描绘)【答题思路】描绘画面题,一般要说出景物组成(描述画面)、画面特点(意境特点或类型)、画面名称三个要素。
首先,抓住时间、地点、人物、景物等要素及其特征。
其次,从形、色、声、味四个角度去观察,判断诗歌的意境基调(如悲凉、清新、明丽、灰暗等)。
最后,具体说明意境的构成。
考点二意境特征(画面描绘)注意:意境类型较多,常见的类型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宕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幽静朦胧等,在判定其类型特点时,要特别注意使用这些术语。如(2019·连云港)《重登云台山》一诗中颔联“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从描写的画面看,是写云台山的景色的。上句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景的,从“晴犹挂”看出,上句写的是白天,且是晴天;“瀑”是看到的景物,根据“犹”(像)可知,“蛟龙”是用来比喻瀑布的形态的。下句重点从听觉的角度描景,“鸡犬”“有声”描写的是鸡鸣狗叫的情形,时间是“夜”,环境为“云中”。注意:意境类型较多,常见的类型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第2讲从语言角度鉴赏1.[2019·南通]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6分)野渡[清]张謇野静河流阔,芦梢一向风。船趋①绳力健,水啮岸根空。村栅牛羊熟,滩菰②雁鹜丰。但无沧海警③,安乐是吾通。[注]①趋:疾行。②菰:生长在水里的一种草本植物。③沧海警:海上传来的倭寇侵扰的警报。第2讲从语言角度鉴赏1.[2019·南通]阅读下面这首诗,(1)本诗颔联中“啮”字用得很巧妙。请说说妙在何处。(3分)【考点三:炼字】[答案](1)示例:颔联中的“啮”字用得好,在这里是侵蚀之意,生动形象地写出水流湍急的状态。(意思对即可)[解析]本诗颔联中“啮”字,原意是“吞噬”“咬”的意思,这里和“水”结合在一起,意为“被水侵蚀”。生动形象地写出两岸被湍急河水冲刷而空的情景,解答时,围绕此意组织语言,意思对即可。(1)本诗颔联中“啮”字用得很巧妙。请说说妙在何处。(3分)(2)请以首联或颈联为例,谈谈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答案]示例:首联表现诗人在寂静的河面上迎风野渡时的轻松愉快之感。[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诗句或相关词语来体会,如首联中的“静”“一向风”等,体现了诗人在河面上迎风野渡时的轻松愉快。(2)请以首联或颈联为例,谈谈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2.[2019·宿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夜泊旅望①白居易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注]①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2.[2019·宿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1)联系全诗,说说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3分)[答案]离家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细读诗歌,整体把握诗的内容,并结合注释联系写作背景来分析“愁”的原因。此诗是作者自请外任,自长安赴钱塘途中所作。由“中宵起望乡”一句可知这忧愁里面有乡愁的成分;“沙明”四句是诗人中宵望见之景,给人一种清冷、空旷的感觉。结尾两句看似是在叙事,写路途遥远,实质上隐含着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不知道到杭州的仕途究竟如何(1)联系全诗,说说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3分)[答案](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3分)【考点四:赏析句子】[答案]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名句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可从诗歌的写作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如颔联运用了对偶、比喻等修辞,然后分析是如何运用这种修辞的,最后分析其表达的情感。(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3分)【考点四:赏析句(3)颔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3)颔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表现技巧和抒情方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理解颔联是如何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深挚的:月明星疏的夜晚,船上的帆白茫茫一片,整个船上都像铺满了秋霜。“沙明”“浦月”“帆白”“船霜”构建出了一个空旷清冷的秋夜。在如此寒冷的秋夜里,诗人孤身一人站在船头遥望江面,冷风袭来,秋霜已降,更加体现诗人心绪难平。接着逐一分析备选项,找到与之手法相同的一项即可。[答案]D考点三炼字【答题思路】解答这类题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炼字题的答题要点:
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字不离句”,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准确无误。考点三炼字【答题思路】
看该字是否运用某种修辞,如拟人、比喻、双关等。
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语言简练,信息全面。
分析该字烘托的意境或表达的思想感情。看该字是否运用某种修辞,如拟人、比喻、双关等。【小贴士】常考的炼字类型有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叠词,同学们要注意这些词的作用和答题要点。常考炼字类型答题要点(作用或效果)示例动词统摄全篇,突出动态、变化、气势,有时会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画面动态感,展现鲜明的意境,表现出作者的精神、气概或心情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全诗开阔的意境和雄浑的气势,表现出诗人的英雄气概【小贴士】常考炼字类型答题要点(作用或效果)示例动词统摄全(续表)常考炼字类型答题要点(作用或效果)示例形容词贯穿全篇,突出事物或人物的状态,有时会采用修辞方法,使事物具体鲜明,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奠定全篇豪迈的感情基调,展现出作者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抒发了词人一心报国的壮志豪情副词修饰限制动词,突出事物或人物的程度、状态,使事物或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具体,从而更为妥帖地传达出作者当时的心境与情感
“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修饰“见”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的恬淡形象,展现出他闲适的心境(续表)常考炼字类型答题要点(作用或效果)示例形容词贯穿全(续表)常考炼字类型答题要点(作用或效果)示例名词名词连用可以凝练地展现出动态的画面,呈现给读者蒙太奇般的剪接镜头,让人深受感染、充分体验当时的意境,体会到作者的心境
“枯藤老树昏鸦”通过一系列的名词,展现出一幅天涯秋景图,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作者的羁旅苦思和寂寞之情叠词叠词在形式上富有节奏与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可以渲染氛围,展现意境,同时传递出作者的独特的心绪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中的“悠悠”属于叠词,富有音韵之美,渲染出时间的漫长久远,表现出作者的绵长无穷的千古兴亡之感(续表)常考炼字类型答题要点(作用或效果)示例名词名词连用【答题模板】×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答题模板】考点四赏析句子【答题思路】中考对古诗词中句子的赏析,可采用下面的赏析步骤:
第一步,释含义。解释该句在诗词中的含义和对表达诗歌主旨的作用。
第二步,明手法。点明该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第三步,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句放入诗词中,再现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分析。
第四步,点作用。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等。考点四赏析句子【答题思路】如(2019·宿迁)《夜泊旅望》一诗的颔联“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从诗歌的写作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描绘了什么景象,最后点出颔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如(2019·宿迁)《夜泊旅望》一诗的颔联“沙明连浦月,第3讲从情感角度鉴赏1.[2019·扬州]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6分)赠别[唐]赵嘏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第3讲从情感角度鉴赏1.[2019·扬州]阅读下面诗歌,回(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3分)[答案]“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鉴赏能力。主要从三个角度赏析:一是“萋萋”的基本意思,二是从形式上或修辞角度理解运用“萋萋”这个词的作用,三是该词对作者的情感影响。(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3分)[答案]“萋萋”是指(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3分)【考点五概括思想内容或作者情感】[答案]即将与友人各奔东西,表现了诗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把握。“赠别”说明本诗是送别诗,自然有不舍之情;写“萋萋秋草”“残阳”等荒凉的秋色,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同醉伴”“各东西”可见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3分)【考点五概括思想2.[2017·淮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6分)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2017·淮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6分)(1)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3分)[答案]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诗歌中对景物的描写,作用一般有三:描写某种景象;渲染某种氛围;烘托某种情感。在本诗中,作者写“白日斜”就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以及当时夕阳西下的黄昏景象。在古诗词中,作者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手法来表达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因而除了“落日黄昏”的景象外,诗人还将愤然辞官结束仕途、离别亲朋好友的氛围和情绪表达了出来。回答时注意用准“描写了”“渲染了”“烘托了”等词语。(1)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3分)[答案]运用环境(2)三、四句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3分)[答案]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解析]本题考查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诗歌中的思想情感一般包含在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或者蕴含在作者的抒情、议论中。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终止了;但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同时又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自己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2)三、四句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3分)[答案]对新生命技法精讲考点五概括思想内容或作者情感【答题思路】古代诗歌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下面从古代诗歌题材划分讲解古代诗歌思想内容或情感的特点。技法精讲考点五概括思想内容或作者情感1.山水田园类教材诗歌代表:《游山西村》《饮酒(其五)》《钱塘湖春行》等。首先,把握景物(意象)特征。常见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其次,领悟诗人融于景物的情感。山水田园诗表达的常见的思想情感有: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等。另有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1.山水田园类2.军旅边塞类教材诗歌代表:《使至塞上》《渔家傲·秋思》等。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赏读这一类诗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首先,找出有代表性的意象。这些意象(景象),从物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孤城、飞雁、走马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军旅边塞类其次,推断思想感情。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或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或惊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等。其次,推断思想感情。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或抒发报3.怀古咏史类教材诗歌代表:《登幽州台歌》《泊秦淮》《赤壁》等。首先,弄清作品涉及的史实、有关历史人物,尤其是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等意象,如: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骊山、赤壁、马嵬、华清宫、汴河、乌江亭等。其次,猜想其思想感情。
(1)怀古伤今:①昔胜今衰,繁华远去,世事沧桑,感慨盛衰无常;②物是人非,风景依旧,朱颜已改,感慨时光匆匆。3.怀古咏史类(2)怀古伤己:①表达希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③古人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不能才尽其用,对比之下郁郁寡欢、消极遁世。
(3)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2)怀古伤己:①表达希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4.送别怀人类教材诗歌代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常见意象:杨柳、长亭、短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4.送别怀人类5.羁旅思乡类教材诗歌代表:《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等。意象: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以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雁——“人归落雁后”,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情感:羁旅孤凄之愁,恋家怀人之思,怀才不遇之苦,厌战思家之情。5.羁旅思乡类6.爱情闺怨类教材诗歌代表:《夜雨寄北》《关雎》《蒹葭》等。情感:①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②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③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的向往;④表达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喻指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⑤表达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6.爱情闺怨类第4讲从表达技巧角度鉴赏[2018·连云港]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5分)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第4讲从表达技巧角度鉴赏[2018·连云港]阅读下面一首唐(1)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2分)[答案]诗中用一系列动词,描写了孤雁不饮不啄,边飞边唤的情景,表现了孤雁的执着。[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分析作者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就是要理解诗的内容及诗的意象,本诗主要描写的是孤雁,为了寻找雁群,它不吃不喝,飞行万里。从诗中的动词“不饮啄”“飞鸣”可以看出。(1)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2分)[答案(2)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考点六鉴赏表达技巧】(2)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答案]衬托(反衬、对比、陪衬)。蕴含了对野鸦(像野鸦那样的俗客庸夫)的不满与厌恶,对孤雁的同情与赞美,对知己亲朋不能见面的伤感。(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归纳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题目来看,这首诗写的是孤雁,从内容上来看,写的是孤雁的执着。孤雁那样孤单,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尾联写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显然是用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蕴含情感也是由表及里,表面写对孤雁的同情与赞美,实质是写自己既不能与知己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艺师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试题及答案
- 煤气化技术的能源消费模式转型策略考核试卷
- 2025年危险化学品安全-氯化工艺作业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 2023年中国铁路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3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微生物检验中的数据管理方法试题及答案
- 资产配置策略相关考题及答案
- 项目进度推进中的优先级管理试题及答案
- 2023年中国联通内蒙古分公司夏季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空调器质量检测方法与设备考核试卷
- 球机施工方案
- 2025年安全员之B证(项目负责人)通关题库(附答案)
- 危险品驾驶员聘用合同二零二五年
- 贵州国企招聘2025遵义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7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企业文化调研方案
- GB/T 45440-2025电子商务家政家政服务人员能力信息描述
- 家庭教育:身教重于言传
- 石化行业智能化升级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砖砌围墙工程施工方案
- 儿童卫生习惯的养成与学校教育的结合
- 手术室烟雾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