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生物,阶段性测试题11_第1页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生物,阶段性测试题11_第2页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生物,阶段性测试题11_第3页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生物,阶段性测试题11_第4页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生物,阶段性测试题1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性测试题十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种生物个体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A.①②③C.②④答案BB.②③`D.①④2.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25%、50%、25%。若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繁殖能力,则随机交配一代后,子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A.1/6B.1/9C.1/8D.1/3答案B3.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B.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C.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D.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A()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一定改变,基因频率只要发生变化,就说明生物发生进化。当基因频率变化到一定程度,产生生殖隔离后,才能产生新的物种。4.注射抗流感疫苗可以预防病毒性流感的发生。但是,流感似乎防不胜防,不断有新的流感病毒出现。这些不断出现并引起流感爆发的新病毒是A.病毒对新环境适应的结果B.定向变异的结果()C.自然选择的结果D.病毒对疫苗选择的结果答案C解析流感病毒本身存在着很多变异类型,而注射抗流感疫苗后,人体产生抗体,淘汰未变异病毒,选择产生抗性变异的病毒。5.下列生物学研究选择的技术(方法)恰当的是()A.用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研究DNA的复制B.利用纸层析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C.利用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D.利用杂交法研究人类遗传病的传递规律答案C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共同进化实例的是A.狼捕食鹿()B.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C.草原上猫头鹰的灭绝造成鼠的数量激增D.光合生物出现后,为好氧型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答案C解析共同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形成生物多样性的过程。在选项C中,猫头鹰灭绝引起鼠的数量增加,没有体现相互影响,同时生物多样性降低。7.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较能正确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比例变化的图是()答案A解析开始时基因频率为:A=25%+50%×1/2=50%,a=50%;A由于aa个体生活力弱,容易被环境淘汰,所以后代中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低,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高。8.有性生殖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其原因是A.有性生殖是高等生物的生殖方式B.有性生殖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C.有性生殖是减数分裂形成的()D.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答案D解析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的重组,生物变异性增强,为进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9.一对家蝇一次可产卵1000粒,每10天繁殖一代,一年后卵可以达到2.54m的厚度覆盖整个地球。达尔文称此为()B.过度繁殖D.自然选择A.生物的生殖C.生存斗争答案B解析考查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0.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答案C11.关于物种形成的原理正确的说法是()A.当某个生物体的体细胞出现基因突变时,这个生物体就成为新物种的个体了B.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不同的物种形成都是由于产生隔离而形成了新物种答案B解析物种形成的过程是由于长期地理隔离,最终造成生殖隔离而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使新物种出现。12.请对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与否作出判断①生物的应激性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因②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于生物的表现型③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④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类群就很快进化为不同的物种⑤自然选择使不同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这些种群基因库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A.都正确C.③④不正确答案CB.只有③不正确D.①②③④不正确13.突变对绝大多数生物个体是不利的,但它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认为这一说法()A.正确,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奠定了基础B.正确,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C.不正确,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会导致物种的绝灭D.不正确,突变导致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答案A解析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是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为定向的自然选择奠定了基础。14.某一昆虫种群侵入某地后,分化出甲、乙两个种群,由于信息激素的不同而具有生殖隔离,但外貌几乎无法辨认。由此可知甲、乙两个种群A.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信息激素的不同B.同一种群出现分化是人工选择的结果C.属于同一个物种,因为外貌形态相同D.属于不同的物种,因为具有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生物,就成了不同的物种。15.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这种方式不需要下列哪些环节的综合利用()A.提供进化原材料的突变和基因重组B.使种群基因库中基因定向变异的特殊环境C.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自然选择D.阻断不同种群间发生基因交流的隔离答案B解析基因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16.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物种形成的有关因素,不正确的是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B.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C.隔离是物种形成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D.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答案D()17.在果蝇中,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是10-5,对于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108个个体),却有107()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则每个果蝇大约有多少个基因A.0.5×104B.104C.2×104答案BD.4×10418.(2010·潍坊)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可遗传变异是()A.染色体结构变异B.基因重组C.染色体数目变异D.基因突变答案B19.肺鱼在夏季如遇干涸,常藏于泥中进行夏眠,直到雨季来临时才“复苏”,下列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种生存斗争的表现B.这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C.这是定向变异的结果D.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C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体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20.下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乙表示甲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个种群中的一种灭亡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答案C解析自然选择也可能使两个种群各自选择不同的食物达到共存,也可能一个灭亡,一个生存。21.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理论解释,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由于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B.变异、选择和遗传C.突变、淘汰和遗传D.突变、选择和隔离答案B22.关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过度繁殖削弱了生存斗争B.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C.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D.自然选择决定着进化的方向答案A23.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枯叶蝶拟态形成的原因是A.遗传→自然选择→适应B.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C.变异→遗传→适者生存D.遗传→变异→进化()答案B解析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4.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答案B()25.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能很好地解释出A.进化的原因()B.生物的多样性C.生物的适应性D.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等问题答案D26.自然选择作用主要有利于()A.生物个体进化C.生物物种进化答案CB.幼子个体进化D.自然选择解析物种是生物的进化单位,通过自然选择,淘汰了生存能力弱的个体,使生存能力强的优势个体得以保存和发展,因而对物种进化有利。27.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同一种群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C.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答案A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任何基因频率发生变化,都属于基因频率的改变,A选项正确;同一物种的个体间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B选项错误;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C选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变化,D选项错误。28.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C.种群通过群体的进化而进化D.种群通过地理隔离都能达到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较小范围内的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通过个体间的交配保持一个共同的基因库。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生定向的改变,自然选择保留适应环境的变异。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但不能说都能达到生殖隔离。29.下表是某种群基因库中等位基因B、b自1900年至1970年间的遗传学测量数据。19000.990.0119100.810.1919200.640.3619300.490.5119400.360.6419500.250.7519600.160.8419700.100.90B基因的基因频率b基因的基因频率下列由该表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A.该种群中由B基因控制性状的个体不易生存B.1900年该种群杂合子比例为0.99%C.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通过改变基因频率实现的D.基因型为bb的个体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答案B解析从1900年到1970年,B基因的基因频率在逐渐下降,说明由B基因控制性状的个体逐渐被淘汰,基因型为bb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1900年时,基因型为Bb的个体比例应为0.99×0.01×2=0.0198,即1.98%。30.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无翅或残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去,但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这种突变类型因不能飞行,从而避免被大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个事实说明()A.突变多数是有利的B.突变多数是有害的C.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D.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绝对的答案C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其中适应环境的变异能够使生物更好的生存下去,所以生物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环境条件。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5分)31.(9分)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受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启发,广泛开展了人工动、植物育种研究,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优良的新品种。这一过程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1)某农民在水稻田中发现一矮秆植株,将这株水稻连续种植几代,仍保持矮秆,这种变异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________期。(2)我国科学家通过航天搭载种子或块茎进行蔬菜作物的育种,用空间辐射等因素创造变异,这种变异类型可能属于________、________。与诱变育种方法相比,DNA重组技术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3)若以某植物抗病高秆品种与易染矮秆品种杂交,选育抗病矮秆品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假设该植物具有3对同源染色体,用杂种一代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其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遗传物质)完全来自父本的概率为________。(4)“人工进化”和自然界生物进化一样,它们的实质都是________。答案(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2)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定向改造生物性状(3)基因重组(4)基因频率的改变32.(10分)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期以前,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据题回答:(1)从遗传的角度分析:①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________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②S基因频率增高的遗传学基础是________。(2)试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①19世纪,桦尺蛾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经过长期的________,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________,有利的变异则逐渐________,从而使种群的________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决定的。④这个种群是否形成了新的物种?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突变原材料②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2)①浅色蛾(ss)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捕食,后代繁殖多②环境不利于浅色种生存而利于黑色种生存,黑色个体数增多③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淘汰积累基因频率自然选择④没有,因为没有出现生殖隔离解析从遗传学角度分析,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来的,而S基因频率能增高的遗传学原因(内因)是Ss基因型的个体形成配子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通过若干代的等位基因的分离、组合,使S基因频率增高成为可能。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现象,19世纪,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浅桦尺蛾(ss)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来由于桦尺蛾栖息地变成黑褐色,利用黑色型个体生存,导致S基因频率升高,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种群中产生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得到积累,从而使种群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33.(9分)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将存活下来的果蝇的后代(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的浓度增加到15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到15a,仍有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存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明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实验二将若干对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存活家系的另一半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庭的一半。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的浓度增加到15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性的果蝇父母及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DDT。通过对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________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________(前、中、后)。(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选择不定向前(2)实验一将果蝇个体作为进化的单位来研究,不能发现个体变异的不定向特点;实验一用DDT直接处理果蝇,虽然看到的是群体变异,但容易误认为DDT对果蝇的抗药性是起“诱导”作用,而看不出被“诱导”掩盖下的“选择”作用34.(9分)下图为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区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试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分析:(1)曲线下降为什么不可能达到0?________。(2)曲线回升是通过________之间的________来实现的。(3)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结果导致甲虫抗药性________。(4)根据以上分析,使用杀虫剂治虫有缺点,主要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针对这些缺点,你认为消灭害虫应采用的较好方法有(举出在生物学中所学过的两种方法):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部分甲虫具有抗药性(2)甲虫与杀虫剂生存斗争(3)选择定向增强(4)使害虫形成抗药性对环境造成污染采用激素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或答“培育抗病虫害品种的农作物”)解析在马铃薯甲虫的种群中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个体,有的没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使用杀虫剂Ⅰ时,一部分没有抗药性的个体死亡,但另一部分个体具有抗药性,能生存下来,逐代增殖,后代个体数量逐渐增加。当使用另一种杀虫剂Ⅱ时,同样如此。由此可以看出,昆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杀虫剂与害虫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杀虫剂的使用对害虫起了选择作用,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选择了抗药性的个体,所以这种选择是定向的。使用农药灭虫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同时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这是农药灭虫的缺点所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