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百家争鸣1 - 副本课件_第1页
自制百家争鸣1 - 副本课件_第2页
自制百家争鸣1 - 副本课件_第3页
自制百家争鸣1 - 副本课件_第4页
自制百家争鸣1 - 副本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三:人类精神文明演进历史:人类各历史阶段在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方面的成就及变化趋势。指导思想: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产物春秋战国西汉时期两宋时期明清之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程朱理学早期启蒙思想继承与新发展走向成熟成为正统

创立百家争鸣魏晋隋唐佛、道盛行受到挑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2、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秦朝焚书坑儒

遭受打击(共六大阶段)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什么?怎样出现和形成?儒学怎样成为主流思想?如何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第2课汉代儒学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也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一时间,学派蜂起,百家争鸣。特别是儒、道、墨、法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大家听说过“三教九流”这个词吗?谁知道三教具体是什么?九流具体是什么?三教是儒教、道教、佛教在《汉书•艺文志》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九流这个词表明战国时期的学派很多。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所谓“争鸣”,指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百家争鸣的焦点第一,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第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第三,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第四,如何治国?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充满着变革气息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们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战乱动荡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以及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材料二: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诸侯不断擅自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材料三: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一边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一边竞相改革招揽人才。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私学兴起,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铁器牛耕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封建经济大发展。诸侯争霸,战乱动荡,环境相对宽松;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各国通过改革逐渐确立封建制度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思想文化活跃。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思考阶级关系:多个阶级并存,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士”阶层活跃并受重用

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二、主要派别(一)儒家学派代表:春秋:孔子(创始人)战国:孟子、荀子早期儒学出现的历史原因1、诸侯争霸、民不聊生2、“礼崩乐坏”两个客观现实:1)提倡仁爱,实施德治、践行王道。2)重铸周礼,倡导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3)注重教化,培养人才。孔子的解决办法:

材料2: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礼”的实质是什么?他主张如何实现“礼”?“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实质是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通过正名(把混淆的名分制度纠正过来)来实现孔子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关于“仁”的论述有何特点?“仁”最基本的精神是什么?要实现这一基本精神必须怎么做?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意义广泛,几乎包括了所有做人的道理。基本精神是“爱人”,要实现这一基本精神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求,帮助别人实现其需求。知识梳理

1)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修养论(道德观):重视“仁”和“礼”“礼”是一种外在的社会规范。“仁”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1.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知识梳理1)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修养论(道德观):重视“仁”(思想核心)和“礼”(2)政治理论(治国理念):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3)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关注社会现实)。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之矣。——《论语·雍也》1)孔子的思想及贡献知识梳理(1)修养论:重视“仁”和“礼”(2)政治理论:德治(4)教育观: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全面发展;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观有何进步意义?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了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3)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关注社会现实)。(5)整理六经,传承传统文化仁、礼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以民为本)人与人,国与国,相敬相爱,没有纷争;上到帝王,下至百姓,尽“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创造一个仁爱,和谐,有序(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理想目标孔子儒学思想关联示意图如何做人?如何治国?4)孔子与苏格拉底比较同:①他们都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都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②思想主张:重道德,重视教育的作用;都重视人的作用,因此都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③他们的理论皆散见于学生的著作中;异:①侧重点不同:孔子从维护君主统治出发,侧重在社会方面,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苏格拉底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侧重在个人方面。②影响不同: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苏格拉底的思想推动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发展,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2.孟子:仁政、君轻民贵、性善说、王道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德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仁政”的理论基础是孟子的“性善说”,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政”在政治上的体现是以民为本,即“君轻民贵”。王道:

孟子主张“法先王”,君王应该广施仁政,勤政为民,效仿禹、汤、文、武、成王、这些先王的王道统治,再次回到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王道时代。天人观:荀子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认为人无法去改变自然规律,但他又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早期唯物主义思想3.荀子:天人观、性恶说、礼法并施①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性恶说③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主张礼法并用(仁义和王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①“仁政”(给百姓土地、时间、宽刑、薄赋)②“君轻民贵”(民本思想)③性善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荀子(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3)儒学是当时的显学,但是受统治者冷落★先秦儒学的主要内容:课堂小结仁、礼、德治、仁政、制天命而用之★3.先秦儒学的主要特征:(1)“仁”的思想是儒学的根本(2)重视道德和教化;提倡“德治”,维护“礼治”(4)体现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的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并不是为了维护人民利益,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2、“孝”“仁义”“诚信”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

——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4、“仁”“德治”“民本”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5、“大一统”

——巩固中华民族统一道家学派1.老子的思想1)宇宙观:“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5)治国理念:无为而治2)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无条件互相转化。(思想精华)4)社会观: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3)方法论:“弱者道之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反映了老子向往的一种社会和睦,永不纷争,顺其自然的社会状态。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强调统治者不夺民时,不加税赋,不干涉人民的生产生活,顺应时势和民心的统治行为。老子思想关联示意图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道”法自然本源自然法则政治法则社会法则2.庄子:道法自然、齐物论、天人合一齐物论(庄子的哲理观)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一样的。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一样的。是非、大小、生死、贵贱没什么区别。2.庄子的思想1)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2)提出“齐物”的观点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对客观事物的评论,各执一端,相互非难,都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当作裁决一切的绝对真理。针对这种倾向,庄周给予了坚决否定。他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世间一切矛盾对立的双方,诸如生与死、贵与贱、荣与辱、寿与夭、等等,都是没有差别的。因此,各家各派的是非之争,只能是各自发挥偏见的争辩,不如物我两忘,不言不辨,超然于是非之外。“齐物”-----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应该消除各家各派对天下万物所作的不同评论。评价:积极---道家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实质是追求人性的解放与自由。消极---庄子完全否定事物间的一切差别,和人们认识真理的可能性,显然是错误的,反映了道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3.道家思想的特点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2)以“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3)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4.评价道家思想:1.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哲学)2.人生态度过于消极悲观。

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①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②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③道教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贡献无人能及,中医、火药便是道教最具代表性的科学成就,至于伴随修炼养生发展起来的道教气功和武术,如今则已风靡世界。④道家思想认为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应与自然“相一致、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

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三)法家学派韩非子(集大成者)1.代表人物:结合材料与教材归纳韩非的思想(1)“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将“法”、“术”、“势”糅合为一(3)“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主张顺应时代变化进行改革(4)“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法者,事最适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以法为本,法不阿贵(2)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此必不亡之术也。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2.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1)理论来源2)观点主张(闪光点)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改革观:顺应时代变化改革①法、术、势三派②道家思想法治观:以法为本,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4)影响--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政权和统一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和富国强兵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3)特点主张以法治国,推行严刑峻法。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韩非法治:以君权为基础,君权至上,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现代法治:以人权为基础,法律至上,目的是保障民主政治。

问题探究:韩非的法治与现代法治有何不同?儒家与法家在治国思想上的差异: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注重教化百姓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

韩非“法治”与古希腊罗马法治的区别:韩非法治: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其内涵是刑罚,惩治百官和民众。

古希腊罗马:法律为维护民主制度服务,其内涵是人民权利,保障公民自由与平等的人权。兼爱非攻尚贤

非乐

非命尚

节用

节葬(四)墨家思想:兼爱反对战争,维护和平

反对音乐歌舞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政令.思想.言行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爱是相互的,对等的。

墨家的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强调“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仁爱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墨子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提出“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社会理想。特点:讲求实际功利阶级实质:代表小生产者(平民)的利益反映了平民渴望建立一种公平正义,和平平等的理想社会

知识归纳孔子春秋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战国“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礼法并用老子春秋晚期道是世界的本源;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庄子1.对现实揭露、批判2.对未来社会提出理想蓝图3.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无为;齐物韩非子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改革变法;以法为本,严刑峻法。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贤”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仁”、“礼”;“德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战国诸子的共同点: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如果你是当时秦国的国君,面对如此众多的主张,你会采用哪家的思想?为什么?

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富国强兵,通过改革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法家关于自然:儒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关于社会:儒家主张维护“礼”(严格等级差别);墨家主张不分等级差别的“兼爱”。关于人生: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避世,强调“超脱”。关于治国:互动探究:百家争鸣的主要内容儒家主张“德治”,推崇道德教化;法家主张“法治”,推崇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材料:在一个战乱、动荡的时期,群雄烽起,诸侯争霸。以天下为依归的为政者,……至少要做到下面几点:一是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支持;二是发展国家经济,实现富裕;三是发展国家军事,实现强大。缺乏第一点,会导致政制的难以为继;缺乏第二和第三点,难以增强国家实力,实现政治理想。这个时候,需要的是霸道,非温情脉脉的王道。这也是儒家初期其学人的治国之道不能转化为现实政治的原由。——《意识形态与政制的关系——有感于儒、法两家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命运》结合所学和材料,指出儒家和法家在战国时期的地位并分析原因。儒家:不被重视,因为儒家强调的仁政难以增强国家实力,不符合春秋末期诸侯争霸,新兴地主阶级希望建立政权,实现统一的现实需要;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来推行“礼制”法家:受重视,其主张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富国强兵,通过改革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小结:中国古代三种治国思想的主要观点:儒家:适合国家稳定之后法家:适合动荡年代道家:适合动荡之后,开国之初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把三种治国理念糅合在一起:采用外儒内法,剂之以道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强调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即所谓的“王道”。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即所谓的“帝道”。小结:百家争鸣与同一时期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区别及成因:1.立足点不同:百家争鸣立足于化解纷争,促进天下太平,维护社会安稳。古希腊立足于摆脱神灵和自然的控制,维护公民的权益。2.思想核心不同:百家争鸣主要体现为研究治国主张,重在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强调个人的价值和利益。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民不聊生。而同一时期,古希腊正处于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的时代,公民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2、一方面,“百家争鸣”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变革;另一方面,“百家争鸣”加剧了思想领域的交锋,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出现混乱,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思想领域;二是政治领域秦初“焚书坑儒”;汉初“独尊儒术”(强化思想统一以巩固政治统一)小结:从“百家争鸣”看先秦中国文化的特征:多元化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摘自胡锦涛《十七大报告》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道家的顺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尊敬师长,公民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以民为本以不变应万变

依法治国

思想渊源礼、有教无类“非攻”

民贵君轻

当今的思想观点今古链接无为而治

法治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知识巩固如何看待遏制上课讲话的行为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不要管理,等学生自我觉悟。老师的管理很重要,但关键是自己有意识地遵守纪律知识结构百家争鸣背景含义影响社会变革:经济政治阶级结构文化教育各种学术、思想流派宣传自己的社会主张奠定了后世文化的发展基础;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各家代表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孔子孟子荀子“仁”、“礼”、“德治”“仁政”、“民贵君轻”墨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