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19辛亥革命训练【含答案】_第1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19辛亥革命训练【含答案】_第2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19辛亥革命训练【含答案】_第3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19辛亥革命训练【含答案】_第4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19辛亥革命训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九辛亥革命(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天津模拟)1907年5月,光复会首领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失败被杀;1908年11月,熊成基带领安徽新军一部分突破安庆,举行起义,结果失败。他们的行动表明长江一带的新军 ()A.成为同盟会依靠的革命武装B.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C.不满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D.深感民族危机加深的严重选B。从材料可以看出,学生军起义、安徽新军起义,都受到了当时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影响,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同盟会,排除A;C是四川保路运动爆发的原因,排除C;新军起义是要反对清王朝,而不是反侵略,故排除D。2.1903年清政府开设了经济特科。首场题为“大戴礼保保其身体,博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汉武帝造白金为币,分为三品,当钱多少各有定值,其后白金渐贱,钱制亦屡更,竟未通行,宜用何术整齐之策”。材料表明 ()A.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导了教育改革B.科举不再从“四书五经”中命题C.政府各级官吏均由新式人才担任D.清政府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做出的调整选D。据材料时间可知正是清末新政时期,经济特科的开设表明清政府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做出调整,故D正确;此时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故A错误;据首场题目可知,仍然没有超出礼、义、德等儒家思想范畴,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才的任用,C错误。【加固训练】“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这一改革是 ()A.洋务运动B.维新运动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推动宪政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说明改革失败,清末新政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故C正确。3.(青岛模拟)下表是1904年全国留日学生省区分布统计表,这反映了省区人数省区人数省区人数省区人数浙江191福建76旗籍30湖南363直隶172山西56河南12四川321云南126江西52陕西3江苏280安徽84贵州38广西26湖北341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密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不同选A。由材料数据可知,1904年陕西、贵州等地的留日学生比湖南、湖北和四川的留日学生少得多,这反映了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不同,故A正确;留日学生省区分布和革命运动无关,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留学政策的变化,故C错误;材料数据不能体现西方列强势力范围,故D错误。4.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选D。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新军等革命武装力量,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故答案为D。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5.(西安模拟)孙中山认为:“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为避免这种情况在中国发生,孙中山提出的策略是 ()A.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B.建立民主立宪政体C.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D.核定地价平均地权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下的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因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的主张,并希望能够“毕其功于一役”,D正确;A体现的是民族主义,排除;孙中山主张建立的是民主共和政体,B排除;C是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内容,排除。【加固训练】“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段话表明孙中山强调的革命中心纲领是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选C。题干材料的大意是在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完成民族革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废除君主专制政体,实质上表达了对民主共和的向往,故C正确。6.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 ()A.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摒弃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民主共和理念已经深入人心D.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选D。根据材料“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各派共同推动的结果,故选D;A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辛亥革命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错误。7.孙中山坦率地承认:“倘近数日内,无足够之资金以解燃眉之急……虽经种种筹划,而时光荏苒,交涉迄无结果……于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之前,作为最后之手段,唯有与袁世凯缔结和议,以防天下大乱。”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既得革命成果B.实现和平建国C.顺利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缓解财政困难选A。材料反映了当时南京临时政府由于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与袁世凯议和,不然就会因为财政危机而导致“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既得革命成果,故选A。8.(菏泽模拟)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B.革命派内部存在分歧C.行政权有效制约了立法权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选A。从材料中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等信息来看,说明该法在政体设计上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存在缺陷。故答案为A。9.(泰安模拟)1912年2月,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这样一篇评论:“在这样的国家里,是否能够突然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中国,总之就是这个中国,决心要这样做。中国已经高高兴兴地着手做这样伟大的事情。”材料表明 ()A.英国不赞同中国实行共和政体B.英国对两种政体的衔接有疑虑C.当时中国共和理念已深入人心D.英国十分惋惜晚清政府的失败选B。根据材料时间以及“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可知,1912年的中国以共和制代替了君主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描述的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从英国报纸的描述来看,其对中国这样的做法持有疑虑,B正确。10.“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材料中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主要是指 ()A.使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D.宣传了维新变法的思想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材料中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主要是指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故A正确。11.(临沂模拟)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能否实施民主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反映出 ()A.民主政治在中国得到基本确立B.共和政体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流C.专制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D.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选D。根据“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已深入人心,腐朽的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民主体制更利于推动中国解决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说明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故D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政治并未确立起来,排除A;材料信息未涉及世界潮流趋势,排除B;“彻底退出”不符合史实,排除C。12.(本溪模拟)某学者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据此可知,他认为辛亥革命最大的贡献在于 ()A.结束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C.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选A。据材料“‘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可知,辛亥革命最大的贡献在于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A符合题意;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的是新中国成立,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说法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2分)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信仰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刊行、集会、结社、信教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4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8分)第(1)题,原则,材料一体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否定了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反映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的原则。材料二中的内容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第(2)题,评价,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即可。答案:(1)原则: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4分)(2)评价:进步性: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的规定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国民拥有一系列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它的颁布促使民主共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6分)局限性: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很难实现。(2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摘编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150字左右)题目中明确了观点是“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一方面突出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性,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加以论述;但另一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