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样方案设计-农户粮食储量抽样方案_第1页
抽样方案设计-农户粮食储量抽样方案_第2页
抽样方案设计-农户粮食储量抽样方案_第3页
抽样方案设计-农户粮食储量抽样方案_第4页
抽样方案设计-农户粮食储量抽样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0第二部分农户储粮损失调查抽样方案一、农户储粮损失调查抽样方法1.本项调查所面临的客观条件所研究的对象总体特别巨大(包括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区的近3亿农户),地域特别宽广,农户储粮方式和储粮数量存在很大差异。序号农户储粮损失调查——调查区域调查实施单位技术支持单位1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4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局成都储藏所2河北、山西、山东、河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自治区)各省(自治区)粮食局河南工大3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4省(自治区)各省(自治区)粮食局辽宁粮科所2.制定本次调查抽样方案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全国各区域粮食储藏量的数量差异,尽可能兼顾样本调查户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样本县(区、市)中的分散性和均匀分布,从而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3.确定的抽样方法根据统计抽样方法的设计原理,为确保抽样调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各种抽样方法的比较研究,并结合农户储粮实际,确定本调查采用的抽样方法为一种优化的组合抽样方式:分层三阶段不等概率PPS系统抽样法及线性系统随机抽样法。即:第一阶段——采用分层PPS线性系统抽样法,以七大储粮生态区域(具体划分见附件2-1)为子总体(层),抽取样本县(区、市);第二阶段——采用线性系统随机抽样法,在样本县(区、市)中抽取样本村;第三阶段——采用现场随机抽样法,在样本村中抽取样本农户;同时——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最优分配法对样本分布影响最大的第一阶段的样本进行最优化分配。二、农户储粮损失调查抽样方案本次抽样调查中所采用的抽样技术,包括三阶段抽样、分层抽样、不等概率PPS抽样、线性系统随机抽样及现场随机抽样法,是我国在大规模抽样调查和市场调查中常用的抽样方法。在本次农户储粮损失抽样调查中,根据调查对象的性质和本次调查的实际情况,综合采用上述抽样方法设计了一种优化的组合抽样技术方案如下:第一阶段——以七大储粮生态区域为子总体,抽取样本县(区、市)。本阶段采用分层PPS线性系统抽样法(抽样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计算公式及计算过程详见附件2-2)。1.样本容量的确定及要达到的精度指标由抽样技术理论可知,在本子课题将要进行的大规模农户储粮损失调查中,抽样数目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1)被调查现象数量(农户储粮损失数量)的波动幅度,即标准差或方差的大小;(2)允许误差或允许相对误差率的大小;(3)置信概率或概率把握程度的高低;(4)抽样技术方式和方法的不同;(5)调查对象无回答率的高低(不负责任、有意错答等非随机抽样误差问题不在此研究)。其中:抽样极限误差与抽样概率度和抽样平均误差紧密相关。抽样极限误差与抽样概率度的值可根据抽样调查的实际条件来设定。在一定的概率保证程度下(即抽样概率度一定),要想提高抽样估计的精度,就必须缩小抽样极限误差,就必须通过选择最佳的抽样方式、方法和估计量来降低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可采用抽样相对允许误差来表示。在其他因素确定的情况下,允许误差越小,所需样本容量就越大,需花费的调查成本就越大。在本次农户储粮损失抽样调查中,按照抽样调查的一般规则,确定抽样的相对(极限)误差率为3%;置信概率为95%(对应正态分布的概率度为1.96)。在抽样数目的计算过程中,除需要给定允许误差或允许相对误差率的数据之外,很重要的就是要取得关于被研究对象的均值、波动幅度、标准差或方差及单位总数等的数据资料,这些数据资料信息通常来自现有历史资料和预调查数据,而目前所收集的历史资料多数属于典型调查,数据的代表性较差,无法用于推断总体,因此,在本方案中样本容量主要取决于试抽样调查数据波动幅度的大小。为了确定我国农户储粮损失数据的波动幅度,2007年7月份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涵盖7大储粮生态区域8省/自治区/直辖市)随机抽取32个样本县(区、市)对200个农户进行了预抽样调查,取得了191个农户的有效调查数据。本次预调查采用按统一调查表格,深入农村一家一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进行填写。综合考虑样本分布的均匀性和样本对被研究现象的代表性这两大因素,同时为了达到抽样误差最小的原则,分别对各储粮生态区域所包含的县级单位数和各储粮生态区域2006年的粮食产量(通过对预调查样本损失数据的分析测算,粮食产量与粮食损失量有极大的正相关关系)测算了与其对应的尼曼最佳抽样数目,并按杰森多指标最优平均法进行了样本在各区域的最优分配。在“粮食储藏量(极大相关指标为粮食生产量)越大的地区,越应该成为粮食储藏损失调查的重点”的原则下,以各县(区、市)2006年的粮食产量为辅助标志(权数)进行不等概率(PPS)系统抽样,根据相关因数计算出应该在全国抽取不低于361个县(区、市)和1688个农户(在多阶段抽样条件下,按3倍设计效应系数计算,抽取的农户数应为5064户,按379个样本县(区、市)计算,平均每个县(区、市)应抽取不低于13.4户),而在实际抽样过程中,考虑到小数进位和样本点重复的影响,通常将样本扩大5%计算,从而确定初始样本县(区、市)数为379个县(区、市),最终确定的有效抽样县(区、市)数目为373个县(区、市)。2.第一阶段样本的最优分配由统计抽样理论可知:在多阶段抽样中,第一阶段抽样的精度对整个多阶段抽样有极大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第一阶段抽样误差通常占到整个抽样误差的90%~95%)。因此,在本次抽样方案设计中,首先对第一阶段的样本数进行了最优化的样本分配,所采用的方法是尼曼(Neyman)最优分配法和多指标综合的杰森(Jessen)最优平均法。(尼曼最优分配法是在总体各层中分配样本容量时,构造一个关于抽样方差的拉格朗日极值函数,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使抽样方差最小的样本容量分配;杰森最优平均法是在处理不同度量的多指标综合时,对各指标计算出的尼曼最优分配数进行折衷处理的方法)。优化处理后具体样本分配情况如下表:多指标杰森最优平均法——第一阶段样本分配情况区域累计产量总县数损失率标准差产量*标准差产量样本分配比县*标准差县样本分配比应抽样本县数最终样本县数118480421191.0962025454.0320.0044130.42400.068413.7986142363226182380.395214354698.630.031494.05760.049315.2913163647692101131.24280443358.820.1758140.34600.073647.26254741723370836230.9621165805507.60.3624599.38830.3143128.229812951419803365931.0252145558240.50.3181607.94360.3188120.69421216217132641670.704115288309.180.0334117.58470.061718.0158197274315321751.24234069962.740.0745217.35000.114035.707836合计或平均46640208520281.242457545531.411907.09421379382具体应用方法是:(1)将子总体的全部农业县级单位按随机的顺序(或无关标志排队方式)排列;(2)将各县(区、市)的粮食产量数据对应地列出,并累计起来,形成粮食产量累计数列;(3)计算得出抽样距离数据k,并得到随机起点r;(4)通过k与r结合,抽出全部调查县(区、市)。在确定了各生态区域样本县(区、市)数目的基础上,对各生态区域分别按照无关标志排队PPS系统抽样法抽出了第一阶段的样本单位即样本调查县(区、市),如下表所示:所属储粮生态区域28省(自治区、直辖市)样本县粮食产量(吨)1区:包括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和四川等5省/自治区的119个县(级行政单位)。共抽14个县(级行政单位)1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239321西藏自治区丁青县232561西藏自治区扎囊县214581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654921西藏自治区江孜县522721西藏自治区白朗县392451西藏自治区波密县169451青海省尖扎县149181青海省德令哈市172641甘肃省临夏县1078981甘肃省和政县433971甘肃省迭部县107771四川省壤塘县31281四川省巴塘110982区:包括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和陕西等10省/自治区的238个县(级行政单位)。共抽16个县(级行政单位)2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3949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1082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205787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453012甘肃省凉州区6097462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1777542内蒙古土默特右旗6123352内蒙古宁城县5204732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7375002内蒙古达拉特旗5752392内蒙古五原县3700512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5587442黑龙江省泰来4315392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6500002吉林省镇赉县5038582河北省万全县1209003区:包括内蒙、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4省/自治区的113个县(级行政单位)。共抽40个县(级行政单位)3内蒙古阿荣旗7505003内蒙古扎兰屯5015003黑龙江省依兰6473073黑龙江省宾县6814093黑龙江省木兰3696323黑龙江省阿城5200313黑龙江省双城15953383黑龙江省五常17056763黑龙江省龙江11100973黑龙江省依安5821303黑龙江省克山5182873黑龙江省讷河11474253黑龙江省虎林市4308503黑龙江省集贤县5106473黑龙江省肇州县6505613黑龙江省嘉荫县1242573黑龙江省汤原县4764273黑龙江省富锦市9501263黑龙江省海林市2209503黑龙江省嫩江县7426463黑龙江省望奎县5601903黑龙江省庆安县6488433黑龙江省肇东市16125653吉林省农安县22905193吉林省九台市9466573吉林省榆树市23468003吉林省德惠市15135583吉林省永吉县3940743吉林省舒兰市72282733吉林省磐石市5477733吉林省梨树县20400453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7605003吉林省公主岭市22200523吉林省东丰县6328643吉林省辉南县3609013吉林省扶余县17702283辽宁省康平县5294913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1101153辽宁省西丰县3209733辽宁省昌图县15011354区:包括甘肃、宁夏、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江苏、安徽和湖北等11省的623个县(级行政单位)。共抽128个县(级行政单位)4甘肃省甘谷县1368484甘肃省环县1018424甘肃省临洮县1838354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1065594辽宁省新民市8106854辽宁省普兰店市3437754辽宁省海城市5081484辽宁省黑山县7665844辽宁省盖州市1579564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1255604辽宁省大洼县5311254辽宁省朝阳县4658974辽宁省北票市3917604河北省正定县3086204河北省无极县3498684河北省辛集市5128994河北省新乐市2941214河北省滦南县3557714河北省迁安市2177144河北省临漳县4873674河北省磁县2831294河北省馆陶县2296584河北省内丘县1484354河北省宁晋县6038994河北省临西县2233544河北省徐水县3544804河北省安新县1903834河北省涿州市2933284河北省平泉县2562414河北省盐山县2544924河北省泊头市3406714河北省永清县1484894河北省枣强县2997434河北省景县5274244河北省深州市4501114山西省长子县2222234山西省山阴县1029564山西省介休市756464山西省河津市1133174山西省洪洞县2557824山西省汾阳市1657114山东省商河县6091564山东省即墨市5301614山东省平度市13142064山东省桓台县3714394山东省沂源县463664山东省莱州市4725194山东省临朐县2978684山东省诸城市6845794山东省高密市6487794山东省鱼台县2847854山东省梁山县3404974山东省宁阳县5051384山东省新泰市4209474山东省五莲县2000074山东省郯城县6191594山东省费县3397964山东省临沭县2920724山东省临邑县5786334山东省夏津县1920824山东省禹城市6710094山东省莘县6214274山东省冠县5234164山东省阳信县3216174山东省邹平县5583324山东省成武县3999804山东省郓城县5378234河南省中牟县3341984河南省杞县4792474河南省开封县4492624河南省汝阳县1509504河南省叶县4582874河南省安阳县3761514河南省滑县10859064河南省浚县6054084河南省延津县3384804河南省卫辉市2991904河南省武陟县4556604河南省清丰县4842744河南省濮阳县6947654河南省襄城县5128574河南省郾城区2516084河南省灵宝市1840474河南省内乡县2064104河南省唐河县9426704河南省民权县4897004河南省柘城县5000144河南省夏邑县7213354河南省永城市9286004河南省扶沟县3895364河南省西华县4365004河南省商水县7393064河南省淮阳县6605004河南省鹿邑县6053304河南省西平县7118704河南省上蔡县8031654河南省确山县3545594河南省遂平县4500294陕西省蓝田县2913054陕西省凤祥县2478834陕西省三原县2306614陕西省武功县2185924陕西省白水县797124陕西省宜川县361754陕西省清涧县440364陕西省镇安县1111834江苏省铜山县5330284江苏省邳州市6065384江苏省东海县9345284江苏省涟水县6874564江苏省盱眙县6592114江苏省响水县3336454江苏省射阳县7680934江苏省东台市6819314江苏省宝应县6175934江苏省兴化市11698204江苏省宿豫区4253244江苏省泗阳县4416254安徽省怀远县9992564安徽省凤台县493874安徽省凤阳县5397004安徽省太和县6963094安徽省颍上县7864854安徽省萧县6568434安徽省泗县6791264安徽省涡阳县9481074安徽省蒙城县8634504湖北省郧西县1649125区:包括甘肃、河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和广西等15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3个县(级行政单位)。共抽120个县(级行政单位)5河南省光山县4115885河南省固始县8854375江苏省高淳县1765445江苏省溧阳市3661415江苏省太仓市1894835江苏省如东县7644645江苏省通州市4981185江苏省江都市4499165江苏省靖江市2733885江苏省姜堰市5057345安徽省肥西县4794715安徽省当涂县3559795安徽省潜山县2344465安徽省桐城市3815195安徽省定远县7836045安徽省天长市6130255安徽省无为县4054105安徽省霍邱县10276345安徽省东至县2345045浙江省萧山区2682305浙江省余姚市1954645浙江省嘉善县1719055浙江省安吉县1449775浙江省浦江县846805浙江省江山市2349415浙江省庆元县571525福建省仙游县1899765福建省建宁县1100925福建省长泰县715055福建省武夷山市1456135福建省武平县1846185江西省南昌县7818005江西省安义县1080905江西省芦溪县1124905江西省都昌县3221855江西省贵溪市3076355江西省宁都县3146705江西省南康市2359955江西省新干县2764205江西省万安县2044165江西省上高县2560155江西省丰城市7834775江西省高安市6119565江西省宜黄县1475885江西省玉山县1847425江西省鄱阳县6957645湖北省阳新县3223185湖北省秭归县1159735湖北省襄阳区8597685湖北省谷城县2018065湖北省宜城市4628975湖北省沙洋县5837895湖北省大悟县2677215湖北省汉川市3843375湖北省监利县8595585湖北省洪湖市5034275湖北省红安县2663375湖北省蕲春县3591155湖北省黄梅县3613805湖北省广水市4195425湖北省巴东县1931865湖北省仙桃市6571335湖南省长沙县6094485湖南省宁乡县8867665湖南省株洲县3281355湖南省炎陵县934935湖南省湘潭县8778995湖南省衡阳县6662635湖南省衡山县1979785湖南省耒阳市5213925湖南省新邵县3025125湖南省洞口县4947215湖南省武冈市4637895湖南省华容县4988265湖南省汨罗市4652475湖南省汉寿县5026125湖南省桃源县6173395湖南省桑植县1415625湖南省沅江市3614395湖南省嘉禾县1546335湖南省祁阳县6018595湖南省江永县1458155湖南省新晃自治县843075湖南省涟源市4241295湖南省花垣县707925重庆市綦江县4024075重庆市大足县4733835重庆市丰都县3357855重庆市忠县4323735重庆市奉节县4355375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3531605重庆市江津市6900435重庆市永川市5033635四川省双流2804975四川省彭州2637285四川省荣县4278835四川省合江县4472625四川省广汉市2979245四川省三台县6902155四川省江油市3050275四川省苍溪县3881215四川省威远县3308075四川省犍为县1950025四川省南部县4981455四川省仪陇县5068695四川省仁寿县7908645四川省珙县1430335四川省邻水县4304675四川省宣汉县5419925四川省大竹县5584165四川省汉源县1555145四川省平昌县3714045四川省乐至县3768005贵州省正安县2576315贵州省德江县1602155贵州省榕江县977295广东省阳山县1405695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1133305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1466735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2668986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4省/自治区的167个县(级行政单位)。共抽19个县(级行政单位)6四川省西昌市2508266四川省昭觉941546云南省寻甸回族自治县1877306云南省会泽县2768486云南省峨山县425106云南省大关县714266云南省景东县1287146云南省元谋县685076云南省祥云县1529806云南省兰坪县733966贵州省盘县3283786贵州省绥阳县2722636贵州省仁怀市2562356贵州省兴义市2520876贵州省大方县3182436贵州省织金县3276856贵州省凯里市972726贵州省独山县1117666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376637区:包括福建、云南、广东、广西和海南等5省/自治区的175个县(级行政单位)。共抽36个县(级行政单位)7福建省平和县1419447云南省澜沧县1606047云南省蒙自县1207557云南省文山县1273377云南省景洪市1300747广东省增城市1771407广东省三水区406437广东省鹤山市953037广东省廉江市4523717广东省吴川市2095587广东省化州市3799107广东省广宁县1798937广东省德庆县1206697广东省惠东县2463977广东省丰顺县1439927广东省海丰县1744447广东省龙川县3174257广东省阳西县1614237广东省清新县1871327广东省饶平县1972847广东省惠来县2224717广东省云安县1360187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1310327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3280377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2753107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4588807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3149957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2533567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4792237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4249727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2107897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1281287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1784147海南省天等县1407467海南省文昌市1362947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135387第二阶段——在样本县(区、市)中抽取样本村。第二阶段(县/区/市抽村)的抽样方法:采用线性系统随机抽样法(也称无关标志排队等距抽样法)。具体方法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具备资料可以建立全县(区、市)各村的名录框架(全部村名的一览表)。在此条件下,第一步,先对全县(区、市)各村从1开始依次编码;第二步,用最大编码数除以4(样本村数),其结果称为抽样距离,记为k;第三步,在数码1—k中作纯随机抽样,抽出的随机数记为r,则编码为r,r+k,r+2k和r+3k的村即为被抽中的样本村。第二种情况:不具备资料无法建立全县(区、市)各村的名录框架,只能建立全县(区、市)各乡镇的名录框架。在此条件下,就分两步进行县(区、市)抽村的抽样。第一步:县(区、市)抽乡镇(城关镇除外,下同)。首先,对全县(区、市)各乡镇从1开始依次编码;第二,用最大编码数除以4(样本乡镇数),其结果称为抽样距离,记为k;第三,在数码1—k中作纯随机抽样,抽出的随机数记为r,则编码为r,r+k,r+2k和r+3k的乡镇即为被抽中的样本乡镇。第二步,分别对每一个被抽中的乡镇,建立其所辖各村的名录框架(全部村名的一览表)。设共有k个村,在数码1—k中作纯随机抽样,抽出的随机数记为r,则编码为r的村即为被抽中的样本村,则总共抽出4个样本村。第二阶段,全国373个样本县(区、市)共抽取1492个样本村。第三阶段——在样本村中抽取样本农户。本阶段抽样由调查人员通过调查现场随机抽样来实施入户调查。按照抽样设计,第三阶段抽样即村抽农户的数量为每村随机抽取4户农户,全国共抽取样本农户5968户进行农户储粮损失入户调查。根据我国农户储粮的特点和本次抽样调查的具体情况,在进行现场随机抽样时,设计了2种实施方法:第一法——有门牌号的农户(优先采用)调查人员到达第二阶段抽样所抽中的样本村以后,确认最邻近街、巷或组的位置,然后从事先已编号的调查表中随机抽取1份,则门牌号与所抽出的调查表编号后两位数字相同的农户成为现场入户调查的对象;若该组无此门牌号,则可用余数法——即:用100减去调查表后两位数字的余数作为所抽中的门牌号;若该农户家中无人可重抽一次。余下的三个调查户即为下一个最邻近街、巷或组的同一个门牌号的农户。第二法——无门牌号的农户调查人员到达第二阶段抽样所抽中的样本村以后,从事先已编号的调查表中随机抽取1份,以村委会为中心,按右手原则,从村委会右边第一户农户起,抽取户数与所抽中调查表编号后两位数字相同的农户作为现场入户调查的对象。若该村无此农户,则可用余数法——即:用100减去调查表后两位数字的余数作为所抽中的农户;若该农户家中无人可重抽一次。余下的三个调查户即为此农户右手方向每间隔20户的农户。注:重抽方法——如果该户农户没有适合人选,则选择向右最邻近的另一户农户进行调查。三、附件附件2-1——7大储粮生态区域的划分附件2-2——抽样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计算公式及计算过程附件2-3——农户储粮损失调查各总体参数的估计方法附件2-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工作任务的分配附件2-1——7大储粮生态区域的划分中国储粮生态区域划分图1中国储粮生态区域划分区域代码区域名称主要分布范围1高寒干燥储粮区东起横断山区,西抵喀喇昆仑,南至喜马拉雅,北达阿尔金山—祁连山北麓。包括西藏全部、青海南部及川、滇、新、甘的一部分。海拔4000m2低温干燥储粮区位于我国北部与西北部,包括内蒙古的大部分,宁、陕、冀、甘的一部分及新疆的全部。以国界线为西界和北界,东界从大兴安岭的根河河口开始,沿大兴安岭西麓,向南延伸至阿尔山附近,然后向东沿洮儿河谷地跨越大兴安岭至乌兰浩特以东,再沿大兴安岭东麓南下,经突泉、扎鲁特旗、开鲁至奈曼,南界昆仑山、祁连山北麓至乌鞘岭,长城、张北、沽源、围场、阜新。3低温高湿储粮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北、东、东南三界为国界,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一个区。本区西界就是蒙新区的东界,南界自奈曼至彰武、康平、昌图、铁岭、抚顺、宽甸至鸭绿江边,相当于活动积温3200℃4中温干燥储粮区西邻青藏高原,东濒黄海和渤海,北面与东北地区及蒙新地区相接,以秦岭北麓、伏牛山、淮河为界与华中区相接,此界相当于活动积温4500℃或1月份均温0℃、年降水量5中温高湿储粮区位于秦岭-淮河与南岭之间。东至大海,西界以武当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海拔1000m等高线与西南地区为界,北界以西峡、方城、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与华北为界,南界以福清、永春、华安、河源、怀集、梧州、平南、忻城一线与华南相接,此线大致相当于1月份均温10℃~12℃,活动积温6中温低湿储粮区位于华北、华中、华南和青藏地区之间。西南部毗邻缅甸。本区以秦岭为北界,大致相当于1月份均温0℃等温线。活动积温4500℃等值线。东界为华中区的西界,南界从忻城开始沿百色、那城、文山、开远、景东、潞西北部、梁河至尖高山一线,大致相当于1月份均温10℃等温线,活动积温60007高温高湿储粮区位于我国最南部,包括大陆和岛屿两部分。包括海南省以及福建省东南部,广东和广西的中南部,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本地区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北界即华中和西南储粮区的南界,大致相当于1月份均温10℃等温线,活动积温6000℃~6500附件2-2——抽样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计算公式及计算过程一、单阶段纯随机抽样样本单位数的计算由2006年全国各县(区、市)的粮食产量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共有产粮县(区、市)2028个。根据在7大储粮生态区域32个样本县(区、市)进行的农户储粮损失预调查数据,计算得到32个样本县(区、市)损失率平均数为2.72425%,标准差为1.24197%,191个农户损失率平均数为2.77503%,标准差为1.74534%。根据191个农户的有效调查数据资料,按单阶段纯随机抽样方式进行应抽取样本农户数量的计算如下:(户)式中:n——样本容量,t——正态分布概率度,s——预调查农户损失率标准差,r——相对误差率,——预调查农户的平均损失率。但是,这样计算得到的1688户农户,理论上将分布在全国2028个县(区、市)级单位中,一步到位的直接抽取需要得到全国所有农户的抽样框(名录框架),因此,直接抽取很不现实,且样本点将非常分散,采用随机抽样确定这些农户所需的数据资料也难以取得。对于这种超大规模的抽样调查,通常是采用多阶段抽样来实施的。二、多阶段随机抽样中第一阶段样本单位数的计算第一阶段县级样本单位采用分层PPS系统抽样法进行抽取。首先计算出第一阶段的抽样数目,然后用最优分配方法将其分配到7个储粮生态区域(层)中。分层抽样样本容量的计算:(层内重复抽样)(层内不重复抽样)式中:——各区域预调查样本县损失率方差的平均数,——各区域预调查样本县的平均损失率,N——第一阶段县级单位总数。各储粮生态区域预调查样本资料——层内样本方差的计算储粮区域预调查省/自治区样本县平均损失率(%)样本县平均损失率的标准差样本县平均损失率的方差1西藏3.63600.0109600.000120002内蒙2.40300.0039520.000015603辽宁————0.000076604河南1.73000.0096210.000092565江苏、四川2.37270.0102520.000105106云南2.42000.0070410.000049587广西————0.00007660平均——————0.00007660(注:3区、7区因预调查有效数据不足,其平均损失率的方差用其它区域的平均数代替。)故有:=0.00007660=2.724%(按预调查全部32个县计算)则:考虑到实际抽样中可能产生样本重复,预先放宽5%计算,则第一阶段县级单位抽样数目确定为:三、多阶段随机抽样中第一阶段样本数的分配样本的简单分配不利于减少抽样误差,因此,本次调查采用尼曼最优分配法进行第一阶段样本数的分配。按尼曼最优分配法,第h个区域应分配的抽样数目为:(h=1,2,…,L)式中:Wh——总体第h层的层权,Sh——第h层调查标志的标准差,n——第一阶段分层抽样的总样本数,nh——第h层按最优分配法分配的样本数。这就需要考虑用什么来计算层权Wh的问题。通常在使用尼曼最优分配法时,采用各层总体单元数占总体全部单元数的比重,即来表示层权。在本次调查中,采用各区域的县级单位数占全部县级单位数和比重来计算层权。因此,各区域抽样数目就取决于各区域内粮食损失率的波动幅度和各区域县级单位数占比的共同影响。结合本次预调查的实际情况来考虑,这种设计并不十分理想,因为在各区域中,粮食的生产量和储藏量差异非常大,而粮食储藏量大的区域,理应得到适度偏重的观察。即,在样本容量的最优分配中,应考虑各区域粮食损失量的占比。但由于粮食损失量的占比数据难以取得,因此,本次抽样选择了与粮食损失量高度相关的指标粮食生产量占比进行层权计算。分别计算出按各区域县级单位占比作层权Wh的最优分配数目和按各区域粮食生产量占比作层权Wh的最优分配数目。这样,问题就转化为多指标抽样的样本分配问题。由于按不同指标计算的尼曼最优分配数可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进行多指标的综合。在本方案中采用杰森最优平均分配法进行综合分配。杰森最优平均分配法是指在所考虑的所有目标(指标)中,选取最重要的k个,对每个目标(指标)j,计算最优分配的层样本量nˊjh,然后计算其平均值,则:(h=1,2,…,L)按此方法,最终将379个样本县(区、市)分配到7大储粮生态区域。四、第二、第三阶段抽样数目的确定在多阶段抽样中,主要有三种方式计算各阶段的样本数目。第一种方式:按费用函数分配,以三阶段分配加以说明。首先建立费用函数:式中,c为总费用,c1、c2、c3分别为每调查一个一阶单位、二阶单位和三阶单位的平均费用,在此基础上,建立拉格朗日极值函数并求解得到n和m值,即达到分割三阶段样本单位数的目的。第二种方式:先计算纯随机抽样的抽样数目,然后估计设计效应系数由此设计效应系数可估计复杂抽样的抽样数目。对多阶段抽样的设计效应系数,各专业文献均认为在3倍左右为宜。第三种方式:经验法,在我国农产量抽样调查中应用较多。经验法认为,在多阶段抽样中,第一阶段的抽样误差占总误差的极大比例(约90%以上),因此,第一阶段的样本数目应偏大,一般应占第一阶段总体数量的20%~40%,若总体数量较大,则可选较小比例;若总体数量较小,则应选较大的比例。第一种分配方法,要求事先掌握比较完整和准确的费用数据,所以实用价值不大。对于本次尚未正式开展的调查而言,不具备相应条件,草率估计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重点考虑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按第二种方法,本次抽样设计效应系数为:(倍)这完全满足抽样设计效应系数的要求。按第三种方法,在本次抽样设计中,第一阶段样本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为:由于本次调查的总体特别大,几乎包含全国所有县级单位,而第一阶段样本单位占比接近20%,因此,基本上满足第三种方法的要求。在各主要指标满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为了实际工作操作的简便,本方案按等数分配的方式分解了第二、三阶段的抽样数目,即分别为每个样本县(区、市)随机抽取了4个样本村,每个样本村随机抽取了4个样本农户,则确定本次调查最终的农户样本数为5968户。

附件2-3——农户储粮损失调查各总体参数的估计方法由于本抽样调查方案是将全国划分为7大储粮生态区域即子总体(层)来进行的,因此,首先需要分别对7大储粮生态区域的子总体参数进行估计,然后才能以所估计出的7个子总体参数按分层抽样估计方法对全国总体参数作出最终的估计。一、各生态区域子总体参数的估计方法设第L个(L=1,2,3,4,5,6,7)子总体拥有Nl个初级单元(县),每个初级单元拥有Mi个二级单元(村),每个二级单元又拥有Kij个三级单元(农户)。记各阶段的抽样数目分别为nl、m、k(本方案中m已确定为4个村、k已确定为4个农户),即在第l个生态区域中,抽取nl个县,每个县抽取4个村,每个村抽取4个农户。在确定了每个生态区域的总县数、每个县的村数及每个村的农户数的条件下,理论上可以概括出每一阶单元被抽中的概率分别为Zi、Zij、Ziju,它们分别满足:,,这时,可对总体总和(各区域中某种粮食的损失量)记为:(l=1,2,3,4,5,6,7)其无偏估计为:其方差为:式中:,的一个无偏估计为:(l=1,2,3,4,5,6,7)式中:设第l个区域的农户粮食储藏量的估计量为,则即为第l个生态区域农户储粮损失率的估计值。二、全国总体参数的估计方法对于前述各生态区域的估计值,还应进行汇总分析,以得到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的总体数据。以下是各生态区域子总体(层)数据汇总的方法。本次抽样调查农户储粮损失量的总估计量为,则:记本次抽样调查农户粮食储藏量的总估计量为,则:则即为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的估计值,其抽样方差为:三、(各省增补样本后)以省为子总体的总体参数估计方法在以省为子总体的抽样估计中,由于已不再存在各区域之间分层优化的问题,实际上各省的抽样已转化为三阶段线性系统抽样法,即第一阶段的实质已是不重复的简单随机抽样。由于全国样本是按分区域PPS抽样决定的,对省而言,这部分样本可视为一个简单随机子样本。为了避免全国样本与分省样本的差异过大,增补部分仍然按简单不重复抽样进行抽取,只不过重复抽中全国样本后,重复的样本作为无效样本重新抽样,直到最终抽完所必需的省样本数。对于每一个省区而言,其三阶段简单随机不重复抽样的总体参数估计式如下所示。记为第i个县第j个村第u个样本农户的某种粮食损失量,则该省区农户储粮的平均损失量为:其方差为:其无偏估计为:其中f为各阶段的抽样比。

附件2-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工作任务的分配应当说明,上述抽样方案是基于全国农户总体而设计的,其调查结果对于推断全国农户储粮损失总量有较高的置信度,但若用其分布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样本作为该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户储粮损失总量的推断,对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而言,其代表性是不够充分的。为了增强样本调查结果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性,满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户储粮损失总量进行分析和推断的需要,在前述抽样基础上,另外按照上述随机抽样原理,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总体按随机增补策略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样本数进行了增补抽样。由于没有对每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户都进行预抽样调查,因此,采用附件2-2中关于多阶段抽样中第一阶段样本容量分配的第三种方法进行测算。根据随机增补策略抽出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需要所进行调查应该增补的调查样本县(区、市),有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进行增补抽样是因为原抽样本对该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有充分的代表性。具体处理方法是:对于县级单位数量在100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20%的县级单位数;对于县级单位数量在50~100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25%的县级单位数;对于县级单位数量在50以下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30%的县级单位数。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原基础上增补的样本(县/区/市、村、农户)原则上不作强制性调查要求,有这方面需求(需要增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样本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户储粮损失总量推断的代表性)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考虑对增补样本进行调查。为了便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工作任务的划分,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原抽样本县/区/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必须调查)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增补样本县/区/市(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需要进行调查)分别按省统计列于下表中:序号省(自治区、直辖市)原抽样本县(必须调查)增补样本县(根据需要进行调查)县名数量县名数量1河北省万全县、正定县、无极县、辛集市、新乐市、滦南县、迁安市、临漳县、磁县、馆陶县、内丘县、宁晋县、临西县、徐水县、安新县、涿州市、平泉县、盐山县、泊头市、永清县、枣强县、景县、深州市23深泽县、玉田县、肥乡县、唐县、雄县52山西省长子县、山阴县、介休市、河津市、洪洞县、汾阳市6古交市、灵丘县、长治县、屯留县、沁水县、陵川县、闻喜县、永济市、五寨县、偏关县、乡宁县、隰县、文水县、岚县143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宁城县、科尔沁左翼后旗、达拉特旗、五原县、科尔沁右翼前旗、阿荣旗、扎兰屯8土默特左旗、鄂托克前旗、海拉尔、新巴尔虎左旗、乌拉特后旗、卓资县、察哈尔右翼后旗、丰镇市84辽宁省康平县、宽甸满族自治县、西丰县、昌图县、新民市、普兰店市、海城市、黑山县、盖州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洼县、朝阳县、北票市13没有增补抽样/5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镇赉县、农安县、九台市、榆树市、德惠市、永吉县、舒兰市、磐石市、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公主岭市、东丰县、辉南县、扶余县15没有增补抽样/6黑龙江省泰来、依兰、宾县、木兰、阿城、双城、五常、龙江依安、克山、讷河、虎林市、集贤县、肇州县、嘉荫县、汤原县、富锦市、海林市、嫩江县、望奎县、庆安县、肇东市22没有增补抽样/7江苏省铜山县、邳州市、东海县、涟水县、盱眙县、响水县、射阳县、东台市、宝应县、兴化市、宿豫区、泗阳县、高淳县、溧阳市、太仓市、如东县、通州市、江都市、靖江市、姜堰市20没有增补抽样/8浙江省萧山区、余姚市、嘉善县、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