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学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_第1页
大三学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_第2页
大三学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_第3页
大三学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_第4页
大三学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3大三学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河北师大汇华学院专业:心理学年级:2010姓名:张锐学号:2010510821大三学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摘要:本次研究探讨了大三学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运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UCLA孤独感量表第三版对120名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整理和相关分析。得到的结果为①男生的孤独感与女生的孤独感没有显著差异。②大三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成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拒绝否认成显著正相关。由此推出结论: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大三学生孤独感的重要心理因素。关键词:大三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孤独感1.问题的提出孤独是个体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虚感。国内外许多研究共同表明:孤独感的影响渗透到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健康、个体社会化的方方面面,是构成人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孤独感还与许许多多社会问题如酒精、药品滥用、攻击和侵犯等有广泛的联系。心理学家埃里克・斯隆说:“孤独是生活中的一个危机,也是自我深思、自我完善的一个良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却在不断加大,因而人们对“孤独”的感受也在加深。现代人忙碌的生活,自顾自的存在方式和生活习惯,亲情的淡薄,友情的冷漠,爱情的变质,对于大学生这个从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具相当可塑性的群体的孤独感研究还很不深入。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出强烈而广泛的社会性和情感性需求的关键时期,该年龄段容易出现心理闭锁、自我中心等特点,再加上一些环境因素如多元价值取向、高竞争和学习压力等,使其需求常常无法或仅仅低水平地满足,在社会性和情感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孤独感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虽然轻微的、短暂的孤独感不会导致心理与行为的紊乱。但长期的或严重的孤独感则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因之而出现的各种无聊发泄的攻击行为或其他行为问题,以及各种心理疾病和思想问题,理应引起人们的关注。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方式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风格。7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探求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国外学者即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社会经济地位及父母体验的压力和社会支持等家庭系统以外的更广阔的层面出发进行研究。不可否认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的性格。那么这与孤独感的联系有什么呢?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的第六阶段(18—25岁),这一时期人格特质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并融入社会.因而与其它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大学生孤独感表现得尤为强烈,孤独感已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疾患和思想阂题,以及一些无聊的恋爱、发泄、攻击、酗酒甚至自杀等不良行为都与其孤独感心态有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在目前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中,已有一些研究讨论了孤独感的性别、城乡、专业等差异,但结果却没有定论。例如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孤独感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本次研究中将会进一步验证。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一般可归为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两大方面。内部因素有人格变量、认知因素、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外部因素有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系统、社会生活事件等。国外早有研究者对此作过一些有益的探讨,在这里不做陈述。就外部因素来看,家庭关系尤其是个体与父母的关系已被以往的研究充分证明是影响个体孤独感的一个重要而具有长效性的影响因素,以往对家庭因素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一方面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居多,大学生的发育相对比较成熟,不同的教养方式产生的性格也较为明显,在大学生中,大三学生的状况较为稳定。因此本次研究中选择的被试为大三学生。孤独感是每个人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并且对于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作用尤为重要。如果明确了父母教养方式与之的联系,对于以后的家庭学校教育功不可没。2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分别从中国石油大学,大连理工,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承德石油抽取部分大三学生作为被试,共抽取被试120人2.2研究工具2.2.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该问卷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EMBU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的有力而客观的工具,同时也为探讨心理疾病的病因学提供了一条途径,也可以用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从而使更多的子女在良好的教养环境中成长并形成健全的人格。1993年我国的岳冬梅等人进行了翻译、修订。EMBU共有81个条目和2个附加条目,涉及父母15种教养行为:辱骂、剥夺、惩罚、羞辱、拒绝、过保护、过干涉、宽容、情感、行为取向、归罪、鼓励、偏爱同胞、偏爱被试和非特异性行为。修订后的EMBU量表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六个分量表,母亲教养方式的五个分量表,共11个分量表。父亲教养方式包括情感温暖、过分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偏爱被试6个因子:母亲抚养方式包括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与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偏爱被试5个因子。由被试分别对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进行报告,答案分别为“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选项。得分越高,表明父母在某个因子上的行为表现越多。2.2.2孤独感量表UCLA孤独量表由Russell等人编制,本量表是1988年修订的第三版,该量表为自评量表,主要评价由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全量表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有4级频度评分:4=一直有此感,3=有时有此感,2=很少有此感,1=从未有此感。含有11个“孤独”的正序条目、9个“非孤独”的反序条目。将9个非孤独条目倒序后计算总分。分数越高,说明孤独感程度越高。3.研究结果3.1样本分析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共发放问卷12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07份,有效率为89.2%。样本的基本特征汇总如表1所示。男生66人,占总数的61.7%,女生41人,占总数38.3%表1样本结构(n=107)样本分布样本数百分比总计性别男6661.7%107女4138.3%3.2大三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对大三学生孤独感在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2发现男女孤独感并无差异。表2性别对学生孤独感的差异分析变异源M±SD自由度P值T值性别男45.09±7.40女43.39±7.63105.2561.1423.3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从表3看出,大三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成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成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拒绝否认成显著正相关。其他不显著。表3父母教养方式与大三学生孤独感相关分析结果父亲情感温暖父亲严厉惩罚父亲过度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母亲过度干涉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母亲偏爱被试孤独-.301**.210*.002-.121.237*.112-.208*.088.239*.188-.011注:*P<.05,**P<.014.讨论4.1大三学生孤独感的讨论从本研究的结果上看,大三学生的孤独感男女之间并无差异。4.1.1男女生孤独感无差异这一结果与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等的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2]和邹赐岚的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5]是一致的,男女生孤独感并无显著差异。4.1.2与孟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3和孙逊的高中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4]的研究结果不同。孙逊的研究中与本研究最大的不同在于研究对象是大学生与高中生的差异,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在这一阶段男女生的心理状态不如大学成熟,男女生的心理发展速度也不同。而与孟晋的研究差异在于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针对的是大三学生,大三学生的心理状态比较稳定,适应了大学生活,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恋爱方面都比较稳定。本次研究的被试均为90、91年出生的,这一阶段的人与80后和人们脑海中定义的90后都不相同,因此也是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4.2大三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讨论从表3看出,大三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成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成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拒绝否认成显著正相关。4.2.1研究误差存在的原因由于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共有题目66道,按照统计学原理,被试应是题目的五倍,而此次研究的被试人数较少,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次研究的被试均为90、91年出生的,这一阶段的人与80后和人们脑海中定义的90后都不相同,因此也是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与孙逊的高中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4]的相同和不同点有以下几个原因。4.2.2与孤独感显著的几个因子的分析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被试的孤独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成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父母给予子女越多的情感呵护,子女的孤独感就会越少,心理健康的状况就会越好。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被试的孤独感与父母的拒绝否认成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父母对子女的冷淡,拒绝会使子女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感受到更多的孤独感,心理健康的状况较差。4.2.3与孤独感不显著的因子的分析在本次研究中,父亲的严厉惩罚与孤独感成显著正相关,而母亲的严厉惩罚则不显著。这与我国普遍的教养方式有关,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一般扮演一个较为严厉的角色,而母亲多为慈爱的,表现出来的严厉惩罚相对较少,因此同一个家庭的子女更多的会将孤独感归因于父亲在教育中的严厉惩罚。4.2.4与孙逊的高中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4]不同原因的分析与孙逊的高中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4]表明,高中生的孤独感除与父母的过度偏爱无关外,其余均显著相关。而在我的研究中除了父母过度偏爱不相关,父亲母亲过度干涉和父亲过于保护与孤独感均不相关。这可能的原因有相对于高中生,大三学生离家的时间较长,在集体生活中渐渐适应,人也相对成熟,对于过去父母的干涉和保护有所理解,不认为这种行为是过度的,在量表上并没有反映出来。也有可能是此时离这种干涉与保护较远,已不构成影响。而在高中的群体中,对父母的依赖相对更多,面对人际关系,升学压力,受父母的干涉更为直观,深刻影响。因此会有差异。总而言之,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孤独感的影响可能表现在他影响子女个性特征的形成。父母对孩子积极的情感投入和理智的关爱较多,会使孩子形成个性外向,情绪稳定,愿意亲近别人的性格特征;反之,父母如果不关心孩子,对孩子冷淡,就会使孩子出现各种人格偏差,妨碍其人际关系的形成。父母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会使子女悦纳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有一种力量感和安全感,从而敢于探索周围环境,学到人际交往的技巧,因而较少有孤独体验。父母的拒绝、否认,会导致子女消极的自我评价,在社交中过分敏感,害怕负性评价和胆怯,因而回避交往,从而孤独体验会较多。5.结论大三学生的孤独感男女之间并无差异。大三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成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成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拒绝否认成显著正相关。参考文献[1]李传银,檀元,刘娅俐.大中专生孤独、抑郁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1)[2]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7)[3]孟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0(2)[4]孙逊。高中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5卷总第114期2010年第8期[5]邹赐岚.大学业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5,4附录:UCLA孤独量表指导语:下面描述了人们生活中面出现的一些感受,请选中符合你现状的条目;每个答案无所谓正确与错误。这里并没有对你不利的题目。请尽快作答,不要在每道题目上太多思考。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1.你常感到与周围人的关系和谐吗?2.你常感到缺少伙伴吗?3.你常感到没人可以信赖吗?4.你常感到寂寞吗?*5.你常感到属于朋友们中的一员吗?*6.你常感到与周围的人有许多共同点?7.你常感到与任何人都不亲密了吗?8.你常感到自己的兴趣与想法与周围的人不一样吗?*9.你常感到想要与人来往、结交朋友吗?*10.你常感到与人亲近吗?11.你常感到被人冷落吗?12.你常感到你与别人来往毫无意义吗?13.你常感到没有人很了解你吗?14.你常感到与别人隔开了吗?*15.你常感到当你愿意时就能找到伙伴吗?*16.你常感到有人真正了解你吗?17.你常感到羞怯吗?18.你常感到人们围着你但不关心你吗?*19.你常感到有人愿意与你交谈吗?*20.你常感到有人值得你信赖吗?评分:带*号的条目应反序计分(即1=4,2=3,3=2,4=1)。然后将每个条目分相加。高分表示孤独程度高。家庭教养方式量表性别:___年龄:___你与父母一起生活到__岁。父亲是否健在:是否(或在您___岁时去世)母亲是否健在:是否(或在您___岁时去世)父母是否离异:是否在您___岁时离异父亲的文化程度:大学(包括大学以上、大专)、中专(包括高中)、初中、小学父亲的职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母亲的文化程度:大学(包括大学以上、大专)、中专(包括高中)、初中、小学母亲的职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指导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发展和成长有重要意义。回答这一问卷,就是请您努力回想小的时候留下的这些印象。问卷有很多题目组,每个题目答案均有四个等级。请您分别在最适合您父亲和您母亲的等级数字上划“○”。每题只准选一个答案。您父母对您的教养方式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请您实事求是地分别回答。如果幼小时父母不全,可以只回答父亲或母亲一栏。如果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关的题目可以不答。问卷不记名,请您如实回答。下面举例说明对每个题目的回答方法。从不偶尔经常总是1.父母常常打您吗?父1234母1234从不偶尔经常总是2.父母对你很亲热吗?父1234母1234从不偶尔经常总是我觉得父母干涉我所做的每一件事123412342.我能通过父母的言谈、表情感受他(她)很喜欢我123412343.与我的兄弟姐妹比,方面更宠爱我123412344.我能感到父母对我的喜爱123412345.即使是很小的过失,父母有惩罚我123412346.父母总试图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使我成为出类拔萃的人123412347.我觉得父母允许我在某些方面有独到之处123412348.父母能让我得到其他兄弟姐妹得不到的东西123412349.父母对我的惩罚是公平的、恰当的1234123410.我觉得父母对我很严厉1234123411.父母总是左右我该穿什么衣服或该打扮成什么样子1234123412.父母不允许我做一些其他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因为他们害怕我会事1234123413.在我小时候,父母曾当着别人的面打我或训斥我1234123414.父母总是很关注我晚上干什么1234123415.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能感到父母在尽量鼓励我,使我得到一些安慰1234123416.父母总是过分担心我的健康1234123417.父母对我的惩罚往往超过我应受的程度1234123418.如果我在家里不听吩咐,父母就会发火1234123419.如果我做错了什么事,父母总是抗议一种伤心样子使我有一种犯罪感或负疚感.1234123420.我觉得父母难以接近1234123421.父母曾在别人面前唠叨一些我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这使我感到很难堪1234123422.我觉得父母更喜欢我,而不是我的兄弟姐妹1234123423.在满足我需要的东西,父母是很小气的1234123424.父母常常很在乎我取得分数1234123425.如果面临一项困难的认为,我能感到来自父母的支持1234123426.在家里往往被当做“替罪羊”或“害群之马”1234123427.父母总是挑剔我所喜欢的朋友1234123428.父母总以为他们的不快是由我引起的1234123429.父母总试图鼓励我,使我成为佼佼者1234123430.父母总向我表示他们是爱我的1234123431.父母对我很信任且允许我独自完成某些事1234123432.我觉得父母很尊重我的观点.1234123433.我觉得父母很愿意跟我在一起1234123434.我觉得父母对我很小气,很吝啬1234123435.父母总是向我说类似“如果你这样做我会很伤心”的话1234123436.父母要求我回到家里必须得向他们说明我在做的事情1234123437.我觉得父母在尽量使我的青春更有意义和丰富多彩(如给我买很多的书,安排我去夏令营或参加俱乐部)1234123438.父母经常向我表述类似“这就是我们为你整日操劳而得到的报答吗”的话1234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