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黑格尔刑法哲学思想中的报复刑罚论_第1页
浅析黑格尔刑法哲学思想中的报复刑罚论_第2页
浅析黑格尔刑法哲学思想中的报复刑罚论_第3页
浅析黑格尔刑法哲学思想中的报复刑罚论_第4页
浅析黑格尔刑法哲学思想中的报复刑罚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黑格尔刑法哲学思想中的报复刑罚论——研读吕世伦先生有关黑格尔法哲学论著的心得特别鸣谢吕世伦先生,他的论著给我有益的启发和深刻的影响。——水天一鸿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而他的法哲学又是德国古典法哲学的最高成就。 他的法哲学作为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其名著《法哲学原理》中首次完成,至此,西方法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传统,达到了令人炫目、无以复加的高度抽象性。黑格尔的刑法思想是构成他哲学体系的一个要素,对后世刑法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本文试图以简短的篇幅,浅析黑格尔法刑法哲学思想中的报复刑罚论。一、黑格尔法哲学的逻辑起点分析考察黑格尔的刑罚哲学,就不能不首先对他的法哲学乃至整个哲学体系有一个简明的了解。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就是绝对理念(AbsoluteIdea)通过一系列否定之否定(正、反、合)的环节和阶段,实现其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的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按照黑格尔的解释,宇宙间存在一种既不属于人,也不属于整个人类,而是存在于主体之外的绝对理念。它的运动发展产生了万事万物。 绝对理念经过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发展到精神阶段。精神阶段中客观精神涉及法、道德和伦理。 《法哲学原理》就是黑格尔《哲学全书》中客观精神部分的发展、发挥和补充。具体而言,绝对理念经历了逻辑、自然、精神三大阶段,相应于其哲学体系中的逻辑学(研究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是他体系的中心)、自然哲学(研究理念的他在或外化的科学)、精神哲学(研究理念由他在而回复到自身的科学),后两者又都可以叫做“应用逻辑学”。而精神哲学又分为三大部分:其一、主观精神,实际上是研究个人意识及其变化发展的,又分为灵魂、意识、心灵三个环节;其二、客观精神,实际上是研究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的,分法、道德、伦理三个环节;其三、绝对精神,即研究所谓绝对意识,又分为艺术、宗教、哲学三个环节。黑格尔的法哲学也就是关于客观精神的哲学, 是客观精神通过否定之否定的矛盾运动转化为现实社会关系的内容和过程。因此黑格尔法哲学既研究法(他叫做抽象法),又研究道德(他认为道德是人内心的法),还研究实际的伦理关系和社会关系,即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因为它们都是法和道德的现实化、 一体化。这就表明法哲学逻辑起点的出现不是孤立的、 偶然的,而是黑格尔整个哲学思维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是绝对理念在完成主观精神阶段的发展后获得的一个成果,是为了展现客观精神无比丰富、 复杂、深邃的辩证发展过程的必然要求。黑格尔通过综合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以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明确地把“占有”作为了他的法哲学的逻辑起点,以便从“这个最初的抽象规定” ,“通过一定内在程序达到它”“最丰富的规定”,从而展现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发展。因为黑格尔认为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即法是自由意志的实现。而自由意志这一法的理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意志的直接定在,即自由意志借助外物,占有财产来实现自己,这就是“抽象法”或形式法的领域,是客观意志的法;第二阶段,是自由意志在自身中的反思, 是人们内心的实现,表现为行为主体为善为恶的内在信念,这就是“道德”领域,是主观意志的法;这就是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统一,是反思着的自由意志及其在外部世界中得到实现,“伦理”,如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这就是黑格尔把这些阶段和层次的排列演进都看成是一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并体现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过程。抽象法就是一般地表现这种权利可能性的东西。 然而可能性本身就包含不可能性, 所以抽象法仅是一种“形式的法”,抽象法不能要求每一个单一人格的确定的权利,而只能是以禁令为基础,命令每个人都不得否定他人的人格。抽象法的第一个环节是所有权,而“占有”是整个所有权的第一个环节,是所有权最重要、最关键、最本质的规定,乃至于黑格尔甚至把占有与所有权视作同等程序、 同一序列的概念,所以他说:“占有,就是所有权"。[1]并且,黑格尔法哲学就是直接从占有引出所有权。当然,黑格尔并未把占有当作所有权的全部要义,按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 “所有权”要通过占有、使用和转让得以真正实现;所有权特别是占有,还仅仅是有关单个人的自由, “是一般抽象意志的自由”,它必然进一步发展为具有所有权的双方在保持各自权利的条件下实现所有权的转让,从而过渡到“契约” ;而“不法和犯罪”就是对所有权等权利的侵犯或违背契约,因此必定导致自己的否定方面一一“刑罚” ,刑罚扬弃了不法和犯罪,便是“法和正义”的恢复,从而过渡到道德并进一步发展到伦理。 这充分表明了黑格尔的整个法哲学理论体系就是以占有为其逻辑起点。二、黑格尔法哲学中犯罪论分析黑格尔以占有为逻辑起点,导出抽象法的第二个环节,即契约。契约是“中介的所有权” ,即两个主体间为转移所有权而达成的合意。抽象法的第三个环节,即不法。黑格尔把犯罪置于“不法”这个更大的范畴中。“在直接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他们的意志一般来说虽然是自在地同一的,而且在契约中又被他们设定为共同意志,但仍然是特殊的意志。因为他们都是直接的人,所以其特殊意志是否与自在地自存的意志(唯有通过特殊意志才获得实存)相符合,乃是偶然的事。特殊意志既然自为地与普遍意志不同,所以它表现为任意而偶然的见解和希求,而与法本身背道而驰,一一这就是不法。”[2]犯罪,根据黑格尔的阐释,“法作为特殊的东西,从而与自在地存在的普遍性或简单性相对比,是繁多的东西,而取得假象的形式时,它或者是自在的或直接的假象,即无犯意的或民事上的不法,或者被主体设定为假象,即欺诈,或者简直被主体化为乌有,即犯罪。 ”[3]“欺诈和犯罪的区别在于,前者在其行为的形式中还承认有法,而在犯罪则连这一点也没有。”[4]对主体来说,犯罪是赤裸裸的、自在自为的不法。犯罪行为必须受到惩罚,即施以刑罚。犯罪行为是对普遍的法的否定,刑罚是否定之否定,目的在于恢复普遍的法。通过刑罚对于不法和犯罪的否定,法、正义就得到恢复和维护,由法的建立而过渡到不法、犯罪,再过渡到不法、犯罪的否定或刑罚,这就是他的作为自由之定在的法的自我辩证运动。三、黑格尔法哲学中的报复刑罚论分析黑格尔的刑罚概念,简言之,就是对犯罪这一不法的强制行为所实行的强制, 是法概念自身的回复。在他看来,犯罪行为是侵犯他人意志自由定在的暴力或强制, 即第一种暴力或第一种强制,那么,为了恢复他人意志自由的定在物, 就要对这种强制实行强制。后一种强制不仅是附条件地合法的,而且是必然的,是作为扬弃第一种强制的第二种强制,即刑罚。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谈及原始报复时,说道:遭到报复,这是侵犯者自己要求的,即报复者由于实行了报复便从为恢复自我而摧毁别人〔报复〕变成别人的自我摧残〔惩罚〕了。“犯罪的扬弃是报复,因为从概念上说,报复是对侵害的侵害,又按定在说,犯罪具有质上和量上的一定范围,从而犯罪的否定,作为定在,也是同样具有在质上和量上的一定范围。但是这一基于概念的同一性,不是侵害行为特种性状的等同,而是侵害行为自在地存在的性状的等同,即价值的等同。 "[5]这就是刑罚和犯罪的同一性,或曰"等同”,而且此等同,不是侵害行为的特种性状的等同, 而是侵害行为自在地存在的性状的等同, 即价值的等同。可见,黑格尔不同意康德的等量报应。 等量报应是以物易物的等量, 表现在刑法上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牙眼精神和同态报应; 而等价是以客观的尺度来论等价的, 是以质计算而非以量计算,表现在刑法上就是刑罚与具体犯罪在特定环境和时间中的特定价值, 也就是犯罪对社会所造成的具体危害程度相一致。 黑格尔解释了此等同是经过怎样的渠道得到表现和确定出来的。“……,即犯罪,作为自在地虚无的意志,当然包括着自我否定在其自身中,而这种否定就表现为刑罚。正是这一种内在同一性在外界的反映,对理智说来显得是等同的。 "[6]就是说,作为虚无意志的犯罪,其自身就包含着自我否定;所谓等同,首先就是这种“内在的同一性”,而刑罚则是与“内在同一性”相适应的外在反映,即从人的理智而言“显得是等同的”。内在的同一性是绝对的规定,外在的理智的反映是相对的规定,只能同内在同一性相接近,而永远不能与内在同一性完全一致或变成绝对规定。故黑格尔说: “然而犯罪的质和量和性状以及犯罪的扬弃是属于外在性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当然不可能有什么绝对规定;在无限性的天地中,绝对规定不过是一种要求,必须由理智经常对它设定更多的界限,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种要求继续前进,毫无止境,但只是永远接近满足而已。 ”[7]这实际上是说,科刑是否正确适度,直接依赖于人们对犯罪的估计是否正确和适度, 这一观点是正确处罚犯罪的必须。黑格尔继续论述道:“如果我们不仅忽略有限性的本性,而且完全停留在抽象的种的等同性上,那末,当规定刑罚的时候,不仅会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而且根据这种观点,很容易指出刑罚上同态报复的荒诞不经。 ”[8]在他看来,以窃还窃,以盗还盗,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是罪刑之间种的等同性的主张,是不可取的,而唯一的例外是杀人的场合。黑格尔虽然主张刑罚是一种报复, 但他强调将报复与复仇区分开来, 要求避免无休无止的复仇。“在法的直接性这一领域中,犯罪的扬弃首先是复仇,由于复仇就是报复,所以从内容上说它是正义的,但从形式上说复仇是主观意志的行为,主观意志在每一次侵害中都可以体现它的无限性,所以它是否合乎正义,一般来说,事属偶然,而且对他人来说,也不过是一种特殊意志。复仇由于它是特殊意志的肯定行为,所以是一种新的侵害。作为这种矛盾,它陷于无限进程,世代相传以至无穷。 ”[9]可以说,黑格尔基本上正确总结了原始社会的血亲复仇和封建社会蛮法酷刑中复仇形式的弊端, 认为这非但解决不了任何矛盾, 反而会造成恶性循环,激化和扩大矛盾。所以黑格尔反复强调,尽管刑罚包含复仇的意义在内,但绝不能归结为复仇,尤其不能成为刑罚的形式。“在无法官和无法律的社会状态中,刑罚经常具有复仇的形式,但由于它是主观意志的行为,从而与内容不相符合,所以始终是有缺点的。 ”[10]在浅析黑格尔报复刑罚论的基本观点后, 问题自然触及到报复刑罚论的依据上。 黑格尔的解释是:“加于犯人的侵害不但是自在地正义的,因为这种侵害同时是他自在地存在的意志,是他的自由的定在,是他的法,所以是正义的;不仅如此,而且它是在犯人自身中立定的法,也就是说,在他的达到了定在的意志中、在他的行为中立定的法。其实,他的行为,作为具有理性的人的行为,所包含的是:它是某种普遍物,同时通过这种行为犯人定下了一条法律,他在他的行为中自为地承认它, 因此说他应该属于它,象从属于自己的法一样。”[11]“认为刑罚既然包含着犯人自己的法,所以处罚他,正是尊敬他的理性所在。 ”[12]黑格尔认为,一个成年人的犯罪,是在违背了其本性,从而表明他的理智和意志都被束缚于 “自然状态”的情况下出现的。罪犯受到刑罚时, 这种刑罚并不是外面强加给他的力量,而是他自身行为的一种表现,只要他认识到这点,不再把刑罚视为限制了他的自由, 他就会觉悟到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人。与之相对应,承认了罪犯自由意志的法律,才是合理的法律。 “如果不从犯人的行为中去寻求刑罚的概念和尺度,他就得不到这种尊重。如果单单把犯人看做应使变为无害的有害动物,或者以儆戒和矫正为刑罚的目的,他就更得不到这种尊重。 ”[13]四、黑格尔对其他刑罚理论的批判基于报复刑罚论,黑格尔批判了此前一些刑罚理论。(一)他认为克莱因的“祸害”论是一种浅近的说法,一般地谈论善恶问题,而没有把客观地考察法和正义这个根本点置于首位, 反而把犯罪的主观的表现变成了本质的东西, 同庸俗心理学相混杂,过分强调外界刺激和感情冲动之类的因素在犯罪中的作用, 忘记了犯罪是出于犯罪者的自由意志或者犯罪者自己的法。 须言明的是,黑格尔并不否认犯罪和刑罚都是祸害,是恶,但他所要表述的是:犯罪祸害的本质和基础是犯罪者自己的法; 刑罚这一祸害的本质和基础是自在自为的法和正义。(二)黑格尔也对费尔巴哈的以威吓为刑罚的根据的刑罚理论进行了批判,说: “他认为,

不顾威吓而仍然犯罪,必须对犯罪科以刑罚,因为他事先已经知道要受罚的。[14]这是费尔巴哈的刑罚依据论。但黑格尔发问道: “但是怎样说明威吓的合法性呢?” [14]这是费他批判道:“威吓的前提是人不是自由的,因而要用祸害这种观念来强制人们。然而法和正义必须在自由和意志中,而不是在威吓所指向的不自由中去寻找它们的根据。 ”[16]也就是说,威吓的前提是假定的人的意志是不自由的, 是用祸害的观念来强制人们,把人们引导到不自由的方向去。如果刑罚的依据是威吓,那无疑就像对狗举起杖来, 把人等同于狗,是对人的尊严和自由的蔑视和践踏。 威吓固然有些许效用,但终归是把正义丢掉了,所以根据心理强制说制定的法典,缺乏真正的基础。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黑格尔强调报复虽然不能讲究种的等同, 但在杀人的场合则不同,必然要处以死刑。“因为生命是人的定在的整个范围,所以刑罚不能仅仅存在于一种价值中一一生命是无价之宝,一一而只能在于剥夺杀人者的生命。 ”[17](三)黑格尔反对贝卡利亚废除死刑论, 他的理由是:国家不是契约的产物,契约是个人任性的东西,而就国家而言,情况与契约截然不同, 因为人生来就在特定国家之中, 是特定国家的公民,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可能任意脱离国家。 即便公民可以根据社会契约一一宪法缔造一个新的国家,他们还是首先生活在一个旧的国家中, 而且这种基于社会契约缔造的新的国家对于后代来说还是旧的国家, 因为契约只对当事人有效, 若对后人有效,无疑替后代签下了卖身契。所以国家不是契约。生活在国家中,符合人的理性,国家的实质不在于保护和保证作为单个人的生命与财产, 而是维护特殊与普遍的统一。 这是一个更高尚的东西,有权要求单个人为其牺牲,更无须说对一个重刑犯判处死刑了。 犯人的行为中包含了他的自在自为的理性,而且包含了国家对于此种理性的尊重, 国家以正义为前提条件,刑罚正是国家所体现的正义的重要表现形式,这样,处决犯人当然是符合正要求的,死刑正是表现这种尊重。但黑格尔本人并不主张滥用死刑, 他说:“死刑变得愈来愈少见了;作为极刑,它应该如此。”[18](四)在十九世纪初叶普鲁士邦法改革时期, 德国思想家们论及监禁刑罚时, 有人提出要尽可能地使用完全单身监禁制, 废除或者减少肉刑。其理由是:完全单身监禁可以隔绝犯人同任何人的来往,在不引起不快而又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 断绝他的一贯需求和嗜好,加之以不适意的苦役等措施,使他不会把监狱当作懒惰的温床。 这样可以提高“下层阶级”的道德。黑格尔认为,这种主张根本谈不上什么道德意图, 是彻头彻尾的伪善。刑罚的道德快欲和改善道德的意图,与报复快欲并没有悬殊差别, 而提高道德的意图同显示残酷却大不相同,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恶比欣赏残酷更加可恶和可恨的。 罪犯已经用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孤立起来,所以在监禁中隔绝他与他人的交往是正当的。而用冷酷的所谓“理智” ,把某些社会成员时而看成是能劳动和能创造的东西, 时而又看成必须改良的东西, 并且不遗余力去指令人们去做,就是最为可恶和最为可恨的暴政, 因为整体的福利作为目的若非正当, 对这些人就是异己的。可以说黑格尔的批判是力透纸背的, 戳穿了此主张对“下层民众阶级”的虚伪,是符合道德意图的,与蛮刑酷同时强调了自己的报复刑罚论是尊重犯人的人格或自由意志,法势不两立。是符合道德意图的,与蛮刑酷黑格尔基于自己的报复刑罚论, 对资产阶级此前的预防、儆戒、威吓、矫正等刑罚理论进行了深刻批判,但这些批判容易使人误解: 似乎黑格尔认为所说的报复就是一切, 根本不承认刑罚有预防、儆戒、威吓、矫正乃至于改造人的教育功能。事实上,黑格尔所以批判上述这些刑罚观念,是因其认为它们在理论体系上, 尤其在刑罚目的上,忽略或抹杀了犯人的自由意志的内在因素,而局限于就事论事。这些理论将刑罚的目的解释为在于为了让人不犯法,是犯法者不伤害人或者用其他外在根进行解释,都是很机械的。五、对黑格尔报复刑罚论的简要评价综合考察德国古典哲学的进程, 黑格尔的报复刑罚论虽然比他的前辈康德有所进步, 但也同样有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报复刑罚论排斥道德评价,仅把犯罪视为不法,以违法的客观危害作为量刑的标准,把法律评价和道德评价完全割裂开来, 故而不能完整科学地解释刑罚。 就实际而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