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及安全管理通病防治措施手册_第1页
建筑工程质量及安全管理通病防治措施手册_第2页
建筑工程质量及安全管理通病防治措施手册_第3页
建筑工程质量及安全管理通病防治措施手册_第4页
建筑工程质量及安全管理通病防治措施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建筑工程质量及安全管理通病防治措施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设计理念、新的结构体系、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构配件、新的施工机具、设备的不断出现,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的不断改进,人居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总体水平不断上升。但在各项目部在建项目或已完工项目中,一些质量通病还是时有发生,这些通病,有的缩短了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有的直接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有的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有的后期维保困难或业主对工程质量问题的投诉。为了加强工程事业部在建项目工程质量管理,逐步减少、消除质量通病,工程监督管理部结合近两年来施工过程中实际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安全文明通病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工程质量及安全文明通病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管理,实现工程精益求精,体现******建设品牌价值,不断提高工程事业部工程现场管理水平。本手册按照土建工程,机电安装工程,安全及文明施工三个专业划分,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编写。施工质量管理要求说明一、一般规定1、项目部应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健全质量保证体系。2、应编写施工组织设计,重要的分部、分项(专业)工程必须单独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经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报监理(建设)单位审批。施工条件发生变化,应及时修订施工方案,经监理(建设)单位审批后执行。3、应在施工作业前进行技术交底施工中执行自检、飞互检、飞交接始制度;及时整理施工技术资料内容应真实干完整。4、必须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和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进行施工。5、钢结构、幕墙等专业工程按规定必须检测的项目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试验)单位进行检测:施工结束后,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及专业承包单位应共同验收并按规定填写验收记录。6、建筑工程设计荷载增加、结构改动、主要使用功能改变,必须由原设计单位或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出具设计方案:并经原施工图审查机构重新审批。设有设计方案的,不得施工。7、工程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建筑工程成品保护,防止碰伤、缺损、污染。8、施工现场应积极措广应用新技;新技术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二、材料进场经检测验收1、必须配备专人负责进场材料的检测和验收。2、首先是对进场材料的外观质量和质量证明文件进行检查,不符合要求的建材产品不得使用。3、见证取样及送检:(1)施工单位的取样人员应按照见证取样与送检的规定,在监理(建设)单位见证下,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件)、材料进行取样、封样,共同送至检测机构进行检验。(2)取样人员应在试样上或其包装上做出标识、封志,标识和封志应标明工程名称、取样部位、取样日期、样本日期、样品名称和样品数量,并由见证人员和取样人员签字:见证人员应确保见证取样送检过程中的规范性,并对送检样品的真实性负责。(3)按规定进行抽检的材料,采购单位应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检测机构,会同监理(建设)、施工单位按照相关标准规定的取样芳法、数量和判寇原则现场抽样检验。(4)进场材料检验合格并经监理(建设)单位同意后方可使用:检验不合格的,施工单位应在监理(建设)单位见证:下进行封存及时报告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按规定进行处理。(5)施工单位应建立材料检验及验收档案,相关资料必须完整、准确。(6)施工现场应按规定留置标准养护试块和同条件养护试块,同条件养护试块的留置组数应满足施工期间确定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和检验结构实佯混凝土强度的需要。三、建筑结构工程1、基槽(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应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进行基槽(坑)验收,并填写地基验槽记录。2、灌注桩施工时,监理单位应成孔、清查、钢筋笼绑扎、混凝浇筑等工序进仔检查并做好隐蔽验收记录。端承桩必须保证孔桩达到桩端持力层深度,满足设计要求。3、现场拌制砌筑砂浆,原材料应采用重量协量,搅拌时间达到规范要求。4、砌体工程砂浆饱满度应符合要求:外墙转角处严禁留直楼:冬、雨季施工时,-每日砌筑高度不宜超过1.2m。5、混凝生浇筑前,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6、混凝生施工缝应按规范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不得随意留置。7、大体积混凝土应按施工规范和施工方案的要求,分层、分段施工并落实控温措施。8、现浇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强度达到规定要求后,方可拆除模板及支撑。9、混凝主进场应进行塌落度项目的验收,并按规定留置试块。10、冬季施工,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应不低于5℃,并增加留置不少于2组同条件养护试块。11、地基与基础、主;体分部工程施工结束,应对分部工稳进行验收;经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备案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施工。装饰装修工程1、装饰装修材料应使用环保节能材料,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并按有关规定进行防火、防腐、防虫等处理。2、装饰装修施工坚持样板引路:样板间(套、墙)经监理(建设)、施工单位共同验收后方可展开施工。3、塑料、铝合金外门窗(异形门窗除外)应采用后塞企口法安装。4、屋面及卫生间等防水工程施工完毕,应进行不少于24h的蓄水试验或持续淋水试验,并做好记录。五、建筑设备安装工程1、安装单位应配置设备检验、调试仪器并按规定定期校验。2、预埋件、预埋套管、电器配管、管道以及设备在隐蔽前,施工单垃应进行自检,经监理(建设)单位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隐蔽,并填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3、施工过程中,安装单位应与土建、装饰施工单位密切配合:每道工序完成后,应进行检查;相关备工种之间应进行交接验收,经监理(建设)单位验收合格后,万可转入下道工序。4、水暖、消防、通风与空调、强电、弱电等施工完毕,应按规定进行功能性试验,并填写有关记录。5、电气产品凡列入3C认证目录的,施工现场必须使用认证产品:产品未列入认证目录的,应按规定程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6、通风与空调、综合布线等工程在系统调试合格后,检测机构申报设备安装抽检,合格后方可进行竣工验收。六、施工技术资料管理1、应按照相关要求,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并派人专人负责。2、施工技术资料应随工程进度同步收集、整理,内容应真实、完整,严禁涂改,伪造。3、施工技术资料签证应齐全,签字及盖章应符合规定要求。4、项目部应明确分包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及移交办法。七、样板引路1、各楼栋进入上部主体施工时,要求选择即将施工的一层作为质量样板层施工。2、样板引路内容包括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砌体、抹灰等,各道工序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及项目达标管理手册的要求施工。3、通过样板引路,后续工程将按照样板层作为标准进行施工,促进项目整体工程质量水平。八、质量验收1、施工过程中,应按照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每道工序完成后进行检查合格后方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需向监理单位报验的工序,未经监理单位检查验收,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2、检验批、分项工程应由片区质量负责人、栋号长会同监理进行验收。3、分部工程应由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勘察、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施工单位技术、质量负责人应参加地基与基础、主体分部工程的验收。4、单位工程应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勘察、设计、施工(含分包单位)、监理单位(项目)负责人等进行验收。5、工程出现质量缺陷,项目部应根据实体情况及检测结果,及时提出技术处理意见,井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经批准后按方案对缺陷进行处理。-.z.总目录TOC\o"1-2"\h\z\u25406第一部分:土建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第4.2.1条:金属风管的材料品种、规格、性能与厚度等应符合设计和现行国家产品标准的规定。当设计无规定时,应按本规范执行。钢板或镀锌钢板的厚度不得小于表4.2.1-1的规定;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第4.2.10.2条:金属风管的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矩形风管边长大于630mm、保温风管边长大于800mm,管段长度大于1250mm或低压风管单边平面积大于1.2m2、中、高压风管大于1.0m2,均应采取加固措施;3、第4.3.1条:金属风管的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风管外径或外边长的允许偏差:当小于或等于300mm时,为2mm;当大于300mm时,为3mm.管口平面度的允许偏差为2mm,矩形风管两条对角线长度之差不应大于3mm;圆形法兰任意正交两直径之差不应大于2mm;4、第6.3.3条:风管的连接应平直、不扭曲。明装风管水平安装,水平度的允许偏差为3/1000,总偏差不应大于20mm。明装风管垂直安装,垂直度的允许偏差为2/1000,总偏差不应大于20mm。暗装风管的位置,应正确、无明显偏差。1、风管制作时的板材厚度严格按照设计或规范要求;2、风管制作时风管机法兰的尺寸误差应控制在规范要求范围内;3、按照规范要求对风管进行加固;4、采用共板自承式连接的风管,其使用条件应有一定的限制。建议长边尺寸2000mm以下的矩形风管采用共板法兰,大于2000mm的风管采用角钢法兰;5、镀锌钢板采用卷材时,在加工风管前应采用风管卷圆机等机械将卷材压平,消除圆弧;6、采用法兰连接并采用石棉绳或石棉橡胶板等硬质材料做法兰垫料的排烟系统,在法兰连接时可在螺栓外侧的垫料两边各垫一条与风管板材等厚、宽约10mm的镀锌板条,这样可以消除因螺栓紧固而引起的风管外表面鼓凸变形。危害原因分析风管表面平整度影响风管的外观,有些情况下会导致风管颤动,产生噪声。1、风管制作时钢板厚度太薄,不符合规范要求;2、风管制作时法兰尺寸比风管尺寸不配套,大很多;3、风管未按照规范要求加固,导致表面不平,安装后底部下沉;4、采用共板式自承法兰连接的大口径风管,法兰强度低,导致风管变形;5、风管支吊架强度不够,固定不牢,支吊架间距过大,无防晃吊架,容易造成风管局部变形,表面不平整。3.2、风管支、干管连接处的质量问题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规范及标准要求防治措施备注481、连接处有缝隙,四角有孔洞;2、支干管90°连接,无沿气流方向的弧度或斜边;3、支管与总管连接处无风量调节装置。1、《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第6.3.1.4条:风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风管接口的连接应严密牢固,风管法兰的垫片材质应符合系统功能的要求,厚度不应小于3mm垫片不应凸入管内亦不宜突出法兰外。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第:6.3.2.1条:无法兰连接风管的安装还应符合下列规定:风管的连接处,应完整无缺损、表面应平整,无明显扭曲。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第4.6.8条:通风系统中支管段处应设置风量调节阀,且系统干管及各支管段之间的压力损失不宜>15%;4、《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第4.6.12条:风管的制作与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3风管改变方向、变径或汇、分支路时,不宜采用方(矩)形箱式管件替代弯头、渐扩(缩)管、三通等管件;当必须使用分配气流的静压箱时,其断面风速不应大于1.5m/s;1、风管支干管连接宜采用整体式三通(四通),不允许采用90°直插式连接;2、支干管连接若采用咬口连接,接口处需打胶密封,咬口缝处易产生孔洞的四个角也要用密封胶及时封堵;3、支管接总管处,顺气流方向制作成弧形或斜边连接;4、根据需要在支干管处设置三通调节阀,或在支管处设置调节阀来调节风量,不宜使用导风板替代。危害原因分析1、风管系统漏风严重;2、通风系统局部阻力加大,气流不畅,或造成原设计的系统压头不足;3、无风量调节装置,难于达到阻力平衡1、风管支管与主管采用90°插管式连接,在主管上开洞,翻边拉铆钉连接,密封不严,容易出现缝隙;2、无风管调节装置,无法进行风量调节;3.3、吊顶风口与风管未连接等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规范及标准要求防治措施备注491、风口直接固定在吊顶上,未与风管连接;2、风口颈部与风管的尺寸不配合,连接后缝隙过大。3、风口运行有哨声1、《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第6.3.11条:风口与风管的连接应严密、牢固,与装饰面相紧贴;表面平整、不变形、调节灵活、可靠。条形风口的安装,接缝处应衔接自然,无明显缝隙。同一厅室、房间内的相同风口的安装高度应一致,排列应整齐。明装无吊顶的风口,安装位置和标高偏差不应大于10mm。风口水平安装,水平度的偏差不应大于3/1000。风口垂直安装,垂直度的偏差不应大于2/10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第5.3.12条:风口的验收,规格以颈部外径与外边长为准,其尺寸的允许偏差值应符合表5.3.12的规定。风口的外表装饰面应平整、叶片或扩散环的分布应匀称、颜色应一致、无明显的划伤和压痕;调节装置转动应灵活、可靠,定位后应无明显自由松动。1、严把进场的验收关,确保风口配件的质量;2、风口与风管之间紧密连接,根据风口颈部长度设置镀锌钢板压条,并用螺栓或拉铆钉固定软管与风口之间连接,螺栓或拉铆钉的间距不应过大;危害原因分析1、风口与风管未连接,或两者之间有缝隙,增加了漏风量,造成空调负荷增加;2、风口直接插入风管,增加局部阻力,影响气流,甚至有哨声1、为了图省事,将风口直接固定在吊顶板上,或者将风口直接插入风管内,不连接;2、风管与吊顶之间的距离未准确确定,导致风管长度不足;3、风口与短管连接时,螺栓或铆钉的间隙过大,或不设钢板条,导致风管与风口之间有间隙;4、采购及配件进场时,没有按照设计或规范要求进行验收,风口拼接缝不严密、平整度及尺寸偏差较大,调节装置不灵活。3.4、土建风管(风井或风道)未按照规范要求处理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规范及标准要求防治措施备注501、砖或混凝土风道内部未抹灰;2、设置脚手架的钢管穿越风道壁留下来的洞口、浇筑混凝土的穿墙螺栓孔未封堵;3、风道内的垃圾未清理;4、风道内部抹灰层起砂。1、《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第条:砖、混凝土风道内表面水泥砂浆应抹平整、无裂缝,不渗水。1、设计时,设计文件中应在图纸中对土建风井的内壁抹灰提出要求,,对于做新风或空调使用的风井,,应明确风井内壁的防尘处理的技术措施;2、施工中,监理单位应认真检查土建风道的施工质量,应要求施工单位抹灰,洞口要封堵,建筑垃圾、模板等要清理干净。对于尺寸太小,施工困难的风道,可采用随砌随抹的方法;3、对于洁净度要求较高的风道,可采取在抹灰层上涂刷环氧树脂等涂料的方法进行防尘处理,在涂刷前应检查抹灰层质量,抹灰层不应有扬尘起砂等现象;4、对于地下风道,应认真检查防水情况,有渗水的,应检查水源,,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水处理。有洞口(如穿墙螺杆套管、水管套管、废弃的预留洞口等)未封堵的应采用防水砂浆等材料封堵,属于防水层施工质量的问题应返工处理。危害原因分析1、风道内部未抹灰或抹灰不完全,砖缝隙可引起漏风严重;表面粗糙,将导致管道阻力增加;2、井道壁上的洞口未封堵,将造成空调(冷、热及风)能量损失;3、井壁起砂尘,将影响室内环境及频繁更换滤网。1、施工单位对规范不熟悉或不重视,班组交底不到位,操作人员不做,或三检制度未落实,工序质量把控不严;2、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偷工减料,风井内壁抹灰遗漏;3、施工中将风井作为抛洒垃圾的竖向通道,直接向井内倾倒,后期无法清理;4、风井壁的螺栓孔洞未封堵,一般是施工方案中未涉及,施工中忽视。3.5、风管的支吊架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规范及标准要求防治措施备注511、风管支吊架的型材规格偏小,横担弯曲变形,吊杆弯曲不直;2、支吊架的固定不牢靠;3、水平风管支吊架的间距过大,垂直风管的固定点不够;4、系统无防晃支架,主干管的防晃吊架间距超过20m;5、风管保温绝热层包于支吊架外部。《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第6.3.4条:风管支、吊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风管水平安装,直径或长边尺寸小于等于400mm,间距不应大于4m;大于400mm,不应大于3m。螺旋风管的支、吊架间距可分别延长至5m和3.75m;对于薄钢板法兰的风管,其支、吊架间距不应大于3m;(2)风管垂直安装,间距不应大于4m,单根直管至少应有2个固定点;(3)风管支、吊架宜按国标图集与规范选用强度和刚度相适应的形式和规格。对于直径或边长大于2500mm的超宽、超重等特殊风管的支、吊架应按设计规定;(4)支吊架处不宜设置在风口、阀门。检查门及自控机构处,离风口或插接管的距离不宜小于200mm。(5)当水平悬吊的主、干风管长度超过20m时,应设置防止摆动的固定点,每个系统不应少于1个;(6)吊架的螺孔应采用机械加工。吊杆应平直,螺纹完整、光洁。安装后各副支、吊架的受力应均匀,无明显变形;风管或空调设备使用的可调隔振支、吊架的拉伸或压缩量应按设计的要求进行调整;(7)抱箍支架,折角应平直,抱箍应紧贴并箍紧风管。安装在支架上的圆形风管应设托座和抱箍,其圆弧应均匀,且与风管外径相一致。1、要根据风管的材质、形式等确定支架的规格、材质及间距,空调保温风管要求考虑保温层的厚度及荷载;2、支吊架的固定点的选择应根据支架荷载确定,安装时保证牢靠。荷载较大的应进行吊点的预留及预埋,并考虑与土建构造的结合及承重情况;3、支架的制作及安装应根据现场的实际测量结果进行,安装时前进行现场放线定位;4、支吊架设置时,要避开支管接口、风口、阀门等位置,一般距离不得小于200mm;5、根据风管的形式、材质等,按照规范要求确定水平风管支吊架的间距、防晃支架的位置、垂直风管安装至少要有2个固定点;5、需保温的风管,支吊架应设在保温层外,以防止产生"冷桥”。危害原因分析1、风管的支吊架强度不够、固定不牢、间距过大,无防晃支架等,易于造成风管局部变形,系统运行产生振动;2、支吊架紧贴风管安装,两者之间无绝热层,会产生冷桥,增加冷热量的损失1、施工单位为了偷工减料,未按照设计或图集的要求进行支吊架的材料选型及未按照设计或规范的间距设置支架,使得支吊架的规格与风管不一致,一般比要求的规格小,间距过大或固定点不足;2、施工单位在支吊架的制作与安装中比较随意,未现场测量及放线,导致支吊架紧贴风管;3、施工单位在保温施工前对风管的安装未进行隐蔽验收,支架位置不做调整,导致支架与风管外壁的间距不一致,或大或小,保温层施工直接施工,形成冷桥。3.6、通风系统运行时产生振动及噪声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规范及标准要求防治措施备注521、系统运行时风管产生颤动;2、风管与设备连接处振动较大;1、《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第4.2.1条:金属风管的材料品种、规格、性能与厚度等应符合设计和现行国家产品标准的规定。当设计无规定时,应按本规范执行。钢板或镀锌钢板的厚度不得小于表4.2.1-1的规定;不锈钢板的厚度不得小于表4.2.1-2的规定;铝板的厚度不得小于表4.2.1-3的规定;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第4.2.10金属风管的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圆形风管(不包括螺旋风管)直径大于等于800mm,且其管段长度大于1250mm或总表面积大于4m2均应采取加固措施;

2矩形风管边长大于630mm、保温风管边长大于800mm,管段长度大于1250mm或低压风管单边平面积大于1.2m2、中、高压风管大于1.0m2,均应采取加固措施;

3非规则椭圆风管的加固,应参照矩形风管执行。1、要根据风管的材质、形式等确定支架的规格、材质及间距,空调保温风管要求考虑保温层的厚度及荷载;2、支吊架的固定点的选择应根据支架荷载确定,安装时保证牢靠。荷载较大的应进行吊点的预留及预埋,并考虑与土建构造的结合及承重情况;3、支架的制作及安装应根据现场的实际测量结果进行,安装时前进行现场放线定位;4、支吊架设置时,要避开支管接口、风口、阀门等位置,一般距离不得小于200mm;5、根据风管的形式、材质等,按照规范要求确定水平风管支吊架的间距、防晃支架的位置、垂直风管安装至少要有2个固定点;5、需保温的风管,支吊架应设在保温层外,以防止产生"冷桥”。危害原因分析风管的振动产生使得空调通风房间的噪声增大,存在设备运行安全等隐患。1、施工单位为了偷工减料,风管选用的厚度不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2、较大口径的风管的加固措施不足或未做,运行产生颤动;3、通风系统的支吊架及固定支架设置不合理,运行时产生了振动;4、设备安装时未采用可靠的减振措施,设备的振动及噪声通过风管传递至系统末端3.7、绝热材料的种类、密度及厚度等选用不当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规范及标准要求防治措施备注531、管道及空调风管保温的材料选型不当,主要是容重、导热系数、吸水率、厚度及防火等级等技术参数达不到设计要求;2、特殊部位未采用不燃绝热材料。1、《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第10.2.1条:风管和管道的绝热,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其材质、密度、规格与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如采用难燃材料时,应对其难燃性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2、《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第11.1.4条:保温材料及其制品的主要技术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平均工作温度下的导热系数值不得大于0.12W/(m·K),并应有明确的随温度变化的导热系数方程式或图表;对于松散或可压缩的保温材料及其制品,应具有在使用密度下的导热系数方程式或图表;(2)密度不应大于350kg/m3;(3)除软质、散状材料外,硬质预制成型制品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0.3MPa;半硬质的保温材料压缩10%时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0.2MPa。3、《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第10.2.3条:在下列场合必须使用不燃绝热材料:1电加热器前后800mm的风管和绝热层;2穿越防火隔墙两侧2m范围内风管、管道和绝热层。1、设计单位根据采暖及空调的工况,合理选用保温材料的参数;2、材料进场前,做好材料进场验收程序,对于不合格的产品或与设计文件要求不符的材料严禁进场;3、保温材料进场按批随机抽查,采用观察检查、检查材料合格证,并做点燃试验等方法,对合同文件要求必须要做复检的情况,可随机抽取,到指定部门作技术复检,以获取保温材料的其他技术参数。4、在防火分区隔墙及电加热器的风管保温等特殊位置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采用不燃绝热材料。危害原因分析材料的规格选择不当,容重、厚度、导热系数等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导致系统的热损耗过大,电力、燃气等资源消耗量大等;2、保温材料的阻燃等级不符合要求,造成火灾隐患1、施工单位为了偷工减料,保温材料的选用不符合设计要求;2、材料进场验收程序流于形式,不合格的材料进入现场;3、设计单位的绝热计算及材料选型不当;4、特殊部位的绝热材料要求设计文件要求不清,或施工中未按照要求施工。3.8、空调风管的保温层质量达不到规范要求序号现象和问题原因分析规范及标准要求防治措施备注541、风管保温层表面平整度偏差较大;2、保温层的固定(保温钉或胶粘)不牢靠或缺失,有空鼓情况;3、保温层的连接处不连续,有漏空、缺失等情况4、部件位置未单独设置。1、施工单位施工前未做技术交底,操作人员对绝热层的规范要求及标准不清楚;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三检制度)缺失或不健全;3、监理单位未按照要求进行质量验收。1、《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第10.3.4条:绝热材料层应密实,无裂缝、空隙等缺陷。表面应平整,当采用卷材或板材时,允许偏差为5mm;采用涂抹或其他方式时,允许偏差为10mm。防潮层(包括绝热层的端部)应完整,且封闭良好;其搭接缝应顺水。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第条:风管绝热层采用粘结方法固定时,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粘结剂的性能应符合使用温度和环境卫生的要求,并与绝热材料相匹配;(2)粘结材料宜均匀地涂在风管、部件或设备的外表面上,绝热材料与风管、部件及设备表面应紧密贴合,无空隙;(3)绝热层纵、横向的接缝,应错开;(4)绝热层粘贴后,如进行包扎或捆扎,包扎的搭接处应均匀、贴紧;捆扎的应松紧适度,不得损坏绝热层。3、《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第10.3.6风管绝热层采用保温钉连接固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保温钉与风管、部件及设备表面的连接,可采用粘接或焊接,结合应牢固,不得脱落;焊接后应保持风管的平整,并不应影响镀锌钢板的防腐性能;(2)矩形风管或设备保温钉的分布应均匀,其数量底面每平方米不应少于16个,侧面不应少于10个,顶面不应少于8个。首行保温钉至风管或保温材料边沿的距离应小于120mm;(3)风管法兰部位的绝热层的厚度,不应低于风管绝热层的0.8倍;(4)带有防潮隔汽层绝热材料的拼缝处,应用粘胶带封严。粘胶带的宽度不应小于50mm。粘胶带应牢固地粘贴在防潮面层上,不得有胀裂和脱落。3、《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第10.3.3条:风管系统部件的绝热,不得影响其操作功能。1、保温层施工前要确保风管的隐蔽验收已经同通过;2、施工前按照规范及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确保操作人员了解技术要求;3、施工中严格三检制度,确保施工质量。危害1、保温层空鼓、缺失等情况导致热损失较大,系统能耗增加;2、风阀等部件位置检修困难;3、防潮层或保护壳损失严重的可导致保温层受潮或受损后影响保温效果。3.9、金属风管法兰制作及安装不规范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规范及标准要求防治措施备注551、法兰的四个角不方正,对角线不相等,法兰螺栓孔距(铆钉间距)不均匀或间距过大,同规格的法兰不能互换使用;2、法兰表面不平整;3、法兰与风管连接处四角开裂、凹凸不平,风管与法兰铆接后向一侧偏斜;4、法兰与风管铆接不牢固,有脱铆或漏铆现象,连接法兰的螺栓松动,未拧紧;5、风管不平整,与法兰不贴实,法兰翻边不平整,翻边宽度不一致,或翻边量不足(小于6mm);法兰垫料不平整,在四角处重叠或断开,法兰垫料厚度不够,垫片凸入风管内或突出法兰外。1、《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第4.2.6条:金属风管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风管板材拼接的咬口缝应错开,不得有十字型拼接缝;(2)金属风管法兰材料规格不应小于表4.2.6-1或表4.2.6-2的规定。中、低压系统风管法兰的螺栓及铆钉孔的孔距不得大于150mm;高压系统风管不得大于100mm。矩形风管法兰的四角部位应设有螺孔。当采用加固方法提高了风管法兰部位的强度时,其法兰材料规格相应的使用条件可适当放宽。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第4.3.2条:金属法兰连接风管的制作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风管法兰的焊缝应熔合良好、饱满,无假焊和孔洞;法兰平面度的允许偏差为2mm,同一批量加工的相同规格法兰的螺孔排列应一致,并具有互换性;(2)风管与法兰采用铆接连接时,铆接应牢固、不应有脱铆和漏铆现象;翻边应平整、紧贴法兰,其宽度应一致,且不应小于6mm;咬缝与四角处不应有开裂与孔洞3、《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第6.3.1条:风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3)连接法兰的螺栓应均匀拧紧其螺母宜在同一侧;(4)风管接口的连接应严密牢固风管法兰的垫片材质应符合系统功能的要求厚度不应小于3mm垫片不应凸入管内亦不宜突出法兰外。1、按照规范要求根据风管规格确定法兰的角钢规格,法兰内框的尺寸一般比风管外尺寸大2mm,;2、按不同批次制作法兰样板,控制法兰的平整度、螺栓及铆钉的位置按照规范确定,间距一般不大于150mm,对角线一般偏差1mm;3、风管下料与铆接时,要保证翻边宽度,不小于6mm;4、法兰垫片选用符合规范,搭接或在四角转弯处不得重叠及漏垫。原因分析1、同一规格的法兰未制作样板,或法兰样板在对角线、螺栓(或铆钉)孔距等方面控制不严,导致法兰不具有互换性;2、法兰的内框尺寸小于风管外边时,强行将法兰套在风管上,造成四角开裂,有凸起;3、法兰内框尺寸远大于风管外边尺寸,风管与法兰连接时不能紧贴,铆接后风管向一个方向偏斜;4、风管的下料及咬边的尺寸没有把握准确,或机械咬口时出现跑偏,风管与法兰铆接翻边时出现宽窄不一,甚至小于规范要求的6mm。5、法兰的垫料选材不符合要求或搭接方式不对。3.10、弯头内的导流叶片设置不规范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规范及标准要求备注561、直角弯头、曲率半径较小(小于其平面边长)的弧形弯头等阻力较大的弯头未设置导流叶片;2、在弯头处虽设置了导流叶片,但不规范:导流叶片制作部规范(如板材厚度不足,两侧未卷边等)、叶片数量少,片距不合理,高度较大的风管未分层设置导流叶片。1、《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第4.2.12条:矩形风管弯管的制作,一般应采用曲率半径为一平面边长的内外同心弧形弯管。当采用其他形式的弯管,平面边长大于500mm时,必须设置弯管导流片。2、《通风管道技术规程》(JGJ141-2004)第3.10.2条:矩形风管按图3.10.2-1所示分内外同心弧型、内户外直角型、内斜线外直角型及内外直角型,其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矩形弯管宜采用内外同心弧型。弯管曲率半径宜为一个平面边长,圆弧应均匀;(2)矩形内外弧型弯管平面边长大于500mm,且内弧半径(r)与弯管平面边长(a)之比(r/a)小于或等于0.25时应设置导流叶片,导流叶片的弧度应与弯管弧度相等,迎风边缘应光滑,片数及设置的位置应按照表3.10.2-1及表3.10.2-2的规定(3)矩形内外直角型弯管以及边长大于500mm的内弧外直角型、内斜线外直角型弯管应按图3.10.2-2选用并设置单弧形或双弧形等圆弧导流片。导流片圆弧半径及片距宜按表3.10.2-2规定。弯管平面边长a(mm)导流片数导流片位置ABC500<≤10001a/3--1000<≤15002a/4a/2->3a/8a/3a/2图3.10.2-1矩形弯管示意图表3.10.2-1内外弧型矩形弯管导流片数及设置位置图3.10.2-2单弧形或双弧形导流片形式表3.10.2-2单弧形或双弧形导流片圆弧半径及片距(mm)单圆弧导流片 双圆弧导流片R1=50P=38R1=115P=83R1=50R2=25P=54R1=115R2=51P=83镀锌板厚度宜为0.8mm镀锌板厚度宜为0.6mm防治措施1、对于平面边长大于500mm发热内弧外直角弯头、内斜线外直角弯头、内外直角弯头及曲率半径小于一个平面边长的内外同心弧型弯头应设置导流叶片。2、导流叶片的数量、片距及位置应按照上述的通风管道技术规程第3.10.2条要求设置,具体制作及安装可按照《全国通用通风管道配件图表》的要求执行,必要时设计方可向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3.11、风机盘管与风管连接方式及安装不合理序号现象和问题原因分析规范及标准要求防治措施备注571、风机盘管与风管之间未设置帆布软管2、风机盘管未设回风箱,而通过吊顶上的回风口回风;3、新风口未直接送到室内,而是经过风机盘管的回风段混合后送入。1、风机盘管不设回风箱,主要是为了节省成本,安装省事;2、未设置软接一般是审图及交底不仔细;3、新风的设置一般是施工现场为了施工方便,减少新风管道的长度及风口数量,擅自做主,将新风与风机盘管的回风段连接。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GB50019-2003)第9.3.6条:冷热水机组、空气调节机组、通风机及水泵等设备的进口、出口管道,宜采用软管连接。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GB50019-2003)第6.3.14.1条:空气调节系统的新风量,应不小于人员所需的新风量,以及补偿排风和保持室内正压所需的新风量等项中的较大的值。1、风机盘管与风管之间设置软接,长度一般不超过200mm,且不得做变径或弯头用;2、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将盘管的回风箱的回风口与吊顶上的回风口进行连接,不得通过吊顶内回风;3、新风管、新风口按照设计文件设置及安装,一般是将新风直接送至室内,或与盘管的送风段连接,不得将新风接入盘管的回风段;危害1、风机盘管不设回风箱,将导致吊顶内未进过滤的空气直接进入盘管,长期运行将堵塞盘管,影响换热效率;2、未设置软接或软接不合理,将设备的振动进行传递,影响设备的运行;3、在过渡季节时,新风往往难于送至室内。3.12、空调机组/通风机运行时振动及噪声大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规范及标准要求防治措施备注58空调机或通风机运行中振动较大,噪音大1、《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第7.3.1条:风机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通风机的安装,应符合表7.3.1的规定,叶轮转子与机壳的组装位置应正确;叶轮进风口插入风机机壳进风口或密封圈的深度,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或为叶轮外径值的1/100;(2)现场组装的轴流风机叶片安装角度应一致,达到在同一平面内运转,叶轮与筒体之间的间隙应均匀,水平度允许偏差为1/1000;(3)安装隔振器的地面应平整,各组隔振器承受荷载的压缩量应均匀,高度误差应小于2mm;(4)安装风机的隔振钢支、吊架,其结构形式和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或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焊接应牢固,焊缝应饱满、均匀。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第7.2.1.3条:固定通风机的地脚螺栓应拧紧,并有防松动措施。3、《压缩机、风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5-98)第3.1.6条:风机机组轴系的找正应首先选择位于轴系中间的或重量大、安装难度大的机器作为基准机器进行调平;其余非基准机器应以基准机器为基准找正调平,使机组轴系在运行时成为两端扬度相当的连续曲线。机组轴系的最终找正应以实际转子通过联轴器进行并达到上述要求。1、风机安装前要对设备基础的水平度等进行测量及验收,偏差较大的应整改;2、风机的安装中应按照水平、标高等确定位置,保证风机(及机轴)与电机两轴的同心或皮带传送时应保证皮带轮中心线重合并拉紧皮带;3、选用合适的减震器,安装时保证平整;4、吊装风机应设置固定及防晃措施;5、合理设置风管弯头,减少涡流,降低噪声。原因分析1、风机或空调机组的风机段安装歪斜,不水平,特别是离心式风机的传动轴不水平;2、无隔振支吊架,或支吊架处的减震器选型不合理、减震器安装位置不当,减震器受力不均匀,每组压缩量相差较大,失去了减振作用;3、风机支架固定不牢靠,大风机无防晃支架;4、风机进出口的柔性软管过短,两端法兰相互碰撞,尤其是出风段短管过紧,无伸缩余量;5、风机吸入段风管尺寸过小,风速过大,且风管(特别是弯头)布置不当,气流在拐弯处产生涡流,造成风机晃动及较大噪声。3.13、地辐热施工不规范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规范及标准要求防治措施备注591、地辐热填充层的裂纹情况严重:裂纹较为明显、数量多,呈较为规则环状(沿管道敷设走向);2、地辐热保温层及隔热层敷设不连续,影响绝热及防潮效果;3、加热管道敷设时的走向及间距未按照设计,管间距偏差超过±10mm;4、管道安装时拧劲,出现死折等现象,或弯曲半径小于管道外径的6倍;5、伸缩缝的设置未设置,或连接处未采用搭接方式,不连续或搭接宽度小于10mm(外墙、过门为10mm,墙柱为20mm)。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第4.4.7条:低温热水地板辐射热系统敷设加热管道的覆盖层厚度不宜小于50mm。2、《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工程技术规程》(JGJ142-2004)第5.1.4条: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热工程的施工,环境温度不宜低于5℃。第5.1.5条: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热工程施工,不宜与其他工种进行交叉施工作业,施工过程中,严禁进人踩踏加热管。所有地面留洞应在填充层施工前完成。第5.2.1条:铺设绝热层的地面应平整、干燥、无杂物。墙面根部应平、直,且无积灰现象。第5.2.2条:绝热层应铺设平整,绝热层相互间的接缝应严密。直接与土壤接触的或有潮气侵入的地面,在铺放绝热层之前应先铺一层防潮层。第5.3.1条:加热管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标定的管间距和走向敷设,加热管应保持平直,管间距的安装误差不应大于±10mm,加热管道敷设前,应对照施工图纸核定加热管的选型、管径及壁厚第5.3.3条:加热管道安装时禁止管道拧劲;弯曲管道时,圆弧的顶部应加以限制(顶住),并用管卡进行固定,防止出现"死折”;加热管道的弯曲半径不宜小于6倍管外径。第5.5.2条:在试压合格后,进行豆石混凝土填充层的浇捣,所使用的水泥标号应不小于C15,豆石粒径宜不大于12mm,并宜掺入适量防止龟裂的添加剂。按照要求需留置混凝土石块见证取样送检;第5.5.3条:填充层的养护周期,应不小于48h。确保填充层表面没有明显裂纹,如发现明显裂纹,一般不允许局部修补,须整体返工。1、加热管道的覆盖层的厚度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不得低于50mm;2、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热工程的施工时环境温度低于5℃时,应采用升温及防冻措施;3、绝热层及防潮层敷设应连续,接缝严密;4、加热管的敷设走向及间距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管间距的安装误差不应大于±10mm,防止管道拧劲或死折;5、伸缩缝的厚度按照设计要求设置,敷设应连续,搭接宽度不小于10/20mm。第四章电梯工程4.1、电梯机房吊钩设置不合理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规范及标准要求防治措施备注601、吊钩选型偏小,承载量不足;2、吊钩埋入机房顶板或横梁上的深度不够,承载量不足;3、吊钩设置的位置与电梯主机的位置偏差较大;4、机房内未设置电梯主机吊钩1、《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2003)第6.3.7条:在机房顶板或横梁的适当位置上,应装备一个或多个适用的具有安全工作载荷标示(见15.4.5)的金属支架或吊钩,以便起吊重载设备。一般机房内吊钩钢筋尺寸与承重之间的关系可参考以下数值:1)φ20mmA3钢吊环,承载2.1t;2)φ22mmA3钢吊环,承载2.7t;3)φ24mmA3钢吊环,承载3.3t;4)φ27mmA3钢吊环,承载4.1t;起吊钢索的安全系数应在4~5倍以上。2、《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2003)第15.4.5条:在承重梁或吊钩上应标明最大允许载荷(见第6.3.7条)。1、机房及吊钩设置前,设计单位需有安装电梯的型号及相关资料,根据电梯的资料设计吊钩、钢索等吊具的的位置、承载量等技术参数;2、土建单位在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3、电梯安装单位在进场前与土建的交接验收应包括吊钩的设置安全可靠、位置正确;危害电梯主机安装时,由于吊钩的选型小,承载量不足或吊点的位置设置不正确,易于引发吊装事故;增加电梯主机安装就位的施工难度原因分析设计图纸未按照电梯制造厂的相关技术参数设计吊钩的型号等参数;电梯采购时发生变更,原设计的吊钩等吊具的参数与变更后的电梯设备不符;土建单位未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或预留预埋工作遗漏后,未经过设计单位的技术核算,随意设置设备的吊点等4.2、电梯井道尺寸及留洞偏差较大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规范及标准要求防治措施备注611、井道平面尺寸偏差较大;2、井道垂直度偏差过大;3、预留孔洞及预埋件尺寸偏差较大,不符合电梯制造商对电梯井道土建施工要求;4、各层站按钮孔洞大小、深度不够,偏差较大5、轿厢与面对轿厢入口的井道壁的间距不大于0.15m《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1-20023)第4.2.5条:井道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井道尺寸是指垂直于电梯设计运行方向的井道截面沿电梯设计运行方向投影所测定的井道最小净空尺寸,该尺寸应和土建布置图所要求的一致,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电梯行程高度小于等于30m时为0~+25mm;2)当电梯行程高度大于30m且小于等于60m时为0~+35mm;3)当电梯行程高度大于60m且小于等于90m时为0~+50mm;4)当电梯行程高度大于90m时,允许偏差应符合土建布置图要求。2、《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1-20023)第4.5.6条:层门指示灯盒、召唤盒和消防开关盒应安装正确,其面板与墙面贴实,横竖端正。3、《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T7001-2009)》附录A第3.7条"轿厢与面对轿厢入口的井道壁的间距不大于0.15m”的规定1、电梯安装单位应尽早了解土建结构,对于有电梯变更的,及时提出便于土建单位变更整改;对于尺寸不符合安装要求的,及时提出,便于土建单位整改,对于不能整改的,应会同设计、建设、监理单位,提出补救措施;2、电梯安装单位在进场前与土建的交接验收时应仔细核对井道及留洞尺寸,可在安装过程中消缺相关问题。危害电梯导轨安装困难,设置无法安装;电梯曾满安装不在一条垂线上;电梯的按钮盒安装不上、不垂直、各层位置偏差较大。原因分析实际安装的电梯型号与原设计不一致,土建施工中未做相应变更;土建单位施工中,未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规范施工,导致井道、按钮盒等尺寸、垂直度等偏差较大;电梯安装单位、监理单位等在交接验收时,未对超差的项目及时提出整改。4.3、电梯井道门口装饰面与轿厢门高度不一致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规范及标准要求防治措施备注621、装饰完成面高于或低于电梯层门地坎;2、并排安装的多部电梯,其厅门不在同一平面上。1、《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1-2003)第4.5.6条:层门地坎水平度不得大于2/1000,地坎应高出装修地面2~5mm。2、《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2011)第5.6.2.1条:层门地坎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地坎上表面宜高出装修后的地平面2mm~5mm,在开门宽度方向上,地坎表面相对水平面的倾斜不应大于2/10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2003)第7.4.1条:地坎每个层站入口均应装设一个具有足够强度的地坎,以承受通过它进入轿厢的载荷。注:在各层站地坎前面宜有稍许坡度,以防洗刷、洒水时,水流进井道。1、土建单位给出的装饰基准线应准确,并严格执行,在发生变更后及时通知监理、电梯安装单位;2、电梯安装单位应按照给定的装饰基准线确定层门地坎的安装位置。3、地坎的强度、坡度及轿厢与地坎的间距等技术要求要符合规范要求。危害电梯厅内有积水时,容易通过层门地坎流入井道,损坏电梯部件;2、地面低于电梯层门地坎过大,乘客进出不安全;原因分析土建施工单位提供给电梯安装单位的楼层装饰基准线不准确,导致电梯安装单位按照此标准确定的层门地坎的高度与装饰面的高度不统一,或高或低。-.z.第三部分:安全及文明施工第一章防护篇1.1、脚手架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脚手架外网破损开口、污染严重外脚手架密目网破损、污染严重外脚手架密目网破损、污染严重要求:依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单、双排脚手架、悬挑式脚手架沿架体外围应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密目式安全网宜设置在脚手架外立杆的内侧,并应与架体绑扎牢固。另:立即更换修补替换破损开口的防护网,及时清理。落地架体系在内侧无法固定的前提下抛撑过少且架底积水落地架抛撑少且积水落地架抛撑少且积水要求:按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脚手架开始搭设立杆时应每隔6跨设置一道抛撑,直至连墙件安装稳定后,方可根据情况拆除。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两片爬架间无防护两片爬架间无防护两片爬架间无防护要求:两片爬架间无有效的软防护,应加强管理。脚手架上堆放材料外架上堆放材料外架上堆放材料要求:加强安全教育,严禁外架上堆放材料。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外架与主楼间隙过大且未进行防护外架与主楼间隙过大外架与主楼间隙过大要求:依据《武汉市建筑工程创建文明工地指导图册架体封闭篇架体内侧与结构外墙间水平网无法防护时可铺设脚手板或多层板制作翻板等硬防护进行封闭。落地架无扫地杆落地架无扫地杆落地架无扫地杆要求:按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中的6.3.2条: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离钢管底端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架体与结构外墙间无防护,须完善。架体与结构外墙间无防护架体与结构外墙间无防护要求:依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脚手板应铺设牢固、严实,并应用安全网双层兜底。施工层以下每隔10m应用安全网封闭。要求::1、架体内侧与结构外墙间水平网无法防护时可铺设脚手板或多层板制作翻板等硬防护进行封闭。2、首层立杆与结构之间的空隙采用硬隔离措施,从此向上进行四步一隔离,挂一道水平安全网。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外架拉结点过少拉结点过少拉结点过少要求:依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表对于≤24m高脚手架的连墙件布置一般不超过两步三跨。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外架剪刀撑搭设不规范剪刀撑搭设不规范剪刀撑搭设不规范要求:依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规定当立杆采用搭接接长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并应采用不少于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单、双排脚手架剪刀撑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道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应按表6.6.2的规定确定。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斜杆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60˚之间;2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或对接,搭接应符合本规范第6.3.6条第款的规定;3、剪刀撑斜杆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150mm。6.6.3高度在24m及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应在外侧全立面连续设置剪刀撑;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均必须在外侧两端、转角及中间间隔不超过15m的立面上,各设置一道剪刀撑,并应由底至顶连续设置。1.2、型钢挑脚手架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型钢挑脚手底部与楼层间隙未封闭型钢挑脚手底部与楼层间隙未封闭。型钢挑脚手底部与楼层间隙未封闭。要求:架体内侧与结构外墙间硬防护进行封闭。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悬挑脚手架型钢根部压环缺失,存在安全隐患型钢根部压环缺失型钢根部压环缺失要求:立即在楼板开孔设置"U”型压环,每道工字钢采用三道"U”型压环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悬挑脚手架个别工字钢楼内外部分比例失调,且楼内只有1个受力环。挑架固定段现状,只有1个受力环,且楼内部分过短挑架固定段现状,只有1个受力环,且楼内部分过短要求:=1\*alphabetica、型刚悬挑梁固定端应采用2个(对)及以上的U钢筋拉环或锚固螺栓与建筑结构梁板固定。(在外拉钢丝绳的前提下)。=2\*alphabeticb、型钢外端部立即增加斜拉钢丝绳或型钢斜撑。《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6.10.5悬挑钢梁悬挑长度应按设计确定,固定段长度不应小于悬挑段长度的1.25倍。挑架悬挑段现状挑架悬挑段现状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悬挑脚手架型钢根部压环木楔脱落,松动,无铁钉固定预埋环内木楔缺失预埋环内木楔缺失要求:立即普查敲紧木楔,并用钉子锁定。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建议取消木楔,直接用槽钢或厚钢板电焊固定。楼层间隙必须用夹板等硬封闭型钢内根部压环位置不准,位于中部受力环距工字钢内端头过长受力环距工字钢内端头过长要求:型钢内根部压环位置应放置于型钢的端部,否则严重影响受力效果。《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3楼内侧压环距型钢端头200mm为宜。1.3、满堂架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满堂架横向扫地杆缺失横向扫地杆缺失横向扫地杆缺失要求:依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6.8.3条之相关规定满堂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钢管底端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支撑体系中立杆顶部设置的可调托撑露丝过多、过长可调托撑露丝过长可调托撑露丝过长要求:依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6.9.6条之规定满堂架支撑架的可调底座、可调拖撑螺杆伸出长度不宜超过200mm,插入立杆内的长度不得小于150mm。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可调拖撑设置于立杆底部可调拖撑设置于立杆底部可调拖撑设置于立杆底部要求:可调拖撑严禁设置于立杆底部(可拖撑应使用立杆顶部),底部可使用可调底座,立杆底部不可使用多层方木块,以免失稳。立杆下垫三块小木块立杆下垫三块小木块立杆下垫三块小木块要求:受力排架立杆下垫三块小木块存在安全隐患,应加强对工人安全技术交底教育,杜绝此类现象。建议:更换符合要求的钢管、设置可调底座。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满堂架自由端高度过大顶部自由高度超过700mm顶部自由高度超过700mm要求:碗扣件支架立杆顶端自由高度不超过700mm。柱模稳定性差,与排架体系无连接;下部1/3高度未采用双螺帽柱模稳定性差,与排架体系无连接;下部1/3高度未采用双螺帽柱模稳定性差,与排架体系无连接;下部1/3高度未采用双螺帽要求:为保证柱模的稳定和不变形,柱模与柱模之间每边两端分上、中加二道钢管水平支撑及一道剪撑,支撑应与顶板支撑排架相连,使整个柱群模板连成整体并保持稳定。下部1/3高度须采用双螺帽。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内庭满堂架立杆搭接有误,须整改立杆搭接有误。立杆搭接有误。要求:依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6.8.3条之6.3.6脚手架立杆的对接、搭接应符合下列规定:2、当立杆采用搭接接长时必须采用对接扣件。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作业面满堂架上堆放木料过多满堂架上堆放木料过多满堂架上堆放木料过多要求:加强对工人及塔吊指挥的教育,架体严禁堆放材料。1.4、"三宝、四口、五临边”(三宝: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四口:楼梯口、电梯口、预留洞口、通道口;)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工人进入工地现场不戴安全帽较多工人施工现场不戴安全帽工人施工现场不戴安全帽要求:依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的要求: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基坑边堆放材料过多基坑边堆放材料过多基坑边堆放材料过多要求:基坑边1米范围内(或图纸要求)不得堆土、堆料、停放机具。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电梯井内防护隔离层间距偏大临边未防护防护距离达15米临边未防护防护距离达15米要求:依据《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第3.2.1条一、板与墙的洞口,必须设置牢固的盖板、防护栏杆、安全网或其他防坠落的防护设置。第3.2.1条二、电梯井口必须设防护栏杆或固定栅门;电梯井内应每隔两层并最多10m设一道水平防护。临边无防护要求:依据《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第3.1.1条对临边高处作业,必须设置防护措施,并符合下列规定:一、基坑周边,尚未安装栏杆或栏板的阳台、料台与挑平台周边,雨蓬与挑檐边,无外脚手架的屋面与楼层周边及水箱与水塔周边等处,都必须设置1.2m防护栏杆。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楼梯临边未防护临边防护缺失临边防护缺失要求:依据《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第3.1.1条三、分层施工的楼梯口和楼段边,必须安装临时护栏。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屋面临边防护不规范存在高度仅90cm、无防护腰杆、安全网破损、架体不牢固,应立即整改。临边防护不规范临边防护不规范要求:依据《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2011)搭设临边防护栏杆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一、防护栏杆应由上、下两道横杆及栏杆柱组成,高度不低于1.2m,上杆离地高度为1.0~1.2m,下杆离地高度为0.5~0.6m。坡度大于1:2的屋面,防护栏杆应高1.5m,并加挂安全立网。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无施工电梯防护门无施工电梯防护门,或防护门未及时关闭无施工电梯防护门,或防护门未及时关闭要求:施工电梯入口应安装防护门,且防护门及时关闭,应在施工中坚决杜绝此类现象。物料提升机防护门敞开,构成安全隐患。物料提升机防护门敞开物料提升机防护门敞开要求:a、对防护门进行检查确保完好。b、加强对工人的安全交底、安全教育,养成随手关闭电梯防护门的习惯,确保安全施工。C、加强巡查,有效杜绝此类不安全行为。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防护门处踏板下无方木且未固定防护门处踏板下无方木且未固定防护门处踏板下无方木且未固定要求:通向楼层的通道搭设过于简陋构成安全隐患,应认真搭设不要存侥幸。施工电梯架子楼内拉结点不安全,望引起重视。楼内拉结点不安全楼内拉结点不安全要求:采取措施进行加固,确保拉结点可靠牢固,刚性连墙件。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施工电梯进入楼层处防护不彻底施工电梯进入楼层处防护不彻底施工电梯进入楼层处防护不彻底要求:施工电梯进入楼层处防护不彻底,应注重细节管理。(用密目网封闭)楼层电梯防护门基本上均与通道地面距10厘米左右,达不到严密防护的标准,易造成物体打击现象。电梯防护门基本上均与通道地面距10厘米左右电梯防护门基本上均与通道地面距10厘米左右要求:立即调整防护门安装尺寸保证防护门距通道较为紧密,严防物体滚落现象。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临边采用扁铁防护,横杆长度大于2米时未加设栏杆柱横杆长度大于2米时未加设栏杆柱横杆长度大于2米时未加设栏杆柱要求:依据《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第3.1.3条的相关规定除经计算外,横杆长度大于2m时,必须加设栏杆柱。栏杆柱的固定及其横杆的连接,其整体构造应使防护栏杆在上杆任何处,能经受任何方向的1000N外力。当栏杆所处位置有发生人群拥挤、车辆冲击或物件碰撞等可能时,应加大横杆截面或加密主距。采用扁铁防护,防护晃动较大。采用扁铁防护,防护晃动较大。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门式脚手架施工无腰杆、2米以上工人未系安全带无腰杆、工人未系安全带无腰杆、工人未系安全带要求:依据《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28—2010之6.2.6底部门架的立杆下端宜设置固定底座或可调底座。6.3.4门式脚手架的底层门架下端应设置纵、横向通长的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固定在距离门架立杆底端不大于200mm处的门架立杆上,横向扫地杆宜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门架立杆上。边长在1.5m以上的洞口四周未设防护栏杆洞口四周未设防护栏杆洞口四周未设防护栏杆要求:依据《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第3.2.1条一、板与墙的洞口,必须设置牢固的盖板、防护栏杆、安全网或其他防坠落的防护设置。第3.2.2条的相关规定边长在1.5m以上的洞口四周设防护栏杆,洞口下铺设安全平网。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楼板孔洞无防护盖板楼板孔洞无防护盖板楼板孔洞无防护盖板要求:依据《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第3.2.1条一、板与墙的洞口,必须设置牢固的盖板、防护栏杆、安全网或其他防坠落的防护设置。第3.2.2条洞口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设防护栏杆、加盖件、张挂安全网与装栅门等措施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一、楼板、屋面和平台等面上短边尺寸小于25cm但大于2.5cm的孔口,必须用坚实的盖板盖没。盖板应能防止挪动移位。吊篮支撑处无防护采光井边沿未做防护采光井边沿未做防护要求:吊篮支架处处在采光井边沿,应采取措施对采光井边沿进行防护,以免人员或物品坠落造成事故。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施工电梯周边未封闭,缺防护栏杆施工电梯周边未封闭、缺防护栏杆施工电梯周边未封闭、缺防护栏杆要求:及时用密目网封闭并增加防护栏杆。电梯井无临边防护电梯井无临边防护电梯井无临边防护要求:及时安装防护门。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室外施工现场排水井未覆盖,易发生事故。排水井未覆盖排水井未覆盖要求:立即对井口进行防护。1.5、坠落范围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坠落半径范围内工人未戴安全帽坠落半径范围内工人未戴安全帽坠落半径范围内工人未戴安全帽要求:=1\*GB3①教育工人施工现场内所有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同时备有一定量的安全帽,确保送材料人员有帽可带。(高层的最大坠落半径为6m)拆除挑网过程中无人旁站也未设置安全警戒线未设置安全警戒线未设置安全警戒线要求:拆除挑网过程中要有人旁站,楼下未设置安全警戒线,应在施工中完善。1.6、操作架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钢筋工未搭设操作平台且脚踩方木未搭设操作平台且脚踩方木未搭设操作平台且脚踩方木要求:依据《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第4.2.5条钢筋绑扎时的悬空作业,必须遵守下列规定:一、绑扎钢筋和安装钢筋骨架时,必须搭设脚手架和马道。二、绑扎圈梁、挑梁、挑檐、外墙和边柱等钢筋时,应搭设操作台架和张挂安全网。悬空大梁钢筋的绑扎,必须在满铺脚手板的支架或操作平台上操作。顶板浇筑过程中砼工脚踩方木施工,非常危险。砼工脚踩方木施工砼工脚踩方木施工要求:依据《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13.0.5:浇灌框架、梁、柱混凝土,应设置操作平台,不得直接站在模板或支撑上操作,浇灌深基坑时,应检查边坡土质安全,如有异常,应报告施工负责人及时处理、加固。1.7、移动操作平台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粉刷工正在使用的操作平台无防护腰杆、且台面未满铺,须重视无防护腰杆、且台面未满铺无防护腰杆、且台面未满铺要求:依据《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第5.1.1条移动式操作平台,必须符合下列规定:五、操作平台四周必须按临边作业要求设置防护栏杆,并应布置登高扶梯。1.8、高低跨防护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钢结构施工中存在高低跨未设置安全防护设施。高低跨未设置安全防护设施高低跨未设置安全防护设施要求:立即设置安全防护措施【设置安全绳(钢丝绳)】,并杜绝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1.9、后浇带支撑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车库后浇带处,梁底已采用砌筑砖柱方式回顶,板底未增加立杆回顶,导致此处已施工混凝土板呈悬挑状态,并在上部荷载(搭设看房通道)作用下,出现下挠。车库顶板后浇带两侧未回顶,已出现下挠车库顶板后浇带两侧未回顶,已出现下挠要求:a、立即在对此处板底采用钢管支撑架进行回顶,建议采用双排立杆,纵距不大于600㎜,横距不大于1500㎜。b、对此部分南侧车库施工时,应将出现下挠的部位混凝土板局部凿除,并采用比原设计高一个标号的混凝土重新浇筑(不包括后浇带部位混凝土)。c、对预留钢筋应进行保护,除锈后涂刷水泥浆。1.10、安全防护棚及高低跨防护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钢筋套丝机无防护棚(在塔吊的旋转半径下),且无重复接地。钢筋套丝机无防护棚钢筋套丝机无防护棚要求:依据《武汉市建筑工程创建文明工地指导图册》防护棚.通道篇1、在坠落半径和吊装影响范围以内的操作场,人员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必须设置防坠棚或防坠安全通道,防坠棚和通道的顶应用5cm厚的木板或相当于5cm厚木板强度的材料铺设[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应设置双层防护棚]高低跨处无安全防护措施。无安全防护措施无安全防护措施要求:立即采取措施搭设临边防护,确保工人施工安全。1.11、水平挑网、基坑临边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工人在楼底坠落半径下施工无水平挑网工人在楼底施工,存在隐患。工人在楼底施工,存在隐患。要求:在坠落半径范围内操作场或人员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必须设置内搭设水平挑网,确保工人施工安全。基坑周边未防护基坑周边未防护基坑周边未防护要求:依据《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180—2009)6.1.2条之规定:开挖深度超过2米的基坑周边必须安装防护栏杆。1.12、液压升降整体脚手架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爬升脚手外侧(转角处)存在空隙爬升脚手外侧立面存在空隙爬升脚手外侧立面存在空隙要求:立即采取措施封闭爬外脚手立面,以免人或物坠落。爬升脚手架内侧通道存在空隙爬升脚手内侧通道存在空隙爬升脚手内侧通道存在空隙要求:封闭通道缝隙,以免人或物坠落造成事故。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液压升降整体脚手架作业期间存放细小配件,应每天清理,同时存在与建筑物间存在较大空隙落差期间存放细小配件期间存放细小配件要求:加强细小配件管理,做到随用随取,不得随意存放在液压升降整体脚手架上,以防伤人。(建议:细小配件装箱)存在较大空隙落差存在较大空隙落差要求:采取措施将此处防护完善,防止人物坠落。1.13、吊篮脚手架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吊篮花篮螺栓的固定方向错误吊篮花篮螺栓的固定方向错误吊篮花篮螺栓的固定方向错误要求:项目部:、分包立即对现场吊篮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将花篮螺栓的固定方向调整朝上,确保施工安全。屋面部分吊篮配重未有效固定,应立即整改。部分吊篮配重未有效固定部分吊篮配重未有效固定要求:依据《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202—2010)5.4.10配重件应稳定可靠地安放在配重架上,并应有防止随意移动的措施。严禁使用破损的配重件或其他替代物。配重件的重量应符合设计规定。(强制条文)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施工吊篮外侧未用密目式安全网封吊篮外侧要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吊篮外侧要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要求:依据《武汉市建筑工程创建文明工地指导图册(2008年12月版)》吊篮脚手架篇5、吊篮外侧要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多层作业要设置防护顶板隔离层,作业时吊篮要与建筑物连接牢固,吊篮钢丝绳应垂直,施工荷载要均匀堆放,不得超过设计规定。第二章临电篇2.1、临电篇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电缆楼内敷设未做到层层固定电缆楼内敷设未做到层层固定电缆楼内敷设未做到层层固定要求:依据《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7.2.10电缆垂直敷设应充分利用在建工程的竖井、垂直孔洞等,并宜靠近用电负荷中心,固定点每楼层不得少于一处。雨季室外电缆敷设随意室外电缆敷设随意室外电缆敷设随意要求:依据《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的7.2.5条之规定:直接埋深不应小于0.7m,并在电缆紧邻上、下、左、右侧均匀敷设不小于50mm厚的细砂,覆盖砖或砼等硬质保护层应设方位标志。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钢筋棚机械重复接地安装有误,应立即修改。机械接地安装有误机械接地安装有误要求:采取措施将接地线保护且不得影响工人工作(可用木盒子或穿线管)。脚手架上敷设电线电缆且比较凌乱脚手架上敷设电线电缆脚手架上敷设电线电缆要求:严格按《临电规范》、《临电方案》敷设电线电缆,不可图一时方便,否则容易造成触电事故。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检查现场活动房、住人集装箱未发现接地,应及时完善。活动板房未发现接地活动板房未发现接地要求:应及时完善,增加接地。用铁丝绑扎电线,应杜绝。用铁丝绑扎电线,应杜绝。用铁丝绑扎电线,应杜绝。要求:用绝缘绳卡固定。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现场电线浸水电线浸水电线浸水要求:电线浸水构成重大隐患,应加强对工人的用电常识教育。三级箱一个接线端接两个用电设备一个接线端接两个用电设备一个接线端接两个用电设备要求:施工现场开关箱使用必须符合"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的规定,禁止一个接线端接两个用电设备序号现象和问题图片防治措施现场电箱存在箱门与箱体未作电气连接、进出线口不存在不规范点。配电箱箱门未通过编织软铜线做电气连接。电箱内存在不规范点配电箱箱门未通过编织软铜线做电气连接。电箱内存在不规范点要求:依据《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配电箱、开关箱的金属箱体、金属电气安装板以及电器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底座、外壳等必须通过PE线端子板与PE线做电气连接,金属箱门与金属箱体必须通过采用编制软铜线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